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骆马湖水质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文广 陈伟 +3 位作者 王金东 王轶虹 吴勇锋 祁诣恒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70,共10页
研究以骆马湖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实测水质数据和光谱数据,采用数学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骆马湖透明度和悬浮物的遥感反演模型,综合比较两种模型在水质反演中的性能,最终选取了最优模型对骆马湖水质的空间分布特性... 研究以骆马湖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实测水质数据和光谱数据,采用数学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骆马湖透明度和悬浮物的遥感反演模型,综合比较两种模型在水质反演中的性能,最终选取了最优模型对骆马湖水质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entinel-2等效遥感反射率与水质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波段组合后的相关性相比单波段均有显著提升,透明度与B3/B4相关性最高(0.85),悬浮物浓度与B5/B4相关性最高(0.68);(2)相较于基于数学统计回归的反演模型,透明度与悬浮物浓度在机器学习模型中有着更高的反演精度,透明度(测试集:R2=0.85,RMSE=7.25,MAE=5.25)与悬浮物浓度(测试集:R2=0.87,RMSE=3.36,MAE=2.49)的最优反演模型均为GA-XGBoost模型;(3)骆马湖水质反演结果表明,东北部近岸地区悬浮物含量较高,透明度较低,可能与该地区仍存在鱼塘养殖等人为活动有关;(4)通过对2018-2022年反演结果的长时序分析发现,骆马湖水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春秋季节悬浮物浓度较高,透明度较低;冬季则悬浮物浓度下降,透明度提升。2018-2020年期间,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仅因季节或天气影响出现过几次较大波动。2021年和2022年,因骆马湖北部清退圈圩和围网,湖底沉积物扰动导致悬浮物浓度上升,透明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马湖 遥感反演 透明度 悬浮物 机器学习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沉降影响下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特征及机制
2
作者 韩汶轩 陈秋羽 +3 位作者 何煦 谭立贤 刘成 张雷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8,共13页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颗粒物的不断富集和沉降加剧了沉积物内源负荷。本文以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野外月度调查,分析了两种湖区水样、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赋存形式及其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特征,研究...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颗粒物的不断富集和沉降加剧了沉积物内源负荷。本文以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野外月度调查,分析了两种湖区水样、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赋存形式及其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特征,研究了颗粒物沉降对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氮赋存形态转变及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藻型湖区水体总氮(TN)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50~1.51 mg/L(均值为(0.97±0.23)mg/L)和1.77~6.12 mg/L(均值为(3.67±1.36)mg/L),藻型湖区水体各形态氮浓度普遍高于草型湖区,且季节性变化更加显著。草、藻型湖区悬浮颗粒物中TN含量年均值分别为(6998.48±1413.87)和(5162.63±2205.13)mg/kg,沉积物TN平均含量分别为(4219.75±216.62)和(3187.88±103.07)mg/kg,呈现草型湖区显著高于藻型湖区、悬浮颗粒物显著高于沉积物的特征。氨氮(NH 3-N)是两个湖区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有效态氮的主要赋存形式,藻型湖区沉积物中NH 3-N的释放主要集中在夏季,而草型湖区则以夏、秋季为主。有效态氮高度富集的颗粒物不断沉降是造成沉积物中氮含量改变的重要原因,且藻型湖区有效态氮所占比例(5.17%)在藻类水华季节高于草型湖区(4.34%)。草型系统向藻型系统的转变可能会升高水体颗粒物浓度并加剧沉积物颗粒再悬浮过程,颗粒物沉降和再悬浮交替加剧了沉积物水界面处氮的交换过程,在未来的湖泊内源氮管理中应更加重视颗粒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草型湖区 藻型湖区 悬浮颗粒物 内源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预处理方式下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
3
作者 崔莹 张国森 张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定量分析了当采用全膜、切割和刮取这3种预处理方式时,元素分析仪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了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全膜进样的样品测试误差最低,其次是切膜预处理的样品,刮膜预处理的样品... 定量分析了当采用全膜、切割和刮取这3种预处理方式时,元素分析仪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了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全膜进样的样品测试误差最低,其次是切膜预处理的样品,刮膜预处理的样品测试误差最高.碳含量的测试误差低于氮含量的,且与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5,p=0.000).当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达到0.5 mg以上时,测试误差在10%以内,达到1 mg时,测试误差可在5%以内.综合分析,在悬浮颗粒物样品预处理环节中,膜上颗粒物的质量、颗粒物在膜上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颗粒物在玻璃纤维膜孔隙中的残留量是悬浮颗粒物样品碳含量测定的三大影响因素,而氮含量的测定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受污染.最终,优选出测试误差相对较低的样品收集、预处理和测试方案,即用直径25 mm的玻璃纤维膜(Glass Fiber Filter,GF/F)收集样品,全部包样上机测试,且保证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在0.5 m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预处理 碳含量 氮含量 元素分析仪 测试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态腹泻性贝毒在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介质上的吸附和分配行为研究
