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ce and Flow Structure of an Airfoil Performing Some Unsteady Motions at Small Reynolds Number 被引量:9
1
作者 Sun Mao Hossein Hamdani (Institute of Fluid Mechanics,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96-102,共7页
关键词 Flow Re Force and Flow structure of an Airfoil Performing Some Unsteady motions at Small Reynolds Num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藓结皮坡面风蚀监测
2
作者 陈浩然 高丽倩 +2 位作者 郭雅丽 欧阳文峰 张采月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35,共7页
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覆被物,在土壤风蚀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结皮坡面的风蚀速率监测和风蚀形态变化是坡面风蚀过程和风蚀机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盖度的藓结皮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运动恢复... 生物结皮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覆被物,在土壤风蚀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结皮坡面的风蚀速率监测和风蚀形态变化是坡面风蚀过程和风蚀机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盖度的藓结皮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from-motion,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室内风洞试验,评价了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藓结皮坡面土壤风蚀速率测量的精度及其在生物结皮坡面土壤风蚀监测中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准确获取藓结皮坡面土壤风蚀速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范围为0.003~0.094 kg/(m^(2)·min)。在藓结皮盖度为0~60%条件下,实测风蚀速率为0.069~0.557 kg/(m^(2)·min),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估测风蚀速率为0.068~0.510kg/(m^(2)·min),估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002~0.092kg/(m^(2)·min),估测相对误差为2.81%~16.33%,整体精度较高。同时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重建坐标误差较低,误差范围为0.145~0.302 mm,坐标重建均方根误差为0.232 mm,能够准确获取藓结皮坡面风蚀前后的高程数据。因此,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为生物结皮坡面的土壤风蚀监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高效且可靠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 生物结皮 土壤风蚀监测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藓结皮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3
作者 陈浩然 高丽倩 +2 位作者 欧阳文峰 张采月 王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330,341,共8页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藓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黄土高原不同盖度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合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from-motion,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分析不同盖度(裸土、20%、40%、...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藓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黄土高原不同盖度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合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from-motion,SfM)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分析不同盖度(裸土、20%、40%、60%、80%)的藓结皮坡面土壤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藓结皮覆盖显著降低坡面土壤侵蚀速率,与裸土坡面相比,藓结皮坡面降低程度分别为23.34%、37.01%、51.01%和71.26%。2)藓结皮坡面的侵蚀重点区域位于坡中上部裸土覆盖区域,沉积重点区域为坡底部藓结皮覆盖区域。3)藓结皮的覆盖有效降低坡面侵蚀区面积和侵蚀深度,与裸土坡面相比,不同盖度藓结皮坡面侵蚀区面积分别降低14.69%、42.97%、58.69%和82.25%,坡面侵蚀深度降低4 mm。4)藓结皮的覆盖使坡面产生沉积,不同盖度藓结皮坡面的沉积区面积分别为0.21%、8.41%、4.53%和0.41%,沉积厚度较裸土增加2 mm。5)藓结皮通过覆盖作用和拦截作用显著影响坡面土壤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运动恢复结构 土壤侵蚀沉积空间分布 地表形态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图像采集的退役零件SfM三维重建精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岳星宇 张秀芬 何宇奇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9-1275,共7页
