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邻近干扰源的GNSS干扰影响空间范围分析
1
作者 王晓亮 刘雨晖 吴仁彪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7,共16页
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应用广泛,近年来各种新型无线电干扰不断出现,使GNSS应用系统的稳健性受到影响。GNSS在民航飞机运行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民航飞机GNSS信号干扰的问题,国... 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应用广泛,近年来各种新型无线电干扰不断出现,使GNSS应用系统的稳健性受到影响。GNSS在民航飞机运行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民航飞机GNSS信号干扰的问题,国内外已开展了利用民航飞机数据进行干扰源定位的研究,现有相关研究一般假设分析空间中仅存在单个干扰源,而在实际中发现了一些干扰民航GNSS信号的干扰源附近存在其他GNSS干扰源的案例。干扰源影响空间范围的分析对于指导干扰源定位、有效排查干扰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干扰GNSS信号的主干扰源周围存在邻近干扰源的情况下,邻近干扰源对主干扰源的干扰空间范围在不同参数下的影响程度问题,给出了一种对邻近干扰源带来的干扰空间影响范围的变化的分析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存在邻近干扰源情况下干扰影响空间范围的变化情况。为克服存在邻近干扰源时干扰影响空间范围影响因素多,部分影响因素还存在一定耦合性的难题,首先在空间指定位置机载GNSS接收机接收干扰信号功率建模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主干扰源周围不存在和存在邻近干扰源这两种情况下空间中不同位置的干扰信号接收功率;其次分析存在邻近干扰源时干扰空间范围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最后在曲线间改进豪斯多夫距离的基础上,提出边界差异均值和边界差异标准差两个定量指标,定量化评估存在邻近干扰源时与无邻近干扰源时相比不同参数下干扰空间范围的差异。通过这一定量化评估,可以获知在什么情况下存在邻近干扰源时对干扰空间范围影响小,在这些情况下使用单干扰源假设的定位分析模型不会对干扰源定位结果产生大的影响;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存在邻近干扰源时会使干扰空间范围产生显著变化,在这些情况下再使用单干扰源假设的定位分析方法干扰源定位结果将可能产生显著偏差。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源天线方向图确定的情况下,邻近干扰源与主干扰源的功率比、主干扰源的功率值、干扰源间距和分析高度层都会对空间干扰范围产生影响;实验分析结果通过边界差异均值和边界差异标准差给出了主干扰源周围不存在和存在邻近干扰源这两种情况下干扰影响空间范围差异小的条件。实验结果中不同条件空间影响范围的特点以及干扰影响空间范围差异小的条件,可以指导可能存在多个干扰源的场景下干扰源的有效定位与排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NSS干扰 干扰范围分析 干扰功率分析 改进豪斯多夫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星地融合的西南高山峡谷区全球降水测量日降水产品降尺度研究
2
作者 甘宇诗 李月臣 +2 位作者 王莉红 秦伟 丁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678-6690,共13页
高质量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对水文、气象和生态学等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高山峡谷区域因地形起伏剧烈、局地气候效应显著,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复杂,同时受季风、水汽输送和地形影响,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波动。因此,仅依赖稀疏站点插... 高质量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对水文、气象和生态学等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高山峡谷区域因地形起伏剧烈、局地气候效应显著,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复杂,同时受季风、水汽输送和地形影响,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波动。因此,仅依赖稀疏站点插值得到的网格化降水数据可靠性不高。卫星降水产品虽能提供大范围观测,但分辨率低且存在偏差,无法直接应用于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的高山峡谷区。为此,融合站点观测数据对卫星降水产品进行降尺度已成为获取这些区域准确降水信息的有效方法。研究选择先利用站点数据对卫星降水产品进行校正,再通过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降尺度,最终将西南高山峡谷区全球降水测量(GPM)日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0.1°提升至0.01°(约为1 km)。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对GPM原始降水产品进行校正对降尺度研究具有积极作用;(2)3种降尺度结果均保留了GPM降水图原有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改善了降水的空间细节,并且可以在不降低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整体精度为LSTM>RF>XGBoost>GPM;(3)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和气象因子(水汽、LST和风向)是影响研究区域降水降尺度最重要的因素。研究为地形复杂且站点匮乏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高质量网格化降水数据生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GPM) 日降水 校正 机器学习 空间降尺度 西南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调整下中国三大制造业集聚区参与新动态与提升策略
3
作者 张彦 刘亚欣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33,共14页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一大环节,当下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去中国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彰显得尤为重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参与全...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一大环节,当下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去中国化”趋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彰显得尤为重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排头兵,三大集聚区长期承受了“低端锁定与高端脱钩的双向挤压”、“中心依赖与资源失衡的矛盾夹持”。在当下全球价值链的调整阶段,对出口增加值进行分解,剖析三大集聚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动态,研究发现:参与趋势呈现:①增加值来源比重不同,趋于“内向化”发展,②地域“中心性”特征凸显,③各集聚区内产业种类广泛,但尚存薄弱点;在各自的发展模式中,京津冀属于“内需极化型”,长三角属于“内外牵引型”,大湾区属于“外部驱动型”。在优劣比较方面,大湾区的对外吸引力最为突出,但高精尖产业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加以完善;长三角的横向协同能力最为广泛,不过这也导致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京津冀的内在驱动力最为雄厚,但区域内资源分配与传递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因此,三大集聚区在提升策略上应更加注重区域、地域(省市)以及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在深入调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三大制造业集聚区 参与新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范红艳 薛宝琪 +1 位作者 李玉英 LI BLarry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85,共6页
