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地应力软弱地层TBM隧道新型预应力管-索支护结构
1
作者 何骏扬 毕浪 +5 位作者 余涛 范磊 文建华 王建锋 姚志刚 方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受开挖空间限制,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层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是TBM(Tunnel Boring Machine)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挑战。本文以高黎贡山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了在软弱围岩条件下,新型预应力管-索支护结构在TBM隧道中的应用... 受开挖空间限制,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层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是TBM(Tunnel Boring Machine)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挑战。本文以高黎贡山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了在软弱围岩条件下,新型预应力管-索支护结构在TBM隧道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预应力管-索支护结构能够形成双层预应力承载拱,充分发挥主动支护和被动支护作用,进而有效降低软弱围岩变形。正交试验表明,施加在管-索结构上的预应力对隧道稳定性影响最大,杆件长度、支护间距、支护范围的影响依次减弱。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条件下,相较于无锚杆支护和有锚杆支护两种工况,预应力管-索支护时的拱顶位移分别减小约61%和37%。当依托工程管-索结构预应力为150 kN、管-索间距为0.8 m、拱顶支护范围在180°时,既能起到较好的支护效果,又能很好地控制工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弱地层 TBM隧道 管-索支护结构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单因素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空间约束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雷宇霜 金浏 杜修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5-893,共9页
为探究结构空间约束对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借助多尺度数值方法,建立了具有不同边界条件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模型.定量分析了端部约束及添加现浇楼板对RC框架梁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即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的影响... 为探究结构空间约束对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借助多尺度数值方法,建立了具有不同边界条件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模型.定量分析了端部约束及添加现浇楼板对RC框架梁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即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的影响,揭示了端部约束及现浇楼板对RC梁弯曲机制的影响机理.此外,对各国规范计算的受弯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空间约束会影响RC框架梁的破坏形态.固支梁的刚度和受弯承载力显著高于简支梁,固支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最高可达简支梁的3.06倍和4.10倍.添加现浇楼板可显著提高梁的受弯承载力与刚度.各国规范可准确地计算简支梁的受弯承载力.然而,计算的固支梁及楼盖梁的受弯承载力极其保守,剪跨比为5.0的固支加板梁的受弯承载力模拟值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规范值的6.25倍、6.76倍和6.0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结构空间约束 端部约束 现浇楼板 强梁弱柱 细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高位连桥支座位移分析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永双 肖从真 +1 位作者 金林飞 张春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共8页
阐述高位连体结构弱连接支座位移过大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支座位移设计及控制的理念与原则,给出布置阻尼器控制支座位移的方法。采用关节式圆盘形FPB隔震支座,布置黏滞阻尼器单元,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控制措施前后的... 阐述高位连体结构弱连接支座位移过大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支座位移设计及控制的理念与原则,给出布置阻尼器控制支座位移的方法。采用关节式圆盘形FPB隔震支座,布置黏滞阻尼器单元,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控制措施前后的支座位移结果。对地震作用下高位连桥支座位移进行解析,明确了支座位移分量与主体结构间相对变形的内在联系,得到通过提高连桥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协同变形能力,实现支座位移控制方法的理论依据。算例分析给出采用控制措施前后弱连接支座轨迹曲线、支座位移幅值时域对比曲线、阻尼器耗能滞回环曲线、结果表明合理布置阻尼器是控制支座位移的有效方法,可以降低峰值响应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连体 弱连接支座 位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巷道掘巷支护防冲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增强 窦林名 +3 位作者 张润兵 王佳硕 刘禹辰 曹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3,共4页
