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cavation influence of triangular-distribution tunnels for wind pavilion group of a metro st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 Tao ZHOU Kun +4 位作者 WEI Jun LIU Xiao-chun LIN Yu-liang ZHANG Jian SHEN Q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852-3874,共23页
For the Guanshui Road Station tunnel project of Guiyang Metro Line 2,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moved out of the main tunnel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openings in the main tunnel,and 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excavat... For the Guanshui Road Station tunnel project of Guiyang Metro Line 2,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moved out of the main tunnel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openings in the main tunnel,and 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excavated in a triangular configuratio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main tunnel.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iangular-distribution tunnels excavation schemes on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nd tunnel stability.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change rules of surface settlement,deformation and force in the support structures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identify the best excavation scheme for this tunnel configuration.Results show that to control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s,the optimal excavation sequence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upper fresh air exhaust tunnel before the lower running tunnel.To control the stress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s,the optimal excavation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lower running tunnel before the upper fresh air exhaust tunnel.In this project,the most reasonable excavation sequence of the tunnel is from top to bottom.The most reasonable thickness of tunnel penetration is 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on tunnel wind pavilion group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unnel and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stres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replacing the 3-coach with a 1.5-coach grouping trainmodel in wind tunnel experiment at different yaw angles 被引量:2
2
作者 YANG Bo XIONG Xiao-hui +3 位作者 HE Zhao LI Xiao-bai XIE Peng-hui TANG Ming-z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062-2073,共12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yaw angles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city electric multiple units(EMUs)were investigated in a wind tunnel using a 1:16.8 scaled model.Pressure scanning valve and six-component box-typ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yaw angles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city electric multiple units(EMUs)were investigated in a wind tunnel using a 1:16.8 scaled model.Pressure scanning valve and six-component box-type aerodynamic balance were used to test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aerodynamic force of the head car respectively from the 1.5-and 3-coach grouping city EMU models.Meanwhile,the effects of the yaw angles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amlined head as well as the aerodynamic forces of the train were analyz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was the smallest at the maximum slope of the main shape-line.The side force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coefficient along the head car cross-section were most affected