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5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article corner effect on bearing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 under a strip footing
1
作者 PENG Yu LUO Zhao-gang +2 位作者 HE Shao-heng QU Li-ming DING Xuan-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24-642,共19页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behaviors of coastal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s,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breakable particle corn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behaviors of coastal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s,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breakable particle corn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s under a strip footing,from macro to micro scal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s can be successfully modeled by utilizing breakable corner particles in simulations.The dual effects of interlocking and breakage of corners well explained the specific shallower load transmission and narrower shear stress zones in breakable corner particle slopes.Additionally,the study reveale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breakable corners on soil behaviors on slopes.Furthermore,progressive corner breakage within slip bands was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as the underling mechanism in determining the uniqu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inct failure patterns of breakable corner particle slopes.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clarify the behaviors of slope foundations composed of breakable corner particl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mechanical analysis coral sand slope foundation particle corner breakage corner interl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gular blinking jamming method based o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rner reflectors
2
作者 GAN Lin WU Zehao +1 位作者 WANG Xuesong LI Jianb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Passive jamming is believed to have very good potential in countermeasure community.In this paper,a passive angular blinking jamming method based o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rner reflectors is proposed.The amplitud... Passive jamming is believed to have very good potential in countermeasure community.In this paper,a passive angular blinking jamming method based o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rner reflectors is proposed.The amplitude of the incident wave can be modulated by switching the corner reflector between the penetration state and the reflection state,and the ensemble of multiple corner reflectors with towing rope can result in complex angle decoying effects.Dependency of the decoying effect on corner reflectors’radar cross section and positions are analyzed and simul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angle measured by a monopulse radar can be significantly interfered by this method while the automatic tracking is emplo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pulse radar angular blinking jamming corner reflector amplitude-comparison angle measurement metasur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弹性电活性聚合物(EAP)薄膜材料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
3
