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6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Effective Way of Mediation in Civil Litigation,Together with Right of Rescission
1
作者 Jin She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7-298,共12页
There are much discussion on the two effective way,which are separately Signing for receiving and Signature. It is needed to analyze the legal foundation,turn to the foreigner’s experience for guidance and reconstruc... There are much discussion on the two effective way,which are separately Signing for receiving and Signature. It is needed to analyze the legal foundation,turn to the foreigner’s experience for guidance and reconstruct the system. Abolish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signing for receiving as well as the right of rescission,and mak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mediation in civil litigation perfect will have positive results in exerting the effection of civil mediation in litig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concer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调解 撤销 法律基础 外国人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诉讼立法的制度史考略——在学术与策略之间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华琳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5,共14页
《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学者们或求诸宪法规范与宪法原理,或诉诸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诉诸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求诸于权威政治家和政治文件中的相关表... 《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学者们或求诸宪法规范与宪法原理,或诉诸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诉诸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求诸于权威政治家和政治文件中的相关表述,通过追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说,来探寻行政诉讼法制定的理论支点。在法律颁布前,司法机关通过厘定受案范围,设立行政审判庭,积极慎重办好行政案件,参与行政诉讼法立法,成为稳健推进行政诉讼法形成的助力者。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最初散在于《民事诉讼法》及其他单行法律规范之中,之后随着行政立法研究组的成立,以行政立法研究组起草的行政诉讼法草案为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接续开展立法工作,法案历经三审,经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于1989年4月4日获通过,成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里程碑事件。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彰显了学人的使命和学术的意义,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体现了立法机关、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在立法过程中的“三结合”,体现了立法的公众参与,推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 立法过程 公众参与 制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诉讼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ICT企业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张利飞 姜晓 +1 位作者 贺景景 张运生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专利诉讼已逐渐成为IC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策略。选取2008—2021年全球57家IC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诉讼角色下企业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和被动诉讼经历丰富的企业,均会对技术创新活动... 专利诉讼已逐渐成为IC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策略。选取2008—2021年全球57家IC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诉讼角色下企业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和被动诉讼经历丰富的企业,均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投资和专利产出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主动专利诉讼对市场领先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促进作用更大,市场追随型企业在经历被诉后则同时增加创新投入和专利产出,主动专利诉讼经历对高融资约束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明显的激励效果,相比ICT服务企业,ICT制造企业的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更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诉讼 技术创新 主动诉讼 被动诉讼 ICT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实践检视与规范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宗泽 胡晓航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因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致使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进行监督的必要手段。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律监督属性,在运行过程中秉持行政优先的原则,在效力上...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因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致使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进行监督的必要手段。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律监督属性,在运行过程中秉持行政优先的原则,在效力上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并独立于行政公益诉讼程序。检视当前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的实践,发现其存在约束效力不足、制发次数的非限定性、跟进监督机制不完善、与行政公益诉讼请求不衔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发挥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制度功效,应当强化检察建议的约束力,确立一次制发为限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制发后的跟进监督机制,促进检察建议内容与诉讼请求的衔接,以提高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检察建议 法律监督 约束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确立及其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沫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发放拆迁补偿款是行政主体基于公法义务作出的行政给付。我国土地征迁实践中的相对人重复领取补偿款追索纠纷多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但行政主体提起民事诉讼面临诉讼主体不适格的问题。理论上,给付行政中的相对人基于公法领域中欠缺法律依... 发放拆迁补偿款是行政主体基于公法义务作出的行政给付。我国土地征迁实践中的相对人重复领取补偿款追索纠纷多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但行政主体提起民事诉讼面临诉讼主体不适格的问题。理论上,给付行政中的相对人基于公法领域中欠缺法律依据的财产变动获利,致行政主体受损失,成立公法上行政主体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我国在立法上应当确立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相对人拒不返还不当得利时,行政主体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返还。