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nd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steel
1
作者 LIU Wen-jian LI Hong-ying +5 位作者 KONG Yao-jie LIU Ji-wen LIU Dan GAO Qing PENG Ning-qi XIONG Xiang-j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776-788,共13页
The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DBTT)of high strength steels can be optimized by tailoring microstructure and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where the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plays a key ... The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DBTT)of high strength steels can be optimized by tailoring microstructure and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where the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plays a key role.In this work,X70 steels with different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s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rmo-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The quasi-polygonal ferrite(QF),granular bainite(GB),bainitic ferrite(BF)and martensite-austenite constituents were formed at the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s of 780℃(C1),740℃(C2)and 700℃(C3).As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decreased,the amount of GB decreased,the microstructure of QF and BF increased.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amples,such as high-angle grain boundaries(HAGBs),MA constituents and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also varied with the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s.C2 sample had the lowest DBTT value(−86℃)for its highest fraction of HAGBs,highest content of<110>oriented grains and lowest content of<001>oriented grains parallel to TD.The high density of{332}<113>and low density of rotated cube{001}<110>texture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best impact toughness of C2 sample.In addition,a modified model was used in this paper 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the approximate DBTT value of ste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 steel start cooling temperature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martensite-austenite islands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DBTT)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卓越的早期教育质量--OECD早期保教质量调查报告“Starting StrongⅢ”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玉娥 刘智成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早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OECD成员国在提高早期教育质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探索,Starting StrongⅢ就是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一份聚焦质量的报告。通过探讨Starting StrongⅢ的形成背景,进而分析其五个与早期教育质量密切相... 早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OECD成员国在提高早期教育质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探索,Starting StrongⅢ就是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一份聚焦质量的报告。通过探讨Starting StrongⅢ的形成背景,进而分析其五个与早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杠杆,能为思考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教育和保育 质量 starting Strong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第3版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素燕 郑晓梦 +1 位作者 范苗 陈春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097-4104,共8页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STOPP)/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ART)由2008年爱尔兰Cork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首次发表并于2015年进行第2次更新。自发表以来,该标准在发现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加强对老年人滥用药物的监管、减少老年人药品...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STOPP)/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ART)由2008年爱尔兰Cork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首次发表并于2015年进行第2次更新。自发表以来,该标准在发现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加强对老年人滥用药物的监管、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第3版STOPP/START标准发布,在第2版基础上增加、修订和删减了一些标准,最终形成190条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新标准根据最新的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提供了更新、更实用的循证医学依据。本文对STOPP/START标准(第3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国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不当用药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 STOPP/start标准 老年人 多重用药 Beers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4
