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海洋低温生淀粉糖化酶噬纤维菌CX08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
作者 孙溪 于爽 +5 位作者 迟雪梅 王聪 郭信志 魏振勇 张庆芳 迟乃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5,共7页
为提高菌株发酵产生淀粉糖化酶的能力,该研究以噬纤维菌(Cytophaga sp.)CX08为菌种进行液态发酵,以生淀粉糖化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BB)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为提高菌株发酵产生淀粉糖化酶的能力,该研究以噬纤维菌(Cytophaga sp.)CX08为菌种进行液态发酵,以生淀粉糖化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BB)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产生淀粉糖化酶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42 g/L,NaNO34 g/L,K2HPO43 g/L,KCl 0.4 g/L,MgSO4·7H2O 0.5 g/L,FeSO4·7H2O 0.02 g/L。在此优化条件下,该菌株所产生淀粉糖化酶酶活力最高,为168.31 U/mL,是优化前的1.6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淀粉糖化酶 发酵培养基 优化 响应面法 噬纤维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霉2(Rhizopus sp 2)生淀粉分解酶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庞宗文 梁静娟 +1 位作者 陈桂光 梁智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3-6,共4页
根霉2(Rhizpussp2)是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野生型生淀粉分解酶高产菌株。通过对该菌所产生的生淀粉分解酶的性质研究得知,该酶对不同淀粉原料的分解能力不同;该酶的最佳作用pH范围是3.0~5.2,最佳作用温度范围是38~42℃,50... 根霉2(Rhizpussp2)是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野生型生淀粉分解酶高产菌株。通过对该菌所产生的生淀粉分解酶的性质研究得知,该酶对不同淀粉原料的分解能力不同;该酶的最佳作用pH范围是3.0~5.2,最佳作用温度范围是38~42℃,50℃以下酶活稳定,该酶不受终产物葡萄糖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霉2 淀粉分解酶 酶性质 食品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霉2^#(Rhizopus sp.2^#)产酶条件研究
3
作者 庞宗文 陈桂光 梁静娟 《广西科学》 CAS 1997年第3期235-237,共3页
对影响根霉2#(Rhizopussp.2)产生生淀粉分解酶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组合试验,摸索出了一个最佳的产酶条件,该条件为:木薯渣5%、花生麸0.75%、尿素0.1%、K2HPO40.1%、... 对影响根霉2#(Rhizopussp.2)产生生淀粉分解酶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pH值等进行优化组合试验,摸索出了一个最佳的产酶条件,该条件为:木薯渣5%、花生麸0.75%、尿素0.1%、K2HPO40.1%、MgSO40.075%、pH值5.0、32℃摇瓶培养96h。使用该条件可使得发酵酶液的酶活达到7.75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淀粉分解酶 根霉 产酶条件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包埋技术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的应用
4
作者 康茜琳 耿育红 +4 位作者 张亚珍 张恒星 张庆明 韩颖 周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3-2934,共12页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及安全性。结果表明,与低(30 mg·kg^(-1))和高(100 mg·kg^(-1))含量的未经任何处理的Cr(Ⅵ)污染土壤(CK)相比,在试验第10天(早期)、第20天(中期)、第30天(末期),包埋菌处理(MIF,红薯淀粉胶囊包埋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游离菌处理(F,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F相比,在低、高浓度的Cr(Ⅵ)胁迫末期,MIF的Cr(Ⅵ)去除率分别提升了43.80%、58.80%;MIF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低浓度下分别增加了1.50、1.57、1.79倍,在高浓度下分别增加了2.53、1.89、2.04倍。F、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呈现显著差异:在胁迫末期,与F相比,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分别降低了23.43%、20.37%,残渣态占比分别增加了22.31%、6.09%。与MIF处理相比,F处理显著增加了高羊茅地上及地下部分Cr含量(9.12、1.76倍和1.97、2.17倍)、丙二醛含量(1.38、1.32倍)、活性氧含量(1.48、1.30倍)和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1.55、1.45倍;过氧化氢酶1.37、1.59倍)。研究表明,与游离菌相比,包埋菌表现出更佳的Cr(Ⅵ)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红薯淀粉胶囊 包埋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晾半烤对上部烟叶淀粉降解和相关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文超 贺帆 +3 位作者 徐成龙 王涛 石盼盼 宫长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4,共4页
以烤烟品种中烟100和云烟87的上部叶为材料,研究不同晾黄时间(48、60、72 h)对烟叶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及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烘烤)相比,晾制处理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提前12 h达到第1次高峰,... 以烤烟品种中烟100和云烟87的上部叶为材料,研究不同晾黄时间(48、60、72 h)对烟叶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及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烘烤)相比,晾制处理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提前12 h达到第1次高峰,适当延长了淀粉酶的有效活性时间;与对照相比,烘烤前期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有所降低,在烘烤后期下降不明显,其中,晾黄60 h后烘烤烟叶的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淀粉降解量均较高,烤后烟叶淀粉含量较低,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各种化学成分较为协调,上部烟叶的可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晾制时间 淀粉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利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丽 文俊 +4 位作者 陈金湘 李德仑 孙希文 彭琛 陈建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69,共4页
