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红铃虫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耐寒物质含量的变化
1
作者 丛胜波 王玲 +5 位作者 尹海辰 张延芹 许冬 杨妮娜 武怀恒 万鹏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28,共6页
为了解长江中游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机制,本文对越冬代滞育红铃虫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及耐寒物质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红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范围为-14.88~-... 为了解长江中游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机制,本文对越冬代滞育红铃虫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及耐寒物质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红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范围为-14.88~-14.06℃,冰点平均范围为-9.53~-5.63℃。各地理种群间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冰点差异显著,过冷却点与经纬度无相关性。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第21天时红铃虫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出现显著上升,平均值分别为-10.2℃和-5.2℃;幼虫体内含水量变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总糖、海藻糖、甘油含量及灰分元素含量随滞育的解除而显著下降,而糖原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可见,海藻糖等糖类和甘油等小分子多元醇在红铃虫滞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抗冻保护作用,并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可转化为糖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铃虫 滞育 耐寒性 过冷却点 糖类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的耐寒性
2
作者 王雪强 陈汝婷 +7 位作者 丁锡垚 王美玲 邱云腾 周永亚 程金藏 杨志 宇佳 迟德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目的】通过测定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和不同越冬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为赤松梢斑螟的越冬行为以及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在越冬期剖树检查的方法确定赤松梢斑螟越冬幼... 【目的】通过测定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和不同越冬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为赤松梢斑螟的越冬行为以及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在越冬期剖树检查的方法确定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龄期,使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行测定,并分析和幼虫龄期、体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越冬期和越冬后期幼虫体内的抗冻保护物质和生理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1)越冬幼虫主要为6龄幼虫和少量5龄幼虫。2)5龄幼虫过冷却点为(-19.25±0.66)℃,体液结冰点为(-12.44±0.60)℃。6龄幼虫过冷却点为(-14.32±0.91)℃,体液结冰点为(-8.00±0.72)℃。3)同虫龄不同个体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4)体长在[6.00,9.00)mm的赤松梢斑螟幼虫过冷却点为(-19.26±0.57)℃,体液结冰点为(-12.07±0.47)℃;体长在[12.00,15.00)mm的赤松梢斑螟幼虫过冷却点为(-12.18±1.35)℃,体液结冰点为(-6.22±0.90)℃。质量在[10.00,30.00)mg的赤松梢斑螟幼虫过冷却点为(-18.91±0.69)℃,体液结冰点为(-11.57±0.33)℃;质量在[70.00,90.00)mg的赤松梢斑螟幼虫过冷却点为(-13.09±1.90)℃,体液结冰点为(-6.43±1.22)℃。5)幼虫体长从越冬期的(10.25±0.22)mm增加至越冬后期的(14.42±0.22)mm;质量从(53.90±2.80)mg增至(63.20±2.30)mg;含水率从(51.14±0.02)%增至(59.58±0.02)%;甘油三酯含量从越冬期的(47.74±29.94)%降低至越冬后期的(34.18±30.19)%;总蛋白含量从越冬期的(230.06±14.82)mg/g降低至越冬后期的(73.33±13.03)mg/g;甘油含量从越冬期的(1889.23±116.93)μg/g增加至越冬后期的(6655.54±223.85)μg/g;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越冬期的(68.79±10.40)U/g降低至越冬后期的(17.32±3.24)U/g;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越冬期的(161024.33±7574.07)U/g降低至越冬后期的(134039.69±4308.14)U/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从越冬期的(380.35±24.55)U/g降低至越冬后期的(325.58±6.00)U/g。【结论】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随着幼虫虫龄、质量和体长的增加,其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逐渐升高,耐寒性逐渐下降;在越冬后期幼虫体长、质量、含水率增加;甘油三酯、蛋白质在幼虫越冬过程中起到了供给能量的作用;甘油起到了保护细胞膜的作用;POD、CAT、SOD在赤松梢斑螟幼虫越冬过程中发挥保护细胞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梢斑螟 过冷却点 体液结冰点 耐寒性 耐寒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冰温贮藏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田二梅 时子丹 +4 位作者 郭雨 王贺达 张志胜 饶伟丽 王文魁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4-1743,共10页
为探究超冰温贮藏对羊肉冻结参数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生鲜羊肉真空包装后于-3℃贮藏,监测贮藏过程中羊肉冰点、过冷点、pH值、贮藏损失等变化,并与4℃冷藏时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贮藏时间、部位影响4℃和-3℃贮藏时生... 为探究超冰温贮藏对羊肉冻结参数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生鲜羊肉真空包装后于-3℃贮藏,监测贮藏过程中羊肉冰点、过冷点、pH值、贮藏损失等变化,并与4℃冷藏时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贮藏时间、部位影响4℃和-3℃贮藏时生鲜羊肉的冰点和过冷点。背最长肌、股四头肌和半膜肌的冰点温度范围分别为-1.43~-0.40℃、-2.10~-0.50℃和-1.27~-0.50℃,过冷点温度范围分别为-6.80~-3.15℃、-7.15~-2.90℃和-7.05~-2.57℃。相较于4℃贮藏,-3℃超冰温贮藏降低了贮藏20 d时羊肉的贮藏损失、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阻碍了股四头肌和半膜肌b*值的增加,延长货架期至40 d。综上,生鲜羊肉在4℃和-3℃贮藏期间的冰点和过冷点会发生变化,贮藏时应采用变化的温度,以避免贮藏温度低于过冷点使肉中冰晶形成,以及由此损伤羊肉细胞。超冰温贮藏可延长生鲜羊肉货架期,减少贮藏期汁液流失。本研究为高品质生鲜羊肉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羊肉 超冰温 冰点 过冷点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智能网SCP多业务环境下的过载控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玉龙 廖建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49-1852,共4页
