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落水驿寺观园林——图文互证下的明代运河沿线的综合空间形态
1
作者 刘君敏 林锦秋 李文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144,共8页
京杭大运河作为明代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两岸因地因时产生的不同风貌使运河沿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类型。这些类型以不同要素为核心形成的聚落支撑系统,不仅使运河沿岸产生了地貌与文化胜景兼具的人文空间形态,也留下了像王世贞《水... 京杭大运河作为明代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两岸因地因时产生的不同风貌使运河沿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类型。这些类型以不同要素为核心形成的聚落支撑系统,不仅使运河沿岸产生了地貌与文化胜景兼具的人文空间形态,也留下了像王世贞《水程图》与日本策彦周良《入明记》这样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如实展现出历史上的空间环境与文化轨迹的多元交织,也为后世了解明代运河沿线风貌提供了综合性的研究线索。如果将观察的视线从图像和文献的历史痕迹转移到运河沿线的文化空间,通过图文互证的角度解析运河沿线各自围绕“城、乡、驿、闸、寺、湖”等含有典型特征的景象而得出不同空间形态类型,将聚落、水驿、寺观、园林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交融景象中的空间组合关系,则能够了解时代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运河景观风貌。如果根据地域综合环境特征,选择性地结合功能因素深入探讨运河沿岸空间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文化驱动,在遵循历史的渊源和梳理景观元素的错落排序中重构典型区域的空间组合模式,就能够掌握运河全线流经地交织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综合空间形态,并为运河形态风貌的复写和运河景观的重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运河景观 聚落水驿 寺观园林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2
作者 李晓峰 徐恒 +6 位作者 朱艺婷 余勇 邓宣驰 崔子良 王泽传 姜永果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3-2242,共30页
滇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特提斯构造、岩浆和成矿演化的缩影。该地区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分析和整理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及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 滇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特提斯构造、岩浆和成矿演化的缩影。该地区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分析和整理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及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通过对典型稀有金属矿床(点)的考察和研究,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综合研究”专题“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和远景评估”执行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和资源远景。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沿怒江和澜沧江断裂带呈带状、局部集中分布;成矿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伟晶岩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金云母热液脉型、风化壳型以及煤系型和热泉型等,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中发育有宝玉石资源(如:碧玺和海蓝宝石等)。滇西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240~220Ma)、早白垩世(124~120Ma)、晚白垩世(80~70Ma)、古新世-始新世(65~50Ma)、渐新世(33~30Ma)、中新世(25~12Ma)等6个时期,分别与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环境、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大型剪切走滑作用有关。滇西Li-Be-Rb-Cs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主要与剪切走滑变形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具有富F或富B,或富F且富B的特点,与不同时期分异程度较高的花岗岩关系密切。锡石、电气石和云母等指示矿物可以示踪稀有金属成矿过程及成矿元素组合的差异性。本文提出滇西稀有金属成矿具有地域性和时域性的特点,晚白垩世和中新世是该地区稀有金属大规模成矿时期,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较好,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是下一步主要突破方向。Li-Rb-Cs的找矿工作多集中怒江成矿带,腾冲-梁河地区以花岗岩型和风化壳型为主,高黎贡地区应以伟晶岩型和金云母热液脉型为主。Be矿找矿工作应集中于高黎贡和腾冲-梁河地区,崇山和西盟地区也应予以关注。Nb-Ta和Zr-Hf找矿应多注重寻找与主矿种共伴生元素的Nb-Ta和Zr-Hf。锡矿则应以寻找稀有金属花岗岩型为突破口,以及在已有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床 成矿规律 成矿远景 时空分布 变质变形 滇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1
3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空间建构的意义
4
作者 刘怀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31,F0002,共11页
