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清淤技术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王敏 李晓萌 +3 位作者 谭皓月 罗平安 赵科锋 卢书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8,共9页
水库泥沙淤积是制约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传统工程清淤方式会引起底泥的再悬浮,导致底泥向水体释放营养盐,进而影响库区水环境。研究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清淤方案,合理规避泥沙清淤所产生的水环境污染,是水库泥沙综合... 水库泥沙淤积是制约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传统工程清淤方式会引起底泥的再悬浮,导致底泥向水体释放营养盐,进而影响库区水环境。研究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清淤方案,合理规避泥沙清淤所产生的水环境污染,是水库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提。围绕新水沙情势下三峡水库淤积泥沙生态清淤需求,对比评估了现有水库清淤技术的特点、适用性及环保性,并结合三峡水库分段淤积特征,提出了适合三峡水库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清淤技术。在此基础上,选取涪陵、忠县典型淤积河段作为典型区域,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悬浮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该河段在不同清淤设备下的清淤效果,提出了典型河段生态清淤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为三峡水库库容保障及其长期有效使用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库清淤 生态清淤技术 二维水动力-悬浮泥沙数学模型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3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河道底泥氨氮释放特性分析
4
作者 任宸剑 郝瑞霞 +3 位作者 张杨 韩丽娟 魏煜星 柴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1-940,共10页
氨氮是引起河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了解水动力条件下河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特性对了解河流水质的动态至关重要。为探究水动力作用对河道底泥起动与氨氮释放规律的影响,于汾河太原段下游取样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恒定和变化水动力条件下底... 氨氮是引起河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了解水动力条件下河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特性对了解河流水质的动态至关重要。为探究水动力作用对河道底泥起动与氨氮释放规律的影响,于汾河太原段下游取样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恒定和变化水动力条件下底泥再悬浮与氨氮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及释放速率等,构建不同强度水动力作用下近底切应力与底泥起动、上覆水浊度、氨氮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近底切应力变化是影响上覆水浊度和氨氮浓度的关键因素。当近底切应力为1.07 N·m^(-2)时,中值粒径d_(50)=0.020 mm的底泥达到“普遍动”的起动状态,底泥向上覆水中大量悬浮;氨氮在扰动初期释放速率最快,前60 min氨氮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60.4%;当近底切应力小于0.260 N·m^(-2)时,氨氮浓度在实验初期释放存在分层现象,底部氨氮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转速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180 min后)垂向上氨氮浓度趋于一致;上覆水浊度和氨氮浓度随底泥面切应力的增加而增加,越强的水动力条件越有助于提高上覆水中氨氮浓度的阈值上限,该研究中氨氮质量浓度和释放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569 mg·L^(-1)、249 mg·m^(-2)·d^(-1);近底切应力与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氨氮浓度呈线性增加关系,与水体浊度呈近似指数增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水力扰动 氨氮浓度 内源污染 河道水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高光谱的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监测模型研究
6
作者 侯峥 侯英卓 +3 位作者 邢前国 马永刚 明星 刘昕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37,共5页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模型,对比其精度。结果表明:针对极高含沙量水体,单波段模型拟合效果不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不足0.25。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模型R^(2)。整体上,波段差值模型效果较好,基于650~720 nm波段反射率与560~700 nm波段反射率构成的波段差值模型的R^(2)大于0.40,其中R687-R685模型的R^(2)最大,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高光谱 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模型 宁夏清水河王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浊度计悬沙浓度观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徐斌 王元叶 +1 位作者 程晨 王钟寅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传统光学浊度计(OBS-3A、OBS-3+和RBRsolo)与新型光学浊度计(AQUAlogger310TYPT)在悬沙浓度观测方面的性能,探究进一步提升悬沙浓度观测数据质量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量程、高频数据稳定性及粒径敏感性等关...