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
1
作者 王秋维 梁林 +1 位作者 王璐 续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针对位移抗震性能设计的不足,现行规范采用构件损伤程度补充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于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框架结构,其在各性能水平下的损伤构件比例未有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SRC框架的构件性能状态与结... 针对位移抗震性能设计的不足,现行规范采用构件损伤程度补充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于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框架结构,其在各性能水平下的损伤构件比例未有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SRC框架的构件性能状态与结构性能水准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基于构件性能的S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不同高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SRC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明确了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构件损伤分布,通过统计多条地震波下结构不同极限状态的构件破坏比例,建立用于体型规则S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的构件性能指标,并进一步采用地震易损性分析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src) 框架结构 基于构件性能 增量动力分析(IDA)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勇 郭子雄 +1 位作者 聂建国 赵鸿铁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5,共6页
首先介绍了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性能优势;并针对我国和日本的相关规程及工程应用实践,结合日本阪神地震中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主要震害特点,指出国内外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在综... 首先介绍了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性能优势;并针对我国和日本的相关规程及工程应用实践,结合日本阪神地震中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主要震害特点,指出国内外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在综合分析阪神地震后日本关于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可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 结构 混合结构 过渡层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被引量:4
3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83,共9页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SRC-RC)竖向混合结构是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SRC)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特殊结构形式.SRC-RC转换柱是该结构中用于连接下部SRC柱与上部RC柱的转换构件.SRC-RC转换柱由于具有型钢局部存在于柱中下部...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SRC-RC)竖向混合结构是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SRC)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特殊结构形式.SRC-RC转换柱是该结构中用于连接下部SRC柱与上部RC柱的转换构件.SRC-RC转换柱由于具有型钢局部存在于柱中下部的特点,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转换柱产生了特殊的破坏方式.通过对16个SRC-RC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给出了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给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的说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并可用于分析转换柱试件的破坏机理;配钢率增大,型钢承担更多的剪力,整个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损伤更为严重;采用型钢截断位置的局部加密和沿柱全高加密两种方式对部分试件采用箍筋加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箍筋的数量可以有效缓解型钢局部存在的不利影响;减小配钢率有利于改善转换柱的滞回性能和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柱 破坏机理 剪力 共同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过渡形式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明 伍凯 +2 位作者 岳健广 葛鸿鹏 张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9-775,共7页
目的为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方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共进行了13个工况的静力弹塑性计算,对转换柱所处楼层不在同一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 目的为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方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共进行了13个工况的静力弹塑性计算,对转换柱所处楼层不在同一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给出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延性系数、塑性铰分布及层间位移角.结果当两侧转换柱所处楼层最高、中部转换柱次之时,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当转换柱所处楼层由3~5层均匀地增加到4~6层时,其水平承载能力降低4.02%,延性系数却提高3.01%;在结构成为机动体系前,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模型能出现较多的塑性铰来耗散罕遇地震作用释放出的能量;模型的延性系数均大于3.75,结构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同时降低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转换柱脆性破坏的可能性.结论 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能够经受罕遇地震作用而不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抗震性能 转换层 塑性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损伤破坏与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伍凯 张贺 +2 位作者 岳健广 陈峰 南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7-55,65,共10页
