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表面活性剂菌与稠油降解菌复配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大威 张世仑 +3 位作者 靖波 何春百 张健 马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稠油微生物降解是微生物采油的重要机理之一,但其效率较低,不能明显改变稠油化学组成,降低稠油黏度,从而影响采油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将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复配,通过测定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黏度确定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的最... 稠油微生物降解是微生物采油的重要机理之一,但其效率较低,不能明显改变稠油化学组成,降低稠油黏度,从而影响采油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将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复配,通过测定菌种作用前后原油的黏度确定产表面活性菌与稠油降解菌的最佳复配比例;通过原油四组分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生物降解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产表面活性菌T-1、X-3与稠油降解菌QB26、QB36适宜的复配体积比为2∶2∶1∶1。菌种复配作用后,稠油黏度明显降低,与单独使用降解菌相比降黏率平均提高33.1%,胶质与沥青质平均降解率提高8.0%和4.9%。产表面活性剂菌的加入增加了表面活性剂含量,降低了胶质沥青质等相对重质组分的含量;产表面活性剂菌通过产生表面活性剂,使原油降黏增溶,形成小液滴,易于被稠油降解菌捕获降解,不仅降低稠油黏度,还提高了稠油降解菌的数量。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生物降解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在微生物采油技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产表面活性菌 降解菌 强化作用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瓶法用于产表面活性剂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易绍金 邓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研制了测量产表面活性剂菌(SPB)菌数用的测试瓶。该瓶为容量12 mL的标准玻璃瓶,装有9.0 mL含原油(唯一碳源,最好为目的油藏原油)、氮源、磷源等的培养液。培养温度30℃或模拟油藏温度,培养时间7天,培养液轻摇变黑,其中的原油分散乳化,... 研制了测量产表面活性剂菌(SPB)菌数用的测试瓶。该瓶为容量12 mL的标准玻璃瓶,装有9.0 mL含原油(唯一碳源,最好为目的油藏原油)、氮源、磷源等的培养液。培养温度30℃或模拟油藏温度,培养时间7天,培养液轻摇变黑,其中的原油分散乳化,表示有SPB菌生长。用常规方法进行测试和细菌计数。使用长江大学制造的SPB-JH型SPB测试瓶测定某油田采油菌剂、采出液、含油污水中SPB菌数,分别为6.0×107个/mL(二次平行)、6.0×103个/mL(二次平行)、1.5×101个/mL(三次平行),与MPN法测值一致或基本一致(分别为6.0×107、6.0×103、1.65×101个/L),略低于平板法测值(分别为7.0×107、6.2×103、1.8×101个/L)。表4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测试瓶 产表面活性剂菌(spb) 菌数测定 细菌瓶法 采油菌液 油田采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菌的趋化性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柏志 李宜强 +1 位作者 张琪 张艳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2-375,390,共5页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培养温度51℃,实验原油51℃下粘度35 2mPa·s,驱替水矿化度3 7g/L。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培养0 5天后,距油水界面10μm以内的水相(菌液+营养液)中菌数达108个/mL,2天后更达109个/mL,而在10μm以外的水相中仅为103个/mL。在玻璃盒内培养0 5天后,靠近油水界面处水相中菌数为109个/mL,pH值4 4,鼠李糖脂浓度2 87g/dL,距油水界面10、20、30mm处水相中,菌数分别为107、106、105~104个/mL,形成细菌浓度分布梯度。以上实验结果用细菌的趋化性解释。在仿真网络模型上,水驱油后注入1PV菌液+营养液,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观察并记录了以下驱油机理:①乳化携带,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或油团;③堵塞大孔道,液流转向。