为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工程沿线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南、河北18个省辖市共计20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及sys-GMM估计法对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 为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工程沿线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南、河北18个省辖市共计20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GML模型及sys-GMM估计法对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全区水资源静态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但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差异较大,呈京津板块>河南板块>河北板块格局,空间上呈现以京津冀、郑州2个都市圈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结构;全区水资源动态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作用有限;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科技水平、城镇化进程、人口密度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水污染程度、产业结构、环境规制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Super-SBM模型 GML模型 sys-GMM估计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智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溪 胡珈毓 +3 位作者 陈凌羽 贺毓 王栋 朱旭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99,共9页
对全球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水平。首先,展示针对全球智慧城市群的相应评价方法,构建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在内的9个指标。其次,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 对全球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水平。首先,展示针对全球智慧城市群的相应评价方法,构建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在内的9个指标。其次,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大湖区、日本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内的滨海城市群或城市带,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山脉、落基山脉和亚洲内陆在内的内陆集群作为分析对象。最后,对上述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开展比较研究,展示它们不同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纽约湾、波罗的海和北海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领先全球,令人意外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在总分和单项上均与全球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智慧城市群 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的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勇 李祥乾 +2 位作者 李阳娣 杨伟 杨桦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害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害虫预防难度。通过MaxEnt模型,结合GIS方法,模拟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对比、分析松墨天牛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分布范围和空间布局,... 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害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害虫预防难度。通过MaxEnt模型,结合GIS方法,模拟松墨天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预测、对比、分析松墨天牛在未来3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下分布范围和空间布局,及其中心节点移动的规律。结果表明:所有AUC值均超过0.95,准确性也处于“极好”的状态。在当前气候环境下,松墨天牛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为90°~125°E,20°~41°N,由西向东呈连续分布,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中适生区面积减少,低适生区、高适生区面积增加,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RCP8.5扩散范围最大。适生区中心点向西北、东北方向迁移,迁移趋势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RCP 8.5)响应最为剧烈。为松墨天牛的合理区划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应对气候变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MAXENT 全球气候变暖 适生区 中心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20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仙湖 姚媛媛 刘兴荣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2-1498,共7页
目的探讨2004—2020年全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空间聚集性及聚集区域随时间变化趋势,为确定丙肝重点区域,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应用GeoDa软件对我国内地各省进行全局和局部空... 目的探讨2004—2020年全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空间聚集性及聚集区域随时间变化趋势,为确定丙肝重点区域,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应用GeoDa软件对我国内地各省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为正值(均P<0.05),表明该时段全国各省丙肝发病区域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46个热点地区(丙肝发病高值聚集地区)和46个冷点地区(丙肝发病低值聚集地区)。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宁夏和广西等地;而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西等地。结论首先,国家应重点关注丙肝发病的热点区域,卫生资源应多倾向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如甘肃、宁夏等地。同时,加强对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及时阻止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防止成为丙肝高发区。再者,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增强主动筛查意识,提高丙肝发现率和治愈率;最后,细化丙肝流行率、病死率、治疗率和治愈率的具体指标。结合实际国情,借鉴国际相关成功经验,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全局自相关 局部自相关 聚集区域 流行特征 空间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在书写的“文本”:全球人文视野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再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尹晓煌 臧小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24,共15页
