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6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duc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Yunn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ftershocks 被引量:6
1
作者 虎雄林 吴小平 +3 位作者 杨润海 付虹 胡家富 黄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5,共10页
Based on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fields of dynamic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sequen... Based on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we calculate the fields of dynamic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M6.5 earthquake in Wuding, and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sequent after- sho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sitive region of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static stress peak value are similarly asymmetric, which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ftershock. The dynamic stress peak value and the static stress in the positive region are more than 0.1 MPa and 0.01 MPa of the triggering threshold,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es are helpful for the occurrence of aftershock.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influences of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es should be con- sidered other than only either of them when studying aftershock triggering in near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定地震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余震 动态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nge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Degradation of Lignocellulose
2
作者 LI Wenzhe LIU Shuang WANG Chunying ZHENG Guoxi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4期60-65,共6页
Dynamic changes of a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lignocellulose degradation were explored in details.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ans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Dynamic changes of a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lignocellulose degradation were explored in details.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ans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constituted of 14 kinds of bacteria and presented the fluctuation in some degrees with fermentation. Furthmore,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of DGGE pattern was accordant with growth curve, and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itial stage (0-12 h), intermediate stage (24-144 h) and end stage (144-21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NOCELLULOSE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 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e Energy Change of Micelle Formation for Sodium Dodecyl Sulfate from a Dispersed State in Solution to Complete Micelles along Its Aggregation Pathways Evaluated by Chemical Species Model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s
3
作者 YOSHII Noriyuki KOMORI Mika +3 位作者 KAWADA Shinji TAKABAYASHI Hiroaki FUJIMOTO Kazushi OKAZAKI Susumu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3-1170,共8页
Surfactant molecules, when dispersed in solution, have been shown to spontaneously form aggregates. Our previous studies on molecular dynamics(MD) calc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ionic sodium dodecyl sulfate molecules qu... Surfactant molecules, when dispersed in solution, have been shown to spontaneously form aggregates. Our previous studies on molecular dynamics(MD) calc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ionic sodium dodecyl sulfate molecules quickly aggregated even when the aggregation number is small. The aggregation rate, however, decreased for larger aggregation numbers. In addi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celle formation was not completed even after a 100 ns-long MD run(Chem. Phys. Lett. 2016, 646, 36). Herein, we analyze the free energy change of micelle formation based on chemical species model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s. First, the free energy landscape of the aggregation, ?G_(i+j)^+, where two aggregates with sizes i and j associate to form the(i + j)-me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ree energy of micelle formation of the i-mer, G_i^+, which was obtained through MD calculations. The calculated ?G_(i+j)^+ was negative for all the aggregations where the sum of DS ions in the two aggregates was 60 or l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aggregation to the stable micelle is desired. Further, the free energy profile along possible aggregation pathways was investigated, starting from small aggregates and ending with the complet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micelles in solution. The free energy profiles, G(l, k), of the aggregates at l-th aggregation path and k-th state were evaluated by the formation free energy ∑_in_i( l,k)G_i^+ and the free energy of mixing ∑_in_i( l,k)k_BTln( n_i( l,k)/n( l,k)), where ni(l, k) is the number of i-mer in the system at the l-th i aggregation path and k-th state, with n(l,k)= ∑_n_i( l,k). All the aggregation pathway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initial i state of 12 pentamers to the stable micelle with i = 60. All the calculated G(l, k) values monotonic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k.