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based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e events
1
作者 XU Feng SHI Yan +3 位作者 DENG Min GONG Jian-ya LIU Qi-liang JIN 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38-2448,共11页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pendency in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still not well handled by existing work.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is embedded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mining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ic events. A modified scale-space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first developed to group climate sequences into multi-scale climate zones. Then, scale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 is employed to identify climate zones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indicat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Finally, by using the climate zones identified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a tim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lgorithm based on sliding time windows is employed to discover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Experiments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level pressure, land precipitation and land temperature datasets show that many patterns obtained by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are coincident with prior knowledge, 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In addition, some unknown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discovered from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can be further used to guide the prediction of land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quences ANOMALOUS climatic EVENTS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驱动机制--以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
2
作者 孙钰 朱明月 姚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共9页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碳减排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非正式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轨迹,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碳减排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非正式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轨迹,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非正式环境规制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且由于非正式环境规制水平逐年递增,从而减缓了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2)非正式环境规制水平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并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长的趋势。碳排放的中低水平类型省份数量占总量的50%以上。(3)采用非正式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抑制碳排放,还能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来间接抑制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环境规制 碳排放 时空格局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关如泓 焦珂伟 +5 位作者 常禹 吕秋爽 李凯莉 郭文华 周思羽 刘志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49-6359,共11页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灾管理和预防策略制定的实际需求。基于黑龙江省1980—2009年的森林火灾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构建交界域内人为火、雷击火的空间分布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识别火灾高发区域,分析火灾发生密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交界域平均林火发生密度为0.0028次km^(-2)a^(-1),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对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黑龙江省东南部。火灾高发区域主要位于北部和东北部的森林地带,近年来并未显著扩张。本研究发展的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方法可有效地评估交界域火灾发生风险,为火灾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镇交界域 空间点格局分析 林火 时空动态 高发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时空动态监测
4
作者 顾亚 张亚 +2 位作者 段海川 文艺 邹祖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24-6543,共20页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高寒草甸区土地荒漠化遥感提取方法。通过构建OSAVI-Albedo特征空间得到香格里拉市各期次荒漠化差异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土地荒漠化进行时空动态监测研究,并结合区域气象、人口等数据变化,探究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区域土地荒漠化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OSAVI-Albedo模型能很好地克服NDVI-Albedo模型的缺点,有效地区分不同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且不受特殊地物影响。2003—2022年,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整体呈好转趋势,轻度、中度、重度荒漠化面积逐渐缩小,荒漠化呈减轻趋势的面积为加重面积的2倍,仅局部地区有荒漠化恶化、波动情况发生。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因素(气温和降水)、人为因素(土地覆盖和人口密度)以及生态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是影响区域荒漠化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反谢率(OSAVI-Albedo) 荒漠化差异指数 时空格局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质量时空格局与驱动力研究--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强 孙爽 孙虎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生态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OSM数据和POI数据为基础识别城市功能区,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城市生态质量与城市功能区... 为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生态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以阜新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OSM数据和POI数据为基础识别城市功能区,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城市生态质量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复杂性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22年阜新市中心城区生态质量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波动相对稳定,形成四周好、中间差的盆地状格局;②Hurst指数均值为0.67,强持续性最近邻指数值为146.53,生态质量未来变化趋势呈现均匀持续性,大部分区域变化趋势与过去相同,但局部地区有反持续性趋势;③识别出“31+1”类城市功能区,功能区生态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绿地、公共服务、工业、交通、居住、商业、矿区,且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对生态质量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格局 城市功能区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7
