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e stability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ly inclined shield tunn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1
作者 HUANG Fu WANG Yong-tao +1 位作者 ZHANG Min YANG Zi-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80-1098,共19页
Because of actual requirement,shield machine always excavates with an inclined angle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Since many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face stability of the horizontal shield tunnel,the effects... Because of actual requirement,shield machine always excavates with an inclined angle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Since many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face stability of the horizontal shield tunnel,the effects of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on the face stability of the longitudinally inclined shield tunnel are not well investigated.A failure mechanism of a longitudinally inclined shield tunnel fac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and the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criterion is introduced to modify the constructed failure mechanism.The pore water pressure is introduced as an external force into the equation of virtual work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the chamber pressure of the shield machine is obtained.Moreover,the critical chamber pressure of the longitudinally inclined shield tunnel is computed by optimal calculation.Parametr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both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amber pressure and the range of the collapse block.Finally,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calculated by FLAC3D software which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ly inclined tunnel pore water pressure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limi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o-mechanical-thermal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 interferometer
2
作者 WANG Jin-jiang JIANG Lun +3 位作者 TONG Shou-feng PEI Hui-yi CUI Yong GUO Ming-hang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9-1511,共23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DASH)interferometer in harsh temperatures,an opto-mechanical-thermal integr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Firstly,the correlation betw...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DASH)interferometer in harsh temperatures,an opto-mechanical-thermal integr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First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ference phase and temperature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phase algorithm of the interferometer.Secondly,the optical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model and thermal deformation data acquisition model are designed.The deformation data of the interference module and th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re given by temperature load simulation analysis,and the phase error caused by thermal deformation is obtained by fitting.Finally,based on the wind speed error caused by thermal deformation of each component,a reasonable temperatur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erence module occupies the main cause,the temperature must be controlled within(20±0.05)℃,and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e parts,and the wind speed error caused by the part is 3.8 m/s.The thermal drift between the magnification of th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the thermal drif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the detector should occupy the secondary cause,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20±2)℃,and the wind speed error caused by the part is 3.05 m/s.In summary,the wind measurement error caused by interference module,imaging optical system,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the detector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6.85 m/s.The analysi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schem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ASH interferomete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asymmetric spatial heterodyne interferometer interference modul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opto-mechanical thermal integration analysis phase error temperature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FINITION AND CONTENTS OF SPATIAL ANALYSIS
3
作者 Xiang Nanping Han Xianjue(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7年第1期28-31,共4页
Because of the contents of spatial analysis were a wide range and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re hasn’t been any unified theory system about it. In this paper, authors studied thedefinition and contents of spatial analy... Because of the contents of spatial analysis were a wide range and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re hasn’t been any unified theory system about it. In this paper, authors studied thedefinition and contents of spatial analysis.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he authors defines spatial analysis as a system that describe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nd spatial action of the objects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Furthermore, the contentsof spatial analysis to spatial query, spatial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were ext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analysis spatial QUERY RELATIV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Modeling of Heterogeneous Spatial Analysis for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Grid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4