作者 QU Chunming FENG Fang +2 位作者 LI Yan BAI Yuedi ZHAO Bi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3-928,共6页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dal analysis of rotor of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NSYS software.The relevant contour sketch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was obtained.The analysis was made for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modal analysis of rotor and the total deformation and vibration profil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the working capability of the rotor.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ous structure parameters lie in the safety range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the relative standards.The analysis showing the design safe to operate the rotor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analysis of VAW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 mode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of self-starting capability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5
作者 TAGAWA Kotaro LI Y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0,153,共6页
In this study,wind tunne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elf-staring capability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The flow visualization also was been performed at the rest of the rotor.Th... In this study,wind tunne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elf-staring capability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The flow visualization also was been performed at the rest of the rotor.The effect of the azimuthal angle of blade position relative to wind direction on the self-starting capability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low visualization.The torque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rotor when the self-starting behavior starts were roughly calculated with the flow visualization results of the rotor.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exists the condition of wind speed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blade position of the rotor at the rest of rotor to the reach to situational rotation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GHT BLADES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SELF-starting WIND TUNNEL test flow visu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计及灵活性资源协同均衡的电力系统黑启动动态分区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艳 袁可心 +2 位作者 顾雪平 刘玉田 王洪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4-2096,I0004,共14页
研究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的黑启动动态分区策略对于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助力电力系统安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计及灵活性资源均衡约束,建立了最大化分区凝聚度和机组加权发电量以及最小化子系统重构进度差异的黑启动动态分... 研究规模新能源接入场景下的黑启动动态分区策略对于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助力电力系统安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计及灵活性资源均衡约束,建立了最大化分区凝聚度和机组加权发电量以及最小化子系统重构进度差异的黑启动动态分区多目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基于收缩时域预测控制方法建立黑启动动态分区滚动优化框架,进一步采用广义Benders分解,通过机组分区主问题与系统分区子问题的交互迭代实现模型求解。最后,以接入规模风电和储能的IEEE 39节点系统和IEEE 118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通过分区优化过程中灵活性资源的协同均衡支撑新能源机组的运行安全,实现系统分区重构过程对新能源机组出力的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系统重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黑启动 动态分区 规模风电 灵活性资源 收缩时域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特林冷端用异型弯曲水热管启动和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毅 张亚坤 +4 位作者 柴宝华 韩冶 薛松龄 杨斌 王晨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7,共15页
