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立体自燃“三带”的采空区注氮参数优化研究
1
作者 李泽宁 王飞 +3 位作者 刘鹏鹏 李东亮 张磊 刘振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7,共11页
为有效解决采空区遗煤自燃问题,以华阳一矿某综采工作面为背景,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自燃“三带”迁移模型,研究注氮措施对底部水平面、竖直面及立体走向“三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况参数,并进行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底部“三... 为有效解决采空区遗煤自燃问题,以华阳一矿某综采工作面为背景,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自燃“三带”迁移模型,研究注氮措施对底部水平面、竖直面及立体走向“三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况参数,并进行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底部“三带”的变化受注氮位置和流量的双重影响,注氮位置深入,氧化带宽度先减小后增大,在75 m时达到最低;注氮流量增加,氧化带宽度初期大幅减小,后趋于平稳,900 m^(3)/h后变化不明显。竖直面“三带”的变化主要受注氮位置影响,注氮位置75 m时,氮气流量变化,“三带”基本保持稳定。立体走向“三带”的变化则与注氮高度相关,不同注氮高度对氧化带拓展趋势及分布均匀性产生影响,注氮高度1.5 m,氧化带分布最均匀。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注氮后采空区CO体积分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测点1在第25 d后稳定低于0.005%,测点2在第14 d后基本维持在0.005%以下,温度维持在26~29℃,可有效抑制煤层自燃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注氮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自燃 立体“三带” 数值模拟 最佳参数 注氮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自燃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启宝 敖立新 +3 位作者 张凯 杨康 唐玉伟 谭栩荧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8,共11页
煤矸石作为煤炭的伴生产物,长期堆存过程中自燃现象频发,直接或间接产生生态污染、水体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矸石从堆积初期到燃烧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自身性质、自燃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是一个... 煤矸石作为煤炭的伴生产物,长期堆存过程中自燃现象频发,直接或间接产生生态污染、水体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矸石从堆积初期到燃烧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自身性质、自燃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为提高煤矿矿区矸石自燃的防治能力,分析了煤矸石自燃理论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煤矸石自燃机理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围绕可燃物、氧气、温度3个影响煤矸石自燃的必要因素,提出了引发自燃的主要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机理。较全面介绍已有煤矸石山自燃防治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常规煤矸石自燃灭火手段以及治理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常规简单技术治理效果的局限性。针对煤矸石作为砂、石等替代材料,回填露天矿坑、采煤塌陷区等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出在防治过程中要明确自燃治理的控制对象,提升防灭火材料的特定性能,通过智能化设备提高辨识准确性进行精细化监控,并运用多种监测预警技术协同自燃防治材料多手段多方法运用综合治理,并提出了煤矸石自燃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和矿用防灭火材料的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煤矸石自燃机理研究及自燃防治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自燃过程 控制对象 治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及有害气体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拜云龙 惠双琳 +3 位作者 李慧刚 崔文利 王钊 孙维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及采空区内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利用“Fluent+UDF”对陕西韩家湾煤矿213109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被认为是多孔介质,多孔介质孔隙度、多孔介质区域黏滞阻力和惯性...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及采空区内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利用“Fluent+UDF”对陕西韩家湾煤矿213109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被认为是多孔介质,多孔介质孔隙度、多孔介质区域黏滞阻力和惯性阻力、遗煤氧化耗氧量、有害气体涌出量等参数通过用户自定义方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及采空区遗煤可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以氧浓度0.07≤C≤0.18为氧化带指标时,从进风巷侧到回风巷侧,氧化带宽度由23 m扩大到40 m,最终在回风巷侧缩减至13 m,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小于进风巷,窒息带区域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氧化带区域整体向进风巷入口方向移动,覆盖区域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三带” 遗煤自燃 有害气体 数值模拟 危险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带”分析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气体分布规律及自燃危险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存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4-370,共7页