“空间化”或“空间的生产”一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空间哲学意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空间化”概念既涵盖任何社会形态之内在关系与总体结构的生产机制与具体化表现方式,更特指现代社会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向“社会空间本身”... “空间化”或“空间的生产”一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空间哲学意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空间化”概念既涵盖任何社会形态之内在关系与总体结构的生产机制与具体化表现方式,更特指现代社会从“空间中的”物质生产向“社会空间本身”的再生产的飞跃发展的趋势。这种空间本身的“自我生产”的“空间化”发展方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国家化与全球化的三位一体或三个空间尺度的生产与互动过程。从空间辩证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发生于城乡关系结构、国家—区域建构和参与并引领全球化发展格局这三重规模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空间生产。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生产方式促成了具有文明新形态与发展空间新形式上的现实与前景,其中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根脉相融合的现代民族文化观念、全面融入世界新文明的宽阔视野以及启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作出新选择的创造性力量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 空间的生产 全球化 中国式现代化 新文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非线性驱动机制
5
作者 岳文慧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王玉香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52-7064,共13页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用电、用气、供暖、交通和直接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和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增加,但最大斑块占比在4%以内扩张时导致居民直接、用电和供暖碳排放先减排后增排,用气和交通碳排放呈波动变化。(2)城市建成区周长面积比在7—10左右使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均达到最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在7以内增大,城市形态更为复杂,导致居民直接、用电、供暖和交通碳排放增加,用气碳排放先增加后减少。(3)城市紧凑度超过96%时,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用气碳排放经历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用电、供暖及交通碳排放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 梯度提升决策树 生活方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形态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研究
6
作者 刘恒 周峰越 季翔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城市下沉式广场连通地下空间室内外,其风热环境对使用者体验有直接影响。文章旨在研究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响应面法(RSM),分析了不同空间形态要素对生理等效温度(PET)的影响及其交... 城市下沉式广场连通地下空间室内外,其风热环境对使用者体验有直接影响。文章旨在研究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响应面法(RSM),分析了不同空间形态要素对生理等效温度(PET)的影响及其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分析中,PET受开口长宽比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因素交互分析中,夏季开口长宽比与通风口数量的组合对热环境影响较大,冬季则为开口边数与开口长宽比的组合。研究建立的PET和各空间要素的关系模型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现状进行形态优化,可有效提高地下空间的热环境质量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沉式广场 空间形态 微气候 人体热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典型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7
作者 程建兄 潘洪义 +2 位作者 姚材仪 张天翼 何艳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征;通过聚类划分城市形态类型,识别城市形态的变化与停滞并梳理其演化历程;以宏观地貌类型为基础,对比且归纳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1)四川省城市形态复杂性增加,紧凑度上升,扩展区呈现“外延-回填”的动态特征。(2)四川省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破碎外延型小城市(A型)、散布组团型小城市(B型)、集聚邻接型中等城市(C型)、紧凑边缘型大中城市(D型)、复杂内填型大城市(E型),时空分布特征各异。(3)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形态和扩展态势呈现多元化,空间扩散与集聚并存。(4)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典型演变路径差异显著,分别为:平原型:B→C→D→E、丘陵型:A→B→C和B→C→D、山地型:A→B→C、高原型:A→B。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四川省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变过程的认识,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扩展 典型演变路径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社区中跨代共生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基于中国和意大利的实例分析
8
作者 张冬卿 陈易 Setola Nicoletta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3-390,共8页
