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8篇文章
< 1 2 2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PHASES OF CENOZOIC DEFORMATION IN NORTHEASTERN TIBET: THRUSTING FOLLOW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 被引量:1
1
作者 Matt S. Spurlin 1, Yin An 1, T. Mark Harrison 1, Brian K. Horton 1,3 , Zhou Jiangyu 2, Wang Jianghai 2(1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CA 90095\|1567 USA, E\|mail mspurlin@ucla.edu 2 Guangzho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94-294,共1页
In order to establish deformation history for the Cenozoic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 conducted geologic mapping along a 120km traverse between Nangqian and Yushu in the northeastern Qiangtang terrane. Thi... In order to establish deformation history for the Cenozoic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 conducted geologic mapping along a 120km traverse between Nangqian and Yushu in the northeastern Qiangtang terrane. This work reveals a complex interaction among Tertiary thrusting, strike\|slip faulting, sedimentation, and igneous activity. Two phases of deformation are recognized. The older northeast—southwest shortening, expressed by thrusting and folding, is followed by left\|slip faulting along northwest\|trending faults. Tertiary thrusts, predominantly southwest\|dipping, a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traverse, and typically juxtapose Mesozoic strata over Paleogene strata. The latter were deposited in several separated basins during folding and thrusting, as indicated by well\|developed growth strata.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s suggests a minimum estimate of 45km of crustal shortening along the traverse. Numerous hypabyssal intrusions were mapp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raverse near Nangqian. They were emplaced into the Paleogene sediments and are dated between 36 and 33Ma by 40 Ar/ 39 Ar and U\|Pb methods. Paleogene sediments are also interbedded with volcanics in both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traverse, a volcanic unit overlies a Tertiary thrust. This unit itself is broadly folded. This relationship suggests that Tertiary igneous activity was coeval with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in the region, implying strongl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ocesses. The youngest event in the area is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trending left\|slip faults. They cut Tertiary thrusts, folds, and about 35Ma igneous intrusions. In contrast to widely distributed Tertiary folds and thrusts, strike\|slip faulting is restricted only to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our mapped area near Nangqian. The strike\|slip faults apparentl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modern drainage systems,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have been active recently. As the younger strike\|slip faults are subparallel to the older folds and thrusts, we have not been able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left\|slip on these faults. We interpret the termination of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replacement by strike\|slip faulting as a result of both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region and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strike\|slip deformation in easter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ustING strike\|slip CENOZOIC IGNEOUS activity sed imentation QIANGTANG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or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unnels crossing strike-slip fault zone considering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2
作者 YANG Heng-hong WANG Ming-nian +1 位作者 YU Li ZHANG 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116-2136,共21页
