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及GIS的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传武 吴保国 +2 位作者 史玉虎 唐万鹏 胡必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利用ArcView 3.3对鄂西三峡库区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为研究该区域内的树种结构、径级结构、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森林... 利用ArcView 3.3对鄂西三峡库区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为研究该区域内的树种结构、径级结构、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提供了可视化的基础。结果表明:①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较多,特有植物多,库区森林覆盖率为46.8%;②森林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二高山地区;③地带性植被落叶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严重,森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灌木林和针叶林所占比重较大;④林种结构不合理,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小,用材林比重大,近成过熟林比重较小;⑤林龄结构方面,中幼龄比重较大;⑥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三峡库区 森林资源 森林结构 空间格局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的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克宝 陆忠军 +3 位作者 刘述彬 刘艳霞 张冬梅 辛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36-141,共6页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合理规划水稻种植布局,以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合黑龙江省水系、积温带、地形以及行政体系等影响水稻种植的因素,分析黑龙江省水...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合理规划水稻种植布局,以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合黑龙江省水系、积温带、地形以及行政体系等影响水稻种植的因素,分析黑龙江省水稻空间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主要沿水系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南部山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积温带;地方系统和农垦系统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占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44.6%和5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 rs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包忠聪 岳彩荣 +1 位作者 何超 袁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结合RS和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在1992年、2000年以及2004年3个时段内的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水体景观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森林景观和农地景观整体景观面积增加,形状趋于复杂。
关键词 石林风詈名胜区 景观格局 空间变化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与遥感反演的广州城市热岛空间格局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江学顶 夏北成 +1 位作者 郭泺 李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120,共5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广州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模式采用四重嵌套网格,最高分辨率为1 km;用Land7-ETM+热红外波段反演地温,两者与广州6个观测站实测温度差值均在1℃左右,两者地温及热岛分布特征一致,但遥感反演的地温更为细致。借助景...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广州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模式采用四重嵌套网格,最高分辨率为1 km;用Land7-ETM+热红外波段反演地温,两者与广州6个观测站实测温度差值均在1℃左右,两者地温及热岛分布特征一致,但遥感反演的地温更为细致。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了数值模拟与遥感反演热岛的空间格局,发现两者空间格局相似。表明借鉴该理论,结合3S和数值模拟能研究热岛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中尺度模式MM5 空间格局 遥感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用地流转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利燕 周迎红 方元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458-3459,3467,共3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用地流转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用地扩张压力下,1988~2006年农业用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中1988~1995年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数量最主要的时期,70%以上农业用地流... 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用地流转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镇用地扩张压力下,1988~2006年农业用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中1988~1995年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数量最主要的时期,70%以上农业用地流转为城镇用地;与此同时,其他的土地类型也在向农业用地转化,水域和林地是转化为农业用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流转 空间格局 GIS rs 广州市番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余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光远 林联盛 +2 位作者 蔡海生 刘木生 严玉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110-112,共3页
利用遥感技术与G IS技术,对遥感解译得到的大余县1990、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从数量及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标、空间转化类型及强度等,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 利用遥感技术与G IS技术,对遥感解译得到的大余县1990、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从数量及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标、空间转化类型及强度等,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斑块伸长指数上升,同期景观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间相互转化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rs GIS 大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旱季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7
7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孙永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据,确定植被覆盖度等级和分类标准,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特征,分析各高程带植被覆盖度的构成状况;在Arc GIS支持下提取各年份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通过GIS叠置分析获取2008和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以与研究区等面积的空间格网对不同年份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采样,以多元统计法计算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龙川江河谷及金沙江河谷为界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且自河谷坝区向中高山呈现中低—低—中—中高的整体空间格局;5个时段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62,0.586,0.494,0.578和0.566;中高山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60%和50%以上,坝周低山区和中低山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70%~80%;河谷区坝区的Ⅴ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Ⅴ级植被覆盖率总面积的60%以上;8年来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1.03%,Ⅰ级植被覆盖度中有95.19km2向Ⅱ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年际间植被覆盖度标准差(SD)为0~0.541,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和减少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0∶9,呈显著性减少和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9.132%和6.794%。【结论】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空间地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偏低,植被覆盖度等级间转换较为频繁;植被覆盖度年际间变化幅度不大,植被覆盖度呈增长的区域面积略大于减少区域面积,但呈显著性减少的区域面积大于呈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东部和南部的中高山地带植被覆盖度的结构恶化。应继续强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降低中高山和中低山的人为干扰强度,在河谷坝区和坝周低山积极开展人工植被恢复工作,促进区域植被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植被覆盖度 时空异质性 GIS rs 空间格局 年际波动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诗逸 冯长春 +2 位作者 刘雪萍 王福良 谢旦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1-638,共8页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选取14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选取14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基于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模糊评判法 rs/GIS 空间格局 长沙市湘江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通刚 赵媛 许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9,共8页
以高龄化系数为测度指标,运用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高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高龄化日益突出,且高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 以高龄化系数为测度指标,运用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高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高龄化日益突出,且高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10年间总体呈现"北扩西进"的演化特征。2)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并未突破"胡焕庸线",与其存在一致性;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高龄化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特征日益显著。3)除新疆外,其他区域高龄人口增速均快于老龄化,高龄化增速表现出"东-中-西"空间梯度差异。4)人口高龄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龄化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建设用地遥感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珽 符文颖 李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8-84,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果:(1)1979—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了约53倍,城镇建成区增长了约65倍;(2)该地区非农建设用地及城镇建成区的增长速度均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过程,但相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年均增量逐年递增的趋势,城镇建成区的年均增量具有阶段性;(3)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的增长模式经历了由1979—1990年间的分散发展到1990—2006年间的集聚发展,再到2006—2008年间的分散发展的空间转换;(4)在此期间,城镇空间整体表现出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出现,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研究结论:本文可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寻本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和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建设用地扩展 rs GIS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治理前后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猛 姚吉利 +4 位作者 王建 胡信志 王家晖 张超 李彩林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根据2016年实施治理的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中心村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优化了地形因子LS和梯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的提取方法,利用北京土壤流失方程(BJSLE),结合GIS、RS,定量的分析了中心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 根据2016年实施治理的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中心村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优化了地形因子LS和梯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的提取方法,利用北京土壤流失方程(BJSLE),结合GIS、RS,定量的分析了中心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土壤侵蚀状况和空间格局分布情况。分析结果为:治理后的中心村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比治理前减少了1397.51 t,综合治理前,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58.71 t·(km^2·a)^-1;综合治理后,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96.57 t·(km^2·a)^-1,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小了62.14 t·(km^2·a)^-1。研究区治理前后的土壤侵蚀量有一定的变化,土壤的侵蚀级别正在从高级别向低级别转化。通过研究,准确地得出综合治理前后中心村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为实现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中的效益总体评价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流失方程 rs 小流域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