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和垂直的空间朝向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1
作者 国速 靖淑针 范宁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9-616,641,共9页
为探究中国被试对道德困境的判断是否会受到不同方位空间感知及动作的影响,以及水平和垂直两个轴向的影响是否相同,进行了两项研究共6个实验,分别通过视野位置、心理行走方向和身体朝向诱发被试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空间感知。结果发现:... 为探究中国被试对道德困境的判断是否会受到不同方位空间感知及动作的影响,以及水平和垂直两个轴向的影响是否相同,进行了两项研究共6个实验,分别通过视野位置、心理行走方向和身体朝向诱发被试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空间感知。结果发现:相比于右侧,向左侧的心理行走和身体朝向使被试更容易接受功利行为;垂直方位中向上比向下时更容易接受功利行为。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在道德判断倾向的具身联结,垂直方向的隐喻联结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道德判断 具身认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与“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隐喻思维
2
作者 郑春晖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博物馆从数量到展览规模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地争相建设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然而,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陈列的容器,也是观众体验与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的媒介。在关注博物馆造型和形象的同时,... 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博物馆从数量到展览规模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地争相建设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然而,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陈列的容器,也是观众体验与认知不同地域文化的媒介。在关注博物馆造型和形象的同时,其展示空间也应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隐喻是博物馆传递主题信息与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展示空间中的隐喻思维体现了博物馆展示语言、叙事及其对观众认知的影响。设计师借助隐喻的视觉转译塑造展示空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观众的体验与解读。因此,展示空间设计的隐喻思维体现了博物馆主旨、展示语言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符号学和概念隐喻等理论,本文将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提炼为“容”与“器”、叙事与隐喻,并通过实际案例从空间叙事、观展动线及展品与主题关系等方面分析隐喻思维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器 隐喻 空间叙事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图式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空间隐喻--来自汉族人和摩梭人的证据 被引量:23
3
作者 和秀梅 张夏妮 +2 位作者 张积家 肖二平 王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4-599,共16页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比较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的上下、左右、内外空间隐喻,揭示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均存在着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亲属词呈...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比较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的上下、左右、内外空间隐喻,揭示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均存在着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上方加工快,低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快。实验2表明,摩梭人对呈现在屏幕右边的年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比呈现在屏幕左边快,出现部分的左右隐喻一致性效应,汉族人对长、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不受呈现位置影响。实验3表明,摩梭人对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父系亲属词,汉族人对父系亲属词、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无显著差异。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和圆圈外时,摩梭人的反应显著慢于汉族人;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边缘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当母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最大。整个研究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对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空间隐喻一致性效应,但隐喻方式却受各自的文化图式影响,而且文化图式的变化引起亲属词的空间隐喻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情境性和具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人 汉族 亲属词 空间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长幼概念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来自中国朝鲜族和汉族的证据 被引量:16
4