作者 Wei Ji,Xincai Wu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7-287,共1页
With th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earth strategy,th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ecided to be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in C... With th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earth strategy,th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ecided to be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in China.In these fields,from the model based on topology data,through simple feature data model to rule-based data model,the basic spatial analysis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modeling of HETEROGENEOUS spatial analysis suspended inversion architecture FUNCTION WAREHOUSE FUNCTION POLYMERIZATION FUNCTION fusion operator OVER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olu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umulants-based rank reduction estimator in presence of unexpected modeling errors
5
作者 王鼎 吴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3116-3130,共15页
Compared to the rank reduction estimator (RARE) based on second-order statistics (called SOS-RARE), the RARE employing fourth-order cumulants (referred to as FOC-RARE) is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more sources and... Compared to the rank reduction estimator (RARE) based on second-order statistics (called SOS-RARE), the RARE employing fourth-order cumulants (referred to as FOC-RARE) is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more sources and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Gaussian colored noise.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unexpected modeling errors, the resolution behavior of the FOC-RARE also deteriorate significantly as SOS-RARE, even for a known array covariance matrix. For this reason, the angle resolution capability of the FOC-RARE wa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Firstly, the explicit formula for the 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of the FOC-RARE spatial spectrum was derived through the second-order perturb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n,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nexpected modeling errors were drawn from complex circular Gaussian distribution, the theoretical formulas for the angle resolution probability of the FOC-RARE were present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validate our analytical result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FOC-RARE has higher robustness to the unexpected modeling en'ors than that of the SOS-RARE from the resolution point of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 analysis rank reduction estimator (RARE) fourth-order cumulants (FOC) spatial spectrum angle resolution probability unexpected modeling err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沱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致春 王运好 +5 位作者 陈松 马杰 王国祥 许晓光 黄鹤勇 朱义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01,共13页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沱湖沉积物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97~106.68、68.09~104.52、738.77~1445.53、10.48~16.35、28.17~45.89、19.44~33.48、47.15~84.29、11.79~28.24、0.14~0.36和22.59~45.58 mg/kg,东部湖湾水域是全湖沉积物10种重金属累积高值区域;根据I_(geo)结果,整体来看,Pb、Zn、Mn、Ni、As、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输入来源的影响,沉积物Cd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Cd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40.7~103.7,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度至重度风险等级,其余重金属为轻微风险等级,10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位于西部湖湾和南部湖区近岸带小部分水域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度风险等级。PMF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估算出自然—水产养殖混合源、农业—交通混合源、工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0.5%、34.5%、25.0%。本研究为淮河流域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沱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频游戏的空间能力测评 被引量:1
7
作者 尚俊杰 石祝 沈科杰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4,共14页
空间能力是个体对客体或空间图形在头脑中进行识别、编码、贮存、表征、分解组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个体理解自身所处环境并解决问题的认知基础。准确、便捷、有效地测评空间能力,对增强STEM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能力是个体对客体或空间图形在头脑中进行识别、编码、贮存、表征、分解组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个体理解自身所处环境并解决问题的认知基础。准确、便捷、有效地测评空间能力,对增强STEM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空间能力受多因素共同作用,具有复杂性、多维度、内隐性的特点,使得利用计算机评价空间能力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准确、有效、大规模地测评空间能力,将使用多模态学习分析方法探索学习者空间认知行为表现特征,并基于视频游戏环境研发空间能力隐形测评关键技术与工具。具体包括:1)构建空间能力内在表征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多模态学习分析构建学习者空间能力行为表现模型;3)探索视频游戏影响空间能力的关键因素,并使用游戏引擎开发基于视频游戏的测评工具;4)使用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框架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开发并部署能够推断和预测空间能力的测评算法;5)在实验室和真实课堂情境开展实证研究,验证测评工具有效性。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拓展和丰富空间能力相关理论,并为大规模数字化测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游戏的测评 空间能力 多模态学习分析 游戏化学习 隐形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昆仑 韩泽雨 +1 位作者 张瑜 褚鹏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文章以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地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开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特征看,2013—2022年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总体上占绝对... 