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OF-DBSCAN-GRU的分布式光伏集群出力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麻吕斌 潘国兵 +3 位作者 蒋群 郭鹏 吴春华 赵宇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EOF-DBSCAN划分集群的改进统计升尺度的光伏集群出力预测建模方法。针对传统统计升尺度方法子集群中光伏电站出力特性不一致问题,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经验正交函数(EOF)优化特征空间,再根据密度聚类模型(DBSCAN)对区域内... 提出一种基于EOF-DBSCAN划分集群的改进统计升尺度的光伏集群出力预测建模方法。针对传统统计升尺度方法子集群中光伏电站出力特性不一致问题,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经验正交函数(EOF)优化特征空间,再根据密度聚类模型(DBSCAN)对区域内光伏电站划分集群,从而增强光伏电站聚类后集群出力特性的一致性。针对待预测日权重系数时间序列动态特性的提取、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的相似日选取算法。最后利用循环神经网络(GRU)模型进行光伏电站出力预测。实验表明该集群预测方法的平均误差百分数(MAPE)约为6.33%,均方根误差(RMSE)约为13.93 kW,均方误差(MSE)为194.25 kW,通过实际光伏电站数据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电站 集群划分 经验正交函数 DBSCAN聚类算法 动态时间规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田花蓟马消长规律及空间分布
2
作者 王伟 张仁福 +2 位作者 刘海洋 李晓维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蓟马种群数量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逐渐上升,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8月下旬后至9月初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花蓟马种群数量在棉花的叶片、花和棉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种群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且种群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花蓟马种群的初始增长期、爆发高峰期、下降期及全时期中,花上具有最高的花蓟马种群数量。花蓟马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棉田花蓟马种群爆发期,其种群在棉田成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棉株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棉花 消长规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3
作者 胡绪华 张祖冲 李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总体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但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而超变密度的贡献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极化现象不明显。(3)从空间收敛来看,城市群总体和其中的10个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仅呼包鄂榆城市群存在σ收敛;β收敛表现则相反,仅呼包鄂榆城市群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余全部存在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水平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 收敛分析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皮兵 许珊 +2 位作者 马伊闽 马丰丰 曾霞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其中,阔叶林、杉木林和松木林是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依次表现为:中龄林(73.67×10^(6)t)>成过熟林(49.13×10^(6)t)>近熟林(45.14×10^(6)t)>幼龄林(18.91×10^(6)t)。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0.70 t·hm^(-2),其中成过熟林碳密度最高(35.82 t·hm^(-2)),是幼龄林(7.12 t·hm^(-2))的5倍。在全省各州市的空间分布上,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西南地区(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碳储量明显高于湘东北地区(益阳市、株洲市和岳阳市)的碳储量,而在中部地区(娄底市和湘潭市)的碳储量则相对匮乏;碳密度则在各地州市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以常德市碳密度最高(25.51 t·hm^(-2))、衡阳市碳密度最低(15.86 t·hm^(-2))。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碳储量 碳密度 材积源生物量法 空间分布特征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评价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倪国栋 贺先 +4 位作者 缪心玥 方亚琦 王文顺 谷甜甜 牛苗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测度与预测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建立超效率松弛测度(SBM)模型测度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揭示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来源和贡献以及集聚模式进行... 为测度与预测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建立超效率松弛测度(SBM)模型测度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揭示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效率空间格局、差异来源和贡献以及集聚模式进行探索,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预测未来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1年期间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波动下降,2022年降至最低点,2023—2026年期间有小幅回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是影响效率水平和造成效率区域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区域间差异是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效率和缩小其空间差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安全管理效率 松弛测度模型 动态演变 空间分布差异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新能源风电场典型植物土壤碳密度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6
作者 宋达成 李广宇 +9 位作者 樊林 许劲柏 吴昊 赵鹏 韩生慧 张晓娟 王昱淇 王忠文 马全林 靳承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4,共12页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及采样,并基于各样品碳含量测定数据,估算风电场运行对不同监测区域典型植物群落生物量积累和土壤碳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运行能够显著改变区域植物群落,从而增加不同监测区域植物碳密度差异,外部对照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1.63 t·hm^(-2),而风电场内部各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0.69 t·hm^(-2);风电场运行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监测区域均处于相同水平,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总体保持在21.45~29.67 t·hm^(-2);以40 cm土层深度为节点,风电场不同监测区域0~100 cm范围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呈现出浅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深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性变化特征;植物总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风电场 生态影响 生物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7
作者 郑思静 方杰 +2 位作者 左思敏 刘钰 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2,共9页
