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ION OF STRIKE-SLIP MOVEMENT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IBET
2
作者 Kobayashi Kenta 1, Matsuoka Atsushi 2, Yang Qun 3, Nagahashi Toru 1, Takei Masahiko 1, Zeng Qinggao 4,Wang Yujin 3 (1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igata University, Niigata 950\|2181, Japan 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iigata Un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11-112,共2页
Meso\|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astic fault rocks developed in the Xialu chert are described. The Xialu chert represents pelagic and deep marine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and o... Meso\|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taclastic fault rocks developed in the Xialu chert are described. The Xialu chert represents pelagic and deep marine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and occupies the southern marginal part of the E—W trending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he apparent total thickness of siliceous deposits exceeds 1km. The current study is concentrated along the two measured sections, Xialu\|E and Xialu\|W. The Xialu\|E sec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red chert associated with reddish purple siliceous mudstone and greenish gray mudstone. The beds steeply dip north or south. The 45m section studied is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chert unit,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and melange unit from north to south). They are in faul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chert unit and the northernmost of the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a 15m thick cohesive cataclasite zone can be defined. The cataclasites are composed of chert fragments in a fine grained matrix, and deformed with jigsaw puzzle structures. The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unit is made up of four slabs of chert\|siliceous mudstone sequence. Mesoscopic duplex zones in thickness from 1 to 3m are recognized at slab boundaries. Flat and ramp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P foliations, R1 shears, Y surfaces are developed. Shear spacing range from 1 to 10cm. The slip senses ar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long these duplex zones. The cataclasite zone is cut by the duplex zone along the southern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Xialu chert structural ana LYSIS fault rocks STRIKE slip I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卡瓦坐封对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及试验研究
3
作者 董社霞 程文佳 +3 位作者 葛垣 刘洋 贺育贤 易先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5-220,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桥塞对套管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保证桥塞的坐封效果,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探讨了铣齿式和镶齿结构卡瓦对P110和P125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桥塞卡瓦与套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了卡瓦与套管间的支持...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桥塞对套管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保证桥塞的坐封效果,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探讨了铣齿式和镶齿结构卡瓦对P110和P125套管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桥塞卡瓦与套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导了卡瓦与套管间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并对P110和P125套管材料进行拉伸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铣齿式和镶齿式结构卡瓦下入套管的力学行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两种卡瓦结构的坐封效果。