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靶控输注(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伟 刘晓茜 +2 位作者 宫燕 唐俊 张丽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长链丙泊酚稀释组(LH组)与未稀释组(L组),中长链丙泊酚稀释组(MH组)与未稀释组(M组),每组10例。全程使用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以血浆靶浓度4 μg/mL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即刻降至3 μg/mL持续输注。在3 μg/mL丙泊酚TCI 10 min时,LH和MH组以15 mL/kg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实施血液稀释,L和M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于术前(T0)、3 μg/mL丙泊酚输注10 min (T1)、70 min (T2)、90 min (T3)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hematocrit,Hct),用HPLC法测定丙泊酚浓度,同时观察BIS的变化。结果 T2、T3与T0相比较,LH组Hct值分别降低25.6%、28.2%,MH组Hct值分别降低28.9%、28.2%。T2、T3时LH、MH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80、1.78 μg/mL和1.84、1.76 μg/mL,均明显低于靶控浓度3 μg/mL (P〈0.05)。稀释组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未稀释组(P〈0.05)。LH、MH组在T2、T3时的BIS值分别为49.89、49.55和49.66、49.33,较L、M组的41.89、41.22和40.55、40.67明显升高(P〈0.01)。不同溶剂丙泊酚间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HHD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较TCI设定值明显下降,且BIS值有所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麻醉深度可能需要增加丙泊酚剂量,且两种不同溶剂丙泊酚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 丙泊酚 血药浓度 脑电双频指数(BIS) 靶控输注(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无痛拔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宏 李恒 +2 位作者 仲吉英 郭庆平 杨承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在门诊拔牙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 0例门诊拔牙患者 ,随机分为靶控输注 (TCI)组、人工输注 (MCI)组和对照组 ,记录两组丙泊酚的平均用量 ,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恢复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同时记...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在门诊拔牙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 0例门诊拔牙患者 ,随机分为靶控输注 (TCI)组、人工输注 (MCI)组和对照组 ,记录两组丙泊酚的平均用量 ,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恢复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同时记录血压、心率、镇静深度。结果 :患者意识消失所需要的时间TCI组显著低于MCI组 (P <0 .0 5 ) ,意识消失时所需的丙泊酚剂量TCI组大于M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丙泊酚的平均用量TCI组略低于MCI组 ,意识恢复时间TCI组也比MCI组缩短 (P <0 .0 5 )。TCI组与MCI组在MAP、HR、SpO2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 ;但对照组MAP、HR在手术过程中波动明显 ,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伍用丙泊酚麻醉明显优于常规局麻下拔牙 ;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与人工丙泊酚输注 (MCI)相比 ,诱导迅速 ,苏醒快 ,麻醉维持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tci 无痛拔牙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I异丙酚镇静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术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良 候锐 +2 位作者 秦瑞峰 周宏志 胡开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5-427,共3页
目的:观察56例牙科畏惧症小儿行拔牙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镇静的效果,探讨靶控输注镇静剂方式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时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56例牙科畏惧症拔牙小儿静脉TCI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 目的:观察56例牙科畏惧症小儿行拔牙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镇静的效果,探讨靶控输注镇静剂方式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时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56例牙科畏惧症拔牙小儿静脉TCI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1.5μg/ml,测定镇静后拔牙时小儿心率(HR)及脉搏氧(SpO2),并测量镇静值,与拔牙前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小儿在拔牙时的HR轻度下降,SpO2在实施TCI镇静剂前后无显著变化,小儿均处于中度镇静状态,Ramsay镇静评分5.2±0.8,镇静评分前后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TCI镇静技术用于小儿牙科畏惧症拔牙术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适用于小儿拔牙术中畏惧症的控制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异丙酚 牙科畏惧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库溴铵TCI与间断单次静注肌松效应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蒋茹 张马忠 +2 位作者 闻大翔 王珊娟 杭燕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1期955-957,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进行TCI与间断单次静注法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病人 30例 ,分为靶控组和对照组各 15例。靶控组 :TCI泵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 ,设定罗库溴铵靶浓度为 ... 目的比较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进行TCI与间断单次静注法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病人 30例 ,分为靶控组和对照组各 15例。靶控组 :TCI泵采用Szenohradszkay模型罗库溴铵药代学参数 ,设定罗库溴铵靶浓度为 3μg/mL ,术中保持T1<10 % ;对照组 :静脉快速 (5s内 )注入 0 .6mg/kg罗库溴铵为插管剂量 ,术中当T1恢复至 2 5 %时间断追加罗库溴铵 0 .15mg/kg。结果起效时间和期间用药量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总用药量、T175 %、恢复指数、TOF70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取得的插管条件和T1最大抑制程度相似。