在行政诉讼模式下,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实现还离不开行政诉讼相关制度的跟进,其内容涉及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法律参照适用、权利行使的限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主体 公法上不当得利 返还请求权 行政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嵌入-自主”的双重解释框架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小龙 王蔚 于文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构建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是现代乡村法治化治理体系的现实基础。从“嵌入与自主”的二维分析视角出发,对“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审视。研究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与乡村自主性... 构建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是现代乡村法治化治理体系的现实基础。从“嵌入与自主”的二维分析视角出发,对“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审视。研究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与乡村自主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乡村“无讼式”建设的关键变量,“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不仅要重视“嵌入式”的法治建设,将党建引领的政治性嵌入、法治观念的认知性嵌入、制度重塑的结构性嵌入、行动和技术要素驱动的网络性嵌入融合协调,更要以系统性视角关注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关联,通过乡村社区的记忆规约、关系吸纳和规则融贯,实现“无讼”纠纷化解。在实践路径上,应遵循“资源整合、理念同频、制度共振、组织协调”的联动化策略,推动“无讼式”农村社区持续有序发展。不过,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法治社区建设形态,还应注重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嵌入式”与“自主性”的动态均衡,以期真正实现“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讼建设 农村社区 纠纷化解 嵌入式法治 乡村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履行判决的再审视与完善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海嵩 张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9,共13页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对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履行判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主流判决,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目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履行判决的实践中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标准...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对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履行判决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主流判决,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目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履行判决的实践中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标准不统一,判决方式运用不适当以及判决内容限度不明确等问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标准关涉到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何方败诉的问题,判决方式和判决内容则会影响后续执行和司法权威,因此这些问题亟待解析。法院对行政机关是否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主要存在行为标准和结果标准的分界。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应排除绝对的结果标准,部分案件法院可以直接根据行为标准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履行法定职责,较为复杂的案件则需综合考量结果标准和因果关系。法院应充分认识到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才是法院作出履行判决的前提,履行判决不能与确认违法判决组合作出,但可以根据案情伴随驳回部分诉讼判决和撤销判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履行判决中有必要区分责令履行和责令继续履行法定职责。法院在恪守被动性的前提下仍要发挥一定的能动性作出具体性履行判决,不再适用概括性履行判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履行判决 判决标准 判决方式 判决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遗产的公益诉讼制度保护
8
作者 郭翔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针对侵害文化遗产且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必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虽然我国已经有文化遗产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仍然应当通过立法实现文化遗产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制度化,并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程... 针对侵害文化遗产且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必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虽然我国已经有文化遗产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仍然应当通过立法实现文化遗产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制度化,并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程序。由于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不仅需要通过明确诉讼案件受案范围,提供诉讼解决的途径,而且需要通过形成诉讼外的公益损害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统合和案件的分流。另外,针对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点,不仅需要拓展起诉主体范围从而提供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而且为了实现对案件的公正审理,需要改由侵权结果发生地专属管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公益诉讼 民事诉讼 文物保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假诉讼概念界定的再探讨——基于历史、规范和实务的三维考察
9
作者 纪格非 刘立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5,共14页
虚假诉讼在理论和立法上概念尚不明晰,既制约了法律规制的力度和效果,也有使惩治范围不断扩大的风险。从历史沿革来看,对虚假诉讼的界定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规则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但是现象说的掣肘仍然存在。从规范角度分析,现行立... 虚假诉讼在理论和立法上概念尚不明晰,既制约了法律规制的力度和效果,也有使惩治范围不断扩大的风险。从历史沿革来看,对虚假诉讼的界定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规则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但是现象说的掣肘仍然存在。从规范角度分析,现行立法及规范性文件所涵摄的虚假诉讼的概念要素,有的只具表征意义而无定义功能,需予以甄别完善。从实务面向观察,虚假诉讼认定呈现类型化、宽泛化、次序化等趋向,虽然个案识别更具靶向性、开放性和操作性,但是存在实践与制度脱节、职权主义强化和刑法干涉私法的隐忧。从多重视角探讨、厘清虚假诉讼的概念,进一步发掘区别于邻近概念质的规定,有利于促进规范和实务相统一,推动虚假诉讼法律规制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 诉讼标的 构成要件 刑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讼文明
10
作者 贺海仁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3,共16页