by crosswind when the yaw angle was 55°,and replacing a 3-coach grouping with a 1.5-coach grouping had obvious advantages for wind tunnel testing when the yaw angle was within 24.2°.In addition,the relative errors of lift coefficient C_(L),roll moment coefficient C_(Mx),side force coefficient C_(S),and drag coefficient C_(D)between the 1.5-and 3-coach cases were below 5.95%,which all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nnel electric multiple unit pressure coefficient yaw angle scanning valve 1.5-coach grou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群洞力学效应研究
3
作者 王招兵 叱干向明 +4 位作者 张洋 任建喜 张亮 张琨 王蔓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双向导洞施工顺序下,地面的变形规律及马头门的力学特性,并据此得出了最优的双向导洞施工顺序。[结果及结论]洞桩法双向导洞施工的群洞效应显著,且影响程度依次为:双向四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单导洞开挖。马头门在破洞后,其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底部位,而最大剪应力则发生在侧墙和拱脚。这两者的应力水平均呈现以下趋势:双向单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四导洞开挖。此外,马头门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呈现出跳跃式增大的趋势,并在施工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从改善马头门受力状态、确保破洞安全的角度来看,双向单导洞的施工顺序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洞桩法 群洞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精细化勘察及减灾选线
4
作者 周航 陈明浩 +5 位作者 张广泽 陶玉敬 宋章 袁传保 刘瑶 鲁金林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总结隧道典型地质灾害特征,并提出艰险山区铁路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选线原则。研究结论:(1)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特点,隧址区主要地质灾害为高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滑崩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热害、岩溶及岩溶水、高瓦斯及硫化氢有害气体等;(2)基于“天空地井试信”平台技术,创建了川西北山区“四极三高五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时速200 km高标准铁路的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高了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勘察水平及精度;(3)针对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总结了基于外生不良地质分区、内生不良地质分级的减灾选线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不良地质选线关键技术体系;(4)本研究成果可为艰险山区复杂隧道精细勘察及减灾选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复杂山区 隧道群 典型地质灾害 精细化勘察 减灾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动荷载准则的大型冷却塔六塔风致干扰效应研究
5
作者 陶冶 陈旭 +1 位作者 吴云 赵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858,905,共11页
为研究大型冷却塔典型六塔布置下的群塔干扰效应,开展了矩形布置和菱形布置两种群塔组合、三种塔间距下的刚体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探讨了基于气动荷载的干扰因子随群塔布置形式、塔间距和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最不利工况下的塔筒表面... 为研究大型冷却塔典型六塔布置下的群塔干扰效应,开展了矩形布置和菱形布置两种群塔组合、三种塔间距下的刚体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探讨了基于气动荷载的干扰因子随群塔布置形式、塔间距和风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最不利工况下的塔筒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六塔组合下的菱形布置形式相比矩形布置的群塔干扰效应更大,受干扰效应影响最大的冷却塔位于来流下风向;两种布置形式下干扰因子对风向角的敏感性要大于塔间距;受扰塔的表面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呈非对称分布,干扰效应增大了平均风压在侧风区和背风区的吸力以及脉动风压的数值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冷却塔 群塔干扰 气动荷载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试验研究
6
作者 李若舟 贺维国 +1 位作者 袁勇 李清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地铁车站在强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结构破坏模式和动应变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放大系数曲线揭示,模型围岩和站厅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5g后进入塑性破坏状态;站台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3g后从塑性状态逐步进入破坏状态,同时能量耗散逐渐增加。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站厅横断面的相对位移增幅显著,开口断面与非开口断面的相对位移峰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结构的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向,站台直墙中部纵向裂缝宽且长,而站厅直墙中部未产生明显裂缝。结构传递函数的主频随着地震动强度逐渐减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结构主频分别为22.7、18.5 Hz。当地震动横向激励时,VL断面相同位置的拉应变均大于HR断面,最大拉应变出现在竖向联络通道的下断面拱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洞地铁车站 振动台模型试验 岩石场地 抗震性能 裂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的多刀盘矩形顶管掘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魁刚 郭易东 +1 位作者 叶新丰 李振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156,共8页