结论在中小手术中罗库溴铵TCI法取得了与单次静注法相似的肌松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tci 肌松效应 间断单次静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与安全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茂军 邓秋霞 +4 位作者 朱晓东 彭化文 未彬秀 唐大平 王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0-1666,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及TCI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试验组30例则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辅助电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T_(Ⅰ))、插管前即刻(T_(Ⅱ))、插管后1 min(T_(Ⅲ))、切皮即刻(T_(Ⅳ))、去骨时(T_(Ⅴ))、拔管即刻(T_(Ⅵ))时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BIS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于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2 h(T_(1))、术后1天(T_(2))、术后3天(T_(3))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1β、IL-6、IL-10、TNF-α浓度。结果试验组手术用时、麻醉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Ⅱ)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_(Ⅱ)时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_(Ⅲ)、T_(Ⅵ)时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T_(Ⅰ)时,而试验组MAP、HR与T_(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试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_(1)、T_(2)、T_(3)时试验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升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辅助麻醉 tci 靶控输注 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 麻醉效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麻醉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和芬太尼开环和闭环TCI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忻纪华 王祥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芬太尼 闭环靶控输注 脑电双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AS患者在盲探插管异丙酚TCI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7
作者 姜虹 朱也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1期926-929,共4页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盲探插管靶控输注 (TCI)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 6 0例颌面外科OSAS患者 ,随机等分为 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盲探气管插管 ,于插管前 5min静注芬太尼 4 μg/kg ,组Ⅰ、Ⅱ同时实施...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盲探插管靶控输注 (TCI)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 6 0例颌面外科OSAS患者 ,随机等分为 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盲探气管插管 ,于插管前 5min静注芬太尼 4 μg/kg ,组Ⅰ、Ⅱ同时实施异丙酚TCI麻醉 ,靶血药浓度分别设定为 1.5、2 .0 μg/mL ;组Ⅲ采用清醒插管。结果实施TCI后 ,组Ⅰ的HR、MAP、SVR下降明显(P <0 .0 5 ) ,ACI稍有下降 ;组Ⅱ的HR、MAP、SVR和ACI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CO、CI稍有下降 ;组Ⅲ用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插管过程中 ,与用药前比较 ,组Ⅰ的SVR稍有下降 ,组Ⅱ的SVR显著下降 (P <0 .0 5 ) ,且明显低于组Ⅲ (P <0 .0 5 ) ,两组的HR、MAP、ACI、CO、CI基本无变化 ;组Ⅲ的HR、SVR、MAP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SV、CO、CI稍有下降。结论在合适的靶血药浓度下 ,异丙酚TCI麻醉有助于OSAS患者在盲探插管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探插管 靶控输注 异丙酚 血流动力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艳 谭嘉琪 +2 位作者 李子煜 贾晋太 庄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616,共5页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选择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艾司氯胺酮(0、0.1、0.2、0.3、0.4、0.5、0.6...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选择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艾司氯胺酮(0、0.1、0.2、0.3、0.4、0.5、0.6、0.7、0.8μg/ml)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术中维持艾司氯胺酮的血浆药物浓度不变,阶梯式增加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评估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采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结果艾司氯胺酮(0~0.8μg/ml)与丙泊酚(1.0~7.0μg/ml)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显示,两者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方面具有相加作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的艾司氯胺酮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0.61μg/ml(95%CI 0.41~0.81μg/ml),丙泊酚EC_(50)为4.69μg/ml(95%CI 3.17~6.21μg/ml)。结论响应曲面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上,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具有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药效学相互作用 响应曲面法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对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开瑜 汤敏誉 梁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传统瑞芬太尼用于改善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病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传统瑞芬太尼用于改善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病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50例患者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常规组),50例患者术中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恶心呕吐、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定向力所用时间,以及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_(1))、插管操作时(T_(2))、切皮(T_(3))、入腹观察时(T_(4))、拔管时(T_(5))时]的血压、心率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3 h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低于常规组(P <0.05)。