结果表明:铣齿式卡瓦坐封力为85~210 kN时,套管最大应力为780 MPa,套管变形比较严重,且变形方向由内向外扩展,当坐封压力超过210 kN时,卡瓦才能有效坐封套管;镶齿式硬质合金卡瓦在坐封压力为85~210 kN时,接触压力呈锯齿状变化,齿痕较深,能够牢固坐封套管。试验进一步验证了镶齿式硬质合金卡瓦在P110和P125套管中的咬合效果显著优于铣齿式卡瓦;采用硬质合金型卡瓦替代铣齿式卡瓦,可有效达到坐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瓦结构 有限元 力学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分布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超 郭宏辉 +3 位作者 张生龙 朱林涛 冯建伟 杜赫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走滑断控模式下目的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带各段地应力模式不同;地质单元结构差异控制地应力分布,裂缝高密度区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两侧或断裂之间;在安德森Ⅰa型、Ⅲ型地应力模式下,裂缝高密度区油气井具高产特征。明确了顺北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地应力条件、裂缝发育特征及单井油气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 地应力 裂缝预测 构造分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控制
5
作者 曾联波 宋逸辰 +6 位作者 韩俊 韩剑发 姚迎涛 黄诚 张银涛 谭笑林 李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连通性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①走滑断层规模、构造部位与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规模。断层规模越大,储层规模越大;叠接挤压段的储层规模大于叠接拉分段,纯走滑段的储层规模相对较小;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与端部的储层规模较大;垂向上储层发育的差异性受岩石力学层控制,脆性指数高的岩石力学层更有利于缝洞储层的发育。②多期走滑断层活动及流体改造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有效性演化及其非均质性。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大气淡水活动期为缝洞储层主要形成期;海西晚期热液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有效储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③走滑断层构造部位和现今地应力控制了缝洞储层连通性。叠接拉分段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于纯走滑段,叠接挤压段较差;与现今地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走滑断层控制的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优质缝洞型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断层的叠接拉分段两侧断层交汇区域,叠接挤压段中部区域、纯走滑段交叉部位、转折部位和端部的羽状断层区;剖面上集中于高脆性指数的岩石力学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作用 缝洞型储层 走滑断层 岩石力学层 碳酸盐岩 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金属可溶桥塞卡瓦结构锚定性能优化
6
作者 崔璐 常文权 +4 位作者 王澎 邹方 赵景辉 王航 程嘉瑞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全金属可溶桥塞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自溶解性,逐渐被用于储层压裂改造作业中。桥塞卡瓦结构锚定过程中,卡瓦牙与套管的不均匀咬合所引起的桥塞承载能力不足,是影响压裂效率的关键。为提升桥塞卡瓦结构的锚定性能,以影响套管咬合深度和接... 全金属可溶桥塞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自溶解性,逐渐被用于储层压裂改造作业中。桥塞卡瓦结构锚定过程中,卡瓦牙与套管的不均匀咬合所引起的桥塞承载能力不足,是影响压裂效率的关键。为提升桥塞卡瓦结构的锚定性能,以影响套管咬合深度和接触应力的4个主要参数齿槽轴心角、齿槽深度、齿端距和齿槽倾角为对象,分析不同参数下前后排卡瓦牙对套管的咬合深度及接触应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齿槽轴心角增大,套管咬合深度差值先减小后增大,套管接触应力差值逐渐减小,齿槽轴心角为28°时咬合较为均匀;随着齿槽深度的增大,套管咬合深度差值逐渐增大,套管接触应力差值出现上下波动,齿槽深度为6.7 mm时咬合较为均匀;随着齿端距的增大,套管咬合深度差值不断增加,套管接触应力差值先逐渐增大最后保持稳定,齿端距为13 mm时咬合较为均匀;随着齿槽倾角的增加,套管咬合深度差值和套管接触应力差值逐渐增大,齿槽倾角为65°或67°时咬合较为均匀。以齿槽轴心角、齿槽深度、齿端距和齿槽倾角的变化作为输入层,以套管接触应力和咬合深度作为输出层,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出卡瓦基座最优结构参数为:齿槽轴心角为27.9°,齿槽深度为6.7 mm,齿端距为13 mm,齿槽倾角66°。在最优参数下套管的接触应力和咬合深度在轴向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金属可溶桥塞 卡瓦结构 锚定性能 多目标优化 井下压裂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特征及成藏意义
7
作者 唐浩 邬光辉 +5 位作者 马兵山 黄天俊 邹禺 兰雪梅 苏琛 王家木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4-897,共14页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制约了川中地区气藏勘探开发。以川中高磨地区7066 km2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井资料为基础,解析二叠系弱走滑断裂基本特征及其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微弱走滑断裂活动下的断裂-成藏研究提供案例。结果表明:高磨地区二叠系发育8条一级走滑断裂,走向分别为NEE向、EW向、NW向,长度在30~160 km之间,一级走滑断裂间距介于10~30 km,二叠系走滑断裂基本继承寒武系断层发育;统计8条主干走滑断裂落差认为活动性较弱,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分区差异性,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整体特点;下二叠统底界走滑断裂展布情况与强度均强于上二叠统底界。二叠系走滑断裂可能受控于峨眉地裂而发生左行张扭活动;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分段性明显,构造样式以斜列、线性、斜交等简单样式为主,走滑断裂的分段性造成断裂构造特征与断裂带岩石物理的差异性,并对断裂的渗流性与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测井结果显示单井距走滑断裂核部2 km范围内,孔隙度、渗透率具有明显提升的趋势,可能受到了走滑断层裂缝网络的控制作用,一系列钻井显示距离走滑断裂越近油气产量越高,证实了走滑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单井气藏解剖证实走滑断裂具有三类有利成藏作用和两类破坏成藏作用,断裂-岩性二元成藏是二叠系气藏的主要发育模式,断裂垂直沟通储层与烃源岩、断裂垂向运聚-上倾疏导、两侧断裂夹持-双向疏导是有利的走滑断裂相关成藏模式,但走滑断裂的多期断层活动可能直接破坏油气而走滑断裂深部断距小,浅部断距大的构造特征对于油气成藏也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二叠系 构造特征 成藏模式 高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精确预测与Matlab实现