针对华亭砚北煤矿2502采区250203上工作面掘进期间大能量事件频繁发生,提出以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控制机理为基础,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防治巷道型冲击的方法。本文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对250203上材料巷建模,研究了锚杆、锚索各参数不同时... 针对华亭砚北煤矿2502采区250203上工作面掘进期间大能量事件频繁发生,提出以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控制机理为基础,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防治巷道型冲击的方法。本文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对250203上材料巷建模,研究了锚杆、锚索各参数不同时对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影响,确定了较好的支护参数。提出一种加强支护保护区小结构强度的锚杆支护方案,为该矿厚煤层掘巷期间防止巷道型冲击提供了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矿压 强弱强结构 FLAC3D 支护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管民生 杜宏彪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7-123,共7页
为了研究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pushover方法对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中分别考虑和不考虑现浇楼板及其钢筋对梁抗弯承载力的贡献,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框架结构抗震设... 为了研究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pushover方法对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中分别考虑和不考虑现浇楼板及其钢筋对梁抗弯承载力的贡献,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板 框架结构 PUSHOVER分析 强柱弱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形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阎红霞 杨庆山 李吉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27-232,共6页
"5.12"汶川地震造成一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坏甚至倒塌。灾后调查发现,框架结构震害特点之一是柱端而非梁端出现塑性铰的"强梁弱柱"破坏形式,这与结构抗震设计概念中的"强柱弱梁"不符。国内外研究表明... "5.12"汶川地震造成一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坏甚至倒塌。灾后调查发现,框架结构震害特点之一是柱端而非梁端出现塑性铰的"强梁弱柱"破坏形式,这与结构抗震设计概念中的"强柱弱梁"不符。国内外研究表明现浇楼板增大了梁端抗负弯承载力,但其对整个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研究依然不足。针对这种现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典型"强梁弱柱"框架进行三维动力弹塑性时程数值模拟,着重从结构角度上分析了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负弯矩作用下梁端有效翼缘的取值。经分析,发现按照目前我国规范设计的框架在遭遇大震时较难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框架设计时宜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负弯矩作用下梁端有效翼缘范围内的板筋参与梁受弯,建议该范围取6倍板宽;大震下框架弹塑性变形验算宜采用考虑现浇楼板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楼板 强柱弱梁 抗震性能 有效翼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翟长海 李爽 +1 位作者 孙扬 谢礼立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B10期105-110,共6页
汶川8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这次地震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发生"强梁弱柱"型破坏,这与规范中"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原则相悖。为探究其原因,采用ABAQU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带楼板框架和空框架结构进行了侧向加载情况... 汶川8级地震震害调查发现,这次地震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发生"强梁弱柱"型破坏,这与规范中"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原则相悖。为探究其原因,采用ABAQU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带楼板框架和空框架结构进行了侧向加载情况的性能分析。通过对比纵向梁端钢筋应力变化和柱端钢筋应力变化,以及分析不同侧向位移对应的楼板钢筋的应力变化情况,指出楼板对梁端抗负弯矩能力的增强有很大贡献。研究了节点类型、楼板钢筋材性、侧向位移、梁高、梁跨和板厚等因素对纵向梁端处楼板有效宽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负弯矩作用下梁端处楼板有效宽度的取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楼板 强柱弱梁 楼板有效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软弱破碎围岩初期支护荷载承担比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帮树 崔宇鹏 +3 位作者 晏勤 李浚元 张明伟 夏鹏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6,共6页
