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1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与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赵艳丽 闫晶 +5 位作者 薛炳楠 闫素梅 兰儒冰 王典 郭晓宇 郭咏梅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1,共6页
试验旨在建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体细胞数与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逐步回归模型。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围产后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奶牛120头,每个阶段各30头奶牛。结果显示:... 试验旨在建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体细胞数与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逐步回归模型。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取围产后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奶牛120头,每个阶段各30头奶牛。结果显示:围产后期和泌乳前期产奶量与血清中葡萄糖(GLU)呈负相关,围产后期产奶量与总蛋白(TP)呈负相关,乳蛋白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呈负相关,与免疫球蛋白G(IgG)呈正相关,乳糖率与血清中白蛋白(ALB)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体细胞数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L-6)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呈负相关;泌乳前期体细胞数与血清中IL-6呈正相关,乳糖率与血清中TBIL呈负相关,乳蛋白率与TP呈负相关;围产后期、泌乳前期和泌乳中期乳脂率与血清中甘油三酯(TG)均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奶牛血清GLU与产奶量具有相关性,血清中IL-1β、胆固醇(CHOL)、IgG和TBIL含量与乳成分具有相关性,血清中IL-6含量与乳体细胞数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泌乳阶段 抗氧化 免疫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
2
作者 王伟 丁聪 +2 位作者 刘世藩 姜宇航 陈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120,共9页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搭建阶跃型滑坡预警曲面模型,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监测数据为例构建预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用于滑坡阶跃预警的可行性。该模型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拟合滑坡累计位移-监测期次曲线,利用拟合曲线导数信息确定滑坡阶跃变形区间,以区间二阶导数最大值点作为“类破坏点”获得当期降雨、前期降雨、位移速率阈值;根据“类破坏点”监测信息,利用移动最小二乘法建立滑坡阶跃变形发生的阈值曲面,以位移速率作为分级标准建立4级预警阈值曲面模型进行预警分析。王家坡滑坡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警等级与滑坡实际位移情况相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能实现高效准确的滑坡阶跃变形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阶跃变形 预警模型 移动最小二乘法 王家坡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O_(3)生成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3
作者 洪也 陆美静 +8 位作者 马雁军 王式功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李晓岚 张云海 王绪鑫 韩国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152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节分量和短期分量3个时间尺度,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同时量化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长期趋势的贡献差异,深入探究O_(3)和PM_(2.5)二次组分[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等]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9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沈阳市O_(3)和PM_(2.5)浓度分别累计下降9.6和7.8μg/m^(3),其中由于排放源的控制作用分别累计下降16.5和8.2μg/m^(3),下降速率分别为5.5和2.7μg/(m^(3)·a);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其分别累计上升6.9和0.4μg/m^(3),上升速率分别为2.3和0.1μg/(m^(3)·a)。根据排放源控制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得出O_(3)和PM_(2.5)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70.5%和96.4%,清晰量化了“人努力”与“天不帮忙”的博弈效应。②跨时间尺度分析揭示,气温、总辐射和风速是O_(3)生成的关键促进因子,而相对湿度、大气稳定度和气压主导其衰减过程。③沈阳市PM_(2.5)中二次组分与O_(3)的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高温与强辐射条件下,SO_(4)^(2−)与SOC通过光化学氧化及VOCs氧化与O_(3)形成正反馈,而NO_(3)^(-)因热分解削弱其促进作用;冬季高浓度的二次组分削弱太阳辐射,并通过·OH抑制VOCs氧化,降低O_(3)生成速率。一次成分(Cl^(-)、Na^(+))等通过吸湿增长增强了辐射散射,间接抑制光化学反应。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O_(3)主控因素具有相似性,但二次组分的调控作用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研究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O_(3)与PM_(2.5)“双达峰”路径设计提供跨尺度协同调控的理论依据与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O_(3) PM_(2.5) 二次组分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的逐级加卸载下煤中纳米孔隙损伤特征
4
作者 李祥春 石瑶玉 +5 位作者 聂百胜 庞义辉 宋浩楠 张书豪 张良 高佳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1-4404,共14页