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传统光学浊度计(OBS-3A、OBS-3+和RBRsolo)与新型光学浊度计(AQUAlogger310TYPT)在悬沙浓度观测方面的性能,探究进一步提升悬沙浓度观测数据质量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量程、高频数据稳定性及粒径敏感性等关键指标,提出了针对不同观测需求的设备选择建议。现场观测实验初步验证了AQUAlogger310TYPT与OBS-3+同步观测在提升近底悬沙浓度观测数据质量方面的有效性。然而,未来研究仍需深入探讨悬沙粒径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掌握观测水域悬沙粒径变化规律,以便优化修正方法,进一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光学浊度计 AQUAlogger310TY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洪季斜压作用对悬沙浓度与输运的影响
8
作者 冼嘉俊 崔永生 +2 位作者 张光 王嘉希 龚文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7,共14页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 珠江口洪季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受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其中斜压效应不可忽视。本文采用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海洋模型系统,以2022年6月份(洪季)的珠江口为例,研究斜压效应对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的影响。采用控制实验,研究有无斜压作用时悬沙浓度分布的变化;分析有无斜压作用时的泥沙输运通量与海底冲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斜压作用时悬浮泥沙的输运路径、通量均与无斜压时不同,伶仃洋的悬沙除向西口外输运外,还随着河口羽流的扩展向西南方向输运。有斜压作用时在伶仃洋的西南端及下游的西南沿岸均有明显的海底淤积,而无斜压作用时泥沙淤积主要发生于伶仃洋的西口附近及磨刀门口外落潮射流末端。利用悬沙输运方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斜压作用导致悬沙浓度分布与输运通量变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斜压作用虽然减小了底切应力与垂向混合系数,但由于增大的海底泥沙可侵蚀量及垂向悬沙梯度,悬沙输运方程中的再悬浮量与垂向混合通量要比无斜压时要大。本研究对河口区的悬沙输运过程与机理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作用 悬沙浓度 COAWST海洋模式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研究——以广西铁山港死亡红树林为例
9
作者 刘莹 陈维滪 +3 位作者 刘涛 潘良浩 贺柳茗 言光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1330,共8页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和计算,基于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获取的关键参数,计算分析了在铁山港榄根码头吹填施工期间,一处死亡红树林斑块内的涨潮流中的悬沙沉降速率和悬沙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施工期间潮沟边缘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7~5.9 g/L,而死亡红树林幸存红树林边界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0~4.6 g/L,因此2.0 g/L可以作为研究区内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的一个保守参考值。在其他区域,在分析当地红树林植株淹没时间以及悬沙粒径特征与铁山港死亡红树林差异的基础上,该数值也可以为分析海岸工程施工期间红树林的安全性提供保护工作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悬沙浓度 悬沙沉降速率 扩散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LSTM模型的长江上游汛期日含沙量预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天宙 彭杨 +1 位作者 罗诗琦 张志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 含沙量预测对流域泥沙治理、水沙调控以及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支流众多,水沙来源复杂,对准确预测三峡入库含沙量过程构成了挑战。针对长江上游区间降雨和干支流来水来沙对寸滩站含沙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结合的日含沙量预测深度学习模型RF-LSTM。首先,该模型利用RF算法筛选出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水沙因子,然后将这些因子作为LSTM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进一步识别出优选水沙因子与寸滩含沙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以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寸滩区间为研究区域,应用该模型对不同预见期下的寸滩站汛期日含沙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与LSTM模型相比,RF-LSTM模型能较好地考虑预测因子对含沙量影响的滞后效应,且有效捕获与寸滩站日含沙量相关性强的特征,四种预见期下其在预测精度和性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其中无预见期和预见期1 d时两种模型预测精度均较高,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2,无预见期下RF-LSTM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可达到0.91,相应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较LSTM模型降低了13%和8%,且两种预见期下RF-LST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捕获沙峰及峰现时间;当预见期增加至2 d和3 d时两种模型精度均有明显下降,但RF-LSTM模型计算精度仍优于LSTM模型。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含沙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预测 随机森林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淹没植被作用下悬沙分布及挟沙力计算公式
