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机存储下Leaf型仓储布局设计及其拣选路径策略研究
1
作者 柳虎威 周丽 +2 位作者 赵俊辉 王繁 杨江龙 《工程数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9-553,共25页
仓库布局设计是影响拣选作业行走路径和拣选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鱼骨布局和flying-V型布局的基础上,以货架摆放角度及斜向主通道角度为出发点,对Leaf型仓储布局进行研究,构建Leaf型仓储布局的有效存储面积利用率模型,探究货架摆放角度及... 仓库布局设计是影响拣选作业行走路径和拣选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鱼骨布局和flying-V型布局的基础上,以货架摆放角度及斜向主通道角度为出发点,对Leaf型仓储布局进行研究,构建Leaf型仓储布局的有效存储面积利用率模型,探究货架摆放角度及斜向主通道角度对有效存储面积的影响。进而构建Leaf型仓储布局中的S型和返回型拣选路径随机模型,并完成对其的近似计算与仿真验证。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Leaf型仓储布局中,布局的改进对实际存储面积的影响较小,与鱼骨布局和flying-V型布局相差分别为1.6%与2.7%,可进一步对Leaf型仓储布局拣选行走路径进行研究,在特定货架摆放角度及斜向主通道角度下,返回型路径与S型路径均能取得最优值,且S型路径结果优于返回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型仓储布局 拣选路径 改进型布局 随机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anti-hair loss mechanism of Aquilaria sinensis leaf extract by integrated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2
作者 Zhengang Peng Zhengwan Huang +1 位作者 Zhe Liu Xiaoxiao Lin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7-778,共12页
The anti-hair loss mechanism of Aquilaria sinensis leaf extract(ASE)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Metabolomics was utilized to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ASE,... The anti-hair loss mechanism of Aquilaria sinensis leaf extract(ASE)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Metabolomics was utilized to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ASE,and the network pharmacology was used to elucidate their anti-hair loss mechanism,which was verified by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572 activ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ASE by metabolomics methods,where there are 1447 corresponding targets and 492 targets related to hair loss,totaling 88 targets.20 core active substances were identified by constructing a network between common targets and active substances,which include vanillic acid,chorionic acid,caffeic acid and apigenin.The five key targets of TNF,TP53,IL6,PPARG,and EGFR were screened out by the PPI network analysis on 88 common targets.The GO and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flammation,hormone balance,cell growth,proliferation,apoptosis,and oxidative stress are involved.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high binding affinity between core active compounds and key targets.The drug similarity assessment on these core compounds suggested that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potential hair loss treatment drugs.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complex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SE in treating hair loss,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applications in hair care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bolomics network pharmacology hair loss Aquilaria sinensis leaf extract molecular do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nsmission,Physiological Races,Differentiation,Resistance Breeding and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Disease
3
作者 Ning Hailong Wang Yidi +4 位作者 Guan Fangshuo HuBo Zhang Shuzhen Xu Pengfei Li Wenx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82-96,共15页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is a worldwide disease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I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suffered by soybean during the growth cycle,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yield and seed qual...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is a worldwide disease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I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suffered by soybean during the growth cycle,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yield and seed quality of soybean.The current resistant varietie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production demand.The breeders have identified 50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small species and discuss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FLS.In soybean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resistance resources are screened for the main physiological ra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resistance materials are created,more than 100 genome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are located,and 12 resistance-related genes are identifi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soybean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this paper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FLS,the division of races,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FLS disease,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QTN),genes of resistance sites,the screening of resistant germplasm resources,and the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so a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principle of soybean FLS disease.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breeding of soybean FLS disease,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oybean FLS disease was analyzed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resistance inheri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omic Selection for Frogeye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Soybean