为研究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区域的抗震性能,设计2榀试验模型,其中一榀模型的上下两层砌筑有填充墙。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模型的损伤破坏与性能指标,分析填充墙对转换区域抗震性能的影响,获得滞回曲线,承载力,侧移角,延性系... 为研究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区域的抗震性能,设计2榀试验模型,其中一榀模型的上下两层砌筑有填充墙。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模型的损伤破坏与性能指标,分析填充墙对转换区域抗震性能的影响,获得滞回曲线,承载力,侧移角,延性系数等关键性能指标。无墙框架的滞回曲线饱满,"捏缩"效应不显著,而填充墙框架的滞回环则表现出明显的"捏缩"效应,曲线中部出现了明显的滑移段,该段内荷载基本保持不变而位移持续变化,填充墙开裂后模型的承载力丧失迅速。虽然两个模型的屈服位移差别不大,无墙框架的塑性发展能力明显好于填充墙框架,在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填充墙极大的限制了侧移的发生,导致塑性发展阶段明显缩短。下层柱脚和上层柱顶都形成塑性铰后框架失效,表现出"强剪弱弯"形态的破坏。填充墙使更多的箍筋达到屈服,框架表现出更显著的剪切受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柱 损伤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16根转换柱试件及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型钢延伸高度、箍筋配置和型钢配钢率对转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科研基础与参考.指出:(a)由于型钢的局部存在,转换柱容易产生类似于R... 通过16根转换柱试件及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型钢延伸高度、箍筋配置和型钢配钢率对转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科研基础与参考.指出:(a)由于型钢的局部存在,转换柱容易产生类似于RC短柱的剪切破坏,破坏主要集中在RC部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会导致此类破坏发生;(b)为了保证转换柱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应采取构造措施控制剪切裂缝的发展,避免剪切破坏,提高构件的变形能力.建议构件全高箍筋加密或在RC部分设置X形交叉钢筋.在对转换柱特殊破坏方式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新的构造措施与配钢方式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柱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转换柱箍筋设置方式与破坏区域变迁 被引量:3
7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65,共6页
通过16根SRC-RC转换柱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3种箍筋配置方式SRC-RC转换柱试件的屈服后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箍筋数量较多时,试件不但表现出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并且变形能力的稳定性较好;... 通过16根SRC-RC转换柱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3种箍筋配置方式SRC-RC转换柱试件的屈服后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箍筋数量较多时,试件不但表现出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并且变形能力的稳定性较好;箍筋数量较少时,试件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受其他构造因素影响较大。箍筋的配置对SRC-RC转换柱的破坏方式乃至破坏区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通常方式配箍的SRC-RC转换柱均产生了剪切破坏,临界剪切缝贯通SRC-RC转换柱的钢筋混凝土部分。箍筋加密试件的剪切破坏区域转移到柱顶部的局部范围内。根据SRC-RC转换柱的破坏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箍筋配置方式:对于型钢延伸高度较小的试件,可对SRC-RC转换柱上部钢筋混凝土部分进行箍筋加密,而下部型钢混凝土部分则进行常规的箍筋配置。当型钢延伸高度超过3/5倍柱高时,箍筋的设置方式应能够有效控制黏结裂缝的发展,SRC-RC转换柱宜进行全高的箍筋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柱 滞回性能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柱转换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完成了6个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型钢在过渡层柱中局部存在的特点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剪切破坏,临界斜裂缝贯通柱上部整个钢筋混凝土部分,剪切斜裂缝的张开... 完成了6个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型钢在过渡层柱中局部存在的特点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剪切破坏,临界斜裂缝贯通柱上部整个钢筋混凝土部分,剪切斜裂缝的张开与闭合导致滞回曲线"捏拢"现象明显,同级位移的三个循环中刚度退化严重.过渡层柱的延性受到型钢配钢率、配箍率、轴压比的影响.除试件SRC4-2-N外,其余试件的延性均达到μ≥3的抗震要求,介于3.39与5.99之间.在相同轴压比作用下,过渡层柱表现出较钢筋混凝土柱更好的变形能力,延性性能介于钢筋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过渡层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框架静力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1 位作者 曹平周 赵鸿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3-527,共5页
为了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共进行了7个工况的静力非线性计算,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给出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侧移曲线、极限层间侧移角及塑性... 为了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共进行了7个工况的静力非线性计算,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给出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侧移曲线、极限层间侧移角及塑性铰分布.结果表明:SRC结构层数与结构总层数的比值不应小于1/3,以保证梁铰侧移机制得以实现;RC结构部分底层容易因刚度与强度突变而成为结构的薄弱层,因此适当增加RC结构部分底层或底部数层的纵筋数量,或减小与RC柱邻接的SRC柱的配钢率,可保证楼层承载力和刚度逐级递减,改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静力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构造措施与受力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3-468,共6页
通过7个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构造加强措施转换柱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7个转换柱试件均产生了剪切破坏,破坏发生在转换柱上部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转换柱试件表现出较RC柱试件更好的承载... 通过7个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构造加强措施转换柱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7个转换柱试件均产生了剪切破坏,破坏发生在转换柱上部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转换柱试件表现出较RC柱试件更好的承载能力;具有不同构造特征转换柱的延性性能与变形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位移延性系数为1.97~5.99,极限侧移角为1/54~1/21,说明不同构造的加强效果差异较大.当转换柱的侧移角达到1/50时,设置构造加强措施5个转换柱试件的强度退化率均高于0.9,说明转换柱具有较强的抵抗反复荷载的能力,承载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转换柱试件骨架曲线上各特征点对应的割线刚度高于钢筋混凝土柱,介于钢筋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转换柱 受力性能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厚湿陷黄土区SHR-SRC结构施工过程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彧 罗小博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2,共9页
