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对颈椎及胸椎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减压术后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
1
作者 李莉 李欢 +7 位作者 陈凯 刘佳 沈文文 王雨晴 吴秀芳 白玉树 李强 刘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898-2905,共8页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31例,女96例,年龄(60±10)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减压过程中MEP波幅变化的最小值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max,及减压结束后MEP终末波幅改变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end,比较两个比值和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根据医学研究理事会肌肉力量评分(MRC)标准,将术后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1分定义为术后运动功能障碍。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Dmax和Dend与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相关性,绘制Dmax、Dend预测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227例患者中,186例为颈椎OPLL,41例为胸椎OPLL。其中颈椎组在术后即刻、1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生例数分别为7例(3.76%)、2例(1.08%),胸椎组分别为9例(21.95%)、3例(7.32%),胸椎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颈椎组(P<0.001)。颈椎组双侧下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基线诱发率为98.92%(368/372),胸椎组为96.34%(79/82)。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与术后即刻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Dmax,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669、0.517,P=0.001 2;胸椎组r=0.882、0.727,P=0.003 6),而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及Dmax与术后1年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457、0.352,P=0.088;胸椎组r=0.760、0.625,P=0.098)。颈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均为0.853,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881、0.978;胸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39,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4。结论 在OPLL手术中,MEP监测策略需根据手术节段调整,颈椎应侧重Dmax以平衡高灵敏度与特异度,而胸椎可灵活选用Dmax或Dend。颈椎OPLL术中需采用更高的MEP预警阈值(Dmax:术后即刻0.881、1年0.978;Dend:0.853),而胸椎OPLL的预警阈值则显著更低(Dmax/Dend:术后即刻0.532、1年0.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诱发电位 运动 胸椎手术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刘亚明 张静涛 +3 位作者 齐璨 常和平 程艳欣 赵森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8-535,共8页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1例,所有病人均为单纯椎间盘突出不伴有椎管狭窄、节段不稳以及关节突关节病变。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低温等离子消融+连续硬膜外腔镇痛联合胶原酶溶盘组(联合组)30例和单纯低温等离子消融+连续硬膜外腔镇痛组(消融组)33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2个月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中有2例翻身时发生导管脱落,再次置管后完成后续治疗,其余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病人术后1天、1、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天两组间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联合组VAS评分显著高于消融组(=2.351,P=0.022),术后6、12个月时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消融组(P<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各时间点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随访时联合组优良率86.67%(26/30),消融组优良率78.79%(2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连续硬膜外腔镇痛联合胶原酶溶盘术以及单纯低温等离子消融+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联合组术后1个月内疼痛症状出现反弹,但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联合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消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术后 低温等离子 胶原酶溶盘 邻近节段退变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3
作者 刘维统 杨景帆 +4 位作者 李金磊 王涛 王燕波 张耀达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PCL胫骨止点骨折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复位固定...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PCL胫骨止点骨折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复位固定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骨折(Meyers&McKeeverⅡ~Ⅳ型)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前查体后抽屉试验均为Ⅲ度阳性,按入院顺序交替分为传统组(年龄:39.56±3.24岁,男/女:16/14)和微创组(年龄:40.32±4.38岁,男/女:18/12),每组各30例。传统组采用后内侧Inlay切口,切开直视下复位,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微创组在全镜下复位,缝线桥缝合腱骨交接处,PCL股骨止点处置入一枚锚钉,锚钉线作为加强线,连同缝线桥的缝线一同分别拉入胫骨后方内外两个隧道并从胫骨前方拉出,加强线在胫骨前方骨桥打结,桥式缝合线在胫骨前方用外排钉固定。