4
作者 Yao Lanning Chen Yizhi +4 位作者 Li Haochen Zhang Yue Xia Mingyu Ning Shicheng Ning Hai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 disease is a global disease affecting soybean yield, especially in the soybean growing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alize genomic selection breeding for FLS resistance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 disease is a global disease affecting soybean yield, especially in the soybean growing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alize genomic selection breeding for FLS resistance of soybean,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 regress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were combined, and a genomic sele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40 002 SNP markers covering soybean genome and relative lesion area of soybean FLS. As a result, 68 molecular markers controlling soybean FLS were detected accurately, and the phenotypic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se markers reached 82.45%. In this study,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which could be used directly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FLS and to select excellent offspring. This research method could als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other plants to breeding in disease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SO regression stepwise regression genomic selection model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薄壳山核桃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杜洋文 周倩 +2 位作者 杜拾平 程军勇 张荣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为探索薄壳山核桃幼林生长发育的适宜施肥配方,采用氮、磷、钾3因素4水平16个处理的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施肥配方对薄壳山核桃幼林生长、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幼林树高和茎粗增长量大小... 为探索薄壳山核桃幼林生长发育的适宜施肥配方,采用氮、磷、钾3因素4水平16个处理的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施肥配方对薄壳山核桃幼林生长、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幼林树高和茎粗增长量大小的肥料主次顺序为: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最优水平组合为:尿素0.45 kg/株+过磷酸钙1.71 kg/株+氯化钾0.28 kg/株;影响叶片氮、磷、钾含量高低的肥料主次顺序为:氯化钾、尿素、过磷酸钙,最优水平组合为:尿素0.11 kg/株+过磷酸钙0.85 kg/株+氯化钾0.46 kg/株;影响土壤有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高低的肥料主次顺序为: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最优水平组合为:尿素0.33 kg/株+过磷酸钙1.28 kg/株+氯化钾0.28 kg/株;影响土壤酶活性高低的肥料主次顺序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最优水平组合为:尿素0.22 kg/株+过磷酸钙0.85 kg/株+氯化钾0.28 kg/株。树高和茎粗增长量与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土壤有效氮、磷、钾存在显著正相关。总体上,对薄壳山核桃幼林生长发育影响的肥料主次顺序为: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最优施肥水平组合为尿素0.45 kg/株+过磷酸钙0.85 kg/株+氯化钾0.28 k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施肥 薄壳山核桃 生长 土壤酶 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庆庭 徐鹏 +4 位作者 武涛 邹小平 支腾 张晨琦 李法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2,共9页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数和剥叶元件周向数目为剥叶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剥净率的影响规律。以剥净率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剥叶元件数目为4根/排,剥叶元件排数为3排,剥叶辊筒转速为695 r/min,喂入量为7根,对应的剥净率为97.2%。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剥净率为95.54%,与优化值的相对误差为1.7%。该研究所设计的剥叶装置可实现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割前剥叶,剥叶效果良好,为立式整秆联合收获提供了一种剥叶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立式收获 整秆收获 剥叶装置 剥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沈会芳 杨祁云 +4 位作者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1,296,共8页