无讼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实践方案。“以德化诉”与“以德化争”提供了两种解决纠纷的方案,旨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通过“知本”蕴含的无讼关系原理,孔子、康子和子路分别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解决纠... 无讼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实践方案。“以德化诉”与“以德化争”提供了两种解决纠纷的方案,旨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通过“知本”蕴含的无讼关系原理,孔子、康子和子路分别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解决纠纷的三种模式,突显了无讼作为理想类型的价值。无讼关系揭示了中国先贤关于人之关系究竟为何的理论假设,预设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伦道德,人与他人是共存共生的关系。中华民族无讼观是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反映和实践,深刻体现了息讼无讼、追求和合的价值理念和话语逻辑。与包含畏讼、轻讼、厌讼、贱讼等观念的抑讼文化不同,无讼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具有中国古代优秀法律文化基因的代表性文明形态之一。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无讼关系是和合共生的关系理性,展现了实践、合作、和平等和谐理性结构。由无讼关系开发的新熟人关系否定了霍布斯式的敌人关系,超越了洛克式对抗性的竞争关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基于无讼的人类关系理念,中华民族无讼观有助于提升国际争端解决体制机制的新高度,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中华民族无讼观 无讼关系 和解理性 人类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典型问题与立法完善
11
作者 魏晓娜 谢甜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21,178,179,共13页
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采纳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通知调整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以抗诉遏制被告人上诉,以及审判阶段认罪认罚... 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采纳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通知调整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以抗诉遏制被告人上诉,以及审判阶段认罪认罚的程序处理。法检两家对上述问题也有认识分歧,产生上述问题及认识分歧的根源,是原有的职权调查型诉讼环境与认罪认罚从宽引入的纠纷解决型制度逻辑发生碰撞的结果。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下,消解或减少冲突的方案有二:一是将认罪协商设计为案件查明机制,而非案件处理机制,这客观上要求删除刑事诉讼法第201条关于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的规定;二是将协商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认罪认罚从宽 量刑建议 职权调查型诉讼 纠纷解决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股东诉讼机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12
作者 张宏亮 李胤文 王靖宇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90,共18页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而推动中小股东司法救济实践对于中小股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7—2023年的中小股东诉讼数据,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检验了中小股东诉讼机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发...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而推动中小股东司法救济实践对于中小股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7—2023年的中小股东诉讼数据,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检验了中小股东诉讼机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小股东诉讼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则不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中小股东诉讼具有震慑效应和监督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大股东利益侵占、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提高公司治理。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法治水平较低、股权较为分散、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和内部控制水平较差的公司,诉讼的治理效应更加显著;此外,在新《证券法》实施后,中小股东诉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更加显著,表明完善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可以提高中小股东诉讼的震慑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小股东投资者保护和企业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东诉讼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投资者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实质性绿色创新还是漂绿?——基于公益诉讼试点的证据
13
作者 李胜兰 童瑞 才国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35,207,共22页
研究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对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地方检察机关—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环境公益诉讼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 研究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对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地方检察机关—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环境公益诉讼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环境公益诉讼政策实施前后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演化路径以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发现:环境公益诉讼有效促进了企业进行实质性绿色创新,并体现在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和漂绿行为减少;环境公益诉讼主要通过加强地区环境监管、抑制政企合谋和改善地区法治环境来推动企业进行实质性绿色创新;环境公益诉讼主要促进了国有企业、较高公众环境关注度地区的企业以及竞争型市场结构的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这为全面理解环境公益诉讼作用的微观机理和差异化效果以及完善环境司法制度从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司法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 绿色创新 漂绿 企业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背景下被害人保护之回顾与前瞻
14
作者 冯露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1,共12页
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审视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被害人的地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域外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演进逐步纳入了不同形态的被害人参与模式。我国的被害人主体地位理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拓... 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审视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被害人的地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域外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演进逐步纳入了不同形态的被害人参与模式。我国的被害人主体地位理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拓展,故有必要在被害人与其他诉讼主体的关系视角下对被害人的主体性价值予以理解与重构。梳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害人权利谱系发现,偏重被害人“主体性”的被动型权利与彰显被害人与其他诉讼主体“主体间性”关系的能动型权利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对被害人参与相对不起诉程序的实践考察则发现,被害人的知情权、意见发表权、和解权与救济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实现。但仍需在将来的修法中为被害人知情权的完善预留制度空间,同时为被害人和解权的行使配套相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 诉讼主体 主体间性 知情权 刑事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贸易诉讼、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
15
