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影响因子
1
作者 马关媛 蒋小金 +3 位作者 刘佳庆 刘文杰 陈春峰 张瑞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72,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高效、可持续橡胶林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单一橡胶林(SR)、人工雨林橡胶林(AF)、橡胶-益智复合林(AR)、橡胶-可可复合林(RC)、橡胶-茶树复合林(RT)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和评... [目的]探究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高效、可持续橡胶林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单一橡胶林(SR)、人工雨林橡胶林(AF)、橡胶-益智复合林(AR)、橡胶-可可复合林(RC)、橡胶-茶树复合林(RT)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纵观0-100 cm土壤剖面,SR容重最大,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最小;SR初始入渗速率(0.03 cm/min)、平均入渗速率(0.009 cm/min)、稳定入渗速率(0.005 cm/min)均显著低于橡胶复合林;通过拟合发现Horton模型对胶农复合林入渗过程拟合较好且拟合参数具有物理意义;除非毛管孔隙度外,土壤物理性质与初始入渗速率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总累积入渗量、稳定入渗速率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平均入渗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稳渗前累积入渗量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结合田间入渗过程,采用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稳渗前累积入渗量来评估不同林型橡胶林土壤水分入渗和储存性能;SR土壤持水能力、渗透性均低于橡胶复合林,其中RC土壤持水能力最好,RT土壤入渗性能最好,因此间作茶树和可可对改善土壤结构及水文特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入渗 物理性质 入渗速率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改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李一文 游成铭 +3 位作者 徐红伟 徐琳 谭波 骆紫藤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带状改造宽度对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实施改造宽度为10、20、30 m(L10、L20、L30)两年的柳杉人工林和未改造样地(CK)为研究对象,分析带状改造对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深度(0~10、10~20、 20~30... 为探究不同带状改造宽度对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实施改造宽度为10、20、30 m(L10、L20、L30)两年的柳杉人工林和未改造样地(CK)为研究对象,分析带状改造对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深度(0~10、10~20、 20~30、30~40 cm)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并评价Kostiakov、Horton、Philip 3种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水分初始入渗速率在2.78~44.40 mm·min^(-1)之间,稳定入渗速率在0.83~13.39 mm·min^(-1)之间。整体上,在0~40 cm土层,对照样地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均高于改造样地,其中,L20样地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相较于其他改造样地更高;中坡的两种水分入渗速率相较于上、下坡更高。两种水分入渗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径大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重量直径、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0~40 cm土层,相较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更好(R^(2)在0.877~0.995之间),更适用于该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描述。带状改造初期会降低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速率,20 m改造带宽更加有利于土壤水分下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改造 柳杉人工林 土壤水分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华西雨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加气渗灌提升土壤环境与玉米增产机理研究
3
作者 于珍珍 尹凝霞 +3 位作者 王宏轩 李承罡 康智炜 于德水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89-601,共13页
研究长期加气渗灌技术对红壤土玉米连作体系下土壤肥力变化和玉米产量影响,探明该技术下玉米增产机理,可为加气渗灌技术下作物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7—2023年在国家土壤质量湛江观测实验站开展加气渗灌试验,设置传统地下渗... 研究长期加气渗灌技术对红壤土玉米连作体系下土壤肥力变化和玉米产量影响,探明该技术下玉米增产机理,可为加气渗灌技术下作物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7—2023年在国家土壤质量湛江观测实验站开展加气渗灌试验,设置传统地下渗灌(CK)和加气渗灌(OI)2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通气性、土壤肥力、根系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连续实施7 a的OI处理相比CK提高土壤通气性及土壤肥力指标,可以显著和极显著提高土壤含氧量、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细菌生物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13%~22.89%、1.86%~26.67%、28.71%~49.51%及13.59%~103.93%,在改善土壤通气性及肥力的基础上,OI处理下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及根干质量较CK分别提升28.08%~55.69%、24.92%~73.00%及17.16%~44.86%(P<0.05),同时可以提高玉米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OI处理下玉米产量较CK提高1.16%~14.42%(P<0.01)。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表明,土壤通气性和土壤肥力指标对根系指标有积极正向影响,经由土壤肥力指标到根系指标改善对产量造成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455(P<0.01),是玉米产量提高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补充完善加气渗灌技术下作物增产提质机理及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呼吸速率 加气渗灌 根系生长 结构方程模型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H固化剂对高寒矿区煤矸石水分入渗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鹏辉 杨海龙 +2 位作者 杨思远 张巍 张颂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2-1554,共13页