11
作者 陈治澎 罗锋 +2 位作者 李瑞杰 张弛 陶爱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21,共8页
考虑非淹没植被冠层中湍流生成与耗散平衡,建立了植被茎杆尾流影响的涡黏系数表达式,代入垂向悬沙扩散方程,推导了植被作用下垂向悬沙浓度分布计算公式。将悬沙浓度分布公式沿垂线积分,修正近底悬沙浓度,推导了基于扩散理论的挟沙力公... 考虑非淹没植被冠层中湍流生成与耗散平衡,建立了植被茎杆尾流影响的涡黏系数表达式,代入垂向悬沙扩散方程,推导了植被作用下垂向悬沙浓度分布计算公式。将悬沙浓度分布公式沿垂线积分,修正近底悬沙浓度,推导了基于扩散理论的挟沙力公式。假定泥沙悬浮能量为床面切应力做功与植被拖曳力做功的叠加,推导了基于能量理论的挟沙力公式。以水槽试验数据验证推导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所推导公式计算值均与实测值符合良好,适用于非淹没植被作用下的悬沙分布与挟沙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水流挟沙力 泥沙输运 挺水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
12
作者 彭佳程 王厚杰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9,共12页
黄海冷水团是夏季黄海海域典型的水文现象,对区域的环流结构、物质输运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基于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水文观测数据及悬浮体实测资料,结合HYCOM模型数据,研究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 黄海冷水团是夏季黄海海域典型的水文现象,对区域的环流结构、物质输运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基于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水文观测数据及悬浮体实测资料,结合HYCOM模型数据,研究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开始形成,夏季最为发育,夏末秋初开始衰减,冬季消失。伴随着冷水团在秋冬季节的衰减,其水文结构也发生调整,表现为垂向温度梯度减弱,温跃层的深度由20 m增加至40 m,边界处的温度锋面由121°E向东移动至123°E。冷水团区域温跃层以及其边界处温度锋面的存在,限制了悬浮泥沙在垂向上跨跃层与水平方向上跨锋面的扩散与输运。黄海冷水团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近岸悬浮泥沙向东扩散范围增加,冷水团底部悬沙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团 悬浮体 温跃层 温度锋面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场在渤海表层悬浮体多年变化中的作用
13
作者 李新如 乔璐璐 +1 位作者 刘兴民 张思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51,共12页
渤海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长期变化,对海域水质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风作为重要的驱动要素,已成为影响渤海SSC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等分辨率成像光... 渤海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长期变化,对海域水质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黄河输沙量锐减,风作为重要的驱动要素,已成为影响渤海SSC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ODIS)的Level-1B(L1B)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渤海多个航次的实测SSC建立反演模型,进一步获得渤海表层SSC的多年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的方法获得SSC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风场资料,探明风场在渤海表层悬浮体多年变化中的作用。渤海表层SSC的EOF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4%,其中第一模态对总体方差贡献率为53.15%,表现为全海域同步变化,主要受冬季风速变化控制,尤其表现为2009年以前,SSC随冬季风速的升高而增大,2009年以后随冬季风速的下降而减小;第二模态对总体方差贡献率为14.14%,显示的是渤海湾和莱州湾SSC反相位的变化特征,与风向控制下的平流输沙作用有关。研究渤海SSC的长期变化特征及不同海湾间的物质输运与交换,对于保护渤海生态环境、预测河口海岸地貌变化及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悬浮体浓度 长期变化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事件对东中国海悬沙浓度时空演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仁灵 周春艳 +1 位作者 许春阳 刘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91,共15页
东海大陆架常受台风侵扰,强风浪在破坏水体结构的同时引起大量泥沙再悬浮。台风是影响东海表层悬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将台风类型分为登陆和非登陆两大类共八种。基于GOCI(geostationary o... 东海大陆架常受台风侵扰,强风浪在破坏水体结构的同时引起大量泥沙再悬浮。台风是影响东海表层悬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将台风类型分为登陆和非登陆两大类共八种。基于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2017~2020年9个不同类型台风事件对表层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海活动型和远海活动型台风使SSC显著增高了150%~200%;随着风速减小,SSC逐渐下降,但需要3~4 d才能恢复至台风之前的SSC。风速变化与SSC变化率的相关性高达0.86。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为偏北风,该类型台风使秋季SSC等值线向外海延伸,出现舌状分布特点;而登陆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前期为偏北风,后期为偏南风,该类型台风使SSC等值线呈基本平行向外海移动较短距离,但不出现向外海延伸的舌状分布。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事件使SSC分布迅速向气候态平均天气下的冬季输运类型转变,其中近海活动型台风对SSC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更显著。登陆型台风对研究区域SSC跨陆架方向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台风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悬沙浓度 GOCI 台风类型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粉沙悬沙垂向分布多组分模型研究