为明确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17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 为明确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17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绿色,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为72.50~158.80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圆柱形,单孢或双孢,大小为(3.15~7.84)μm×(1.58~3.45)μm。基于rDNA-ITS、LSU、RPB2和TUB2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病原菌与Stagonosporopsis pogostemonis单独聚成一支。15%咪鲜胺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 50在0.2~0.4 mg/L之间。研究结果可为辣椒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叶斑 病原鉴定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苏晓月 吕转平 +1 位作者 王艳萍 刘英玉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39.15±1.27)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寒杂交育肥羊96只,平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肉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 试验旨在探究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39.15±1.27)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寒杂交育肥羊96只,平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肉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桑叶黄酮。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肌肉pH24h值和系水力(P<0.05),显著降低滴水损失(P<0.05);显著提高肉羊屠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P<0.05)。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桑叶黄酮均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桑叶黄酮可以提高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综合考虑养殖的经济效益,桑叶黄酮在肉羊养殖中的推荐添加量为4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黄酮 肉羊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柴成武 王方琳 +2 位作者 赵鹏 付贵全 唐卫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以2年生沙蒿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条件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揭示沙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 以2年生沙蒿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条件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揭示沙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增加,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持续降低,叶片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沙蒿总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胁迫30 d时均降为最小值,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逐渐升高;3)沙蒿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主要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都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响应,适宜进行正常光合生理活动的土壤含水率阈值为6.48%~17.51%;4)沙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随干旱胁迫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平缓上升趋势;5)沙蒿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持续干旱胁迫导致MDA大量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30 d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能对干旱胁迫做出较早的响应,胁迫12 d时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较差,持续干旱对沙蒿CAT活性产生抑制。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沙蒿会通过提高叶片光能捕获转换能力、增强抗氧化水平等方式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干旱胁迫 叶片水分含量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点云的黄瓜叶片分割与表型参数提取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纪章 姚承志 +2 位作者 周静 黄志刚 陈勇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2,共9页
自动获取植株冠层表型形状对黄瓜育种和科学栽培至关重要。由于当前三维点云处理技术难以在黄瓜植株点云上对茎叶进行有效分离,分割准确率和效率较低。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域生长分割算法,并对分割后叶片进行表型提取。首先通过深度... 自动获取植株冠层表型形状对黄瓜育种和科学栽培至关重要。由于当前三维点云处理技术难以在黄瓜植株点云上对茎叶进行有效分离,分割准确率和效率较低。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域生长分割算法,并对分割后叶片进行表型提取。首先通过深度相机从4个角度采集黄瓜点云数据,在统计滤波和颜色滤波去除背景噪声以及离群点的基础上,基于旋转轴和广义最近点迭代(Generalized nearest point iterative,GICP)算法对点云进行配准获取完整黄瓜植株点云;使用体素和移动最小二乘算法(Moving lest squares,MLS)对区域生长算法进行改进,实现茎叶分离与叶片分割;分割后叶片点云自动提取叶片数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表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区域生长算法相比,改进区域生长算法可以精准地分割出单个叶片,对移栽15 d的准确率平均提升12.5个百分点,对移栽60 d的准确率平均提升22.5个百分点。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4个参数与真实测量值相比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0.93、0.93、0.94,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2.69 cm^(2)、0.93 cm、0.98 cm、2.27 cm。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从单株黄瓜点云中高效地分割出单个叶片点云,并准确地计算相关表型性状,为温室黄瓜高通量自动化表型测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叶片 三维点云 表型参数 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笑属21种植物叶片形态特征研究
11
作者 朱报著 徐放 +5 位作者 张卫华 李娜 杨晓慧 杨会肖 廖焕琴 白青松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以含笑属21种植物秋季叶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等13个指标及叶色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不同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及叶色观赏特性。结果表明:21种含笑属植... 以含笑属21种植物秋季叶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等13个指标及叶色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不同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及叶色观赏特性。结果表明:21种含笑属植物叶片形态指标变异系数在18.66%~56.73%,叶片形态变异丰富,13个叶片形态指标间差异明显且相关性较强;前2个主成分可反应表型性状85%的信息,叶面积、叶周长和叶宽是造成含笑属植物叶片变异的主要因素;根据叶片形态将21个含笑属植物聚为4类,通过对21种含笑属植物叶色进行研究发现,除广东含笑叶色呈红褐色外,其他均呈现不同深浅的绿色。21种含笑属植物叶片变异较丰富,叶色观赏性较强,可为含笑属植物分类、园林树种配置模式和杂交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笑属 秋季叶 形态变异 叶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良妙 陈秀琴 +2 位作者 卢学松 刘必炮 刘其全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1,179,共8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及其在福建省的抗药性水平,并评价其低龄幼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方法】以浸叶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1、2龄幼虫的毒力,监测福建省3个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田...