8
作者 李昂 王伟东 +6 位作者 牟谦 王峰 马政和 赵磊 黄刚 周永根 田胜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1-274,共14页
矿井煤岩层开采工作面底板扰动会诱发底板隔水岩层上部受到破坏,底板破坏深度计算是科学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基本前提。以往采用单一岩层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原因在于底板破坏范围内其结构主要由多层结构组成。... 矿井煤岩层开采工作面底板扰动会诱发底板隔水岩层上部受到破坏,底板破坏深度计算是科学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基本前提。以往采用单一岩层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原因在于底板破坏范围内其结构主要由多层结构组成。首先构建多层结构底板塑性滑移线场力学模型,推导出多工况下底板破坏深度解析解,并优化出5种计算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工况;其次分析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人工计算方法的不足及误差原因;提出了计算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逻辑流程,借助Matlab语言开发了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系统,并结合实际工况分析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多层结构底板破坏深度计算过程中多数工况需多次利用泰勒展开式和一元四次方程求解,人工计算过程冗长繁杂,极易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②通过手算和机算(Matlab内置函数)对比计算同一工况下相同参数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可知随底板层数增多,人工求解过程中因泰勒展开式的多次运用导致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结果累积误差增大,而Matlab编程求解过程中避免泰勒式应用,其结果更符合现场实际需求;③软件主界面包含层数、层厚、力学参数及输入框、计算按钮等功能,可快速智能判别工况,计算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开采面至底板最大破坏深度水平距离;④将平煤某矿相关岩性力学参数代入该软件求解,通过对比分析5层结构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理论值、拟合值、实测值及软件值可知,理论值与实测结果偏差0.57 m,软件值与实测值相差0.14 m,多层计算结果下软件计算更符合实际需求,可为底板水害防治及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结构底板 破坏深度 塑性滑移线场 Matlab内置函数 计算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油田走滑断裂带长8-长6段致密砂岩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玉净 骆杨 +3 位作者 赵彦超 陈红汉 平宏伟 房晓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9,共16页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走滑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带之间区域的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应变具有簇状分布特点。走滑断裂带为高应力应变区(HSSZ),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区域为低应力应变区(LSSZ)。走滑断裂带沿走向可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和走滑段;垂直于断层走向可概括出三大类八小类侧向分带结构模式。(2)走滑断裂带的构造成岩作用包括:变形条带、胶结作用、溶蚀及交代作用、微裂缝、碎裂作用、构造涂抹。(3)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了构造成岩差异,进而控制了储层物性:①HSSZ区域和LSSZ区域的压实减孔作用均强于胶结作用。但是HSSZ区域的构造成岩减孔作用强于LSSZ区域,而LSSZ区域的胶结减孔作用强于HSSZ区域。②分段控储作用由好到差依次为:张扭段、断层端部、弱张扭段、走滑段、压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构造控储效应 走滑断裂带 泾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的三维空间生长与内部结构特征——来自准噶尔盆地近期研究的启示
10
作者 宋健 商丰凯 +2 位作者 吕铁良 曲彦胜 郑丹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1-74,共4页
断裂多数情况下并非单一断面,而是具有宽度、长度和高度的复合三维地质体。国内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断裂带结构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传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于“宽”的空间刻画,包括以核带结构模式为主的二元结构模式(陈伟等,2007)或... 断裂多数情况下并非单一断面,而是具有宽度、长度和高度的复合三维地质体。