运动恢复结构(SfM)是一种单目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针对SfM多视图三维重建的速度及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图像采集的退役零件SfM三维重建精度优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图像采集试验平台,以导靴和凸轮轴瓦盖为试验对象,选取图像质量、图... 运动恢复结构(SfM)是一种单目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针对SfM多视图三维重建的速度及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图像采集的退役零件SfM三维重建精度优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图像采集试验平台,以导靴和凸轮轴瓦盖为试验对象,选取图像质量、图像数量、拍摄距离及视角数量4个对重建质量有影响的参数为影响因素,每种因素取3个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然后,根据试验设计方案,对两个试验对象分别进行了9组图像采集,并用Reality Capture软件对其进行了三维建模;最后,根据重建点云和模型的准确性、重建的完整性与重建效率3个指标,对重建结果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获得了最优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图像数量与视角数量对三维重建质量影响显著,拍摄距离与图像质量对三维重建质量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图像三维重建速度及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目多视图 三维重建质量 三维重建速度 运动恢复结构 正交试验 图像数量 视角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V SfM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西北部龙木错断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江晨轶 潘家伟 +5 位作者 张丽军 李海兵 孙知明 Marie-Luce Chevalier 刘富财 苏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7,共16页
为探讨搭载与未搭载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动态后处理技术(RTK/PPK)模块的无人机平台通过运动恢复结构(SfM)方法处理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质量差异,以及建立不同无人机平台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处理过程的快速流程,利用大疆经纬M 3... 为探讨搭载与未搭载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动态后处理技术(RTK/PPK)模块的无人机平台通过运动恢复结构(SfM)方法处理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质量差异,以及建立不同无人机平台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处理过程的快速流程,利用大疆经纬M 300 RTK无人机(搭载禅思L1激光雷达(LiDAR)和测绘相机)与大疆精灵4 Pro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分别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龙木错断裂上1处位错阶地进行了数据采集,获得了该处高分辨率、高精度DEM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对比结果显示,M 300 RTK无人机平台L1负载系统获得的LiDAR和SfM地形数据精度接近,两者在约100 m的飞行高度获得的DEM数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均方差分别为0.135 m、0.111 m和0.201 m、0.180 m;无RTK模块的精灵4 Pro无人机获取的DEM数据虽然绝对精度较差(水平和垂直方向均方差分别为1.707 m和249.280 m),但其反映的相对地形与实际地形接近,经过地面控制点校正后精度可以达到分米级。研究表明,RTK SfM技术克服了使用地面控制点的局限性,为活动构造研究领域微地貌测量提供了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当对测区的绝对三维坐标要求不高,仅需相对的地形起伏时,未搭载RTK模块的无人机也能够在无地面控制点约束的情况下满足地貌位错测量基本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运动恢复结构 摄影测量 活动构造 精度评估 龙木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MVS的作物三维重建:挑战与创新
6
作者 王皓 曹静 +4 位作者 胡佳楠 潘嫄嫄 毕然 孙挺 张文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8-1776,共9页
三维重建技术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作物表型信息,已成为智慧农业和智慧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多目视觉法的三维重建技术因其低成本、高精度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作物三维重建,其中运动恢复结构-多视角立体视觉(SfM-MVS)流程是其主流... 三维重建技术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作物表型信息,已成为智慧农业和智慧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多目视觉法的三维重建技术因其低成本、高精度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作物三维重建,其中运动恢复结构-多视角立体视觉(SfM-MVS)流程是其主流实现方法。本文对不断发展的SfM-MVS流程进行了技术体系梳理,并从当前作物三维重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SfM-MVS所面临的挑战和已有创新之处。本研究可为基于SfM-MVS的作物三维重建技术集成提供有力支撑,并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运动恢复结构 多视角立体视觉 作物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单目六自由度位姿估计数据集自动标注