两组患者在术后6月分别采用后抽屉试验以及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传统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微创组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月查体,传统组有1例后抽屉试验Ⅱ度阳性,其余29例后抽屉试验阴性;微创组30例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传统组由术前65.23±3.48分提高到术后87.64±4.58分(P<0.05),微创组由术前64.35±2.52分提高到术后86.82±2.58分(P<0.05);两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桥式缝合联合加强线复位固定技术和传统切开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 关节镜 加强线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复元汤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对骨代谢和骨愈合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黄中华 王穗源 周贤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37,共4页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复元汤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对骨代谢和骨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抽取80例经检查被确诊为跟骨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予以益气活血复元汤、微创手术联合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复元汤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对骨代谢和骨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抽取80例经检查被确诊为跟骨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予以益气活血复元汤、微创手术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骨代谢指标、骨愈合指标以及影像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显著增高,吡啶啉(Pyridinoline,PYD)、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IC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水平均显著增高,跟骨宽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益气活血复元汤联合治疗后,治疗效果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手术治疗 益气活血复元汤 骨代谢 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不同体位致齿状突不同骨折发生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王鸿燊 沈锋 +5 位作者 林顺 陈翰霖 杨精文 刘畅 杨秀 陈金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在不同暴力方向受伤时颈椎体位与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前期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经验,并通过与国外发表的文献和体外实验均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在所建立的正常枕寰枢复合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在不同暴力方向受伤时颈椎体位与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前期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经验,并通过与国外发表的文献和体外实验均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在所建立的正常枕寰枢复合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上,预设不同的颈椎体位(中立位、屈曲位、伸位、侧屈位及旋转位),施加加速度为8m/s2的不同方向[前方、后方、侧方、上方(垂直向下)]暴力,计算不同类型的齿状突骨折(Anderson and D′Alonzo分型)各区域的von Mises应力值,并提取应力云图。结果:在受到前方的暴力时,伸位时von Mises应力值最大,应力集中在枢椎椎体(Ⅲ型)(0.41MPa);在受到后方的暴力时,屈曲位时von Mises应力值最大,应力集中在齿状突基底(Ⅱ型)(0.52MPa)和枢椎椎体(Ⅲ型)(0.55MPa);在受到侧方来的暴力时,屈曲位时von Mises应力值最大,应力集中在齿状突基底(Ⅱ型)(0.51MPa)和枢椎椎体(Ⅲ型)(0.43MPa);当受到垂直向下的暴力时,各体位应力值显著升高,其中屈曲位时齿状突尖(Ⅰ型)应力达0.99MPa,侧屈位时齿状突基底(Ⅱ型)应力达1.16MPa,旋转位时枢椎椎体(Ⅲ型)应力为0.85MPa。结论:颈椎处于屈位时受到垂直向下的暴力易出现齿状突尖骨折(Ⅰ型);颈椎处于屈位时受到后方或侧方暴力或头颈椎处于侧屈位时受到垂直向下的暴力,易出现齿状突基底骨折(Ⅱ型);颈椎处于屈位时受到后方暴力或头颈椎处于旋转位时受到垂直向下的暴力,易出现枢椎椎体骨折(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有限元 上颈椎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腰综合征患者一期行颈椎减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的影像学预测因素分析
6
作者 金翼飞 钱智恒 +3 位作者 杨宗衡 张宇 张鹏 沈忆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8-578,共11页
目的:观察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腰综合征(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患者先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情况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探讨相关的影像学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一期行颈椎减压... 目的:观察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腰综合征(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患者先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情况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探讨相关的影像学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一期行颈椎减压手术的69例T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1~86岁(64.3±10.5岁),随访24~48个月(33.8±5.5个月)。记录并统计所有患者术前的症状、体征、Nurick步态分级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椎JOA评分;根据末次随访时腰椎JOA评分相对于术前的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改善组(n=37)和未改善组(n=32),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两组患者的脊髓压缩比和颈髓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C3~C7椎管与椎体的比值和椎管实际宽度、L1~L5的椎管实际宽度,按Lee等提出的颈椎和腰椎椎管狭窄评分标准评估椎管狭窄情况,统计颈椎椎管狭窄评分≥1的颈椎个数、颈椎椎管最狭窄处评分和颈椎椎管狭窄总评分,腰椎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椎管狭窄个数、腰椎椎管最狭窄处评分和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的计量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参数的最佳阈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及其相应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SS患者一期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未改善的影像学预测因素。结果:未改善组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显著性高于改善组(5.00±1.68 vs 2.68±1.23,P<0.001),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个数显著性多于改善组(2.47±0.84个vs 1.86±0.95个,P=0.004),马尾神经冗余征阳性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改善组(14/18 vs 6/13,P=0.017)。