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水体SPM和CDOM吸收特性季节差异研究
1
作者 蒋永生 肖锋 +1 位作者 卢小平 薛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5-33,共9页
水体吸收系数作为重要的光学参量,研究它可进一步发展生物光学模型,为评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文依据2020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巢湖区采集的水样数据,经实验对水体组分光谱吸收和参数浓度的测定,展开对水体各组分吸... 水体吸收系数作为重要的光学参量,研究它可进一步发展生物光学模型,为评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文依据2020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巢湖区采集的水样数据,经实验对水体组分光谱吸收和参数浓度的测定,展开对水体各组分吸收特性的研究以及季节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巢湖夏季水体色素浓度高于秋季,而颗粒物则反之,两期水体各组分吸收特性时空差异显著;夏季总悬浮颗粒物在440和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p)(440)、a_(p)(675)均值要比秋季大,且两期水体吸收类型大有差别;浮游植物夏季生长旺盛,光合色素增多,秋季因气候使其大量死亡,降解为非藻类颗粒物,导致夏季浮游植物色素颗粒物在440和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ph)(440)、a_(ph)(675)、比吸收系数a^(*)_(ph)(440)和a^(*)_(ph)(675)均值大于秋季,而秋季非藻类颗粒物在440、675 nm波段处的吸收系数a_(d)(440)、a_(d)(675)均值却大于夏季,秋季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在440和675 nm处的吸收系数a_(g)(440)均值也比夏季略大。非色素颗粒物和CDOM吸收系数都随波长按一定规律递减,夏季水体a_(d)(λ)按指数拟合曲线斜率S_(d)的均值为(13.05±1.48)μm,小于秋季的(14.22±0.74)μm,且夏季水体a_(g)(λ)拟合斜率S_(g)的均值为(14.25±0.84)μm,也小于秋季的(14.56±1.41)μm。巢湖夏季水体组分对总吸收的贡献:浮游植物>非色素颗粒物>CDOM,说明浮游植物是夏季水体光谱吸收的主要因素,而秋季吸收贡献则是非色素颗粒物>浮游植物>CDOM,非色素颗粒物在秋季水体起主导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吸收特性 季节差异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源地悬浮颗粒物中的PAH、OCP和PCB 被引量:12
2
作者 聂明华 杨毅 +4 位作者 刘敏 汪祖丞 晏彩霞 李勇 顾丽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7-1354,共8页
于2010年5月和9月分别对太湖流域水源地悬浮颗粒物(SPM)中的PAH、OCP和PCB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PAH、OCP和PCB的含量分别为806.9-3815.3ng/g、10.04-50.86ng/g和2.20-5.06ng/g.与5月份相比,9月份的大部分采样... 于2010年5月和9月分别对太湖流域水源地悬浮颗粒物(SPM)中的PAH、OCP和PCB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PAH、OCP和PCB的含量分别为806.9-3815.3ng/g、10.04-50.86ng/g和2.20-5.06ng/g.与5月份相比,9月份的大部分采样点三种污染物含量有所增加.PAH中HMW-PAHs的含量占优势,主要来源于石油类排放、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少量来源于煤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OCP中DDTs的含量占优势,研究区有新的HCHs和林丹输入,但DDTs没有新的输入.Aroclor检出率最高的为Aroclor1016与Aroclor1260,这可能与我国主要生产和使用的PCBs产品有关.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地区监测结果和评价标准,研究区SPM所受PAH、OCP和PCB污染较轻,大部分地区均低于生态影响低值LEL,生态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 悬浮颗粒物 饮用水源地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的赋存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雯雯 郑丙辉 +3 位作者 郑朔方 陈俊伊 姜霞 王书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8-566,共9页
SPOM(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悬浮颗粒物中的有机质)是地表水体中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之一,在全球碳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连续提取法、δ13 C(碳稳定同位素)、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技术对呼... SPOM(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悬浮颗粒物中的有机质)是地表水体中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之一,在全球碳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连续提取法、δ13 C(碳稳定同位素)、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技术对呼伦湖夏季SPOM的含量、组分、荧光特性、污染来源及生物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SPOM(以碳质量计)在14.4~31.5 g kg之间,其中HM(提取残渣)为SPOM的主要组分,占SPOM总量的61.2%.②SPOM中WEOM(水提态有机质)含有类富里酸组分(C1)、类腐殖酸组分(C2)和类色氨酸组分(C3)3个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C2)和类蛋白质组分(C3)对总荧光强度的贡献分别为70.4%和29.6%.③SPOM的C N〔总有机碳(TOC)浓度与总氮(TN)浓度的比值〕和δ13 C的值分别在7.53~15.2和-27.2‰~-26.1‰之间.利用C N和δ13 C端元混合模型计算陆源对SPOM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2%和68.9%,结果相近.④WEOM的HIX值在4.09~7.40之间,腐殖化程度较高,生物可利用性较差.研究显示,呼伦湖中SPOM以难降解的腐殖质组分为主,腐殖化程度较强,生物可利用性较低,但随着温度升高,预估自生源SPOM的贡献将增大,可能导致其生物可利用性升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悬浮颗粒物 有机质 荧光特性 来源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及絮凝体类型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1 位作者 胡毅 廖连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5,共8页