为了探究煤体在载荷下的微观力学及损伤特性,利用试验室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的微型加载系统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试验站,进行了煤的逐级加卸载SAXS试验。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试验数据,分析了煤中纳米孔隙结构在逐级... 为了探究煤体在载荷下的微观力学及损伤特性,利用试验室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的微型加载系统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试验站,进行了煤的逐级加卸载SAXS试验。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试验数据,分析了煤中纳米孔隙结构在逐级加卸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规律,讨论了煤中开闭孔微观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结果表明:煤样的逐级加卸载SAXS试验均表现出Porod正偏离,不同荷载方式不会改变煤体本身的Porod偏离方式,但外部荷载对散射强度有显著影响。逐级加卸载煤样纳米孔隙结构的表面分形维数、孔隙分形维数、比表面积、孔隙率随荷载值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大的动态变化特征;根据这些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将逐级加卸载作用下煤中纳米孔隙结构的损伤过程划分为:轻微损伤阶段、压缩阶段、破裂阶段。此外,通过结合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单轴加载和逐级加卸载对纳米孔隙损伤机理的影响,指出逐级加卸载会加剧孔隙闭合、结构坍塌和贯通破裂过程,并讨论了含瓦斯与无瓦斯煤体中纳米孔隙受加卸载影响损伤破坏的致灾机理。研究结果为理解煤体在循环加卸载下的微观损伤机制及其致灾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隙 逐级加卸载 原位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 孔隙结构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某铜金矿梯级浮选回收试验研究
5
作者 江锋 王鹏渊 +4 位作者 温志森 刘春龙 何小民 廖金灵 孙伟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2,共5页
西藏某铜金矿Cu品位0.50%、Au品位0.24g/t,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嵌布粒度较细。采用分步梯级浮选工艺,一步粗选采用非极性捕收剂CM-2在低碱条件下回收易浮铜、金矿物,二步粗选采用Z-200强化浮铜,有效提升铜、金回收率。闭路实验获得了Cu... 西藏某铜金矿Cu品位0.50%、Au品位0.24g/t,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嵌布粒度较细。采用分步梯级浮选工艺,一步粗选采用非极性捕收剂CM-2在低碱条件下回收易浮铜、金矿物,二步粗选采用Z-200强化浮铜,有效提升铜、金回收率。闭路实验获得了Cu品位22.33%、Au品位9.96g/t的铜金精矿,铜和金回收率分别为90.57%和79.83%。相较于乙黄药或Z-200作捕收剂时的高碱浮选工艺,梯级浮选工艺可提高金回收率10百分点以上。该工艺避免了石灰对金矿物的抑制作用,强化了对铜、金矿物的捕收效果,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回收,可为同类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铜矿 梯级浮选 非极性捕收剂 低碱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转气和电解熔融碳酸盐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6
作者 粟世玮 林剑波 +4 位作者 李咸善 李欣 柴华瑞 易成鸣 熊炜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7,共9页
为了促进电力低碳化、提高虚拟电厂的低碳经济性,引入电解熔融碳酸盐(electrolytic molten carbonate,EMC)设备捕集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热电联产所产生的CO_(2),并对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精细化建模,建立P2G和电解熔融碳... 为了促进电力低碳化、提高虚拟电厂的低碳经济性,引入电解熔融碳酸盐(electrolytic molten carbonate,EMC)设备捕集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热电联产所产生的CO_(2),并对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精细化建模,建立P2G和电解熔融碳酸盐协同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与Kantorovich场景削减技术生成典型的风电出力场景.然后,基于EMC的电化学原理,构建两阶段P2G、GT和EMC耦合模型.接着,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引导虚拟电厂控制碳排放,以虚拟电厂运行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通过设置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提升虚拟电厂经济效益、增强风电消纳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电转气 电解熔融碳酸盐 低碳经济调度 阶梯式碳交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环境下异步多传感器数据深度融合算法研究
7
作者 殷存举 张薇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1326,共6页
在物联网环境中,现有方法未考虑异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过程中权重和偏置的计算,从而导致信息出现缺失,降低融合结果的质量。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引入权重和偏置计算的异步多传感器数据深度融合算法。首先采用经验小波变换方... 在物联网环境中,现有方法未考虑异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过程中权重和偏置的计算,从而导致信息出现缺失,降低融合结果的质量。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引入权重和偏置计算的异步多传感器数据深度融合算法。首先采用经验小波变换方法对异步多传感器数据展开重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其次利用逐步回归特征选择方法选取出最有信息量的特征,以减少冗余信息降低维度;最后,通过计算选择特征在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权重与偏置,并结合深度自动编码器网络(DAEN网络),完成对异步多传感器数据的深度融合。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均方误差可维持在1.0 dB以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3.5%以下,拟合度为0.96,融合耗时在8.5s以下,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多传感器 数据融合 经验小波变换方法 逐步回归特征选择 DAEN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回归的三维初始地力场最优回归模型