为探明多刀盘矩形顶管的掘进性能,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运用离散元数值建模的手段,建立全尺寸的多刀盘矩形顶管掘进三维离散元模型。模型中考虑刀盘群切削、螺旋输送机排土等多种动态过程,分析刀盘组转动速度对顶管机掘进性能的影响。通... 为探明多刀盘矩形顶管的掘进性能,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运用离散元数值建模的手段,建立全尺寸的多刀盘矩形顶管掘进三维离散元模型。模型中考虑刀盘群切削、螺旋输送机排土等多种动态过程,分析刀盘组转动速度对顶管机掘进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的刀盘扭矩值,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刀盘群的旋转切削作用下,刀盘附近渣土颗粒的流动性优于土仓内渣土颗粒的流动性,除了靠近刀盘中心区域的渣土颗粒外,其他位置渣土颗粒流动性较好。后置刀盘组的切削作用有利于渣土从土仓向螺旋输送机流动,因此后置刀盘应尽可能靠近螺旋机入口位置布置。刀盘组中两侧刀盘承受的土压力略高于中心的刀盘,且作用在中心鱼尾刀具和辐条周围区域上的压力相对较高。在砂质粉土地层中,考虑到经济与环保效益,刀盘组转速建议控制在2 rpm左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矩形顶管掘进工程的刀盘布置与掘进参数设置提供合理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机 非连续介质力学 刀盘群 掘进性能 螺旋输送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砂地层盾构切削大直径群桩的刀具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乔世范 张睿 +3 位作者 王广 王刚 陈道龙 张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6-1978,共13页
刀盘刀具是盾构机实现切削功能并保证其顺利推进的主要部件,合适的刀具选型与设计在保证盾构机成功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群桩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依托沈阳地铁4号线盾构切桩工程,结合盾构穿越砾砂地层的工程特点以及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 刀盘刀具是盾构机实现切削功能并保证其顺利推进的主要部件,合适的刀具选型与设计在保证盾构机成功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群桩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依托沈阳地铁4号线盾构切桩工程,结合盾构穿越砾砂地层的工程特点以及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群桩的工程需求,对刀盘刀具进行选型,采用LS-DYNA软件模拟不同刃宽、刃角及前角的贝壳刀切削钢筋的效果。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该工程,通过对比切桩前后既有隧道沉降变化规律论证刀具选型设计的合理性,并根据切桩后的贝壳刀磨损规律及盾构机排出钢筋情况,评估刀盘刀具切削效果,从而优化刀盘的刀具布置。研究结果表明:盾构刀盘采用面板+辐条复合式直角刀盘,切桩刀具采用前角-45°零后角、5 mm刃宽、90°刃角的双面刃贝壳刀,可提升盾构切桩效果;盾构切桩过程中既有隧道的变形波动控制在1.1 mm内,切桩完成后既有隧道的最大沉降仅为1.96 mm,未对既有隧道造成明显影响;刀盘布置贝壳刀时,应增加高度为210 mm的贝壳刀数量,尤其需要避免单个辐条上仅有1把高度为210 mm贝壳刀的情况,可有效提高刀盘刀具切削钢筋的能力并降低崩刃风险。刀具选型设计结果成功应用于沈阳地铁4号线切桩工程,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直接切桩 大直径群桩 刀具设计 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动力调度岗位培训仿真机理建模
9
作者 罗昌俊 任星倩 +2 位作者 何福 马永一 汤瀑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3,85,共5页
针对大型风洞群中压空气系统存在调度机理复杂、岗位人员素质要求高、系统实操培训代价大等问题,实施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动力调度岗位培训仿真机理建模。通过混杂系统理论提出适合大型风洞群中压空气调度的扩展时间自动机模型,基于先来先... 针对大型风洞群中压空气系统存在调度机理复杂、岗位人员素质要求高、系统实操培训代价大等问题,实施基于时间自动机的动力调度岗位培训仿真机理建模。通过混杂系统理论提出适合大型风洞群中压空气调度的扩展时间自动机模型,基于先来先服务策略构建资源申请、机组工作等队列,建立调度器、就地执行器等核心机理模型,并采用UPPAAL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建立不仅为岗位人员掌握设备结构原理、积累实操经验提供有效手段,而且为建立风洞试验调度仿真系统、合理有效实施风洞动力调度岗位培训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群 中压空气资源 调度仿真 岗位培训 扩展时间自动机 UPPA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西高铁黄土含水层隧道群井降水模拟研究
10
作者 张晓宇 赵晓彦 宋浩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9,34,共7页
研究目的:银西高铁上阁村隧道穿越董志塬黄土含水层施工中出现的渗涌水,受地下水渗流影响,引起了洞身黄土含水率增加、围岩自稳性变差等问题。为解决上阁村富水黄土隧道施工难题,论文首先分析了上阁村隧道黄土含水层分布特征,其次介绍... 研究目的:银西高铁上阁村隧道穿越董志塬黄土含水层施工中出现的渗涌水,受地下水渗流影响,引起了洞身黄土含水率增加、围岩自稳性变差等问题。为解决上阁村富水黄土隧道施工难题,论文首先分析了上阁村隧道黄土含水层分布特征,其次介绍了地表降水施工辅助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应用MIDAS/GTS建立隧道工程群井降水模型,实现了不同流量以及渗透系数工况下的隧道开挖渗流模拟计算。研究结论:(1)上阁村隧道长大段落通过软塑黄土含水层,通过地表降水梳干隧道洞身范围内地下水,提高了隧道洞身黄土围岩稳定性,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进度;(2)不同单井流量(80 m^(3)/d、90 m^(3)/d、100 m^(3)/d)的群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降深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降水设计参数及效果;(3)本研究可为黄土等低渗透岩体富水隧道工程施工处置及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西高铁 黄土隧道 含水层 群井降水 渗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坡道长大隧道及隧道群环境下高速列车车内外压力波特性的实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权 杜迎春 +3 位作者 杨瑞 魏康 万有财 梅元贵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4-1464,共11页