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及其在福建省的抗药性水平,并评价其低龄幼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方法】以浸叶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1、2龄幼虫的毒力,监测福建省3个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LC _(50)的95%置信限不重叠作为标准,判断不同种群的同一龄期幼虫或同一种群的1、2龄幼虫对同一种药剂敏感性差异显著性。【结果】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相对敏感种群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茚虫威,同一药剂对1龄幼虫的毒力大于2龄,其中,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和虱螨脲对1龄幼虫毒力测试的χ^(2)值小于2龄,P值更大,虽然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1龄幼虫毒力测试的χ^(2)值略大于2龄,但P值均大于0.9190;福建3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维盐和茚虫威的抗性水平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低水平抗性之间,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乙基多杀菌素属于敏感性水平下降阶段,而对虱螨脲仍属于敏感水平。【结论】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虱螨脲保持敏感水平,对其他4种常用药剂总体上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低水平抗性阶段;1、2龄幼虫均适合作为草地贪夜蛾毒力测定的靶标试虫,但相较于2龄幼虫,12 h内孵化且未喂食物的1龄幼虫适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浸叶法 敏感基线 毒力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新品种福芥3号的选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双照 李永平 +4 位作者 蒋春艳 丘启松 黄发茂 薛珠政 万正杰 《长江蔬菜》 2025年第8期28-31,共4页
福芥3号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芥菜杂种一代新品种,属大叶芥变种。株型半直立,株高85.99 cm,开展度74.01 cm,叶片倒卵形、无裂刻、叶色绿,最大叶长86.04 cm、叶宽39.33 cm,叶柄有... 福芥3号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芥菜杂种一代新品种,属大叶芥变种。株型半直立,株高85.99 cm,开展度74.01 cm,叶片倒卵形、无裂刻、叶色绿,最大叶长86.04 cm、叶宽39.33 cm,叶柄有蜡粉、白绿色,叶柄长3.86 cm、叶柄宽5.06 cm、叶柄厚1.14 cm,叶柄细窄圆。莲座叶11.56片,平均单株总质量1.36 kg,定植至开花85 d,平均667 m^(2)产量4669.97 kg,抗逆性好。适宜福建省秋冬季节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杂种一代 福芥3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桑叶粉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东旭 符兵 +6 位作者 王君雁 李庆荣 周东来 叶金玲 廖森泰 阮栋 邹宇晓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粉(FML)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40.07±0.05)g的1日龄黄羽肉鸡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在育雏期、生长期...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粉(FML)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40.07±0.05)g的1日龄黄羽肉鸡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在育雏期、生长期和育成期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4.5%FMLP(FML45组)和9.0%FMLP(FML90组)的3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0 d。于21、42和50日龄以重复为单位对试验鸡空腹称重并统计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于50日龄每重复选取3只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鸡采血和屠宰,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取回肠黏膜评价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取回肠内容物测定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FML90组试验鸡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升高趋势(P=0.084),各组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2)FML45和FML90组试验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05);FML45组试验鸡回肠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ML90组,各组间回肠中MDA含量、GSH-Px和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FML90组试验鸡回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增加(P<0.05),各组间白介素1β(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补体3(C3)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间回肠菌群在门水平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FML45和FML90组回肠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真细菌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o_Eubacteriales)和颤螺菌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o_Oscill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相对丰度呈升高趋势(P=0.067);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粉能增强肉鸡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但过量添加会降低其生长性能,建议黄羽肉鸡饲粮中发酵桑叶粉的添加量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桑叶粉 黄羽肉鸡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免疫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少春 许燕 +5 位作者 李友勇 田易萍 赵才美 孙超 陈春林 朱兴正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嫁接茶树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16
