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合成方法及胶膜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孔祥正 阚成友 +1 位作者 罗东 袁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810-1813,共4页
用一次投料法、单体乳液滴加法和引发剂滴加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结果表明:单体乳液滴加法是合成该类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单体乳液滴加法中有机硅含量与聚合反应及胶膜性能的... 用一次投料法、单体乳液滴加法和引发剂滴加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结果表明:单体乳液滴加法是合成该类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单体乳液滴加法中有机硅含量与聚合反应及胶膜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硅含量在15%以下时,聚合反应可以顺利进行。胶膜性能不仅依赖于聚合时有机硅单体的总量,而且还依赖于有机硅单体中活性硅氧烷所占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有机硅化合物 胶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制备氨基硅油乳液及微乳液的工艺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志远 成文 +2 位作者 程建华 谢培镇 张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以简化设备及药品为目的,以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氨值0.15~0.30 mmol/g,pH值6.0~7.0,粒径分布10~45μm的乳液及粒径分布10~35 nm的微乳液.确定了乳液制备的... 以简化设备及药品为目的,以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氨值0.15~0.30 mmol/g,pH值6.0~7.0,粒径分布10~45μm的乳液及粒径分布10~35 nm的微乳液.确定了乳液制备的有利条件:反应温度70~80℃,降低初始水相含量,高速搅拌条件下加快油相滴加速率;微乳液制备的有利条件:反应温度80~90℃,高速搅拌条件下延长均质后的油相滴加时间.考察了工艺条件的改变对乳液及微乳液的透光率曲线及转化率曲线的影响;测定了粒径分布并将破乳离心所得氨基硅油进行红外表征.结果表明,无需增加药品,通过工艺条件的改变可以成功得到氨基硅油乳液及微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工艺 乳液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熔融丙烯腈共聚物的组成及流变性与热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唐孝芬 韩娜 +1 位作者 张荣 张兴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2-85,共4页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N/MA,投料比为85/15(物质的量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乌氏黏度计、高级扩展流变仪(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对共聚...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N/MA,投料比为85/15(物质的量比)),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乌氏黏度计、高级扩展流变仪(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对共聚物的组成、流变行为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沉淀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的AN/MA共聚物物质的量比分别为84.85/15.15,85.30/14.70,均与投料比接近。两种聚合方式制备的共聚物的特性黏度分别为0.53 dL/g与0.51 dL/g,且熔体在30 min内均能保持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满足熔融加工的条件。与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的共聚物相比,乳液聚合法制备的共聚物具有更优良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可熔融加工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共聚物 熔融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 水相沉淀聚合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SiO_2/PMMA纳米复合胶体微球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金庆 李青松 +1 位作者 吕宏凌 王海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33,37,共5页
采用半连续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在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230 nm亲水性SiO2微球表面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制备以SiO2粒子为核、PMMA为壳层的复合胶体微球。研究微球表面形貌、组成、粒径变化规律,探索聚合反应的成核过程和PMMA进料... 采用半连续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在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230 nm亲水性SiO2微球表面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制备以SiO2粒子为核、PMMA为壳层的复合胶体微球。研究微球表面形貌、组成、粒径变化规律,探索聚合反应的成核过程和PMMA进料流量对复合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表面可形成稳定规整的PMMA壳层,SiO2/PMMA复合胶体微球球型度接近1.0,单分散性较好,多分散度指数(PDI)小于0.04。聚合反应受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体含量控制,随着PMMA进料流量增加,乳胶粒子成核过程由均相成核过渡为胶束成核,复合微球粒径加速增大,多分散性增强,其粒径可通过调节PMMA进料流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复合胶体微球 粒径可控 成核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法优化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工艺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利 贾春悦 +4 位作者 甘孟瑜 郝少娜 谷静莲 李志春 刘兴敏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共5页