8
作者 苏凯 刘玉玲 +1 位作者 徐世濠 龚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以多元线性回归法为基础,结合多重共线性诊断、逐步回归和误差检验,提出了一种可寻找最优自变量组合并筛选异常实测数据的最优回归模型法,可精准高效地实现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为工程依托,结合地应力实测数据与... 以多元线性回归法为基础,结合多重共线性诊断、逐步回归和误差检验,提出了一种可寻找最优自变量组合并筛选异常实测数据的最优回归模型法,可精准高效地实现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为工程依托,结合地应力实测数据与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最优回归模型法开展地应力场反演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回归模型法可剔除相对不显著的共线自变量,克服自变量间的共线问题;筛选获得形成初始地应力场的构造运动模式最优组合;剔除落在判断标准以外的离群数据,进而获得线性回归方程。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法结果相比,最优回归模型法的回归误差更小,计算精度更高,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初始三维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可应用于后续洞室工程设计与仿真计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抽水蓄能电站 初始地应力场 多元线性回归法 逐步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阶梯式特征融合的输电线路外力破坏检测
9
作者 赵文清 蔡建颖 李赛辰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2-1092,共11页
针对输电线路巡检中无人机拍摄角度下器械易形变及带臂机械不同工作状态下特征复杂难以捕获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阶梯式特征融合的外力破坏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融合可变形大卷积核注意力网络提取无人机拍摄图像的特征信息;其次,利... 针对输电线路巡检中无人机拍摄角度下器械易形变及带臂机械不同工作状态下特征复杂难以捕获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阶梯式特征融合的外力破坏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融合可变形大卷积核注意力网络提取无人机拍摄图像的特征信息;其次,利用多尺度序列特征融合模块进行阶梯式特征融合;然后,对检测头进行轻量化操作以减少参数量;最后,提出渐变完全交并比抑制(gradual complete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non-maximum suppression,GCIoU NMS)损失函数优化模型。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的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10.5和10.2百分点,达到86.8%和58.4%;在VOC数据集上,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7.3和8.1百分点,达到79.5%和58.8%。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目标检测性能,对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外部破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外力破坏 目标检测 特征提取 阶梯式特征融合 检测头轻量化 GCIoU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乔木林森林蓄积量估测
10
作者 唐雪海 钱子悦 +5 位作者 王佩 黄庆丰 左纬杰 倪辰 孔令媛 许程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21-125,170,共6页
以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综合考虑光谱、纹理、地形特征,分别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乔木林遥感蓄积量估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乔木... 以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综合考虑光谱、纹理、地形特征,分别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乔木林遥感蓄积量估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乔木蓄积。结果表明:对比3种模型估测结果的精度评价指标R^(2)和RMSE,MLSR的R^(2)=0.46,RMSE=113.14 m^(3)/hm^(2);SVM的R^(2)=0.57,RMSE=98.36 m^(3)/hm^(2);FM的R^(2)=0.65,RMSE=91.01 m^(3)/hm^(2);最终以RF模型为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蓄积量,得出乔木总蓄积量688 516.275 m^(3),平均蓄积量245.467 m^(3)/hm^(2)。该研究结果可为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遥感反演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背包和无人机LiDAR数据对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馨 岳彩荣 +4 位作者 罗洪斌 张澜钟 沈健 李佳 李初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林业调查中应用广泛,能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利用背包LiDAR结合实地调查样地,验证其替代实地调查的可行性;应用UAV-LiDAR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MSR)、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地上生物量... 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林业调查中应用广泛,能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利用背包LiDAR结合实地调查样地,验证其替代实地调查的可行性;应用UAV-LiDAR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MSR)、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人工干预下,应用背包LiDAR数据提取的单木参数与实测值高度相关,平均胸径的决定系数(R^(2))为0.98,均方根误差(R_(MSE))为0.35 cm;平均树高的R^(2)为0.96,R_(MSE)为0.63 m。