作者 梁欣 卢廷军 +1 位作者 刘星 梅晓丹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79,共6页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重心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及InVEST模型定量可视化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0年间,耕地为研究区主导地类,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值达64%,林地、草地面积有波动式下滑,水域逐年持续缩减,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则呈增长趋势,两者增减幅度约6%。②典型黑土区碳储量呈“增长-下降-下降”的波动式变化,30年间共减少7.28×10^(7)t,其中耕地碳储量增加了12.65×10^(7)t,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碳储量三者合计减少了21.85×10^(7)t。③重心变动方向轨迹上看,碳储量呈现“西北-东北-西”的“Z”形态势,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北部高-高集聚明显,西部和南部主要为低-低集聚。④土地利用转移是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耕地为研究区主要碳库,占碳总量的66%;其中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化是促使碳储量增加的关键原因,建设用地贡献最小;水域-未利用地的变化导致碳储量损失较大。本文研究可为典型黑土区粮食和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红岩 彭勃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I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其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2)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但该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3)全国和三大区域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趋势,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极分化现象。(4)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莫兰指数I Kernel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9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费兵强 吴波 +6 位作者 殷婕 董春媛 马慧榕 修晓敏 贾晓红 庞营军 张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2,共12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4—1986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大,年均弃耕地面积是1986—2020年的2.89倍;1986—2007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小并且相对稳定;2007—2020年新垦耕地面积增长迅速,年均新垦耕地面积是1964—2007年的3.24倍。(2)新垦耕地和弃耕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1964—1986年新垦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中部和西部,以及南部部分区域;1971—2010年新垦耕地只在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局部出现;2010—2020年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新垦耕地大幅度增加,2015年以来开垦强度有所降低。1964—1971年弃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南部部分区域,1971—1986年弃耕地在沙地南部分布比较集中,同时也散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1986—2020年弃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仅在沙地南缘和东部部分区域出现。(3)1964—1986年毛乌素沙地的耕地弃耕使弃耕地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了强烈的荒漠化;2010—2020年新垦耕地周边区域荒漠化土地并未出现扩张现象,但荒漠化程度存在加重趋势。耕地开垦和弃耕主要受政策因素驱动。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的大规模耕地开垦对其荒漠化的长期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耕地 弃耕地 时空格局 荒漠化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4,共11页
干旱区农业由于独特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新疆为例,在县域尺度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2000—2020年新疆6类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 干旱区农业由于独特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新疆为例,在县域尺度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2000—2020年新疆6类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生产之间形成了棉蔬果“进”、粮油糖“退”的基本竞争态势。(2)6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重心聚集于区域内中西部,且棉花、蔬菜、瓜果生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生产规模向少数县域聚集。(3)在全国层面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棉花、糖料、瓜果生产兼具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尤其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在本地区层面新疆多数县域主要农作物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且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也主要以规模主导优势为主。(4)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区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时空格局 比较优势 干旱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饱和水汽压差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安周 李子洋 承达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394,共10页
基于海河流域1980—2022年126个观测站点数据计算的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评估了CRU TS 4.07、ERA5⁃Land和MERRA23套全球网格数据计算的VPD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并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和季节VPD时... 基于海河流域1980—2022年126个观测站点数据计算的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评估了CRU TS 4.07、ERA5⁃Land和MERRA23套全球网格数据计算的VPD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并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和季节VPD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ERA5⁃Land数据集计算的海河流域VPD相较于其他2套网格数据的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更小,拟合优度更好(R^(2)=0.9851),表明ERA5⁃Land数据集更适用于海河流域VPD长期变化研究;②1980—2022年海河流域年VPD值呈显著增加趋势(Trend=0.027kPa/10a,P<0.01),VPD在春季的增加速率最快,秋季和冬季的增速较慢;③海河流域86.28%的区域年VPD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VPD呈显著上升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7.59%、63.57%、30.76%和77.48%;④海河流域年和季节VPD与饱和水汽压(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SVP)的相关性高于实际水汽压(Actual Vapor Pressure,AVP),VPD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高于气温,表明相对湿度对海河流域VPD的贡献高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汽压差 精度评价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任菲 肖萌 刘志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探索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探索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了景观破碎化指数来定量评估和分析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展开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30年间研究区内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逐年降低,景观分离度(DIVISION)和香农多样性(SHDI)逐年升高。