15
作者 崔策轩 张庆河 杨光耀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基于有限长掺混理论及泥沙层化抑制理论,建立波浪作用下粉沙多组分悬沙分布模型,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了山东潍坊港粉沙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垂向悬沙分布规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组分悬沙模型相... 基于有限长掺混理论及泥沙层化抑制理论,建立波浪作用下粉沙多组分悬沙分布模型,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了山东潍坊港粉沙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垂向悬沙分布规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组分悬沙模型相对中值粒径代表的单组分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波浪作用下粉沙悬沙垂向分布;对于不规则波,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作为参数能够获得最优的悬沙分布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沙 多组分 悬沙分布 不规则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山深水港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及其动力原因 被引量:19
16
作者 左书华 张宁川 +1 位作者 李蓓 杨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82,共11页
洋山港海域是多岛屿、多汊道,由大、小洋山两条岛链围成的喇叭口型的海域,是以落潮流为主、含沙量高、潮流强的潮汐水道,泥沙运动主要以悬沙为主.通道内潮流基本为WNW-ESE向往复流,潮流平均流速在1.0m/s,最大流速都在2.0m/s以上,含沙量... 洋山港海域是多岛屿、多汊道,由大、小洋山两条岛链围成的喇叭口型的海域,是以落潮流为主、含沙量高、潮流强的潮汐水道,泥沙运动主要以悬沙为主.通道内潮流基本为WNW-ESE向往复流,潮流平均流速在1.0m/s,最大流速都在2.0m/s以上,含沙量在1.0kg/m3以上.根据该海域不同时期实测含沙量资料,分析了洋山港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讨论了其分布变化的原因,包括长江口和杭州湾泥沙扩散对洋山港海域泥沙环境的影响、潮差的影响以及"峡道效应"对洋山港高含沙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山深水港 水动力 悬沙浓度 峡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粒径分析仪与ADCP同步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的粒径修正方法 被引量:22
18
作者 兰志刚 龚德俊 +2 位作者 于新生 李思忍 徐永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5-392,共8页
利用后散射强度 (ABS)估计悬浮沉积物浓度原理 ,根据Rayleigh散射理论 ,给出了利用现场粒径分析仪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同步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的粒径修正方法 ,并推导出了一种新的、用于对ABS进行粒径修正的等效粒径计算公式 ... 利用后散射强度 (ABS)估计悬浮沉积物浓度原理 ,根据Rayleigh散射理论 ,给出了利用现场粒径分析仪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同步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的粒径修正方法 ,并推导出了一种新的、用于对ABS进行粒径修正的等效粒径计算公式 ( 9)。利用这一公式并结合LISST 1 0 0所测的粒径分布信息 ,可以对ADCP所测的ABS进行粒径修正 ,其修正方法见式 ( 1 0 )。结合利物浦湾和Anglesey周边海域的现场采样、测量及其分析结果 ,对上述粒径修正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上述公式进行粒径修正后 ,ADCP测量悬浮沉积物浓度的精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从 0 .65— 0 .71提高到 0 .78— 0 .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悬浮沉积物 粒径修正 后散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朱伟 姜谋余 +1 位作者 赵联芳 田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的粘土颗粒占到20%~50%左右,枯水期平均含量为40 mg/L,丰水期平均含量为70 mg/L,而藻细胞生物总量基本都在100万个/L以内,其中绿藻、硅藻为优势种。数据分析表明: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遵循指数函数衰减规律,光衰减系数与泥沙含量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内江的优势种绿藻、硅藻的生物量与泥沙含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认为,泥沙通过衰减光强间接地抑制藻类繁殖,这一抑制作用可以由泥沙含量和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泥沙含量 光强 光学衰减系数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沈焕庭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5,共8页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沙浓度 时空变化 泥沙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