7
作者 刘毅 魏东辰 +1 位作者 李子豪 严小军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3-1180,共8页
为解决在训练物体六自由度位姿估计神经网络时,人工标注真实场景数据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生成大量单目六自由度位姿估计数据集的方法,可提高数据集标注效率和精度。考虑采集图象环境的光照、物体遮挡等条件,以单目RGB相机、物体... 为解决在训练物体六自由度位姿估计神经网络时,人工标注真实场景数据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生成大量单目六自由度位姿估计数据集的方法,可提高数据集标注效率和精度。考虑采集图象环境的光照、物体遮挡等条件,以单目RGB相机、物体三维模型作为输入,在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orm motion,SfM)算法框架中添加尺度先验信息约束,实现在真实场景快速生成大量用于六自由度位姿估计训练的数据集。以生活用品为例,分别制作无遮挡、有遮挡数据集,与现有六自由度位姿估计数据集作对比,使用神经网络算法验证根据该方法制作出数据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集 位姿估计 真实场景 深度学习 单目相机 尺度约束 运动恢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迭代法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
8
作者 常志旺 李聪 +3 位作者 李万亨 闫桢绪 宋松科 权新蕊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时需要选用合适的地震动输入,虽然目前积累了丰富的强震记录,但依然无法从中选取适合各种场地和结构条件的近断层地震动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迭代法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即通过循环迭代法提取脉冲参... 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时需要选用合适的地震动输入,虽然目前积累了丰富的强震记录,但依然无法从中选取适合各种场地和结构条件的近断层地震动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迭代法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即通过循环迭代法提取脉冲参数生成近断层低频分量,与基于小波变换方法生成的地震动高频分量叠加得到近断层模拟地震动。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选取原始地震记录和模拟地震动进行结构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循环迭代法可以有效提取近断层低频脉冲分量。使用模拟地震动和原始地震动进行结构响应分析得到的最大位移均值结果较接近,证明该方法建立的模拟地震动可有效模拟真实的结构响应。所提方法可为脉冲型地震动结构响应分析提供参考和输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地震动模拟 循环迭代法 结构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运动放大的风力机结构动力特性识别
9
作者 李万润 赵文海 +1 位作者 李清 杜永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31,共12页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意放大倍率生成;其次,运用Lucas-Kanade光流法结合Shi-Tomasi角点检测,增强了对放大视频的视觉鲁棒监测能力;最后,采用风力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可以在风力机不同环境下有效识别风力机动力特性,精确度高达98%以上。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与视觉监测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小振动、远距离、非接触、低成本的结构健康监测,可为风力机等大型结构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风力机结构 运动放大 动力特性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运动的负泊松比结构压电俘能器设计与研究
10
作者 李文彬 时岩 +1 位作者 陆亚平 高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针对智能轮胎技术所面临的无线传感器供能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轮胎自供能的负泊松比结构压电俘能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理论,建立了轮胎旋转激励下包含离心力和重力的负泊松比压电悬臂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负泊松比结构和平板结构的... 针对智能轮胎技术所面临的无线传感器供能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轮胎自供能的负泊松比结构压电俘能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理论,建立了轮胎旋转激励下包含离心力和重力的负泊松比压电悬臂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负泊松比结构和平板结构的静力学性能及最佳负载,并通过数值分析和试验对负泊松比结构和平板结构的电压和输出功率进行研究,揭示了输出电压随转速变化的规律。数值结果表明:负泊松比结构的压电俘能器比平板结构压电俘能器俘能效率明显提高,峰值电压提高了41.23%,峰值功率提升了139.14%,工作带宽增大了5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俘能器 负泊松比结构 旋转运动 压电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站立式椭圆机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11