采用室内积水条件下煤矸石柱水分入渗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W-OH(0%、1.5%、2.5%和3.5%)喷施处理对高寒矿区煤矸石水分入渗的影响,同时采用Philip、Kostiakov和Horton 3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利用一维代数模型预测煤矸石剖面... 采用室内积水条件下煤矸石柱水分入渗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W-OH(0%、1.5%、2.5%和3.5%)喷施处理对高寒矿区煤矸石水分入渗的影响,同时采用Philip、Kostiakov和Horton 3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利用一维代数模型预测煤矸石剖面体积含水率分布特征,并评价模型适用性。结果表明:(1)累计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随入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与WOH浓度存在负相关性。同一入渗时刻,W-OH浓度越大,入渗率和湿润锋前进速率越小,与对照(0%W-OH)相比,3种W-OH浓度(1.5%、2.5%、3.5%)处理的初始入渗率分别降低了1.12%、3.59%和9.64%,稳定入渗率分别降低了16.92%、78.46%和89.23%,平均入渗率分别降低了11.35%、58.26%和71.02%。(2)3种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浓度W-OH处理煤矸石水分入渗过程,Philip、Kostiakov和Horton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值分别为0.962、0.957和0.967,其中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3)积水入渗过程中同一W-OH浓度,埋深越大,水分入渗至各监测点所需的时间越长,同一深度,W-OH浓度越大,水分入渗至各监测点所需的时间也越长。(4)一维代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入渗结束后煤矸石剖面体积含水率分布特征,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在2.574%~3.326%之间和2.308%~2.707%之间,符合度指数(D)均在0.92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W-OH固化剂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冻土剖面重构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W-OH 累计入渗量 入渗率 湿润锋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重构阻水层对坡面风化煤矸石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颂扬 张巍 +2 位作者 杨鹏辉 杨思远 杨海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目的]为缓解水分因子对高寒矿区扰动土体无法形成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提出扰动土体下方添加高阻水性材料亲水性聚氨酯(W-OH)重构底部阻水层(近似无缝隙的不透水层)的设计方案,分析重构阻水层后高寒矿区风化煤矸石坡面入渗、产流和... [目的]为缓解水分因子对高寒矿区扰动土体无法形成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提出扰动土体下方添加高阻水性材料亲水性聚氨酯(W-OH)重构底部阻水层(近似无缝隙的不透水层)的设计方案,分析重构阻水层后高寒矿区风化煤矸石坡面入渗、产流和产沙的变化特征,为高寒矿区扰动坡面冻土重现以及重构阻水层的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60和90 mm/h降雨雨强条件下,重构阻水层(添加W-OH浓度0%,1.5%,2.5%,3.5%,4.5%)后不同坡度条件的(3种坡度5°,15°,25°)的风化煤矸石坡面入渗特性和水土流失变化规律。[结果]①重构阻水层后的煤矸石坡面稳定入渗率较自然坡面明显降低,且与W-OH添加浓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煤矸石坡面产流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渐平稳的变化趋势,平均产流率与W-OH添加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添加浓度为1.5%,2.5%,3.5%,4.5%W-OH的煤矸石坡面平均产流率较自然状态增加26.75%,38.02%,46.90%,63.23%;③坡面平均流速与降雨雨强、W-OH添加浓度和坡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表现为:降雨雨强>坡度>W-OH添加浓度。④坡面产沙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多为“单峰”曲线,呈现先迅速上升随后缓慢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添加浓度为1.5%,2.5%,3.5%,4.5%W-OH的煤矸石坡面平均产沙率较自然状态增加26.98%,49.48%,71.64%,94.01%。[结论]重构阻水层对坡面风化煤矸石渗透性能降低明显,能有效帮助高寒矿区扰动坡面的冻土恢复和形成,但入渗率的降低使坡面更容易产生径流,增加了地表的产流产沙,可配置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率 产流率 产沙率 风化煤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微咸水对南疆盐渍土壤水分入渗及盐分淋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永倩 王则玉 +4 位作者 朱连勇 朱珠 江龙 孔芊芊 王立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9,共9页