采空区漏风导致遗煤自燃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为提高把控采空区漏风遗煤自燃的能力,本文以神东某煤矿31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覆岩“三带”分布特征,探究了采空区覆岩孔隙率分布规律,基于密闭漏风条件下采空区氧浓... 采空区漏风导致遗煤自燃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为提高把控采空区漏风遗煤自燃的能力,本文以神东某煤矿31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覆岩“三带”分布特征,探究了采空区覆岩孔隙率分布规律,基于密闭漏风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对自燃影响性进行研究,并结合31103工作面实际情况分析采空区自燃发火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密闭漏风量在5.3 m^(3)/min时,随着密闭位置的增大,漏风源对采空区氧气分布及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漏风源形成的高氧区扩大了遗煤的自燃危险性。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漏风条件下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漏风 孔隙率 自燃发火 氧气分布规律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O−KELM 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翟小伟 王辰 +3 位作者 郝乐 李心田 侯钦元 马腾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5,共8页
现有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研究多侧重于温度与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采空区内遗煤温度与距工作面距离及漏风风速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ACO−KELM)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 现有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研究多侧重于温度与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采空区内遗煤温度与距工作面距离及漏风风速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ACO−KELM)的采空区遗煤温度预测模型。在葫芦素煤矿21404工作面采空区布置束管及分布式光纤,对21404工作面采空区内O_(2),CO,CO_(2)浓度和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同时结合采空区内漏风强度和距工作面水平距离构建KELM模型,通过ACO对KELM模型中的正则系数和核参数进行寻优,获得最优超参数组合,进而得到性能最优的KELM模型。与基于极限学习机(ELM)和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预测模型相比,ACO−KEL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701℃,均方根误差为0.0748℃,较基于ELM模型分别降低了65%和195%,较基于RF模型分别降低了53%和156%;ACO−KEL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判定系数为0.9635,与训练集的判定系数仅相差0.01,说明该模型未陷入过拟合且拟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遗煤温度预测 核极限学习机 蚁群算法 漏风强度 指标气体分析法 漏风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智欣 刘立仁 +1 位作者 吕明杰 杜松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自燃特性的竞争吸附与稀释作用,揭示了烟气对煤自燃特性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烟气可以通过关键组分CO_(2)的竞争吸附作用优先占据吸附位点,同时通过烟气的稀释作用降低环境中的O_(2)浓度,进而减少煤氧接触,抑制煤氧复合反应,减缓遗煤低温氧化进程。利用数值模拟采空区不同注入条件下氧化带的变化规律,注气后氧化带宽度变小,且向工作面推移,最终确定最佳注气位置为进风侧距工作面156m处,最佳注气流量为1 205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电厂烟气 竞争吸附 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地表裂隙漏风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正亮 尚博 +2 位作者 胡冕 郭曦蔓 汪海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的粘土层地表区域,容易发育形成长期稳定的张开型和塌陷型裂隙;不同区域地表裂隙漏风风速呈现回风侧塌陷型裂隙>中部张开型裂隙>进风侧塌陷型裂隙,且分别距离工作面584、539、487 m后漏风风速基本为零;通过对地表裂隙回填压实和井下回风侧采空区注浆堵漏,在降低上隅角CO浓度的同时增加了O_(2)浓度,有效抑制了采空区的遗煤自燃,减少了采空区惰性气体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地表裂隙 SF_(6)示踪气体 遗煤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复燃特征试验研究
11
作者 侯玉亭 肖旸 +4 位作者 张英超 孙计全 时东文 刘会奇 李青蔚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29,共10页
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 为研究煤的低氧自燃及其残余物的复燃过程,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分别在200,300,400℃对煤样进行恒温氧化,采用同步热分析法,测试了原煤低氧自燃及残余物复燃过程中的质量及放热量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21%氧浓度,在5%的低氧环境中,煤的自燃进程受到抑制,特征温度均升高,最大反应速率由5.05%/min降至3.12%/min,降低了38.22%,净放热量由16173.73 J/%降至12647.56 J/%,降低了21.80%;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转变为相边界反应,与21%氧浓度相比,5%氧浓度的煤表观活化能由91.29 kJ/mol降至81.99 kJ/mol,降低了10.19%;相对于原煤,5%的低氧高温残余物的吸氧增重过程明显受到抑制,残余物对的吸氧增重量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经历400℃氧化后,残余物复燃的吸氧增重量相对于原煤降低了65.99%;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质量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先降低后增大,而燃点温度和燃尽温度降低;放热量均降低,且热分解过程中放热速率的加速趋势逐渐消失;动力学模式由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先转变为反应级数,再转变为相边界反应,表观活化能先由81.99 kJ/mol增大至117.67 kJ/mol后减小至117.77 kJ/mol。研究结果对煤自燃隐患的科学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残余物 特征温度 放热量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阻化剂选择及喷洒工艺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雪峰 邓汉忠 +2 位作者 邓存宝 张勋 赵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109,共5页