4
作者 殷超 邱江兵 +2 位作者 李爱峰 李东岳 杨永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0,共9页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是一类由海洋鳍藻和原甲藻产生的脂溶性毒素,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潜在威胁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当前对于溶解态DSTs在海洋环境中迁移分配过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是一类由海洋鳍藻和原甲藻产生的脂溶性毒素,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潜在威胁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当前对于溶解态DSTs在海洋环境中迁移分配过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研究选取DSTs毒素的两个典型组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野外沉积物样品的调查,探讨了胶州湾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和表层沉积物对毒素的吸附行为以及黄渤海沉积环境中毒素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SPM与表层沉积物对OA(5.70%和17.80%)和DTX1(17.12%和20.64%)的吸附能力较弱,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黄渤海沉积物间隙水中OA和DTX1的浓度显著高于表层海水中的浓度,沉积环境中DSTs的水相分配分数(φ_(P))平均值为84.64%。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DSTs毒素的海洋环境归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悬浮颗粒物 表层沉积物 吸附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6
作者 邹蓓 周晚晴 +3 位作者 谢圣涵 陈崇泰 方引 林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4-2184,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 为了解长江口典型地理环境下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变化和来源差异,2021年分别在上海(临港)和舟山(花鸟岛)采集大气总悬浮颗粒态(TSP)样品,测定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两地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9.45±82.11)、(127.62±63.87)μg·m^(−3),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秋.临港OC、EC和char、soot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50±3.41)、(1.51±1.05)μg·m^(−3)和(0.87±0.88)、(0.63±0.29)μg·m^(−3),花鸟岛为(3.65±2.21)、(1.13±0.87)μg·m^(−3)和(0.66±0.71)、(0.46±0.23)μg·m^(−3),两地OC、EC和char、soot的变化规律相同,除临港的秋季外均表现为昼高夜低,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了估算,临港SOC和POC质量浓度分别为(1.92±2.10)、(2.58±1.99)μg·m^(−3),花鸟岛为(1.48±1.00)、(2.17±1.70)μg·m^(−3).同样,临港除秋季POC外均呈现昼高夜低,两地SOC和POC的季节变化为秋冬高春季低,POC在碳组分中占比最高.两地OC/EC值的范围大部分在2—7之间,OC与EC的拟合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图谱分析都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冬季和春季的沙尘长距离迁移以及秋季本地扬尘污染等季节性污染时有发生.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指出,陆源传输是花鸟岛OC、EC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陆源输出的海洋大气污染物传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二次有机碳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CDOM光反应变化及SPM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静 张朝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3,共5页
对经0.22 mm PES滤膜的东海海水进行长达126 h的紫外照射实验,研究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化学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紫外照射下,类色氨酸组分发生明显降解,而类酪氨酸组分则逐渐增多,光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分别为-0... 对经0.22 mm PES滤膜的东海海水进行长达126 h的紫外照射实验,研究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化学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紫外照射下,类色氨酸组分发生明显降解,而类酪氨酸组分则逐渐增多,光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分别为-0.011和0.019。悬浮颗粒物(SPM)是海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次报道并量化东海海域海水在不同SPM含量下CDOM光化学反应中荧光性质的变化。实验表明SPM对类色氨酸光化学降解有显著阻碍作用,且在0~150 mg/L范围内SPM浓度越高类色氨酸光降解速率越慢。但SPM对类酪氨酸的影响较为复杂,在100 mg/L及以下时,SPM对类酪氨酸荧光增加有促进作用,而当含量为150 mg/L时,SPM会抑制类酪氨酸荧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光化学反应 悬浮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体SPM和CDOM吸收特性季节差异研究
8
作者 蒋永生 肖锋 +1 位作者 卢小平 薛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5-33,共9页