作者 罗华安 宋强 +1 位作者 彭琛 崇育红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59,共9页
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是获得超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手段。首先,基于应变能函数推导超弹性薄膜材料应力-拉伸率公式。然后,针对当前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方法的不足,设计一种多功能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装置,采取基于边角单点拉伸的等双轴... 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是获得超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手段。首先,基于应变能函数推导超弹性薄膜材料应力-拉伸率公式。然后,针对当前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方法的不足,设计一种多功能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装置,采取基于边角单点拉伸的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方法,运用该装置对超弹性电活性聚合物(EAP)薄膜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并与边角两点固定的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采用Yeoh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及有限元仿真,分析不同拉伸方法对试验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拉伸率范围内,等双轴边角单点拉伸与两点固定拉伸的应力-拉伸率曲线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但当拉伸率(λ)增大后,由于等双轴两点固定拉伸边角部位的应力屏蔽导致应变均匀性恶化,其应力超过边角单点拉伸的数值,这一结果经仿真分析得到验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等双轴平面拉伸试验误差随拉伸率的增大而增大,在轴向总长度80%范围内,2种拉伸轴向应变变化幅度均不超过5%;当名义拉伸率λ_(n)=4时,等双轴边角单点拉伸试样中心部位的拉伸率为3.592,计算得到的应力误差约为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弹性 EAP 等双轴平面拉伸 Yeoh模型 边角单点拉伸 边角两点固定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4
作者 于贤君 侯景韬 +1 位作者 安广丰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8,共12页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于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制。结果表明,转子叶尖间隙为0.6%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吸力面出现了明显的角区分离;而转子叶尖间隙为1.3%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流动由泄漏流主导。随着小间隙下转子尖部角区分离的增强,转子尖部堵塞与损失剧烈增长;同时,由于转子吸力面径向迁移的增强,小流量工况下转子近轮毂区域损失降低、负荷升高。相应地,压气机级总压升随流量减小表现出“先平缓,再升高,最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级效率随着小流量工况总压升的进一步升高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角区分离 转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震源参数分析
5
作者 李翠芹 郑建常 +1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0,共7页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 基于Brune模型,使用高频截止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M_(S)5.5主震及部分M_(L)≥2.0余震的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对不同震源参数之间的定标关系以及视应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1)主震视应力约为1.71 MPa,应力降约为3.51 MPa,矩震级为5.2,拐角频率约为0.58 Hz;(2)平原地震序列视应力与震级存在线性关系,可表示为:lg δ_(app)=0.64M_(L)+2.92;(3)余震视应力随时间发展逐渐减小,38次余震的视应力均小于0.15 MPa,低于鲁西地区小震平均视应力(0.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视应力 震源参数 拐角频率 鲁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点相关匹配识别的试样变形测量方法研究
6
作者 邵龙潭 唐孝强 郭晓霞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5-672,共8页
将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应用于常规土工三轴试验,成功解决了传统变形测量中的诸多难题,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与效率。但高像素图像中灰度阶层的多样性和渐变性使得梯度迭代计算变得复杂,角点附近存在多个潜在的角点候选位置,直接影响了亚像素... 将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应用于常规土工三轴试验,成功解决了传统变形测量中的诸多难题,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与效率。但高像素图像中灰度阶层的多样性和渐变性使得梯度迭代计算变得复杂,角点附近存在多个潜在的角点候选位置,直接影响了亚像素角点定位精度。为了解决亚像素角点检测算法的定位偏差问题,针对已研发的土工三轴试验试样全表面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提出了基于角点相关匹配识别的亚像素角点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运用Harris检测算法从原始图像中提取整像素角点坐标,随后以这些角点为中心构建固定尺寸的灰度子区。通过子区间的相关匹配迭代处理,获取了初始整像素角点在变形后的亚像素级位移。在模拟试样仿射变形试验中,改进后的算法在继承角点特征稳健识别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仿射不变性,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80.5%,大幅度提高了三轴试验试样全表面变形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点相关匹配 数字图像测量 定位偏差 灰度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弧角与粗糙条对CAARC风荷载影响研究