基于移动智能网的SCP系统,提出了多业务系统的流量控制模型,设计了一种过载控制算法,实现了多业务环境下根据业务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动态控制基于业务的流量.该算法同样适用于下一代网络(NGN)的应用服务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算法... 基于移动智能网的SCP系统,提出了多业务系统的流量控制模型,设计了一种过载控制算法,实现了多业务环境下根据业务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动态控制基于业务的流量.该算法同样适用于下一代网络(NGN)的应用服务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对多业务的过载控制具有很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载控制 移动智能网 scp 下一代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
5
作者 丁嘉欣 刘媛 王新谱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3,共7页
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寒能力,为番茄潜叶蛾的越冬条件确定和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利用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 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寒能力,为番茄潜叶蛾的越冬条件确定和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利用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分别测定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低,为-21.63℃,而3龄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高,为-15.97℃,其余虫态平均过冷却点依次为-21.40℃(成虫)<-19.98℃(4龄幼虫)<-19.37℃(蛹)<-17.96℃(2龄幼虫);成虫的平均结冰点最低,为-19.37℃,3龄幼虫的平均结冰点最高,为-12.60℃,其余发育阶段平均结冰点依次为-18.93℃(1龄幼虫)<-16.32℃(4龄幼虫)<-16.16℃(蛹)<-14.24℃(2龄幼虫)。可见:番茄潜叶蛾1龄幼虫和成虫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强,3龄幼虫的抗寒能力较弱。该虫在宁夏冬季露地上难以越冬,温室可以为其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庇护环境,限制1龄幼虫及成虫的虫口密度是维护早春茬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过冷却点 结冰点 耐寒性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甲腹茧蜂及其寄主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
6
作者 何昌本 赵海燕 +2 位作者 唐良德 杨茂发 陈晓菡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9-305,共7页
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 Sonan是多种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寄生蜂,具有较大的生防潜能。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蜂的抗寒性,本研究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不同个体间的频次分布。结果表明,台湾甲腹... 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 Sonan是多种鳞翅目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寄生蜂,具有较大的生防潜能。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蜂的抗寒性,本研究对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不同个体间的频次分布。结果表明,台湾甲腹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均差异显著,其中,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最低,为−13.05℃,高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11.08℃;成虫的冰点最低,为−8.23℃,高龄幼虫的冰点最高,为−4.25℃。台湾甲腹茧蜂不同发育阶段不同个体过冷却点和冰点的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被台湾甲腹茧蜂寄生的斜纹夜蛾过冷却点略低于未被寄生的个体,差异不显著,因此寄生对寄主的过冷却点影响不显著。结果显示,台湾甲腹茧蜂蛹的抗寒能力强于高龄幼虫和成虫,蛹期以中龄蛹和末龄蛹抗寒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甲腹茧蜂 过冷却点 冰点 抗寒性 夜蛾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室内外种群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俊华 王小盼 +3 位作者 郭世保 侯冰仪 张唯一 刘红敏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165,共7页
为明确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的抗寒能力与低温驯化反应,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其频次分布。结果表明,菱斑食植瓢虫卵的过冷却点(-23.69℃)和结冰点(-21.3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6... 为明确豫南地区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的抗寒能力与低温驯化反应,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其频次分布。结果表明,菱斑食植瓢虫卵的过冷却点(-23.69℃)和结冰点(-21.3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6.77℃)和结冰点(-3.93℃)最高;菱斑食植瓢虫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显著,雄成虫过冷却点(-19.61℃)和结冰点(-17.67℃)均显著低于雌成虫过冷却点(-14.23℃)和结冰点(-11.49℃),且室内种群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与自然种群无显著差异。同一虫龄、虫态不同个体间过冷却点与结冰点的变化均符合正态分布。