水体吸收系数作为重要的光学参量,研究它可进一步发展生物光学模型,为评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文依据2020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巢湖区采集的水样数据,经实验对水体组分光谱吸收和参数浓度的测定,展开对水体各组分吸... 水体吸收系数作为重要的光学参量,研究它可进一步发展生物光学模型,为评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文依据2020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巢湖区采集的水样数据,经实验对水体组分光谱吸收和参数浓度的测定,展开对水体各组分吸收特性的研究以及季节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巢湖夏季水体色素浓度高于秋季,而颗粒物则反之,两期水体各组分吸收特性时空差异显著;夏季总悬浮颗粒物在440和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p)(440)、a_(p)(675)均值要比秋季大,且两期水体吸收类型大有差别;浮游植物夏季生长旺盛,光合色素增多,秋季因气候使其大量死亡,降解为非藻类颗粒物,导致夏季浮游植物色素颗粒物在440和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ph)(440)、a_(ph)(675)、比吸收系数a^(*)_(ph)(440)和a^(*)_(ph)(675)均值大于秋季,而秋季非藻类颗粒物在440、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d)(440)、a_(d)(675)均值却大于夏季,秋季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在440和675 nm处的吸收系数a_(g)(440)均值也比夏季略大。非色素颗粒物和CDOM吸收系数都随波长按一定规律递减,夏季水体a_(d)(λ)按指数拟合曲线斜率S_(d)的均值为(13.05±1.48)μm,小于秋季的(14.22±0.74)μm,且夏季水体a_(g)(λ)拟合斜率S_(g)的均值为(14.25±0.84)μm,也小于秋季的(14.56±1.41)μm。巢湖夏季水体组分对总吸收的贡献:浮游植物>非色素颗粒物>CDOM,说明浮游植物是夏季水体光谱吸收的主要因素,而秋季吸收贡献则是非色素颗粒物>浮游植物>CDOM,非色素颗粒物在秋季水体起主导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吸收特性 季节差异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荡湖前置库悬浮颗粒物特征及与水质间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松贺 段如菲 +2 位作者 罗敏 陈辉 杨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58-6864,共7页
为探究前置库内悬浮颗粒物(SPM)特征及对水质的潜在影响,对2022年12月(枯水期)、2023年4月(平水期)及8月(丰水期)长荡湖大浦港前置库上、中、下游区域水体SPM粒径特征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原位试验分析了丰水... 为探究前置库内悬浮颗粒物(SPM)特征及对水质的潜在影响,对2022年12月(枯水期)、2023年4月(平水期)及8月(丰水期)长荡湖大浦港前置库上、中、下游区域水体SPM粒径特征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原位试验分析了丰水期SPM的拦截机理.结果表明,前置库对NH_(4)^(+)-N、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46.42%、51.59%和36.83%,入库区域对污染物削减贡献大.表层水体内SPM粒径对SPM中TOC(P=0.018)和TN浓度(P=0.011)有显著影响,粒径增加携带的碳、氮浓度也相对增加.原位试验结果显示表层和底层水体捕获的沉降颗粒物内TN和TP浓度分别是自由水体的2.33~5.25和4.53~5.72倍,且水体氮、磷浓度与SPM内氮、磷的浓度分布呈负相关,表明SPM作为污染物的运输和吸附载体,通过吸附、沉降等作用影响水体污染物的转化.前置库能够通过去除SPM而改善入湖水质,为高浊度水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库 悬浮颗粒物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悬浮物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机制
10
作者 江文胜 赵盖博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89,共7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的不断积累,悬浮物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机制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括性地总结了海洋悬浮物浓度长期变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近海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悬浮物浓度 长期变化趋势 主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复合体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琴霜 黄维 +1 位作者 何强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7-1696,共10页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SPM对MC-L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720μg/g,是一种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且较容易发生.SPM-MC-LR复合体对大型溞的固定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呈正向剂量和时间依赖,大型溞固定率最高可达93.77%;但当复合体浓度较高时(MC-LR剂量为73.52,94.53μg/g),在大型溞体内引起的氧化应激程度过高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SOD和CAT活性较24h分别降低了21.44%、26.51%和6.2%、18.27%).相比于游离的MC-LR,SPM的存在可能增强了MC-LR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微囊藻毒素 大型溞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离子交换过程对流域化学风化通量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楚青 杨承帆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江入海口悬浮物可交换态组分,探讨离子交换过程对元素循环及流域风化通量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物向口门外搬运过程中,可交换态Ca^(2+)含量降低了9.3×10^(-2) meq/g,约占河流端元悬浮物可交换态Ca^(2+)含量的53.8%,Na^(+)、Mg^(2+)、K^(+)含量分别增加了19.6×10^(-2) meq/g(约3266.7%),8.9×10^(-2) meq/g(约89.9%)和1.1×10^(-2)meq/g(约220.0%);离子交换量与颗粒粒径、矿物组成以及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控于水体阳离子组成;根据可交换态阳离子含量变化以及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估算长江悬浮物入海过程中可释放Ca^(2+)通量约为7.9×10^(9)mol/a,吸附的Na^(+)、Mg^(2+)和K^(+)通量分别为26.3×10^(9)mol/a、6.0×10^(9)mol/a和1.4×10^(9) mol/a,相当于长江每年输入这些阳离子通量的2.5%、9.2%、4.4%和2.3%;大河河口离子交换过程是海陆间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流域内海相沉积岩或沉积物吸附的Na^(+)和K^(+)再释放到河水中会导致硅酸岩风化通量的高估,初步估算现在长江流域的硅酸岩风化通量被高估15%,考虑到近几十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导致入海泥沙量显著下降,地质历史时期该占比可能显著增大。因此,未来流域风化与河口元素循环研究应充分考虑水体和沉积物阳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物 阳离子交换 风化通量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来源研究