为明确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江苏省泗洪县马浪湖林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龄在5~21 a、林分密度在200~451株·hm^(-2)的37个杨树人工林样地的生物量及器官碳含量、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碳含量... 为明确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江苏省泗洪县马浪湖林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龄在5~21 a、林分密度在200~451株·hm^(-2)的37个杨树人工林样地的生物量及器官碳含量、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结合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拟合以及空间特征分析方法,建立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关系的预测模型,揭示马浪湖林场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林分密度的杨树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5.25~193.82 t·hm^(-2),平均总生物量为79.15 t·hm^(-2),且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树干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0.05)。杨树不同器官的碳含量为42.31~49.05 g·kg^(-1),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大。林龄及林分密度均对杨树人工林林分碳储量和总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林龄显著影响土壤(0~60 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P<0.05),而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回归模型相比,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梯度提升回归(GBR)和随机森林(RF)在揭示林龄、林分密度与有机碳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拟合度(R2>0.9),预测误差较小,能够有效揭示林龄、林分密度与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浪湖林场杨树人工林总有机碳储量呈带状分布,总有机碳储量为41.00~964.76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经营措施 林分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8
作者 程瑞明 许格希 +6 位作者 贾磊 丁易 房子怡 谢博 赵震 刘璐静 李黛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 【目的】通过监测油松种群和群落动态,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50年生人工林建立5.2hm2动态监测样地,参考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标准,对样地内胸径≥1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挂牌、调查和统计,分析样地内木本植物的物种区系、径级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共计9242株,其中活立木7145株,隶属15科22属23种。其中,66.66%的科和63.64%的属具有温带植物区系的特点。有5个物种的重要值>5%,分别为油松、槲树、黑桦、土庄绣线菊和华北落叶松,其重要值总和95.44%,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有8种和10种。优势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结论】百花山油松人工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较高,油松自疏过程为其他先锋树种提供生态位,导致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呈聚集模式。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油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提供本底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森林动态样地 径级分布 空间格局 北京百花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0 km/h高速铁路半封闭声屏障脉动风压时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珈琪 潘晓岩 +1 位作者 吉晓宇 敬海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7,214,共8页
近年来,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不断提升,列车产生的噪声急剧增加,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半封闭声屏障广泛应用在高速铁路噪声治理中,由于半封闭声屏障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列车通过时其空气动力学特性更加复杂,亟需深入研究。采用Fluent流体... 近年来,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不断提升,列车产生的噪声急剧增加,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半封闭声屏障广泛应用在高速铁路噪声治理中,由于半封闭声屏障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列车通过时其空气动力学特性更加复杂,亟需深入研究。采用Fluent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速度350 km/h高速列车通过半封闭声屏障时声屏障壁面的风压分布情况,系统研究声屏障壁面脉动风压的时变特性和正负压力极值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声屏障长度、截面形式和列车速度对声屏障壁面脉动风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高速通过声屏障时壁面风压呈现明显的头波和尾波效应,声屏障壁面同一截面的风压随测点高度逐渐减小,沿长度方向正峰值出现在距离入口约5 m位置处,负峰值出现在距离入口和出口约5 m位置处,正负压力极值在中间区域基本相等;半封闭声屏障的长度对壁面风压的时程及空间分布无显著影响,半封闭声屏障截面形式对声屏障壁面风压时变趋势的影响较小,并且不同截面形式半封闭声屏障的壁面风压峰值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车速对声屏障壁面脉动风压影响显著,正峰值及负峰值近似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研究结果可为半封闭声屏障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半封闭声屏障 脉动风压 计算流体力学 时变特性 空间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空间差异及收敛性
10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7,377,共14页
[目的]揭示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以期为其明晰土地利用状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6—2020年我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数据,在使... [目的]揭示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以期为其明晰土地利用状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6—2020年我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数据,在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及固定效应模型,对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总体上,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考察期内年平均增长1.363%;分区域来看,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格局;分成长阶段来看,呈再生型>成熟型>成长型>衰退型的梯度差异特征;从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处于中低区间,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非均衡性特征。2)就动态演进而言,总体及各成长阶段城市的核密度曲线均在波动中右移,且主峰高度下降,宽度变大,右拖尾显著,多峰形态逐渐显现,表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下行压力明显,不平衡性加剧,呈一定的发散态势和极化现象。3)从空间差异来看,总体及各成长阶段资源型城市内部及其之间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呈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由收敛检验可知,考察期内,总体及各成长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未能出现σ收敛,即地区差异在扩大。但同时,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趋势显著存在,即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增长速度趋同,逐渐向稳态发展。[结论]应科学认识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内涵范畴及现实价值,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以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增效的时空耦合协调分析
11