抗寒驯化处理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雌成虫的死亡率逐渐升高,各冷藏驯化处理过冷却点差异均不显著,以8℃冷藏驯化结冰点最低(-1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斑食植瓢虫 过冷却点 结冰点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苹果龙丰、岳艳及其两个杂交优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包俊宏 包敖民 +4 位作者 杨荣 李今普 王宝侠 郑东生 何炎红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寒地苹果龙丰和岳艳及其2个优系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2个优系的适生区域,为丰富寒地苹果种质资源以及选育抗寒性强的寒地苹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丰、岳艳以及它们的2个杂交优系为试材,在不同低温...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寒地苹果龙丰和岳艳及其2个优系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2个优系的适生区域,为丰富寒地苹果种质资源以及选育抗寒性强的寒地苹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丰、岳艳以及它们的2个杂交优系为试材,在不同低温处理下进行1年生枝条生理指标试验,测定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在模拟霜降条件下做花期生理反应试验,测定花朵子房及幼果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份苹果材料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供试材料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其中优系TL0099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小,岳艳跃变幅度较大;优系TL0099的MDA含量在-25℃低温胁迫下出现突然跃变的现象,而岳艳从对照(4℃)持续增加,-25℃低温胁迫处理后开始下降;优系TL0099的POD活性显著高于亲本组合;不同低温处理下,2个优系枝条SOD活性显著高于亲本组合。各供试材料SP含量到达峰值的温度均在-20℃,且达到峰值后,SP含量不再上升。通过花期霜冻试验,发现4份供试材料的子房、幼果受冻温度范围为-5.6℃~-2.4℃,且各供试材料幼果过冷却点均高于子房过冷却点。【结论】4份苹果材料抗寒力强弱排序依次为:TL0099>TL0092>龙丰>岳艳。其中TL0099、TL0092为Ⅱ级抗寒品系;龙丰为Ⅲ级中抗品种;岳艳为Ⅳ级低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抗寒性 生理指标 过冷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赤霞珠’葡萄不同发育期晚霜冻害阈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小娟 张晓煜 +2 位作者 杨永娥 马梦瑶 张志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0-469,共10页
【目的】葡萄霜冻温度阈值是葡萄霜冻监测、预测、评估与防御的基础。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赤霞珠’不同发育期低温忍耐力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葡萄霜冻温度阈值体系,旨为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冻预测、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葡萄霜冻温度阈值是葡萄霜冻监测、预测、评估与防御的基础。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赤霞珠’不同发育期低温忍耐力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葡萄霜冻温度阈值体系,旨为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冻预测、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4—5月采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原位试验方法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不同发育期绒球、芽、新叶、新梢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过冷却点、相对电导率(REC)及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对低温胁迫后的受冻指数进行田间跟踪调查,利用受冻率与低温建立关系模型,计算不同发育期轻、中、重度受冻温度阈值。对不同发育期过冷却点、半致死温度(LT50)及霜冻指标温度阈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发育期霜冻温度阈值。【结果】不同低温对‘赤霞珠’绒球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新梢生长期的影响程度不同,温度越低,各发育期的受冻率越大;随发育进程推进,‘赤霞珠’过冷却点温度、半致死温度逐渐升高;绒球期的低温耐受性最强,芽开放期、展叶期次之,新梢生长期最弱。【结论】-7.70℃是绒球期重度受冻的起始温度;芽开放期遭受重度霜冻的临界温度为-4.49℃;展叶期在-2.79℃即遭受不可逆伤害;新梢生长期出现-1.62℃以下的低温会造成严重的霜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萌芽期 霜冻温度阈值 过冷却点 半致死温度 原位试验 野外霜冻试验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的影响
10
作者 吴开元 陈红松 +4 位作者 王国全 田震亚 朱丽珊 李汝雯 周忠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5,共15页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检疫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瓜菜。为明确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耐寒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取食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丝瓜Luffa aegyptia...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检疫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瓜菜。为明确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耐寒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取食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丝瓜Luffa aegyptiaca Miller和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南亚果实蝇5个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每一组寄主植物上的5个发育阶段中,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均为最低,显著低于1日龄蛹、幼虫和成虫;不同寄主南亚果实蝇同一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23.97~-8.06℃和-14.02~-0.59℃,其中取食苦瓜的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最低,均值分别为-23.97℃和-14.02℃,但与黄瓜无显著差异;4种寄主中老熟幼虫、1日龄蛹、1日龄雌成虫和5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均为取食黄瓜最低;杧果种群1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最高,均值为-7.47℃,苦瓜种群老熟幼虫体液冰点最高,均值为-0.59℃。