国内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断裂带结构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传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于“宽”的空间刻画,包括以核带结构模式为主的二元结构模式(陈伟等,2007)或断层核—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的三元型结构模式(罗群,2023)等,对断裂的“长”和“高”刻画相对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内部结构 三维空间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滑-强震叠加作用下跨断层隧道动力响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峻博 王天强 +3 位作者 耿萍 孟庆余 霍飞 王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跨断层隧道在遭受断层蠕滑作用威胁的同时,强地震动对隧道的安全运营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为研究蠕滑-地震作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以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为背景,结合实际工程场地特征及地震动参数,... 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跨断层隧道在遭受断层蠕滑作用威胁的同时,强地震动对隧道的安全运营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为研究蠕滑-地震作用对跨断层隧道的影响,以汕头湾海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为背景,结合实际工程场地特征及地震动参数,确定了隧址区断层百年蠕滑错动量。考虑衬砌结构的非线性塑性损伤特性,建立蠕滑-强震叠加作用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隧道在断层蠕滑导致的初始损伤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仅受断层蠕滑作用时,隧道的显著相对变形发生在断层破碎带附近;隧道拱顶及拱底位置的拉压效应较为显著,且表现出明显的受剪切状态。(2)叠加地震作用后,断层带附近隧道的加速度放大现象较为显著,最大放大系数为3.0。(3)叠加地震动作用后,隧道的横向变形和拱腰应变较断层蠕滑单独作用时的隧道响应显著增大。最大水平相对位移增加至2.90 cm,等效塑性应变放大5倍。(4)断层蠕滑作用下隧道的损伤集中在断层面处,而地震动作用将加剧这种破坏,并导致隧道拱肩和拱脚的累积损伤。(5)蠕滑错动后的地震动作用放大了隧道的损伤响应,更大的初始蠕滑错动量导致更严重的损伤量级,更大的PGA则导致更广范围的损伤。相较于无蠕滑损伤的隧道,蠕滑-地震作用下隧道的拉伸损伤衬砌体积可增加224.8%。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高烈度地震区跨断层隧道的抗震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隧道 断层蠕滑 地震动作用 数值模拟 结构响应分析 初始损伤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差异特征及其多尺度交互识别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例
12
作者 桂诗琦 罗群 +5 位作者 曾联波 王千军 贺小标 汪亮 王仕琛 张曰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0-116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发育多期压扭性走滑断裂,其顶部风化严重,非均质性强,成层性差,标志层不明显,导致断裂识别难度大。为揭示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特征并建立其识别方法,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对走滑断裂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析,结合岩...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发育多期压扭性走滑断裂,其顶部风化严重,非均质性强,成层性差,标志层不明显,导致断裂识别难度大。为揭示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特征并建立其识别方法,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对走滑断裂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析,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分析测试,明确不同级别压扭性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单元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多尺度交互标定识别模式。结果显示:走滑断裂内部包括断层核、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3个结构单元,4级及以上断裂发育完整的3个单元5个带,5级断裂不发育断层核;断层核发育断层泥,胶结严重、致密、几乎不具渗透性,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发育多组裂缝,并伴生溶蚀孔洞,AC及CAL值较高,DEN值较低,前者物性更好;对于同一断裂,主动盘的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均优于被动盘;从原岩到断裂带再到原岩,岩心破碎程度先增高后降低,AC及CAL值先增大后减小,DEN值先减小后增大,成像测井图像先变暗后变亮。该识别模式不仅实现了断裂内部结构的定量化表征,同时,也为缺少地质资料区域的断裂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对明确走滑断裂控藏规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结构 走滑断裂 断裂内部结构特征 交互标定识别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19号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及控储意义
13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尹帅 丁留洋 赵龙飞 孙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70,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特征、活动性特征、活动期次和断裂的演化过程,重点研究了该走滑断裂带的控储意义。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19号走滑断裂带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寒武系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膏盐岩构造层、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和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2)根据断裂走向和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断裂的组合特征划分为马尾段、斜列段、辫状段、叠覆段和线性段。