高速列车通过25‰单面坡隧道时,形成压力波和大气压两者耦合下的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因此,有必要研究在隧道大气压持续变化下的高速列车通过大坡道隧道时的气动载荷和车内压力舒适性问题。采用实车试验的方法,获取动车组通过西成高铁西... 高速列车通过25‰单面坡隧道时,形成压力波和大气压两者耦合下的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因此,有必要研究在隧道大气压持续变化下的高速列车通过大坡道隧道时的气动载荷和车内压力舒适性问题。采用实车试验的方法,获取动车组通过西成高铁西安北—汉中线路的列车车内外压力测试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下坡通过25‰特长隧道时车外压力波动受隧道压力波与大气压的共同作用,整体呈上升的变化趋势;2)单面坡上坡和单面坡下坡隧道的长度由1541.2 m增大至8399.2 m时,列车车内外最大压力峰值越靠近隧道出口,单面坡隧道长度越长,列车车内外压力峰值越大;3)随着大坡道隧道长度的增大,列车头车和尾车的整车气密效率在不断减小,列车车内Δp/1 s、Δp/3 s、Δp/10 s和Δp/60 s在不断增大,相应的车内压力舒适性环境更恶劣,当列车通过长大坡道隧道群时,车内压力舒适性环境和列车车体的气密性能更差;4)与压力保护阀逻辑控制相比,压力保护阀全程关闭时列车车内压力和不同时间间隔下的最大压力变化量要更小,车内压力舒适性环境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坡道长大隧道 隧道群 车内外压力 压力舒适性环境 实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盾构下穿高层建筑基础的扰动变形影响与实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锟 徐前卫 +2 位作者 孙庆文 薛海儒 来守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5,共7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盾构穿越或近接高层建筑施工的案例,而盾构法因其特殊的施工工艺不可避免对地层产生扰动,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需要对盾构穿越过程中隧道及高层建筑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盾构穿越或近接高层建筑施工的案例,而盾构法因其特殊的施工工艺不可避免对地层产生扰动,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需要对盾构穿越过程中隧道及高层建筑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依托济南地铁R2号线生产路站—历黄路站区间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对双线盾构隧道非同步斜交下穿高层建筑群桩及筏板承台基础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地层位移规律、建筑物沉降的变形特征,以及施工时盾构掘进参数的控制效果。[结果及结论]双线盾构隧道先后下穿建筑群桩时,先行隧道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较大,后开挖隧道对地层产生的扰动相对较小;盾构通过建筑物正下方时的沉降量最大,随着盾构的远离,其沉降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由于高层建筑属框架结构,故在临近隧道一侧建筑体区域地层发生了沉降,而在远离隧道的建筑体区域地层呈上浮趋势,但二者的差异沉降量仍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下穿群桩 地层变形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长大水工隧洞群挡烟垂壁控烟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勇 安瑞楠 +3 位作者 张伟锋 张超 何坤 林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针对长大水工隧洞群施工期火灾疏散救援难和挡烟垂壁作用机制不清晰的挑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型棋盘状隧洞群通风网络火灾烟气蔓延特征及控烟机制开展系统研究,包括烟气扩散路径及能见度分布,设置挡烟垂壁对烟气扩散速度、能见度及... 针对长大水工隧洞群施工期火灾疏散救援难和挡烟垂壁作用机制不清晰的挑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型棋盘状隧洞群通风网络火灾烟气蔓延特征及控烟机制开展系统研究,包括烟气扩散路径及能见度分布,设置挡烟垂壁对烟气扩散速度、能见度及温度的影响及控烟效果。结果表明:火灾后烟气首先沿单一隧洞轴线双向传播,扩散至施工支洞时部分支路产生烟气逆转、逆退现象,500 s计算时长内烟气几乎充满整个通风网络,烟气层与下层空气的分层界面不稳定,网络交汇处烟气层高度明显降低。设置挡烟垂壁对烟气沿隧洞轴向传播具有促进作用,效果随传播距离增长而减弱;对烟气沿施工支洞轴线传播具有累积阻滞作用;挡烟垂壁对烟气温度的影响随扩散距离增加不断减弱;挡烟垂壁前方形成储烟池,增强烟气逆流程度,后方为烟气减速增压区,烟气层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隧洞群 挡烟垂壁 控烟 通风网络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上建筑群-地铁隧道群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中宪 王建旭 金立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该研究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元方法(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BEM),研究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上建筑群-地铁隧道群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表明:“建筑群-隧道群”系统存在显著的动力相互作用,其规律与入射波性质、建筑物... 