为开发能有效预防煤炭自燃的阻化剂,提高阻化效果,减小阻化剂对煤矿机械的腐蚀作用,系统研究阻化剂中添加缓蚀剂与润湿剂的种类、浓度对阻化效果的影响。利用着火活化能方法判定阻化效果。最后,研究阻化剂喷洒工艺。结果表明,配制的混... 为开发能有效预防煤炭自燃的阻化剂,提高阻化效果,减小阻化剂对煤矿机械的腐蚀作用,系统研究阻化剂中添加缓蚀剂与润湿剂的种类、浓度对阻化效果的影响。利用着火活化能方法判定阻化效果。最后,研究阻化剂喷洒工艺。结果表明,配制的混合型阻化剂溶液能提高煤的着火活化能,提高阻化效果;利用注氮与注气雾阻化剂一体化的喷洒阻化剂工艺,能实现N2和阻化剂的防火双保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阻化剂 缓蚀剂 润湿剂 喷洒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堆自然发火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瑞新 谢和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8-171,共4页
针对地面煤体自燃的原因和特点 ,进行了煤堆自然发火的模拟试验 ,根据实验结果论述了煤体自热与自燃进程、温度场等的变化特征 .实验研究发现 :露天自然煤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煤堆内部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逆向过程 ,煤体的... 针对地面煤体自燃的原因和特点 ,进行了煤堆自然发火的模拟试验 ,根据实验结果论述了煤体自热与自燃进程、温度场等的变化特征 .实验研究发现 :露天自然煤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煤堆内部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逆向过程 ,煤体的温升和延燃主要是向上 ;同一点的温度随时间呈幂指数规律变化 ,同一时刻不同部位的温度随其距热源的距离呈负指数规律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堆 自燃进程 自然发火 模拟试验 煤体温度 温度场 环境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压浮煤自燃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春 题正义 李宗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4,共6页
矿井采空区遗煤自燃大部分为处于受压状态下的自燃。为观察压力对浮煤自燃过程的影响,采用自制的浮煤加载自燃试验装置对受压浮煤层与自然堆积状态下的自燃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对浮煤的自燃过程确实存在一定影响。加载会加... 矿井采空区遗煤自燃大部分为处于受压状态下的自燃。为观察压力对浮煤自燃过程的影响,采用自制的浮煤加载自燃试验装置对受压浮煤层与自然堆积状态下的自燃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对浮煤的自燃过程确实存在一定影响。加载会加快浮煤层的升温速度,缩短自然发火期,降低最小浮煤层厚度,改变采空区"三带"的划分;加载对厚度介于0.8~1.2 m之间浮煤自燃过程影响最大;随着压力的增加,压力对浮煤自燃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弱,当压力小于1 600 N时,压力的增加对浮煤自燃过程的影响较明显,当压力大于1 600 N时,压力的增加对浮煤自燃过程的影响变小,当压力大于2 600 N时,压力的增加对浮煤自燃过程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 浮煤层厚度 自然发火期 自燃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反应过程中胜利脱灰褐煤微结构演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银敏 李娜 +5 位作者 班延鹏 滕英跃 智科端 何润霞 周华从 刘全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7-1423,共7页
对胜利脱灰褐煤的燃烧反应性进行了测试,并利用FT-IR、XPS、XRD和Raman等对不同条件下的未反应残留物进行了表征,以分析胜利脱灰褐煤在燃烧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在燃烧反应过程中,煤样的脂肪族官能团不断消耗,碳氧官能团和... 对胜利脱灰褐煤的燃烧反应性进行了测试,并利用FT-IR、XPS、XRD和Raman等对不同条件下的未反应残留物进行了表征,以分析胜利脱灰褐煤在燃烧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在燃烧反应过程中,煤样的脂肪族官能团不断消耗,碳氧官能团和芳烃骨架的消耗与生成交替进行,褐煤表面C-C/C-H键合结构所占比例先增加后减少,碳-氧键合结构所占比例先减小后增加,未反应残留物的芳香度不断升高,褐煤的石墨缺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脂肪族侧链指数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表明随着燃烧反应进行对褐煤未反应残留物的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在燃烧反应后期,石墨化程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褐煤 煤自燃 未反应残留物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高抽巷瓦斯抽采与采空区遗煤自燃相互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肖峻峰 樊世星 +1 位作者 卢平 余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6,共7页