7
作者 杨易 吴健 +1 位作者 王鑫 徐洲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110,共11页
现代高层建筑表面常设有遮阳条、竖向装饰条等局部构件,建筑角区也通常采用圆弧化等设计措施。这些常见建筑设计特征对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略,而当前设计规范有待完善。以CAARC高层建筑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和高频天... 现代高层建筑表面常设有遮阳条、竖向装饰条等局部构件,建筑角区也通常采用圆弧化等设计措施。这些常见建筑设计特征对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略,而当前设计规范有待完善。以CAARC高层建筑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和高频天平测力试验,研究了建筑表面布置粗糙条和角区圆弧化共计7种工况对结构风荷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光滑模型工况下,随圆角率由0增至10%,建筑迎风面角区极值负压绝对值会逐渐增加,最大增幅约为38.4%,而结构整体风荷载体型系数会逐渐减小,X向和Y向整体体型系数的最大减幅分别约为26.3%和39.9%;模型表面增设厚度为1.5 mm的竖向或网格粗糙条时,有利于减小结构角区及中部的极值负压绝对值,最大降幅为13.68%,对结构整体体型系数而言,粗糙条模型比直角光滑模型略有下降;布置竖向粗糙条和圆弧角对建筑角区表面风压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关系,当同时布置竖向粗糙条和圆弧角时,角区的极值负压绝对值幅度增大,最大增幅为45.1%;布置粗糙条或角区圆弧化后,横风向功率谱峰值降低,功率谱峰值对应无量纲频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ARC标准模型 风荷载 圆弧角 粗糙条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断层影响下煤层开采覆岩裂隙演化分形特征研究
8
作者 易汉华 康向涛 +1 位作者 胡锦国 任加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为研究双断层影响下覆岩裂隙时空演化规律,以贵州土城矿为工程背景,在模拟煤层开挖的基础上,通过分形几何理论定量表征覆岩裂隙发育特征,揭示覆岩裂隙网络的分形演化规律,进而对回风巷上隅角瓦斯浓度与分形维数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研究双断层影响下覆岩裂隙时空演化规律,以贵州土城矿为工程背景,在模拟煤层开挖的基础上,通过分形几何理论定量表征覆岩裂隙发育特征,揭示覆岩裂隙网络的分形演化规律,进而对回风巷上隅角瓦斯浓度与分形维数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影响区覆岩裂隙分形维数为1.056~1.544,其动态演化过程可被划分为升维、降维、二次升维和稳定4个特征阶段;当工作面推进至断层影响区域时,分形维数出现突增,据此提出了包括加密断层区域瓦斯抽采钻孔、顶端岩体及断层构造固化等在内的综合防范措施;覆岩裂隙分形维数与上隅角瓦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断层 覆岩裂隙 分形维数 上隅角 瓦斯浓度 煤层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车辆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9
作者 张硕 李潇 +3 位作者 陈轶嵩 赵轩 余强 余曼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针对智能车辆在变速度和变路面附着系数工况时轨迹跟踪精度和操纵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基于侧向力滑模观测器和魔术轮胎逆模型设计轮胎等效侧偏刚度估计方法,实时修正动力学模型参... 针对智能车辆在变速度和变路面附着系数工况时轨迹跟踪精度和操纵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基于侧向力滑模观测器和魔术轮胎逆模型设计轮胎等效侧偏刚度估计方法,实时修正动力学模型参数;制定了兼顾路面附着系数和行驶车速的动态预测时域控制策略,建立了自适应MPC的轨迹跟踪控制器;通过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验证在变附着系数路面变速双移线工况下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MPC控制方法相比,该文设计的方法在高附着系数路面中高速变速行驶时,操纵稳定性得以改善,略微牺牲跟踪精度,平均横摆角速度能改善19.82%;在变附着系数路面低中速变速行驶时平均横向偏移量和平均横摆角速度分别降低了84.90%和46.23%,能够有效改善轨迹跟踪控制精度和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跟踪 模型预测控制(MPC) 侧偏刚度估计 变预测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万m^(3) LNG全容储罐热角保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陈团海 张超 +1 位作者 肖立 扬帆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针对LNG储罐罐容增大后热角保护(TCP)结构在控制工况下受力和变形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研究了全球最大27万m^(3)LNG储罐的TCP结构安全性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TCP热分析模型计算各泄漏工况下的温度场;随后采用“可分离接触”有限元技术建... 针对LNG储罐罐容增大后热角保护(TCP)结构在控制工况下受力和变形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研究了全球最大27万m^(3)LNG储罐的TCP结构安全性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TCP热分析模型计算各泄漏工况下的温度场;随后采用“可分离接触”有限元技术建立了TCP结构分析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求解;最后采用应力线性化方法进行应力分类与校核,并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泄漏后由于低温收缩的影响,TCP壁板与背部泡沫玻璃砖发生分离,TCP底板翘起,TCP壁板出现较大应力;TCP母材最大应力出现在壁板根部,焊材最大应力出现在顶盖板与预埋件连接处;储罐罐容增大后,TCP壁板膜应力增大明显,壁板膜应力由结构荷载及温差荷载共同产生,进行应力校核时需要剔除温度产生的二次应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LNG储罐 热角保护 结构安全性 可分离接触 热固耦合 应力线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进一回Y型通风下瓦斯动态演化规律及风量二次规划研究
