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Spring Maize (Zea mays L.)of Different Quality Type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Hong-wei ZOU De-tang MA Feng-m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5年第2期97-101,共5页
common maize synthetic rat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probed by sweet maize, waxy maize, high starch maize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eaf area index (LAI), chlorophyll a content, chlorophyll b cont... common maize synthetic rat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probed by sweet maize, waxy maize, high starch maize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eaf area index (LAI), chlorophyll a content, chlorophyll b content,photo-PR) showed single peak curve at the whole growth stage. The stages of peak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varieties. NEAUS4 had the lowest peak and while SIDAN 19 had the highest among all stages.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b was low at seedling stage, reached the peak atjointing stage and then declined. SIDAN 19 had the lower level at the last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maize zea mays l.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leaf area index chlorophyll content photosynthetic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oduction of herbicide resistant gene (bar) into maize (Zea mays L.) via pollen tube pathway
2
作者 LIU Zhaojun DI Hong WANG Guangj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The pollen tube pathway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but less successfu in maizc. DNA can be transferred by cutting the stigma following pollination and applying the DNA s... The pollen tube pathway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but less successfu in maizc. DNA can be transferred by cutting the stigma following pollination and applying the DNA solution in a suitable period DNA presumably reaches the ovary by flowing down the pollen tube and then integrates into the just fertilized but undivided zygotic cells. To provide the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is procedure, the plasmids pGBIRC carrying a CaMV35S promoter-PPT acetyle transferase (bar) gene-nos terminator genc fusion construct were used. Total 3 276 seeds were produced from the ears trcated with DNA. It was found that 35 scedlings were GUS assay positive, but less intense than that of the positive controls, of which 17 were PCR amplification positive. But, only 13 of the seeds from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DNA containing the bar gene were found to be resistant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Less than 1.07% of progeny seedlings tested cxpressed a herbicide positive reac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ith seedling DNA did detect the bar genc.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six plants. We succeed in obtain PPT-resistant maize inbred lines via pollen tube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 gene pollen tube pathway maize zea may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ramiding the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to southern rust and stalk rot in maize(Zea mays L.) wit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3
作者 LI Wei-hua1,WU Suo-wei1,ZHAO Feng1,YE Chun-jiang1,ZHOU Chun-jiang1,YANG Dian-er1,JIN De-min1,CHEN Shao-jiang2,WANG Shou-cai2,WANG Bin1(1.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2.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6-,共1页
Southern corn rust(SCR) caused by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and maize stalk rot caused by 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MSR-2) are two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maize(Zea mays L.) in China.Ou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Southern corn rust(SCR) caused by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and maize stalk rot caused by 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MSR-2) are two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maize(Zea mays L.) in China.Ou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maize inbred line Qi319 is highly resistant to SCR but susceptible to MSR-2,while inbred line 1145 is highly resistant to MSR-2 but susceptible to SCR.The SCR resistant gene(RppQ) in Qi319 and MSR-2 resistant gene(Rpi1) in 1145 have been mapped on chromosome 10 and 4 respectively.In this research,throug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with the molecular markers,bnlg1937 tightly linked to Rpi1 and phi041 tightly linked to RppQ,pyramid breeding of the two kinds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year of 2003 to 2007.Two homozygotic inbred lines of F5 generation,DR94-1-1-1 and DR36-1-1-1 were identified.MAS result suggested DR94-1-1-1 and DR36-1-1-1 contained the two resistance genes RppQ and Rpi1.Field inoculation tests confirmed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the two diseases.In addition,field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wo selected inbred lines,particularly DR94-1-1-1,had excellent agronomic traits such as plant height,ear height and yield-relating traits including ear length,ear diameter,ear weight,kernels per ear,kernels per row and kernel weight per ear.The two selected inbred lines DR94-1-1-1 and DR36-1-1-1 can either be directly developed into commercial variety or used as immediate donors of SCR and MSR resistance breeding programs in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R wit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SCR DR zea mays l Pyramiding the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to southern rust and stalk rot in ma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Zea mays L.)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潮海 赵霞 +2 位作者 刘天学 李连芳 李伟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69-2175,共7页
