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流域不同季节土壤水动态变化及滞后特征研究
1
作者 辉尚强 吴雪梅 +2 位作者 刘昊臣 郭立 李红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2,46,共5页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滞后性对森林小流域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但对于不同干湿季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以某小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干季、...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滞后性对森林小流域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但对于不同干湿季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以某小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干季、湿季、过渡期)的动态规律和滞后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干湿季相比,过渡期土壤水动态具有明显的“吸引子”现象;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和标准差关系均存在滞后循环,且可以分为“无再分配”和“有再分配”两种模式,揭示了不同条件下水文过程和土壤水分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小流域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的动态行为和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动态变化 过渡期 滞后循环 森林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祁连山区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2-1505,共14页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动态度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分布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罗锋 代建成 +3 位作者 陈治澎 周光淮 曾靖伟 张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 为探究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植被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物候特征合成方法反演了1984—2021年保护区核心区4种盐沼植被(互花米草、芦苇、碱蓬和茅草)面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核心区盐沼植被总面积从11113.2 hm^(2)增长至16528.14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主要得益于互花米草的保滩促淤能力;互花米草和芦苇通过占领大量碱蓬滩、茅草滩和光滩,面积分别增加了4968.62 hm^(2)和8806.95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67%和6.88%;受生态位竞争等自然因素和水产养殖基地等人工干扰的叠加影响,碱蓬和茅草面积分别减少了3494.25 hm^(2)和4867.38 hm^(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4%和-8.11%,适宜生境破碎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植被 物侯分析 时空变化 动态监测 遥感 盐城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平衡静动态联合网络的公交客流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来安 朱杭雄 栗波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60-2365,共6页
为解决现有公交客流预测方法多数利用预定义的图结构进行空间建模,对交通状况变化所引起客流波动考虑不充分,无法捕捉短时动态的空间依赖关系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平衡静动态联合网络(ASDNet)模型。首先,利用时间卷积网络捕获序列的时间... 为解决现有公交客流预测方法多数利用预定义的图结构进行空间建模,对交通状况变化所引起客流波动考虑不充分,无法捕捉短时动态的空间依赖关系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平衡静动态联合网络(ASDNet)模型。首先,利用时间卷积网络捕获序列的时间相关性;其次,利用图卷积捕捉站点之间整体空间信息,采用动态图同构网络捕捉相邻时隙动态图之间隐藏的动态依赖关系;最后,通过自适应平衡机制自适应地调节静动态联合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在广州市真实公交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多个基准模型相比,该模型在MAE、RMSE和MAPE预测误差指标上平均降低了12.2%、9.9%和15%,R2精确度指标上平均提高了6.3%。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客流数据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为公交运营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客流预测 时间卷积网络 图卷积 动态图同构网络 自适应平衡静动态联合网络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5
作者 杨春艳 沈渭寿 王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4-271,共8页
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深入了解西藏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可以为指导西藏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4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区位... 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深入了解西藏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可以为指导西藏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4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区位指数和土地区域差异模型,对1980-201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 a西藏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从3252 km2增加到3703 k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0.27%上升到0.31%,年变化量15.37 km2,年变化率0.46%。