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取得悬浮体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有生物颗粒、矿物颗粒和其他颗粒等3种类型;沉降颗... 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取得悬浮体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沉降颗粒物类型及其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单颗粒沉降颗粒物类型有生物颗粒、矿物颗粒和其他颗粒等3种类型;沉降颗粒物絮凝体类型包括住囊类、粪球絮凝体、硅藻絮凝体、矿物碎屑絮凝体、有机包膜、混杂絮凝体、微型藻类絮凝体等7种。颗粒物类型受到地形、海流和陆源输入等海洋环境的影响,生物絮凝和上升流可能是导致悬浮颗粒聚集的主要原因。絮凝在悬浮体的沉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沉降颗粒物类型 絮凝 台湾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悬浮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学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莉 史玲珑 +1 位作者 王圣瑞 赵海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7-794,共8页
水体ρ(SPM)(SPM表示悬浮颗粒物)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在湖泊内源释放和水环境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水深的洱海SPM,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解析,从而阐明其对洱海水质的影响机制.... 水体ρ(SPM)(SPM表示悬浮颗粒物)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在湖泊内源释放和水环境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水深的洱海SPM,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解析,从而阐明其对洱海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ρ(SPM)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藻类生长是其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中部>北部≥南部,其垂向分布规律为表层>中层>底层.②水体ρ(SPM)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间的关系表明,上覆水中SPM的迁移转化是影响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物的重要因素.③DON(溶解性有机氮)的Kd(分配系数)(lg Kd为6. 12±0. 47)高于TDN(溶解性总氮)(lg Kd为5. 70±0. 48),表明DON比TDN具有更高的颗粒反应性,DON可以很大程度上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产生更高的ρ(SPM),使得湖泊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研究显示,洱海水体ρ(SPM)受入湖河流和湿沉降的影响较小,受内源代谢影响较大,较高水温、较高pH(8. 98)、较低ρ(DO)均是导致藻源性ρ(SPM)增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时空分布 湖泊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IRS数据洪泽湖悬浮物浓度估算算法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曹志刚 段洪涛 +1 位作者 崔海山 马荣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基于2012~2015年洪泽湖4次星地同步试验数据,建立了较高精度的水体悬浮物浓度单波段(671 nm)模型(R^2=0.74,RMSE=8.58 mg/L),并进行了验证(R^2=0.72,RMSE=11.98 mg/L);然后,将该算法成功应用到了2012~2015年464景VIIRS无云影像上.结果表... 基于2012~2015年洪泽湖4次星地同步试验数据,建立了较高精度的水体悬浮物浓度单波段(671 nm)模型(R^2=0.74,RMSE=8.58 mg/L),并进行了验证(R^2=0.72,RMSE=11.98 mg/L);然后,将该算法成功应用到了2012~2015年464景VIIRS无云影像上.结果表明,洪泽湖悬浮物浓度呈现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特征和东、中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年际变化尺度上,悬浮物浓度年均值呈现较小的减少趋势.总体来说,VIIRS在浑浊水体悬浮物浓度上表现了较好的探测能力,在湖泊水色遥感领域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 悬浮物(spm) 洪泽湖 真实性检验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红枫湖水体悬浮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梁莉莉 王中良 宋柳霆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研究了红枫湖水体中悬浮物重金属(Zn、Cu、Cr、Pb和Cd)的季节性和空间性污染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水体悬浮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重金属随着季节和空间变化都较大;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 研究了红枫湖水体中悬浮物重金属(Zn、Cu、Cr、Pb和Cd)的季节性和空间性污染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水体悬浮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重金属随着季节和空间变化都较大;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Pb,分别达强度生态危害水平和中度生态危害水平,Cu、Zn和Cr显示轻度危害水平;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RI=226.09,说明重金属污染已达到中度生态危害。