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angmei Opera’s Emotional Enthrallment and Ethical Evaluation
1
作者 Yang J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11-319,共9页
Huangmei opera is a local opera popular in Hubei,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are very distinctive,with each place having its unique features.The formation of trad... Huangmei opera is a local opera popular in Hubei,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are very distinctive,with each place having its unique features.The 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rtistic features in each region reflects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Huangmei opera and the root cause of its popularity in China.It holds that the charm of Huangmei opera results from its artistic elements from the grassroots culture and its power of learning in keeping up with the step of the times.It is a portrait of Chinese grassroots’emotional enthrallment and evolution of ethical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院 评价 传统艺术 伦理 地域特征 艺术特征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师生情感互惠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进路——基于戈夫曼拟剧论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雨强 张淑莉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2,共7页
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系统升级、拓展师生互动路径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数字情感问题。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生学习情感相互支持的情感互惠关系是超越数字理性、实现情知共生、缓解数字化教学情感问题的有效方式。以戈夫曼拟剧论为分析... 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系统升级、拓展师生互动路径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数字情感问题。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生学习情感相互支持的情感互惠关系是超越数字理性、实现情知共生、缓解数字化教学情感问题的有效方式。以戈夫曼拟剧论为分析框架,剖析师生情感互惠关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临时妥协,数字化表演工具之情感缺失;情感误传与滞后,数字化“人工情感”之反馈异化;去神秘化,数字化前后台之界限模糊;过度推崇,数字化舞台背景之情感风险。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角色塑造”“场景构建”“道具配置”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完善师生多元素养结构,打造有情感温度的教育场域,提升技术工具的现实及潜在效能。从微观社会学角度思考未来教育数字化体系的建设进路,旨在建立一个长期和谐、共生共长的教学情感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师生情感关系 情感互惠 戈夫曼拟剧论 情感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与异化:“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喜锋 何文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及这一情境中发生于教育教学、职业发展和行政事务等领域的情感事件,直接影响着“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选择,如表层表演、深层表演和自然表达等,同时也造成了他们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导致他们在获得专业情感成长的同时,亦出现了情感倦怠、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问题。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负荷加剧的深层原因,如何使“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情感劳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促进其专业情感成长、消除情感异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 情感劳动 教师情感成长 教师情感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勇 曹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87,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和践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职业信仰重塑、专业能力提升、师德境界升华的三维建构,解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破解机制,进而构建“教育家型教师”转型理论框架:价值导向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专业能力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本领与根基;师德师风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品德与操守。据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向:筑牢信仰之魂,锚定体育教师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锻造才智之魂,夯实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磨砺凝心之魂,涵养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发展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素养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氛围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和相对剥夺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康晓伟 刘敏 吴思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职前教师是未来的教师,他们是影响和培养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他人,培养职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17个省份20所高校的1 776名职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在大学校... 职前教师是未来的教师,他们是影响和培养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他人,培养职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17个省份20所高校的1 776名职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在大学校园氛围与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积极的大学校园氛围对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在大学校园氛围与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相对剥夺感对“大学校园氛围→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和“大学校园氛围→职业认同”两个路径起调节作用。研究建议,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营造与职前教师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校园氛围、提升职前教师职业认同、降低职前教师相对剥夺感来提升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 社会情感能力 大学校园氛围 职业认同 相对剥夺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受罚者的双刃剑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雪梅 杨夏梦 +2 位作者 王颖 贺雨婧 刘文琦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三阶段获取的460份有效问卷数据,探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对受罚者主管导向偏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愤怒情绪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与主管导向偏差行为之间起到...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三阶段获取的460份有效问卷数据,探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对受罚者主管导向偏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愤怒情绪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与主管导向偏差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后悔情绪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感知到的伦理型领导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与后悔情绪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与愤怒情绪之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在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对主管导向偏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中也没有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严厉程度 情绪反应 主管导向偏差行为 亲社会行为 感知到的伦理型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心理韧性与情绪智力的关系: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比较