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寄主对南亚果实蝇耐寒力的影响,这对其越冬种群动态监测及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果实蝇 寄主植物 耐寒性 过冷却点 体液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刺槐叶瘿蚊不同阶段幼虫及蛹的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鹏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为研究刺槐叶瘿蚊在宁夏是否可以越冬,同时也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外采集刺槐叶瘿蚊虫体,带回实验室后划分为低龄幼虫、老熟幼虫、蛹,测定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同一虫龄不同重复间的过冷却点无显... 为研究刺槐叶瘿蚊在宁夏是否可以越冬,同时也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外采集刺槐叶瘿蚊虫体,带回实验室后划分为低龄幼虫、老熟幼虫、蛹,测定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同一虫龄不同重复间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低龄幼虫、老熟幼虫、蛹之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差异明显,其中蛹的数值最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3.24、-20.13℃;低龄幼虫的数值最低,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7.19、-25.16℃。根据测定结果,刺槐叶瘿蚊抗寒性最强的虫态为低龄幼虫,其次为老熟幼虫,最后为蛹。结合宁夏冬季气温得出,刺槐叶瘿蚊在宁夏地区可以越冬,最有可能的越冬虫态为低龄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叶瘿蚊 过冷却点 抗寒能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通草蛉成虫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郭海波 许永玉 +1 位作者 鞠珍 李明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38-3244,共7页
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雌、雄成虫的抗寒能力均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雌、雄成虫的体... 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雌、雄成虫的抗寒能力均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雌、雄成虫的体内含水量、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均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但体内总脂肪的含量却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降低。越冬代在越冬的前期和中期,雌、雄成虫体内的含水量和SCP均显著低于生长季节的其它各代,越冬代后期的含水量和SCP与生长季节其它各代没有显著差异。经回归分析发现,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与SCP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越冬代成虫(特别是越冬前期)的体内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并且雌成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一年的不同世代中,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只是在越冬前期有显著差异,SCP和体内总脂肪含量却在越冬后期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体内含水量 脂肪 过冷却点 抗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成虫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39
13
作者 赵静 于令媛 +3 位作者 李敏 郑方强 张帆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71-1278,共8页
为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自然种群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测定了其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和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低温存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越冬前成虫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成虫和越冬后成虫。... 为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自然种群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测定了其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和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低温存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越冬前成虫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成虫和越冬后成虫。冷驯化(5℃,5d)可以显著提高夏季成虫的低温存活力。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过冷却点7月份最高,分别为-7.6℃和-8.0℃;越冬中期(2008-01-15)最低,分别为-18.1℃和-16.9℃。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9月份最高,分别为66.87%和68.01%,10月份显著降低,越冬后期(2008-2-19)最低,分别为52.94%和51.53%。越冬期间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时期。而雌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在越冬开始就达到最高,分别为50.07%和47.93%,随后又逐渐降低,越冬期间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由此可知异色瓢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还就异色瓢虫自然种群耐寒性影响因素及其越冬策略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耐寒性 冷驯化 过冷却点(scp) 含水量 总脂肪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过程中桃小食心虫结茧和裸露幼虫体内耐寒性物质动态变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鹏 于毅 +4 位作者 门兴元 张思聪 张安盛 许永玉 李丽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9-285,共7页