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no free energy barriers along the pathways. Hence, the slowdown is not due to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aggregates, but rather the kinetics that inhibit the association of the fragments. The time required for a collision between aggregates, one of the kinetic factors,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fast passage time, t_(FPT). The calculated t_(FPT) was about 20 ns for the aggregates with N = 31. Therefore, if aggregation is a diffusion-controlled process, it 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the 100 ns-simulation. However, aggregation does not occur due to the free energy barrier between the aggregates, that is, the repulsive force acting on them. This may be caused by electrostatic repulsions produced by the overlap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negative charge of the hydrophilic groups and counter sodium io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ggreg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energy changE AGGREGATION pathway SDS MICELLE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tch-Dynamics模式的土地覆被变化预测——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正磊 许学工 孙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2-458,共7页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Patch-dynamics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耕地所占比例都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由于该模式考虑了模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Patch-dynamics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耕地所占比例都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由于该模式考虑了模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模拟结果比一般的简单动力模型模拟效果好。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较检验,用1996年数据对2001年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差别不大,误差在0~0.05之间,对于面积较小地类的模拟误差较小,说明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模拟、预测。然而,这个模型只适应于十年尺度的预测,模拟时间越长,误差越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土地利用矛盾,维持一定规模的城市绿色空间,实现首都城市定位目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动力学机制 patch-dynamics模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确权作为一种制度变迁: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强 李文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自2008年以来的农地确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农地确权虽为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农户与村干部权衡成本收益而做的选择仍会影响到确权进度,故也具有部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使用中国... 自2008年以来的农地确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农地确权虽为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农户与村干部权衡成本收益而做的选择仍会影响到确权进度,故也具有部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的研究揭示,不仅率先确权的村庄有一定特征,即便在村庄内部,农户确权进度也不尽相同。制度变迁的收益越大,则确权进度越快;反之,制度变迁的成本越高,则确权进度越慢。首先,从事农业人数越多、农业毛收入越高,则农户参与确权的积极性越高。其次,村主任学历越高,则出于连任动机更可能推动确权。最后,村庄姓氏人口越集中,则协调成本越高,确权进度越慢。这些结论对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提示在评估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时应注意可能的内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制度变迁 收益 成本 CL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醛型樟树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动态变化规律
7
作者 王坤 朱昌叁 +3 位作者 伍思宇 曾祥艳 高伟 李开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8,118,共7页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粗多糖、总黄酮的得率进行测定,并对其整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柠檬樟叶片中,多酚得率最高出现在8月份(4.93%),最低出现在11月(3.60%),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皂苷得率1月份最高(4.56%),4月份降到最低值(2.55%),1月总皂苷得率是4月的1.78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粗多糖得率在1月份最高(2.37%),6月份最低(1.43%),1月份粗多糖得率是6月的1.66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黄酮得率在8月份最高(1.44%),1月份和7月份得率最低(0.76%),两者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结论】从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来看,以多酚和总黄酮为采收指标时8月为佳,而以总皂苷和粗多糖为采收指标时1月为佳;在4种活性成分中,柠檬樟叶片多酚和总皂苷的得率较高,粗多糖和总黄酮的得率较低,可以大力发展以多酚、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源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醛型 樟树 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充电桩快速变化波形模态的动态电能参比测试信号建模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学伟 李松竹 +3 位作者 袁瑞铭 焦东翔 巨汉基 孟静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9-770,I0102,共13页