为探寻降低烤后烟叶淀粉含量的技术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自制电热式烟叶烤箱(80cm×60cm×100cm),初步研究了不同乙烯利用量〔0(CK)、10.4、20.8、41.7mL/m3〕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 为探寻降低烤后烟叶淀粉含量的技术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自制电热式烟叶烤箱(80cm×60cm×100cm),初步研究了不同乙烯利用量〔0(CK)、10.4、20.8、41.7mL/m3〕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K的烟叶淀粉酶活性有2个活性高峰,分别出现在烘烤36h和72h,淀粉酶活性均为2.2U;而乙烯利处理的烟叶淀粉酶活性则呈单峰曲线,活性高峰出现在烘烤12~24h,淀粉酶活性为3.8~4.1U,乙烯利显著提高了烘烤前期烟叶淀粉酶活性。乙烯利处理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烘烤0h和36h,2个峰值均比CK提前24h出现。乙烯利处理的烤后烟叶淀粉含量为2.8%~3.2%,显著低于CK(4.4%),因此,在烟叶烘烤过程中使用乙烯利可以显著降低烤后烟叶淀粉含量,但乙烯利的最佳用量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乙烯利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叶中淀粉降解酶活性与烘烤温湿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龚顺禹 杨焕文 +1 位作者 王怀珠 毛建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0,共4页
为探索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类酶的活性动态,为科学烘烤提供理论依据,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烘烤温湿度环境对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索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类酶的活性动态,为科学烘烤提供理论依据,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烘烤温湿度环境对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出现2次高峰,分别在烘烤的36 h和72 h,烘烤结束时活性较低;在鲜烟叶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随着烘烤过程的推进,至24 h达第1次高峰,之后降低,48 h时出现低谷,随后又于72 h达第2次高峰。在整个烘烤过程中,采用低温低湿变黄,慢速升温定色的烘烤环境,烟叶内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有利于烟叶淀粉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烤环境对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洪勋 杨焕文 +1 位作者 王怀珠 郭红英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33-35,共3页
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烘烤环境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出现两次高峰,分别在烘烤的36 h和72h时;在鲜烟叶中淀粉磷酸化酶活... 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和K326的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烘烤环境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出现两次高峰,分别在烘烤的36 h和72h时;在鲜烟叶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随着烘烤进程,至24h时达第1次高峰,之后降低,48h时出现低谷,随后又于72h时达第二次高峰。在整个烘烤过程中,采用低温低湿变黄,慢速升温定色的烘烤环境,使烟叶内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有利于烟叶淀粉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烤环境 烟叶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鳞茎淀粉磷酸化酶提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孙红梅 袁思施 王春夏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深入研究百合鳞茎淀粉磷酸化酶(SP)的性质及其在鳞茎淀粉代谢中的生理作用,本试验确定了兰州百合鳞茎内SP的最佳提取和测定条件,并对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SP的最适提取缓冲液为pH5.8的琥珀酸缓冲液;最佳反应体系为以... 为深入研究百合鳞茎淀粉磷酸化酶(SP)的性质及其在鳞茎淀粉代谢中的生理作用,本试验确定了兰州百合鳞茎内SP的最佳提取和测定条件,并对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SP的最适提取缓冲液为pH5.8的琥珀酸缓冲液;最佳反应体系为以25mmol·L-1的Glc-1-P为底物,在30℃条件下反应10min。在pH5~6范围内,SP活性最高;百合鳞茎的SP不易保存且不耐热,4℃条件下保存12h,酶活力最高残留50%;40℃条件下保存30min后,SP活力几乎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淀粉磷酸化酶 提取条件 测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降解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美 张凤 +2 位作者 杨翠翠 杨文思 孙庆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39-45,共7页
为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降解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变化,以山农17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关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各酶相关基因相对表... 为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降解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变化,以山农17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关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各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小麦种子,淀粉含量随萌发进程以不同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α-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上各指标均在露白前后有明显的变化;β-淀粉酶呈现双峰变化趋势,且一直保持较高活性;α-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与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温度能强烈影响萌发过程中淀粉降解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α-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在种子置床初期即可被检测到活性,且受其编码基因的调控作用显著,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代谢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PC对贮藏期间马铃薯不同部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欣 张丙云 +4 位作者 田世龙 李梅 程建新 李守强 葛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6-319,共4页