为了研究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联合支护各构件的作用效果,以四川省宝兴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隧道围岩注浆加固圈、喷射混凝土和型钢支撑3种支护措施的围岩荷载承担比重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固定支座等效代... 为了研究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联合支护各构件的作用效果,以四川省宝兴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隧道围岩注浆加固圈、喷射混凝土和型钢支撑3种支护措施的围岩荷载承担比重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固定支座等效代替某种支护的方式,设计了3种支护方案,每个方案仅采用2种支护方式,计算至平衡,提取支护反力并转化成应力,从而得到该支护结构的荷载分担比。研究表明:型钢支撑起到及时强支护作用,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随着时间推移,当喷射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发展为主要承载结构,喷射混凝土面层承担更大比率释放荷载,喷射混凝土承载荷载比重最大,注浆加固圈次之。计算得出宝兴水电站引水隧道型钢支撑、注浆加固圈和喷射混凝土3种支护荷载承担比重为1∶1.2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破碎围岩 隧道初期支护 支护时机 荷载承担比重 位移释放率 位移监测 支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楼板配筋对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兆纬 黄信 +4 位作者 胡雪瀛 齐麟 蔡浩良 刘涛 朱旭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93-99,共7页
框架结构的现浇楼板配筋会参与梁负弯矩区的受力,合理确定楼板配筋对梁负弯矩区受力的影响,对确保强柱弱梁抗震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某单层框架的精细化有限元软件模型,利用损伤塑性本构模型模拟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分析竖向荷载... 框架结构的现浇楼板配筋会参与梁负弯矩区的受力,合理确定楼板配筋对梁负弯矩区受力的影响,对确保强柱弱梁抗震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某单层框架的精细化有限元软件模型,利用损伤塑性本构模型模拟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分析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现浇楼板配筋对梁负弯矩区受力的影响,并给出楼板配筋参与梁负弯矩区受力的有效宽度。分析表明:现浇楼板配筋参与框架梁受力随荷载和框架梁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弹塑性状态下楼板钢筋参与框架梁负弯矩区受力较弹性状态下大;为保证框架设计的强柱弱梁概念设计,应合理考虑现浇楼板钢筋参与梁负弯矩区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现浇楼板 强柱弱梁 有效翼缘宽度 损伤塑性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空间板柱结构的震致落层倒塌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波 王明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根据2个具有薄弱层的三层混凝土空间板柱结构模型的震致落层倒塌试验结果,分析了倒塌碰撞过程中模型各层的层间剪力时程曲线,并与倒塌前的相应曲线进行了对比;近似估算了倒塌碰撞过程中模型各层的等效层间剪力及其冲量,并与简化的静止... 根据2个具有薄弱层的三层混凝土空间板柱结构模型的震致落层倒塌试验结果,分析了倒塌碰撞过程中模型各层的层间剪力时程曲线,并与倒塌前的相应曲线进行了对比;近似估算了倒塌碰撞过程中模型各层的等效层间剪力及其冲量,并与简化的静止倒塌模型碰撞时上部结构所受水平冲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1)倒塌碰撞时模型各层产生了时间很短但量值较大的等效层间剪力,这对结构非薄弱层的抗侧能力是一个考验;(2)薄弱层及其以上部分自重增加,将使碰撞过程中各层的层间剪力显著增大;(3)按静止倒塌模型计算得到的上部结构所受水平冲量约为等效点百分数等于0时试验模型相同位置水平冲量的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空间板柱结构 薄弱层 落层倒塌 层间剪力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松供水工程岩溶及软弱破碎地层敞开式TBM施工技术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孙振川 陈建立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隧洞TBM法施工长度约17 km,其中7 332 m主要穿越灰岩(岩溶)、炭质板岩、断层等软弱破碎地层。为解决TBM在该类地层中掘进时TBM偏机、栽头、刀盘被糊、被卡、涌泥涌水、收敛变形引起设备被卡等难题,通过资料查阅、调... 引松供水工程四标段隧洞TBM法施工长度约17 km,其中7 332 m主要穿越灰岩(岩溶)、炭质板岩、断层等软弱破碎地层。为解决TBM在该类地层中掘进时TBM偏机、栽头、刀盘被糊、被卡、涌泥涌水、收敛变形引起设备被卡等难题,通过资料查阅、调研国内外现有TBM施工案例、专家咨询研讨等,对比研究多种方案;结合工程实践,提出TBM超前地质预报、钢拱架、钢筋排和喷射混凝土联合及时支护等一系列确保TBM连续施工的方案与措施。经工程验证,该方案与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TBM在岩溶及软弱破碎地层的连续掘进,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及参数,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岩溶 软弱破碎地层 敞开式TBM 超前地质预报 钢筋排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回归与检测结合的人数统计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治平 许伶俐 李文慧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432,共8页
针对目前特征回归与检测这2种主流的人流量统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回归与检测结合的人数统计方法.对于视频帧的远景区域,采用背景分割的方法提取出前景块,将前景块中的特征通过贝叶斯多核支持向量回归方法估计出人数;对于近景... 针对目前特征回归与检测这2种主流的人流量统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回归与检测结合的人数统计方法.对于视频帧的远景区域,采用背景分割的方法提取出前景块,将前景块中的特征通过贝叶斯多核支持向量回归方法估计出人数;对于近景区域提取HOG特征,采用弱标签结构训练出模型,并采用星型结构混合模型级联检测实现行人的准确定位并统计出人数.在视频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实现人流量的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计时间,还能够准确地定位出一定尺度范围内行人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流量统计 贝叶斯多核支持向量回归 行人检测 HOG特征 弱标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板及其配筋在RC框架结构实现抗震延性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贵珍 周玲珑 +2 位作者 谭潜 罗文文 祝飞水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29,452,共10页