为真实反映超厚湿陷性黄土区超高层型钢混凝土(Super High Rise-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HR-SRC)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沉降特征随上部载荷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安全施工,在试验场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沉降监测体系,动态追踪测试了超高层... 为真实反映超厚湿陷性黄土区超高层型钢混凝土(Super High Rise-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HR-SRC)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沉降特征随上部载荷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安全施工,在试验场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沉降监测体系,动态追踪测试了超高层结构在整个施工周期2年6个月内的沉降变形等原始数据.利用实际监测结果,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对SRC结构沉降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SHR-SRC结构整体沉降较为均匀,最大沉降速率为0.28 mm/d;距离核心筒附近的地下试桩点位正、负应变值小,远处则相反;土体在施工强度平缓状况下,局部会出现短暂的"回弹"现象;模拟显示筏板底中心桩顶位移最大,边桩次之,角桩最小,同一桩产生沉降差说明桩本身存在轴向压缩;但由于黄土地基及结构受力的复杂性,相关规律需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厚湿陷性黄土 SHR-src结构 施工 沉降监测 原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型钢保护层厚度分析
12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0-615,共6页
对16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转换柱试件的剪切作用明显,因此增加箍筋数量能够明显提升转换柱屈服后的变形能力,改善抗震耗能能力;影响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试件的构造措施、轴压力大小以及钢与混... 对16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转换柱试件的剪切作用明显,因此增加箍筋数量能够明显提升转换柱屈服后的变形能力,改善抗震耗能能力;影响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试件的构造措施、轴压力大小以及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当构造措施无法避免临界剪切斜裂缝的出现时,型钢翼缘保护层承担了较大的轴压力,存在负荷过大而压溃的可能,这种破坏方式将导致箍筋约束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转换柱的抗震性能无法得到保证.为了保证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效果,防止转换柱破坏前型钢翼缘保护层压溃,型钢翼缘保护层不应小于0.2倍的截面高度,且不小于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柱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保护层 粘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墙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锐 伍凯 +1 位作者 张贺 桑甚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研究填充墙的布置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AP2000对6种不同填充墙布置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即填充墙框架的Pushover曲线、承载力、延性、破坏机制以及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填充... 目的研究填充墙的布置对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AP2000对6种不同填充墙布置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即填充墙框架的Pushover曲线、承载力、延性、破坏机制以及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填充墙的不同布置改变了框架结构的刚度、内力分布和塑性铰破坏机制,填充墙满布以及底部无填充墙的层数小于转换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基底承载是无填充墙框架的2~5倍,延性系数降低,但在结构成为机构体系前,结构的塑性铰多且较为均匀,能够耗散罕遇地震释放的大量能量;转换层以上布置填充墙的结构基底承载力为无填充墙框架的1.2~1.5倍,在罕遇地震时塑性铰集中分布在底部无填充墙框架层,容易在转换层形成薄弱层.结论满布填充墙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对于由于建筑需要底部无填充墙布置的SRC-RC竖向混合填充墙框架结构,底部无填充墙布置的层数宜小于转换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RC竖向混合结构 填充墙 型钢混凝土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基准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勇 赵鸿铁 +1 位作者 薛建阳 郭子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49,467,共6页
进行型钢混凝土标准推出试件试验,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和粘结滑移受力机理研究.根据荷载-加载端滑移曲线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型钢混凝土特征粘结强度、特征滑移的统计回归计算公式,并提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数学模型.进一... 进行型钢混凝土标准推出试件试验,对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和粘结滑移受力机理研究.根据荷载-加载端滑移曲线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型钢混凝土特征粘结强度、特征滑移的统计回归计算公式,并提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数学模型.进一步采用所建立粘结滑移基准本构模型对型钢混凝土推出试件进行AN SY S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简单实用,并且能较全面的反映混凝土强度等级、横向配箍率、型钢埋置长度和型钢保护层厚度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可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和型钢混凝土结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src)结构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模式的识别和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山锁 孙龙飞 +2 位作者 司楠 杨威 秦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通过识别和优化结构的失效模式,实现结构的破坏由理想的失效模式控制,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降低结构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工程... 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通过识别和优化结构的失效模式,实现结构的破坏由理想的失效模式控制,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降低结构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工程模拟软件OpenSEES平台,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得到计算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提出了结构最弱失效模式的识别方法,并提出了最佳的优化方案,对相关工程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 失效模式 识别 优化设计 ID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态水平和容许变形值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秋维 史庆轩 杨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7,共6页