作者 王可 董战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2-1473,共12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当前研究对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估考量,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解、分布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制约协同的障碍因子分析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减污-...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当前研究对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估考量,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解、分布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制约协同的障碍因子分析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减污-降碳-增效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08-2022年我国31个省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有效识别协同水平空间差异的静态来源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同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协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①2008-2022年我国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度(D)呈持续上升态势,从初级协调阶段(D=0.605)逐步提升至中级协调阶段(D=0.745),耦合协调度增幅达18.2%,其中“增效”维度是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核心驱动力。②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收敛,地区间差异(2022年贡献率近70%)为主要来源。③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核密度曲线呈主峰两侧伴有小波峰分布,且后期右侧波峰领先优势逐步明显的特征,需警惕“两极分化”与“马太效应”。④企业研发投入和失业率等指标是制约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增效”维度障碍度总和约占60%。研究显示,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近年来取得显著提升,但仍需警惕空间差异,需坚持以“增效”为落脚点,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同时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多维监测体系,推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向优质协调阶段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耦合协调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电力系统调频资源与频率时空动态关联分析及分布表征
12
作者 韩磊 胥国毅 +1 位作者 王程 毕天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06-5118,I0014,共14页
随着风光新能源大量接入,电力系统调频能力降低,系统频率失稳风险增大,频率动态分布特性日益显著。为了提高系统频率稳定性,引入风光等新能源参与调频,其控制策略多样化使得频率动态过程愈发复杂,系统频率稳定控制面临极大挑战。对此,... 随着风光新能源大量接入,电力系统调频能力降低,系统频率失稳风险增大,频率动态分布特性日益显著。为了提高系统频率稳定性,引入风光等新能源参与调频,其控制策略多样化使得频率动态过程愈发复杂,系统频率稳定控制面临极大挑战。对此,该文对调频资源与频率分布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一种调频资源的分布表征方法。首先,以两机系统为例,分析调频资源参数对频率分布的影响。进而基于网络方程推导考虑新能源接入下发电机节点与网络节点的频率关系。然后,基于节点间频率关系推导得到节点等效调频参数表达式,利用节点等效调频参数表征调频资源的分布。最后,通过算例验证该文推导结果及表征方法的有效性。表征方法有利于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动态过程分析,也可以为新能源并网及场站频率控制策略参数的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调频参数 频率时空分布 频率动态 调频资源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的渭-库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殿岱 王雪梅 昝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共12页
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可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与区域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依据。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ENVI 5.3软件对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反映植被地上生物量信息的植被指数和波段因... 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可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与区域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依据。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ENVI 5.3软件对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反映植被地上生物量信息的植被指数和波段因子,并结合样地实测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模型、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从而揭示该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所选的20个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7(P<0.01)。2)乔木与灌木地上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均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草本与农作物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验证决定系数均在0.6以上,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较小。3)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主要在280~1450 g·m^(-2)分布,面积约为6973.82 km^(2),低水平地上生物量(ABG<65 g·m^(-2))分布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02%。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作物>乔木>灌木>草本。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基于地物光谱特征构建的遥感估测模型可准确估算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上生物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定量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上生物量 估测模型 遥感反演 空间分布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华北冬小麦动态长势评估指标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昌玲 侯英雨 +1 位作者 吴门新 张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6-753,共8页
为构建基于WOFOST作物模型主要输出要素地上部生物量(TAGP)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华北平原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标,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以及河北固城站、河南郑州站和山东泰安站... 为构建基于WOFOST作物模型主要输出要素地上部生物量(TAGP)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华北平原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标,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湿度等观测资料以及河北固城站、河南郑州站和山东泰安站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生物量观测资料,完成WOFOST模型参数本地化和适应性分析。利用华北平原354个气象站200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驱动模型,根据不同时段15年地上总生物量(TAGP)和叶面积指数(LAI)要素及其与15年平均值的距平百分率的概率统计分布,确定冬小麦长势动态评估指标;利用冬小麦田间观测资料,检验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1)试验站观测值与模拟值对比显示,冬小麦生育期模拟误差绝对值平均为3.7d,地上部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的误差为3.8%~11.7%,WOFOST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累积过程,在华北平原适用性良好;(2)基于指标的动态长势评估等级与观测数据对比,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的指标评估结果与观测资料一致性较好,1个站点的结果则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呈波动状态,总体上基于LAI的长势评价指标与观测资料对比相关系数高于基于TAGP的评价指标;(3)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标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冬小麦长势状况,可用于业务中进行实时、动态和定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长势 动态评估 WofOST模型适应性 平均生物量 概率分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for Spatially Interconnected Systems with Distributed Output Feedback Controllers 被引量:1
15
作者 HUANG Huang WU Qing-He LI Hui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8-1135,共8页
关键词 空间互联系统 自动化系统 反馈控制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统计检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曾莲 邓文悦扬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8,共6页