采用芘荧光探针,通过对比分析芘第一振动峰(I1,373 nm处)和第三振动峰(I3,384 nm处)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在不同乳化剂配比[m(AS)∶m(OP)]、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pH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利用其斜率的绝对值|K|表征了聚合反应速率,并... 采用芘荧光探针,通过对比分析芘第一振动峰(I1,373 nm处)和第三振动峰(I3,384 nm处)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在不同乳化剂配比[m(AS)∶m(OP)]、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pH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利用其斜率的绝对值|K|表征了聚合反应速率,并结合单体转化率,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当乳化剂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pH分别为2∶1(质量比)、5%(占单体总质量的质量分数,下同)、0.7%及pH=3时,得到的乳液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表明荧光探针技术可用于优化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技术 丙烯酸酯乳液 聚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水溶胶粒子形态及胶膜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有军 罗正汤 曾繁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用一次投料法、半连续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 3种聚合工艺 ,合成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 ,并加氨微细化 ,转化成水溶胶。考察了聚合工艺、功能单体 (AA/ NMA)和氨化反应对乳液及其水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 ,半连续法和预乳化法比间歇法更能使... 用一次投料法、半连续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 3种聚合工艺 ,合成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 ,并加氨微细化 ,转化成水溶胶。考察了聚合工艺、功能单体 (AA/ NMA)和氨化反应对乳液及其水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 ,半连续法和预乳化法比间歇法更能使聚合反应稳定进行 ;功能单体对水溶胶的物性影响很大 ,适量的 AA有利于氨化反应 ,过多则耐水性降低 ;NMA用量影响水溶胶的粒径 ,原因是其亲水性和一定的表面活性。用透射电镜 (TEM)观察了胶粒形态 ,并研究了水溶胶的流变性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胶 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 聚合工艺 粒子形态 流变性 性能 胶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工艺对核/壳型P(MA-BA)乳胶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梁丽芸 吴爱苹 石大立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44,49,共3页
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核/壳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MA-BA)]乳液,保持水∶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的质量比为60∶40∶1.5∶0.3不变,考查了无丙烯酸存在下,反应温度、种子单体用量和壳层单体滴加速度等对核/壳型... 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核/壳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MA-BA)]乳液,保持水∶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的质量比为60∶40∶1.5∶0.3不变,考查了无丙烯酸存在下,反应温度、种子单体用量和壳层单体滴加速度等对核/壳型乳胶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反应温度、降低种子单体用量和降低壳层单体的滴加速度都可降低乳胶粒的粒径,当反应温度为85℃、种子单体占单体总量的10%和壳层单体滴加速度为0.23 mL/min时,可以获得粒径为74 nm,转化率为98.78%的P(MA-BA)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乳液聚合 聚丙烯酸酯乳液 粒径 聚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国祥 刘鹏丽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环已烷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H2O2为氧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浓盐酸使苯胺质子化,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研究了SDS,KPS,浓盐酸,反应时间对聚苯胺产量的影响,用循环伏安法、差热分析法对聚苯胺进行了... 以环已烷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H2O2为氧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浓盐酸使苯胺质子化,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研究了SDS,KPS,浓盐酸,反应时间对聚苯胺产量的影响,用循环伏安法、差热分析法对聚苯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SDS用量为0.50 g,KPS用量为0.64 g,浓盐酸用量为3.90 g,反应时间为1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微乳液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友良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5期67-69,75,共4页
综述了乳液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合成PVDF树脂的反应原理、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这两种合成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树脂 悬浮聚合法 乳液聚合法 反应原理 PVDF 工艺流程 合成方法 优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变温度范围窄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性微凝胶 被引量:5
10
作者 顾婷 查刘生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6-291,共6页
采用间歇式、半间歇式和连续式无皂乳液聚合(SFEP)法合成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连续式或半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PNIPAM微凝胶相转变温度范围明显地比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窄,其中又以连续式SFEP法的效果最明显。相同... 采用间歇式、半间歇式和连续式无皂乳液聚合(SFEP)法合成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连续式或半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PNIPAM微凝胶相转变温度范围明显地比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窄,其中又以连续式SFEP法的效果最明显。相同交联剂用量的情况下,连续式SFEP法合成的PNIPAM微凝胶的粒径和溶胀比最大,而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最小。通过研究微凝胶合成过程中溶胀比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证明了连续式或半间歇式SFEP法合成的PNIPAM微凝胶具有比较均匀的内部交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性 微凝胶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相转变温度 无皂乳液聚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飞燕 方仕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2-797,共6页
