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肖义 杨浩南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8,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2)经济集聚、产业集聚、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以及改善政府间协作水平是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偏单中心和偏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对过渡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该规划对促进外围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第一梯队城市群以及第二批次规划实施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应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规划方案,重点关注过渡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分类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能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
3
作者 殷志高 李恒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7,共13页
选取2006—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根据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构造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中推动公共服务共享... 选取2006—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根据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构造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中推动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市场潜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发达型、多中心、长江流域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具有更强的协调发展效应,且城乡发展差距程度会诱致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产生“雪中送炭”的包容性效果,但当其超过一定阈值,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可能会引发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恶化。拓展性分析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的城乡协调发展效应具有“空间同频”的溢出特征,另外,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有利于缩小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发挥同步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效果。研究结论能够为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经济增长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乡协调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 空间溢出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群知识创新的空间结构演变趋势——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4
作者 国胜铁 姚常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3,共10页
为加强多中心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设,构建均衡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对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内城际间合作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网络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并就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发... 为加强多中心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建设,构建均衡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Ucinet),对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内城际间合作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网络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并就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制壁垒等因素对于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做进一步定量分析和说明。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主要表现为单中心的结构特征,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显现,这离不开城市群教育均等化、交通便捷化以及制度一体化发展的助力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合作 空间结构 城市群 社会网络分析法 Web of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5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7,157,共11页
本文利用2003—2021年城市间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实证检验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使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知识溢出。但该作用因城市群而异,城市群... 本文利用2003—2021年城市间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实证检验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使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知识溢出。但该作用因城市群而异,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第一层级城市群内城市间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强于对第二层级城市群和第三层级城市群内城市间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此外,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创造更多企业选择机会和强化城市协同分工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知识溢出。上述结论对于加快多中心城市群发展、加快破除阻碍城市联系的市场和行政壁垒、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多中心空间结构 知识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晔 钱勇生 +1 位作者 曾俊伟 魏谞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171,共10页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分析城市群规模序列结构,通过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性和集聚性。以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较为完善的5个城市群为例,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均匀度不高,部分地区通达性良好,高速铁路建成后,辽中南等城市群的可达性明显得到改善,城市之间联络更加紧密,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呈现出集聚分布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以高速铁路为基础、城际铁路为辅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高速铁路 协同发展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集聚、大分散”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微观机理与宏观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娜 景普秋 赵康杰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186,共17页
在城乡融合发展对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CP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背景,推演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随后采用2017—2021年中国27... 在城乡融合发展对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CP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背景,推演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随后采用2017—2021年中国270个地级市及其下辖19064个乡镇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理论上,交通与通信能力、地域特有要素和地理区位共同促使市域城镇空间形成多级并存的“小集聚、大分散”结构;实证上,部分乡镇单元己在区位、交通与通信能力及特有要素影响下实现人口集聚,农业、服务业特有要素、交通能力与地理区位相互作用,正推动市域城镇空间向“小集聚、大分散”模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市域 城镇空间结构 “小集聚、大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的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演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宇薇 浩飞龙 王士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流动 空间结构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扬 李娟 王兴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多维要素流 社会网络分析 位序—规模 核密度估计 DBSCAN聚类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路径——基于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超君 乔艺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基于2001—2019年LandScan全球人口地理栅格数据库,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识别城市市域和主城区,综合考虑次中心人口、面积、距主中心的距离以及城市的尺度效应,从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面探讨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聚程... 基于2001—2019年LandScan全球人口地理栅格数据库,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识别城市市域和主城区,综合考虑次中心人口、面积、距主中心的距离以及城市的尺度效应,从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面探讨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聚程度与多中心程度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9年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市域、主城区及主城区中心之间三重集聚而市域中心之间分散的演化特征,但不同规模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大部分人口在100万以内的规模较小城市仍处于市域、主城区和主城区中心人口三重集聚阶段,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规模较大城市已出现人口空间分布分散化趋势;研究期内中国约2/3城市表现为从较低集聚程度或多中心程度向较高集聚程度和多中心程度演化,尤其是人口规模发生显著跃迁的城市具有强烈的该类型演化倾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应尊重不同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分散规律,规模较小城市资源配置应更集中高效,而规模较大城市应考虑多中心化的资源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 多中心 演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9-119,共11页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创新能力 分工协作 经济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机理——基于要素转移与共享的视角 被引量:9