针对直流充电桩快速变化直流电流和电压的波形模态描述尚不完善、可用样本数据不足、波形特性不清楚、缺少波形模态数学模型的问题,首先,建立充电桩直流电流和电压信号的离散随机数学模型和时频域表征模型;然后,针对实测充电直流信号,提... 针对直流充电桩快速变化直流电流和电压的波形模态描述尚不完善、可用样本数据不足、波形特性不清楚、缺少波形模态数学模型的问题,首先,建立充电桩直流电流和电压信号的离散随机数学模型和时频域表征模型;然后,针对实测充电直流信号,提取30种波形模态,提出三大类波形模态及其对应的特征参量,并据此建立三大类波形模态的波形特征库;其次,采用时频原子的方法建立3类波形模态的数学模型,给出实际波形对应的人工测试信号模型,解决了反映实际波形模态重要波形特征问题;最后,提出构建测试电能表计量误差的直流信号参比模型的原则,据此,建立动态电能计量参比测试信号模型,表征了动态直流测试信号的特征信息,用于提升直流电能表动态试验和改进直流电能表的测试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充电桩 快速变化波形模态 波形特征参量 动态电能 参比测试信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输水对台特玛湖生态改善情况分析评价
9
作者 张建国 曹雪峰 李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0,330,共6页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应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输水前相比,台特玛湖受水影响区沙地面积减少454.79 km^(2),减幅70.79%;植被面积增加了304.30 km^(2),增幅100.24%。植被覆盖度由生态输水前的14.83%增加到22.26%;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影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为254.6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8%,均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结论]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的土地利用由以沙地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结构转变,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台特玛湖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生态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寒桑经霜前后次生代谢物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10
作者 吴艳 朴美兰 +3 位作者 刘孝良 张禹 黄静雅 宋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和槲皮素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而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下降幅度不显著;绿原酸、总黄酮、ABTS、α-糖苷酶抑制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总黄酮和α-糖苷酶抑制率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而绿原酸和ABTS上升幅度不显著。霜前各成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经霜后打破这种平衡,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与其他成分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经霜后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槲皮素,经霜后,桑叶中的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02 mg·g^(-1),并有2个桑树品种中的槲皮素含量为0.00 mg·g^(-1);受霜影响较小的是DPPH和绿原酸,霜前后分别升高5.19%和下降6.53%。[结论]霜前后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变化为食药用专用品种选育及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霜后α-糖苷酶抑制率在部分品种中有较高的含量,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胁迫 抗寒桑树 次生代谢物 抗氧化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启动压力特征及动用半径的确定
11
作者 田巍 李中超 +5 位作者 余传谋 韩宏彦 王开成 郭立强 王坤 阳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9-966,共8页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岩石启动压力梯度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净围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两者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启动压力梯度与净围压的关系曲线呈三段式特征。第一阶段为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裂缝闭合和大孔道急剧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5倍以上;第二阶段为拟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孔道和微裂缝压缩,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40%以上;第三阶段为弹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小孔道的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小,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变化幅度较小,仅提高了17%。实际低渗储层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大多处于第三阶段。(3)以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实际储层存在的压降漏斗为依据确定净上覆压力变化情况,并对储层中某一段渗流距离上的启动压力进行积分计算。在该启动压力与驱动压差数值相等的情况下反算求得渗流距离(即驱动动用半径),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深化了对低渗储层特征的认识,为储层评价及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动用半径 净上覆压力 净围压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叶采摘坐标动态变化过程试验与分析
12
作者 郑应松 吴伟斌 +3 位作者 汪小名 韩重阳 唐婷 肖冠南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8,共6页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探究名优茶叶在精准采摘过程中目标茶芽坐标动态变化的问题,设计一款茶梢摆动试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支撑架、同步带模组、高速摄像机系统、PLC控制系统、轴流式风机系统和智能压力风速风量仪。以风...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探究名优茶叶在精准采摘过程中目标茶芽坐标动态变化的问题,设计一款茶梢摆动试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支撑架、同步带模组、高速摄像机系统、PLC控制系统、轴流式风机系统和智能压力风速风量仪。以风速、温度和采摘时执行器的冲击速度为部分采摘条件,探究在3个因素共同作用下茶梢坐标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最佳可采摘范围内各因素的阈值为温度31.25℃、冲击速度248.22 mm/s、风速3.42 m/s。在实际采摘过程中,风速的变化对茶梢坐标的影响尤为显著。其次,执行器触碰到茶梢叶片时,也会带来茶梢坐标明显的变化,而环境温度对茶梢坐标的影响最小。因此,影响茶梢坐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且茶稍个体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自然风力和采摘时的冲击速度对于茶梢坐标的影响极为显著,在名优茶叶精准采摘过程中,要极力克服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叶 采摘条件 坐标动态变化 因素分析 精准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出口动态与总体生产率——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证据