(2)应用背包LiDAR构建的生物量样本,利用UAV-LiDAR建立的AGB估测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佳(R^(2)=0.75,R_(MSE)=23.58 t/hm^(2)),其次是支持向量机模型(R^(2)=0.63,R_(MSE)=30.49 t/hm^(2)),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表现最差(R^(2)=0.54,R_(MSE)=35.60 t/hm^(2))。因此,背包LiDAR获取的单木胸径及树高精度较高,可替代实测样地生物量,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应用背包LiDAR数据结合机载LiDAR,可实现较大尺度的森林生物量快速估测,为大范围森林生物量反演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包激光雷达 无人机激光雷达 森林地上生物量 多元逐步回归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直立株型种质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梦莹 张玉 +5 位作者 张嘉豪 陈建省 张卫东 孟庆福 马玉华 鄢照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9,共11页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同亲本来源的直立株型小麦品系为材料,在高密度(3.30×10^(6)株·hm^(-2))、超高密度(4.50×10^(6)株·hm^(-2))下种植,调查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计算性状耐密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转化,计算综合耐密评价值(D值);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适合的耐密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当高密条件下,直立株型小麦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3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为85.24%,依据D值聚类分析可将15个材料分为极强、强、中度和弱耐密型小麦;其中6个性状,包括鲜重(X_(7))、千粒重(X_(4))、倒伏程度(X_(9))、单位面积穗数(X_(2))、株高(X_(5))和机械强度(X_(8)),可作为小麦直立株型品系的耐密性鉴定的核心指标,耐密性评估数学模型为D=4.330X_(7)+8.838X_(4)-0.325X_(9)+0.463X_(2)+4.501X_(5)+2.092X_(8)-18.499,估计精度在89.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密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改进级联模型预测控制
13
作者 高锋阳 吴银波 +4 位作者 徐昊 史志龙 岳文瀚 孙伟 王高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4-1265,共12页
为降低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开关频率和控制系统对电机参数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Adaline)可调参数改进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为降低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开关频率和控制系统对电机参数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Adaline)可调参数改进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造成开关频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剔除高开关频率和高共模电压的电压矢量,优化备选电压矢量范围,对剩余电压矢量根据其对q轴电流作用效果分组组合寻优和分配作用时间;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改进PI控制器,使得改进PI控制器兼顾快速性与超调;然后,分析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参数变化特性,构建系统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参数辨识模型,对电机参数分步辨识,形成参数可调节级联模型预测控制;最后,对所提策略和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进行稳态和动态半实物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对转矩脉动、零轴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开关频率、调速超调都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避免了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多目标代价函数中权重系数整定和参数辨识模型构建欠秩问题,对系统的控制性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将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传动系统应用于机车牵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 级联模型预测 转矩脉动 零轴电流 参数分步辨识 开关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VO_(4)的氨气敏感性能及高温失活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清林 谢光远 +2 位作者 朱旭 王典 吕俊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以水热法制备的钒酸钆(GdVO_(4))作为NH_(3)传感器的敏感电极材料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钇稳定氧化锆(YSZ)粉末制备了氨气(NH_(3))传感器敏感电极浆料。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添加不同含量YSZ的GdVO_(4)作为敏感电极制备了分步成型的... 以水热法制备的钒酸钆(GdVO_(4))作为NH_(3)传感器的敏感电极材料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钇稳定氧化锆(YSZ)粉末制备了氨气(NH_(3))传感器敏感电极浆料。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添加不同含量YSZ的GdVO_(4)作为敏感电极制备了分步成型的电流型NH_(3)传感器芯片,在700℃下测试了传感器的响应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对敏感电极材料进行了表征,结合敏感电极粉末高温烧结试验,确定了敏感电极材料高温失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酸钆 分步成型 电流型 氨气传感器 高温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苦荞种质资源耐荫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鲜 赵少迪 +5 位作者 胡传伟 吴晓梅 王秋宝 刘月贤 田洪岭 张丽君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2,I0001-I0004,共14页