采用预乳化滴加工艺结合多段乳液聚合方法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核壳乳液,随后以碱/酸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优异且中空度为30%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动态光散射(DLS)、透射... 采用预乳化滴加工艺结合多段乳液聚合方法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核壳乳液,随后以碱/酸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优异且中空度为30%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式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各阶段乳液聚合的胶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考察了种子酸含量对种子和核壳乳胶的特性以及中空聚合物微球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种子制备时的酸用量以30%-35%为宜,核壳胶粒中约85%的酸单元存在于核聚合物内部。另外,探讨了核壳胶粒在碱/酸溶胀处理过程中的中空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聚合物微球 预乳化滴加工艺 多段乳液聚合 碱/酸溶胀处理 中空形态 中空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羟基含量苯丙乳液聚合工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金林 盛丽 +2 位作者 康秀娟 胡秀娟 王海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鉴于某种特殊功能涂料的应用,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羟基含量在48(左右的St-MMA-BA-AA-HEMA五元共聚苯丙乳液,重点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种子单体用量、单体滴加工艺、预乳化单体滴加... 鉴于某种特殊功能涂料的应用,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羟基含量在48(左右的St-MMA-BA-AA-HEMA五元共聚苯丙乳液,重点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种子单体用量、单体滴加工艺、预乳化单体滴加速率和搅拌速率对乳液聚合工艺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羟基 苯丙乳液 聚合工艺 稳定性 种子单体 滴加速率 搅拌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制备及其在硬质聚氯乙烯发泡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英 赵占永 +2 位作者 黄玉松 郑德 瞿雄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89,共3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共聚物[PBA/Poly(MMA-co-St-co-FM-co-BA),PBMSF]胶乳,并考察了该共聚物的转化率、粒径大小及分布、特性黏数和平衡扭矩。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高,无二次成核现象,最终乳胶粒粒径可控;获得的...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共聚物[PBA/Poly(MMA-co-St-co-FM-co-BA),PBMSF]胶乳,并考察了该共聚物的转化率、粒径大小及分布、特性黏数和平衡扭矩。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高,无二次成核现象,最终乳胶粒粒径可控;获得的丙烯酸酯共聚物PBMSF的特性黏数高,明显提高了其与PVC共混物的平衡扭矩。这对于硬质PVC发泡制品的正常挤出过程是必需的,这种PBMSF加工助剂可防止泡孔的坍塌,满足工业使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加工助剂 聚氯乙烯 硬质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EA)/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形貌表征
14
作者 宁汉生 王晓香 +1 位作者 于跃芹 武玉民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硅氧烷改性纳米氧化锌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制备了无机-有机复合乳液。对比了5个复合乳液制备工艺的实验效果,最终采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分段控温的乳液聚合工艺。进一步优化了乳化剂的配比和用量、反... 采用硅氧烷改性纳米氧化锌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制备了无机-有机复合乳液。对比了5个复合乳液制备工艺的实验效果,最终采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分段控温的乳液聚合工艺。进一步优化了乳化剂的配比和用量、反应前后段温度与时间、引发剂的用量、纳米氧化锌分散时间、预乳化时间、聚合过程中的搅拌速度等乳液聚合工艺参数,得到了制备无机-有机复合乳液的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液 纳米氧化锌 氧化还原体系 乳液聚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丁酯单体制备工艺对其乳液聚合的影响
15
作者 张铁成 单国荣 +1 位作者 黄志明 翁志学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3年第3期13-18,共6页
用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俱佳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了丙烯酸丁酯,考察了丙烯酸丁酯单体制备工艺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利用水洗并补加引发剂可使其乳液聚合动力学与工业级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动力学基本一致。用新工艺制得... 用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俱佳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了丙烯酸丁酯,考察了丙烯酸丁酯单体制备工艺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利用水洗并补加引发剂可使其乳液聚合动力学与工业级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动力学基本一致。用新工艺制得的压敏胶性能指标均符合使用要求。新工艺减少了酯化生产中的中和、精馏等工序,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单体 制备工艺 乳液聚合 压敏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乳液的制备及涂膜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芳 黄伟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16,共5页