在渗透率1μm2的板状填砂模型上水驱油采收率为48%,注入1PV菌液+营养液,在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提高采收率13 6%。图12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原油采收率 PBS 趋化性 油水界面 驱油机理 鼠李糖脂 假单胞杆菌 营养液 物理模型 兼性厌氧 化学结构 代谢产物 培养温度 水矿化度 浓度分布 网络模型 水驱油 菌数 菌液 水相 实验 脂肪酸 有机醇 显微镜 pH值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稠油乳化降粘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易绍金 邓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1,85,共4页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微生物采油特别是稠油微生物开采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稠油微生物乳化降粘试验,筛选培养出高效、广谱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WS-SPB);分析了影响WS-SPB生长的因素,初步得出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WS-SPB稠油乳化降粘试验... 产表面活性剂菌在微生物采油特别是稠油微生物开采领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稠油微生物乳化降粘试验,筛选培养出高效、广谱的产表面活性剂菌种(WS-SPB);分析了影响WS-SPB生长的因素,初步得出其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WS-SPB稠油乳化降粘试验研究,评价其稠油降粘效果;对其现场应用潜力进行分析,对进一步优化培养优良产表面活性剂菌菌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表面活性剂菌 微生物采油技术 稠油 乳化 降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微生物多轮次吞吐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恩金 李牧 +5 位作者 张浩 赵贲 杨红 齐献宝 张玉增 田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268,共6页
将菌种与无机培养基、稠油混合.在37℃培养3天,根据稠油乳化分散情况,对大量菌种进行筛选、复筛、驯化、复壮、富集.得到了传代性能优良、能适应辽河锦45块、千12块稠油油藏的几株菌并进行了性能评价。这些菌均由数个菌落组成,可... 将菌种与无机培养基、稠油混合.在37℃培养3天,根据稠油乳化分散情况,对大量菌种进行筛选、复筛、驯化、复壮、富集.得到了传代性能优良、能适应辽河锦45块、千12块稠油油藏的几株菌并进行了性能评价。这些菌均由数个菌落组成,可以液蜡、原油为碳源、无机和有机氮为氮源、磷酸根为磷源生长.产表面活性剂和酸(由发酵液表面张力和pH判定),可降解稠油.使其黏度降低20%左右,好氧培养条件的降黏效果优于厌氧培养条件。优选菌种11、Lj1和21在培养液中菌数〉10^4个/mL时对稠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能力。在两区块13口高含水、低产量、低蒸汽效能、高轮次蒸汽吞吐井上.进行了首轮次微生物吞吐试验,处理半径3m。混合菌发酵液注入量2.0~9.8m^3.关井时间不少于7~9天。与末轮次蒸汽吞吐相比,6口井产油量增加,6口井产油量减少,但产出远大于投入,这12口井为有效井,其中又有6口井产出液中菌数降到10^4个/mL后实施了二轮次微生物吞吐。介绍了2口井微生物吞吐情况和效果,其中1口井已实施二轮次吞吐。以微生物和蒸汽单价比代替注蒸汽量计算油汽比,称之为拟油汽比。图4表7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微生物吞吐 菌种选育 采油菌 产表面活性剂/产酸/解烃菌 注微生物工艺 辽河锦45块/千12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泥砂生物法处理室内研究
6
作者 耿雪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7,共3页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的表面张力比对照样(65.0 mN/m)分别降低47.2%,45.4%,51.1%。GD-1和GD-2产出的表面活性剂经鉴定属于脂肽类,GD-3产出的属于脂多糖类。3种菌混合液与油泥砂按5∶1混合,按85mg/L和15 mg/L加入氮源和磷源,在35℃通气培养过程中,油泥砂含油量(12.3%)下降,10天后下降趋缓,30天后降至2.9%;菌数迅速上升,4天达最高,10天后趋于下降,显示氮源和磷源不足;加入0.01%某表面活性剂后,在相同条件下菌数达最高的时间缩短为3天,其余变化相同。讨论了该降解烃、产表面活性剂混合菌的除油机理及菌产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除油中的增效作用。该混合菌可用于油田含油污泥砂的除油处理。图2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砂 污泥除油 生物处理 烃降解菌 产表面活性剂菌 混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