国别与区域研究为国内高校外语学科博士点五个主要方向之一,也是目前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之一。究其根本,该学科源于西方“地理大探索”之际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时代,兴于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国际关系与战略竞争之筹措,在美、... 国别与区域研究为国内高校外语学科博士点五个主要方向之一,也是目前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之一。究其根本,该学科源于西方“地理大探索”之际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时代,兴于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国际关系与战略竞争之筹措,在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年代服务于各自全球的利益,故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随着世界进入后冷战与全球化时代,这一学科不再仅仅局限于服从战略、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而是更加深入拓展至语言、文化、哲学、艺术等人文领域,并进一步催生了后殖民研究、跨文化交流等相关学科之发展。本文拟就该学科之起源、发展、演变做一简要回顾,在当今全球人文语境/视野下予以再思考,探索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途径、需要警惕的误区和朝向“语言文化”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之可能性,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我国“一带一路”机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别与区域研究 区域国别学 外国语言文学 跨文化研究 全球人文语境/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学习的沿海区GDEM修正方法
9
作者 刘盼盼 李艳艳 +2 位作者 刘妍 刘雅婷 陈传法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2,共10页
针对传统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修正方法忽略训练样本质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沿海区全球数字高程模型(GDEM)修正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本点作为初始训练集,然后通过聚类批处理模式采样算法,采用迭代方式选取高... 针对传统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修正方法忽略训练样本质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沿海区全球数字高程模型(GDEM)修正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本点作为初始训练集,然后通过聚类批处理模式采样算法,采用迭代方式选取高质量代表点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利用选取的代表点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以实现GDEM修正。以美国克逊维尔为训练区、查尔斯顿为迁移实验区,选取中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验证模型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GDEM修正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仅需选择8.57%的采样点即可完成模型训练,且GDEM的中误差降低了3.31%~51.65%、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4.76%~48.72%。在迁移实验区,修正后COPDEM30的中误差从6.52 m降至1.68 m。相比于传统方法,本研究方法的中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24.82%和30.28%,证明了模型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学习 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修正 沿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研究中信息需求的特点与痛点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磊 杨丹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分析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信息需求,能够为国际视野下的图书情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对19位学者的访谈调研,发现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信息需求具有信息来源广、涉及语种多、地理属性强等特点,研究者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分析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信息需求,能够为国际视野下的图书情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对19位学者的访谈调研,发现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信息需求具有信息来源广、涉及语种多、地理属性强等特点,研究者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痛点在于国内文献资料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对象国图书馆、档案馆开放性不足,所需信息来源分散等。以上发现能够为国际视野下信息资源服务在理念、平台、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研究 信息需求 信息资源建设 全球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格局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小平 田禾 +1 位作者 蒋亚芳 张博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93-2099,共7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国际公认的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从1956年建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到目前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近万处,总面积超过1.85×10^(6) km^(2),还启动了天然林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国际公认的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从1956年建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到目前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近万处,总面积超过1.85×10^(6) km^(2),还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了公益林补偿、草原保护奖补等政策措施,对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地保护也面临自然保护地缺少系统布局,众多自然保护地未形成有机协同的保护体系,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等问题。为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的至少30%×30%重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目标,按照全球及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要求,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国家公园约覆盖陆域的10%左右,其余自然保护地覆盖陆域的10%左右,除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保护红线再覆盖陆域的10%左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可以将就地保护区域再扩展10%~20%。我国将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核心、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为补充、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以及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区域为支撑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空间格局,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得到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生态保护红线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12