(3)中下奥陶统19号走滑断裂带整体活动性较强,断裂变形幅度大,该走滑断裂带可划分出7个张扭段、7个压扭段和3个平移段;该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为该断裂带主要活动关键期。(4)该走滑断裂带不同平面分段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不同,辫状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好,马尾段、斜列段和线性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差;剖面构造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张扭段利于形成大规模储层,压扭段利于储层发育,平移段发育的储层规模有限;该走滑断裂带平面分段样式与剖面构造样式叠合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造成同一条断裂带不同叠合段的油气藏规模有明显差异。(5)该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样式、活动性和剖面构造样式共同造成了同条断裂带不同部位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研究意义:该研究为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纵向发育规律和连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走滑构造基础,也为深入研究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的控储意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东部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平面分段样式 剖面构造样式 叠合控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型断裂制约的台阶式构造地貌:以哈尔里克山为例
14
作者 周亚波 赵子豪 +4 位作者 王国灿 申添毅 祝成宇 陈越 王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中亚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的夷平面是地貌演化的重要参考面。尽管前人对古夷平面的形成与解体时间进行过大量的讨论,但对于导致古夷平面解体的构造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利用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对哈尔里克山坡度、起伏度和高程... 中亚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的夷平面是地貌演化的重要参考面。尽管前人对古夷平面的形成与解体时间进行过大量的讨论,但对于导致古夷平面解体的构造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利用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对哈尔里克山坡度、起伏度和高程条带剖面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结合野外构造解析,揭示了哈尔里克山南坡存在明显的以古夷平面为基础的三级台阶式构造地貌,这些台阶边界均受到NW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结合有关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东天山中‒新生代存在多阶段隆升成山过程,其中晚白垩世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导致古夷平面的解体,形成台阶式构造地貌,但位移量有限,并未导致哈尔里克山的主体崛起。哈尔里克山的主体崛起以及夷平面的掀斜主要受控于新生代戈壁‒天山左旋转换挤压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哈尔里克山 走滑断层 台阶式构造地貌 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走滑断裂发育过程及其数值模拟实验
15
作者 江一鸣 陈石 +4 位作者 李文正 梁鑫鑫 雷腾辉 闵健 陈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53-2264,共12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一级走滑断裂主要划分为近东西走向、北东走向两个体系,一级走滑断裂往往沿着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发育;近东西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活动时间为二叠纪之前,即海西中期的,而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形成于海西晚期到印支期要晚于东西向断裂;川中地区的走滑断裂发育与多期构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二叠纪之前川中古隆起的定型形成了近东西走向走滑断裂。而海西晚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至印支期龙门山前的前陆构造叠加改造,形成了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德阳安岳裂陷槽对区域应力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东西向走滑断裂无法穿越裂陷边界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古隆起 叠加构造 裂陷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刷式密封刷丝变形力学特性及周向滑移气动失稳机理研究
16
作者 刘育心 董文蕾 +2 位作者 孔晓治 岳本壮 朱鹏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6,共14页
随着发动机向着高推重比以及低油耗方向发展,刷式密封的工作环境越来越苛刻。特别是在高压、高旋流环境下,刷丝极易发生周向滑移失稳问题,这就会造成整个密封系统的失效。本文应用悬臂梁理论建立了能够求解刷丝三维弯曲变形的力学理论... 随着发动机向着高推重比以及低油耗方向发展,刷式密封的工作环境越来越苛刻。特别是在高压、高旋流环境下,刷丝极易发生周向滑移失稳问题,这就会造成整个密封系统的失效。本文应用悬臂梁理论建立了能够求解刷丝三维弯曲变形的力学理论分析模型,并结合包含刷丝真实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构建了刷式密封双向流固耦合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口旋流速度0~300 m/s和不同背压下在压差0.2~0.5 MPa对刷丝力学特性及变形规律的影响;理论推导了刷丝发生周向滑移失稳的力学条件,阐明了刷丝周向滑移失稳的物理机制,并结合三维流固耦合计算总结归纳了刷丝失稳判据。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刷丝周向大变形的根本原因是刷丝所受的法向气动力与轴向气动力的比值(F_(n)/F_(ax)),当比值大于0.913时,刷丝将发生周向滑移失稳、进一步导致密封失效。在背压0.1 MPa、压差0.4 MPa时,随旋流速度增大,刷丝感受到的周向动压越大,F_(n)/F_(ax)逐渐增大;当旋流速度增大到230~250 m/s时,F_(n)/F_(ax)超过失稳的临界阈值,刷丝开始发生周向滑移。并且压差越大,刷丝发生滑移失稳的旋流速度越小。然而,与低背压不同,在高背压1.0 MPa下,刷丝在旋流速度100~120 m/s就开始发生周向滑移;且随压差增大,刷丝受到的F_n/Fax是逐渐降低的,即压差越大,越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流固耦合 力学特性 周向滑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牍《兴章篇》的篇章结构与礼学内涵