12
作者 柯新利 苏超 +1 位作者 谢显壮 左成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降低了区域要素流动的成本,带来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铁的网络效应会强化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扩大城...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降低了区域要素流动的成本,带来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铁的网络效应会强化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扩大城镇发展的不均衡。传统基于地点可达性测度的“土地利用-交通交互作用”理论难以解释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复杂网络效应。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基于“转移型”(具备时空排他性,例如资本与劳动力)与“共享型”(无时空排他性,例如信息与技术)两类要素流,解析“高铁网络–要素转移与共享–城市群空间结构”级联作用路径;以武汉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利用互联网位置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口迁徙等大数据资源识别并测度城镇间要素转移与共享空间特征,综合应用空间交互模型、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实证高铁网络对要素转移与共享,以及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武汉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从周边中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转移,从而对武汉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极化作用,对武汉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挑战;同时,高铁也促进了信息与技术从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给地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机遇。本研究克服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多基于单一类型“流数据”造成过度简化城镇间交互作用的缺点,尝试用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解释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要素流动 转移与共享 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
13
作者 李文博 巩晓曦 +1 位作者 吕晓 李冬梅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23-331,共9页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 发展设施农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路径,把握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与布局分型特点,是优化设施农用地布局、保障国家食物保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中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区,立足人口-用地-地域(人-地-域)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修正引力模型及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揭示2013—2021年设施农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识别布局分型。结果发现:1)2013—2021年,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共缩减44.60万hm2,整体呈现东北和中部地区规模较小、南方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的分异特征。2)以2018年为节点,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分布由高度集中化转向轻微分散化。在不同时期,高-高集聚与低-高集聚类的市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群,空间依附特征显著,其余单元相对较少,且分布分散。3)中国城市群设施农用地布局分型以人增地减分散型和人地双增集中型为主,两者占比达73.68%。其中,人增地减分散型城市群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引力逐渐衰弱,人地双增集中型城市群通过要素集聚促进规模化经营。研究表明,近10年来中国设施农用地规模缩减严重,与人口变化呈现空间双背离趋势,近期布局策略由集中供应向风险分散转型,开始注重大中城市常年菜地建设。以城市群体系为依托,未来应注重人地矛盾,合理权衡本地生产和外埠供应,科学布局城市群设施农业以提升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 农用地 城市群 地理集中度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分工与经济增长质量
14
作者 王紫绮 彭丹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9,共14页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水平显著缓解了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向影响,并促进了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群的经济动态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应更加注重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合理配置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增长质量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良健 周克刚 +1 位作者 许抄军 何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99,共5页
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13个市、县的空间结 构显示出分形特征,且表现为明显的轴线特征,分布在京广铁路、湘黔铁路、石长铁路、浙赣-醴茶铁路及319国道 和京珠高速等主要交通轴线... 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13个市、县的空间结 构显示出分形特征,且表现为明显的轴线特征,分布在京广铁路、湘黔铁路、石长铁路、浙赣-醴茶铁路及319国道 和京珠高速等主要交通轴线上,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中分布的主要轴线。从各市、县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分 析,以长沙市区为核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朝4个不同方向扩散延伸的态势。此外,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各市、县 之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整体通达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长株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3 位作者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5,共7页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国华 唐承丽 +1 位作者 朱翔 周海燕 《热带地理》 2002年第4期330-334,共5页
长株潭地区现有 3个地级市、 4个县级市、 177个建制镇及 36 0多个集镇 ,是湖南省城镇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 ,也是我国中南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镇密集区。核心城市三足鼎立 ,“井”字形城镇轴带组合初具规模 ,南部地区缺乏次级中心城市、... 长株潭地区现有 3个地级市、 4个县级市、 177个建制镇及 36 0多个集镇 ,是湖南省城镇发育水平最高的区域 ,也是我国中南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镇密集区。核心城市三足鼎立 ,“井”字形城镇轴带组合初具规模 ,南部地区缺乏次级中心城市、空间演化处于集聚—扩散阶段是该区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 ,为实现长株潭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 ,应构建由四级中心构成的城镇等级系统、由三级轴构成的城镇轴带系统以及由 3个圈层构成的圈层结构 ,应合理布局市 (镇 )际绿色开敞空间并加速快速通道网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群体 空间结构 长株潭地区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吴建楠 程绍铂 姚士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101,共5页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演化阶段、演化模式、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钟业喜 文玉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9-1315,共7页
在ArcGIS软件和江西省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初步解析,从城市群规模效益、城市群距离效益及城市群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环鄱阳湖城市群方案和大南昌城市群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环鄱阳湖... 在ArcGIS软件和江西省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初步解析,从城市群规模效益、城市群距离效益及城市群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环鄱阳湖城市群方案和大南昌城市群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突出优势在于城市数量较多,人口规模较大,但是其紧凑度过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不够明显,空间可达性较差,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呈现较明显的"大而空"特征;大南昌城市群紧凑度较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度相对较高,可达性较好,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但城市数量较少,人口规模较小,规模效益相对欠缺。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昌城市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大南昌城市群 南昌城市群 空间结构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1,26,共7页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