总结采用梁有效翼缘来考虑楼板及配筋对“强柱弱梁”机制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基于SAP2000采用三种侧向加载模式对RC框架结构不带楼板、不带楼板考虑梁刚度放大、带楼板的三个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对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 总结采用梁有效翼缘来考虑楼板及配筋对“强柱弱梁”机制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基于SAP2000采用三种侧向加载模式对RC框架结构不带楼板、不带楼板考虑梁刚度放大、带楼板的三个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对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塑性铰的出铰顺序以及顶点位移与层间位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三个模型的“强柱弱梁”现象不带楼板的纯框架结构最明显,考虑梁刚度放大的模型次之,带楼板结构最不明显,证明负弯矩承载力和刚度等反映“强柱弱梁”的参数及塑性铰的出现顺序与楼板、板内配筋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楼板及配筋影响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性能和塑性耗能能力,是抗震延性机制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后续的结构设计中,建议考虑实际楼板和钢筋建模进行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楼板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延性机制 静力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体顶板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江文武 徐国元 中国生 《江西有色金属》 2007年第4期12-15,共4页
建立了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论,结合某矿实际,分别对硬支弱板结构和软支弱板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寻出了人工假顶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阐明了该矿以往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分析了进路侧帮... 建立了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论,结合某矿实际,分别对硬支弱板结构和软支弱板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寻出了人工假顶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阐明了该矿以往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分析了进路侧帮的弹性模量等对人工假顶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人工假顶稳定性的一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模型 人工假顶 硬支弱板结构 软支弱板结构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顶结构巷道冲击地压防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潘立友 唐鹏 +1 位作者 周脉来 李彩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48,共7页
为解决沿空侧悬顶结构冲击地压的防控问题,针对某矿工作面具体煤岩层条件,提出了基于工程弱结构体的冲击地压防控方法。基于悬顶类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条件,以沿空侧悬顶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顶板断裂分析、参量分析和力学模型建立与... 为解决沿空侧悬顶结构冲击地压的防控问题,针对某矿工作面具体煤岩层条件,提出了基于工程弱结构体的冲击地压防控方法。基于悬顶类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条件,以沿空侧悬顶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顶板断裂分析、参量分析和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最终确定出悬顶结构的悬跨度l是导致存在悬顶结构沿空巷道发生冲击地压主导因素。通过分析主导因素,基于沿空侧巷道围岩的空间结构特点,划定出悬顶结构(区域A)、沿空侧巷道顶板(区域B、C)、沿空侧巷道煤体(区域D)以及巷道近场煤岩体(区域E)5个强结构区域,并提出以区域A爆破弱化为主要防控手段的工程弱结构体冲击地压防控方法;根据区域的结构特点和防控目的,主要针对强结构区域A、C、D、E,制定了悬顶结构弱化、巷道断面恢复和顶板缺陷体与煤层海绵体的耦合3个方面的具体工程弱结构体防控方法。为验证防控技术有效性,以某巷道为对象,现场实施了工程弱结构体展开防控,并于后续采用钻屑法进行了冲击地压防控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工程弱结构体的耗散机制的研究,通过对悬顶结构弱化、沿空巷道煤体及部分顶板的弱化,实现了冲击地压的有效防控,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通过现场监测,得出1~3 m处钻屑量最大为2.6 kg/m,4~7 m处最大为2.8 kg/m,7~12 m处最大为5.4 kg/m,均未超过临界标准值,冲击地压危险得以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顶结构 工程弱结构体 冲击地压 防冲 巷道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实现“强柱弱梁”在RC框架梁端楼板设置合理缝长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疆 尹保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本文从减少现浇板对框架梁端部刚度和承载力影响的"减法"思路入手,通过MSC.MARC有限元软件对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置不同缝长的梁柱中节点、边节点、角节点模型进行分析,总结了设置何种缝长能有效的实现强柱弱梁,并在此基础... 本文从减少现浇板对框架梁端部刚度和承载力影响的"减法"思路入手,通过MSC.MARC有限元软件对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置不同缝长的梁柱中节点、边节点、角节点模型进行分析,总结了设置何种缝长能有效的实现强柱弱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缝长度与梁跨度之间合理比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梁端楼板设缝长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框架中整浇楼板对框架梁内实际轴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素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8,共9页