文章以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地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开展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化特征看,2013—2022年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总体上占绝对优势,但呈小幅度下降趋势,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数量波动变化较为明显。2)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且两侧差异明显,但总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扩散的趋势。从空间格局特征看,中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椭圆面积显著增长,空间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3)从影响因素看,城镇化率(0.6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0.518)和区域网球场数量(0.493)是主导因子。城镇化率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93)、人均GDP与区域网球场数量(0.783)、人均GDP与城镇化率(0.758) 3组的交互作用最强,影响程度远超单一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 高水平运动员 体育人才 地理空间特征 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9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淮南市涉矿区县为例
10
作者 徐燕飞 李兵 +3 位作者 安士凯 王瑞 晋康 张世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6,共10页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并采用空间优化策略提升生态网络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生态源地30处,潜在生态廊道63条,总面积169.33km^(2),呈现中西部集聚、南北部分散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阻力面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阻力区集中分布于淮河沿岸采煤沉陷区及中部城镇发展核心区;(3)通过增补6处战略生态源地、新建23条补偿廊道及修复23个关键障碍节点,实现生态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闭合指数(α)、连接度指数(β)与连通率(γ)分别提升了0.143、0.289和0.093。研究结果可为淮南市涉矿区县乃至类似矿业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连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和增强的蚕茧图像分类模型
11
作者 刘莫尘 侯欣 +6 位作者 韦伟 张鑫山 李法德 宋占华 张桂征 梁光健 闫银发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对原料茧中的上车茧和下茧进行准确分类,实现蚕茧分拣智能化、机械化,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增强的双线性池化分类模型。首先以ResNet41作为特征提取骨干网络构建双线性池化模型,增强网络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得到不同维... 为对原料茧中的上车茧和下茧进行准确分类,实现蚕茧分拣智能化、机械化,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增强的双线性池化分类模型。首先以ResNet41作为特征提取骨干网络构建双线性池化模型,增强网络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得到不同维度语义信息;然后引入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模块,融合蚕茧浅层图像信息和深层语义信息,解决ResNet41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最后采用挤压和激发模块抑制冗余信息,降低分类偏差。改进模型B-Res41-ASE在测试集中的分类准确率和F 1值分别为93.7%和94.9%,对上车茧的分类精确率为97.8%,对黄斑茧、柴印茧、烂茧、瘪茧、薄皮茧等下茧的分类精确率分别为96.4%、93.7%、98.6%、94.5%、93.1%,相比于改进前模型和常用的细粒度分类模型均有明显优势,且B-Res41-ASE对蚕茧的可判别区域的聚焦更精准。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在分类准确率、鲁棒性等方面优于其他蚕茧分类模型,可为蚕茧智能分拣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茧分类 双线性池化 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12
作者 杨路 惠策 虞志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①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②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③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源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驱动机制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交通系统演变对滨海城市的旅游竞合影响分析
13
作者 李鹏 李仁杰 +2 位作者 王辉 张梦娜 虞虎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以我国滨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导航电子地图API实时交通大数据与GIS技术,构建时间成本模型,系统分析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高铁3个时代下滨海城市一日游、周末游可达性时空演变及其竞合效应。结果表明:(1)公路时代滨海城市可达性以东部... 以我国滨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导航电子地图API实时交通大数据与GIS技术,构建时间成本模型,系统分析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高铁3个时代下滨海城市一日游、周末游可达性时空演变及其竞合效应。结果表明:(1)公路时代滨海城市可达性以东部地区为主,高铁开通后显著向内陆延伸,周末游覆盖范围扩展至中部多数地区;(2)交通网络演进推动可达性水平提升,形成“廊道扩散-均衡拓展”的时空格局。其中,高铁时代一日游沿交通干线呈“东北高、华南高、中部低”的廊道特征,周末游呈现“东北-西南不规则、华北东西贯穿、华中环状”等多样化空间格局;(3)交通变革引发“竞争加剧-合作互补”的竞合效应。普通公路时代以周边城市竞争为主,高铁时代竞争向内陆扩散,在华中地区尤其显著。同时,高铁促进跨区域合作,形成“旅游中心+交通枢纽”“旅游中心+特色资源”等新型合作模式,推动滨海与腹地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旅游 高铁 交通可达性 竞合效应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隧洞施工过程中渗透孔压演化规律研究
14
作者 苏凯 龚仁煌 +2 位作者 魏元基 王盟 董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0,176,共7页
依托某长距离供水隧洞工程实际,建立三维有限元渗流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隧洞开挖和支护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研究隧洞施工期的渗透孔压演化规律。隧洞开挖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曲线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慢变化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和逐渐稳定阶... 依托某长距离供水隧洞工程实际,建立三维有限元渗流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隧洞开挖和支护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研究隧洞施工期的渗透孔压演化规律。隧洞开挖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曲线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慢变化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和逐渐稳定阶段。同时依托隧洞施工开挖期掌子面逐步推进及衬砌管片安装支护(含豆砾石回填与灌浆等)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隧洞开挖过程中的渗流场扰动范围。结果表明:在隧洞尚未开挖到监测断面时,洞周孔压已经开始变化,且在监测断面附近约5πD(D为隧洞直径)范围内,洞周孔压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而管片拼装支护对洞周孔压的影响范围略小,约为3πD,且其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瞬态渗流计算模式的平面模型,可以提供三维计算模型中某施工环节(开挖或支护)完成后对应稳定时刻的计算结果,但无法模拟孔压的时空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隧洞 渗透孔压 数值分析 衬砌支护 时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交通碳排放与区域驱动要素链分析
15
作者 刘星星 陈媛 +2 位作者 杨青 段召琳 吴婵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7-979,共13页
