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阶段亏水处理对温室栽培梨枣树茎液流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福生 康绍忠 +4 位作者 胡笑涛 王密侠 李志军 龚道枝 申孝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4,共9页
该文以在日光温室生长的6年生矮化密植成龄梨枣树为试材,试验分别在梨枣树的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进行了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分别为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对照为全生育期充分供水的处理1,研究不同阶段亏水处... 该文以在日光温室生长的6年生矮化密植成龄梨枣树为试材,试验分别在梨枣树的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进行了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分别为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对照为全生育期充分供水的处理1,研究不同阶段亏水处理对温室栽培梨枣树土壤水分变化和茎液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复水后其液流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处理3和处理4复水后并未出现补偿效应。果实膨大期末的气孔导度和茎液流日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中午12:00至下午14:00左右,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运用SPSS 11.0软件分析了各处理梨枣树日茎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处理1至处理4的值分别为79.659、85.321、104.922和94.781,均大于F0.95(3,115)=2.69,R2值分别为0.675、0.690、0.732和0.712。亏水处理日茎液流量与对照处理1日茎液流量的比值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RAW C)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2=0.4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水处理 茎液流 相对有效含水量 温室 梨枣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树干茎流日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红兵 曹丽娟 于晓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946-20948,共3页
[目的]了解樟子松树干中不同深度不同侧面水分流量的日变化规律。[方法]选取5株成年樟子松作为试验材料,利用PT4.2茎流仪测定树干东侧和北侧2.6、3.6和4.6 cm处的水分流量。[结果]边材区水分流量从早晨6:30快速上升,9:30左右达到峰值,... [目的]了解樟子松树干中不同深度不同侧面水分流量的日变化规律。[方法]选取5株成年樟子松作为试验材料,利用PT4.2茎流仪测定树干东侧和北侧2.6、3.6和4.6 cm处的水分流量。[结果]边材区水分流量从早晨6:30快速上升,9:30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白天呈现单峰曲线;边材区深处水分运输启动早于浅处,关闭晚于浅处;4.6 cm处流量比2.6 cm处流量高30%左右,而且峰值明显。[结论]樟子松树干东侧和北侧的流量,在不同深度和时间段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总流量差异不大;边材区深处流量明显高于浅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日变化规律 茎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树干CO_2各通量成分对树干呼吸的贡献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秀伟 毛子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2-457,484,共7页
树干呼吸(Rs)的CO2通量由三部分组成,即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储存通量(AS)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EA)。其中木质部液流中CO2的运输(FT)在植物的气体交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茎、枝呼吸作用测定中非常重要且未予说明... 树干呼吸(Rs)的CO2通量由三部分组成,即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储存通量(AS)和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EA)。其中木质部液流中CO2的运输(FT)在植物的气体交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茎、枝呼吸作用测定中非常重要且未予说明的组分。为探明兴安落叶松树干各通量成分对树干呼吸的贡献,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通过Arrhenius方程拟合树干呼吸与树干温度的关系,进而通过质量平衡法计算凡和FT、AS。结果表明:EA耳和AS占R。的比例是动态变化的,EA与树干内部CO2通量密切相关,n和△s可影响以,在24h周期内EA占总呼吸量的65.10%~100%,FT占总呼吸量的1.86%~29.46%,储存通量占总呼吸量的0.42%-5.44%。个体之间,树干呼吸的各通量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FT和△s是木本组织呼吸与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之间差别的重要影响因子,液流速度对液流中CO2运输通量(FT)的影响在树木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表面CO2通量 液流速度 树干呼吸 木质部CO2运输 兴安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杨的夜间蒸腾——来自树干液流、叶片气体交换及显微结构的证据 被引量:18
4
作者 鱼腾飞 冯起 +2 位作者 司建华 张小由 赵春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6,共9页
不完全的气孔关闭引起的夜间蒸腾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其大小与水汽压差和土壤水分有效性正相关,这意味着荒漠河岸林是研究夜间蒸腾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木质部液流、叶片气体交换、显微结构及环境因子测定证实了胡杨夜间蒸腾... 不完全的气孔关闭引起的夜间蒸腾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其大小与水汽压差和土壤水分有效性正相关,这意味着荒漠河岸林是研究夜间蒸腾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木质部液流、叶片气体交换、显微结构及环境因子测定证实了胡杨夜间蒸腾的存在:1)夜间叶片气孔是不完全关闭的,平均气孔导度为45 mmol/(m^2·s),远大于文献报道的杨属最小气孔导度(约为5 mmol/(m^2·s)),平均蒸腾速率为0.7 mmol/(m^2·s),两者分别占白天的26%和17%,这表明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主要是气孔开放引起;2)木质部平均液流速率白天为31.3 cm/h,夜间为16.5 cm/h,约为白天的53%,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液流速率与水汽压差均呈显著的对数关系,水汽压差可以解释55%的夜间液流变化,这表明夜间液流由蒸腾和组织补水两部分组成,因此,如何将夜间液流区分为夜间蒸腾和组织补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与木质部水势和径向生长变化是一致的,而与水汽压差是相反的,说明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是组织补水而非蒸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叶片气体交换 气孔显微结构 夜间蒸腾 组织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