作者 张坤领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62,92,共12页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在对粤港澳大湾区GVC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共建“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GVC攀升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实现GVC攀升和产业升级的可能路径。研究认为...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在对粤港澳大湾区GVC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共建“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GVC攀升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实现GVC攀升和产业升级的可能路径。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GVC正沿着传统“微笑曲线”向中高端提升,同时推动着“微笑曲线”的趋平,但进一步的攀升也存在一定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在拓展GVC水平分工网络,促进“双向开放”“以我为主”的GVC构建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积极塑造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GVC、主动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GVC、自主拓展“以我为主”的GVC等多重路径,摆脱GVC“被俘获”,实现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倡议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林业扶贫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
13
作者 张士菊 吴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91-196,共6页
利用安徽省2014—2020年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和Global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12个县林业扶贫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12个县林业扶贫效率较高,且大部分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进... 利用安徽省2014—2020年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和Global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12个县林业扶贫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12个县林业扶贫效率较高,且大部分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进步是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林业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较好;12个县的林业扶贫效率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各异。提出开展特色林业产业扶持,挖掘林业发展的多维潜力;提高林业扶贫技术和规模效率,优化配置林业科技发展要素;科学利用林业扶贫模式,提升林业产业的内生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林业产业资源,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巩固脱贫成果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林业扶贫效率 超效率SBM global Malmquist指数 大别山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bon Tracker模型的大气CO_(2)浓度时空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特征
14
作者 张智 魏丹丹 +5 位作者 刘舟雯 刘媛 杨梅花 刘子强 萧远翔 曹良中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112-124,131,共14页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为紧迫、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准确且全面地获取大气CO_(2)浓度信息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评价CO_(2)减排成效以及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bon...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为紧迫、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准确且全面地获取大气CO_(2)浓度信息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评价CO_(2)减排成效以及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bon Tracker CO_(2)产品数据、GOSAT近地面CO_(2)浓度数据、TCCON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平均核函数及先验廓线法等对全球的大气CO_(2)浓度的时空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气CO_(2)浓度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空间分布特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化显著;②北半球大气CO_(2)年均浓度、增长率以及中亚地区增长率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持续减小,而其他区域大气CO_(2)年平均浓度、增长率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则具有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特征;③6个区域(全球、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海洋、中亚)所有海拔高度上的大气CO_(2)浓度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持续增长及季节循环特征,但季节循环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得不明显;④海洋上空大气CO_(2)浓度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其他5个地区仅在地面附近才能观测到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Tracker模型 二氧化碳 全球地区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和计算效率分析 被引量:113
15
作者 恽为民 席裕庚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5-460,共6页
本文应用齐次有限马尔科夫链分析了简单遗传算法、最优保存简单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收敛性,然后对计算效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指导基因操作策略设计的极限分布概率原则.
