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唐文人社会角色的变迁及其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马自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64,共7页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唐代文人 中唐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文文体演变论略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迎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2,共6页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散文 古文 骈文 文体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 被引量:7
3
作者 罗宗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在清初散文发展的流程中,转变明末文风、开清初散文风气的人物,王猷定当是较有成就的作家中最早的一个。他的散文,独抒己意,学古而不泥古,感情强烈,气势磅礴,描写细致,关注现实,具有开拓性和明显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 清初 散文 王猷定 转变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 被引量:4
4
作者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58,共5页
八股文兴盛于明代,这是科举考试文体不断演变的客观结果。在明代,官方和社会认可的八股文是典雅纯正,而非怪诞浮华。作为考试文体,因应试者的学识参差不齐,故在考场上所写的八股文有优有劣。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进行人才选拔。只有对八股... 八股文兴盛于明代,这是科举考试文体不断演变的客观结果。在明代,官方和社会认可的八股文是典雅纯正,而非怪诞浮华。作为考试文体,因应试者的学识参差不齐,故在考场上所写的八股文有优有劣。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进行人才选拔。只有对八股文多一些宽容和理性,才能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 八股文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骈文“应用观”的成型与演进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剑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0-98,共9页
以骈文为“应用”的观念,在宋人的视野中得到了凸显,成为宋人对骈文的基本定位。伴随着“应用观”的成型,“应用”文章与其他文章的分野变得鲜明,“应用”多用骈体,而其他文章多用散体,由此形成骈散分途的格局。对于“应用”的骈文,宋... 以骈文为“应用”的观念,在宋人的视野中得到了凸显,成为宋人对骈文的基本定位。伴随着“应用观”的成型,“应用”文章与其他文章的分野变得鲜明,“应用”多用骈体,而其他文章多用散体,由此形成骈散分途的格局。对于“应用”的骈文,宋人存在着“有用”和“无用”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构筑了宋代骈文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应用”是宋人对骈文的重要定位,也是宋代骈文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以“应用观”为基础,才能有效实现宋代骈文的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骈文 应用观 骈散分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仁宗朝的太学及其学风、文风 被引量:2
6
作者 牛思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40,共8页
北宋仁宗一朝历称皇宋盛世,于此期间范仲淹倡言而发起了庆历兴学。其中,太学之重建作为庆历兴学的重要举措,奠定了宋朝太学的制度基础,并以其国家最高学府的特殊地位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和社会层面的诸多士子。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和胡... 北宋仁宗一朝历称皇宋盛世,于此期间范仲淹倡言而发起了庆历兴学。其中,太学之重建作为庆历兴学的重要举措,奠定了宋朝太学的制度基础,并以其国家最高学府的特殊地位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和社会层面的诸多士子。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和胡瑗先后履职太学,弘大学业,尤为用力。探究此一时期的太学内部,贬抑文辞而崇尚经书、不专注疏而舍传求经,太学学风与文风为之新变,呈现出"先经术而后华藻"的学风特征和险怪迂阔的"太学体"文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仁宗朝 太学 学风 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述国事变迁 观人生沉浮——颜之推《观我生赋》初探 被引量:4
7
作者 秦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观我生赋》 南北朝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棺自论定:宋代自撰墓志铭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仝相卿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72,共9页
据存世资料统计,宋代自撰墓志铭共有33方,现存计有18方。自撰墓志铭虽非宋代墓志铭撰写的主流,但在两宋时期不绝如缕。自撰墓志者有的曾身居高位,有的一直宦海低迷、困顿下僚,还有的终生居于草野。这些墓志铭,有的形式自由、内容简单,... 据存世资料统计,宋代自撰墓志铭共有33方,现存计有18方。自撰墓志铭虽非宋代墓志铭撰写的主流,但在两宋时期不绝如缕。自撰墓志者有的曾身居高位,有的一直宦海低迷、困顿下僚,还有的终生居于草野。这些墓志铭,有的形式自由、内容简单,也有的中规中矩,与他撰墓志无异。撰者之所以直面自己的生命,或借自撰墓志表达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境界,或是理想与现实反差下的牢骚之语,抑或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墓主的自我释放,乃至表达易代之后"遗民"的心态等,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此类文献的历史书写方式颇耐人寻味,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自撰墓志铭 墓志文体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举子行卷文体考论 被引量:2