作者 汪新筱 严秀英 +1 位作者 张积家 董方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采用具身认知范式考察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长幼概念的空间和重量隐喻,比较中国朝鲜族和汉族的长幼观念。实验1表明,中国朝鲜族人在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对平辈年长亲属词的加工快于对平辈年幼亲属词的加工,并且存在着部分的上下隐喻一... 采用具身认知范式考察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长幼概念的空间和重量隐喻,比较中国朝鲜族和汉族的长幼观念。实验1表明,中国朝鲜族人在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对平辈年长亲属词的加工快于对平辈年幼亲属词的加工,并且存在着部分的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平辈年幼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得快。汉族人在平辈亲属词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完整的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平辈年长亲属词呈现在屏幕上方加工得快,平辈年幼亲属词呈现在屏幕下方加工得快。实验2表明,"左大右小"的亲属词对促进了中国朝鲜族人对"左重右轻"天平倾斜方向的判断,表明亲属词对蕴含的长幼概念激活了重量概念,但对汉族人的天平倾斜方向判断却无显著的影响。实验3表明,"左重右轻"的天平倾斜方向促进了中国朝鲜族人对"左大右小"的朝鲜语亲属词对的年龄比较,表明重量加工激活了长幼概念,但不影响汉族人对汉语亲属词对的年龄比较。朝、汉两个民族对平辈亲属词的不同隐喻方式源于不同的文化图式,反映了两个民族的长幼文化的差异:与汉族人相比,中国朝鲜族人更重视长幼秩序,对长幼规范的要求更加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朝鲜族 亲属词 长幼观念 空间隐喻 重量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礼文化的具身隐喻效应:蜷缩的身体使人更卑微 被引量:25
5
作者 黎晓丹 杜建政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6-756,共11页
中国礼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机制,其中蜷缩的身体动作如弯腰、俯视、跪是与高社会地位群体社交的常用姿势。通过3个社会情境实验考察身体蜷缩程度与社会地位的隐喻效应。实验1显示与扩张姿势相比,保持蜷缩姿势的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 中国礼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机制,其中蜷缩的身体动作如弯腰、俯视、跪是与高社会地位群体社交的常用姿势。通过3个社会情境实验考察身体蜷缩程度与社会地位的隐喻效应。实验1显示与扩张姿势相比,保持蜷缩姿势的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实验2控制被试的社交对象,发现与低社会地位人物相比,被试与高社会地位人物社交时身体蜷缩程度更大。实验3同时控制被试的身体姿势与视角空间,结果是跪姿被试比坐姿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俯视被试比仰视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认同度更高。以上结果可证明中国礼文化中蜷缩身体姿势与社会地位的双向隐喻效应,同时,身体与空间的双重隐喻启动时其联结效应独立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礼文化 具身认知 身体隐喻 空间隐喻 社会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具身隐喻的视角 被引量:33
6
作者 唐佩佩 叶浩生 杜建政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4-521,共8页
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的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实验1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考察了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维度具身的内隐关系;实验2采用社会情境实验范式,确认了在社会情境模式下,空间大小对权力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3通过概念启动... 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的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实验1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考察了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维度具身的内隐关系;实验2采用社会情境实验范式,确认了在社会情境模式下,空间大小对权力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3通过概念启动和知觉判断任务,证实了抽象权力概念的加工对空间大小知觉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权力与空间大小之间存在隐喻关系,权力强的被知觉为空间上大的,而权力弱的则被知觉为空间上小的。(2)权力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具有双向性,空间大小会影响权力概念的加工,权力概念的加工也会影响到空间大小的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具身认知 空间隐喻 大小图式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隐喻研究的新问题:时间表征的左右方向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金泓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64-1371,共8页
传统的时空隐喻研究主要通过启动范式来研究空间中的前后轴线和上下轴线与时间表征的关系;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综合运用排序法、判断法、比较法和线索范式,证明了个体会用左右轴线来表征时间。由于传统的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时间表征... 传统的时空隐喻研究主要通过启动范式来研究空间中的前后轴线和上下轴线与时间表征的关系;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综合运用排序法、判断法、比较法和线索范式,证明了个体会用左右轴线来表征时间。由于传统的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时间表征的左右方向性,研究者们倾向于用具身理论(embodiment theory)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了深化对空间轴线和时间表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需要统一研究方法、整合不同理论并在神经机制层面上开展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隐喻 时间表征 空间轴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岁儿童绘画中社会地位的“大/小”隐喻表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吴念阳 陈纤纤 +1 位作者 吴燕 钱海燕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6,共7页