2)西藏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拉萨、山南、昌都4个地区,海拔〉3800-4200 m之间,28°-30°N地区,其中拉萨、海拔〉3800-4000 m、28°-29°N是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区。3)近30 a西藏耕地相对增加较快的是昌都地区、海拔3200 m以下和4200 m以上地区、30°-33°N地带,西藏耕地的变化表现出向高、低海拔地区、纬度较高地区扩展的趋势。近30 a西藏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动态 耕地 时空变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面沉降动态分析平台的实现与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珊珊 季民 +2 位作者 胡瑞林 刘国林 焦其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07-312,共6页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数据和GIS技术开展矿区地面沉降动态分析的技术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与处理、时空数据库建立、时空分析与表达和结果输出4个阶段。通过...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数据和GIS技术开展矿区地面沉降动态分析的技术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与处理、时空数据库建立、时空分析与表达和结果输出4个阶段。通过功能设计和程序开发建立了矿区地面沉降时空分析软件平台,提供了数据管理、沉降信息提取、动态变化分析和三维动态模拟等模块,可从不同角度分析矿区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和变化趋势。最后应用该平台获取了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间山东省济北煤矿西北部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发现该区部分公路和建筑受沉降影响产生形变,应进行及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GIS 地面沉降 动态变化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5年广西廉州湾红树林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俊杰 刘珏 +1 位作者 石铁柱 邬国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卫星影像提取广西廉州湾1990、1998、2004、2008和2015年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并从整体景观尺度(面积变化)、像元尺度(多时相信息二进制编码)以及斑块尺度(景观指数与景观分布质心)定量分析红... 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卫星影像提取广西廉州湾1990、1998、2004、2008和2015年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并从整体景观尺度(面积变化)、像元尺度(多时相信息二进制编码)以及斑块尺度(景观指数与景观分布质心)定量分析红树林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红树林面积呈"增长—下降—增长"特征,2015年达到734.36 hm2;1998-2015年红树林呈消长分布,时空变异程度大;近25 a来红树林斑块数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分布质心向研究区东南部偏移。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能快速获取红树林的时空变异特征,有助于红树林调查的科学安排及其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遥感 动态监测 时空变异 廉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水雾与火焰相互作用的热成像全场动态测量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喜世 廖光煊 范维澄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1-224,共4页
利用TVS-2000ST热像系统对细水雾与火焰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热场进行了测试,获取了细水雾作用前后火焰热场信息变化的时空分布,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认识细水雾与火焰相互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简捷可靠的实验手段。同时。
关键词 细水雾 火焰热场 时空分布 动态测量 灭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牛海鹏 刘昶娆 肖东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64,共11页
为掌握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5种耕地变化测度模型,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耕地利用调控机制与政策完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主... 为掌握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5种耕地变化测度模型,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耕地利用调控机制与政策完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2)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在逐渐扩大,对区域差异分析可知,耕地区位指数越大、聚集程度越高,耕地相对变化越小,而耕地区位指数越小、聚集程度越低,耕地相对变化则越明显,该特征反映了耕地聚集程度对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的影响;(3)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南偏移,移动轨迹方向相反,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说明经济的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同步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耕地可持续发展问题;(4)应依据以上对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时空动态 河南省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纳污河流磷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巢湖十五里河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宗宁 龚莹 +4 位作者 张剑 李玉成 郑刘根 谢毫 王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1,60,共7页