为了制备一种疏水抗覆冰涂料,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通过添加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和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分别合成了纯丙乳液、硅丙乳液和纳米二氧化硅/硅丙复合乳液,并将乳液涂覆在铝片表面,室温干燥成膜。利用红外光谱、粒度... 为了制备一种疏水抗覆冰涂料,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通过添加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和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分别合成了纯丙乳液、硅丙乳液和纳米二氧化硅/硅丙复合乳液,并将乳液涂覆在铝片表面,室温干燥成膜。利用红外光谱、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3种乳液及其涂膜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A-151可以使涂膜交联度提高到95%,吸水率降低到5%;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可提高乳液涂膜的热分解温度,使乳液粒径大小分布均匀。此方法中,A-151和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乳液涂膜疏水作用有限,仅使接触角增加到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丙乳液 纳米SiO2/硅丙复合乳液 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化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在发泡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岩 黄玉松 +4 位作者 赵占永 李英 郑德 张立群 瞿雄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1-113,117,共4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共聚物[PMMA/Poly(MMA-co-St-co-AN),PMSN]胶乳,其单体转化率高,无二次成核现象,最终乳胶粒粒径可控;随着壳层丙烯酸烯丙酯(AMA)含量的增加,PMSN的特性黏数升高;此时PMSN与聚氯乙烯(PVC)共...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共聚物[PMMA/Poly(MMA-co-St-co-AN),PMSN]胶乳,其单体转化率高,无二次成核现象,最终乳胶粒粒径可控;随着壳层丙烯酸烯丙酯(AMA)含量的增加,PMSN的特性黏数升高;此时PMSN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平衡扭矩明显提高。这对于硬质PVC发泡制品的正常挤出过程是必需的,因为其密度只有普通硬制品的三分之一,这种PMSN加工助剂可防止泡孔的坍塌,满足工业使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加工助剂 聚氯乙烯 聚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渗透溶胀法制备微米/亚微米级中空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忠兵 詹晓力 陈丰秋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9-72,共4页
介绍了酸碱渗透溶胀法制备微米/亚微米级中空聚合物微球,以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具体步骤为顺序,综述了现阶段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中有关微球中空形态及性质控制的影响因素,并对中空聚合物微球未来... 介绍了酸碱渗透溶胀法制备微米/亚微米级中空聚合物微球,以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具体步骤为顺序,综述了现阶段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中有关微球中空形态及性质控制的影响因素,并对中空聚合物微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渗透溶胀法 中空聚合物微球 乳液聚合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CR的制备及其对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钰 吴广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6-129,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一系列含有苯乙烯(St)成分的聚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SACR)。经哈克密炼制备出聚氯乙烯(PVC)/SACR共混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哈克旋转流变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SACR对PVC流变性能的...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一系列含有苯乙烯(St)成分的聚丙烯酸酯类加工助剂(SACR)。经哈克密炼制备出聚氯乙烯(PVC)/SACR共混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哈克旋转流变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SACR对PVC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CR的加入能够明显改善PVC的加工性能,对PVC的塑化能力及凝胶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SACR加入量为6phr时,PVC的塑化时间缩短至17s,平衡扭矩低至25.6N·m,PVC的加工性能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聚氯乙烯 流变性能 加工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生物膜法处理乳液聚合ABS树脂生产废水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天禄 杨琦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1-645,共5页
采用混凝—A/O生物膜法处理乳液聚合ABS树脂生产废水,确定了混凝预处理工序PAC和PAM的投加量,考察了混合液回流比(R)和A/O段总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废水中COD,NH4+-N,SS,TN等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RT为18~24 h、R为2~3... 采用混凝—A/O生物膜法处理乳液聚合ABS树脂生产废水,确定了混凝预处理工序PAC和PAM的投加量,考察了混合液回流比(R)和A/O段总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废水中COD,NH4+-N,SS,TN等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RT为18~24 h、R为2~3的工艺条件下,A/O生物膜法好氧段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废水经处理后,出水COD小于60.0 mg/L,ρ(NH4+-N)小于5.0 mg/L,TN小于15.0 mg/L,达到了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废水 乳液聚合法 混凝 A/O生物膜法 水力停留时间 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