京津冀全域的景观破碎度在1990-2020年间增长6.19%,年均上升0.2%。分类型景观中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2)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中,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30年间破碎度降低占据主导地位。平原地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低于西北部山区,但各城市在研究期间破碎化程度显著加剧,以廊坊市和沧州市最显著,增幅超过30%。大城市的城乡交错区域遭受了较大的人为干扰,以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城郊区的受损状况最显著。3)时空异质性表明,京津冀地区景观破碎化格局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综合作用结果,二者在相互作用后解释力显著提升。30年间高程、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类型始终是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景观格局 破碎化 时空异质性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3年秦岭林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娟 卓静 +1 位作者 何慧娟 董金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8-245,共8页
秦岭林地是我国南北气候分水岭同时也是陕西省重要林区,研究秦岭地区植被NPP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及固碳能力。使用MODIS17A3数据及各环境因子数据,通过应用GIS及数学统计等方法,分析了秦岭林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 秦岭林地是我国南北气候分水岭同时也是陕西省重要林区,研究秦岭地区植被NPP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及固碳能力。使用MODIS17A3数据及各环境因子数据,通过应用GIS及数学统计等方法,分析了秦岭林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秦岭林地植被NPP均值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2000-2013年植被NPP均值在400~600gC·m-2·a-1之间;研究区内NPP年际变化上升趋势;在具有地理意义的区间上,200~1 500m的高程区间及2°~25°坡度区间内植被NPP均值及总量较高,1 500m以上及25°以上区间植被NPP均值与总量均呈下降趋势;阔叶林及灌丛占植被类型的60.36%,所占NPP总量达162.38TgC·a-1,粘土及粘壤土所占NPP总量达151.39TgC·a-1,所有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NPP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NPP与年均气温相关性较与年降雨量高,但65.55%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秦岭林地 时空格局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3-2009年金塔绿洲变化对绿洲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巩杰 谢余初 +2 位作者 高彦净 孙朋 钱大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3-612,共10页
内陆河流域绿洲与荒漠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是干旱区景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绿洲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对流域绿洲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以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 内陆河流域绿洲与荒漠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机制是干旱区景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绿洲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对流域绿洲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以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的典型代表区域——金塔绿洲为例,基于5期不同的卫星遥感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及景观指数等方法开展绿洲变化过程、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和景观结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63—2009年间金塔绿洲主要以扩张为主,绿洲面积增加了167.37 km2,绿洲与荒漠间相互转化剧烈,呈现出非平衡-平衡-极端不平衡的趋势状态。绿洲变化主要体现在西坝乡、羊井子湾乡的绿洲外延扩张和在三合乡-中东-大庄子乡、金塔镇-中东镇、古城乡等地的绿洲内部填充合并。(2)近46 a来金塔绿洲景观的分形特征、离散程度和破碎化程度趋于减小,各景观斑块则趋于简单和均匀化。(3)绿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洲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趋于均匀化和密集化,绿洲斑块镶嵌体表现出散布-扩张-破碎-融合扩展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变化 时空变化 景观结构 金塔绿洲 多源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蔬菜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李志 赵鑫 +1 位作者 苏武峥 任红松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72,共12页
【目的】研究新疆蔬菜生产时空集聚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区域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莫兰指数、重心迁移模型和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揭示1990—2021年新疆县域蔬菜生产格局的演变... 【目的】研究新疆蔬菜生产时空集聚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区域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莫兰指数、重心迁移模型和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揭示1990—2021年新疆县域蔬菜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蔬菜生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1)新疆县域蔬菜产量和面积呈波动上升相似变化趋势,新疆县域人均蔬菜产量两极分化趋势由“差距较大”演化为“差距悬殊”后持续减弱,区位基尼系数介于0.4881~0.5514。(2)新疆县域蔬菜生产总体呈正向空间关联格局,蔬菜产量的全局莫兰指数(Moran’sI)介于0.22~0.24,高高(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巴州北四县以及南疆喀什地区等大中城市近郊及外埠县域。(3)1990—2021年,新疆县域蔬菜生产重心“先略微北进,后持续南下偏西”,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迁移距离分别为210.67和295.65 km,蔬菜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突出但规模有待提升。(4)技术水平、经济环境、土地利用和农业装备投入为新疆县域蔬菜生产时空演变的主导驱动因素,单产水平的绝对正向影响力随年际变化不断增强。【结论】新疆县域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未来新疆蔬菜生产能力提升将更多依赖单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引导资源要素向南疆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生产 时空格局 重心演变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值和小时降水数据诊断中国暴雨时空变化差异的研究(1991-2010)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孔锋 吕丽莉 +3 位作者 方建 刘凡 应卓蓉 郭建平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72-79,共8页