红枫湖悬浮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季节性变化顺序为二月>六月>四月>十二月>十月>八月,空间变化顺序为化肥厂河>麦包河>猫跳河>桃化源河>后六河>羊昌河>北湖>麻线河>南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重金属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SST数据的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建超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李广雪 刘勇 马妍妍 刘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5,共13页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南黄海三剖面的LISST体积浓度数据与抽滤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好,转化后的LISST数据与抽滤相比更适于分析悬浮体的分布;受海流影响,南黄海海底存在多个高悬浮体区域,沿岸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细颗粒物质,黄海暖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粗颗粒物质;海洋温跃层明显促进了近底层悬浮体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LISST 黄海暖流 温跃层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初步成果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彬彬 周国华 +2 位作者 魏华铃 刘占元 曾道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1-368,共8页
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查明陆地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选择了中国东部入海河流中主要的35条河流,分丰、枯水期系统采集了悬浮物、过滤水、底泥等样品,利用河流径流量参数,计算... 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查明陆地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选择了中国东部入海河流中主要的35条河流,分丰、枯水期系统采集了悬浮物、过滤水、底泥等样品,利用河流径流量参数,计算得到了各河流主要重金属及营养元素的年入海通量及陆地河流年入海总通量,确定了各元素水溶态及悬浮物态迁移入海量的比例,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浅海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河流通量 过滤水 悬浮物 活性物质 迁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河流悬浮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文 徐士进 +3 位作者 陆现彩 杨杰东 吴卫华 尹宏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8-285,共8页
系统测定了金沙江和岷江16个采样点的河流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金沙江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其他河流基本相同,而(LREE/HREE)N值较低,其主河道悬浮物的(Eu/Eu*)N略高于北美页岩;支流悬浮物的(La/Yb)N... 系统测定了金沙江和岷江16个采样点的河流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金沙江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其他河流基本相同,而(LREE/HREE)N值较低,其主河道悬浮物的(Eu/Eu*)N略高于北美页岩;支流悬浮物的(La/Yb)N和(Eu/Eu*)N差别较大,亦与主河道有较大差别。受流域内矿化带和采矿影响,悬浮物中Cs、Cu、Pb、Bi、Sn、Ti、V、Cu、Cr、Co相对富集。岷江悬浮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金沙江主河道相似。综合研究表明,悬浮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流域内出露岩性,金沙江支流、通天河(直门达)到树地桥段、攀枝花到水富段的物源有所不同,悬浮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所差异。金沙江段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物质来源,对中下游物源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风化作用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水体中铀、钍同位素及悬浮颗粒物的粒径谱——颗粒物采集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安国 黄奕普 +2 位作者 陈敏 刘广山 邱雨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运用增强型混合纤维素(CN CA)膜、聚碳酸酯膜和聚丙烯滤芯过滤3种不同的方法采集、研究厦门湾水体中悬浮颗粒物(SPM)及其U、Th同位素的粒径谱.发现3种方法所得SPM总浓度和U、Th各同位素的总比活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粒级分布存在差异.... 运用增强型混合纤维素(CN CA)膜、聚碳酸酯膜和聚丙烯滤芯过滤3种不同的方法采集、研究厦门湾水体中悬浮颗粒物(SPM)及其U、Th同位素的粒径谱.发现3种方法所得SPM总浓度和U、Th各同位素的总比活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粒级分布存在差异.SPM的浓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并且SPM的粒径谱控制着颗粒活性很强的4种钍同位素的粒径谱.对于所研究的3种方法,采用聚碳酸脂膜过滤是研究沿岸海域SPM及颗粒活性核素粒级分布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钍同位素 放射化学 悬浮颗粒物 粒径谱 厦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春季南海南部不同水团上层海水中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凯南 王珍岩 王保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6,共11页