2012年,逐月采样分析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磷污染状况严重,正磷酸盐(DIP)年均浓度1.134 mg/L,总磷(TP)年均浓度1.876 mg/L,由上到下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并与流域内富营养化水平相一... 2012年,逐月采样分析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磷污染状况严重,正磷酸盐(DIP)年均浓度1.134 mg/L,总磷(TP)年均浓度1.876 mg/L,由上到下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并与流域内富营养化水平相一致。表层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BAP)含量呈现AAP>Olsen-P>WSP>RDP的规律,丰水期(5-7月)是全年磷浓度最高时期,也是控制十五里河磷污染物汇入巢湖的重要时期;以十五里河为典型的城市纳污河流沉积物对磷污染物表现出"汇"的特征,但在丰水期表现出"源"的特征,成为重要的内源磷释放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纳污河流 磷时空变化 十五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纳污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虞敏达 何小松 +6 位作者 檀文炳 席北斗 张慧 马丽娜 张媛 党秋玲 高如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生物源产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DOM浓度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春夏(2、5月)低,而秋冬(8、11月)高,从上游至下游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变化特征.荧光鉴别出的4种组分:组分1(类富里酸),组分2(类腐殖酸)及组分3(类胡敏酸)为类腐殖质,组分4为类蛋白物质.不同季节各组分来源及分布存在差异,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水体类蛋白与类腐殖质来源相似,尤其与类胡敏酸组分;类蛋白组分在各季节分布变化显著,冬春含量相对较高.洨河水体荧光物质与氨氮、亚硝氮具有共同来源,其中类腐殖质对COD贡献较为明显.采用光谱分析法并结合平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可识别污染源空间分布,揭示河体CDOM随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纳污河流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时空变化 有色溶解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其时空动态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静 黄力 +5 位作者 杨超 李笑寒 吴小琪 周礼华 钱深华 杨永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3-169,共7页
【目的】分析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其时空动态,为常绿阔叶林种子生态学大尺度和长时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受损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种源收集和种子撒播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2014-01—2016-12,收集缙云山常绿阔... 【目的】分析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其时空动态,为常绿阔叶林种子生态学大尺度和长时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受损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种源收集和种子撒播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2014-01—2016-12,收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1 hm 2标准地中172个种子收集框内的种子,鉴定物种并计数,风干后称质量。根据果实类型及种子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观察,确定每个物种种子(果实)的散布方式。【结果】 3年间共收集到成熟种子36 298粒,种子雨密度为140.69粒·m -2 a -1;种子分属于19科21属27种,占群落木本植物物种总数的36.49%;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秋季出现高峰,其中有17个物种在干季(1—4和10—12月)成熟并散布,6个物种在湿季(5—9月)成熟并散布,4个物种在干、湿季均有散布;种子雨密度年际变异系数为0.36~1.73,空间变异系数为1.54~15.20。【结论】缙云山种子雨产量在常绿阔叶林中处于较低水平;优势种对群落种子雨产量贡献较大,种子雨物种组成与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群落水平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且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异和空间变异,反映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在区域植被近自然恢复中的种子采集和撒播环节,应当充分参照不同物种的种子雨掉落的时空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常绿阔叶林 种子雨 物种组成 时间动态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抚仙湖面积时空分异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石霞 金宝轩 +2 位作者 李石华 周峻松 彭双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51,共12页