为探究磁化微咸水灌溉对南疆盐渍土入渗及盐分离子迁移特征的影响,采用恒定磁场强度400 mT对矿化度分别为0、2、3、5 g/L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以未磁化处理为对照,对比分析各处理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淋洗后不同土壤剖面总盐、... 为探究磁化微咸水灌溉对南疆盐渍土入渗及盐分离子迁移特征的影响,采用恒定磁场强度400 mT对矿化度分别为0、2、3、5 g/L微咸水进行磁化处理,以未磁化处理为对照,对比分析各处理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淋洗后不同土壤剖面总盐、脱盐率、盐分离子和SAR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磁化微咸水入渗减小了相同时间内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降低了Philip入渗模型吸渗率,土壤含水率比未磁化微咸水提高5.00%~6.29%;磁化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对0~50 cm土壤内总盐含量磁化处理较未磁化降低11.79%~41.64%,在同一磁化强度下,土壤含盐量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脱盐率随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矿化度下,磁化处理含盐量低于未磁化处理,脱盐率高于未磁化处理。磁化微咸水灌溉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分离子含量,0~50 cm土层K^(+)、Na^(+)、Ca^(2+)、Mg^(2+)、HCO_(3)^(-)、Cl^(-)、SO_(4)^(2-)含量磁化较未磁化处理降低16.90%~25.97%、43.62%~64.68%、11.15%~31.44%、-8.12%~49.07%、-74.14%~13.43%、21.46%~52.81%、6.66%~13.10%。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显著降低0~50 cm土层深度处土壤S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微咸水 盐渍土 入渗特征 盐分淋洗 土壤脱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水分及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鸿 史东梅 盘礼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土壤水分及入渗是坡耕地降雨径流侵蚀的关键环节.采用铲土侵蚀模拟法,建立5种侵蚀程度的坡耕地原位试验,开展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与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分及入渗性能变化.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及入渗是坡耕地降雨径流侵蚀的关键环节.采用铲土侵蚀模拟法,建立5种侵蚀程度的坡耕地原位试验,开展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与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分及入渗性能变化.结果表明:①在不同施肥措施下,BF提高了土壤中粉粒占比,显著降低了土壤容质量,增大了毛管孔隙度,提高了土壤自然含水率;而随着侵蚀强度加剧,土壤容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总孔隙度则呈相反规律,自然含水率也随之下降.②坡耕地耕层土壤稳定入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K,F,BF,对施肥措施响应显著,但土壤侵蚀强度对入渗特征作用不显著;Philip模型对施肥措施下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效果最佳,Horton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低侵蚀强度下耕层入渗规律,而高侵蚀强度下则以Philip模型拟合效果更优.③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BF、土壤侵蚀厚度20 cm(S-20)、F、CK、土壤侵蚀厚度15 cm(S-15)是引起耕层土壤物理性能与入渗参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p<0.05);土壤孔隙度以及水分指标与砂粒、粉粒均呈正相关,与黏粒、容质量呈负相关;土壤容质量与黏粒、入渗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15 cm侵蚀厚度(S-15)是该研究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的承受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侵蚀 耕层 入渗模型 紫色土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地质条件下注浆模型渗流场解析解 被引量:1
8
作者 魏福成 汪镇 周凤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23-12733,共11页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将隧道注浆过程与地下水向完整井运动类比,并建立层状地质条件下渗流模型;通过保角变换法,将求解问题由平面径向流转换为平面均匀流,求解了层状地质条件渗流场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将隧道注浆模型简化为三层地层,求解...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将隧道注浆过程与地下水向完整井运动类比,并建立层状地质条件下渗流模型;通过保角变换法,将求解问题由平面径向流转换为平面均匀流,求解了层状地质条件渗流场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将隧道注浆模型简化为三层地层,求解了隧道渗流量、注浆圈外水压力、衬砌外水压力解析解。为验证解的有效性,以团结隧道为背景,采用等效面积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注浆圈厚度增加、注浆圈渗透系数与衬砌渗透系数减小的情况下,隧道的涌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会减小,堵水率和注浆圈外水压力将增加。通过误差分析发现,与解析解相比较,同心圆断面误差随着注浆圈厚度误差增加,六心圆断面误差减小,模拟解两断面涌水量结果接近59%;随着注浆圈渗透系数的减小,模拟解与解析解涌水量相对误差均较大;随着衬砌渗透系数的减小,涌水量与衬砌外水压力的模拟解均大于解析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层状地质 注浆模型 渗流量 衬砌外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子君 刘家圆 王海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入渗率与有效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等级的关系。