7
作者 程黎 陈啸宇 刘玉娟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本研究考察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对情绪智力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群体间的差异,对改善超常儿童学习生活环境、为超常与常态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支持、促进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协同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 本研究考察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对情绪智力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群体间的差异,对改善超常儿童学习生活环境、为超常与常态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支持、促进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协同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情绪智力自陈量表、教师支持量表、同伴支持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292名超常儿童和322名常态儿童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教师支持与同伴支持均正向预测超常与常态儿童情绪智力,但教师支持对超常儿童的预测作用较常态儿童更弱,而同伴支持对超常儿童的预测作用较常态儿童更强;(2)心理韧性在超常儿童教师支持与情绪智力间不发挥中介作用而在常态儿童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超常儿童同伴支持与情绪智力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常态儿童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儿童 情绪智力 教师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能力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8
作者 罗银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49,205,共9页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时,根据共情能力的“认知共情”、“情感共鸣”、“理性区分”和“作出行动”四个维度,并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独特性,共情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现路径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并重,促进教师道德认知的深化;情感共鸣与理性价值判断,涵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境界;持续反思与合作共建,推动教师道德内化;行为践履与自律养成,规范教师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共情 道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教师道德及其建设路径重构
9
作者 蔡辰梅 康米 屈小漫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师德建设的系统筹划基于作为底层逻辑的教师道德认知。对教师道德本质的认知需要突破个体实在论而发现其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本质:基于关系而存在,在关系中存在并且为了关系而存在。教师道德由共时性关系“涌现”和历时性关系“沉淀”的建... 师德建设的系统筹划基于作为底层逻辑的教师道德认知。对教师道德本质的认知需要突破个体实在论而发现其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本质:基于关系而存在,在关系中存在并且为了关系而存在。教师道德由共时性关系“涌现”和历时性关系“沉淀”的建构机制形成。基于此,师德建设的关系路径重构需从三方面着手:经由关系伦理启蒙而重构教师的道德观;以关系责任替代个体责任,进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师德建设共同体;基于教师道德的关系嵌入性而实施网络干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道德 个体实在论 关系性本质 关系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者如何走出“为了儿童”的迷乱?——一种伦理主体的方案
10
作者 李芳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共11页
“为了儿童”是教育者的原初趋向。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为了儿童”的两极迷乱:一端是教育者完全以自我为基点的“为了儿童”,建基于理性尺度下权威-服从关系的异化,极易演变成施加在儿童身上的教育暴力;另一端则是将教育交付... “为了儿童”是教育者的原初趋向。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为了儿童”的两极迷乱:一端是教育者完全以自我为基点的“为了儿童”,建基于理性尺度下权威-服从关系的异化,极易演变成施加在儿童身上的教育暴力;另一端则是将教育交付给儿童自身的“为了儿童”,建基于浪漫主义儿童崇拜的泛化,可能走向教育者责任的隐匿与缺席。对此,列维纳斯的伦理主体思想启示了一种可能性的出路。因为伦理主体不仅拒斥理性主体的“自以为是”,以接纳他人的自身独特性为前提,更是以回应的姿态不断追求为他人负责。教育者若要践行伦理主体式的“为了儿童”,一方面需要放弃自我主义和欢迎儿童质疑来避免教育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倾听儿童启示并回应儿童召唤的模式来承担对儿童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了儿童 教师中心 儿童中心 自我主义 伦理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对课堂教学的僭越之殇与破解之道
11
作者 郭超华 臧莹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教育数字化为课堂教学提供转型机遇的同时,存在着极易被忽视的风险。过度的教学数字化赋能、固化的数字化结合方式、教育数字化之于课堂教学的“智能接替”等均反映出教育数字化对课堂教学的僭越,继而导致教师被教育数字化取代、学生被... 教育数字化为课堂教学提供转型机遇的同时,存在着极易被忽视的风险。过度的教学数字化赋能、固化的数字化结合方式、教育数字化之于课堂教学的“智能接替”等均反映出教育数字化对课堂教学的僭越,继而导致教师被教育数字化取代、学生被教育数字化异化、师生交往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等风险的产生。为防止教育数字化对课堂教学的僭越,教育者应明晰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质,回归课堂教学“育人”本质;拓展数字化应用范式,促进人数协同下的融合共生;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深化学生“数字胜任力”的培育;坚守课堂教学伦理底线,正确运用数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课堂教学 教学伦理 师生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的责任伦理及其实现
12
作者 王萍 林利民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2,共10页
建成教育强国,大国良师是核心资源和第一动力。身为育人之师,教师要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自觉和道德责任意识。责任伦理为涵养教师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强国之师的责任伦理是教师在践行教育强国... 建成教育强国,大国良师是核心资源和第一动力。身为育人之师,教师要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自觉和道德责任意识。责任伦理为涵养教师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强国之师的责任伦理是教师在践行教育强国责任时应当具有的道德精神和遵循的伦理规范,它蕴含着尽己之责的伦理精神,始于理论认知、源自情感选择、确证于实践行动。教育强国之师的责任伦理体现为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人、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人、科技强国建设的相关人。新时代教师应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担当三个层面入手,研读教育强国的政策,认同教育强国的理论,践行教育强国的责任,不断涵养责任伦理精神,形塑责任人格,最终达至道德责任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责任伦理 教育家精神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他者”:数字时代师德建设的异化与重构
13
作者 赵洪杰 吕建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4,共5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推进师德建设从“技术规训”转向“生命关怀”。在认知维度促使教师从“技术驯服”走向“道德自觉”,在关系维度实现师生交往从“数据依赖”回归“生命对话”,在制度维度推动师德评价从“绩效评估”转向“关怀评价”,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重构数字时代的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师德建设 师生关系 他者理论 马克思哲学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理论逻辑与提升路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丽霞 陈玉祥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7,共7页