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高效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是目前空间大功率项目中能源问题的优良解决方案。采用异型水热管作为斯特林冷端的余热排出部分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用于斯特林冷端... 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高效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是目前空间大功率项目中能源问题的优良解决方案。采用异型水热管作为斯特林冷端的余热排出部分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用于斯特林冷端的异型弯曲水热管,进行了最佳充液量分析、逆重力倾角分析、启动和传热特性试验分析。试验确定了该样件的最佳充液量为130%理论充液量(35.0 g)。探究了热管在工作期间出现逆重力工况时能够正常运行的倾角范围,经试验得出结论:热管在75℃左右完全启动;在85、95、105、115、125℃工作温度下能够正常运行的逆重力倾角范围分别为0°~7°、0°~7°、0°~5°、0°~4°、0°~4°。传热特性试验中让热管在不同冷却条件(真空、纯Ar、50%Ar+50%He、纯He)下达到工作温度区间120~130℃,并取125℃左右时的传热功率为对比分析对象,对应结果分别为51.3、110.7、150.9、221.3 W。本研究验证了该热管的高导热性和高效性,对斯特林冷端用异型弯曲热管正式样件的设计和使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热管 完全启动温度 启动特性 逆重力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极管整流单元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黑启动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黄莹 黄小威 +1 位作者 肖晃庆 刘涛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6-355,I0039,共11页
在基于二极管整流单元(diode rectifier unit,DRU)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中,DRU无法向海上风电场传输有功功率,需要额外的黑启动电源为风电机组提供启动所需的初始能量。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辅助换流器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海上风电柔... 在基于二极管整流单元(diode rectifier unit,DRU)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中,DRU无法向海上风电场传输有功功率,需要额外的黑启动电源为风电机组提供启动所需的初始能量。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辅助换流器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黑启动策略。首先,介绍了基于DRU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风电机组稳态时的构网型控制策略。然后,基于上述控制策略设计了辅助换流器与风电机组的黑启动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辅助换流器容量的选择方法。最后,在时域仿真软件PSCAD/EMTDC上搭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对系统的黑启动过程进行仿真,仿真中海上风电场所有电气量均能平稳达到正常运行前的状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黑启动策略可以实现基于DRU的海上风电柔性低频送出系统的平滑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低频交流输电 二极管整流单元 辅助换流器 构网型风电机组 黑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自主起动涡轮起动机起动状态和尖峰电流关联分析
9
作者 雷晓犇 胡新华 +1 位作者 李兵强 王浩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2-812,共11页
机载蓄电池自主起动发动机是保证飞机快速出动的重要手段,而在高原低气压、低含氧量环境下,飞机自主起动尤为困难。自主起动瞬态产生的尖峰电流能够反映燃气涡轮起动机状态,分析机载蓄电池的放电性能,并依此判断能否成功自主起动,具有... 机载蓄电池自主起动发动机是保证飞机快速出动的重要手段,而在高原低气压、低含氧量环境下,飞机自主起动尤为困难。自主起动瞬态产生的尖峰电流能够反映燃气涡轮起动机状态,分析机载蓄电池的放电性能,并依此判断能否成功自主起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建立机载蓄电池自主起动发动机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涡轮起动机的起动状态对自主起动尖峰瞬态电流的影响;根据机载蓄电池的尖峰瞬态电流得到了判断涡轮起动机起动成功或失败的机理;在高原上进行了机上实装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起动 高原环境 尖峰电流 等效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局视域下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社会化推荐模型
10
作者 李旭军 殷孜 +1 位作者 胡启兵 曹国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1-340,共10页
由于真实社交网络存在非连通性以及大量孤立节点,无法精准刻画节点间社交关系强度,社会化推荐模型的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针对该情况,提出一种全局视域下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社会化推荐模型。引入超级节点构造有... 由于真实社交网络存在非连通性以及大量孤立节点,无法精准刻画节点间社交关系强度,社会化推荐模型的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针对该情况,提出一种全局视域下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社会化推荐模型。引入超级节点构造有向连通网络;运用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刻画节点间社交关系强度;将刻画后的社交关系强度融入到基于概率分解技术的社会化推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社会化推荐模型对比,该模型能有效提升推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推荐 超级节点 有限状态马氏链 冷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光伏出力波动性和微电网协同的配电网黑启动策略
11
作者 钟浩 方晨 +1 位作者 李世春 陈梓桐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光伏出力波动会导致已恢复负荷再次失电,充分挖掘微电网可调度资源对于减小配电网黑启动负荷停电损失和抵御负荷再次失电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光伏出力波动性和微电网协同的配电网黑启动双层优化策略。配电网作为上层... 光伏出力波动会导致已恢复负荷再次失电,充分挖掘微电网可调度资源对于减小配电网黑启动负荷停电损失和抵御负荷再次失电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一种考虑光伏出力波动性和微电网协同的配电网黑启动双层优化策略。配电网作为上层,考虑光伏出力波动性和下层微电网传输功率对黑启动的影响,以损失最小为目标,确定微电网传输功率量,制定黑启动方案以及补偿电价;微电网作为下层,根据上层补偿电价,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主动参与配电网黑启动,调整微电网运行策略和优化传输功率范围。通过改进的IEEE 69节点配电系统进行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微电网 光伏出力波动性 黑启动 双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启停控制策略及动态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超 张宝瑞 +5 位作者 郭亚龙 刘斌 全向 白文刚 王利民 车得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9-1009,I0016,共12页