13
作者 白丽飞 杨佳玲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8,共25页
气候变化对出口方的生产成本和进口方的需求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企业出口行为。文章以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企业为研究对象,将气候变化引入Melitz异质性企业模型,从供需单侧到双侧分析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出口动态及... 气候变化对出口方的生产成本和进口方的需求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企业出口行为。文章以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企业为研究对象,将气候变化引入Melitz异质性企业模型,从供需单侧到双侧分析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出口动态及总体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气候变化会对出口企业的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2)我国气候变化对总体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通过迫使企业退出或促进技术提升实现,且对低生产率企业影响更显著;沿线国家的气候变化会增加其对我国的进口额,需求增加对总体生产率的降低效应通过吸引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实现,且对高生产率企业影响更显著。(3)供需双侧气候变化对总体生产率的作用程度受到气候变化、单位气候成本、产品替代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四个因素的影响;整体上,我国气候变化导致的企业退出和技术提升对总体生产率的提升效应,远大于沿线国家气候变化引致的企业进入对总体生产率的降低效应,从而推动出口企业的总体生产率上升。(4)我国气候变化对总体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区域特征,且对低金融服务能力省份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也更为突出。(5)相较存续企业,我国气候变化对当期进入企业的总体生产率影响更大;相较下期未退出企业,我国气候变化对下期退出企业的总体生产率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出口动态 总体生产率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良RSEI模型的泰顺县森林质量动态分析
14
作者 邬枭楠 孟森 +1 位作者 伊力塔 徐鹏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6-32,共17页
使用NDVI、改良绿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较优改良指标进行基于RSEI模型的泰顺县森林质量动态变化研究,以期为山区县域森林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以泰顺县2016—2020年5期Landsat_8遥感影像、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及连续清查... 使用NDVI、改良绿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较优改良指标进行基于RSEI模型的泰顺县森林质量动态变化研究,以期为山区县域森林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以泰顺县2016—2020年5期Landsat_8遥感影像、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及连续清查样地数据进行数据耦合,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评价森林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森林质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地类,探究泰顺县森林质量变化内在因素。结果如下:(1)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的改良绿度指标能更好反映山区森林质量变化情况。(2)泰顺县的城市发展对森林质量影响较大,高级种群的阔叶林生物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先锋树种的针叶林在逐年增加。(3)2016—2020年,泰顺县改良RSEI指数均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16—2020年降低0.045,降幅5.17%。(4)2016—2020年各年度间,恶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1.6%、2.76%、7.89%、6.43%,呈现上升趋势,改善面积比例分别为10.03%、9.55%、4.08%、9.68%,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下降趋势,恶化面积上升的趋势显著,改善能力趋于减弱。(5)泰顺县生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乔木林受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影响而产生的植被破坏,次要因素是非林地、特灌林、竹林的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生态衰减,其面积比例达到2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遥感指数 生物量 生物多样性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货车影响的匝道合流区车辆微观换道行为建模
15
作者 龙科军 寇诗雨 +3 位作者 邢璐 高志波 唐幼仪 费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1,共15页
为精确刻画匝道合流区客货混行条件下的车辆微观换道行为,本文以量化客货交互为切入点,构建并验证考虑货车影响的微观换道模型。首先,引入“压迫”概念,构建改进Morse势函数模型描述周边货车行驶对小汽车横纵驾驶行为产生的“压迫”影响... 为精确刻画匝道合流区客货混行条件下的车辆微观换道行为,本文以量化客货交互为切入点,构建并验证考虑货车影响的微观换道模型。首先,引入“压迫”概念,构建改进Morse势函数模型描述周边货车行驶对小汽车横纵驾驶行为产生的“压迫”影响;随后,分析小汽车换道过程中的横纵向“压迫”变化,提出一种考虑货车“压迫”影响的车辆换道决策模型(Modified Morse-Based Lane-Changing model,MMBLC);最后,基于实测轨迹数据进行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并进一步利用Python与SUMO(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联合仿真,对比MMBLC模型和现有换道模型在交通流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在稳定性分析中,MMBLC模型对交通流的影响更小,恢复稳定的速度更快;在货车占比30%和交通量3600 veh·h-1的主路3车道客货混行匝道合流区中,MMBLC模型相比LC2013和MOBIL(Model of Optimal Control Based on Interacting Trajectories)模型,换道成功率分别提高11.9%和53.1%,危险场景占比分别降低10.5%和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换道模型 分子动力学 客货混行 货车压迫 匝道合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系统特征
16