17
作者 徐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3,共8页
刘桓整理的《新见汉牍〈苍颉篇〉〈史篇〉校释》披露了三种新见汉代出土简牍《苍颉篇》和《史篇一》《史篇二》。《史篇二》的性质与字书并不相同,应当从秦汉蒙书的一般命名方法,取首二字命名为《兴章篇》。《兴章篇》的篇章结构较为特... 刘桓整理的《新见汉牍〈苍颉篇〉〈史篇〉校释》披露了三种新见汉代出土简牍《苍颉篇》和《史篇一》《史篇二》。《史篇二》的性质与字书并不相同,应当从秦汉蒙书的一般命名方法,取首二字命名为《兴章篇》。《兴章篇》的篇章结构较为特殊,五十二章的前半部分是以丧服的五服服叙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亲属关系编排起来的,其主要述礼内容来源于汉代的经典礼书。《兴章篇》是一篇通篇述礼、述政的文献,与《弟子职》的性质接近,属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分类范畴。《兴章篇》是目前两汉时代除了马王堆《丧服图》、武威汉简《仪礼》以外,最重要的出土礼类文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牍 《兴章篇》 篇章结构 丧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滑-地震动联合作用下跨断层输水隧洞衬砌结构损伤分析
18
作者 张中昊 李赛 汪可欣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5,共11页
为了探究断层蠕滑错动和地震动顺序作用下流固耦合作用对于衬砌结构稳定性和损伤的影响,建立隧洞-围岩-水联合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输水隧洞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动作用下,无水和满水工况下衬砌监测点位移响应的变化趋势... 为了探究断层蠕滑错动和地震动顺序作用下流固耦合作用对于衬砌结构稳定性和损伤的影响,建立隧洞-围岩-水联合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输水隧洞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动作用下,无水和满水工况下衬砌监测点位移响应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满水工况下的竖直方向位移响应发生较大波动,但隧洞内的动水作用抑制了横向位移响应;衬砌塑性应变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断层错动面,满水工况下衬砌表现为更危险的塑性状态;满水工况下衬砌单元的损伤状态更为严重,且损伤集中于断层处的衬砌部位,第4级衬砌单元损伤中,压缩损伤单元总体积为79.02 m^(3),拉伸损伤单元总体积为349.78 m^(3)。同无水工况下的衬砌单元4级损伤状态相比,当隧洞满水时,压、拉损伤单元体积分别存在了6%和7%的增长幅度,说明流固耦合作用导致断层处衬砌损伤加剧。研究成果可为输水隧洞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蠕滑错动 流固耦合 结构稳定性 损伤 地震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南北向走滑断裂形成机制
19
作者 李兵 罗枭 +6 位作者 王轩 闫婷 刘宇 李会元 李梦勤 李正阳 王青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结合相似性砂箱物理模拟,分析走滑断裂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走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为同期形成但产生阶段滞后,从北东向断裂向外生长逐渐连接,断裂交叉区具有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南北向断裂的形成受深部韧性层分布和北东向断裂间距的共同控制,推断研究区可能存在其他南北向断裂未被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走滑断裂解释及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砂箱物理模拟 成因机制 构造解析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工作面过断层“裂-注-排-支”协同防控技术研究
20
作者 徐东 郑锐 李迎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3,共10页
针对厚硬覆岩顶板工作面回采过断层期间围岩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动力灾害频发的工程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工作面过断层过程中覆岩运移特征及围岩应力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注-排-支”协同防... 针对厚硬覆岩顶板工作面回采过断层期间围岩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动力灾害频发的工程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工作面过断层过程中覆岩运移特征及围岩应力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注-排-支”协同防控技术体系。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与断层面间煤体尺寸减小,厚硬顶板沿断层面滑移失稳风险增大;断层面具有显著应力阻隔效应,导致上盘区域形成应力增高区(峰值应力达33.96 MPa)、下盘区域形成应力降低区;工作面过断层围岩应力演化可划分为断层静止期、活化期、运动期、应力释放期和稳定期5个阶段;通过在断层运动期前分阶段实施围岩卸压-加固协同防控措施(如水力压裂切顶、煤层注水软化、大直径钻孔卸压及锚杆索补强支护),可有效改善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降低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35.8%~57.6%,减少冲击动载能量释放量,将巷道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88~589 mm范围内,显著提升断层区域围岩稳定性,实现了厚硬覆岩顶板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过断层的工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断层构造 滑移失稳 应力演化 协同防控 断层活化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