为使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系统启停兼具安全性与快速性,该文针对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提出一种两段式的热态启停控制策略。两阶段分别利用阀门联合库存控制负荷策略和改变透平入口... 为使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系统启停兼具安全性与快速性,该文针对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提出一种两段式的热态启停控制策略。两阶段分别利用阀门联合库存控制负荷策略和改变透平入口温度控制负荷策略来实现。并提出系统各设备依次冷态启停的实施方案。利用该文提出的启停控制策略,实现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的启停过程。对系统启停过程的安全指标:压缩机喘振裕度、加热器最低流量、管壁温变化速率、工质高低压进行检验,所有安全指标均可得到满足。停机过程所花时间为1.11 h;启动过程所花时间为1.09 h,与文献相比,启动时长缩短0.57 h,停机时长缩短0.83 h,证明该文所设计启停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电系统 启停过程 动态特性 库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自燃推进剂发动机起动点火问题与研究进展
13
作者 谭永华 刘晓伟 +3 位作者 汪广旭 杨宝娥 谭松林 周军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空间自燃推进剂发动机起动点火过程涉及复杂的非定常湍流两相流动和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起动超压现象,不仅会造成发动机烧蚀爆炸等严重后果,还可能诱发高频燃烧不稳定问题。国内外已围绕此类发动机起动点火过程涉及的推进剂空间闪蒸、... 空间自燃推进剂发动机起动点火过程涉及复杂的非定常湍流两相流动和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起动超压现象,不仅会造成发动机烧蚀爆炸等严重后果,还可能诱发高频燃烧不稳定问题。国内外已围绕此类发动机起动点火过程涉及的推进剂空间闪蒸、液相反应、化学点火延迟等现象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在实际发动机起动超压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对上述工作进行整理,重点梳理了诱发起动超压的关键机理及影响因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经验,归纳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为我国空间自燃推进剂发动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发动机 自燃推进剂 起动超压 空间闪蒸 液相反应 点火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使用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促排卵理想FSH启动剂量的预测模型
14
作者 孔慧娟 樊文倩 +2 位作者 叶田 杜霖青 郭艺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泡期长效长方案超促排卵理想FSH启动剂量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的956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 目的: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泡期长效长方案超促排卵理想FSH启动剂量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助孕的956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随机分配入训练集(668例)和验证集(288例)。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建立FSH启动剂量的预测模型,使用Bland-Altman对预测启动剂量和实际剂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FSH启动剂量与患者年龄、BMI、抗苗勒管激素(AMH)和窦卵泡数(AFC)有关,β(95%CI)分别为1.163(1.041~1.284)、3.784(3.588~3.980)、-3.329(-3.629~-3.028)和-1.090(-1.291~-0.890)。FSH启动剂量预测模型为FSH(IU)=38.110+1.163×年龄+3.784×BMI-3.329×AMH-1.090×AFC,Bland-Altman检验提示模型预测的启动剂量和实际剂量一致性较高,差值(95%CI)为-1.79(-31.86~28.28)IU。结论:本研究建立的FSH启动剂量预测模型直观、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 多囊卵巢综合征 FSH启动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特性研究
15
作者 张旭 李阳海 +4 位作者 王廷举 张彪 潘宏刚 孙力 王小亮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3,共8页
为了正确掌握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的特性,文章建立了300 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全工艺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规律和动态响应特性,包括压缩机的防喘操作、压缩机... 为了正确掌握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的特性,文章建立了300 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全工艺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规律和动态响应特性,包括压缩机的防喘操作、压缩机组的变频1拖4启动、透平机组的全自动程启、透平的配气调节特性等。研究表明:合理的防喘策略可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启动过程中系统的效率;系统启动过程的精确评估可优化启动流程、缩短启机时间、提高系统效率,为机组的安全、高效启动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 压缩空气储能 启动关键过程 动态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冷起动工况最小进气预热功率匹配设计
16
作者 黎一锴 刘昱辰 +3 位作者 陈宏宽 史中杰 薛泽锋 李向荣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9-60,共12页
为提升柴油机低温高海拔起动能力,考虑火焰预热塞下游进气管路沿程散热,提出了一种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进气预热功率匹配设计方法。首先,基于柴油喷雾临界着火条件获得不同环境下柴油机不同转速下的最低进气温度需求;其次,建立... 为提升柴油机低温高海拔起动能力,考虑火焰预热塞下游进气管路沿程散热,提出了一种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进气预热功率匹配设计方法。首先,基于柴油喷雾临界着火条件获得不同环境下柴油机不同转速下的最低进气温度需求;其次,建立火焰预热塞下游进气管路理论散热模型,获得不同环境下火焰预热塞的最低预热温度;最后,计算得到柴油机不同环境下的最小进气预热功率。基于以上方法,对某V型6缸柴油机进行最小进气预热功率需求计算和试验验证,获得了柴油机随大气温度和海拔高度变化的进气预热功率MAP图。计算结果表明:平原0℃环境、启喷转速为300 r/min时,柴油机无需进气预热可成功起动。在相同环境温度下,进气预热功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海拔下,进气预热功率随环境温度增加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但是由于环境温度低于−20℃时采用加温器辅助起动、进气道沿程热损失减少,导致−20℃条件进气预热功率高于−3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进气预热能极大改善缸内热力状态,降低缸内失火循环比例。同时,采用进气预热后,缸内喷油策略对缸内着火过程的影响敏感度降低。采用本文提出的最小进气预热功率匹配设计方法,在平原−43℃和5000 m海拔20℃条件下,柴油机均能成功起动,该结果可为柴油机冷启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冷起动 进气预热功率 缸内着火 高原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稳态过程的混流泵启动性能优化