作者 栗永非 尹周杨 +1 位作者 秦盛伟 刘向辉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充分锻炼人体上下肢,文中设计了一种前驱站立式椭圆机,采用解析法建立了椭圆机的运动方程,一方面获得脚踏板中心点J和扶手中心点S的轨迹,并据此确定各杆件最优长度;另一方面获得点J和点S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运动学仿真进行验证,从... 为充分锻炼人体上下肢,文中设计了一种前驱站立式椭圆机,采用解析法建立了椭圆机的运动方程,一方面获得脚踏板中心点J和扶手中心点S的轨迹,并据此确定各杆件最优长度;另一方面获得点J和点S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运动学仿真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椭圆机运动平稳;最后,对运动过程双脚站立时和上下椭圆机单脚站立时的受力情况进行静力学仿真,确保两种情况下满足强度要求。结果表明:点J和点S轨迹、速度和加速度解析值与仿真值吻合,验证了运动方程的准确性;当l_(1)=200 mm,l_(2)=800 mm,l_(3)=265 mm,l_(5)=65 mm,l_(8)=350 mm,l_(J)=360 mm和l_(S)=350 mm时,点J和点S轨迹最优,其速度和加速度波动也较小;两种情况下的最大应力均位于飞轮连接轴处,因此该轴直径须大于2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站立式 椭圆机 结构设计 运动特性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曲面玻璃的自适应双面擦窗机器人设计与分析
12
作者 周杰 李涛 刘国志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8,共13页
针对现有擦窗机器人在曲面玻璃上无法正常工作、清洁效果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曲面玻璃的自适应双面擦窗机器人。该机器人整体采用双机设计,两机体在结构上均由多个机构铰接组成,各机构均设有磁吸附装置,清洁机构由多个节单元铰接... 针对现有擦窗机器人在曲面玻璃上无法正常工作、清洁效果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曲面玻璃的自适应双面擦窗机器人。该机器人整体采用双机设计,两机体在结构上均由多个机构铰接组成,各机构均设有磁吸附装置,清洁机构由多个节单元铰接组成。在机器人贴合曲面玻璃的过程中,各相邻机构以及各相邻节单元之间的铰接结构在磁吸附装置的驱动下产生夹角,以实现机器人对曲面玻璃表面弧度的自适应。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的磁极排布方式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机器人的曲面自适应性及运动稳定性,解决了曲面玻璃厚度及曲率变化引起的机器人自适应问题,得到了机器人在不同姿态下稳定工作的约束条件。最后,在机器人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开展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器人在曲面玻璃表面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贴合效果和可靠的运动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曲面玻璃清洁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擦窗机器人 铰接结构 双机设计 曲面自适应性 运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型地震动下埋地管道易损性及巨震风险分析
13
作者 韩俊艳 王小强 +3 位作者 申家旭 康安琦 缪惠全 杜修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0-1911,共12页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巨震中实测的12条脉冲型地震动以及12条无脉冲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对连续管道以及球墨铸铁管道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评估其易损性,最后将易损性分析结果与经验统计法得到的失效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埋地管道,脉冲型地震动的作用均会显著增加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概率;相较于连续管道,球墨铸铁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且对脉冲型地震动更加敏感;基于实际震害数据的经验统计结果略小于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的破坏概率,但会显著低估脉冲地震作用下埋地管道的破坏。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埋地管道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可为埋地管道在巨震以及脉冲型地震动下的风险评估以及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 埋地管道 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脉冲型地震动 巨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M方法的高密度点云数据生成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79
14
作者 魏占玉 Arrowsmith Ramon +1 位作者 何宏林 高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648,共13页