湖泊面积的变化能反映区域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研究区域的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RS、GIS技术的支撑下,以MSS、TM、ETM+、OLI遥感影像,彩红外航片,Quick Bird、World View-2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资料和其... 湖泊面积的变化能反映区域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研究区域的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RS、GIS技术的支撑下,以MSS、TM、ETM+、OLI遥感影像,彩红外航片,Quick Bird、World View-2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资料和其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利用膨胀型和腐蚀型算子的边缘检测算法提取抚仙湖1974、1977、1987、1993、1996、2000、2001、2002、2004、2005、2006、2009、2012、2014、2015年共15个时段的湖体边界,计算其面积,并分析抚仙湖岸线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结合流域的气象、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岸线和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驱动因子并构建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1974年以来,抚仙湖岸线和面积的变化趋势都是增大-减小-再增大,2009年以后都在减小,且幅度较大,变化强度明显增强。(2)空间尺度上,40年来,抚仙湖在各个方向上都有萎缩和扩张,变化趋势复杂,总体重心往南偏移。(3)灰色关联分析显示人为和自然因素与岸线和面积变化的关联度都在0.6以上,表明抚仙湖湖面变化是耕地、建筑用地、植被覆盖以及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年平均气温与岸线和面积的关联度分别达到0.935和0.993,表明年平均气温是引起湖面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湖岸线变迁 遥感动态监测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长额象鼻溞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梦婵 李治 +3 位作者 张清靖 曲疆奇 李毅超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9-715,共7页
为研究南水北调后密云水库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监测该水库水体浮游动物的状态,于2014—2017连续4年在密云水库进行了水样采集,对象鼻溞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密云水... 为研究南水北调后密云水库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监测该水库水体浮游动物的状态,于2014—2017连续4年在密云水库进行了水样采集,对象鼻溞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密云水库象鼻溞种群密度总体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象鼻溞种群动态的月变化,4年间均为4月和11月较低,而高峰值有所不同,在2014—2016年,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种群数量的高峰均集中在8、9月份,即夏末秋初时节达到数量峰值,2017年种群变化明显不同,高峰期提前为5月,平均密度高达31. 7 ind./L,6月密度又急剧降低,之后象鼻溞种群密度又回升并趋于平缓;象鼻溞在密云水库不同区域中的水平分布各不相同,水库中心区域密度最高,4年平均值为7. 5 ind./L,其次为燕落区域,4年平均值为4. 8 ind./L,白河坝区域密度最低,4年平均值为2. 7 ind./L;象鼻溞在密云水库深水区域中的垂直分布变化明显,除11月底层水域数量高于表、中层外,其他月份种群主要分布在表、中层。研究表明,2015年9月密云水库实施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以来,对水库中象鼻溞种群密度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水库生态结构逐步趋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密云水库 种群动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2年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陆传豪 代富强 刘刚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壤侵蚀在三峡成库前后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工具,基于各期基础数据,分析万州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过程。[... [目的]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壤侵蚀在三峡成库前后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工具,基于各期基础数据,分析万州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1)2000—2012年万州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经历了先下降后小幅回升的变化过程,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2012年较之2000年剧烈侵蚀区面积下降了34.24%,微度侵蚀区面积上升了7.66%;(2)研究期内,万州区侵蚀等级转化的空间分布与侵蚀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侵蚀等级转化活跃斑块集中于铁峰山与方斗山之间的丘陵低山地区,东南侧山地区域转化活跃度较低;(3)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转移矩阵表明2000—2012年侵蚀强度整体向低等转化;其中2000—2007年土壤侵蚀强度不变地区占76.56%,22.78%的区域向低级转化,转变幅度较大;2007—2012年侵蚀呈现相反的转变态势,稳定比例较高,仅有9.77%的区域向高级转化。[结论]2000—2012年万州地区地表的侵蚀状况在逐步减轻,土壤侵蚀强度下降明显,但2007年之后侵蚀状况有所反弹,部分区域的侵蚀形势仍较为严峻,应进一步制定有效的侵蚀防治方案,推进合理的土地利用措施,降低侵蚀量,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间变化 空间动态变化 重庆市万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禄—苏拉威西海内孤立波动力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皆烁 龚延昆 +4 位作者 牛建伟 何映晖 陈植武 许洁馨 蔡树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142,共11页
基于弱非线性理论及再分析同化数据,计算了苏禄—苏拉威西海冬季及夏季内孤立波动力参数,包括内孤立波线性速度、一阶和二阶非线性参数及线性色散参数,并研究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发现,虽然苏拉威西海域受到更加显著的西北太... 基于弱非线性理论及再分析同化数据,计算了苏禄—苏拉威西海冬季及夏季内孤立波动力参数,包括内孤立波线性速度、一阶和二阶非线性参数及线性色散参数,并研究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发现,虽然苏拉威西海域受到更加显著的西北太平洋水入侵,但苏禄海内孤立波动力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却比苏拉威西海更为显著。夏季苏禄海内孤立波线性速度总体上比冬季约大0.1m·s^(–1);与此相反,夏季苏拉威西海内孤立波线性速度却比冬季约小0.05m·s^(–1)。无论是一阶或二阶非线性动力参数,其在苏拉威西海的时空变化均比较微弱,但在苏禄海则较为显著。苏禄海夏季一阶非线性动力参数比冬季高出约3×10^(–3)s^(–1),但是夏季二阶非线性动力参数却比1月份低约3×10^(–5)m^(–1)·s^(–1)。此外,相比冬季,夏季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的色散动力参数均有所减弱,但其在苏禄海减弱的幅度更大。综上,苏禄—苏拉威西海环流引起的水体层化最大浮力频率所在深度的时空变化是造成上述内孤立波动力参数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禄—苏拉威西海 内孤立波 动力参数 时空变化 最大浮力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陆坡流的海表时空特征