通过两年3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麦茬处理方式(平茬、立茬、除茬)对夏玉米(Zea mays L.)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麦茬处理的夏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但在... 通过两年3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麦茬处理方式(平茬、立茬、除茬)对夏玉米(Zea mays L.)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麦茬处理的夏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但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间有所差异,趋势为平茬>立茬>除茬,且苗期差异较大,后期逐渐减小。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通量的影响也表现出同样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处理方式 根际微生物 土壤酶 土壤碳通量 根际生物活性 夏玉米(zea may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玉米LG11中m2cryAb-vip3A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文兰 崔洁 +3 位作者 李冬梅 李海涛 孟昭东 岳润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29,共5页
抗虫转基因作物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对抗虫效果至关重要,研究外源Bt基因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对于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后的害虫抗性治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LG11抗虫转基因玉米中的抗... 抗虫转基因作物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对抗虫效果至关重要,研究外源Bt基因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对于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后的害虫抗性治理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LG11抗虫转基因玉米中的抗虫基因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将外源Bt杀虫蛋白Cry1Ab和Vip3Aa的主要结构域组合形成的新型抗虫融合蛋白M2cryAb-vip3A,连续两年对该转化体材料抗虫基因m2cryAb-vip3A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从转录水平对LG11苗期的根、茎和叶,吐丝期的根和茎,成熟期的根、叶和籽粒中的m2cryAb-vip3A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从翻译水平对苗期的根、茎和叶,吐丝期的根、茎、花丝和花粉,成熟期的根、茎、叶、籽粒和苞叶中的M2cryAb-vip3A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m2cryAb-vip3A抗虫融合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抗虫转基因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差异较大,以幼苗期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LG11未来的商业化推广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cryAb-vip3A 表达模式 转基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自交系LG11的获得及抗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岳润清 李文兰 孟昭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9,共11页
虫害是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转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玉米具有很好的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深受种植者欢迎。但是大面积持续种植转基因玉米,会引发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多基因”策略是阻止或延... 虫害是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转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玉米具有很好的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深受种植者欢迎。但是大面积持续种植转基因玉米,会引发靶标害虫产生抗性,“多基因”策略是阻止或延缓靶标害虫抗性种群发生的主要治理策略之一。本课题组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将Cry1Ab和Vip3Aa蛋白的主要结构域组合形成融合蛋白M2cryAb-vip3Aa,这2种杀虫蛋白在进化上没有同源性且杀虫机理存在差别,能有效降低靶标害虫产生抗性的几率。本研究拟通过转基因方法将m2cryAb-vip3Aa和bar基因串联导入受体材料,并以骨干自交系昌7-2为回交亲本进行回交转育,获得抗虫耐除草剂且拥有优良农艺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新材料,并对抗虫性和耐除草剂抗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丰富现有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种质资源,并为玉米田间害虫防治和杂草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cryAb-vip3Aa BAR 转基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性状和产量的QTLs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高世斌 冯质雷 +1 位作者 李晚忱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8-722,共5页
以N87-1(耐旱)×9526(敏感)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03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在干旱胁迫与正常灌溉两种环境下对183个F3家系的初生根数、根干重和产量等3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用复合区间法对这些性状进行QTLs检测(LOD>2.5)... 以N87-1(耐旱)×9526(敏感)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03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在干旱胁迫与正常灌溉两种环境下对183个F3家系的初生根数、根干重和产量等3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用复合区间法对这些性状进行QTLs检测(LOD>2.5)。结果表明,在两种环境下根数与根重都呈正相关,仅在胁迫环境下根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在干旱胁迫下检测到控制根数、根重与产量的QTLs分别为1、4和1个,在正常灌溉情况下检测到控制这些性状的QTLs分别为1、1和4个;把两种环境下的产量性状转换成产量耐旱系数(DTI)作为一个新的性状,检测到4个QTLs;总计16个QTLs分布在第1、4、5、7和10染色体上,其中根系与产量QTL在第4和7染色体上存在着连锁;在第5染色体上相互重叠于一个标记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旱性 SSR Q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被引量:134
8