为了缓解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问题,打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和适应性的环境,“跨代共生”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通过文献综述、实例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确立跨代共生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句法作为基本理论框架... 为了缓解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问题,打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和适应性的环境,“跨代共生”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通过文献综述、实例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确立跨代共生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句法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对中国和意大利的24个跨代共生空间实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利于促进交往的空间形态,总结出居住社区中跨代共生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同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跨代共生空间形态的差异,为积极老龄化和健康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社区 跨代共生 空间形态 适老化设计 空间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潮白河中下游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陈吉吉 荆红卫 +7 位作者 沈秀娥 郭婧 杨庆 席玥 徐蘇士 郭华明 高志鹏 陶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5-2744,共10页
基于岩芯采样、室内连续分级提取,沉积物、地下水关联分析,以及水体矿物饱和度指数(SI)等,探究潮白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第四系沉积物RIS各组分含量自高到低分别... 基于岩芯采样、室内连续分级提取,沉积物、地下水关联分析,以及水体矿物饱和度指数(SI)等,探究潮白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第四系沉积物RIS各组分含量自高到低分别为黄铁矿硫(CRS)>单质硫(E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CRS、ES和AVS含量分别占RIS的80.1%、13.4%和5.56%,67%的点位CRS/AVS>3.中上游地区沉积物中RIS含量低于下游,四个含水层中RIS含量自浅向深分别为84.3,37.4,39.1和10.5mg/kg,整体呈降低趋势.RD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TOC含量、CRS/AVS值、含水率是影响研究区域RIS含量和赋存形态的重要因素,前者同时受地下水pH值、铁/硫比,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后者同时受地下水COD_(Mn)和ORP值的影响.地下水中FeS的SI值在零值附近浮动,FeS_(2)的SI>0.研究区域沉积物中RIS基本不受人为扰动影响,硫化物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沉积物主要通过AVS沉淀/溶解以及ES歧化反应影响地下水中SO_(4)^(2-)、硫化物、Fe、As的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性无机硫 空间分布 赋存形态 第四系沉积物 地下水 潮白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网型电源时空重配置的配电网主动恢复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红 冯忠楠 +3 位作者 曹善康 姚伟 魏繁荣 林湘宁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33,共15页
现有配电网主动恢复策略中,有限容量的构网型电源同时发挥能量、惯量支撑作用时存在的固有冲突导致网内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恢复效果欠佳。为此,文中精细化考虑构网型电源的多重支撑能力,提出基于构网型电源时空重配置的配电网主动恢复策... 现有配电网主动恢复策略中,有限容量的构网型电源同时发挥能量、惯量支撑作用时存在的固有冲突导致网内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恢复效果欠佳。为此,文中精细化考虑构网型电源的多重支撑能力,提出基于构网型电源时空重配置的配电网主动恢复策略。首先,提出构网型电源重配置参与配电网恢复的调度理念,以构网型电源作为分区起点,协同新能源机组,形成多分区可持续供电态势;其次,考虑源荷投切及源荷不确定性,分析分区扩展过程中动态扰动下系统的频率指标,并计及构网型电源在惯量、一次调频、负荷功率三方面的支撑作用,推导兼顾频率安全与功率需求的分区扩展约束;然后,针对多电源重配置导致分区不定的问题,基于虚拟供电代理思想,建立多构网型电源参与的分区网架延拓模型,并结合扩展约束形成总恢复模型;最后,算例结果证明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配电网 构网型电源 时空重配置 主动恢复 频率-功率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城区地下水“三氮”空间分布及风险管控研究
11
作者 黄艳采 金波 +1 位作者 曾牡丹 向刚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82,共9页
地下水的利用日益增加,水中“三氮”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以西南某城区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样检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对地下水中“三氮”进行插值分析,结合地下水流场模型,分析“三氮”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叠加分析,划定... 