9
作者 俞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4,共9页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规定和应试难度,必然使举子注重从小苦练与应试有关的文体,并用得意之作先期行卷,为进士及第创造条件。唐代举子用于行卷的文体,大致与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相似或相近,因为这样易于得到显人名公和主试官的认同,最终进士及第。尽管尚难绝对排除唐代举子用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在当时被视为"驳杂无实"的小说体,有悖进士科杂文试的主流文体,一般举子并不用小说体行卷,更不可能由此而致唐人小说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进士科 科举制度 考试文体 行卷文体 小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诗界革命的诗学追求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式的建设与发扬,进而形成了20世纪以降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现代自由体"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诗界革命 诗学追求 现代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汉简《风雨诗》试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云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4-92,共9页
本文重新释读并注解了斯坦因1913—1915年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敦煌汉简《风雨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形式、作者、题名、抄写者、创作年代、抄写时间以及风俗地理诸问题。认为《风雨诗》是八言八句的骚体诗,其中所缺"兮"字为... 本文重新释读并注解了斯坦因1913—1915年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敦煌汉简《风雨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形式、作者、题名、抄写者、创作年代、抄写时间以及风俗地理诸问题。认为《风雨诗》是八言八句的骚体诗,其中所缺"兮"字为抄者所省。作者应是汉陇西、天水或安定郡的郡守,按后来制题的惯例,诗当题作《陇西太守××歌》、《天水太守××歌》或者《安定太守××歌》,其抄写者为T.ⅩⅫ.d中的烽率。《风雨诗》应创作于东汉时期,抄写则当在汉光武帝建武廿三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这廿年的时间内。《风雨诗》写的是一场大风雨给陇西、天水、安定三郡地区人民带来的洪水灾难,考其风俗地理,更可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和水患背景,而知此次水患人民受灾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汉简《风雨诗》 形式 作者、题名及抄写者 创作年代和抄写时间 风俗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御选文章看康、乾官方文章思想的转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德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2,共9页
康熙在《御选古文渊鉴》中提出了"辞义精纯"、"归于古雅"的文章标准,但在实际选评中,更注重文章的经济实用性,注意吸收前人的意见,具有集大成的性质。乾隆时期的《钦定四书文》、《御选唐宋文醇》以及《皇清文颖》... 康熙在《御选古文渊鉴》中提出了"辞义精纯"、"归于古雅"的文章标准,但在实际选评中,更注重文章的经济实用性,注意吸收前人的意见,具有集大成的性质。乾隆时期的《钦定四书文》、《御选唐宋文醇》以及《皇清文颖》等集,集中体现了清廷"清真雅正"的文章思想,与《古文渊鉴》相比,在规范性的要求上大大加强,体现了清代文化统治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康、乾时期 御选文章 清真雅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建次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94-99,共6页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在诗学领域,其体现在袁枚的《续诗品》、顾翰的《补诗品》、曾纪泽的《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及蒋斗南的《诗品目录绝句六章》中;二是在词学领域,其体现在郭麐的《词品》、杨夔生...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在诗学领域,其体现在袁枚的《续诗品》、顾翰的《补诗品》、曾纪泽的《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及蒋斗南的《诗品目录绝句六章》中;二是在词学领域,其体现在郭麐的《词品》、杨夔生的《续词品》、姚燮的《鸥波词序》及江顺诒的《词品》中;三是在文章学领域,其体现在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及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中。上述三个维面,从不同的论说视域将传统品体文学之论予以了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 诗学 词学 文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大典》的修撰与元中晚期的朴雅文风
14
作者 邱江宁 江梦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31,共8页
《经世大典》是元代中叶由奎章阁学士院领修的大型政书,由于元文宗对奎章阁学士院的政治期待和政治倚重,它的修撰几乎成为奎章阁学士院体现其政治影响,并借其政治影响力而发挥文坛领袖意义的分界性标志。而由撰修《经世大典》所确立的&q... 《经世大典》是元代中叶由奎章阁学士院领修的大型政书,由于元文宗对奎章阁学士院的政治期待和政治倚重,它的修撰几乎成为奎章阁学士院体现其政治影响,并借其政治影响力而发挥文坛领袖意义的分界性标志。而由撰修《经世大典》所确立的"朴雅"文风,通过奎章阁文人们的文坛影响在元代中晚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大典》 奎章阁学士院 文风 元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史编纂体裁体例之我见