作者 姚颐 凌玥 李岩琼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本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美国政府的贸易诉讼调查一事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海关数据库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匹配,对超过300万条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发现美国政府发起的贸易诉讼迫使我... 本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美国政府的贸易诉讼调查一事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海关数据库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匹配,对超过300万条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发现美国政府发起的贸易诉讼迫使我国出口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即以增加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应对贸易打击。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指数、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两个机制可发挥调节作用。最后,本文发现这些创新是实质性创新,证据是在遭受贸易诉讼后,企业创新产出与未来四到六年的营业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为了保证结论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大量的稳健性检验。本研究探讨了中美贸易高度不确定性对我国上市公司创新战略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监管层监管和企业应对出口挑战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诉讼 出口 创新 研发投入 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纠纷非诉治理的程序法因应
16
作者 占善刚 张文浩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8,F0002,共10页
基于纠纷治理机制的发展脉络与纠纷非诉治理的本体之维,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纠纷非诉治理以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基准,实现了层次间的互构共进与内容上的有机整合。程序法之于纠纷非诉治理研究具有范式意义,其对于纠纷非诉治理的因应可... 基于纠纷治理机制的发展脉络与纠纷非诉治理的本体之维,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纠纷非诉治理以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基准,实现了层次间的互构共进与内容上的有机整合。程序法之于纠纷非诉治理研究具有范式意义,其对于纠纷非诉治理的因应可归纳为两条关联的逻辑脉络:以程序法治的总体理念形塑新时代纠纷非诉治理、以法治程序的规范调适推进新时代纠纷非诉治理。纠纷非诉治理与程序法治在追求基层善治的意义上实现了原旨耦合,程序法治对于纠纷非诉治理的塑造意义体现在规范话语与指引建制两个层面。因此,应切实强化调解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稳妥推进纠纷预防性法制的程序创新,有效激活非讼程序的纠纷非诉治理功能,严肃对待诉讼解纷的预期管理与示范解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中心主义 纠纷治理 程序法治 法治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创新的偏失和匡正
17
作者 吴勇 梁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也出现了主体定位不清、权力边界模糊以及利益衡量不足等偏失。对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应该注意理性限度,明确检察院积极创新、法院审慎创新的角色立场,恪守权力边界以及加强利益平衡原则的适用等,从而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回应型司法 恢复性司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网络暴力检察公益诉讼: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18
作者 叶青 王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0,178,共15页
网络暴力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议题,不仅需要多元主体间的通力合作,也呼唤新的治理思路。作为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工具,检察公益诉讼能够贯彻网络暴力“前端-中端-后端”的治理思维,实现网络暴力风险预防、损害救济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网络暴力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议题,不仅需要多元主体间的通力合作,也呼唤新的治理思路。作为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工具,检察公益诉讼能够贯彻网络暴力“前端-中端-后端”的治理思维,实现网络暴力风险预防、损害救济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多维价值追求。网络暴力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政策法规的许容性,共同搭建起网络暴力检察公益诉讼的理论框架。网络暴力检察公益诉讼的拓展实践,还需要导入相配套的诉讼理念、诉讼规则与支撑体系,以助力网络暴力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网络暴力 检察公益诉讼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诉讼协同改革的制度建构与体系完善
19
作者 彭何利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5,共14页
跨域诉讼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有利于消解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的地方化问题,加快司法权的统一化进程。当前,跨域诉讼改革已实现从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到四级法院跨域立案全覆盖,为跨域诉讼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但跨域... 跨域诉讼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有利于消解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的地方化问题,加快司法权的统一化进程。当前,跨域诉讼改革已实现从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到四级法院跨域立案全覆盖,为跨域诉讼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但跨域诉讼在实践运行中仍然存在体系不协调、程序不畅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寻找突破口,以回应司法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深化跨域诉讼改革,在方法论上,应以司法协同理念为引领,确保此项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在制度建构上,应着力解决跨域审判权运行机制问题,促进线上与线下程序有序衔接,完成跨行政区划法院组织体系重构,并在必要时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从而在制度上保障改革的成功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诉讼 跨域审判 司法协同 司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诉讼增长的现代化理论反思与实践解释
20
作者 胡昌明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5,共1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诉讼率持续上升,诉讼案件数量呈现显著增长。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中国的诉讼总量增长超过50倍,2021年全国法院新受理案件数突破3300万件。通过对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诉讼率持续上升,诉讼案件数量呈现显著增长。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中国的诉讼总量增长超过50倍,2021年全国法院新受理案件数突破3300万件。通过对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数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诉讼增长可分为两个快速增长阶段和一个停滞阶段,且三大诉讼类型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行政诉讼增速最快,而民事诉讼的增量最大。改革开放后,中国诉讼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是经济、社会、法律及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尽管社会现代化进程为诉讼增长提供了宏观背景,但中国诉讼增长还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人民调解制度的式微与商事仲裁机制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司法系统的负担;同时,改革开放以来较为频繁变动的法律与司法政策以及较低的诉讼成本,也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的诉讼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增长 现代化理论 社会变迁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 司法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