作者 侯江勇 向钊 胡屿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黔北大塘向斜区含水系统尚未开展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相关工作,区内分布多个铝土矿区,铝土矿为顶板直接充水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给区域内铝土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通过对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 黔北大塘向斜区含水系统尚未开展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相关工作,区内分布多个铝土矿区,铝土矿为顶板直接充水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给区域内铝土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通过对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水系统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历史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和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水文地质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具有较完整的补径排条件,主要为地下河系统和分散排泄系统;(2)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地下水系统,即大塘向斜地下河系统和洛龙背斜分散排泄系统。研究成果为区域铝土矿开发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及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边界特征 动态变化 大塘向斜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17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的液压缸系统压力跃变消除方法
18
作者 张娜 刘广治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4,共8页
压力跃变是阀控非对称缸系统固有的属性。液压缸活塞杆换向产生的压力跃变,使其不能对非对称缸系统进行精确控制,且使液压缸系统不能平稳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来消除压力跃变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 压力跃变是阀控非对称缸系统固有的属性。液压缸活塞杆换向产生的压力跃变,使其不能对非对称缸系统进行精确控制,且使液压缸系统不能平稳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来消除压力跃变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首先,在考虑容腔效应条件下,推导出了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确定了影响压力跃变幅值的因素;然后,推导出了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得到了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来消除压力跃变时,两个伺服阀阀芯位移控制信号应满足的关系;在满足该关系的条件下,得到了不同性质载荷对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幅值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AMESim软件设计了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可变负载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非对称缸两腔压力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恒定负载、线性变化负载和周期性变化负载,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对阶跃变化负载,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消除因流量不对称而导致的部分压力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液压缸 压力跃变 容腔效应 AMESIM 仿真分析 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 压力变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九大流域干湿复合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倩倩 黄生志 +5 位作者 邓晓雅 段利民 黄强 高月娇 董海霞 王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20,共10页
与单一的干旱和洪涝相比,干旱和洪涝之间的突然转变可能会对生态和社会经济产生放大影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湿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该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旨在探明1982—2022年中国干湿... 与单一的干旱和洪涝相比,干旱和洪涝之间的突然转变可能会对生态和社会经济产生放大影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湿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该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旨在探明1982—2022年中国干湿复合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以标准化降水指数识别相邻季节间干湿复合事件,并利用Copula函数计算了干湿复合事件的联合概率;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20 a时间序列为滑动窗口探究干湿复合事件的发生概率的变化趋势;运用随机森林探讨干湿复合事件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2—2022年间春-夏、夏-秋和秋-冬都更易发生连续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分别为4.04%、4.20%和4.04%,冬-春更易发生连续湿润事件,发生概率为4.69%;2)内陆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易在冬-春发生连续干旱事件;松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易在冬-春发生连续湿润事件;长江流域易在夏-秋发生连续湿润事件;西南诸河流域易在夏-秋发生连续干旱事件;3)全国范围内,秋-冬连续湿润、冬-春连续湿润上升趋势显著,检验统计值分别为2.91和2.44。从不同流域分析,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秋-冬连续湿润事件,松辽河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冬-春连续湿润事件,长江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春-夏连续湿润事件,西南诸河上升趋势最明显的秋-冬连续干旱事件,东南诸河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冬-春连续湿润事件;4)全国大部分流域的复合事件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气象因子,而下垫面因子对全国大部分流域的干湿复合事件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松辽河流域的影响相对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全国干湿复合事件的精准防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 干湿复合事件 动态变化 驱动力 随机森林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美玲 王文品 +5 位作者 黄璐晗 杨丽莉 岳宇森 邱思博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90,共12页
为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采集1~5年生巫山庙党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营养成分、有机酸、水解氨基酸、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采集1~5年生巫山庙党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营养成分、有机酸、水解氨基酸、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4年生巫山庙党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20.97%和69.74%,5年生多糖含量最低,为8.38%;党参炔苷含量在第4年最高,为16.20μg/g,2~3年为快速生长期。5个年限巫山庙党中共鉴定出1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醇类、醛类和酯类,其中有47种关键风味化合物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从中筛选出15种差异关键风味化合物,癸醇和2,4-癸二烯醛是生长过程风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表现出刺激性脂肪味的庚醛是第5年的特征风味物质。综合分析认为4年生巫山庙党食用和保健品质最佳。本研究对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进行动态分析,以期为党参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庙党 生长年限 质量 挥发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