地下水的利用日益增加,水中“三氮”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以西南某城区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样检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对地下水中“三氮”进行插值分析,结合地下水流场模型,分析“三氮”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叠加分析,划定风险管控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氮”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城区钻孔及污水处理厂对NH_(4)^(+)-N浓度影响更大,而农业及居民集中区对NO_(3)^(-)-N的影响更显著,NO_(2)^(-)-N整体情况较好,无明显污染;“三氮”含量亦有较大差异,NO_(3)^(-)-N最高浓度为96.00 mg·L^(-1),远大于NH_(4)^(+)-N(8.00 mg·L^(-1))和NO_(2)^(-)-N(0.500 mg·L^(-1)),这与岩溶区特征相关。以Ⅲ类水指标为管控界线,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管控区(Ⅳ~Ⅴ类)、次重点管控区(Ⅲ类)及一般区(Ⅰ~Ⅱ类),其中重点管控区目标为控制污水的排放和渗漏以及农业活动中氮的流失,次重点管控区重点在预防进一步污染及优化指标,一般区维持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 地下水 三氮 空间分布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空间分异机制研究
12
作者 王全忠 周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102,共16页
从竞争与合作方式视角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空间分异过程,能够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由点到面以及地缘外拓的机制,也是理解合作困境的视角之一。基于博弈推演和行为选择模型,以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为例,使用安徽省S市9县(市、区)的... 从竞争与合作方式视角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空间分异过程,能够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由点到面以及地缘外拓的机制,也是理解合作困境的视角之一。基于博弈推演和行为选择模型,以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为例,使用安徽省S市9县(市、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横纵向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供给主体的纵向扩张意愿大于横向联合意愿,但两种合作意愿整体上并不积极,抱团合作意愿的主要形式是不同业务的纵向叠加,区域间服务主体的横向联合积极性偏低,“单打独斗”和小规模均衡状态不易打破。作业规模抑制了服务主体的横向联合意愿,源于同类业务的空间“拼联”引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与现有“领地”被挤压的风险。作业规模促进了纵向扩张意愿,因为防治服务业务多数来源于纵向一体化过程,对不同主体间合作或业务叠加的经验认知更充足。利润是服务主体确保投资收益的证明和吸引新投资入场的信号,利润可观的服务主体是资本市场青睐的优秀标的物,更容易引致权属人更迭或合伙人变更等纵向扩张行为。作业规模和利润对防治服务主体业务增加、多元化发展的“内在”激励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 合作者“抱团行动”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者以不变为骨——论中日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继承和变化
13
作者 崔景舒 李东霖 章俊华 《园林》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从“有界与无常”的审美界限、“中正和复置”的审美形态、“物我与功能”的审美思维三方面,阐述中国和日本在城市街巷尺度和宫庭宅园尺度两个层次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异同点。中国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有界、中正和有尊的审美特质... 从“有界与无常”的审美界限、“中正和复置”的审美形态、“物我与功能”的审美思维三方面,阐述中国和日本在城市街巷尺度和宫庭宅园尺度两个层次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的异同点。中国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有界、中正和有尊的审美特质,呈现出边界显明、正始交泰、主次有序的空间特点;日本的传统人居空间美学体现了无常、复置和无定的审美特质,呈现出无界无常、多轴无形、次第随性的特点。虽然日本自古深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以中国为骨,但在中国空间美学体系进入日本后,其对中国的美学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衍生,根据本土的民族情绪特点进行继承和变化。日本对中国的空间美学进行本土化适应和改造的“变”的过程,对于中国现代景观继承中国传统人居空间美学特质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空间 空间美学 审美形态 审美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天台仙山媒介意义下神圣空间形态的生成
14
作者 杨潇 《园林》 2025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浙东天台山自古作为与蓬莱相媲美的仙山存在,引发的宗教实践造就了其神圣的空间文化形象,使其成为历史上玄圣、仙人向往居游之所。面对其仙山圣境衰退的现状,通过天台仙山联通“人境至仙境”媒介意义下空间研究视野的建立,以孙绰《游天... 浙东天台山自古作为与蓬莱相媲美的仙山存在,引发的宗教实践造就了其神圣的空间文化形象,使其成为历史上玄圣、仙人向往居游之所。面对其仙山圣境衰退的现状,通过天台仙山联通“人境至仙境”媒介意义下空间研究视野的建立,以孙绰《游天台山赋》为线索,发现天台山经历了从早期仙山想象到神仙洞府开拓,再到构建出自人界通达神仙洞府的山水序列,即神圣地理化演进历程。至宋元,天台山寺馆的构建形成沿“赤城、瀑布—桐柏—琼台双阙”“赤城—佛陇—石梁—华顶”“猷溪—灵墟—华顶”等核心神圣山水序列分布,“多线”并进的空间形态,指引着不同方位进入天台游山寻仙的“路径”。旨在通过天台山神圣空间形态历史成因的回溯挖掘,为其仙山圣境的修复、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山 仙境 媒介 孙绰 神圣地理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次密度空间聚类算法的多逆变器并网同步稳定物理表征
15
作者 范宏 彭瑞 +1 位作者 张树卿 唐绍普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3,共11页