但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相较于常规组更长(P <0.05)。麻醉诱导后5 min(T_(1))常规组血压低于观察组,在拔管时(T_(5)),常规组血压、心率高于观察组(P <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对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具有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镇痛效能发挥显著的优点,但由于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所以需提前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泵注对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玉峰 赵冰清 曾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恒速泵注对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下行中耳鼓室成形手术的患者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恒速泵注对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下行中耳鼓室成形手术的患者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前30 min,E组泵注艾司氯胺酮0.2 ml·kg^(-1)·h^(-1),C组泵注生理盐水0.2 ml·kg^(-1)·h^(-1)。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苏醒期躁动例数、出PACU时和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术后1 d恶心呕吐例数以及术后1 d恶心呕吐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2 d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E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出PACU时和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1 d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恶心呕吐VAS评分以及不同时点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氯胺酮泵注辅助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可以减少苏醒期躁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依托咪酯 苏醒期躁动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丙泊酚Marsh模式靶控输注瑞马唑仑在全麻诱导和维持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江宇 侯文龙 宗酉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目的:评价模拟丙泊酚Marsh模式靶控输注瑞马唑仑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可行性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各4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靶控输注丙泊酚... 目的:评价模拟丙泊酚Marsh模式靶控输注瑞马唑仑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可行性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各4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分别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马唑仑(Marsh模式,血浆靶浓度)。记录意识消失时间,诱导插管前(T0)、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3 min(T2)、气腹即刻(T3)、术中30 min(T4)、术毕(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注射痛、术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P组比较,R组意识消失时间短(P<0.05),注射痛、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低(P<0.05),但术后拔管时间延长(P<0.05)。结论:模拟丙泊酚Marsh模式靶控输注瑞马唑仑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安全有效可行,不良反应少,且生命体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丙泊酚 靶控输注(Marsh模式) 麻醉 诱导和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镇宇 万婷婷 +4 位作者 王冠华 邱文蕊 张奕文 陈汉文 吕婷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施耐德(Schnider)模型靶控输注(TCI)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EC_(50))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初次人工流产患者46例,年龄18~35岁,妊娠6~9周,BMI 18~25 kg/m^(2),ASA...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施耐德(Schnider)模型靶控输注(TCI)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EC_(50))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初次人工流产患者46例,年龄18~35岁,妊娠6~9周,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n=25)和生理盐水组(C组,n=21)。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为4.0μg/ml,依据Dixon序贯法,如在扩张宫颈时发生2级及以上体动反应,为阳性反应,则下一例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为0.5μg/ml。连续出现7个阳性反应拐点时终止研究。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_(50)和95%有效浓度(EC_(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使用量和宫颈扩张效果,丙泊酚注射痛和术后15 min VAS疼痛评分,围术期低氧血症、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_(50)为3.82μg/ml(95%CI 3.59~4.03μg/ml),EC_(95)为4.25μg/ml(95%CI 4.04~5.10μg/ml)。C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_(50)为4.09μg/ml(95%CI 3.71~4.41μg/ml),EC_(95)为4.65μg/ml(95%CI 4.36~6.48μg/ml)。与C组比较,L组丙泊酚EC_(50)明显降低,丙泊酚使用量明显减少,宫颈扩张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丙泊酚注射痛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可降低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_(50),减少丙泊酚使用量,降低静脉注射痛发生率,宫颈扩张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丙泊酚 人工流产术 半数有效剂量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ERCP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宁 宋丹丹 +3 位作者 裘治慧 徐明 崔波 刁玉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8月择期监测麻醉(MAC)下行ERCP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9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TRP)组...