日值和小时观测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暴雨时空格局方面的差异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亟需通过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观测数据来深入研究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采用观测的长时间序列(1991-2010年)的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对中国... 日值和小时观测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暴雨时空格局方面的差异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亟需通过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观测数据来深入研究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采用观测的长时间序列(1991-2010年)的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对中国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991-2010年期间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计算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逐年变化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日值降水数据所反映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波动要大于小时降水数据。在空间格局上,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所反映的中国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但小时降雨数据反映的更详细,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程度更高。在年代际小时暴雨和日值暴雨两者之间的对比方面,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有较大差异,小时降水数据反映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长江流域偏少,而在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偏高。在小时暴雨和日值暴雨的各自年代际变化方面,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反映的年代际暴雨空间变化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小时降水数据反映的空间分布特点更加破碎。因此,小时降水数据和日值降水数据在反映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高低分布方面具有一致性,但量级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在揭示中国年代际暴雨变动方面具有一致性,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值降水数据 小时降水数据 暴雨 年际 年代际 时空格局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预测 被引量:70
18
作者 岳东霞 杨超 +2 位作者 江宝骅 郭建军 徐晓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93-2003,共11页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未来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92、2002年和2012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选取10个影响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利...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未来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92、2002年和2012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选取10个影响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以土地利用预测为切入点,对该流域2022年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首先基于1992—2002年数据预测了2012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并与当年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对比和验证,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7956,说明本文所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可靠,可以用于该流域土地利用预测;其次,以2012年为起始年,模拟预测了2022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并计算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结果显示:2022年石羊河流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与1992年、2002年和2012年相比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区域内部变化却呈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92—2022年流域生态承载力总量以2002年为拐点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增加最为显著;预测可知,较2012年,2022年流域上游山区的林地、中游绿洲的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均增加较快,且呈现较明显的斑块聚集,而中、下游绿洲区耕地、草地生态承载力增、减变化复杂,斑块分布较为离散和破碎;2012—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频繁转换,导致流域生态承载力结构组成变化较大,其中未利用地的转出对2022年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贡献突出。研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后,该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关井压田等生态工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该流域生态效益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生态承载力 CA-Markov 预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19
作者 张凭智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I0001,I0002,共12页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丰富度指数(Functional richness index,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unctional evenness index,FEve)、功能离散度指数(Functional divergence index,FDiv)共3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加权平均数指数(Community Weighted Mean,CWM)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各月份多以食底栖动物、营养级较低、生长系数较低、恢复力较高、口端位或下位且较小、体型为鳗形和侧扁形、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的短距离洄游或定居性的暖温性鱼类为主,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FRic在6月最高为0.81,在2月最低为0.32;FEve在5月最高为0.50,在8月最低为0.24。FDiv在10月最高为0.94,在4月最低为0.236。总体上FRic在黄河口及河口外侧海域最高,在黄河口南北两侧较低;FEve由沿岸向东逐渐升高;FDiv普遍偏高,在黄河口及北部海域较低,黄河口南部及东部海域较高。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温度、深度及盐度有显著相关性。由于鱼类的洄游,该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呈现出月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鱼类群落 功能性状 功能多样性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1年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格局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团胜 郑亚云 +4 位作者 汪晗 陈国华 马超群 姚华荣 王晓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46-1550,共5页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000~50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种植业 时空格局 宝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