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 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荞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耐荫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7%~85.84%,除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其他各单项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307%。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计算6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值(D),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种质资源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敏感型3类。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176+0.115X_(1)+0.313X_(5)+0.140X_(6)+0.057X_(7)+0.176X_(10)-0.015X_(13),筛选出株高、主茎粗第五节、主茎粗第八节、单株粒数、始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POD活性共6个耐荫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苦荞耐荫抗倒伏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耐荫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暗色肉蛋白肽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16
作者 孙慧 赵永强 +2 位作者 于刚 杨涛 夏光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4,共9页
[目的]实现金枪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从中制备抗氧化蛋白肽。[方法]以黄鳍金枪鱼暗色肉为原料,采用蛋白酶分步酶解制备抗氧化蛋白肽。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分析蛋白肽的抗氧化... [目的]实现金枪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从中制备抗氧化蛋白肽。[方法]以黄鳍金枪鱼暗色肉为原料,采用蛋白酶分步酶解制备抗氧化蛋白肽。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分析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氨基酸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抗氧化蛋白肽的最优制备工艺为风味蛋白酶酶解温度50℃,pH 7.00,酶添加量6000 U/g,酶解时间4.00 h;二步酶解中,胃蛋白酶酶解温度55.69℃,pH值1.41,酶添加量3200 U/g,酶解时间5.16 h。该条件下,蛋白肽的水解度和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21.55%,85.89%。金枪鱼暗色肉风味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肽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_(50))为1.613 mg/mL,同时,该蛋白肽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占比约39.60%,疏水性氨基酸占比约35.13%。另外,其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000以下,占比约为63.86%。[结论]从金枪鱼副产物中采用分步酶解法所获蛋白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且营养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暗色肉 分步酶解 蛋白肽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海水吸收CO_(2)分步沉淀钙镁离子
17
作者 沈鲁滨 武桂芝 +6 位作者 张成 刘杰 杨兴涛 李珂 梁俊哲 王钧 刘旭阳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浓海水吸收CO_(2)沉淀钙镁离子的过程中,使用MgO调控溶液的pH在6.5~7.2,沉淀浓海水中的钙离子,钙离子沉淀平衡后,使用NaOH作为第二步沉淀的pH调节剂,沉淀溶液中的镁离子,从而得到两种纯度较高的碳酸盐沉淀。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第一步反应... 浓海水吸收CO_(2)沉淀钙镁离子的过程中,使用MgO调控溶液的pH在6.5~7.2,沉淀浓海水中的钙离子,钙离子沉淀平衡后,使用NaOH作为第二步沉淀的pH调节剂,沉淀溶液中的镁离子,从而得到两种纯度较高的碳酸盐沉淀。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第一步反应中MgO添加量、气体流量、温度和第二步反应中气体流量、温度、pH等对沉淀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适宜的实验条件,之后分别对第一步和第二步反应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第一步沉淀的最佳实验条件为MgO添加量7.43 g/L、温度42℃、通气时间为23 min;第二步沉淀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pH 9.0、通气时间25 min。在响应曲面优化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模拟浓海水反应后钙镁离子浓度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实际浓海水反应后钙镁离子去除率略有下降,但钙离子、镁离子去除率仍分别高达90.2%、85.6%,且对沉淀物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沉淀得到的钙盐和镁盐纯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利用浓海水减排CO_(2)并回收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海水 固碳 碳酸盐 分步沉淀 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雨洪过程定量关系构建与相似性判别
18
作者 高俊杰 谢康 +3 位作者 王国庆 白世明 杨娜 刘翠善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3,共12页