"大/小"隐喻是空间隐喻的一种。本研究设置了两项绘画主题,"警察抓小偷"和"园长和老师",考察了5-7岁儿童在两项绘画任务中对"社会地位"这一抽象概念的"大/小"隐喻表征。结果发现:(1... "大/小"隐喻是空间隐喻的一种。本研究设置了两项绘画主题,"警察抓小偷"和"园长和老师",考察了5-7岁儿童在两项绘画任务中对"社会地位"这一抽象概念的"大/小"隐喻表征。结果发现:(1)儿童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画得较大,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物画得较小,表明5-7岁儿童的概念体系中已经建立了社会地位的"大/小"隐喻;(2)不同绘画主题下,儿童绘画中的"高社会地位"与"低社会地位"人物大小差异的年龄变化趋势不同,"警察抓小偷"主题绘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警察"和"小偷"二者的大小差异逐渐缩小,但"园长和老师"主题绘画中却未发现这种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儿童的社会地位概念隐喻系统还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儿童绘画 社会地位 面积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的空间要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孙璐 王江萍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121,132,共6页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正逐步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同时提出要发展"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本文通过研究"乡愁"的空间性质,发现其具有距离、尺度与迁移性。同时又针对"乡愁"空间表达的影响要素做出分析,发现自...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正逐步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同时提出要发展"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本文通过研究"乡愁"的空间性质,发现其具有距离、尺度与迁移性。同时又针对"乡愁"空间表达的影响要素做出分析,发现自我、他人、历史、自然这四类关系会影响其空间表达。最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发掘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这一价值意向的空间隐喻:新型城镇化提出"乡愁",就是将城镇、村落、传统、历史、民俗等凝聚成为共同的价值认同意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维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塑造新空间要做到社会、时间、生态、空间的协调统一,同时保障每一个城镇居民对空间的权利诉求。在未来新型城镇化所呈现出的城乡关系格局中,离"乡"之人能在己"乡"之外的世界中获得充分的生存尊严,能够以宽容、坚定的心态进行地方价值认同,从而使得新型城镇化成为有根的城镇化,记得住我们从哪来、看得清我们将往哪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乡愁” 空间性质 空间隐喻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69
10
作者 王锃 鲁忠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8-545,共8页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实验结果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知觉符号 体验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丽虹 张积家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3期32-36,共5页
该文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空间关系加工可以促进时间加工。实验2考察了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符合弱式的隐喻建构观。
关键词 空间-时间隐喻 空间图式 隐喻建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影响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与重量隐喻--来自彝族、白族和摩梭人的证据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积家 付雅 王斌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55,共16页
采用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的研究范式,考察彝族人、白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实验1考察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的上下隐喻。结果表明,彝族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 采用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的研究范式,考察彝族人、白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实验1考察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的上下隐喻。结果表明,彝族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白族人在判断长辈亲属词时,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快;摩梭人对"上男下女"词对的反应比对"上女下男"词对慢。实验2采用性别概念启动重量概念,发现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存在着轻重隐喻一致性效应,性别亲属词对促进对天平倾斜方向的判断。对彝族人而言,男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女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对摩梭人而言,女性亲属词激活了"重"概念,男性亲属词激活了"轻"概念;白族人未表现出亲属词性别对轻重概念激活的差异。实验3采用重量概念启动性别概念。结果显示,对彝族人而言,"重"概念启动了"男"概念,"轻"概念启动了"女"概念;对摩梭人而言,"重"概念启动了"女"概念,"轻"概念启动了"男"概念;对白族人而言,未发现轻重概念对性别概念启动的显著差异。整个研究表明,性别文化影响亲属词性别概念加工中的空间隐喻和重量隐喻,证明了隐喻的文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白族 摩梭人 空间隐喻 重量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面”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4
13
作者 晋小涵 齐振海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20,共5页
本文运用Levinson(1996,2003)提出的三个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即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结合汉语"面"的词语,对汉语的空间隐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阐释汉民族运用"面"词语的同时,不仅替代了空间... 本文运用Levinson(1996,2003)提出的三个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即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结合汉语"面"的词语,对汉语的空间隐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阐释汉民族运用"面"词语的同时,不仅替代了空间视知觉的转喻性思维,而且还生成了空间隐喻性概念,揭示出人类空间认知模式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参照框架 “丽”的卒间隐喻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牌标识的边界对消费者品牌创新性评价的影响——基于具身认知和空间隐喻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毅 刘钾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品牌标识的边界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企业通过对品牌标识中边界的调整向目标顾客传递品牌信息。