11
作者 梁运培 郭亚博 +4 位作者 李全贵 孙万杰 李赏 郑梦浩 王程成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 为了研究三进一回Y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索进风巷风量最优配比,以山西某矿310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孔介质模型,基于Fluent实现工作面及采空区的瓦斯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进一回Y型通风瓦斯流场中瓦斯浓度、气体压力、风流的基本分布规律,以及3条进风巷不同风量配比下瓦斯浓度的演化规律。通过模拟生成30组样本数据,拟合后生成风量与上隅角瓦斯浓度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函数关系式,根据数值模拟的先验规律对目标函数进行二次规划求解,最终得到最优的风量配比。研究表明:进风巷2、3位置接近,靠近工作面区域会出现涡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瓦斯富集;当进风巷1的风量大于其余2条进风巷风量之和时,瓦斯富集区域主要集中于沿工作面长度约90 m处至上隅角区域,采空区靠近工作面处瓦斯浓度富集区域为90~220 m,改变进风巷2、3之间的风量配比后瓦斯浓度平均下降约0.19%;目标函数在先验规律约束下,得出3条进风巷最优风量配比为1.08∶1.23∶1.23。研究结果为工作面瓦斯超限治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通风 最优风量配比 上隅角 瓦斯流场 瓦斯超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Informed-RRT*的车间机器人路径规划
12
作者 但远宏 季勇 程东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9,共6页
针对Informed-RRT*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的采样盲目性、转折角过大和扩展新节点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限制采样方向和转角,引入二次扩展策略,并有条件地选取新节点。首先,生成新节点时引入启发式信息,并根据Metropolis准... 针对Informed-RRT*算法在路径规划中的采样盲目性、转折角过大和扩展新节点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限制采样方向和转角,引入二次扩展策略,并有条件地选取新节点。首先,生成新节点时引入启发式信息,并根据Metropolis准则以一定概率接受新节点;其次,为满足运动学约束和有目的性搜索,将采样点限制在起点和目标点连线方向且以起点为轴左右小于最大转角的范围内,在重选父节点和重布线时也要符合最大转角约束;最后,采用二次扩展策略,第一次扩展在限定范围内采样,第二次扩展在新节点和目标点之间的椭圆区域内采样。通过多组实验表明,改进算法提高了搜索效率,降低了路径长度,使运行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ormed-RRT~* 路径规划 METROPOLIS准则 转角约束 二次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点矢量法的转角焊缝焊接轨迹规划
13
作者 陈琳 陈垚 +2 位作者 李松莛 付钰 潘海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解决带转角焊缝焊接中机器人示教步骤复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点矢量法的转角焊缝焊接轨迹规划方法。首先,根据示教起点、转角顶点、终点和用户输入的圆弧半径,利用空间矢量法将焊缝分为五段,并修正圆弧半径,进而规划各段焊缝焊接插... 为解决带转角焊缝焊接中机器人示教步骤复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点矢量法的转角焊缝焊接轨迹规划方法。首先,根据示教起点、转角顶点、终点和用户输入的圆弧半径,利用空间矢量法将焊缝分为五段,并修正圆弧半径,进而规划各段焊缝焊接插补路径;其次,根据焊接工艺要求,采用旋转矢量法规划焊枪姿态。在处理可能的内侧转角焊缝空间狭窄问题时,应用极限碰撞理论获取焊枪安全角度,以进一步调整焊枪姿态;最后,结合焊接路径规划和焊枪姿态规划,得到完整焊接轨迹。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化了机器人示教操作,提高了焊接效率,实现了安全焊接。实践证明,该算法适用于实际焊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角焊缝焊接 三点矢量法 旋转矢量法 焊接路径规划 焊枪姿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
14
作者 盛武 王灵子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7,140,共8页
针对目前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由于“黑盒”结构导致内部运行逻辑未知、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对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浓度关联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特... 