新能源电源通过逆变器实现并网,其并网系统的电压幅值、相位、频率等物理量在电磁、机电等多时间尺度均存在强交互耦合,准确把握并网逆变器的同步稳定主导行为特征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多次密度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 新能源电源通过逆变器实现并网,其并网系统的电压幅值、相位、频率等物理量在电磁、机电等多时间尺度均存在强交互耦合,准确把握并网逆变器的同步稳定主导行为特征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多次密度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来分析多逆变器并网系统同步稳定的物理表征。首先建立了跟网型和构网型逆变器并网模型,分析了其同步控制单元的同步特性;其次利用所提算法实现对并网逆变器与公共连接点的相位差、逆变器功角、系统频率等仿真数据的聚类和分类;最后通过仿真分析表明,逆变器并网系统同步稳定特征表现为功角逐步恢复原来运行状态和新稳态,此外,系统同步稳定与频率稳定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是,跟网型同步控制单元成功锁相可以表征其系统的同步稳定,而构网型同步控制单元无法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跟网型控制 构网型控制 同步稳定 密度空间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控层级作用下海盐聚落体系演变研究——以明清两淮盐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莉 赵逵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 梳理明清海盐产区官控层级由“分司-盐场-团”向“分司-盐场-灶”发展过程中各层级职能的变化,建立与官控层级对应的“分司-场治-团”和“分司-场治-市镇-生产”的聚落发展体系。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立足官控层级重心迁移,结合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解析海盐聚落体系整体格局的纵横发展,总结聚落体系层级格局分布的演变规律。立足官控层级职能变迁,结合明清海盐聚落体系空间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对海盐聚落体系层级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研究现代东部沿海聚落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并为后续古代海盐手工业聚落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控层级 海盐聚落体系演变 格局分布 空间形态 空间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的城市滨水界面形态评价与分析模型构建——以南京青奥片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成实 郎蕾洁 杨翔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视觉需求角度厘清公众对滨水空间及滨水界面的品质诉求。【方法】以南京河西滨江青奥片区为例,借助倾斜摄影测量、实景数据影像采集、城市滨水界面形态分析、眼动仪生理眼动指标监测等技术方法,建构“关注度-界面”的关联机制,厘清不同运动方式下游览者的视觉关注特征与滨水界面形态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与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滨水空间游览者的视觉关注度受建筑占空度、界面层次数量、轮廓起伏频率与轮廓起伏频度的正向影响;在不同运动方式下“关注度-界面”的指标关联情况各异。【结论】完成对城市滨水界面形态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关联机制的建构,可强化城市滨水界面对人群的有序引导,并为相关空间布局和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空间形态评价 动态感知分析 数字景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基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宇航 陈怡 王安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 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分析、案例解读等方法解读三个当代建筑案例,进而揭示出徽州合院在形式操作、空间组织、组群构建三个层级上转译与重构方法,阐释当今地域创作中对徽州合院形式的传承与变异,探索徽州合院形式对当代创作的潜能,并探讨建筑实践中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院形式 徽州民居 传统特征 地域实践 重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层积分析及变迁动因研究
19
作者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5,共7页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园初创、传统...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成都人民公园 层积分析 空间形态 变迁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扰动下电力系统惯性时空分布特性的表征形式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卫东 丁奇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01-4614,I0002,共15页
已有关于系统惯性时空分布(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ystem inertia,SDSI)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惯量估计,而对其概念的表征并不统一,也缺乏对其性质的深入剖析与相关概念的系统梳理与辨析。该文试图探索大扰动下系统惯性时空分布... 已有关于系统惯性时空分布(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ystem inertia,SDSI)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惯量估计,而对其概念的表征并不统一,也缺乏对其性质的深入剖析与相关概念的系统梳理与辨析。该文试图探索大扰动下系统惯性时空分布特性的表征形式。基于频率动态过程分析剖析了惯性时空分布特性,提出系统节点惯量概念并给出该参量的性质描述参量,基于惯性物理机理提出了这些参量的量化分析方法并推导了相关系数的差分计算公式。仿真算例验证了对系统惯性时空分布特性所做的分析与判断,利用所提出的表征形式可全面而规范地表征系统惯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可为电力系统惯性时空分布特性表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系统惯性 时空分布特性 表征形式 系统节点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