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的AUC为0.864(P<0.001,95%CI 0.779~0.950),诊断效能最佳阈值为3.5 (灵敏度81.3%,特异性75.7%);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个数AUC为0.691 (P=0.007,95%CI0.565~0.817),诊断效能最佳阈值为1.5(灵敏度87.5%,特异性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椎管狭窄个数>1.5与腰椎症状改善无显著相关性(OR=1.493,95%CI 0.392~5.686,P=0.557);马尾神经冗余征阳性与腰椎症状改善无显著相关性(OR=2.815,95%CI 0.740~10.711,P=0.129);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3.5与腰椎症状改善有显著相关性(OR=10.983,95%CI 3.261~36.994,P<0.001),为TSS患者一期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不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3.5的TSS患者一期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的可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腰综合征 颈椎手术 影像学参数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雪轩 鄢毅 +5 位作者 邹欢 陈子明 尹青华 钟凯 曾琳钰 张学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3,221,共7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上较为常见,当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病人症状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上较为常见,当保守治疗难以缓解病人症状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作为临床上两种经典术式,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OVCF的治疗,但是这两种手术一直存在骨水泥渗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射频镇痛技术的发展,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联合神经阻滞(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nerve block,RFNB)应用于OVCF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对某些特殊形态OVCF,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对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对于临床医师而言,应该注重OVCF病人个体差异,从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OVCF病人术后康复及护理,并对现有技术不断改进,为OVCF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这4种微创手术治疗OVCF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微创手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射频消融联合神经阻滞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8
作者 崔伟 孙育良 +3 位作者 刘婧 顾韬 石华刚 邓轩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3年11月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3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在C臂引导下置入通道螺钉。结果置入通道螺钉75...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3年11月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3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在C臂引导下置入通道螺钉。结果置入通道螺钉75枚,其中骶髂螺钉36枚,逆行耻骨支螺钉39枚。每枚骶髂螺钉透视(32.2±4.6)次,每枚耻骨支螺钉透视(40.3±11.7)次,手术时间(154.2±43.8)min,术中出血量(30.5±8.7)ml。均无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1例术后耻骨支螺钉钉道感染,清创取出内固定。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3.2±3.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8%(30/32)。CT判断螺钉穿透0级73枚,1级1枚,2级1枚。32例随访6~42个月,(16.3±6.1)月,按Majeed功能评分,优2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9%(31/32)。结论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耻骨支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操作容易,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折内固定 骨钉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胡铁楠 陈礼业 +7 位作者 秦大平 郑礼 李磊 张宏 杨芳芳 权祯 宋敏 张晓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843,共6页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有限元探讨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伤椎运动节段模型与骨质疏松模型应力应变差异,为临床双节段OVCF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防治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L1、L2双节段OVCF患...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有限元探讨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伤椎运动节段模型与骨质疏松模型应力应变差异,为临床双节段OVCF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防治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L1、L2双节段OVCF患者1名以及骨质疏松患者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在模型下表面椎体以固定支撑,上表面加以垂直向下的500 N的力以模拟人体受到正常的重力,再以模型上表面施加X、Y、Z正负方向7.5 N·m的扭矩,以模拟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七种工况,对比分析各个椎体皮质骨、松质骨、骨水泥等组织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成功建立了骨质疏松和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OVCF双节段术后生物力学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经椎体强化术后双节段压缩骨折模型的整体力学效应与骨质疏松模型具有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等效应力大小与应力集中趋势方面。结论结合既往文献研究说明了手法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虽改善了脊柱力学稳定性,但与正常未骨折骨质疏松患者模型仍有一定差距,可能与骨水泥团块在椎体内的分布和骨水泥材质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复位 椎体强化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康复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晶 罗洋 尹芝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预康复是一种新的康复策略,主要包括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措施。其通过术前提高患者的器官功能和代谢储备可加速术后恢复,加速了康复外科理念的延展,目前已应用于癌症及骨科、胸外科、心脏外科等多种外科手术中。脊柱外科为... 预康复是一种新的康复策略,主要包括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措施。其通过术前提高患者的器官功能和代谢储备可加速术后恢复,加速了康复外科理念的延展,目前已应用于癌症及骨科、胸外科、心脏外科等多种外科手术中。脊柱外科为骨科的一个亚专业方向,行脊柱外科手术者多为老年患者,其生理功能下降,衰弱占比较高,需要实施包括针对身体和营养、疼痛、大脑健康认知的多模式康复计划。近年来已有较多预康复策略应用于脊柱手术的报道,本文就预康复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预康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康复 脊柱外科手术 骨科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影响