作者 袁力行 傅骏骅 +5 位作者 张世煌 刘新芝 彭泽斌 李新海 Khairalla M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利用 RFL P和 SSR标记对 2 9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筛选出 56个多态性 RFL P探针酶组合 ,6 6对多态性 SSR引物 ,分别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 187个和 2 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比较表明 ,SSR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 (PIC,0 .... 利用 RFL P和 SSR标记对 2 9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筛选出 56个多态性 RFL P探针酶组合 ,6 6对多态性 SSR引物 ,分别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 187个和 2 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比较表明 ,SSR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 (PIC,0 .54)高于 RFLP(0 .4 2 ) ;但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基本一致 ,平均遗传相似系数 (GS)分别为 0 .6 4和 0 .6 2。综合 RFL P和 SSR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将供试材料划分为四平头 ,旅大红骨 ,L SC,BSSS和 PA五个类群 ,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种质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其中 PN群的确认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基本框架 ,为育种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FlP SSR 遗传相似系数 杂种优势群 自交系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8
9
作者 吕学高 蔡一林 +4 位作者 陈天青 徐德林 王伟林 刘志斋 王久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70,共7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穗长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1-1、Ch9连锁群;穗粗检测到7个QTLs,分布于Ch1、Ch1-1、Ch2、Ch4、Ch4-...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穗长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1-1、Ch9连锁群;穗粗检测到7个QTLs,分布于Ch1、Ch1-1、Ch2、Ch4、Ch4-1、Ch6、Ch7连锁群;穗行数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2、Ch5、Ch6、Ch9、Ch10连锁群;行粒数检测到1个QTL,位于Ch9连锁群;轴粗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4、Ch5、Ch6、Ch7、Ch10连锁群;200粒质量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7、Ch8连锁群;穗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s,分布于Ch5、Ch6、Ch9连锁群.研究表明,穗部性状QTLs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呈现成簇分布现象;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的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和百粒重的QTL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伟强 库丽霞 +2 位作者 张君 韩赞平 陈彦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5-463,共9页
为研究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组配的229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控制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为3个、3个和4个,... 为研究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组配的229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控制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为3个、3个和4个,它们的联合贡献率分别为35.5%、28.1%和39.0%。位于第1染色体上介于标记umc1335与umc2236之间控制出籽率的QTLqKR1b和位于第9染色体上介于标记bnlg1209–umc2095之间控制百粒重QTLq100-KW9b,分别解释18.9%和11.7%的表型变异,且作用方式为加性效应,分析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包含调控玉米籽粒性状关键基因,对剖析玉米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出籽率 籽粒深度 百粒重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穗分枝数与主轴长的QTL鉴定 被引量:42
11
作者 高世斌 赵茂俊 +1 位作者 兰海 张志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13-1017,共5页
在包含103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基础上,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玉米组合(N87-1×9526)F3家系在正常与干旱胁迫环境下的雄穗分枝数与主轴长性状QTL。雄穗分枝数在正常环境下被检测到2个QTL座位,分别位于第5和7连锁群上;在胁迫环境下... 在包含103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基础上,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玉米组合(N87-1×9526)F3家系在正常与干旱胁迫环境下的雄穗分枝数与主轴长性状QTL。雄穗分枝数在正常环境下被检测到2个QTL座位,分别位于第5和7连锁群上;在胁迫环境下被检测到4个QTL座位分别位于2、5、7和10连锁群上,其中位于第5和7连锁群上的QTL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与本作图群体中曾检测到的耐旱相关性状QTL存在连锁。雄穗主轴长在正常环境下被检测到2个QTL位于第2和第6连锁群上,在干旱胁迫环境下被检测到了3个QTL分别于第2、4和10连锁群上,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QTL是两种环境下所共同检测到的QTL。分析QTL的遗传作用方式表明,雄穗分枝数以部分加性效应为主,而雄主轴长全部表现为显性和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数 雄穗主轴长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与株高及穗位高QTL定位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志明 赵茂俊 +1 位作者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1-344,共4页
用玉米自交系组合R15×掖478的F2群体构建连锁图谱,并通过1年2点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考察玉米229个F2:4家系成株期的株高和穗位高。所建连锁图谱上共拟合146个SSR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166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cM。用复合区... 用玉米自交系组合R15×掖478的F2群体构建连锁图谱,并通过1年2点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考察玉米229个F2:4家系成株期的株高和穗位高。所建连锁图谱上共拟合146个SSR标记位点,覆盖基因组166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4c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控制株高的QTL,分别位于第2、3、4.5和8染色体;3个控制穗位高的QTL位点,位于第4染色体。单个株高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67%-11.59%,单个穗位高QTL贡献率变幅为10.46%-1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分子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QTl) 株高 穗位高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敏生 高志环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利用 c DNA- AFL P技术 ,对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及其双亲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 ,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 ,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 ,不仅有增... 利用 c DNA- AFL P技术 ,对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及其双亲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 ,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 ,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 ,不仅有增强 ,也有双亲沉默 ,弱优势组合双亲沉默的数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均高于强优势组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CDNA-AFlP技术 杂种优势 玉米 差异表达 强优势组合 弱优势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石红良 姜艳喜 +3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9-1454,共6页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抗性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玉米DH群体果穗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建华 刘志增 +4 位作者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高慧 赵永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17,共7页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60对SSR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作图,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密度条件下共检测出30个QTL位点,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26%~31.59%之间,QTL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2个密度水平下分别检测到的qEL2a(umc1165-umc1261)与qEL2b(umc1165-umc1261)可能是同一位点,qRN4a(umc2135-bnlg292a)、qRN4b(bn-lg292a-bnlg292b)和qED4(bnlg292a-bnlg292b)也很可能是同一位点。