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stage approach for dynamic traffic temporal-spatial model
1
作者 陆化普 孙智源 屈闻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728-2734,共7页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traffic flow and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its multiple applications, a dynamic traffic temporal-spatial model(DTTS) is establish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tempor...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traffic flow and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its multiple applications, a dynamic traffic temporal-spatial model(DTTS) is establish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temporal correla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historical correlation, a basic DTTS model is built. And a three-stage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for the simplific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basic DTTS model. Through critical sections pre-selection and critical time pre-selection, the first stage reduces the variable number of the basic DTTS model. In the second stage, variable coefficient calibration is implemented based on basic model simplific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imed at dynamic noise esti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ise are summarized and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is presented in the third stage. A case study based on a real-world road network in Beijing, China, i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efficiency and applicability of proposed DTTS model and the three-stage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traffic flow temporal-spatial model big-data driv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2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y on SBAS integrity:spatial threat modeling and improvement 被引量:2
3
作者 BAO Junjie LI Rui +1 位作者 LIU Pan HUANG Zhig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5期908-917,共10页
The ionosphere, as the largest and least predictable error source, its behavior cannot be observed at all places simultaneously. The confidence bound, called the grid ionospheric vertical error(GIVE), can only be dete... The ionosphere, as the largest and least predictable error source, its behavior cannot be observed at all places simultaneously. The confidence bound, called the grid ionospheric vertical error(GIVE), can only be determined with the aid of a threat model which is used to restrict the expected ionospheric behavior. However, the spatial threat model at present widespread used, which is based on fit radius and relative centroid metric(RCM), is too conservative or the resulting GIVEs will be too large and will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 In this paper, layered two-dimensional parameters, the vertical direction double RCM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ionosphere.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threat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r ionospheric vertical error(UIVE) average reduction rate reaches 16%. And the 95% protection level of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CONUS) is 28%, even under disturbed days, which reaches about 5% reduction rat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service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ic delay spatial threat model relative centroid metric(RCM) user ionospheric vertical error(U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4
4
作者 龚新蜀 唐晓宇 张风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3,共7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维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从区域异质性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空间杜宾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类福祉碳强度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绿色金融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胜 刘书芳 张钰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在中国积极推动内需消费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对于塑造绿色消费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绿色金融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研... 在中国积极推动内需消费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对于塑造绿色消费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绿色金融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绿色消费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绿色金融的推进不仅促进了本地区绿色消费的增长,也通过区域经济联动效应,推动了邻近地区的绿色消费提升。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完成的。此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口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及环境规制严格和金融体系成熟的地区,这种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基于上述发现,建议政府在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潜力,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消费 空间杜宾模型 数字技术 人口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人口红利消退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贺星星 张烽辉 张政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4,共6页
乡村振兴正面临乡村人口“空心化”的难题,文章利用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各维度及整体呈稳定发展态势,... 乡村振兴正面临乡村人口“空心化”的难题,文章利用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各维度及整体呈稳定发展态势,具有“低-低”“高-高”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乡村人口红利消退对乡村振兴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利用门槛模型对乡村振兴与人口结构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行门槛特征分析,发现我国当前或许正处于乡村振兴发展的窗口期,各地应抓住机遇走上高质量、高效率的乡村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口红利消退 空间计量模型 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省域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妍 王思冉 时涛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评价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探索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方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2022年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我国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总指数呈显著空间负相关性,全国总指数得... 目的:评价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探索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方法: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2022年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我国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总指数呈显著空间负相关性,全国总指数得分为0.5430,东部地区得分为0.5787,中部地区得分为0.5314,西部地区得分为0.5180;人口结构、卫生资源、环境、教育、政策及创新因素对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显著。结论: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均衡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是强化政策适宜性与灵活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应对省域“虹吸现象”;三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机制检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欧阳峣 谢北辰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7,共18页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验证了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高新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下呈现差异化的结果,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特大和中小城市高新区的建设更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从城市区域划分来看则差异相对较小;第三,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与路径。研究表明,高新区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制定高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空间溢出效应 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璟 魏璐 靳珍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此外,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会负向调节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会正向调节基础设施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城市群 数字化水平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集聚何以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知识溢出与市场竞争双重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迪 张芷媛 汪小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58,共10页
作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高技术产业集聚已成为赋能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域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 作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高技术产业集聚已成为赋能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域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绿色创新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虹吸效应显著抑制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正向辐射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与市场竞争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但东部地区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大于西部地区,而在中部地区不显著;市场竞争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存在遮掩效应,在西部地区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聚 绿色技术创新 知识溢出 市场竞争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娟美 梁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3,共9页