师范生师德培养不同于在职教师师德的养成,其培养过程具有独特性。在传统范式的教育模式下,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师德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实践情境整体设计不足和多主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人的体验感悟和... 师范生师德培养不同于在职教师师德的养成,其培养过程具有独特性。在传统范式的教育模式下,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师德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实践情境整体设计不足和多主体融合不够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人的体验感悟和理性觉醒、实践共同体及其结构性资源在新手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情境学习理论为参照,有效组织师范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站在理性觉醒和体验感悟的完整人角度,构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实践共同体,破解师德培养的现实困境,探寻师德培养的新路径和未来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培养 师范生 情境学习 实践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师形象建构的伦理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纪德奎 裴艳晖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伦理对教师形象具有质的规定性,理想教师形象的建构需要发挥伦理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建构应该以教师与自我、他人、社会的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精神为核心旨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以师德为核心的德... 伦理对教师形象具有质的规定性,理想教师形象的建构需要发挥伦理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建构应该以教师与自我、他人、社会的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精神为核心旨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以师德为核心的德性伦理、以立德树人为初心的责任伦理、数字时代语境中的技术伦理来彰显新的师者形象。锚定“双驱动”目标、坚持“双本位”原则、突出“双链条”支撑是实现新时代教师形象伦理建构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形象 德性伦理 责任伦理 技术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价值、瓶颈及超越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勇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是新时代教师自我提升与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与时代课题。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有利于激发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升华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的精神境界,供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精神力...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是新时代教师自我提升与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与时代课题。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有利于激发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升华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的精神境界,供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的内在瓶颈,在于教师师德自我修养效果迟缓与师德能力速显的要求不匹配、教师师德自我修养经验固守与外部观念创新的要求不同步、教师师德自我修养与师德培养实施过程的内容不相异三重瓶颈。这需要教师通过积极创设违背教育家精神的师德问题情境、对标教育家精神开展经验批判、以教育家精神框定师德自我修养内容加以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师德 自我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基于GTI上海数据的分析
17
作者 李煜嘉 王洁 宁波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9,共12页
在我国“双减”政策推动下,探讨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全球教学洞察(GTI)项目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分析方法,探究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表征。研究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教学行为比教师的自我评价... 在我国“双减”政策推动下,探讨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全球教学洞察(GTI)项目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分析方法,探究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表征。研究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教学行为比教师的自我评价更能反映实际效果;提升学习投入效果需同时关注师生双方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协同;教师在使用“适应性教学”方法时,若忽视学生需求,容易导致学生表面应付而非真正投入。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教学实践应从“教师意图”转向“学生感知”。教师自评与学生感知之间的“错位”影响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重构教学逻辑,不再依赖单向的认知激发或窄化的适应性调整,而应实施整合认知、情感与行为三维目标的弹性教学设计。通过提供分层任务、创造情感安全的试错环境及归还学生选择权,确保教学挑战与支持相匹配。未来教师发展应强化其解读学生反馈、依据学生真实体验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学习投入的深层、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投入 课堂教学 情感支持 师生关系 全球教学洞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地理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第三种劳动”的审视与调适
18
作者 刘艳妮 赵犇 熊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情绪劳动是体育教师的第三种职业属性,以情绪地理学为理论透视镜,运用访谈、文献资料、思辨分析等方法剖析我国体育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结构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教师为了迎合专业目标和职业角色期待而对自... 情绪劳动是体育教师的第三种职业属性,以情绪地理学为理论透视镜,运用访谈、文献资料、思辨分析等方法剖析我国体育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结构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教师为了迎合专业目标和职业角色期待而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的实践过程称为情绪劳动。(2)情绪地理学是理解体育教师情绪劳动的重要框架,以此建构出由社会文化、道德、专业、政治与物理地理组成的体育教师情绪劳动图景。(3)体育教师面临着5种情绪劳动的地理困境,包括社会文化对体育教师身份的“污名化”损伤;舆论关于教师“圣贤”道德形象与体育教师的世俗需求间的矛盾;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关怀伦理不足,使师生间情绪疏离;体育课程改革中基层教师的情绪表达空间受挤压;体育的“家校合作”中互动边界不清晰,触发教师的情绪隔阂。(4)针对体育教师的情绪劳动困境,从社会、组织与个人层面提出“共创尊师重体风气”“巩固情感联络纽带”与“提高情绪整饰能力”三大突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情绪劳动 情绪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应用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延光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8,共6页
应用型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学识、一专多能的学生,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探究... 应用型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学识、一专多能的学生,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探究应用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应用型高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以期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育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应用型高校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的行政自我规制
20
作者 马晶 袁文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师德失范惩处的有效与合规是“严格落实”的题中之义,但当前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深陷低效与失序困境。行政自我规制能有效防范行政权恣意行使,基于公立高...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师德失范惩处的有效与合规是“严格落实”的题中之义,但当前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深陷低效与失序困境。行政自我规制能有效防范行政权恣意行使,基于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权性质,围绕实体规制、程序规制和结果规制三个维度建构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的行政自我规制机制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有利于促进公立高校师德失范惩处有效、合规运行。具体包括,设定以“情节细化+效果格化”对称性技术结构为核心的师德失范惩处裁量基准,围绕“多元利益代表参与避免偏私”“公平听取当事人申辩”“以公开对抗专断”建构师德失范惩处正当程序,基于行政主体的自我纠错机能完善师德失范惩处层级监督及校内申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失范 公立高校 行政自我规制 裁量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