基于降雨与洪水特征指标,依据1996—2023年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转龙湾站的径流数据和降水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对雨洪过程进行相似性判别,采用不同回归方法构建雨洪定量关系,量化分析了3种类型洪水与降雨特征指标的相... 基于降雨与洪水特征指标,依据1996—2023年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转龙湾站的径流数据和降水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对雨洪过程进行相似性判别,采用不同回归方法构建雨洪定量关系,量化分析了3种类型洪水与降雨特征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短历时单峰型洪水以多元线性回归效果最优,长历时高孤峰型洪水和小流量多峰型洪水采用逐步回归拟合结果较好。本文结论进一步揭示了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雨洪特性,可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旱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判别 雨洪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3年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水质演变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衣鹏 纪源 +1 位作者 钱睿智 杨咏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9,共10页
为全面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源区水质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水质指数(WQI)评价法,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23年东线工程水源区6个监测断面水质演变趋势及主要污染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逐步多元线... 为全面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源区水质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水质指数(WQI)评价法,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23年东线工程水源区6个监测断面水质演变趋势及主要污染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水源区WQI的关键指标,构建了最小水质指数模型,同时采用2023年WQI数据评估了该模型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WQI年均值总体呈现增大趋势,2012—2017年WQI平均值为38.0,水质评价等级为较差,2018—2023年WQI平均值为67.4,水质明显提升并持续处于良好等级;水源区水体污染物类型主要为有机物质和氮磷营养盐,农业种植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的点源污染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加强点源、面源污染防治是解决水源区水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小水质指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水质评价性能,有助于节约监测成本和提升评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水质指数评价法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水源区 江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主栽棉花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20
作者 马瑞英 王兴鹏 +3 位作者 木拉迪力·阿布来提 张磊 王洪博 文卿琳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5-349,共15页
【目的】综合评价新疆南疆棉花主栽品种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性指标,鉴选优异抗旱品种。【方法】采用砂培试验,利用15%PEG6000对15个南疆主栽棉种进行干旱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调查棉种表型和生理性状并计算棉种抗旱系数,通过相关性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新疆南疆棉花主栽品种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性指标,鉴选优异抗旱品种。【方法】采用砂培试验,利用15%PEG6000对15个南疆主栽棉种进行干旱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调查棉种表型和生理性状并计算棉种抗旱系数,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熵权法和聚类分析对棉花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构建最优回归模型,对棉花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相较于对照,干旱胁迫下发芽势(germination energy,GE)、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根数(root number,RN)、主根长(main root length,MRL)、下胚轴长(hypocotyl length,HL)、鲜物质质量(fresh weight,FW)和干物质质量(dry weight,DW)均降低30%以上,其中HL下降幅度最大为50.55%,下胚轴粗(hypocotyl diameter,HD)下降幅度最低为24.66%,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增加20%以上;主成分分析将原12个指标归纳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2.80%,筛选出显著影响棉花萌发期抗旱能力的5个单项指标(MDA、SOD、DW、HD和GR)。通过熵权-TOPSIS确定不同基因型棉花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聚类分析将15个棉花品种划分为4种抗旱类型,其中高抗旱型3个品种(塔河2号、中棉113、新陆中40),抗旱型4个品种(中棉88、中棉所979、新陆中61、酒棉20),耐旱型4个品种(新陆中88、中棉619、中棉96A、中生棉17),不耐旱型4个品种(新陆早50、新陆中67、JBK16、新陆中37)。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可靠的棉花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I=0.74-0.51CMDA+0.15CSOD+0.20CDW+0.24CHD+0.45CGE,决定系数为0.99。【结论】高抗旱的棉花品种所受的影响明显低于抗旱性弱的品种,且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鉴定筛选出塔河2号为抗旱性最强品种,并建立了1套精准、高效的抗旱性鉴定体系,为棉花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干旱胁迫 主成分分析 熵权-TOPSIS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