中国不同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亟须深入探究其演进规律。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特征。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 中国不同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亟须深入探究其演进规律。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特征。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收敛模型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二者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以及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共同富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最高,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全国和四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还表现出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水二元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7
作者 王玉 朱光来 +2 位作者 王晨晨 徐建强 马赵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BPy]BF4)与Tip4p模型水分子的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比较了各组分间的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水与阴离子、水与阳离子头部吡啶环、阳离子头部与阴离子...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N-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BPy]BF4)与Tip4p模型水分子的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比较了各组分间的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水与阴离子、水与阳离子头部吡啶环、阳离子头部与阴离子上相关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峰值都呈现递增的趋势,而阳离子上丁基链末端碳原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没有明显变化;空间分布函数则直观地反映出阴离子主要分布在阳离子的吡啶环周围,水分子在阴离子周围近似呈均等分布,且几率随离子液体比例增大而增加;另外还探讨了不同离子液体比例下的二元体系中氢键的数目和寿命,结果均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径向分布函数 空间分布函数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贵州省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万洋 陈怡帆 +3 位作者 方发永 张金鑫 李舟 赵龙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草地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明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维护区域草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贵州省1980-2020年草地空间转移特征,将景观格局... 草地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明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维护区域草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贵州省1980-2020年草地空间转移特征,将景观格局与空间自相关相结合,深入识别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规律及有效管理区域,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40年来,贵州省草地面积变化可划分为增长期(1980-2000年)、衰退期(2000-2015年)、恢复期(2015-2020年)3个阶段,草地面积总体上减少了176.88 km^(2)。发生变化区域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以草地和林地、耕地之间的转移为主,草地总体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西部与南部高,东部与北部低”的特征;2)草地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聚合度降低,形状趋于复杂,区县尺度的草地斑块更破碎和分散,但形状更规则;3)草地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减弱,局部自相关存在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的空间聚类现象,且集中分布在西部与南部地区;4)草地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拔是主导因子,解释力最高,为42.9%。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可增强对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力,海拔与牧业产值、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均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在海拔主导的草地总体分布格局下,区域间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和变化显著影响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同时地区政策起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空间分布动态 景观格局 空间自相关 驱动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苹果园绣线菊蚜种群时空动态与调查抽样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亚桥 杨龙 +3 位作者 潘云飞 曹华毅 冯宏祖 陆宴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66,共6页
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新疆南疆地区苹果园的一种重要害虫,本文在阿克苏地区调查了绣线菊蚜在苹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并分析其种群在果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方法。结果表明,5月至8月苹果园中绣线菊蚜的种群动态... 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新疆南疆地区苹果园的一种重要害虫,本文在阿克苏地区调查了绣线菊蚜在苹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并分析其种群在果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方法。结果表明,5月至8月苹果园中绣线菊蚜的种群动态曲线呈现出明显单峰,6月为种群发生的高峰期。在发生高峰期,绣线菊蚜在果园呈聚集型分布,种群密度在苹果树不同方位间没有显著差异。该时期苹果园绣线菊蚜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63.90/m+0.16),当防治阈值为1500头/12枝条时,序贯抽样模型公式为T_(n)=1500 n±1534√n。本研究结果为南疆苹果园绣线菊蚜种群调查与测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绣线菊蚜 种群动态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特征及其与群落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通 郑枭 +4 位作者 庞春梅 丁山 宋思婧 余树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0-792,共13页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种子雨物种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动态、种子性状以及种子雨与群落树种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密度为921.33粒m^(-2) a^(-1),一年中每月都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种子,月平均种子雨密度为76.78粒/m^(2),种子雨密度最大高峰是在10月份,达到263.78粒/m^(2),种子雨散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群落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2)一年中共收集到30个物种的种子,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为0.065 g,其中小叶青冈重量最大为0.405 g,最小的为柳杉重量为0.003 g,不同散布方式和不同果实类型的物种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在散布方式中重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在果实类型中坚果的种子重量最大。(3)植物群落物种对种子雨组成,特别是优势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很大贡献,种子不同的散布方式会影响种子雨与母树组成的相似性,风力散布的相似系数的最高值(R_(max))和距种子雨收集器的距离(d)均最大(风力散布:R_(max)=0.212,d=8 m;动物散布:R_(max)=0.143,d=6 m;重力散布:R_(max)=0.100,d=7 m),种子雨密度与周围母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物种种类丰富,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变异,符合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通过风力散布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子雨 密度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