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成为解决“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的良方,论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与空间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时空特征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成为解决“稳增长、促减排”两难困境的良方,论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与空间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时空特征并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高碳生产率并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促进作用自东部到西部逐渐显著,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能推动碳生产率发展;科技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碳生产率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辐射效应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水平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形成地区间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科技创新 碳生产率 时空演化 空间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Modeling of Heterogeneous Spatial Analysis for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Grid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13
作者 Wei Ji,Xincai Wu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7-287,共1页
With th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earth strategy,th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ecided to be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in C... With th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earth strategy,th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ecided to be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in China.In these fields,from the model based on topology data,through simple feature data model to rule-based data model,the basic spatial analysis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modeling of HETEROGENEOUS spatial analysis suspended inversion architecture FUNCTION WAREHOUSE FUNCTION POLYMERIZATION FUNCTION fusion operator OVER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研究
14
作者 庄赟 林鑫城 +1 位作者 刘乃全 周闽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8,共15页
利用数实融合发展契机推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诱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衡量数实融合发展基础的核心产业指标... 利用数实融合发展契机推进创新资源流动,进而诱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衡量数实融合发展基础的核心产业指标和对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有理论关联的产业数字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统计综合评价技术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数实融合发展综合得分,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数实融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实融合发展总体上不仅对本地区创新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这种溢出效应的程度显著高于对本地区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直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区域创新能力 熵权法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与经济低碳转型
15
作者 王东 贾亚男 罗红云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9,共8页
论文运用全国30个省份2007—2022年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地区金融显性集权和金融隐性分权程度,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金融显性集权和隐性分权对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显性集权对碳排放强度和人... 论文运用全国30个省份2007—2022年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地区金融显性集权和金融隐性分权程度,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金融显性集权和隐性分权对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显性集权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金融显性集权有利于降低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碳排放水平,进而推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金融隐性分权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金融隐性分权增加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碳排放水平,金融隐性分权不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机制分析表明:金融隐性分权加剧资本扭曲程度和弱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而增加碳排放,金融显性集权通过弱化资本扭曲和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推进地区绿色低碳转型;财政压力具有门槛效应,当地方财政压力高于门槛值时,金融显性集权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隐性分权对人均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显性集权 金融隐性分权 低碳转型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16
作者 蔡文伯 周子晴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看对高等教育要素、能力和功能等...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看对高等教育要素、能力和功能等三个维度的影响依次减弱;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对本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强化数字化战略布局,促进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产业深度合作;通过打造合作示范区、制定地区发展规划、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发挥东部地区优势,增强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门槛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高价值专利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吴雷 柳淇 +1 位作者 高娈 林超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6,共11页
探讨高价值专利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区域协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于2005-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高价值专利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并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 探讨高价值专利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区域协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于2005-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高价值专利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并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高价值专利总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沿海地区增长迅速,菱形结构日益凸显;高价值专利多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呈现明显的沿海强于内陆、“东-中-西”逐渐递减的格局特征;自2011年始高价值专利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第二,经济基础、政府重视、人才规模以及生态环境等均会对高价值专利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经济基础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高价值专利发展,与普通专利的研究结果相反。第三,菱形结构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外围地区高价值专利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城市创新 高价值专利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信息化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18
作者 张胜武 韩日 +1 位作者 王良举 王娜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共16页
信息化作为新兴产业驱动力,重塑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与关联互动。既有研究探讨了信息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基于城市尺度的信息化对旅游经济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尚未被系统性检验。文章在揭示信息化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理论机制的基础... 信息化作为新兴产业驱动力,重塑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与关联互动。既有研究探讨了信息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基于城市尺度的信息化对旅游经济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尚未被系统性检验。文章在揭示信息化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信息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信息化与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关联性特征,传统计量模型因忽略空间交互作用而高估信息化对旅游经济的产出弹性。(2)信息化对本地旅游经济具有U型影响,研究末期仅6个城市信息化水平跨过拐点,其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邻近旅游经济呈倒U型溢出影响,且本地直接影响力度强于邻近溢出影响。(3)信息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旅游经济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信息化基础设施呈U型影响而信息产业呈倒U型影响,信息产业发展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短板。(4)信息化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对本地U型影响以及对邻近倒U型溢出效应在上游并未得到释放,其影响强度依次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旅游经济 空间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整合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19
作者 谭志雄 向斯曼 +1 位作者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1,共17页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用不具有截距项的“S”型模型拟合形成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9年整合夜间灯光时间序列数据,并通过收缩像素提取开展城市收缩测度;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开展稳健性、异质性相关讨论,并构建非线性模型从“劳动收入”与“环境质量”两条路径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存在倒“U”型关系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与“竞争模仿效应”形成,空间溢出效应甚至超过了直接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中部地区的城市不显著,中东西三大板块各具优势,但要素资源流动性不强;非资源型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效果显著,资源型城市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就业吸纳效应、环境污染效应等途径影响城市收缩。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关注城市收缩本质,转变城市收缩传统价值误区认识。倡导“精明收缩”理念,在保持城市基本活力的同时,合理调整城市规模与功能布局。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异质性,实行差异化外资引入策略。东部地区进一步优化外资吸引政策,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引进;而西部与中部地区则应注重外资对本地产业升级和就业吸纳的促进作用,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竞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开发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外资导向和城市发展目标协同。研究对长江经济带正视“精明收缩”问题,构建具有包容性、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外商直接投资 夜间灯光数据 长江经济带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演化及情景模拟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严武 余勇兵 +2 位作者 覃照素 闫颖慧 段文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24,共16页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和204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状况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利用MCR模型对未来多情景预测结果进行“三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城乡生活空间持续增长,面积由1990年的729.67 km^(2)增加到2020年的2087.37 km^(2),扩张幅度明显,而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减少。(2)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生产空间转出为生活空间转化呈倾向性,说明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由耕地生产用地转化。(3)在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迅速,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被严重压缩;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缓解了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用地的挤占问题,但对耕地生产空间的保护不够重视,生产用地面积锐减。(4)耕地保护情景能减缓生活空间扩张速度,生产空间面积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加剧。(5)在MCR模型下未来多情景预测中得出9个复合分区,分别对每个复合分区提出不同的管控对策,为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合理开发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IM模型 PLUS-MCR模型 空间优化 广西石漠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