该研究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元方法(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BEM),研究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上建筑群-地铁隧道群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表明:“建筑群-隧道群”系统存在显著的动力相互作用,其规律与入射波性质、建筑物和隧道数量排布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比不同建筑物数量对隧道动力响应的影响,能够发现:低频波作用下,建筑物对下穿隧道的动力响应有放大作用,而高频波作用下则会削弱隧道的动力响应,最多可以降低37.5%左右。从频域分析中可以看出:隧道对地震波有较强的屏蔽作用,从而降低了其上建筑群的地震响应。建筑群的存在降低了各个单体建筑的动力响应,但在高频波作用时位于建筑群来波一侧的建筑会产生较大的动力响应。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建筑群-地铁隧道群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以及地上建筑和地铁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 地铁隧道 地上建筑群 间接边界元法(IBEM) 频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型地下隧洞群控排烟策略优化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安瑞楠 林鹏 +4 位作者 夏勇 王鑫 张伟锋 张超 张帅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041-1051,共11页
针对网络型地下隧洞群结构烟气控制难题,建立了“四穿六”网络型隧洞群全尺寸模型,对竖井自然散烟、机械通风排烟、挡烟垂壁防烟3种典型策略下的烟气蔓延及温度分布特性开展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竖井自然散烟策略下,烟气蔓延路径与构... 针对网络型地下隧洞群结构烟气控制难题,建立了“四穿六”网络型隧洞群全尺寸模型,对竖井自然散烟、机械通风排烟、挡烟垂壁防烟3种典型策略下的烟气蔓延及温度分布特性开展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竖井自然散烟策略下,烟气蔓延路径与构筑物断面尺寸直接相关,主要沿水工隧洞传播;非竖井区烟气与空气分层明显,高温烟气沿顶部稳定传播,中下部低温新鲜空气传输至火源位置补给,竖井区域烟气与空气分层破坏,烟气卷吸程度加大,温度降低;在竖井下游区域具有一定的排烟能力,但范围有限,隧洞群整体控烟能力弱。②机械通风排烟策略下,火源上游区域烟气层高度升高,烟气抑制区沿水工隧洞蔓延能力减弱,大部分烟气向火源下风向蔓延,竖井内部温度升高,竖井下游出现烟气“低温区”;机械通风排烟与竖井散烟路径一致,竖井自然散烟能力增强,安全救援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整体控烟能力较弱。③挡烟垂壁防烟策略下,烟气蔓延减缓,在单隧洞蔓延阶段,改变了烟气主要沿水工隧洞传播的特性,该阶段烟气整体可控性强;在烟气网络未贯通阶段,存在较强的烟气逆转现象,竖井及挡烟垂壁的耦合控烟作用明显削弱火源下游烟气抑制区域的蔓延强度,竖井散烟和机械通风排烟能力增强,整体可控性较高;在烟气网络已贯通阶段,烟气大范围蔓延,挡烟垂壁防烟效果不明显,但提升机械通风速度可直接削弱烟气经由施工支洞向上游水工隧洞蔓延的能力,烟气整体可控性一般。在安全救援路径设计上,火源下游烟气促进区域为竖井散烟和通风排烟的主要路径,考虑人烟路径分离,设计施工支洞主通道和旁侧通道分别为安全救援与烟气蔓延通路,水工隧洞中可经由横通道向远离火源通道逃生。本研究成果对同类工程防排烟策略及安全救援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型隧洞群 控排烟策略 竖井自然散烟 机械通风排烟 挡烟垂壁防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组决策的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价研究
16
作者 张亚琴 王道远 +5 位作者 袁金秀 张业权 赵斌 崔光耀 章浩天 孙梁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9,共9页
研究目的:为客观有效评估隧道冻害程度,基于群组决策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更有利于专家表达的三角模糊数建立判断矩阵,利用相容度指标确定专家判断水平,从而赋予相应权重;其次,综合考虑引起寒区隧道... 研究目的:为客观有效评估隧道冻害程度,基于群组决策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寒区隧道冻害风险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更有利于专家表达的三角模糊数建立判断矩阵,利用相容度指标确定专家判断水平,从而赋予相应权重;其次,综合考虑引起寒区隧道冻害的温度、水文、围岩条件和工程措施等因素,形成二级评价指标,通过三角模糊数群组决策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次,将二级评价指标分为10个定量指标和6个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按梯形分布建立隶属度函数,定性指标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再按梯形分布函数确定各等级隶属度;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确定隧道冻害等级,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论:(1)选取温度、水文、围岩条件和工程措施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设置4个冻害等级,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群组决策寒区隧道冻害风险综合评价体系;(2)本文提出的冻害风险评价模型应用于杀虎口隧道,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隧道实际冻害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3)本文模型更加客观全面,可为隧道冻害风险提供安全预警和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三角模糊数 群组决策 冻害风险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高速(特)长隧道及隧道群段换道方案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倩 祁艺彬 +2 位作者 王少飞 王珊珊 段晓彬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7-326,共10页