在现浇RC框架实际结构中,楼板整浇后对结构整体性的增强作用使框架梁矩形截面实际内力中存在不可忽略的轴力.对竖向和侧向荷载作用下的RC框架梁矩形截面内轴力沿着梁跨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楼板布置形式下的RC框架梁内轴力... 在现浇RC框架实际结构中,楼板整浇后对结构整体性的增强作用使框架梁矩形截面实际内力中存在不可忽略的轴力.对竖向和侧向荷载作用下的RC框架梁矩形截面内轴力沿着梁跨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楼板布置形式下的RC框架梁内轴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浇楼板是框架梁内实际轴力沿梁跨呈不均匀分布的直接原因,并且在负弯矩作用端为轴压力,数值不可忽略,设计过程应对其进行合理考虑;整浇楼板对框架梁内实际轴力的影响方式为通过限制梁轴向变形从而使其产生梁内轴力;整浇楼板主要对与之直接相连的框架梁内轴力产生直接影响,对不与之直接相连的框架梁内轴力分布情况基本不产生影响.此外,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正负弯矩作用下的框架梁进行了梁内轴力产生原因和组成分析,并进一步给出了考虑整浇楼板对框架梁影响的设计建议,以期能更好实现“强柱弱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 整浇楼板 框架梁 轴力 强柱弱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后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研究
18
作者 肖疆 尹保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4,共5页
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可以减少现浇板对梁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本文在研究梁端楼板设缝后梁柱的合理线刚度比基础上,通过构造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据此提出RC框架结构梁... 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可以减少现浇板对梁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本文在研究梁端楼板设缝后梁柱的合理线刚度比基础上,通过构造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据此提出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的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梁端楼板设缝 梁柱线刚度比 构造措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采动影响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程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4-89,共6页
为解决马泰壕煤矿110工作面回风巷道受二次采动影响及原有支护难以维持巷道稳定性等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工程地质分析以及钻孔窥视等方法,可知煤层顶底板多为软弱岩层遇水易软化变形、应力环境复杂以及原有支护与围岩无法有效耦合是巷... 为解决马泰壕煤矿110工作面回风巷道受二次采动影响及原有支护难以维持巷道稳定性等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工程地质分析以及钻孔窥视等方法,可知煤层顶底板多为软弱岩层遇水易软化变形、应力环境复杂以及原有支护与围岩无法有效耦合是巷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原因。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108工作面及110工作面采动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高强高预应力让压锚索网支护优化方案,综合利用数值模拟和井下工业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支护系统能够与围岩有效耦合,充分发挥高预应力锚杆的主动支护效果,增强巷道围岩力学性质,使巷道支护效率大幅提高,表面位移降幅明显。建立了马泰壕煤矿110工作面回风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体系,为巷道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巷道支护 复合弱结构 锚网索支护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软弱夹层顶板大断面巷道三维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旭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6-39,共4页
为了解决高应力软弱夹层顶板大断面巷道稳定性控制问题,以李村煤矿2302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2302回风巷原支护存在的问题,采用FLAC3D软件,研究了不同支护参数下2302回风巷围岩变形规律,优化了2302回风巷支护参数,提出了三维支护结构... 为了解决高应力软弱夹层顶板大断面巷道稳定性控制问题,以李村煤矿2302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2302回风巷原支护存在的问题,采用FLAC3D软件,研究了不同支护参数下2302回风巷围岩变形规律,优化了2302回风巷支护参数,提出了三维支护结构+帮顶底一体化控制技术,给出了高应力软弱夹层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工作面回采期间,2302回风巷顶板下沉量最大为21.6c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35.6cm,底鼓量最大为15.7cm,该控制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高应力软弱夹层顶板巷道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软弱夹层顶板 大断面巷道 三维支护结构 帮顶底一体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