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与群体收入差距
1
作者 冯科 刘丹 何理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探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关注“长尾市场”、实现“减尾效应”,提高低... 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探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关注“长尾市场”、实现“减尾效应”,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增加高端就业机会、提升创业成功概率、扩展社会关系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通过增加原技能群体就业机会、增强劳动者培训、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激发低技能者创业潜能,缩小不同技能群体间收入差距;通过优化女性群体时间安排、提升女性群体就业能力、规避女性群体体力劣势,缩小性别群体间收入差距;通过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降低社会资本垄断、缩小人力资本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缩小代际收入流动性引致的收入差距。为了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各级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普惠性建设、增加普惠性培训、提升弱势群体的数字能力、构建数字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群体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结构 性别收入差距 代际收入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促进共同富裕相关的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康 张晶晶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2,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内洽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联结于制度建设和收入分配秩序优化。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须紧密结合三层次收入分配体系做综合考量,形成整体导向“共同富裕”的系统化安排。“财富积累机制”的公...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内洽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联结于制度建设和收入分配秩序优化。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须紧密结合三层次收入分配体系做综合考量,形成整体导向“共同富裕”的系统化安排。“财富积累机制”的公平合意与合理合法,须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促进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财富结构形成。其大方向,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初次分配体系、加大收入再分配和鼓励第三次分配,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当前的着力点和阶段性目标,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促进共同富裕总目标的导向下,注重规范由“先富”走向“共富”的收入流量调节机制,同时注重与收入分配有密切关联的财富存量积累机制的规范,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公正地惠及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富积累机制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社会财富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算及其扩大策略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晓河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一个国家要想成功迈向发达经济体,除经济因素外,还需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是增加社会消费和扩大市场需求的主要群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作... 一个国家要想成功迈向发达经济体,除经济因素外,还需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是增加社会消费和扩大市场需求的主要群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作为理性群体,他们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阶层。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在贫富两大社会阶层之间形成一个安全屏障和缓冲地带,对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两大群体的社会关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用多种方法测算发现,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对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还缺乏足够支持。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发挥不够。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转型过早过快出现资本技术替代、城镇化进程过早过快放缓、生活成本支出压力过大都对中低收入者成长形成制约。另外,制度供给不足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和成长。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成长,为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创造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橄榄型社会结构 收入分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应用会加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吗?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晓华 邓贺 杜文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0,共13页
基于IFR数据库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在科学测度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细致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因而有效... 基于IFR数据库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在科学测度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细致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因而有效处理机器人应用的收入分配效应能为高质量增长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共进提供重要支撑;工业机器人应用会通过提升就业技术结构高级化水平和资本利润率两个渠道,加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工业机器人应用在高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内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效应较为显著;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激发产业结构服务化及合理化的演进动力,并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具有催化剂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应及时和准确地预判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影响,并在享受人工智能时代红利的同时,平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负面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 协同集聚 人工智能 产业经济 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智能化的城乡收入差距效应及减小路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艳秋 朱天康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5,共10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产业智能化的资本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角度论证了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从理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从产业智能化的资本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角度论证了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并从理论上探索了减小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在实证上,本文采用D-K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产业智能化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产业智能化主要通过功能性收入分配效应和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效应分析证明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能缓解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智能化 减小路径 收入分配效应 产业结构 城乡人力资本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6
作者 乔晓楠 韩雪歌 +1 位作者 李欣 瞿王城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3,共21页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在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总过程中研究就业的理论框架。在供给侧,工资变动会影响生产部门企业的技术选择和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影响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吸...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在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总过程中研究就业的理论框架。在供给侧,工资变动会影响生产部门企业的技术选择和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影响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吸纳能力。在需求侧,消费和投资均构成总需求,而工资和利润又分别为消费与积累的来源,因而收入分配将影响总需求、产能利用水平与就业规模。利用数理政治经济学模型,针对2002—2020年投入产出表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计算及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工资主导型特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总需求与产能利用水平,而且消费的就业吸纳能力较投资更强。因此,向劳动者倾斜调节收入分配将有利于稳就业。具体而言,需要在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基础上,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保持工资增速不低于全劳动生产率增速,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另一方面健全就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收入分配 技术选择 需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并购、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早云 李磊 王天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55,共20页