11
作者 李荣华 徐敏逸 +3 位作者 张建楠 王静 蒋晨浩 蔡靓羽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3-708,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96例,男35例,女61例,年龄≥65岁,BMI 18.5~25.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电针治疗组(EA组,n...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96例,男35例,女61例,年龄≥65岁,BMI 18.5~25.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电针治疗组(EA组,n=49)和对照组(C组,n=47)。EA组在围术期施加电针治疗,对照组以假电针治疗。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于术后1、3、5 d评估POD的发生情况。采用记忆谵妄评估量表(MDAS)评估谵妄程度。分别于术前2 d、术后1、3、5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丝轻链蛋白(NfL)浓度。记录术后1、3、5 d NR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ELISA法检测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EA组术后1、3 d POD发生率、MDAS评分、血清IL-6浓度、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3、5 d血清CRP、S100β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3、5 d血清NfL浓度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5 d血清sIgA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在门水平,术后EA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明显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P<0.05);在属水平,术后EA组拟杆菌属、海事成球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埃希氏杆菌属和芽殖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全麻手术POD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术后还可提供有效的持续镇痛效应。电针治疗患者术后肠道相关菌群丰度改变明显,可能是电针治疗的关键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术后谵妄 肠道菌群 脑-肠轴 全身麻醉 髋部骨折手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老年颈椎手术后亚谵妄转谵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12
作者 李青 蒋云芬 +3 位作者 曹娜 陆思涵 刘婷婷 徐娟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颈椎手术后亚谵妄(subsyndromal delirium,SDD)转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为降低患者谵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某院老年颈椎手术后SDD患者228例及同期另一医院的同类患... 目的分析老年颈椎手术后亚谵妄(subsyndromal delirium,SDD)转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为降低患者谵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某院老年颈椎手术后SDD患者228例及同期另一医院的同类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存在SDD转谵妄,将其分为SDD组和SDD转谵妄组。按3∶1倾向性匹配后再按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构建列线图模型,验证集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共匹配248例患者,其中SDD 186例、SDD转谵妄62例。术前衰弱、第1次意识模糊评估特征数、术前禁食物时间、术中输注红细胞、术前营养风险指数均为SDD转谵妄的影响因素(均P<0.05)。训练集、验证集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43和0.822,敏感度为79.07%和73.70%,特异性为78.46%和73.20%,Youden指数为0.575和0.469。结论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能预测老年颈椎术后患者SDD转谵妄风险,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颈椎手术 亚谵妄 谵妄 列线图模型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俊浩 马运宏 +2 位作者 李泽清 吴永伟 芮永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0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三维C臂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1例Tilt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Tile分型B2.1型11例,B2.2型3例,B2.3型2...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0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三维C臂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1例Tilt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Tile分型B2.1型11例,B2.2型3例,B2.3型2例,B3型5例。结果21例均安全经皮置入空心螺钉,共置入71枚螺钉,其中S1螺钉21枚,S2螺钉21枚,耻骨支螺钉21枚(顺行螺钉14枚,逆行螺钉7枚),LC-Ⅱ螺钉4枚,改良LC-Ⅱ螺钉4枚。单枚螺钉置入时间(31.1±10.8)min,单枚螺钉透视时间(5.9±1.7)min,每例患者手术时间(100.7±16.2)min,出血量(11.2±4.2)ml。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0.5%(19/21)。螺钉置入质量(Gras分类)优65枚,良6枚,优良率100%(71/71)。21例随访4~18(10.7±8.4)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7±1.8)周。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Majeed评分系统)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5.7%(18/21)。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肌间静脉血栓,均治愈。结论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t骨盆骨折,螺钉置入准确,无需调整,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t骨盆骨折 手术机器人 微创手术 通道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早期运动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4