15
作者 刘学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新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源的国家工程,旨在修成能“存史”、堪传世的有清一代国史。在“史义”上宜运用“一导多元”的史学思想。在“史例”上宜采用历代正史所共用的纪传体,并对之加以现代性改造。在“史纂”上宜用重... 新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源的国家工程,旨在修成能“存史”、堪传世的有清一代国史。在“史义”上宜运用“一导多元”的史学思想。在“史例”上宜采用历代正史所共用的纪传体,并对之加以现代性改造。在“史纂”上宜用重记述辅以适当析论的笔法。在观念上应树立对现代“作史者之精神”的自信,去除单一、单向思维模式所造成的疑虑和余悸,注全力于新型纪、志、表、传、图的修纂。重视资料基础工作,组织对重点和难题的科学攻关,作出若干重大学术突破,实现在总体质量上对《清史稿》的大大超越,以与二十四史相衔接。应当注意的是,试图让大型清代正史和通史及数十个专史熔于一炉是不现实的,让章节体的通史、专史充当传世清代正史的主干也是不相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 编纂体裁 编纂体例 纪传体 章节体 通史 专史 正史 编纂原则 文体 用语 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轶事小说的文本形态与文体风范
16
作者 陈文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7,共9页
宋代轶事小说的文本形态,主要包括七种类型:杂录类,如欧阳修《归田录》、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陆游《老学庵笔记》;丛谈类,如沈括《梦溪笔谈》、庄绰《鸡肋编》;小品类,如苏轼《东坡志林》;“笑林”类,如高怿《群居解颐》、吕居仁《... 宋代轶事小说的文本形态,主要包括七种类型:杂录类,如欧阳修《归田录》、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陆游《老学庵笔记》;丛谈类,如沈括《梦溪笔谈》、庄绰《鸡肋编》;小品类,如苏轼《东坡志林》;“笑林”类,如高怿《群居解颐》、吕居仁《轩渠录》;“世说”类,如王谠《唐语林》;风土类,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恩怨类,如魏泰《东轩笔录》。虽种类繁多,却有大体一致的文体风范:在题材上广泛涉及百姓日用、民俗淳浇、风土人情,在趣味上偏于掌故、谈资或秘闻,在表达上平易亲切,技巧和藻饰的痕迹趋于消泯。它与现代意义的小说差异甚大,反倒近于掌故类的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轶事小说 文本形态 文体风范 随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炎武散文初探
17
作者 张兵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顾炎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学者,而且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和散文家,在清初文坛享有盛誉。其散文贯彻着“经世致用”的写作原则,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怀,语言简洁凝炼,文风朴实无华。
关键词 顾炎武 散文 语言 文风 清初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文赋的回归与转向
18
作者 叶露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赋起于《骚》,运用散语长句,在《诗》四言外别立一体。宋玉因承《骚》之散语,采用四言一顺的长句铺陈,开启汉代大赋。六朝时期,骈赋产生,至唐又演化为律赋,限于联对,拘于平仄。唐宋“古文”兴起,导致以文为赋,破弃骈、律,回向赋体之初... 赋起于《骚》,运用散语长句,在《诗》四言外别立一体。宋玉因承《骚》之散语,采用四言一顺的长句铺陈,开启汉代大赋。六朝时期,骈赋产生,至唐又演化为律赋,限于联对,拘于平仄。唐宋“古文”兴起,导致以文为赋,破弃骈、律,回向赋体之初。但汉大赋的散语本于《庄子》与《战国策》,汪洋恣肆,声势恢廓;宋代文赋则受唐宋“古文”影响,以议论为主,精炼简约。赋本铺陈,旨在写物,名物呈现和形容描写乃是赋体本色。宋代文赋重在说理,主题集中,篇幅短小,名物形容渐少,显示出赋体演变的重要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赋 以文为赋 散语 回归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诔文演进及撰作探析
19
作者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6,共5页
诔文兴盛于汉代,历经魏、晋以迄南朝,渐呈衰微之势。南朝诔文继承了汉魏晋以来诔文重抒情、求审美的传统,抒发个体主观性情更为深刻突出,行文高度骈化,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文人过于强调诔文... 诔文兴盛于汉代,历经魏、晋以迄南朝,渐呈衰微之势。南朝诔文继承了汉魏晋以来诔文重抒情、求审美的传统,抒发个体主观性情更为深刻突出,行文高度骈化,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与时文风气完全相合。南朝文人过于强调诔文的审美价值,相应地,其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诔文 抒情 骈体 审美 形式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拟话本小说文人作者的“夹处”心态及其影响
20
作者 吴飞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自明末至清中叶,文人拟话本盛行一时,作者辈出。以群体的视角考察这些文人小说家,可以发现他们在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日常生活体验等层面都面临着“夹处”的心态困境。这一困境又导致其自我认知的游移和不断进行的自我解释,从而产生了... 自明末至清中叶,文人拟话本盛行一时,作者辈出。以群体的视角考察这些文人小说家,可以发现他们在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日常生活体验等层面都面临着“夹处”的心态困境。这一困境又导致其自我认知的游移和不断进行的自我解释,从而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否定、主观与夸张的写作风格,背后则反映了文人小说家精神世界实际所处的焦虑。对其的相关辨析,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文人作者对推动明清拟话本小说演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拟话本小说 群体视角 文人小说家 “夹处”心态 写作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