所有权的改变可能通过劳资关系的改变,影响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3年BVD并购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 所有权的改变可能通过劳资关系的改变,影响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3年BVD并购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和检验外资并购对被并购的内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并购能够显著提升被并购内资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外资并购通过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渠道提升了被并购的内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检验发现,外资并购显著提升了目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外资并购显著提升了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的企业、东部地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出口型企业的目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此外,相比于水平型并购,垂直型并购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结论有助于揭示外资并购对劳动力技能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等的影响,并深化对开放经济背景下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机制认识,为中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并购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 劳动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共同富裕——基于田园综合体试点政策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飞 贾士俊 王欣亮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8,共15页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厘清产业融合影响农民增收的理论机制,进而以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政策表征农村产业融合,构造准自然实验,并以中国1240个县域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田园综合体试点地区的低收入群体...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厘清产业融合影响农民增收的理论机制,进而以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政策表征农村产业融合,构造准自然实验,并以中国1240个县域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田园综合体试点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显著增收且农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证明农村产业融合能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进而促进共同富裕;(2)低收入群体的就业结构优化是农村产业融合产生共同富裕效应的主渠道;(3)农旅融合较农工融合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不同群体收入水平在政策冲击后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4)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存在产业融合基础异质性:前期产业融合基础较弱的县域,在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表现出更强后发优势;强行政资源支持会增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共同富裕提升效应。因此,应加大力度支持农旅融合型试点建设,优化低收入群体就业结构,依据区位与农民收入实际,选择性设立田园综合体试点,利用政策扶持推进产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民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田园综合体 就业结构优化 农旅融合 农工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基于2019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微观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海利 李茹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治理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对此本文用CFPS微观数据,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异质性角度,模拟测算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专项附加扣除使得个人所得税平均税率降低;第二,引入...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治理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对此本文用CFPS微观数据,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异质性角度,模拟测算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专项附加扣除使得个人所得税平均税率降低;第二,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后,纵向公平降低整体上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三,通过多期CFPS数据模拟测算得知,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断增强,专项附加扣除对该效应的弱化作用逐年递减。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实行负所得税政策,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并提高农村财产性收入,同时把更多收入类型纳入综合征税范围,以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专项附加扣除 收入结构异质性 共同富裕 收入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之“提低扩中”效应——兼论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现状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沛芸 云如先 黄斌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教育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措施。采用2012-2018年微观与宏观数据就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现状以及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进...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教育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措施。采用2012-2018年微观与宏观数据就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现状以及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低收入群体仍占较大比重;上海、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已超50%,其余地区的收入分配结构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的阶段;教育对社会收入分配具有提低、扩中的作用,它能显著降低低收入群体占比,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教育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显著高于基础教育;相较于教育数量扩展,教育质量提升对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更具改善作用。因此,要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共同富裕 “提低扩中” 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农民收益分配权实现的困境与破解
11
作者 孟存鸽 李桐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260-262,266,共4页
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的法定化权利,确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落实到农民个体身上是实现集体收益分配制度的根本宗旨,是农民个体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入市收益分配权的实现成为农村... 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的法定化权利,确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落实到农民个体身上是实现集体收益分配制度的根本宗旨,是农民个体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入市收益分配权的实现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心问题,应从破解“熟人社会”人情难题的有效举措、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村委会中剥离、制定可行的收益分配自治规则、推动内外监督相统一等路径来进行收益分配制度的优化,助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集体收益分配权 主体人格 分配规范 内外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鹏 常远 穆怀中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7,共14页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厘清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1993—2015年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厘清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199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GMM估计等分析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不等于1),无论从静态层面还是动态层面,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只要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为正,提高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就可以有效且稳定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技术进步偏向性 劳动收入份额 收入分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新变化及其对策思考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车伟 赵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61-72,共12页