[结果](1)在5°08′~24°08′坡度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度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度增加逐渐增大;(2)在2.18~33.19 m坡长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长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长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临界坡长;(3)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减小,土壤入渗率逐渐增加;裸地的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30%植被覆盖度坡面,但植被覆盖度由30%增加到60%,90%时,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临界植被覆盖度;(4)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主要受到有效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影响,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入渗率主要受到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影响,与平均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历时呈显著负相关;随降雨等级的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入渗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下垫面条件和降雨因素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应结合室内试验和模型模拟,进一步加强该区域不同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坡面水土流失过程和影响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条件 降雨 径流深度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入渗率 北方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坡垄作措施下层状棕壤的积水入渗特征及其模拟
10
作者 亓益品 窦永辉 +2 位作者 王亚楠 肖培青 安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7,共9页
横坡垄作系统中雨水/灌溉水易在垄沟低洼处积聚,诱发积水入渗,使入渗特性有别于传统耕作系统。基于横坡垄作垄沟内积水特征,采用室内土柱供水实验,以层状棕壤为研究对象,分析5个积水深度(2、4、6、8和12 cm)下入渗率、湿润锋运移动态变... 横坡垄作系统中雨水/灌溉水易在垄沟低洼处积聚,诱发积水入渗,使入渗特性有别于传统耕作系统。基于横坡垄作垄沟内积水特征,采用室内土柱供水实验,以层状棕壤为研究对象,分析5个积水深度(2、4、6、8和12 cm)下入渗率、湿润锋运移动态变化,并利用修正的Gree n-Ampt模型对积水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耕层阶段,入渗率呈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趋势;过渡阶段,入渗率稳定一定时段后逐渐降低;犁底层阶段,入渗率趋于稳定;2)积水深度的增加均促进湿润锋的运移,但未改变湿润锋运移过程;3)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累积入渗量等入渗参数均随积水深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大,其中积水深度12、8、6和4 cm下的平均入渗率较积水深度2 cm分别增加120.5%、65.4%、39.4%和29.9%;4)在解析积水深度(h)与饱和导水率(K_(s)(h))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基础上(K_(s)(h)=0.092h+0.76),结合湿润锋处土壤吸力(25.61 cm),构建模拟积水入渗过程的修正Green-Ampt模型。积水深度的增加加快土壤水分入渗,可利用修正Green-Ampt模型对积水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可为横坡垄作措施下水分高效利用、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深度 入渗率 湿润锋运移 修正Gree n-Ampt模型 横坡垄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神经系统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浩阳 王利利 达明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29,共4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诊疗及预后监测手段。近年来神经与癌症之间的串扰正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关注,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交感神经信号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诊疗及预后监测手段。近年来神经与癌症之间的串扰正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所关注,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交感神经信号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血管生成、参与肿瘤免疫逃逸、增强化疗耐药性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进展,然而有关副交感神经参与肿瘤的调控却表现为一分为二的观点。随着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学、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人们对神经与癌症串扰的研究日渐深入,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评估自主神经活性的一种无创检测方式被应用到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中。本文就自主神经及HRV在CRC中的关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自主神经 神经浸润 心率变异性 癌症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引黄灌区包气带与地下水动态响应试验
12
作者 王成文 方磊 +4 位作者 李英 黄小琴 张勃 徐兆祥 马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1,共12页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Origin、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Hydrus-1D、Surfer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拟合和插值分析。【结果】结果得出,灌溉过程中包气带各埋深层位的水分和负压变化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运用Hydrus-1D拟合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发现叠加各埋深层位可得到较连续的拟合曲线;在多次灌溉入渗试验中,第1次灌溉入渗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响应最快,灌溉后响应时间为388.8 min;运用地下水灌溉响应法定量测算灌溉入渗能力,算得田间灌溉入渗系数均值为0.202;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插值分析,发现回灌逐步形成“水丘”中心,地下水流场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地下水补给源项分析,引黄灌区内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年灌溉补给贡献率达79%。【结论】通过原位田间试验,进一步厘清引黄灌区的包气带特性和地下水响应过程,发现引黄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场特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引黄水量利用率和包气带-地下水资源评估、管理及调控提供一定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试验 地下水 包气带 灌溉入渗系数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9