作者 肖丹 李兰星 +2 位作者 林欣 李海粟 蒋小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究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早期运动恐惧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骨科病房的16名四肢骨折患儿及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相关资料并凝练主题。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1... 目的:探究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早期运动恐惧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骨科病房的16名四肢骨折患儿及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相关资料并凝练主题。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10个副主题。①疼痛认知和灾难化思维:儿童疼痛感知与活动受限、家长疼痛感知与灾难化反应、不同身份间疼痛认知的交互影响;②诊疗教育与风险感知:再骨折风险感知与担忧、性格特征、问题求助与焦虑内化的关联、诊疗教育对风险感知的影响;③社会心理压力与自驱力:家庭成员对学业中断的态度、患儿的社交中断与媒介代偿、补偿性溺爱与患儿角色强化的相互影响、正向激励与患儿自驱力提升。结论: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儿童骨折术后早期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患儿的疼痛认知、性格特征以及康复需求向患儿及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与康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折手术 术后 恐动症 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外泌体miRNAs标志物预测椎体压缩性骨折风险
15
作者 黎细平 廖勇 刘翔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6-682,共7页
目的 探索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血清外泌体(Exo)-miRNAs表达特征,构建血清Exo-miRNAs标志物用于评估OVCF风险。方法 选择新余市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211例... 目的 探索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血清外泌体(Exo)-miRNAs表达特征,构建血清Exo-miRNAs标志物用于评估OVCF风险。方法 选择新余市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211例OVCF患者和232例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医院正常体检的7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OP、OVCF患者及对照组血清Exo-miRNAs通量测序分析寻找差异表达Exo-miRNAs。利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血清Exo-miRNAs表达水平。使用R包multiMiR和Venn图分析miRNAs靶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及WikiPathway信号通路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xo-miRNAs标志物预测OVCF风险的临床价值。结果 Exo-miR-4522、miR-1469和miR-4739在对照组、OP和OVCF患者中呈现阶梯式递增(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xo-miR-4522、miR-1469和miR-4739能有效预测OVCF风险,其曲线下面积(AUC)值均>0.7。3个miRNAs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库欣综合征、胰岛素抵抗、PI3K-Akt和甲状腺素产生与外周下游信号传导效应信号通路中。联合ROC曲线构建血清Exo-miR-4522、miR-1469和miR-4739标志物,相较于对照组和OP患者,该标志物预测OVCF风险的AUC分别为0.997(0.968~1.000)和0.944(0.890~0.976),可显著提高OVCF诊断性能。结论 血清Exo-miR-4522、miR-1469和miR-4739可能参与OVCF发病机制。血清Exo-miRNAs标志物是预测OVCF风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脊椎 压缩性骨折 外泌体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EED评分系统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6
作者 郑旭 史本龙 +1 位作者 陈欣 蒋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8-1034,共7页
目的 探讨进食-恶心感-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I-FEED)评分系统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评价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181例,男79例,女102例,年龄15~79岁,ASAⅠ—Ⅳ级。在术后1—3 d进... 目的 探讨进食-恶心感-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I-FEED)评分系统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评价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181例,男79例,女102例,年龄15~79岁,ASAⅠ—Ⅳ级。在术后1—3 d进行I-FEED评分,将每天I-FEED评分相加,根据总分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I-FEED总分0~2分)、术后胃肠不耐受组(POGI组,I-FEED总分3~5分)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组(POGD组,I-FEED总分≥6分)。记录术后1、2、3 d I-FEED评分、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舒适度评分。记录手术时间、芬太尼用量、输血量、出血量、输液量、镇痛泵使用情况。记录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和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情况。评估I-FEED与相关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所有患者配合完成了IFEED评分系统的评估,耗时不超过3 min,其中正常组108例(59.7%),POGI组35例(19.3%),POGD组38例(21.0%)。与正常组比较,POGI组使用镇痛泵的比例、有限的耐受经口进食的比例、对恶心感治疗有效的比例、出现呕吐的比例和查体出现腹胀并伴有鼓音的比例明显升高,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延长,术后1、2 d舒适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POGD组使用镇痛泵的比例、完全不耐受经口进食的比例、出现恶心呕吐的比例、查体出现腹胀并伴有鼓音的比例、症状持续时间>72 h的比例和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比例明显升高,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后1、2、3 d舒适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POGI组比较,POGD组有限的耐受经口进食比例和对恶心感治疗有效的比例明显降低,完全不耐受经口进食的比例、对恶心感治疗无效的比例、≥1次少量呕吐和非胆汁性呕吐的比例、查体出现腹胀并伴有鼓音的比例、症状持续时间>72 h的比例和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比例明显升高,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明显延长(P<0.05)。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I-FEED评分系统可有效预测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1、2、3 d舒适度评分、术后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论 I-FEED评分系统可应用于脊柱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及早发现并处理患者的胃肠不适,对于临床中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精细化脊柱手术后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EED评分系统 脊柱手术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gman骨折及其不同外科治疗策略的生物力学差异
17
作者 何英华 刘彦凇 +4 位作者 梁钟标 孙昊 陈虎 谢宁灵 涂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497,共7页