已有研究表明品牌标识的多种设计元素(如文字、颜色、图形等)对消费者的品牌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关于品牌标识的边界对消费者品牌创新... 品牌标识的边界是品牌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企业通过对品牌标识中边界的调整向目标顾客传递品牌信息。已有研究表明品牌标识的多种设计元素(如文字、颜色、图形等)对消费者的品牌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关于品牌标识的边界对消费者品牌创新性评价的影响机制,仍缺乏实证研究。笔者基于具身认知和空间隐喻的视角,构建了品牌标识边界、消费者感知开放性对消费者品牌评价影响过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深入探讨了品牌标识中有无边界对消费者品牌创新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品牌标识中有无边界对消费者品牌创新性评价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消费者的感知开放性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消费者的调节聚焦导向在此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基于具身认知和空间隐喻视角展开品牌标识边界影响消费者品牌创新性评价的研究,是对品牌设计学术领域一种有益的拓展性探索,研究结论丰富了消费者品牌评价理论,为企业品牌标识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标识 边界 具身认知 空间隐喻 品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添爵 刘朝武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日常汉语使用中,由"前""后"形成的几百个词条已经词汇化并具有了某种规约意义。为探究其意义形成过程,文章基于语料统计,从空间隐喻的角度对汉语中这一对高频词语作出认知解读,通过剖析二者的意象图式,重点从社... 在日常汉语使用中,由"前""后"形成的几百个词条已经词汇化并具有了某种规约意义。为探究其意义形成过程,文章基于语料统计,从空间隐喻的角度对汉语中这一对高频词语作出认知解读,通过剖析二者的意象图式,重点从社会等级这一目标域分析"前""后"的隐喻意义拓展模式,并得出"地位较重要为前\地位较次要为后"的认知结论。文章还将顺应这一研究模式,运用语料统计、内省法等研究方法进一步对二者在其它目标域的隐喻意义拓展作出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空间隐喻 意象图式 前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先概念化与隐喻的翻译研究——《红楼梦》“上—下”空间隐喻的英译策略及差额翻译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家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09,共5页
"上—下"空间隐喻系统与UP-DOWN空间隐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应,于是前者与后者对等切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红楼梦》中"上—下"隐喻英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显示:少部分"上—下"是地位隐喻可以迻... "上—下"空间隐喻系统与UP-DOWN空间隐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应,于是前者与后者对等切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红楼梦》中"上—下"隐喻英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显示:少部分"上—下"是地位隐喻可以迻译,其他都是通过意译实现转换。这些事实表明:隐喻概念系统的对应仅为隐喻迻译提供一定的基础,能否迻译最终还取决于民族文化模式中的优先概念化,它是"上—下"空间隐喻翻译策略的取舍依据,并造成差额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概念化 “上一下”空间隐喻 差额翻译 适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曾传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里(内)/外"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5个目标域中的表达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里(内)/外"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5个目标域中的表达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状 意象图式 空间隐喻 认知分析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再认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广君 刘堃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1-95,共5页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社会-空间”辩证法 文本 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的空间识解理据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3,共6页
时间的空间识解是时间概念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从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范畴依存关系、维度关联及隐喻联系三个方面讨论时间概念的空间识解基础。通过认知语言学方法对时间隐喻的空间表征考察发现,时间认知中的自我中心特点以及对时间... 时间的空间识解是时间概念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从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范畴依存关系、维度关联及隐喻联系三个方面讨论时间概念的空间识解基础。通过认知语言学方法对时间隐喻的空间表征考察发现,时间认知中的自我中心特点以及对时间方向和位置的表征都是一种空间化构想,体现了时间与人在空间中存在的哲学思想。因此,本质上,时间的空间识解是人通过认知世界达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一体性,实现了世界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时间 隐喻 时间性 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心”隐喻对比研究——与吴恩锋先生商榷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瑞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25-31,共7页
本文主要对《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上刊载的吴恩锋《再论"心"的隐喻——兼与齐振海先生的商榷》一文所选取的论据是否得当提出了质疑。笔者针对吴文的疏漏之处进行了仔细的论证,用真实、可靠的语料揭示了"心"隐喻... 本文主要对《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上刊载的吴恩锋《再论"心"的隐喻——兼与齐振海先生的商榷》一文所选取的论据是否得当提出了质疑。笔者针对吴文的疏漏之处进行了仔细的论证,用真实、可靠的语料揭示了"心"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并指出吴文提出的"心"的零维空间假设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 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