结合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水平的划分标准,将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的性能水平划分为正常使用、暂时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四个阶段;介绍了SRC柱的主要破坏形态,提出了四个性能水平的失效判别标准和参数;在总结国内外SRC试验柱... 结合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水平的划分标准,将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的性能水平划分为正常使用、暂时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四个阶段;介绍了SRC柱的主要破坏形态,提出了四个性能水平的失效判别标准和参数;在总结国内外SRC试验柱和平面框架试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得出SRC框架结构四个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和柱端裂缝宽度分布范围.最后结合性能抗震设计理念,提出SRC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结构 抗震性能水平 容许变形值 量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勇 郭子雄 聂建国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5期78-86,共9页
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型钢混凝土-钢结构竖向混合结构(SRC-S竖向混合结构)和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土竖向混合结构(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两种主要类型,在高层建筑中具有显著性能优势并且应用广泛。... 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型钢混凝土-钢结构竖向混合结构(SRC-S竖向混合结构)和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土竖向混合结构(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两种主要类型,在高层建筑中具有显著性能优势并且应用广泛。文章介绍了SRC-S竖向混合结构和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现状;针对我国和日本的相关规程及工程应用实践,结合日本阪神地震中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主要震害特点,指出国内外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在综合分析阪神地震后日本关于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本文可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 过渡层 抗震设计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武敏刚 吕西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为研究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本研究以一个Ⅷ度区的LG大厦为原型,制作了1/20的整体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振动台试验,以考察地震动频谱及地震强度对混合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了解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地震反... 为研究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本研究以一个Ⅷ度区的LG大厦为原型,制作了1/20的整体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振动台试验,以考察地震动频谱及地震强度对混合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了解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地震反应和破坏特征。本文还利用纤维模型建模对混合结构整体抗震性进行非线性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外钢骨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振动台试验 纤维模型 钢骨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R-μ-T关系对比研究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位移需求估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志华 吕西林 +1 位作者 周颖 卜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50,共9页
本文结合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给出了求解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位移需求的基本步骤,并采用不同的R-μ-T关系计算了某15层混合结构的位移需求。结果表明:选取不同模型计算所得的位移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偏差大致在25%以内,其中Ne... 本文结合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给出了求解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位移需求的基本步骤,并采用不同的R-μ-T关系计算了某15层混合结构的位移需求。结果表明:选取不同模型计算所得的位移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偏差大致在25%以内,其中Newm ark&Hall模型会较大幅高估结构的位移需求。通过比较,本文最终选取吕西林、周定松模型,其估计的位移需求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的偏差基本控制在30%以内,可以为工程界接受。对比分析不仅表明了选取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说明弹塑性反应谱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估计此类结构位移需求的方法,在混合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反应谱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 位移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时变效应计算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佳 吴杰 +1 位作者 罗晓群 张其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型钢混凝土(SRC)构件实际受力机制,引入主从约束方法推导了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子结构单元模型,解决了徐变效应下钢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问题.采用有效模量法(AEMM)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徐变计算理论,以VisualC++和ObjectARX为工具研发... 基于型钢混凝土(SRC)构件实际受力机制,引入主从约束方法推导了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子结构单元模型,解决了徐变效应下钢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问题.采用有效模量法(AEMM)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徐变计算理论,以VisualC++和ObjectARX为工具研发了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过程分析软件(SRCCM),并与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软件的正确性.算例表明:采用主从约束方法的子结构单元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型钢混凝土构件实际受力机制,基于该模型所编制的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过程分析模拟软件能够在工程实际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施工过程 型钢混凝土(src) 徐变 主从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