为了解南海南部海域不同水团对悬浮体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2年4~5月在南海南部海域的80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并现场测量各站位200 m以浅水体剖面上的悬浮体浓度、粒径、水体浊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温度、盐度等数据。分别选取受... 为了解南海南部海域不同水团对悬浮体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2年4~5月在南海南部海域的80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并现场测量各站位200 m以浅水体剖面上的悬浮体浓度、粒径、水体浊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温度、盐度等数据。分别选取受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南部陆架水、苏禄海与本地海水的混合水、南沙中央表层水等4个水团影响的多个典型站位数据,分析各水团悬浮体组分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悬浮体含量很少,浓度较小,均值为2.96μL/L;悬浮体主要组分为生源大颗粒,其粒径多在100μm以上,另有少量无机矿物碎屑,其粒径大部分小于32μm。巽他陆架北缘浅水区受南部陆架水控制,并且受到局地上升流的影响,陆源物质和生源物质含量均较多,导致其悬浮体浓度在4个水团中最高。苏禄海与本地海水混合水中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的影响。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中悬浮体含较多陆源物质。南沙中央表层水受陆源物质影响很小,悬浮体主要由生源物质组成,且其浓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分布特征 物源 水团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西太平洋雅浦海山(Y3)区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分布及其对悬浮体粒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珍岩 张洪格 高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4-1414,共11页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两条相交断面进行水文和悬浮体调查。利用温盐深仪(CTD)和深水型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Deep)获取调查区各站位水体剖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悬浮体体积浓度和粒度分布数据,对上层(350m以浅...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两条相交断面进行水文和悬浮体调查。利用温盐深仪(CTD)和深水型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Deep)获取调查区各站位水体剖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悬浮体体积浓度和粒度分布数据,对上层(350m以浅)水体的水文和悬浮体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3海山对流经该海区的洋流产生影响,在海山顶部水体中形成具有上凸形态的温、盐跃层,在局部海域形成呈下凹形态的涡旋水文结构;受温、盐跃层的影响和控制,Y3海山上层水体中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分布与温、盐跃层的水深范围(约50—160m)相一致,其荧光叶绿素a浓度总体小于1μg/L;Y3海山上层水体的悬浮体总体积浓度在0—120μl/L之间变化,其中悬浮体体积浓度的高值水层集中分布在SCML中,且悬浮体粒度分布存在5个峰值粒级,分别为15.4、68.6、95.5、185和304μm;其中15.4μm粒级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最低,但其与水层中荧光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反映了水层中微型浮游植物的浓度与荧光叶绿素a浓度关系比较密切;其他4个较大峰值粒级悬浮体可能由小型或中型浮游生物(及其絮凝集合体)等构成,体积浓度较高,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很小;Y3海山区东侧Y3-14站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不同于其他站位,可能有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该站位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海山区沉积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雅浦海山 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 悬浮体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南极中山站沿途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
14
作者 刘广山 黄奕普 +1 位作者 陈敏 曹建平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z1期47-48,共2页