17
作者 李伟 杨毅 +2 位作者 李硕 刘明江 齐寒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52,共8页
在ANSYS Workbench的基础上结合OptiSLang优化设计软件,对混流泵启动过程进行优化.利用准稳态理论和全流域模型计算数据,建立了混流泵准稳态启动过程的水力性能响应面替代模型.通过NSGA遗传算法优化内部流动状态,降低启动过程中的涡致... 在ANSYS Workbench的基础上结合OptiSLang优化设计软件,对混流泵启动过程进行优化.利用准稳态理论和全流域模型计算数据,建立了混流泵准稳态启动过程的水力性能响应面替代模型.通过NSGA遗传算法优化内部流动状态,降低启动过程中的涡致能量损失,从而提升混流泵的水力性能.将原始混流泵与优化后混流泵的外特性、叶片压力分布进行对比,并分析混流泵内部涡结构,验证了所提出的准稳态启动过程水力性能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进口安放角α1,α4,α5,叶片出口安放角β1,β2,β3,β4,β5,叶片包角φ和叶片厚度系数θ对混流泵加权平均扬程和加权平均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对比不同启动时刻下混流泵的叶片压力分布,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混流泵启动中后期的瞬态扬程和启动中期的水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泵 启动过程 响应面模型 NSGA遗传算法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多热源下拓扑优化通道平板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
18
作者 孙芹 周国庆 +3 位作者 翟万领 高山 罗倩倩 屈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6-1017,共12页
借助湿刻技术在合金铜材上制作了传统蛇形结构和拓扑结构平板脉动热管,以R141b为工质,比较了上述两种热管在局部加热(加热面积15 mm×15 mm,20 mm×20 mm和25 mm×25 mm)情况下的启动与传热性能差异及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 借助湿刻技术在合金铜材上制作了传统蛇形结构和拓扑结构平板脉动热管,以R141b为工质,比较了上述两种热管在局部加热(加热面积15 mm×15 mm,20 mm×20 mm和25 mm×25 mm)情况下的启动与传热性能差异及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传统型和拓扑型脉动热管的启动和传热性能均随着局部加热面积的增大而增强。相比于传统平板脉动热管,拓扑优化设计能够将热管通道集中分布在局部热源内,有效增大加热段蒸发/沸腾区域的面积,从而弱化热源面积对其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传统型脉动热管在多局部热源加热条件下的启动可分为“突变”和“平缓变化”两种方式,与单一均匀热源加热的启动方式相似,但拓扑型脉动热管在所有工况下的启动过程中均无温度突变行为。拓扑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热管整体的均温性和传热极限,尤其是可以改善较小热源面积和中低加热功率下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在热源面积为15 mm×15 mm和加热功率约为75 W时,其有效热导率比传统热管提高约41.8%。具有拓扑优化通道的脉动热管能够弥补传统脉动热管在局部多热源散热应用中的不足,并表现出良好的均温性和传热极限,从而拓宽脉动热管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拓扑优化 传热 启动 多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泳水槽训练对蛙泳出发时水下技术改进效果分析
19
作者 宋闪 李翀 +2 位作者 尹万利 唐钱婷 黄卫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4,共8页
目的通过水槽训练改进蛙泳运动员出发阶段的水下技术,评估其对提升竞技表现的有效性。方法受试者为上海游泳队的14名短距离level 4级别男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7)。实验组进行水槽出发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泳池出发训练... 目的通过水槽训练改进蛙泳运动员出发阶段的水下技术,评估其对提升竞技表现的有效性。方法受试者为上海游泳队的14名短距离level 4级别男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7)。实验组进行水槽出发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泳池出发训练,每周2次,为期16周。16周训练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泳池15 m蛙泳出发测试。采用重复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组间和组内运动学指标(时间、距离、速度、关节角度)的变化。结果经过16周的专项强化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出发15 m表现(F_((1,12))=6.52,P<0.05,η^(2)=0.39)具有交互作用,且实验组训练后成绩优于训练前对照组(P<0.05)。实验组长划臂时间(F_((1,12))=10.28,P<0.01,η^(2)=0.46)和第2次滑行时间(F_((1,12))=4.81,P<0.05,η^(2)=0.22)有所改善,长划臂距离(F_((1,12))=4.71,P<0.05,η^(2)=0.21)和第2次滑行距离(F_((1,12))=4.90,P<0.05,η^(2)=0.21)有所提高,长划臂速度(F_((1,12))=4.77,P<0.05,η^(2)=0.20)有显著提升,组内统计显示实验组出水速度显著提升(P<0.05),手部入水角度得到优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变化不显著。结论水槽训练减少了蛙泳出发的长划臂阶段和第2次滑行阶段的时间,有效阻止了水下滑行中的速度损失,为提升蛙泳运动员的出发成绩和优化训练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水槽 蛙泳 出发表现 长划臂 水下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软体致动器驱动的仿生鱼尾设计及试验
20
作者 王淑坤 王锦昊 +1 位作者 郑龙 董越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5,共7页
针对鱼类的C形起动行为,以具有新月形尾鳍的金枪鱼尾部为仿生模本,设计了一款采用气动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驱动的单关节仿生鱼尾,给出了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与无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的伸缩性能对比。借助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不同气压驱... 针对鱼类的C形起动行为,以具有新月形尾鳍的金枪鱼尾部为仿生模本,设计了一款采用气动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驱动的单关节仿生鱼尾,给出了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与无纤维约束软体致动器的伸缩性能对比。借助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不同气压驱动下的仿生鱼尾C形起动过程进行流场可视化试验,通过涡环冲量计算,定量分析了推进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仿生鱼尾在进行C形起动时所产生的涡环冲量随摆动周期的减小而增加,同时受摆动角度的影响,在达到最佳摆动角度前,涡环冲量随输出气压的增加而增大,超过最佳摆动角度后开始上下波动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仿生学 气动软体致动器 仿生鱼尾 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C形起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