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8月择期监测麻醉(MAC)下行ERCP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9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TRP)组和Dex-瑞芬太尼(TRD)组。TRP组患者麻醉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TRD组患者麻醉采用静脉输注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组均采用非气管插管的MAC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_(1))、进镜时(T_(2))、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时(T_(3))、退镜时(T_(4))、留置鼻胆管结束时(T_(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博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指数(BIS)。于不同时点(术前、麻醉诱导后每隔15 min和苏醒即刻)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至意识恢复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意识恢复至离开手术室时间)、术中体动、离室Aldrete评分、术后60 min 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医生、内镜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RP组比较,TRD组MAP在T_(1)和T_(3)时点增高(P<0.05),HR在T_(1)、T_(2)、T_(3)、T_(4)时点降低,SpO_(2)、RR在T_(1)、T_(2)、T_(3)、T_(4)时点增高,BIS在T_(2)、T_(3)、T_(4)、T_(5)时点增高,托下颌次数和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离室Aldrete评分增高,术后60 min VAS评分降低,麻醉医生、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各时点PaO_(2)、PaCO_(2)、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相比,静脉输注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降低老年患者在ERCP手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麻醉方案能够满足ERCP手术的麻醉需求,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江 郑宏 曹兴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恒定靶浓度变速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与意识消失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选用Stelpump软件内嵌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持续输注1 h,采样时间1.5 h.... 目的探讨恒定靶浓度变速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与意识消失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选用Stelpump软件内嵌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持续输注1 h,采样时间1.5 h.应用气-质联机(GC-MS)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意识消失时间.结果意识消失时间为(2.01±0.53)min.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 min,随着输注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接近靶浓度.血药浓度>4.59 μg/ml时,MAP由基础值的(93.0±10.2)mmHg降至(72.5±11.7)mmHg,下降幅度为22.1%;血药浓度<4.45μg/ml时,MAP逐渐恢复到(80.2±11.2)mmHg,但仍较基础值低14.0%.血药浓度>3.73μg/ml时,HR由基础值的(89.2±13.6)次/分减至(75.4±12.1)次/分,下降幅度为15.5%;而血药浓度<3.73 μg/ml时,HR逐渐恢复至(77.9±13.8)次/分,较基础值低13.5%.结论靶浓度3μg/ml能提供满意的镇静及气管插管条件;诱导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的血药浓度和血液动力学变化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药浓度 丙泊酚 血液动力学 靶控输注 相关性 持续输注 气管插管条件 血浆药物浓度 药代动力学参数 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的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渭敏 梁幸甜 +2 位作者 杨承祥 李恒 仲吉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方法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按照数字随机分为三组,P5.0组、P5.5组和P6.0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方法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按照数字随机分为三组,P5.0组、P5.5组和P6.0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全凭静脉麻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n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0、5.5、6.0μg/ml靶控输注,两者效应室靶浓度达到目标浓度时开始检查,检查结束停止用药。检查期间采用高频喷射通气供氧,频率150次/分,推动压力0.2MPa,I∶E为1∶1.5。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纤维支气管镜至鼻道(T2)、至声门(T3)、至隆突(T4)、至主支气管(T5)、至叶支气管(T6)、灌洗活检(T7)、术毕(T8)、患者睁眼(T9)和清醒(T10)时的MAP、HR、SpO2、NT值。记录麻醉诱导时间(从用药到检查开始)、检查持续时间、呛咳情况、患者睁眼和苏醒时间。记录利多卡因表面麻醉、麻黄碱静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静注的例数。在T0、T8、T10三个时点分别抽取患者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O2和PCO2值。结果三组MAP、HR、SpO2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P6.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高于P5.0组和P6.5组(P<0.05)。P5.5组和P6.0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P5.0组(P<0.05)。P5.5组术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5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SpO2<85%或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三组间PO2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5μg/ml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ng/ml靶控输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术麻醉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纤维支气管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实施气管插管的条件和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曹建国 周仁龙 +2 位作者 张马忠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复合丙泊酚输注在不使用肌松药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心血管反应。方法3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ng/ml组、3ng/ml组和4ng/ml组。靶控输注(TCI)5min后,开始TCI丙泊... 目的研究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复合丙泊酚输注在不使用肌松药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心血管反应。