13
作者 白文波 宋吉青 +5 位作者 李茂松 汪亚峰 武永峰 刘布春 王春艳 王秀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了探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积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保水剂作用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层混施(0~10 cm)和层... 为了探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积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保水剂作用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层混施(0~10 cm)和层施(5 cm)保水剂会限制土壤水分向下运移,30 min后累积入渗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17.3%~ 36.6%和5.5%~46.6%;而且随着保水剂用量增加,抑制效应增大。相比较而言,这种减缓入渗的程度在保水剂层施,且用量为0.1%时更为明显。下层(10~20 cm)混施和层施(10 cm和15 cm)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抑制是有限的,约比对照降低了4.9%~11.9%;但当保水剂层施量为0.1%时,土壤水分入渗反而会随着入渗进程而增加,累积入渗量可达到对照的1.1倍。层施保水剂后,保水剂层及保水剂下层土壤含水率会普遍增加1.1~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入渗 入渗率 土壤含水率 保水剂 湿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砂质夹层的土壤入渗计算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建丰 王文焰 +1 位作者 汪志荣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0,共4页
根据室内系统的试验研究,对土壤具有砂质夹层的入渗计算问题,即非线性入渗阶段转为稳渗阶段时间与稳渗率,提出了一个以现有均质土积水入渗公式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Kostiakov入渗模型与砂层以上土体达到饱和所需水量建立水量平... 根据室内系统的试验研究,对土壤具有砂质夹层的入渗计算问题,即非线性入渗阶段转为稳渗阶段时间与稳渗率,提出了一个以现有均质土积水入渗公式为基础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Kostiakov入渗模型与砂层以上土体达到饱和所需水量建立水量平衡关系,由该关系可以确定出非线性入渗阶段转为稳渗阶段的时间;再由实验数据回归的方法,将层状土转折后的稳渗率与均质土入渗过程在转折时刻的瞬时入渗率的比值与夹层的埋深及中值粒径建立相关关系,从而可由夹层土壤埋深、中值粒径以及均质土在转折时刻的瞬时入渗率确定出层状土转折后的稳渗率。该方法经试验数据的检验,除个别点外,误差均在5%以内。由于确定稳渗率与夹层土壤埋深、颗粒组成、均质土入渗规律等有关,实际确定时会有一定困难,因此该方法尚待完善和生产实际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夹层 入渗 稳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层水分入渗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景波 马延东 +1 位作者 邢闪 董治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6,70,共6页
为查明腾格里沙丘沙层水分渗透性及其原因,在该地区进行了沙层水分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稳定前,流动沙丘入渗率最大,半固定沙丘次之,洼地最小。在达到稳定入渗后,半固定沙丘的入渗率较流动沙丘略大,洼地则最小,它们的平均稳定入渗率分... 为查明腾格里沙丘沙层水分渗透性及其原因,在该地区进行了沙层水分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稳定前,流动沙丘入渗率最大,半固定沙丘次之,洼地最小。在达到稳定入渗后,半固定沙丘的入渗率较流动沙丘略大,洼地则最小,它们的平均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6.8,16.2,12.0 mm/min。不同地貌类型的沙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在6.3~8.8 min之间。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水分入渗量基本相同,入渗量均较大,洼地入渗量最小。沙层具有入渗率高,达到稳定入渗快和入渗率变化小的突出特点,沙层粒度较粗,组成均一和孔隙连通性好,是其主要原因。沙层入渗率高为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的3个入渗计算公式中,Koctakob公式最适用于沙丘水分的入渗研究,Horton公式也较适用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通用经验公式不适于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水分入渗 累积入渗量 入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翠萍 廖超英 +2 位作者 孙长忠 田小雄 吕建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59,64,共7页
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 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0 t/hm^2,滞留贮水量为169.71-198.29 t/hm^2;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5.19-11.10 mm/min,无结皮最高,苔藓藻结皮最低;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67-2.67 mm/min。采用的3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中Horton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决定系数R2在0.98-0.99,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具有生物结皮土壤的入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结皮 贮水能力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阻力与土壤容重对一维垂直入渗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振华 谢恒星 +1 位作者 刘继龙 蔡焕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39,共4页