针对目前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由于“黑盒”结构导致内部运行逻辑未知、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对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浓度关联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特征变量;基于XGBoost搭建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引入SHAP算法计算每个特征变量对预测结果的贡献值,增强模型透明度,为XGBoost提供全局性解释;最后利用现场多源传感监测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XGBoost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3,0.007,0.008,相较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回归(SVR)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拟合优度最高,误差最低。②XGBoost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478%,相较于对比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与较好的泛化性能。③依据各输入特征的平均绝对SHAP值,工作面T1瓦斯浓度对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最大,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抽采管道内瓦斯浓度次之,回采煤层瓦斯含量、回采煤层顶板压力等紧随其后,说明XGBoost能捕捉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和交互作用,SHAP算法可为XGBoost模型提供全局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浓度预测 上隅角瓦斯溯源 XGBoost模型 SHAP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分布式电驱底盘与角模块的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
15
作者 高镇海 张汉英 韩宗志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4-1414,共11页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控自由度高、底盘结构紧凑,是实现先进底盘线控技术的最佳平台。针对分布式电驱底盘扩展运动功能和模块化设计等需求,提出了一种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方法。通过底盘运动功能分析,将悬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2R1T并联...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控自由度高、底盘结构紧凑,是实现先进底盘线控技术的最佳平台。针对分布式电驱底盘扩展运动功能和模块化设计等需求,提出了一种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方法。通过底盘运动功能分析,将悬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2R1T并联机构型综合问题;采用子群与子流形概念建立了悬架系统各维度支链运动功能与拓扑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统筹考虑机构的约束特性、位姿能力、机构的模块化与可重构性,以及输入输出运动解耦完成了悬架的拓扑结构优选。最后,从机构运动学和车辆动力学两方面开展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并联机构的悬架系统在位姿空间内运动平滑无突变,不存在奇异位形,具有良好的传递效能和灵巧度;悬架运动学性能和平顺性相比基于传统悬架的角模块构型获得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驱底盘 角模块 变结构悬架 并联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障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研究
16
作者 袁军伟 吴冉 +3 位作者 聂金龙 李龙 都永坤 郭艳美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4,共12页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解决低氧问题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障法的推广应用。本文以山西某矿1005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构建工作面气体运移模型,开展“开门式”和“吊拉式”风障设置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能够将更多新鲜风流导入上隅角区域,对上隅角区域风速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在上隅角和回风巷之间形成更大压降,改变了低氧气体原有的分布状态,可更好地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障设置 上隅角 低氧问题 气体运移模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工作面异常气体对传感器交叉干扰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陆伟 罗瑞 +3 位作者 张青松 卓辉 李金亮 朱思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为明确充填工作面回风隅角CH_(4)、CO传感器异常报警的具体原因,开展传感器异常报警诱因的系统性分析。首先,通过充填材料程序升温-气相色谱(GC)试验,并结合现场GC分析结果,判断CH_(4)、CO传感器报警是否由CH_(4)、CO气体体积分数超限所... 为明确充填工作面回风隅角CH_(4)、CO传感器异常报警的具体原因,开展传感器异常报警诱因的系统性分析。首先,通过充填材料程序升温-气相色谱(GC)试验,并结合现场GC分析结果,判断CH_(4)、CO传感器报警是否由CH_(4)、CO气体体积分数超限所致;然后,利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监测各类充填原材料,确定导致传感器报警的主要充填原材料;最后,进行GC-质谱(MS)试验,分析胶黏剂挥发性成分及其对CH_(4)、CO传感器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CH_(4)、CO传感器报警由胶黏剂挥发气体引起,并非CH_(4)、CO气体体积分数超限;胶黏剂挥发气体的主要成分为烷烃类,次要成分为醇酯类等其他气体;对CH_(4)传感器的主要干扰气体为C_(5)H_(12)、C_(6)H_(12)、C_(6)H_(14)等烷烃类气体,次要干扰气体为CH_(4)O、C_(2)H_(4)O_(2)、C_(3)H_(8)O_(2)等,试验所测10种可燃气体均对CH_(4)传感器产生交叉干扰;对CO传感器的干扰气体为CH_(4)O、C_(2)H_(4)O_(2)、C_(3)H_(8)O_(2),传感器在短期内处于异常气体气氛下,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但长期暴露下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工作面 异常气体 传感器 交叉干扰 回风隅角 异常报警 胶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梁H形柱端板连接角柱抗震性能研究