13
作者 廖敏 姜鑫 +1 位作者 黄先飞 夏品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探究湖泊有机质来源,为从源头上控制草海营养盐负荷提供参考。在草海湖泊及入湖河流上设置13个采样点,于2023年3月采集并测定湖泊和河流中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C/N及总有机碳(POC、TOC)和... 探究湖泊有机质来源,为从源头上控制草海营养盐负荷提供参考。在草海湖泊及入湖河流上设置13个采样点,于2023年3月采集并测定湖泊和河流中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C/N及总有机碳(POC、TOC)和总氮(PON、TON),结合MixSIAR同位素模型分析颗粒物和沉积物的有机碳氮来源及贡献率。结果表明:颗粒物δ^(13)C为-27.56‰~-23.64‰,δ^(15)N为3.12‰~10.93‰,颗粒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21.1%)和水生植物(20.7%),氮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25.6%)和水生植物(25.3%);沉积物δ^(13)C为-28.18‰~-20.53‰,δ^(15)N为1.70‰~6.58‰,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4.4%)和水生植物(33%),氮主要来源于化肥(24%)。颗粒物和沉积物之间有机氮来源的差异反映出土壤有机质和水生植物来源的有机氮易降解,而化肥来源的氮则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沉积物 MixSIAR同位素模型 有机碳氮来源 草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影响海域悬浮颗粒物特征变化研究
14
作者 王宏威 乔玥 +7 位作者 冯学志 朱超祁 陈天 胡聪 孙中强 孙均凯 单红仙 贾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9,共16页
悬浮颗粒物在“源-汇”沉积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南海常见的动力现象—内孤立波,则被证实是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该项研究于2022年9月在吕宋海峡至东沙群岛海域开展,采用LISST-deep与CTD设备进行同步观测,以研... 悬浮颗粒物在“源-汇”沉积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南海常见的动力现象—内孤立波,则被证实是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该项研究于2022年9月在吕宋海峡至东沙群岛海域开展,采用LISST-deep与CTD设备进行同步观测,以研究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及体积浓度分布。通过调查期内的卫星遥感数据,划定了内孤立波的影响范围,并结合海床基观测内孤立波影响悬浮颗粒物分布过程,从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内孤立波对悬浮颗粒物在输运过程中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内孤立波的振幅深度区间(6~79 m)内,以较小粒径的悬浮颗粒物(15~25μm)分布为主,且越接近内孤立波的波谷深度,出现较小粒径悬浮颗粒物的频率越高。(2)悬浮颗粒物分布由内孤立波波峰线中心区域扩散到两侧,在中心为体积浓度低值区(≤91μL/L),而波峰线两侧区域与内孤立波传播路径远端区域为体积浓度高值区(≥500μL/L)。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内孤立波通过改造作用使聚集状态的悬浮颗粒物被分解为粒径较小、组成单一的颗粒,通过控制作用改变悬浮颗粒物在波峰线不同位置、传播路径和振幅深度上的体积浓度分布,为理解南海源-汇沉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悬浮颗粒物 粒径分布 颗粒特征 改造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中溶解M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15
作者 周冬煊 葛云骢 +4 位作者 姜子元 阮雅青 曹芳 杨守业 张瑞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锰(Mn)是海洋中的生命必需痕量元素。河口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其对Mn的改造作用会影响陆源Mn向海输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使用自动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联用技术对2019年9月(秋季)、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7月(夏季... 锰(Mn)是海洋中的生命必需痕量元素。河口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其对Mn的改造作用会影响陆源Mn向海输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使用自动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联用技术对2019年9月(秋季)、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7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表层溶解Mn浓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溶解Mn的平均浓度和河口行为表现出了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溶解Mn浓度最高,表现为先移除后添加的分布特征;秋季的溶解Mn浓度次之,表现为添加型分布;春季的溶解Mn浓度最低,表现为保守型分布。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携带的溶解Mn仅在淡水端元浓度值较高的季节会显著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溶解Mn的分布;当长江淡水端元浓度值较低时,长江口溶解Mn则受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共同主导。长江口的中低盐度海水中高悬浮颗粒物浓度是造成该区域溶解Mn移除的重要因素,而高盐度海水中溶解Mn的添加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 溶解Mn 季节分布特征 河口行为 悬浮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养殖水体中颗粒物的絮凝和破碎作用