方法3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ng/ml组、3ng/ml组和4ng/ml组。靶控输注(TCI)5min后,开始TCI丙泊酚(3μg/ml),10min后进行气管插管。失败病人则增加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1ng/ml,10min后重复。分别在雷米芬太尼输注前、丙泊酚开始输注时、置入喉镜前即刻、插管后1min,记录气管插管评分、MAP、HR,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ng/ml组、3ng/ml组及4ng/ml组第1次插管评分分别为(10.58±2.42)、(9.25±3.46)和(6.08±0.99)分;第1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6/12(50%)、7/12(58%)、10/12(83%);第2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6(17%)、2/5(40%)、1/2(50%)。三组雷米芬太尼输注后MAP无明显变化,HR均有下降,4ng/ml组尤其明显。2ng/ml组病人插管后与插管前相比HR与MAP有明显升高。高浓度雷米芬太尼组需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增加。结论固定丙泊酚TCI血浆浓度3μg/ml,不使用肌松药时,雷米芬太尼4ng/ml血浆浓度可基本满足插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34
17
作者 耿志宇 单国瑾 +2 位作者 宋琳琳 许幸 吴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 :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靶控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ASAI Ⅱ级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 16例 ,诱导时设定普鲁泊福血浆靶浓度 3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7μg·L-1,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 目的 :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靶控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ASAI Ⅱ级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 16例 ,诱导时设定普鲁泊福血浆靶浓度 3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7μg·L-1,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 ,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分别在靶控输注 15min、2 0min、术毕病人苏醒时采集桡动脉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测定瑞芬太尼全血浓度。结果 :麻醉诱导时收缩压由诱导前 (14 4± 2 7)mmHg降至 (10 1± 18)mmHg ,平均动脉压由 (10 2± 15 )mmHg降至 (6 9±13)mmHg ,心率由 (77± 14 )次·min-1降至 (6 3± 12 )次·min-1,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变化 ,无一例插管反应。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12± 6 )min ,呼之睁眼时间 (9± 4 )min ,拔管时间 (13± 6 )min ,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5 )min ,离开恢复室时间 (19± 7)min。瑞芬太尼的实测浓度分别为 (4 .6± 9.5 ) μg·L-1、(6 .6± 11.5 )μg·L-1、(1.2± 8.7) μg·L-1。结论 :瑞芬太尼普鲁泊福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 ,麻醉诱导平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普鲁泊福 靶控输注 静脉麻醉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乔淼 杜立宏 +1 位作者 王志玮 陈景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25-1626,共2页
目的对比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R0、R1、R2、P0组,分别给予丙泊酚3.0、2.0、1.5、0μg/ml及复合瑞芬太尼0、0.5、1.0、2.0ng/ml。监测无创血压、心... 目的对比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R0、R1、R2、P0组,分别给予丙泊酚3.0、2.0、1.5、0μg/ml及复合瑞芬太尼0、0.5、1.0、2.0ng/ml。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术中体动情况和术后主观感觉评分。结果R1、R2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R0组(P<0.05)。R0、R1组患者主观感觉评分明显优于R2、P0组(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胃肠镜检查中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以血浆靶控浓度2.0μg/ml丙泊酚复合0.5ng/ml瑞芬太尼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瑞芬太尼 血浆靶控 主观感觉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28
19
作者 尧新华 周朴 +4 位作者 肖珍科 王保 陈陈燕 卿朝辉 刘继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80-1281,1284,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P组,n=30)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n=30)。术中麻醉,P组...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P组,n=30)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n=30)。术中麻醉,P组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μg/ml丙泊酚,S组持续吸入2%七氟醚(氧流量2L/min),两组按需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分别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即刻(T3)、气腹后10min(T4)及手术结束即刻(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结果与S组比较,P组T4时点的MAP较低,HR较慢(P<0.05),其他时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hPONV发生率P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完全,但丙泊酚TCI麻醉比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七氟醚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中肌电活动的变化对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靖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以维持BIS值在 4 0~6 0之间 ,固定此靶浓度不变。持续监测双频谱指数 (BIS)、肌电图 (EMG)、信号质量指数 (SQI)。在保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肌松作用的减退 ,BIS逐渐升高 ,当满足观察条件 (BIS>70持续 30s以上 ,且EMG >4 0 )时 ,记录此后 5min内的BIS、EMG、SQI、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 ;随后静注追加万可松 0 0 5mg/kg并记录此后 10min内上述参数值。结果 静注万可松 3min后 ,BIS值显著降低 (P <0 0 0 1) ,EMG降低 (P <0 0 5 ) ,SQI升高 (P <0 0 5 ) ;各观察点MAP、H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麻醉维持过程中 ,肌松作用减退导致的肌电活动增加可引起BIS假性升高 ,从而影响BIS监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松弛剂 麻醉维持 麻醉深度 靶控输注 双频谱指数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