The tunnel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 exhibits severe and catastrophic damage.The existing analysis models frequently assume 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ixed fault plane position.In contrast,post-e... The tunnel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 exhibits severe and catastrophic damage.The existing analysis models frequently assume 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ixed fault plane position.In contrast,post-earthquak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isplacement near the fault zone is typically nonuniform,and the fault plane position is uncertain.In this study,we first established a series of improved governing equations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unnels under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ncorporated key factors such as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into the governing equations,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applicability range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In contrast to previous analytical models,the maximum computational error has decreased from 57.1%to 1.1%.Subsequently,we conducted a rigorous valid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by undertak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a 3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and the results from both approaches exhibited a high degre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greement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9.9%.Finally,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utilized to perform a parametric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such as fault displacement,fault zone width,fault zone strength,the ratio of maximum fault displacement of the hanging wall to the footwall,and fault plane position,on the response of tunnels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The findings indicate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 of the tunnel with the rise in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ault zone strength.Conversely,an augmentation in fault zone width is found to contribute to a decrease in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For example,for a fault zone width of 10 m,the peak values of bending moment,shear force,and axial force are approximately 46.9%,102.4%,and 28.7% higher,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observed for a fault zone width of 50 m.Furthermore,the position of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 is influenced by variations in the ratio of maximum fault displacement of the hanging wall to footwall and the fault plane location,while the peak values of shear force and axial force always align with the fault plane.The maximum peak internal forces are observed when the footwall exclusively bears the entirety of the fault displacement,corresponding to a ratio of 0:1.The peak values of bending moment,shear force,and axial force for the ratio of 0:1 amount to approximately 123.8%,148.6%,and 111.1% of those for the ratio of 0.5:0.5,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tunnel engineering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ault zone width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膏盐层系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以库车前陆盆地砂箱物理模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莫涛 郭虹兵 +3 位作者 刘恣君 潘杨勇 范坤宇 邓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共13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软弱膏岩层系滑脱构造变形差异特征。滑脱层变形导致深‒浅部地层变形特征具有差异性,深部层系受挤压缩短基底卷入变形发育逆冲叠瓦断层及其双重构造变形特征,浅部层系沿硅胶滑脱层顺层逆冲滑脱,形成冲起构造。受控多期冲断变形作用中-厚层硅胶砂箱模型滑脱层变形过程具明显的沿前陆盆地向断层断距减小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坳陷发育厚层新生代膏盐岩,控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盐相关构造和主断层带,软弱盐层对其上覆层系和下伏基底差异性调节作用,导致区域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同构造沉积地层可能抑制膏岩滑脱多期次冲断变形作用,导致盐上层系滑脱变形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膏盐滑脱层 构造‒沉积耦合 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4
作者 邓宾 徐宏远 +7 位作者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65-2580,共16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边界主断裂带构造解析、断层方解石U-Pb年代学以及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对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梳理:(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0 Ma),初步发生陆内褶皱冲断变形,慈利-保靖断裂开始活动;(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 Ma),多层系滑脱致使冲断变形扩展至鄂渝湘黔地区,此时建始-彭水断裂开始活动;(3)晚白垩世—早古近纪(71~52 Ma),恩施-酉阳、鹤峰-来凤断裂开始活动,进一步发生挤压褶皱冲断变形作用。断层年代学与研究区内变形应力场特征共同揭示雪峰陆内冲断系统印支期前展式冲断扩展变形过程、燕山期背驼式构造变形过程,共同形成了扬子陆块内部低楔顶角角度、宽变形域前陆冲断带结构特征,控制着上扬子地块古扬子陆相湖盆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定年 背驼式冲断 褶皱冲断带 古扬子湖盆 上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量推力台架中测力传感器组件的性能仿真与试验