关键词 全局收敛性 计算速率 遗传算法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交错带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6
作者 朱芬萌 安树青 +3 位作者 关保华 刘玉虹 周长芳 王中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032-3042,共11页
生态交错带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近30a来,有关生态交错带的论文数平均年增57%,显示其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回顾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它与边缘、生态边界层与生态过渡带等概念的异同;简述了... 生态交错带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近30a来,有关生态交错带的论文数平均年增57%,显示其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回顾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区分了它与边缘、生态边界层与生态过渡带等概念的异同;简述了其7个基本属性,即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外来种、频繁的物质流动、敏感的时空动态性、结构的异质性和脆弱性;总结提炼了生态交错带的基本原理和假说;综述了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生态设计与管理以及生态交错带模型发展和整合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需要大力发展理论研究、多尺度模型转化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以完善生态交错带理论并支持生态学机理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交错带 生态边界层 生态过渡带 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条件下静校正的综合寻优 被引量:75
17
作者 林依华 张中杰 +1 位作者 尹成 周熙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复杂地形 ,特别是山地条件下地震勘探中的大静校正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的、具有多参数多极值的全局优化难题 .本文综合利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与遗传算法的各自优势 ,提出一种具有局部收敛速度快、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综合寻优反演方法 .其... 复杂地形 ,特别是山地条件下地震勘探中的大静校正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的、具有多参数多极值的全局优化难题 .本文综合利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与遗传算法的各自优势 ,提出一种具有局部收敛速度快、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综合寻优反演方法 .其中对产生伪静校正量的零空间现象进行空间平滑滤波剔除 .理论数值计算及实际资料的处理说明本方法适应能力强、静校正效果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勘探 静校正 零空间现象 地形 地震勘探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管理原则 被引量:11
18
作者 崔胜辉 洪华生 +2 位作者 张珞平 黄云凤 薛雄志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8期173-178,共6页
有关全球变化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的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探讨了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指导海岸带生态安全管理的原... 有关全球变化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全球变化关系密切的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探讨了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指导海岸带生态安全管理的原则,包括预警原则、资源定位原则、海陆一体化,以海定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尺度匹配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生态安全 全球变化 预警原则 资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尖峰岭和亚热带千岛湖六种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窦荣鹏 江洪 +3 位作者 余树全 马元丹 郭培培 宋新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521-4528,共8页
选取亚热带6个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苏铁(Cycas revoluta)的凋落物,在亚热带的千岛湖和热带... 选取亚热带6个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苏铁(Cycas revoluta)的凋落物,在亚热带的千岛湖和热带的尖峰岭进行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不同气候带下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两样地的年均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差异,年均温差达3.0℃。结果表明:两个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顺序为:毛竹﹥木荷﹥青冈﹥马尾松﹥水杉﹥苏铁,尖峰岭样地6个树种95%分解所需的时间集中在3.22-8.81a,千岛湖样地95%分解所需的时间为4.61-14.27a。6种凋落物叶的分解速率尖峰岭显著大于千岛湖(P<0.05)。用尖峰岭的气候条件来模拟千岛湖气候变暖后的状况,凋落物分解的分解速率将提高43.08%-95.65%,凋落物的95%分解时间将缩短30.15%-48.85%。凋落物分解的表观Q10在3.30-9.35之间。在千岛湖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k值)与初始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尖峰岭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各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氮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在中亚热带地区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和失重的良好指标,在热带地区气候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控制作用较强于凋落物初始基质质量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分解 中亚热带 热带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6
20
作者 蓝永超 仵彦卿 +2 位作者 康尔泗 张济世 胡兴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5-132,共8页
祁连山区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地表径流发源地 ,每年平均从其北麓向南部的河西绿洲输送 6 8.86× 10 8m3的径流量 ,因此 ,祁连山区北麓出山径流的变化对河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祁连山区与河西走廊平原区有... 祁连山区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地表径流发源地 ,每年平均从其北麓向南部的河西绿洲输送 6 8.86× 10 8m3的径流量 ,因此 ,祁连山区北麓出山径流的变化对河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祁连山区与河西走廊平原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最新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该区域近 5 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及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出山径流对气侯变化的响应以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祁连山区与河西走廊平原区近几十年来气温变化总的呈上升趋势 ,与全球增温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但山区气温的变化幅度一般大于走廊平原区 ,其中又以祁连山中段地区温度升幅为最大 .全球增温对河西内陆干旱区气候与出山径流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受此影响 ,祁连山北麓东部地区出山径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中部地区出山径流的增加趋势不是十分明显 ;西部出山径流在降水量与气温同时上升的情况下 ,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全球气候变化 出山径流 祁连山 降水量 气温 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