为解决山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路段长时间跟车影响安全性、运行效率的发挥,同时为提高驾驶舒适性与驾乘体验,对云南省高速公路隧道数量和典型隧道可换道位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重点针对已运营的保泸高速老营特长隧道、大丽高速... 为解决山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路段长时间跟车影响安全性、运行效率的发挥,同时为提高驾驶舒适性与驾乘体验,对云南省高速公路隧道数量和典型隧道可换道位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重点针对已运营的保泸高速老营特长隧道、大丽高速花椒箐特长隧道及楚大高速九顶山特长隧道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交通流状况、线形指标条件、事故分布、驾驶需求等情况,结合实车驾驶试验观测与驾驶模拟仿真,开展隧道内可变道最小长度,隧道出入口段禁止变道白色实线长度及隧道群路段可变道路段布设等研究,得出隧道内允许换道的条件:特长隧道车道间,宜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长隧道车道间,可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中隧道车道间,宜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短隧道车道间,应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螺旋隧道,宜设置白色实线禁止变道。隧道内白色虚线的长度应不小于249 m,宜不小于399 m;2座隧道间距≥400 m时,隧道间可设置白色虚线允许变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隧道 隧道群 实车驾驶 驾驶模拟仿真 可变道最小长度 禁止变道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建管理下隧道施工方案协商决策研究
18
作者 薛进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研究目的:地方铁路代建管理模式下,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不仅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不同利益关联主体主观偏好的影响,是个复杂的博弈问题。本研究拟建立一个隧道施工方案协商决策模型,解决复杂建设管理模式下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难... 研究目的:地方铁路代建管理模式下,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不仅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不同利益关联主体主观偏好的影响,是个复杂的博弈问题。本研究拟建立一个隧道施工方案协商决策模型,解决复杂建设管理模式下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难题。研究结论:(1)隧道施工方案选择需综合考虑工程投资、建设工期、工程实施难度及风险、工程推进及协调难度等客观因素;(2)代建管理模式下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并平衡业主单位、代建单位、咨询单位等主体的利益诉求;(3)通过引入群组风险决策理论,模拟利益关联主体间对冲突意见的协商博弈过程,建立了基于协商理论的螺旋推进的决策模型;(4)通过案例论证,螺旋推进决策模型能够弥补目前隧道施工方案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有效模拟地方代建模式下的实际决策过程;(5)本文研究可为PPP、EPC等复杂建设管理模式下的方案决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隧道施工 方案选择 代建管理 群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隧道施工体力劳动强度模型实验研究
19
作者 刘杰 卢锋 +2 位作者 王婉青 许云美 邓禾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为保障在高海拔隧道低压缺氧环境下工人的合理作息,从心率、血氧饱和度、脉搏、肺通气量和能量代谢率5个指标探究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等级,设计实验并分析得到不同工种的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提出隧道施工体力劳动强度多因素度量... 为保障在高海拔隧道低压缺氧环境下工人的合理作息,从心率、血氧饱和度、脉搏、肺通气量和能量代谢率5个指标探究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等级,设计实验并分析得到不同工种的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提出隧道施工体力劳动强度多因素度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喷浆、衬砌、抽水、爆破5个工种人员劳动时间率分别为81.25%,75.00%,81.25%,79.16%,79.16%;测试对象中有23.81%,61.90%和14.29%的工人分别处于Ⅱ级,Ⅲ级,Ⅳ级体力劳动强度,即有76.19%的工人处于“重”或“很重”的体力劳动强度;从人体机能指标与体力劳动强度关系来看,二者具有相关性,但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体力劳动强度模型首次考虑5个指标,得出结果更加精准科学,有良好推广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该类型环境中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隧道 体力劳动强度 实验 云模型 数据分组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本构模型的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
20
作者 吴穹 林勇华 +1 位作者 易顺 钟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1,共5页
深竖井群作为一项高风险工程,其施工过程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继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铁路隧道的影响,依托某一待建竖井工程,建立深竖井群-周围地层-邻近铁路隧道的三维一体化数值模型,... 深竖井群作为一项高风险工程,其施工过程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继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铁路隧道的影响,依托某一待建竖井工程,建立深竖井群-周围地层-邻近铁路隧道的三维一体化数值模型,研究了基于不同本构模型的深竖井群施工作用下铁路隧道周围地层及隧道本身的位移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工的推进,周围地层和隧道表现为先隆起后沉降的规律,而水平变形则逐步增大;由于HSS/HS模型和MC模型在加卸载模量方面的差异,利用不同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不尽相同;竖井群施工对地层及隧道的影响排序为竖井Ⅰ>竖井Ⅱ>竖井Ⅲ(竖井Ⅳ);隧道变形最大值出现位置与地层变形最大值位置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铁路隧道与Y轴方向成一定夹角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位置影响了隧道变形极值分布;利用MC模型计算会高估深竖井施工作用下的邻近铁路隧道水平变形值,但会低估其沉降值。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群 邻近铁路隧道 HSS/HS模型 MC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