地形数据的质量(精度和分辨率)影响着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Li DAR测量是目前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有效技术方法之一,但是其高昂的测量成本和相对复杂的后期数据处理限制了Li DAR技术的大众化应用。近年来,一种被称为Sf M(Structure fr... 地形数据的质量(精度和分辨率)影响着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Li DAR测量是目前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有效技术方法之一,但是其高昂的测量成本和相对复杂的后期数据处理限制了Li DAR技术的大众化应用。近年来,一种被称为Sf 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适合大众化使用的新的高精度3维地形数据获取技术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利用高效的图像特征匹配算法从多视角照片中提取重叠区域的3维地形数据。由于Sf M技术仅需要目标物体的照片,而且对相机拍摄位置、图像尺度及拍摄焦距没有要求,因此利用简单测量平台采集地面照片就可以获取高质量的3维地形数据。与Li DAR技术相比,大大降低了获取高精度数据的成本,使得高精度3维地形数据的使用大众化。文中介绍了Sf 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展示了Sf M技术获取高精度3维地形数据的简单而有效的特性,特别适合于植被稀少的区域。文中利用近千米高空拍摄的、具有约70%重叠度的一套随Li DAR飞行采集的数字航空照片生成具有真彩色的高密度Sf M点云数据,点密度高达25.5个/m2,可生成分辨率0.2m的DEM(数字高程模型)。对比相同区域的LiDAR点云数据,统计分析表明58.3%的Li DAR数据与Sf M数据的垂直偏差<0.1m,88.3%的Li DAR数据的垂直偏差<0.2m;而且发现不同地貌的Sf M数据精度存在差异,平缓地形的Sf M数据精度高于陡峭地形的Sf M数据精度。文中还介绍了以氦气球作为拍摄平台的Sf M测量系统,可以快捷地获取高精度的3D地形数据和正射影像,比目前常用的差分GPS测量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数据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from motion(sfm) LIDAR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15
作者 李小军 张誉潇 +1 位作者 荣棉水 倪萍禾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7-2252,共16页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 基于散射场理论的水平竖向谱比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正演算法建立了地表HVSR与场地土层特性的联系,通过与地震动地表观测数据的结合实现了场地土层速度结构的反演。然而,当前的HVSR大多采用传统确定性的反演方法,导致反演结果具有明显的不唯一性,且难以评估其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针对土层速度结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可以实现反演参数不确定性的评估。该方法将贝叶斯原理与地震动的水平竖向谱比(earthquak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简称EHV)正演算法相结合,以强震动观测记录的S波成分作为数据源,实现了场地土层结构的反演。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贝叶斯反演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场地土层速度结构,并能够对反演模型中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竖向谱比(HVSR) 强震动观测记录 贝叶斯反演方法 土层速度结构 井上井下谱比(SBSR) 正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扫描和SFM的非同步点云三维重构方法 被引量:40
16
作者 陈辉 马世伟 Andreas Nuechter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8-1157,共10页
室外场景具有测量数据量大、扫描数据易重叠及建筑物表面信息复杂等特点,单靠激光扫描方法能够获得场景精确的深度信息,但缺乏颜色和纹理信息,利用从运动中恢复结构(SFM)方法可获得丰富的彩色信息,但重构精度不高,若将两种设备固定进行... 室外场景具有测量数据量大、扫描数据易重叠及建筑物表面信息复杂等特点,单靠激光扫描方法能够获得场景精确的深度信息,但缺乏颜色和纹理信息,利用从运动中恢复结构(SFM)方法可获得丰富的彩色信息,但重构精度不高,若将两种设备固定进行在线实时同步测量,易受到测量环境和系统制约不易实现。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扫描和SFM结合的非同步点云数据融合的三维重构方法。首先,提出利用手动选择控制点进行7自由度初始配准,再利用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对初始配准结果进行精确配准,最后利用最近点搜索算法将分布在经基于面片的多视图立体视觉(PMVS)算法优化后的SFM数据中的颜色信息与激光扫描的点云坐标进行融合。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显示,本文的方法能有效地将激光扫描与SFM点云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室外大场景的三维彩色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激光扫描 sfm 点云配准 数据融合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Gabor特征的SFM算法三维人脸建模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从中 张凌华 詹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5,共6页
采用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进行三维人脸建模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其对错误的匹配点比较敏感,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Gabor特征的SFM算法三维人脸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Gabor滤波器提取纹理特征,判别轮廓... 采用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进行三维人脸建模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其对错误的匹配点比较敏感,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Gabor特征的SFM算法三维人脸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Gabor滤波器提取纹理特征,判别轮廓特征点匹配的准确性;针对图像数增多,传统因子分解法不易修正旋转矩阵的问题,利用旋转矩阵的性质求得修正矩阵,避开方程组的求解;提出引入迭代最近点算法将稀疏三维特征点与三维模型进行配准,缩小空间距离,并结合薄板样条函数插值生成特定的三维人脸模型,为增强真实感,进行纹理映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匹配点的准确性,能够重建出具有较强真实感的三维人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sfm) GABOR滤波器 因子分解 修正矩阵 迭代最近点(I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管道安装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