从初次分配看,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有所提高,但实际工资水平原地踏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一种对劳动者不利的分配格局;从二次分配看,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约为54%,虽然近年来略有上升,但还远未达到合理水平;从... 从初次分配看,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有所提高,但实际工资水平原地踏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一种对劳动者不利的分配格局;从二次分配看,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约为54%,虽然近年来略有上升,但还远未达到合理水平;从税费负担看,有将近1/3的居民收入因缴纳税费而变得不可支配,这使得工薪劳动者在分配格局中的不利地位雪上加霜;从居民收入差距看,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高位徘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负面因素。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秩序,既需要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要素取得合理的回报,又需要在二次分配中合理调节收入差距,让经济增长的果实更好地惠及全体国民。近一个时期,要扭转工薪劳动者的不利地位,应该让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大幅度提高,并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实现年度自动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 个人所得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56
14
作者 谷慧敏 伍春来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国内旅游是成熟旅游业的主体 ,其发展与经济水平高度相关。本文从居民收入及其分配结构演变角度 ,对 2 0年来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及其特征进行理论性分析。
关键词 中国 收入分配 分配结构 结构演变 国内旅游 旅游消费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收入结构与财富分布: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卫星 张琳琬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9,共8页
现阶段对家庭收入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财产性收入的水平和占比,这一指标体现了家庭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通过对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富较高的家庭拥有的狭义和广义财产性收入都显著地高于财富较低的家庭,并... 现阶段对家庭收入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财产性收入的水平和占比,这一指标体现了家庭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通过对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富较高的家庭拥有的狭义和广义财产性收入都显著地高于财富较低的家庭,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在财产性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大。这一结论表明财富较高的家庭更能够地从资本市场上获利,这可能是财富分布日益集中的原因之一。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措施鼓励低财富的家庭更好地利用市场获得财产性收入,改善家庭收入结构,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收入结构 财富分布 财产性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与产业结构转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殷凤 陈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83,共14页
收入分配会通过影响消费和要素供给作用于产业结构。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内需增长乏力,这是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 收入分配会通过影响消费和要素供给作用于产业结构。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内需增长乏力,这是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大力推动服务经济的发展。当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释放内需潜能,以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强化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探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绍雨 申曙光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通过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分析和定位可看出,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惊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从基尼系数分析显示,我国已经步入了国际警戒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个人所得税不能充分执行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通过对税收... 通过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分析和定位可看出,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惊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从基尼系数分析显示,我国已经步入了国际警戒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个人所得税不能充分执行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通过对税收制度方面和税收征收管理方面缺失的研究,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原因有个人所得税没有体现税负公平的基本原则、个人收入所占的比重较低、调控客体不完全到位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了强化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改革思路,主要是对个人所得税制课税模式、功能定位、税收扣除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税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所得税“减税”的着力点和局限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静韬 郝如玉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共4页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当前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情况下,为中低收入阶层减税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线。在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中,由于单纯上调"起征点"的累退性,要使"减税"...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当前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情况下,为中低收入阶层减税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线。在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中,由于单纯上调"起征点"的累退性,要使"减税"蛋糕真正落到中低收入阶层头上,需要将其与税率、级距的调整结合起来。即便如此,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间接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德祥 赵婷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根据间接税的再分配原理建立模型,运用广义熵指数(MLD)和2002—2012年的数据测算了我国三种主要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或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现行间接税制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具有正向调节功能,反而... 根据间接税的再分配原理建立模型,运用广义熵指数(MLD)和2002—2012年的数据测算了我国三种主要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或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现行间接税制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具有正向调节功能,反而具有逆向调节作用:与税前收入差距相比,税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要大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三种主要税收各自的作用来看,增值税的逆向调节作用显得更突出一些,其次是消费税,最后是营业税;我国间接税制之所以呈现逆向的分配调节效应,主要是因为三种主要间接税的税率设计不科学、基本生活品(服务)和非基本生活品(服务)的适用税率没有拉开档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税 城乡收入差距 税收制度 税制结构改革 税制模式 流转税 税收改革 收入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配 税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规模是诱发本地市场效应的唯一因素吗?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亚斌 冯迪 张杨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2-146,共15页
基于非位似偏好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收入分布将会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本文通过包含了需求结构因素的重力方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分档次消费品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同一门类下不... 基于非位似偏好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收入分布将会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本文通过包含了需求结构因素的重力方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分档次消费品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同一门类下不同档次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存在差异;同时,需求结构随需求规模在不同区间呈现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其政策含义是,适应并合理利用当前的收入分布状况和需求结构,尽快挖掘立足本土需求的内生驱动因素,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实现产品本地市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收入分布 需求结构 本地市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