为比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越冬过程中种群耐寒性的差异,本文研究了其结茧和裸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从10月... 为比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越冬过程中种群耐寒性的差异,本文研究了其结茧和裸露幼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总脂肪、总蛋白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从10月至翌年2月份结茧和裸露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结冰点、总蛋白含量、总糖和总脂肪含量及结茧幼虫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裸露幼虫含水量持续增加,在2月达到最高61.42%,在其存活的整个时期的含水量高于同时期结茧幼虫含水量。裸露幼虫的总糖含量持续降低,在2月份含量达到最低(0.65μg/mg),存活的整个时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结茧幼虫总糖含量。在裸露幼虫存活的整个时期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肪含量都和结茧幼虫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越冬过程中,裸露幼虫体内高含水量和低含糖量可能是其不能正常越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越冬 耐寒性 过冷却点 生化物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 被引量:32
15
作者 赵静 陈珍珍 +3 位作者 曲建军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冷驯化(在5℃下诱导3d,5d)后,成...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冷驯化(在5℃下诱导3d,5d)后,成虫再在-5℃下暴露3d的存活率由对照(预先未进行冷驯化)的46%分别提高至60%和67%,而诱导10d后的存活率(51%)反而下降。冷驯化效应在其成虫转移至饲养条件下7d后就消失。随着低温诱导时间的延长过冷却点及体内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短时间(5,10d)的诱导不能使成虫的SCP明显降低,但可以使含水量极显著下降。冷驯化后异色瓢虫雌虫产卵前期延长;虽然冷驯化对雌虫首次产卵量没有影响,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连续观察72h内单头雌虫累计产卵量却降低。冷驯化过程中成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细胞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与新陈代谢有关的乳酸脱氢酶(LDH)及Na+,K+-ATP酶活性却降低。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前异色瓢虫成虫经过不同时间的诱导后有可能提高其低温抵抗能力,而且冷驯化诱导成虫耐寒性增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这一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耐寒性 冷驯化 存活率 过冷却点 繁殖力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耐寒性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鞠瑞亭 王凤 +2 位作者 肖娱玉 李跃忠 杜予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2,共7页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气象资料和寄主分布情况,初步确定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结果表明:红棕象甲过冷却点随虫态的发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5.92,-6.42,-7.19,-7.43和-11.84℃,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卵>幼虫>成虫。在6,24,48和72h4个时间处理下,各虫态在低温与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logistic回归,半致死温度(Ltemp50)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不同虫态在处理72h后,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Ltemp50分别为1.61,-1.67,-2.39,-2.40和-0.40℃,各虫态耐寒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卵<成虫<幼虫。红棕象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耐寒性并不完全相关,幼虫和成虫均可能是该虫的越冬虫态。连续两年的田间模拟越冬试验表明,在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的越冬存活率均在60%以上,说明红棕象甲在上海地区是可以越冬的。根据这些结果,结合寄主分布情况,初步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5°附近,即1月份0℃等温线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过冷却点 耐寒性 越冬 棕榈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滞育诱导温周期对桃小食心虫滞育幼虫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锐 赵飞 +4 位作者 彭宇 梁丽娜 张博 韩巨才 马春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9-646,共8页
【目的】为了明确秋季温度升高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耐寒性的影响,针对桃小食心虫滞育过程的生理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在GXZ-0450型智能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6~18,26~20,26~22,28~18,28~20,28~22,30~18,30... 【目的】为了明确秋季温度升高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耐寒性的影响,针对桃小食心虫滞育过程的生理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在GXZ-0450型智能光照培养箱中,温度为26~18,26~20,26~22,28~18,28~20,28~22,30~18,30~20和30~22℃9组变温下(高温10 h,低温14 h,相对湿度70%~80%,光周期为12L∶12D)分别诱导桃小食心虫滞育,再对滞育幼虫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以及体内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适宜滞育的光照下变温不会影响桃小食心虫的滞育率,所有脱果的老熟幼虫全部进入滞育,但其生理指标却有很大差异,其中SCP和FP在较高日高温下较高(SCP:F135,2=23.83,P〈0.001;FP:F135,2=47.64,P〈0.0001),而在较高夜低温下反而较低(SCP:F135,2=52.88,P〈0.0001;FP:F135,2=33.34,P〈0.0001)。含水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升高显著升高(夜低温:F135,2=13.47,P〈0.0001;日高温:F135,2=10.39,P〈0.0001)。脂肪含量随夜低温升高下降(F135,2=40.91,P〈0.0001),随日高温升高而上升(F135,2=161.18,P〈0.0001)。小分子糖醇类物质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各不相同,但差异均显著(P〈0.0001):其中海藻糖、葡萄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升高而下降,但在日高温30℃时海藻糖和赤藓糖醇的含量却随夜温的升高而升高,葡萄糖的含量随夜低温的变化无差异;甘油随日高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夜低温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山梨醇和肌醇的含量随夜低温和日高温的变化差异很大。【结论】桃小食心虫不同温度下诱导滞育的幼虫SCP、FP、水、脂肪和小分子糖醇类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滞育诱导期温度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滞育生理有重要的作用,其滞育幼虫起始生理差别可能会影响其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滞育 滞育诱导 温周期 生理指标 过冷却点 结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研究 被引量:60