5
作者 张军 温晓杰 +3 位作者 李新阳 林山 张巍 任宗金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航空发动机矢量推力的高精度测量对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测力传感器组件在矢量推力测试中的变形与其在单向推力测试中的变形存在差异问题,开展了测力传感器组件的性能分析。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测力传感器组... 航空发动机矢量推力的高精度测量对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测力传感器组件在矢量推力测试中的变形与其在单向推力测试中的变形存在差异问题,开展了测力传感器组件的性能分析。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测力传感器组件变形影响规律。从单个挠性件入手,通过力学分析其受力模型,建立了挠性件及测力传感器组件的3维模型;仿真其3向变形,获取了其刚度性能,进行了其变形叠加原理的验证。开展了挠性件及测力组件的变形试验,分析讨论不同测点位置对变形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以避免在力作用下引起的测力传感器组件翘曲以及微小偏斜导致的误差对变形测量的影响,得到了试验状态下的变形规律和刚度性能。经仿真与试验变形对比,结果表明:挠性件及测力传感器组件各向变形的仿真与试验误差在5%之内,轴向刚度和侧向刚度的仿真与试验误差分别在5%和2%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推力 推力台架 挠性件 测力传感器组件 性能分析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逆冲褶皱带霍−玛−吐逆冲岩席发育力学机制与模拟实验
6
作者 杨庚 陈竹新 +1 位作者 鲁雪松 张欲清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3,共16页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层,断层向南延伸到第一排背斜之下,并形成广泛分布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席体内部基本上无构造变形。霍-玛-吐构造带的钻井资料显示准南逆冲带前缘逆冲断层及滑脱断层均发育在流体压力系数较高的异常超压层中,说明该逆冲岩席属于强干变形席体、弱滑脱断层组合。根据玛纳斯构造带的钻井实测地层压力计算出逆冲断层的上下盘压力系数明显不同,且逆冲断层上盘的流体压力系数在逆冲断层处急剧降低,说明上盘逆冲岩席底部为弱滑脱层,有效分隔了上、下盘流体压力系统。文章依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标定获得的霍-玛-吐逆冲岩席变形几何学特征,建立了后缘挤压下逆冲席体变形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计算出逆冲席体后缘水平挤压应力与垂直方向的重力比值与逆冲席体几何参数及断层摩擦系数和断坡角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别给出了无流体超压的逆冲席体和含有流体超压滑脱层逆冲席体的数学关系式。为了验证力学模型可靠性,对准南逆冲带中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证实该类型的刚性逆冲席体变形规律前缘逆冲断层发育样式符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认识,也佐证了简化的力学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逆冲席体底部大位移是多地段同时发生的小范围位移累积而成大位移,为认识造山带内推覆体或造山带前缘逆冲席体大规模远距离推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逆冲褶皱带 霍-玛-吐逆冲岩席 构造超压 力学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摩擦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周新聪 尹宗奇 +5 位作者 黄健 欧阳武 闫子扬 王瑞璞 刘骁 陶辉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船舶在航行时,爆炸、触礁和搁浅等事故可能造成舱室破损导致润滑系统浸入海水。为探究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学特性,以船用锡基巴氏合金(ZSnSb12Cu6Cd1)与42CrMo为研究对象,探究润滑系统在浸水条件下对巴氏合金的摩擦学性能... 船舶在航行时,爆炸、触礁和搁浅等事故可能造成舱室破损导致润滑系统浸入海水。为探究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学特性,以船用锡基巴氏合金(ZSnSb12Cu6Cd1)与42CrMo为研究对象,探究润滑系统在浸水条件下对巴氏合金的摩擦学性能影响。首先,对浸水的润滑油进行乳化表征试验,通过流变仪进行测量,获得油水混合物的黏度-温度曲线。然后,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不同含水率的润滑油对巴氏合金摩擦因数与磨损体积的影响规律,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测巴氏合金磨损表面并探究其在不同浸水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船用柴油CD40浸水后乳化液的黏度随着水浸入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纯油润滑工况对比,浸水后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量均增大,且在海水润滑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在机械剪切的作用下发生异常磨损,在相同推力条件下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量增大了7.61倍和505.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轴承 巴氏合金 浸水环境 黏度-温度关系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态平行射流推力耦合特性研究
8
作者 贺小峰 黄贺文 刘俊宇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0,共8页
为了研究非稳态平行射流推力耦合特性规律,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考察了射流速度函数、中心轴距和时间相位差对推力耦合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中心轴距为1.5D(D为喷嘴直径)下,双喷嘴与单喷嘴射流的平均... 为了研究非稳态平行射流推力耦合特性规律,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考察了射流速度函数、中心轴距和时间相位差对推力耦合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中心轴距为1.5D(D为喷嘴直径)下,双喷嘴与单喷嘴射流的平均推力比值K随时间相位差增大而增大(一个射流周期内),最大推力损失达到8.53%;在较大时间相位差时出现K>1,即耦合推力呈现增强效应;最大推力增强仅为0.42%,单纯依靠涡环间的相互诱导作用产生的推力增强效应很微弱;当中心轴距为2.5D和2.0D时,平均推力比值K随时间相位差增大则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规律,其范围分别为0.9945~0.9973和0.9866~0.9975。研究成果可为水下非稳态推进器的设计提供参考,尤其在推力增强方面的新发现,为水下高效推进器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射流 平行射流 推力耦合 推力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推力轴承油膜温度分布及同步测量优化
9
作者 李初辉 姚登峰 +2 位作者 廖祥波 许颜贺 蒋志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8-181,177,共5页