为了实现瓦斯与煤自燃两大灾害的联合防治,首先对布置高抽巷条件下瓦斯与遗煤自燃多因素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结合淮南潘二煤矿11223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建立了带有高抽巷的物理模型,利用UDF编译了本煤层与邻近层瓦... 为了实现瓦斯与煤自燃两大灾害的联合防治,首先对布置高抽巷条件下瓦斯与遗煤自燃多因素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结合淮南潘二煤矿11223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建立了带有高抽巷的物理模型,利用UDF编译了本煤层与邻近层瓦斯涌出源项、采空区三维孔隙率和低温条件下煤氧化反应氧气消耗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抽巷布置参数和抽采参数以及工作面风量对高抽巷瓦斯抽采效果和采空区自燃带分布相互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当工作面风量为2 000 m^3/min,高抽巷布置在顶板上方40 m时,高抽巷瓦斯抽采浓度和纯量分别达32.3%和29.07 m^3/min,占总瓦斯涌出量的69.71%,同时能满足实际防火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高抽巷最佳施工与抽采参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 高抽巷瓦斯抽采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烟道气预防遗煤自燃的合理含氧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戈 王继仁 +2 位作者 邓存宝 郝朝瑜 王鑫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7,共6页
为确定电厂烟道气用于遗煤自燃预防的含氧量参数,以塔山坑口电厂及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为原型,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煤氧复合理论的遗煤自燃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多场耦合条件下,含氧量为3%9%的烟道气注入采空区... 为确定电厂烟道气用于遗煤自燃预防的含氧量参数,以塔山坑口电厂及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为原型,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煤氧复合理论的遗煤自燃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多场耦合条件下,含氧量为3%9%的烟道气注入采空区后的运移状态以及氧浓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入烟道气能够有效惰化采空区遗煤,随注入烟道气含氧量降低,氧化带最大宽度的减小符合Boltzmann函数曲线,同时,遗煤最高温度呈指数下降趋势。降低烟道气含氧量有助于提升遗煤惰化水平,以实测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宽度为指标,确定7.08%为烟道气用于预防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合理含氧量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遗煤自燃 电厂烟道气 合理含氧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氮防治综放遗煤自燃的三维模拟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春 题正义 +1 位作者 李宗翔 李雨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5,共5页
基于综放遗煤自燃防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注氮防治综放遗煤自燃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九道岭矿E1S6综放面为例,对其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对注氮防治措施的相关参数进行... 基于综放遗煤自燃防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注氮防治综放遗煤自燃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九道岭矿E1S6综放面为例,对其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对注氮防治措施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最后依据模拟分析结果,对所确定的注氮防治措施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成功。结果表明:采空区注氮量与氧化带宽度成负指数函数关系,与影响高度成正比关系;采空区注氮量在30~35 m 3 /min时能够满足E1S6综放面遗煤自燃防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注氮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矿开采 遗煤自燃 三维模拟 氧化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不同回采时期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少锋 王德明 +1 位作者 曹凯 王帅领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6,90,共5页
对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开切眼、初采、过断层和撤架阶段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现有各项防灭火技术的优缺点,辩证地给出与各个阶段客观势态相适应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构建了三相泡沫、酚醛泡沫、高分子胶体等新技术和... 对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开切眼、初采、过断层和撤架阶段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现有各项防灭火技术的优缺点,辩证地给出与各个阶段客观势态相适应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构建了三相泡沫、酚醛泡沫、高分子胶体等新技术和注氮、灌浆、凝胶等常规技术功能互补的综合防灭火体系,成功指导了众多矿井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回采 遗煤自燃 综合防灭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自燃危险性的模糊——可拓理论判别模型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孝国 杜红 +1 位作者 高尔新 孙显龙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3,共5页
首先确定了影响煤层自燃的因素指标,并对它隶属于不同自燃等级的取值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因素权重,利用可拓学理论建立了煤层自燃危险性判别模型。其次,以山东新汶矿业孙村煤矿十三层煤为例,采用模型方法... 首先确定了影响煤层自燃的因素指标,并对它隶属于不同自燃等级的取值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因素权重,利用可拓学理论建立了煤层自燃危险性判别模型。其次,以山东新汶矿业孙村煤矿十三层煤为例,采用模型方法对其自燃危险性进行了评价,所得结果与煤科院的自燃鉴定结论一致。上述研究不仅丰富了煤层自燃危险性评价方法,而且也为预防此类灾害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学 模糊层次分析法 煤层自燃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