为系统评价Hangman骨折不同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以“Hangman”和“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骨折(Ⅰ型)非手术治疗与不稳定型骨折(... 为系统评价Hangman骨折不同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以“Hangman”和“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骨折(Ⅰ型)非手术治疗与不稳定型骨折(Ⅱ、Ⅱa型及Ⅲ型)手术治疗,在准确分型前提下均能获得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远期疗效。结论表明:Hangman骨折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前路及后路手术均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伴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时,C_(2~3)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即刻稳定性更优;后路单节段生理性内固定可保留C_(1~2)旋转功能,但对C_(2~3)失稳纠正不足;后路C_(2~3)内固定融合术生物力学刚度更高,而C_(1~3)长节段固定虽牺牲寰枢活动度,却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刚度和稳定性,临床可通过临时长节段固定策略平衡功能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光 左楠 +3 位作者 祁宝昌 谭磊 朱东 孙大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3-787,共5页
目的评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与徒手置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机器人辅助下手术的21例患者为机器人组,徒手置钉手术的19例... 目的评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与徒手置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机器人辅助下手术的21例患者为机器人组,徒手置钉手术的19例患者为徒手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机器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导针调整次数以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股骨颈骨折治疗具有精准、高效、智能等显著优势,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副损伤发生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微创手术 机器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杨 韩永正 +9 位作者 李娇 王明亚 曲音音 房景超 金辉 李民 王军 徐懋 王圣林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8-1064,共7页
目的:探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因颈椎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SEH的患者作为SEH组... 目的:探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因颈椎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SEH的患者作为SEH组,将术后未出现SEH的患者以4∶1的比例随机纳入非SEH组,匹配条件为相同术者、相同性别、相同手术年份和相似年龄(±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术前合并症、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术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颈椎病分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和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苏醒期间平均动脉压、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术后发生SEH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指标的准确性。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EH组共17例,非SEH组68例。17例SEH患者均接受了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均成功治疗并出院。椎体次全切除术(OR=7.247;95%CI:1.962~26.766;P=0.003)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OR=1.056;95%CI:1.002~1.113;P=0.043)是导致SEH的危险因素,其AUC分别为0.713(95%CI:0.578~0.848)和0.665(95%CI:0.51~0.82)。SEH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P<0.001),住院费用更高(P=0.03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出现术后SEH的危险因素,应在围术期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脊髓硬膜外血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化瘀续骨方联合地舒单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IL-6、β-CTX及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斌 胡伟 +4 位作者 谈荣珍 杨盼盼 胡俊 袁忠 江共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66-2771,共6页
目的探讨益肾化瘀续骨方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于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随机分组,经体质辨识属于肾虚血瘀证,两组均85例,入组后均采用经皮... 目的探讨益肾化瘀续骨方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于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随机分组,经体质辨识属于肾虚血瘀证,两组均85例,入组后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益肾化瘀续骨方治疗,方剂水煎取汁300 mL,分为两份,早晚餐后温服,治疗12周。治疗12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D-二聚体(D-dimer,D-D)为5.02±0.6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为(53.68±5.47)、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为(0.37±0.06)、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69.38±8.27)低于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为2.69±0.31、25羟基维生素D为(58.93±7.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309.81±51.49)各项数值较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6、12周时两组骨密度(BMD)T值升高,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总症状积分、Cobb角、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更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9%(81/85),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7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化瘀续骨方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有积极意义,更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调控骨代谢,改善腰椎功能,促进病情好转,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化瘀续骨方 地舒单抗 老年骨质疏松 腰椎压缩性骨折 肾虚血瘀 炎性因子 骨代谢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