推力轴承的散热对于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轴承温度测量对象为钢基体,因此瓦体温度的测量存在滞后,无法快速反映出当前油温及轴承实际运行状态。而油膜温度能快速反映油温变化,故提出在推力瓦瓦面增加油膜温度传感器,以... 推力轴承的散热对于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轴承温度测量对象为钢基体,因此瓦体温度的测量存在滞后,无法快速反映出当前油温及轴承实际运行状态。而油膜温度能快速反映油温变化,故提出在推力瓦瓦面增加油膜温度传感器,以替代传统的瓦体温度测量的同步测量优化方案。建立了推力轴承简化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负荷下推力轴承的油膜温度分布,并发现推力瓦瓦面出油边上弦内存区域的油膜温度最高,瓦面油膜的最大温差可达20℃左右。在温度最大位置设置传感器后,在仿真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瓦温测量,油膜温度传感器将测量时间加快近10 min,能够更加直接、快速反映轴承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机组 推力轴承 瓦温 油膜温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0
作者 吴珍汉 季长军 +4 位作者 王涛 刘志伟 赵珍 王茜 陈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7-1477,共11页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 综合野外观测、二维地震与油气钻探等资料,分析羌塘中部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理。北羌塘凹陷南部胜利河及邻区侏罗纪发育厚达3600 m海相沉积,形成了优质海相烃源岩、不同类型储层及优质盖层,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因埋深不足白垩纪长期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导致羌中隆起北侧形成规模较大的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北西西—近东西走向、自南向北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及古近纪前陆盆地组成;古新世—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增厚及前陆盆地沉积加载,重塑了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下侏罗统雀莫错组烃源岩、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烃源岩始新世早期先后跨过生烃门限,始新世中期进入生烃高峰。古新世—始新世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于侏罗系布曲组灰岩,形成裂缝灰岩储层,油气充注后成为主力油层。侏罗系海相沉积形成生储盖系统,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导致油气成藏,有利于羌塘盆地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湖逆冲推覆构造 古近纪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机理 侏罗系海相沉积 羌塘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可倾瓦推力轴承承载性能试验
11
作者 王利伟 母博伟 +2 位作者 韩佳真 徐科繁 张广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设计并搭建了某型燃气轮机可倾瓦推力轴承试验台,在对试验设备检查及调试后,开展了对外径为255mm、转速为3200r/min、比压为0.9MPa推力轴承的变轴向推力试验及轴向推力加载20min稳定运行试验,研究给出了轴向推力加载及进油温度对该型可... 设计并搭建了某型燃气轮机可倾瓦推力轴承试验台,在对试验设备检查及调试后,开展了对外径为255mm、转速为3200r/min、比压为0.9MPa推力轴承的变轴向推力试验及轴向推力加载20min稳定运行试验,研究给出了轴向推力加载及进油温度对该型可倾瓦推力轴承轴瓦温度的影响。试验表明,轴向推力每增大16kN,轴瓦温度提高5℃左右;进油温度40℃相对于进油温度30℃,轴承温度高3℃左右。试验为推力滑动轴承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倾瓦推力滑动轴承 承载性能 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卸荷损伤效应下开挖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东平 石柱 彭文耀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40,共14页
边坡开挖卸荷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坡体内岩土体强度产生损伤,进而影响到开挖边坡稳定性。当前,边坡工程开挖滑塌事故频有发生,而较少研究关注卸荷损伤效应下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在此,基于简单的线性模型,建立开挖卸荷效应下边坡滑面岩... 边坡开挖卸荷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坡体内岩土体强度产生损伤,进而影响到开挖边坡稳定性。当前,边坡工程开挖滑塌事故频有发生,而较少研究关注卸荷损伤效应下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在此,基于简单的线性模型,建立开挖卸荷效应下边坡滑面岩土体强度参数计算公式。进而,结合极限平衡推力法,引入迭代计算策略,实现边坡安全系数反馈与滑面强度参数更新之间的交互计算,达到卸荷损伤效应下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目的,为工程边坡开挖过程中安全状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此后,经3种不同类型开挖边坡算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开挖卸荷损伤明显降低开挖后边坡稳定性,且边坡破坏形态可能会演变成近坡面的浅层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边坡稳定性 卸荷损伤 滑面强度参数 极限平衡推力法 安全系数 滑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锥结构参数对膨胀偏流喷管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蔡文祥 王涛 +1 位作者 邓海军 袁亿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3,共9页
为分析塞锥结构参数对膨胀偏流喷管工作性能的影响,本文以膨胀偏流喷管为研究对象,对其矩形试验件的流场进行测量,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飞行高度时关键结构对其流场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敛深度L由10... 为分析塞锥结构参数对膨胀偏流喷管工作性能的影响,本文以膨胀偏流喷管为研究对象,对其矩形试验件的流场进行测量,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飞行高度时关键结构对其流场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敛深度L由10 mm增加到20 mm,推力系数总体上呈现增大趋势;随着收敛角θ由0°增加到10°,不同来流总压时推力系数的一致性有所增加,而推力系数的均值随着收敛角的变化存在最优解,θ=10°时,喷管的综合性能最为理想。喷管扩张段内的气流径向膨胀范围随环境压强的降低逐渐增大,中心回流区封闭后流场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偏流喷管 塞锥结构 推力系数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15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坑织构化滚动轴承贫油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义民 胡甲帅 +1 位作者 龙日升 李文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4,共4页