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气阻对一维垂直积水入渗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以及湿润锋的影响,并对入渗过程中土壤平均含水率增量进行了研究。容重和气阻均对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有明显的影响:容重增加导致累积入渗量减少的减渗率在入渗过程... 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气阻对一维垂直积水入渗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以及湿润锋的影响,并对入渗过程中土壤平均含水率增量进行了研究。容重和气阻均对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有明显的影响:容重增加导致累积入渗量减少的减渗率在入渗过程中为一常数,相对于容重为1.3g/cm3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容重为1.4g/cm3和1.5g/cm3土壤的减渗率分别为31.79%和52.03%。容重增加导致湿润锋减少的减渗率在入渗过程中并非一常数,受到了入渗时间的影响;气阻导致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减少的减渗率随基准入渗量的增加而变大,受到了入渗时间的影响。对应于1.3,1.4,1.5g/cm3等3个容重土壤的积水入渗,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平均含水率增量Δθ分别为0.377,0.3411,0.3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阻 土壤容重 一维垂直积水入渗 累积入渗量 入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50
18
作者 胡顺军 田长彦 +1 位作者 宋郁东 甘永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2,共5页
为准确地测定土壤渗透系数,采用能态学的观点,分析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时饱和土体中压力势的分布规律,根据达西定律定量研究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双环... 为准确地测定土壤渗透系数,采用能态学的观点,分析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时饱和土体中压力势的分布规律,根据达西定律定量研究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双环入渗法测定的稳定入渗速率;当采用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的饱和渗透系数时,土壤剖面土壤水压力势分布规律不同。因此,这2种测定方法对应的计算饱和渗透系数的公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渗透 试验 稳定入渗速率 压力势 双环入渗法 环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直径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任宗萍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兵 师阳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7,103,共5页
双环法是测定土壤入渗速率最为广泛最为经典的方法,但双环直径可能影响土壤入渗速率测定结果,因其为地表积水有压入渗,在坡地上测定时,因整平地表时会产生很大扰动,从而产生测定误差。研究设计5组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试验,分析双环直径... 双环法是测定土壤入渗速率最为广泛最为经典的方法,但双环直径可能影响土壤入渗速率测定结果,因其为地表积水有压入渗,在坡地上测定时,因整平地表时会产生很大扰动,从而产生测定误差。研究设计5组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试验,分析双环直径对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累计入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双环内环直径分别为15,20,25,30cm时,初始入渗速率分别是常规内环直径为35cm双环的88.3%,110.8%,119.9%,100.7%,稳定入渗率分别是54%,73%,85%,89%。对不同时刻入渗速率进行T值检验发现,用内环直径为20,25,30cm双环测定的入渗过程与常用内径为35cm的双环测定土壤入渗过程无显著差异。考虑地表扰动因素、试验需水量等多因素的影响,可用内环直径20cm、外环直径为35cm的双环替代目前常规内环直径为35cm,外环直径为50cm的双环,用于坡地土壤入渗速率测定,可以减少地表扰动,从而准确测定土壤入渗率,又能节约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入渗 土壤入渗速率 累计入渗量 双环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阿朋 何常清 +4 位作者 管伟 王彦辉 于澎涛 徐丽红 刘建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31,共7页
采用小区漫流法研究叠叠沟小流域内4种典型植被下的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平均值表现为天然草地>虎榛子灌丛>沙棘灌丛>华北落叶松林地。坡向影响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 采用小区漫流法研究叠叠沟小流域内4种典型植被下的土壤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平均值表现为天然草地>虎榛子灌丛>沙棘灌丛>华北落叶松林地。坡向影响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位对土壤稳渗速率的影响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坡度对土壤稳渗速率的影响表现为中坡>陡坡>缓坡,当坡度小于25°时土壤稳渗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当坡度大于25°时土壤稳渗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因此,以坡度25°为分界点,找到了影响土壤稳渗速率的主导因子,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得到土壤稳渗速率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段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稳渗速率 影响因素 六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