作者 赵辉 刘新涛 +5 位作者 倪云霞 王婧 贾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江汉夏芝麻区抗性材料数量和比例最高,其次为黄淮夏芝麻区。供试材料中抗病种质仅有13份,分别为:南召农家种,‘鸭嘴芝麻’(ZZM1054),‘ZZM0927’‘观音麻’(ZZM1271),‘独苔’(ZZM1224),‘ZZM03846’‘ZZM02488’,野芝麻(WZM03156),‘野芝1号’‘豫芝4号’(ZZM03410),‘独脚黄’(ZZM1250),‘襄芝2号’和修武农家种,农家种中抗性材料的数量和比例高于现代培育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叶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德勋 刘心亚 +5 位作者 李娟 赵园园 夏玉兰 杨帆 赵东杰 史宏志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施氮量为90、108和126 kg/hm^(2),留叶数为16、18、20和22片/株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留叶数水平下,随着施氮量水...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施氮量为90、108和126 kg/hm^(2),留叶数为16、18、20和22片/株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留叶数水平下,随着施氮量水平的增加,上部叶的产量和产值增加,烟碱、总氮、钾离子含量总体升高,糖碱比总体下降,中等施氮量水平下感官品质总分相对较高;中、高氮处理的各种致香成分含量和香气成分总量相比低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同施氮量水平下,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上部叶的单叶重和产量显著下降,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先升高后降低,烟碱、总氮和氯离子含量下降,总糖、还原糖和钾离子含量增加,糖碱比和钾氯比显著上升;香气成分总量、新植二烯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随着单株留叶数的增加而下降,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和茄酮含量则升高;中、高施氮量水平下均以留叶数为18片/株的感官评分总分最高。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上部叶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部分香气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108 kg/hm^(2)+留叶数18片/株为较合理的栽培组合,上部叶的产值高、感官品质优、中性香气物质足、工业可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大金元 施氮量 留叶数 上部叶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腌制芥菜新品种云芥1号的选育
18
作者 李卫芬 桂敏 +4 位作者 胡华冉 钟秋月 吴珍 陈国发 刘发万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3,F0003,共6页
云芥1号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是以大扁秆青菜(2006530629018)为母本、大青菜(2008532932028)为父本选育的F1代杂交种播种后混收的F2代,再经4 a(年)8代选育出的聚合优异性状的高代自交系。该品种在云南秋季栽培全生育期为60~8... 云芥1号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是以大扁秆青菜(2006530629018)为母本、大青菜(2008532932028)为父本选育的F1代杂交种播种后混收的F2代,再经4 a(年)8代选育出的聚合优异性状的高代自交系。该品种在云南秋季栽培全生育期为60~80 d,生长势强,株高60~80 cm,株幅65~70 cm,分蘖性强,叶型板叶,叶阔椭圆形,半直立,叶面皱缩,叶面蜡粉少,叶缘全缘,浅绿色,叶柄白绿色,中肋宽厚,叶球半包,单株质量2.27 kg,667 m^(2)产量10 000~11 000 kg。对根肿病免疫,高抗病毒病、霜霉病、白锈病。叶片蛋白质含量(w,后同)0.84 g·100 g^(-1)、可溶性糖含量2.1%、粗纤维含量0.6%、维生素C含量5.51 mg·100 g^(-1)、维生素B2含量0.05 mg·100 g^(-1)、钾含量265 mg·kg^(-1)、钙含量1.09×10^(3)mg·kg^(-1)、镁含量110 mg·kg^(-1)、铁含量3.2 mg·kg^(-1)。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大理州、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海拔1200~2000 m生态相似地区秋季种植。2021年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 新品种 云芥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杰 许桂玲 +1 位作者 冯跃华 黄佑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8,共6页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明显的横向不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对称和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而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对称性被细分为波动不对称、单向不对称和双向不对称三大类。现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属于单向不对称,即主脉的一侧相较于另一侧更宽、更厚、更粗糙,同时SPAD值和氮含量也相对较低。此外,由于水稻植株具有分蘖的生长特性,这使得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在位置分布上呈现出特有的规律。在水稻群体中,叶片的光滑侧(即窄侧和薄侧)无论是居左还是居右,其概率均接近50%。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位置分布特征与这一50%的理想分布概率视为一种波动不对称的表现。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水稻叶宽的部分调控基因也对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程度产生着影响。其中,Leaf lateral symmetry 1(LSY1)是目前已知并明确报道的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相关的调控基因。本文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综述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分为单叶、单茎、单株和群体四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在作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可能产生的显著影响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 不对称性 形态性状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人参茎叶皂苷微球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增强作用
20
作者 苏菲 毛江昌 +4 位作者 徐丽华 叶十一 李军星 余斌 袁秀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5-663,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明人参茎叶皂苷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微球[ginseng stem-leaf saponin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nanoparticles,GSLS-NPs]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增强效果。选取2... 本研究旨在探明人参茎叶皂苷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微球[ginseng stem-leaf saponin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nanoparticles,GSLS-NPs]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增强效果。选取25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母猪,在产前连续14 d分别用GSLS-NPs、GSLS水溶液、空微球和生理盐水进行饲喂,随后接种PEDV灭活疫苗。分娩后,采集母猪血液和粪便以及仔猪的粪便,用于抗体、细胞因子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仅接种PEDV灭活疫苗相比,口服GSLS-NPs能够持续增加母猪外周血和肠黏膜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这种高水平的细胞因子状态能够维持至分娩后7 d以上。此外,口服GSLS-NPs显著促进了母猪肠黏膜内PED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抗体的产生,该高水平IgA抗体状态能够维持至分娩后21 d。对于新生仔猪,GSLS-NPs显著增强了其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这种高水平状态可持续至出生后14 d。此外,体外试验表明,GSLS-NPs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体内试验也显示,GSLS-NPs对母猪的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GSLS-NPs是一种安全且极具潜力的黏膜免疫佐剂。本研究不仅为新型PEDV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PEDV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茎叶皂苷 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微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 黏膜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