为揭示凹坑对滚动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打标机在81107-TN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轴圈表面制备了直径60μm、250μm,深度1μm、8μm的不同表面织构,然后利用MMW-1A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与光滑轴承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后采用三... 为揭示凹坑对滚动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打标机在81107-TN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轴圈表面制备了直径60μm、250μm,深度1μm、8μm的不同表面织构,然后利用MMW-1A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与光滑轴承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后采用三维非接触式形貌仪和电子天平对磨损表面和磨损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光滑轴承相比较,织构化轴承增加了润滑油作用时间。与其他几种织构的摩擦系数曲线相比,直径60μm、深度1μm的织构化轴承摩擦系数曲线低且平稳。织构深度1μm时轴圈的磨损量降低,最高可降低10.21%。保持架和座圈的磨损量也均低于光滑轴承,其中保持架磨损量最高可降低40.47%,座圈磨损量最高可降低27.51%。纹理更密集、较浅的特征容易产生均匀且覆盖面积大的尼龙膜,这对滚子轴承的减磨更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圆柱滚子轴承 织构化 磨损量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柯坪冲断带断层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17
作者 朱爽 郭南男 庞亚瑾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62,共15页
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冲断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融合速度场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进行应变场计算,结果显示柯坪冲断带位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冲断带两侧的运动特征有所不同,西侧的挤压应变高于东侧,西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 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冲断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融合速度场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进行应变场计算,结果显示柯坪冲断带位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冲断带两侧的运动特征有所不同,西侧的挤压应变高于东侧,西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3.3×10^(-8)/a,东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1.2×10^(-8)/a。综合InSAR形变结果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三维块体模型方法计算柯坪冲断带主要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分布及滑动速率,结果显示,柯坪断裂带西段的挤压速率较大,为(3.1±0.3)mm/a,东段的速率较小,为(0.3±0.2)mm/a;迈丹断裂西段的挤压速率为(2.7±0.5)mm/a,东段的挤压速率为(3.7±0.4)mm/a。柯坪断裂带东段的滑动亏损速率较低,可能与东侧多层推覆体构造有关。迈丹断裂带东段的亏损速率较高,同时发生了乌什地震,导致能量进一步释放。文中同时基于SHIFT假设和算法预测了浅源地震的发生概率,认为柯坪地块仍处于预测概率值较高的区域,西南天山仍是强震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柯坪冲断带 应变率 滑动速率 浅源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水推进高速水陆两栖平台自航数值模拟及推力减额分析
18
作者 杜尊峰 樊涛 +1 位作者 段鑫 李昂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069,共9页
为研究喷水推进高速水陆两栖平台的推力减额特性,本文基于RANS方程及VOF模型,求解平台自航流场。通过重叠网格方法计算平台的纵倾及升沉运动,同时利用体积力法简化模拟喷泵作用,从而实现喷水推进高速水陆两栖平台自航的数值模拟。采用... 为研究喷水推进高速水陆两栖平台的推力减额特性,本文基于RANS方程及VOF模型,求解平台自航流场。通过重叠网格方法计算平台的纵倾及升沉运动,同时利用体积力法简化模拟喷泵作用,从而实现喷水推进高速水陆两栖平台自航的数值模拟。采用流线追踪法得到推进器进流面,以动量通量法计算推进器总推力。模拟结果表明,喷水推进水陆两栖平台的推力减额特性在不同航速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低航速时,推力减额为正;中高航速时出现负推力减额。在整个航速范围内,阻力增额恒为正,动量减额恒为负,阻力增额随航速增加逐渐减小并接近于零是中高航速出现负推力减额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 高速水陆两栖平台 推力减额 体积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走滑断层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
19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2 位作者 柳金城 李兆亮 梅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震响应杂乱,断层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围绕逆冲走滑断层成生机制特点及断层体系复杂性解析与表征,研发出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技术,成功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的定量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依靠分区对比,建立关键标志层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技术,有效解决了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破碎地层层位标定多解性强的难题,实施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6个关键标志层的有效标定与全区满覆盖追踪。应用多尺度多类型逆冲走滑断层褶皱阶梯状网格建模与全景可视化表征技术,实现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剖面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走滑断层 断层识别与组合 分区分级解析 三维全景表征 油砂山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口压差扰动下螺旋槽动压止推轴承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20
作者 董志强 白苗岑 于根亮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9,共6页
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与轴承参数的数值关联一直是空气轴承设计的基础,大扰动下轴承系统稳定性的非线性行为极难数值表征和量化分析。基于气动力学方程仿真,合理引入人工入口压差扰动,研究螺旋槽止推轴承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扰动强... 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与轴承参数的数值关联一直是空气轴承设计的基础,大扰动下轴承系统稳定性的非线性行为极难数值表征和量化分析。基于气动力学方程仿真,合理引入人工入口压差扰动,研究螺旋槽止推轴承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扰动强度增加,人工扰动的输入和轴承气动承载力的动态响应出现函数形式差异,这是不稳定出现的分叉点;通过更改轴承螺旋槽槽型,可以有效改善动态响应的差异,从而有效削除不稳定性行为。研究结果为轴承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槽止推轴承 动态响应特性 槽型 稳定性 扰动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