以"费乌瑞它"为实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条件下抑芽剂CIPC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不同部位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SP)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以探究CIPC的抑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IPC处理后的马铃薯顶... 以"费乌瑞它"为实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条件下抑芽剂CIPC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不同部位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SP)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以探究CIPC的抑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IPC处理后的马铃薯顶芽部位的SP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CK;侧芽部位因为"费乌瑞它"顶端优势的解除,酶活性略高于CK;非芽眼部位的酶活性接近CK。因此,CIPC主要作用在马铃薯芽眼部位,通过影响芽眼部位的内源代谢具有有效抑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CIPC 淀粉磷酸化酶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叶烘烤中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测定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怀珠 杨焕文 郭红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34,共3页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降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将烘烤过程中的烟叶样品研磨、离心得到酶粗提液,然后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采用无机磷比色法可测定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用考马斯亮兰G-250法可测定2种酶蛋白含量。... 为探讨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降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将烘烤过程中的烟叶样品研磨、离心得到酶粗提液,然后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采用无机磷比色法可测定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用考马斯亮兰G-250法可测定2种酶蛋白含量。结果表明,2种测定方法测定结果较准确,较客观地反映了烘烤过程中2种酶的实际活性,且简便易行,一般实验室即可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烘烤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守如 杨子琴 +3 位作者 张菊平 翟庆慧 陈解放 巩振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9-164,共6页
【目的】揭示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红香栗”、“黄狼”、“蜜本”3个南瓜品种为试材,对花后1~8周果实内的果糖、葡萄糖、蔗糖、淀粉等营养成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随... 【目的】揭示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红香栗”、“黄狼”、“蜜本”3个南瓜品种为试材,对花后1~8周果实内的果糖、葡萄糖、蔗糖、淀粉等营养成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随着果实的迅速成熟,“黄狼”和“蜜本”的己糖总量持续下降,收获前才略有升高,“红香栗”的已糖含量在花后第3周之前有一段上升过程,随后迅速下降,果实成熟时3个品种的己糖含量相差不大。“黄狼”中中性转化酶活性呈单峰变化,“红香栗”和“蜜本”为双峰变化。“黄狼”和“蜜本”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都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授粉后的第4周和第6周,第6周后逐渐降低。“红香栗”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呈明显双峰型,高峰出现在第2周和第4周;在前6周,“蜜本”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一直在7.6μg/(g·min)上下浮动,到第7周迅速下降到最低点,此后又急剧上升;“黄狼”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初期4周变化不大,于第5周下降到最低谷,此后又持续上升。随着果实的成熟,3个品种的蔗糖含量升高,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酸性转化酶活性下降,蔗糖合成酶活性增高。【结论】“红香栗”为淀粉积累型品种,“黄狼”的淀粉和糖类含量都较低,“蜜本”在淀粉和糖类的积累上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3个品种果实生长前期,其转化酶活性均高于合成酶活性;在果实生长中后期,转化酶活性逐渐下降而合成酶活性上升,于成熟时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果实发育 糖代谢 转化酶 蔗糖合成酶 蔗糖磷酸合成酶 淀粉磷酸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氮培养对小球藻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顺妮 王亚杰 +3 位作者 黄伟 王忠铭 许敬亮 袁振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18-2122,共5页
以小球藻Chlorella sp.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在缺氮培养和富氮培养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积累的代谢改变。结果表明,缺氮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比生长速率从正常培养的1.02 d^(-1)降至0.48 d^(-1)。细胞在缺氮第1天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66.9... 以小球藻Chlorella sp.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在缺氮培养和富氮培养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积累的代谢改变。结果表明,缺氮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比生长速率从正常培养的1.02 d^(-1)降至0.48 d^(-1)。细胞在缺氮第1天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66.9%干重),且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同时,缺氮诱导了油脂的积累,但明显落后于淀粉。通过对油脂组分的分析,发现在富氮条件下油脂的主要成分为糖脂,占总脂的51%,而缺氮后中性脂成为主要油脂组分,占总脂的87%。从原料品质角度,缺氮小球藻更适合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缺氮 碳水化合物 淀粉 油脂 中性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骨干自交系种子萌发时淀粉分解酶类活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育峰 文迪 张军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自交系萌发期间淀粉分解酶类活性动态变化,为玉米种子淀粉生物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4个玉米自交系萌发期间不同天数的4个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以及淀粉去分支酶的活性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自交系萌发期间淀粉分解酶类活性动态变化,为玉米种子淀粉生物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4个玉米自交系萌发期间不同天数的4个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以及淀粉去分支酶的活性动态变化。