18
作者 贾连光 刘宏泽 +1 位作者 何政馨 李秋镕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提出一种蜂窝梁H形柱端板连接角柱节点形式,并研究节点强弱轴向塑性铰耗能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受力性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在校核ABAQUS模拟方法精确的前提下,对36个不同参数的角柱节点进行等值反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提出一种蜂窝梁H形柱端板连接角柱节点形式,并研究节点强弱轴向塑性铰耗能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受力性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在校核ABAQUS模拟方法精确的前提下,对36个不同参数的角柱节点进行等值反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端板厚度、开孔率和首孔距离对节点破坏形态、骨架曲线、延性、承载与耗能能力的影响。强轴向端板厚度、强弱轴向开孔率及强轴向首孔距离分别对节点的破坏形态、极限荷载及延性影响很大;在合理参数取值范围内,能够有效控制节点塑性铰外移,实现“单铰—蜂窝梁首孔”耗能机制,限制H形柱翼缘及腹板产生明显塑性应变。建议强弱轴向端板厚度t_(ep)分别控制在1.0 b_(f)~1.25 b_(f)与0.75 b_(f)~1.25 b_(f)(b_(f)为柱翼缘厚度);强弱轴向蜂窝梁开孔率r_(op)取值“60%~65%”;强弱轴向首孔距离d_(bh)分别取值“1.0 H~1.25 H”与0.75 H~1.25 H(H为蜂窝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梁 端板连接 角柱节点 数值模拟 抗震性能 塑性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复杂光照的视觉SLAM算法
19
作者 吕艳辉 钟强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22,共9页
针对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在低光照和高光照场景下会定位失败和跟踪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复杂光照的SLAM算法;提出一种全局自适应图像增强算法,利用改进的自适应全局色调映射和自适应gamma变换调节亮度,再使用CLAHE方法调节... 针对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在低光照和高光照场景下会定位失败和跟踪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复杂光照的SLAM算法;提出一种全局自适应图像增强算法,利用改进的自适应全局色调映射和自适应gamma变换调节亮度,再使用CLAHE方法调节对比度;提出自适应阈值算法计算FAST角点检测阈值。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算法相比,在相应数据集的4个序列上,绝对轨迹误差的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了4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SLAM3 全局自适应图像增强 CLAHE 自适应阈值 FAST角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特厚煤层采动覆岩低位动态裂隙区卸压瓦斯抽采关键技术
20
作者 舒龙勇 张元龙 +2 位作者 宋鑫 凡永鹏 李阳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33,共18页
不同于我国中东部高瓦斯和突出矿区,西部矿区单一厚及特厚煤层回采工作面采动卸压瓦斯涌出量大且主要来源于本煤层,若按传统观点将采动覆岩卸压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于裂隙带中,抽采浓度虽大但上隅角瓦斯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西部矿区... 不同于我国中东部高瓦斯和突出矿区,西部矿区单一厚及特厚煤层回采工作面采动卸压瓦斯涌出量大且主要来源于本煤层,若按传统观点将采动覆岩卸压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于裂隙带中,抽采浓度虽大但上隅角瓦斯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西部矿区单一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定向长钻孔最优布置区域,基于永陇矿区某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特厚煤层综放采场顶板覆岩结构,探讨了工作面后方顶板覆岩存在垮落-裂隙动态发育特征,提出了特厚煤层采动覆岩稳定前存在低位动态垮落区和低位动态裂隙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低位动态裂隙区为单一特厚煤层顶板走向定向长钻孔最优布置区域,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了合理性验证,探讨了低位动态裂隙区范围与煤层开采厚度、覆岩岩性、直接顶关键层层位、煤岩层倾角及工作面回采速度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现场工程实践表明:基于低位动态裂隙区范围对定向长钻孔布置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后,在缩减3个钻孔,整体钻孔工程量减少28.7%的情况下,实现了风排瓦斯平均下降4.4%,平均单孔卸压瓦斯抽采效率提升75.7%,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高仅为0.48%的抽采效果。单一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将顶板定向长钻孔布置于低位动态裂隙区内,可保证足够的有效抽采长度,同时精准高效抽采采动卸压瓦斯,降低工作面瓦斯超限风险。研究成果丰富了采动覆岩卸压瓦斯抽采理论和技术体系,可为解决西部矿区单一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动态裂隙区 定向长钻孔 卸压瓦斯 上隅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