16
作者 程翔宇 刘兴国 +3 位作者 陈哲 肖述文 潘恒丰 张旺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7-766,共10页
为探明臭氧对水产养殖污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絮凝和破碎作用,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对循环水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中水体进行氧化处理,并对水体中的水质指标、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变化等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处理使水体中... 为探明臭氧对水产养殖污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絮凝和破碎作用,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对循环水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中水体进行氧化处理,并对水体中的水质指标、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变化等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处理使水体中氨氮、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亚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不同质量浓度臭氧处理后水体中总悬浮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随臭氧质量浓度的增大,总悬浮物去除率逐渐升高,臭氧质量浓度为2.5mg/L时去除率最高(23.15%);臭氧输入养殖水体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出现明显变化,随臭氧质量浓度增加絮凝效率逐渐升高,臭氧质量浓度为2.5mg/L时,絮凝效率最高(33.61%)。试验结果表明,臭氧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亚硝态氮,并对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有絮凝作用。建议处理养殖用水适宜的臭氧质量浓度为1.5 mg/L,适宜的作用时间为4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悬浮颗粒物 养殖水体 去除率 絮凝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影响下北部湾研究海域颗粒态和溶解态^(210)Po的分布特征
17
作者 刘文靖 钟强强 +4 位作者 王浩 陈随缘 黄德坤 刘进文 于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81,共13页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活度浓度水平分别为0.36~1.39dpm·(100 L)^(-1)(1 Bq=60 dpm)和0.60~12.15 dpm·(100 L)^(-1);水体中^(210)Po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实测的颗粒态^(210)Po活度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TSM)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968,P<0.01)表明,溶解态^(210)Po被颗粒物显著“清除”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北部湾寒潮期间水体中^(210)Po的分配系数(K_d值)为(1.16~17.95)×10^(5) mL·g^(-1),与其他海域相同TSM质量浓度条件下相比明显增加,再次表明溶解态^(210)Po在北部湾寒潮过境期间得到强化“清除”。原因可能是寒潮期间北部湾水体中的再悬浮过程和输送过程的加强促使水体TSM质量浓度增加,溶解态^(210)Po因被颗粒物吸附而被强化“清除”。冬季北部湾海域频发的寒潮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导致水动力混合加剧,影响TSM分布的同时也改变了北部湾水体中^(210)Po的分布。这对认识寒潮、台风等强对流气象事件影响下近岸海域水体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质的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210)Po 颗粒态^(210)Po 寒潮 总悬浮颗粒物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季节分布 被引量:84
18
作者 吴莹 张经 +2 位作者 张再峰 任景玲 曹建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6-552,共7页
在长江南通市区段国控断面 (李港对照断面 )上自 1 996— 1 999年每两个月定期采样 ,测定悬浮颗粒物的碳、氮同位素及其相关参数。研究发现 :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布区域在- 2 3.6‰— - 2 7.1‰之间 ;稳定氮同位素多分布在 1 .4‰— 5 .9... 在长江南通市区段国控断面 (李港对照断面 )上自 1 996— 1 999年每两个月定期采样 ,测定悬浮颗粒物的碳、氮同位素及其相关参数。研究发现 :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布区域在- 2 3.6‰— - 2 7.1‰之间 ;稳定氮同位素多分布在 1 .4‰— 5 .9‰。两者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陆源输入和现场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生长状况有关。δ1 5N、C/N比值均不能严格体现物源影响 ,受到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而被改造。借助简单模式 ,获得估算的陆源贡献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并证实在 1 998年夏长江南通的陆源输入有明显的增大 ,与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分布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悬浮颗粒物 长江 有机质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和水动力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5
19
作者 江文胜 苏健 +5 位作者 杨华 张英娟 姜华 王庆业 张凯 田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12-217,共6页
关键词 悬浮物 渤海 输运 海洋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建雷 高勤峰 +2 位作者 董双林 王芳 田相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3-29,共7页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浮游生物 粒级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