18
作者 江幸福 罗礼智 +2 位作者 李克斌 赵廷昌 胡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75-1582,共8页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 ,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 3~ 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 ,分别为 -1 1 .1 7℃、-1 1 .96℃和 -1 0 .5 0℃ (平均 ...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 ,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 3~ 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 ,分别为 -1 1 .1 7℃、-1 1 .96℃和 -1 0 .5 0℃ (平均 -1 1 .2 1℃ ) ,预蛹期次之 ,为 -1 2 .47℃ ,蛹期最低 ,平均为 -1 7.1 6℃。在 5℃、0℃、-1 0℃和 -5℃条件下 ,甜菜夜蛾各种虫态的 LT50 、LT90 和 LT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 ,尽管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其耐低温能力由弱至强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卵 <成虫 <幼虫 <蛹。这些结果表明 ,蛹是甜菜夜蛾的四个虫态中耐低温能力最强的 ,因而是最可能的越冬虫态。但由于蛹在 0℃条件下的 LT99.9为 3 8.0 6d,表明甜菜夜蛾在冬季 0℃以下的温度超过 3 8d的地区不能越冬。另外 ,连续两年冬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蛹在北京西郊越冬死亡率均为 1 0 0 % ,说明甜菜夜蛾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初步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 3 8°左右 ,即 1月份 -4℃等温线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过冷却点 抗寒能力 越冬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对广聚萤叶甲成虫耐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岳雷 周忠实 +2 位作者 刘志邦 郭建英 万方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1-638,共8页
【目的】快速冷驯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昆虫的耐寒性,是昆虫应对外界温度急剧变化以及短时低温胁迫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防天敌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的生理... 【目的】快速冷驯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昆虫的耐寒性,是昆虫应对外界温度急剧变化以及短时低温胁迫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防天敌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分别对广聚萤叶甲成虫进行了不同温度(-4,0,4和8℃)下4 h及0℃下不同时间(1,4,8和16 h)的快速冷驯化处理,并对其体内的生理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除8℃/4 h,0℃/1 h和0℃/8 h外,其余冷驯化处理均使广聚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显著降低(P<0.05),其中0℃/4h处理组最低。而且,随着冷驯化温度降低、持续时间的增长,广聚萤叶甲成虫体甘油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曲线变化,并于0℃/4 h处理时达到极值,但冷驯化处理对虫体自由水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结论】广聚萤叶甲快速冷驯化的诱导具有其临界强度值和最适条件,过大强度的驯化处理反而不利于其耐寒性的提高。本研究结果对于深入阐明广聚萤叶甲越冬策略以及人工培育耐寒种群的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聚萤叶甲 快速冷驯化 耐寒性 生理机制 过冷却点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毛虫越冬幼虫生化物质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69
20
作者 韩瑞东 孙绪艮 +1 位作者 许永玉 张卫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2-1356,共5页
昆虫的抗寒性与其体内生化物质的种类、含量密切相关。测定了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越冬幼虫体内和血淋巴内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淋巴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总量1月份为10月份的3.8倍,其中以葡萄糖、海藻糖和山梨醇... 昆虫的抗寒性与其体内生化物质的种类、含量密切相关。测定了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越冬幼虫体内和血淋巴内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淋巴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总量1月份为10月份的3.8倍,其中以葡萄糖、海藻糖和山梨醇增加幅度较大,依次为10月份的10.08倍、2.84倍、7.44倍。3月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虫体内糖原含量下降了56.5%。越冬期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增加幅度较大,分别比越冬前增加了493.8%、433.7%、474.2%、21.5%和47.1%,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则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越冬幼虫体内脂肪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上升。应用蛋白质垂直平板电泳法对糖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发现糖蛋白含量增加,为越冬前的300%。综合分析认为赤松毛虫越冬幼虫体内抗寒物质系统为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类(山梨醇、海藻糖、葡萄糖)-糖蛋白-氨基酸类(丙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等)。该系统可随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毛虫 过冷却点 抗寒性 生化物质 抗寒物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