在4.08 bin区间存在着控制穗粗或穗行数的重要基因,而该基因位于umc2135-bnlg292b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H群体 穗部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玉米抗旱相关性状QTL一致性区间定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栗文娟 刘志斋 +4 位作者 石云素 宋燕春 王天宇 徐辰武 黎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57-1467,共11页
定位玉米基因组中一致的抗旱性区段是玉米抗旱分子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至今发表的在干旱条件下定位的相关性状QTL信息搜集整理,以IBM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图谱,利用overview分析和元分析方法进行Meta-QTL(MQTL)检测,共发掘79个MQ... 定位玉米基因组中一致的抗旱性区段是玉米抗旱分子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至今发表的在干旱条件下定位的相关性状QTL信息搜集整理,以IBM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图谱,利用overview分析和元分析方法进行Meta-QTL(MQTL)检测,共发掘79个MQTL,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有43个区间内包含抗旱相关基因信息,占检出MQTL总数的54.43%。基于MaizeGDB网站的Genome Browser中的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信息,进行MQTL物理距离的估算,根据maizesequence网站的玉米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初步的抗旱基因预测表明,这些区段中包含丰富的MYB、bZIP以及DREB转录因子序列信息以及大量的LEA基因家族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一致性”QTl 元分析 生物信息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兰海 李新海 +6 位作者 王凤格 高世斌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赵久然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09%之间,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贡献率为26.09%,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其余6个QTL的作用方式均为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性 QTl定位 遗传图谱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穗粒腐病QTL定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帆 万雪琴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1-496,共6页
用已构建的包括88个AFLP标记和15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和230个F2植株用于抗病QTL定位研究,在四川雅安、绵阳对F2株系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复合区间定位法进行抗病QTL检测。在雅安检测到位于第2、3、4、6和9染色体上的抗病QTL 6个,解释表... 用已构建的包括88个AFLP标记和15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和230个F2植株用于抗病QTL定位研究,在四川雅安、绵阳对F2株系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复合区间定位法进行抗病QTL检测。在雅安检测到位于第2、3、4、6和9染色体上的抗病QTL 6个,解释表型变异的8.3%-25.7%;在绵阳检测到位于第1、67、和9染色体上的抗病QTL 4个,解释表型变异的11.3%-26.4%。在10个抗病QTL中,位于第6和第9染色体上的2个同时在两点被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15%,表明玉米穗粒腐病确实存在遗传抗病性。利用2个环境抗病指数的平均值进行抗性QTL检测,共检测到位于第1、6和7连锁群上的3个抗性QTL,单个QTL的贡献率在8.9%-17.2%之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玉米穗粒腐病的抗性机制,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 AFlP QTl定位 穗粒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型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海艳 蔡一林 +3 位作者 王久光 王国强 徐德林 徐延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8,共5页
理想株型是杂交种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该研究以玉米黄C×178 F2群体作为研究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5个玉米株型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出11个QTLs,包括3个株高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7%,8... 理想株型是杂交种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该研究以玉米黄C×178 F2群体作为研究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5个玉米株型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出11个QTLs,包括3个株高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7%,8.3%和9.0%;1个穗位高QTL,解释表型变异的13.4%;2个雄穗分枝数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2%和7.3%;4个茎粗QTLs,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3%,15.9%,10.3%和6.8%;1个穗上叶平均叶向值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性状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重金属铅(Pb^(2+))含量的QTL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雄伟 林海建 +2 位作者 张志明 沈亚欧 潘光堂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1-826,共6页
铅(Pb2+)是现存环境最大量的有毒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种植的玉米受重金属Pb2+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食物安全。文章利用玉米籽粒Pb2+低富集自交系178和籽粒Pb2+高富集自交系9782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 铅(Pb2+)是现存环境最大量的有毒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种植的玉米受重金属Pb2+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食物安全。文章利用玉米籽粒Pb2+低富集自交系178和籽粒Pb2+高富集自交系9782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165对SSR多态性标记,构建了总长度为1499.8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07 cM的分子遗传图谱,对玉米籽粒Pb2+含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以期为选育籽粒低富集Pb2+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Pb2+浓度为333.32 mg/kg胁迫下,共检测到2个与籽粒Pb2+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第4号染色体,其中qPC1位于标记区间umc1661~phi002h之间,表型贡献率为11.13%,加性效应为0.062;qPC4位于umc1117~nc005之间,表型贡献率为5.55%,加性效应为-0.044。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中Pb2+含量与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和百粒重等产量性状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选育玉米籽粒Pb2+低富集的新自交系或杂交种不一定会影响到产量性状,而且籽粒Pb2+含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pb2%PlUS%胁迫 籽粒pb2%PlUS%含量 QTl定位 maize (zea mays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