The suspended particle material (SPM) samples of surface seawater were collected on the board at 45 stations along the shipping line of Xuelong Ship. The natural abundances of 15N in SPM were measured and the distribu... The suspended particle material (SPM) samples of surface seawater were collected on the board at 45 stations along the shipping line of Xuelong Ship. The natural abundances of 15N in SPM were measured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δ15N along the shipping line were studied. The δ15N values varied from 0.57‰ to 9.87‰ with the mean of 4.12‰. The δ15N distribution showed trans-sea area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ncreased or decreased sharply on sailing from one into the other sea area. The lowest δ15N values with the average of 1.65‰ were observed in Southern Ind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5N SEA water suspended PARTICLE matter (s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不同性质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15
作者 张凯南 王珍岩 +2 位作者 李文建 刘长华 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93,共8页
为了探讨夏季不同性质悬浮体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6年6—7月在北黄海使用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和CTD测量了悬浮体浓度和水体温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数据。结合现场水文数据对不同粒径悬浮体的分布规律进行分... 为了探讨夏季不同性质悬浮体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于2016年6—7月在北黄海使用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和CTD测量了悬浮体浓度和水体温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数据。结合现场水文数据对不同粒径悬浮体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研究区悬浮体含有大量以生源颗粒为主的粗颗粒(>128μm),其浓度在下层水体较低,在远岸层结水体的温跃层附近最高。粒径<128μm的细颗粒浓度与浊度分布趋势一致,主要反映陆源无机颗粒的变化。其浓度整体呈近岸高远岸低、下层高上层低的分布特征;在成山头近岸海域最高,并且在鲁北沿岸浅水与远岸深水之间存在浓度锋。潮混合作用和温跃层是影响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潮混合作用促使鲁北沿岸出现陆架温度锋,阻碍沿岸细颗粒物质向海输运;成山头近岸较强的潮混合作用导致当地沉积物再悬浮,使该区域细颗粒浓度最高。温跃层不仅阻碍了下层细颗粒物质向上扩散,还对上层沉降下来的颗粒有"累积"作用。此外,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对粗颗粒浓度高值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粒径 北黄海 潮混合 温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济南段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抗生素赋存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坤 苏炤新 +3 位作者 唐丹丹 潘福霞 王华伟 孙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5-685,共11页
以黄河下游济南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提取-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水体及其表层悬浮颗粒物(SPMs)中4类(磺胺类(FQs)、喹诺酮类(SA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8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并通过构建浊度vs.总悬... 以黄河下游济南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提取-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水体及其表层悬浮颗粒物(SPMs)中4类(磺胺类(FQs)、喹诺酮类(SAs)、大环内酯类(MLs)和四环素类(TCs))48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并通过构建浊度vs.总悬浮固体量(TSS)和抗生素总浓度与浊度/TSS关系曲线预测水中溶解态(Cd)和SPMs结合态(CSPM)抗生素的分布.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济南段可检出36种抗生素,其中MLs类抗生素检出率最高(97%~100%),FQs浓度水平最高(恩诺沙星达13.5µg/L),SAs的检出率和浓度(磺胺二甲异嘧啶达12.3µg/L)均较高,TCs普遍低于方法定量限;人为活动和畜禽养殖场是污染主要来源,水体浊度(11~724NTU)与TSS(3.2~914g/L)正相关,且二者与FQs和SAs在春季和冬季均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抗生素浓度与浊度/TSS线性关系计算结果显示,进入水体的FQs和SAs绝大部分会与SPMs结合(CSPM:3.2~27.2µg/g),Cd对其总量的贡献低于30%.各点位CSPM计算值和实测值拟合度较好,表明若根据抗生素总浓度进行校准,浊度/TSS可用于预测水体SPMs对FQs和SAs的负载能力.SPMs中抗生素在夏季空间分布均一,差异性较小(2.0~10.6µg/g);在冬季,下游(16.2~40.7µg/g)污染程度与上游(10.2~14.6µg/g)相比更严重;春季则表现为上游(38.2~49.5µg/g)显著高于下游(25.2~34.0µg/g).本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SPMs既是抗生素的重要“汇”,也是污染扩散至其他河流的“源”,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悬浮颗粒物 抗生素 水体浊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构烷烃在海湾沉积物与悬浮颗粒物中的粒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 被引量:3
17