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关联特征以及要素驱动机制,有利于强化我国区域间碳排放协同治理,对我国“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挖掘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 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关联特征以及要素驱动机制,有利于强化我国区域间碳排放协同治理,对我国“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挖掘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从“时空-集聚-要素”三维视角全面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动态交互特征、区域集聚效应及差异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排放空间网络呈“京津冀−江浙沪”双核心区域关联格局,空间核心虹吸、辐射效应显著。相较于2010年,2022年中部、西部地区中心度占比分别增加2.20%、1.74%,东部、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3.55%、0.39%,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融合趋势增强,东北地区近零关联突出其孤立状态。②中国交通碳排放交互路径具有集聚导向性。根据空间关联特征,我国分为交通碳核发展区(京津蒙沪)、交通碳枢溢流区(东南沿海)、交通碳缘低流区(北方内陆)和交通碳中潜力区(中西南域)四类区域,并针对四类区域挖掘多层次驱动要素链。③中国交通碳排放以经济规模、运输结构为主导,人口、能源等多要素“螺旋”波动交织。研究显示,中国交通碳排放网络呈现“高效联通、层级分化、稀疏交织”的区域联系特征,区域集聚效应显著,且要素驱动链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当深入实施“统筹协调、区域融合、要素协作”的交通碳减排协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溢出效应 机器学习 驱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
16
作者 肖特 李典庆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5-1343,共9页
空间变异性是岩土材料的固有属性,给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随机有限元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模型效率和精度优势的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样本空间建立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内在联系,不仅能灵... 空间变异性是岩土材料的固有属性,给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随机有限元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模型效率和精度优势的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样本空间建立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内在联系,不仅能灵活地处理复杂的岩土体空间变异性,同时能实现既高效又准确的风险评估。通过基坑、浅基础、边坡等3个典型岩土工程算例验证了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其计算效率较传统随机模拟方法提高了数个量级,为复杂工程定量风险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岩土体三维空间变异性会显著影响岩土工程的失效模式、可靠性和风险,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合理考虑这些影响,极大促进随机有限元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多模型协同策略可以推广应用于贝叶斯更新、最优化等诸多目标明确的随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空间变异性 可靠性分析 风险评估 多模型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驱动因素及情景分析
17
作者 陈优良 陈琳 +1 位作者 权迎香 王兆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2,I0002,I0003,共12页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在空间上,东部区域增长83.03万t,中西部分别增长45.07万、41.76万t,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2)塑料废弃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等西部省份;3)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市客运周转量是主要驱动因素,因子决定力(q值)分别达0.861、0.822和0.642,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于乘用车塑料废弃量的空间分布;4)未来乘用车塑料废弃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高保有量情景增速最快且增量最多,低保有量情景增速最慢且增量最少,聚丙烯(PP)在不同情景中废弃量均为最多。研究结果从多方面量化了乘用车塑料废弃量,为废弃塑料资源回收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塑料废弃量 空间相关性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
18
作者 黄松 李燕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45,共13页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在翔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从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等级和保护利用4方面开展大流域尺度、多类型、综合性地质遗迹空间特征研究,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红水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共93处,中游地质遗迹数量最多、下游次之。上、中、下游绝大多数地质遗迹分布在红水河干支流之上或周边,即便是那些距离干支流相对较远的地质遗迹,也往往通过地下河与之相联;2)流域地质遗迹分为6个大类,12个类,16个亚类。其中,地貌景观大类最为发育,水体景观大类次之。岩石地貌景观类(主要亚类为喀斯特地貌)和河流景观类均在中、下游聚集,流水地貌景观类和湖沼景观类分别于上游和中、下游富集;3)流域地质遗迹近60%达到省级以上等级,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多集中分布于中游,且与红水河干支流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地质遗迹的等级越高,其空间特征的非均一性越显著;4)流域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条件总体较好,下游地质遗迹与周边重要城镇平均公路距离最短,上游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最高,中、下游已保护利用所占比例较高。本文结果为探讨红水河演化与流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空间特征 流域演化 相互作用 影响分析 红水河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的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分析
19
作者 李俊奇 陈东东 刘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尺度下各因子与内涝点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因子对内涝点空间分布独立和交互作用机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在各尺度下均保持稳定状态,在5 km尺度下,空间聚集特征最明显;同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在不同尺度及城市特征中呈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点空间分布 多尺度分析方法 驱动因子 山地城市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EEMs-PARAFAC的长荡湖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宦娟 郑永春 +4 位作者 徐宪根 张浩 袁佳龙 李鑫城 周立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600,共10页
湖泊水质直接影响周边生态、人类健康和经济,而现代工业、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使得湖泊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深入了解变化、寻找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健康和人民生活水质安全。因此,基于三维荧光(3DEEMs)和平行因子(PARAFAC)方法,... 湖泊水质直接影响周边生态、人类健康和经济,而现代工业、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使得湖泊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深入了解变化、寻找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健康和人民生活水质安全。因此,基于三维荧光(3DEEMs)和平行因子(PARAFAC)方法,对2022年长荡湖及其周边面源的水质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探讨了长荡湖DOM的荧光组分来源及时空分布,同时对比周边面源荧光与湖体荧光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长荡湖水体的溶解有机质(DOM)荧光主要由两类荧光组分构成:类蛋白荧光组分(C1)和类腐殖质组分(C2、C3、C4)。这些组分与周边印染、生活排放以及水产养殖等源头的荧光组分相似度较高。长荡湖在不同水期各类荧光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丰水期,荧光强度主要集中于下游出湖口。长荡湖荧光特征参数FI的值为(1.68~1.75),BIX的值在(0.92~0.93),HIX的值在(0.56~0.7),表明长荡湖DOM的增量以内源为主。综合分析显示,长荡湖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水生动植物和藻类的腐解等内源增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与湖体DOM相关性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Chl-a和COD。本研究不仅对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三维荧光 平行因子分析 DOM时空分布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