【结果】除了β-淀粉酶以外,其他3种淀粉分解酶活力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在萌发第3天左右达到最大值,并且总淀粉酶的活性高于淀粉磷酸化酶和淀粉去分支酶活性。【结论】玉米加工行业,可以将萌发第3天的淀粉酶活性作为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萌发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淀粉去分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产低温生淀粉糖化酶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子羽 迟乃玉 +2 位作者 李兵 王宇 张庆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在单因素实验确定显著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气单胞菌(Aeromonas sp.)RS01的发酵培养基。单因素实验确定碳源玉米生淀粉浓度为40g/L,氮源牛肉膏的浓度为12g/L,氯化钠的浓度为3g/L。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玉米生淀粉、牛肉膏、氯化钠... 在单因素实验确定显著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气单胞菌(Aeromonas sp.)RS01的发酵培养基。单因素实验确定碳源玉米生淀粉浓度为40g/L,氮源牛肉膏的浓度为12g/L,氯化钠的浓度为3g/L。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玉米生淀粉、牛肉膏、氯化钠3个显著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43.21g/L、12.01g/L、3.21g/L,此条件下低温生淀粉糖化酶酶活达到98.42U/mL,比优化前提高了51.67U/mL,与模型预测值100.32U/mL基本吻合。牛肉膏与NaCl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生淀粉与NaCl、玉米生淀粉与牛肉膏交互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生淀粉糖化酶 气单胞菌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脚板薯淀粉的发酵法制备及其淀粉糊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子龙 付桂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采用发酵法制备脚板薯淀粉,分析了其淀粉颗粒粒度、淀粉糊透明度及凝沉性等理化性质,并对淀粉质量浓度、糊化pH、温度、不同介质及其浓度对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脚板薯淀粉得率为15.2%,纯度为97.6%;淀粉平均粒度为... 采用发酵法制备脚板薯淀粉,分析了其淀粉颗粒粒度、淀粉糊透明度及凝沉性等理化性质,并对淀粉质量浓度、糊化pH、温度、不同介质及其浓度对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脚板薯淀粉得率为15.2%,纯度为97.6%;淀粉平均粒度为18291.5nm,淀粉糊透光率为27.92%,其凝沉时间短;淀粉糊黏度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糊化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酸性条件下,淀粉糊黏度随着糊化pH增加而减小,pH到达8时,黏度达最大值,后随碱性的增强淀粉糊黏度下降。加入食盐、氯化钙和蔗糖均可提高淀粉糊的黏度,且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淀粉糊黏度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板薯淀粉 淀粉糊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烤对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洪勋 王怀珠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以红花大金元和K326烤烟品种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不同烘烤环境下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出现2次高峰,分别在烘烤的36 h和72 h;在鲜烟叶... 以红花大金元和K326烤烟品种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及不同烘烤环境下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出现2次高峰,分别在烘烤的36 h和72 h;在鲜烟叶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随着烘烤过程的推进,至24h达第1次高峰,之后降低,48 h时出现低谷,随后又于72 h达第2次高峰。在整个烘烤过程中,采用低温低湿变黄,慢速升温定色的烘烤环境,烟叶内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较高,有利于烟叶淀粉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淀粉酶 淀粉磷酸化酶 烘烤过程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539-13540,13549,共3页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 d达...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 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玉米 淀粉磷酸化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α-1,4-葡聚糖淀粉磷酸化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进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晨 胡会刚 +3 位作者 贾利强 决登伟 赵秋芳 陈宏良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3200-3204,共5页
为了研究香蕉(Musa nana Lour.)α-1,4-葡聚糖淀粉磷酸化酶(α-1,4-glucan starch phosphorylase,PHS)基因家族的特征和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香蕉PHS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查找、鉴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香蕉中共鉴定出2个成员,Ma... 为了研究香蕉(Musa nana Lour.)α-1,4-葡聚糖淀粉磷酸化酶(α-1,4-glucan starch phosphorylase,PHS)基因家族的特征和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香蕉PHS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查找、鉴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香蕉中共鉴定出2个成员,Ma PHS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784 bp,编码92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04.8 ku,等电点为6.59;Ma PHS2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517 bp,编码83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95.09 ku,等电点为6.09。Ma PHS1和Ma PHS2分别含有17个和15个外显子;Ma PHS1和Ma PHS2均含有淀粉磷酸化酶的保守性基序,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Musa nana Lour.) α-1 4-葡聚糖淀粉磷酸化酶 生物信息 基因家族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