作者 巫承洲 姚瑶 +2 位作者 冯伟昊 沈汝浪 曾永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为初步探讨粒径大小对污染物迁移循环机制的影响,分析了广东省海陵湾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分布特征和正构烷烃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区域水体中的悬浮物的絮凝临界粒径约在细颗粒(Φ<30μm)范围内。... 为初步探讨粒径大小对污染物迁移循环机制的影响,分析了广东省海陵湾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分布特征和正构烷烃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区域水体中的悬浮物的絮凝临界粒径约在细颗粒(Φ<30μm)范围内。悬浮颗粒与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的富集能力受多种因素作用,其中不同粒径组分的有机质的组成与类型及污染物的来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体底层细粒径中nC31的浓度增加说明水流作用与颗粒物粒径大小是影响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沉积物 悬浮物 粒径 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悬浮颗粒的光谱模拟:ADA与Mie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廷伟 张杰 马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67-3370,共4页
基于海洋悬浮颗粒的折射率、粒径分布特征,利用异常衍射近似ADA(anomalous diffraction approximation)和米(Mie)散射方法进行衰减、吸收和散射效率的光谱模拟,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对偏差Δc,Δa,Δb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利用计算速度... 基于海洋悬浮颗粒的折射率、粒径分布特征,利用异常衍射近似ADA(anomalous diffraction approximation)和米(Mie)散射方法进行衰减、吸收和散射效率的光谱模拟,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对偏差Δc,Δa,Δb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利用计算速度占优的ADA方法进行海洋悬浮颗粒光谱模拟的可行性,研究发现:Δc,Δa,Δb受颗粒粒径、折射率实部和虚部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式复杂;ADA方法满足计算精度(相对偏差小于5%)要求的最小颗粒半径Rmin随折射率和波长等的变化而变化。考虑到ADA与Mie的计算偏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海洋悬浮颗粒组分复杂多样,建议在进行海洋悬浮颗粒光谱模拟时,采用经典的Mie方法,而不是计算相对快速的AD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衍射近似 米散射 海洋悬浮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巢湖SPOM来源、空间变化及营养盐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欣瑶 钱沪玲 +1 位作者 宁成武 黄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研究枯水期巢湖水体悬浮颗粒物(SPM)营养元素组成及其潜在环境效应,分析了2020年1月巢湖18个采样点表层水体SPM含量、颗粒有机质(SPOM)含量及氮磷组成,并利用颗粒有机碳、氮同位素组成及C/N研究了冬季巢湖SPOM的来源及其空间变化.结... 为研究枯水期巢湖水体悬浮颗粒物(SPM)营养元素组成及其潜在环境效应,分析了2020年1月巢湖18个采样点表层水体SPM含量、颗粒有机质(SPOM)含量及氮磷组成,并利用颗粒有机碳、氮同位素组成及C/N研究了冬季巢湖SPOM的来源及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总磷(PP)浓度为0.032~0.065 mg/L,平均值为0.049 mg/L;悬浮颗粒物无机磷(PIP)浓度为0.018~0.046 mg/L,平均值为0.032 mg/L,是PP的主要组分,二者浓度均呈西湖区>东湖区>中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悬浮颗粒物总氮(PN)浓度为0.254~0.424 mg/L,平均值为0.342 mg/L,其中悬浮颗粒物有机氮(PON)占比较高,表明颗粒态氮以湖泊内源性有机来源为主.巢湖表层水体SPOM的δ^(13)C范围在−28.72‰~−26.68‰之间,δ^(15)N为3.34‰~9.97‰,C/N为2.51±0.95,指示冬季枯水期水体SPOM主要来自内源水生生物碎屑,而陆源径流输入对湖泊颗粒物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冬季巢湖悬浮颗粒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内源,具有潜在的营养盐效应,污染控制需要相应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spm) 有机质 稳定同位素分析 氮磷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海水淡化的原海水水质监测与悬浮物浓度研究
20
作者 苏珮瑶 黄磊 +4 位作者 张晓东 姜越朋 尹涛 于方杰 陈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18,共8页
针对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中关于原海水水质要素动态监测较少的现状,本文提出并设计实现了基于海面多要素浮标的原海水水质同步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海洋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并建立B/S架构综合信息分析系统,实现原海水溢油、浊度... 针对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中关于原海水水质要素动态监测较少的现状,本文提出并设计实现了基于海面多要素浮标的原海水水质同步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海洋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并建立B/S架构综合信息分析系统,实现原海水溢油、浊度、PH等参数的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根据2022年5月青岛胶州湾定点观测试验数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悬浮物浓度检索模型,并进一步探讨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浮标系统运行稳定,所采集的海洋环境信息准确有效;水体内悬浮物浓度日变化的平均范围在2.94~8.54 mg/L,呈现双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海洋浮标 物联网 水质监测 浊度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