18
作者 隋明航 李艳杰 +2 位作者 郎智明 卜春光 纪兆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88-3295,共8页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实际环境条件与井下管道安装这一实际应用背景,设计一款关节式巷道管道安装机器人,对机械臂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并完成其三维建模。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通过MATLAB对机械臂的正逆运动学进行验证。基于所建的运动学模型...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实际环境条件与井下管道安装这一实际应用背景,设计一款关节式巷道管道安装机器人,对机械臂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并完成其三维建模。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通过MATLAB对机械臂的正逆运动学进行验证。基于所建的运动学模型进行机械臂笛卡尔空间的轨迹规划算法设计,通过MATLAB和ADAMS软件对机械臂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仿真表明,本机械臂的结构设计合理,机械臂轨迹规划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设计 运动规划 MATLAB 运动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几何信息学习的图结构运动分割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纪友 李俊 +1 位作者 郭霏霏 李琦铭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针对现有运动分割方法在交通场景下实用性方面的不足,性能和验证时间难以平衡的问题,提出用于几何信息学习的图结构运动分割方法(GS-Net)。GS-Net由点嵌入模块、局部上下文融合模块、全局双边正则化模块和分类模块组成。其中,点嵌入模... 针对现有运动分割方法在交通场景下实用性方面的不足,性能和验证时间难以平衡的问题,提出用于几何信息学习的图结构运动分割方法(GS-Net)。GS-Net由点嵌入模块、局部上下文融合模块、全局双边正则化模块和分类模块组成。其中,点嵌入模块将原始关键特征点数据从低维线性难可分的空间映射到高维线性易可分的空间,有利于网络学习图像中运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局部上下文融合模块利用双分支图结构分别在特征空间和几何空间提取局部信息,随后将两种类型的信息融合得到更强大的局部特征表征;全局双边正则化模块则利用逐点和逐通道的全局感知来增强局部上下文融合模块得到的局部特征表征;分类模块将前面得到的增强局部特征表征映射回低维分类空间进行分割。GS-Net在KT3DMoSeg数据集的误分类率均值和中值分别为2.47%和0.49%,较于SubspaceNet分别降低8.15%和7.95%;较于SUBSET分别降低7.2%和0.57%。同时,GSNet在网络推理速度相比SubspaceNet和SUBSET均提升两个数量级;GS-Net在FBMS数据集召回率和F-measure分别为82.53%和81.93%,较于SubspaceNet分别提升13.33%和5.36%,较于SUBSET分别提升9.66%和3.71%。实验结果表明GSNet能够快速、精确地分割出真实交通场景中的运动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分割 关键点提取 图结构 特征融合 深度学习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大规模SFM的快速鲁棒特征跟踪算法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曹明伟 李书杰 +1 位作者 贾伟 刘晓平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2-260,共9页
运动恢复结构(SFM)是指通过分析二维图像序列恢复三维结构信息的过程,在计算机视觉的多种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征跟踪是大规模SFM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多视图特征跟踪算法在鲁棒性和效率上还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 运动恢复结构(SFM)是指通过分析二维图像序列恢复三维结构信息的过程,在计算机视觉的多种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征跟踪是大规模SFM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多视图特征跟踪算法在鲁棒性和效率上还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和鲁棒的特征跟踪(FRFT)算法。首先,采用AGAST进行特征点检测,并使用图像矩为AGAST特征定义主方向,为构造旋转不变的描述子奠定基础;其次,在差分高斯金字塔空间内,根据中心点与邻域像素之间的差值构造特征描述子,避免光照和尺度变化对特征匹配的影响;再次,为了提高特征匹配效率,对特征集合进行聚类,采用KD-Tree加速特征匹配,提高算法的时间效率;最后,采用4种方式对FRFT算法进行验证,并与现有经典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FRFT算法在鲁棒性和时间效率方面均优于现有经典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 三维重建 摄像机跟踪 特征匹配 特征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