17
作者 薛宇璇 李敏 +1 位作者 王贵圆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2,共10页
【目的】研究2002-2018年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多个卫星高度计融合的海表动力高度和地转流场数据产品,分析2002-2018年8-10月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北部陆坡流特征明显,研... 【目的】研究2002-2018年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多个卫星高度计融合的海表动力高度和地转流场数据产品,分析2002-2018年8-10月楚科奇海表层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北部陆坡流特征明显,研究区域内陆坡流的平均宽度为(41±11)km,平均最大流速为西向(0.15±0.06)m/s,最大流速处离90 m等深线(陆架坡折处)的平均距离为(63±14)km,且流径在向西过程中发生侧向摆动。该3个特征量在8-10月呈季节内变化,宽度主要为25~60 km,最大流速主要为0.06~0.24 m/s,最大流速所在位置距90 m等深线的距离主要为40~80 km,且宽度的最小值、最大流速以及最大流速位置距90 m等深线最小距离均出现在9月。8-10月研究区域陆坡流的3个平均特征量均呈现明显年际变化,2003年平均最大流速较弱且平均宽度最大,2011年和2017年平均最大流速较强且2017年平均宽度较小,这些年份北极海域和南部的阿留申群岛海域的气压及所引起的风场均明显不同。2006年前后陆坡流最大流速和偏东风之间的位相关系变化也体现风场对陆坡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陆坡流 海表动力高度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程鹏 李明远 +1 位作者 楼凯 秦华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以深圳河湾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分析研究区溢流污染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流域主要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溢流污染占入河... 以深圳河湾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沿河截排系统溢流?海湾水动力水质联合模型,分析研究区溢流污染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流域主要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溢流污染;溢流污染占入河湾总污染负荷的30%左右,雨季升至50%左右,成为深圳河湾流域雨季最主要的污染源;溢流污染负荷季节差异性显著,雨季占全年总负荷的85%以上;溢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当降雨强度相差不大的时候,雨前干旱时间越长,溢流污染负荷越大;深圳湾内湾水质比外湾差且波动更明显,雨季内湾及湾中水质比旱季差且波动更大;在场次降雨情况下,内湾水质波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最严重,湾中及外湾水质波动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在降雨重现期为0.25~0.5年(2小时降雨约45~60 mm)时,深圳湾水质超标最明显,水质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的持续时间为12~2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污染 污染源解析 海湾水质 时空变化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 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的2001—2015年甘肃省天然草原的时空动态监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炳煜 韩天虎 孙斌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39-41,共3页
利用MODIS NDVI数据,通过对草原植被指数及其变异系数的分析,对甘肃省各市州各类天然草原近15年(2001—2015)植被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甘肃省天然草原区NDVI平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只有甘南... 利用MODIS NDVI数据,通过对草原植被指数及其变异系数的分析,对甘肃省各市州各类天然草原近15年(2001—2015)植被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甘肃省天然草原区NDVI平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只有甘南州略呈整体下降趋势。甘肃省天然草原非常稳定的面积占26.8%,稳定的面积占44.9%,脆弱的面积占23.5%,很脆弱的面积占4.8%。甘肃省南部、祁连山沿线为稳定区域,兰州和白银、山丹县、肃南县西北角为三片脆弱区域,河西地区草原稳定性成条带分布,河东地区成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天然草原 草原类 NDVI 变异系数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袁步先 吴楠 程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59-64,77,共7页
基于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持续观测数据,从年变化率、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个方面分析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最为明显的趋势是... 基于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持续观测数据,从年变化率、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个方面分析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巢湖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最为明显的趋势是农田面积的持续大幅缩减和城镇用地的急剧大幅扩张。生态系统动态度(LC值)较大的是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全巢湖流域LC值为0.5%。10年间巢湖流域开发建设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大量挤占主要发生在城市周边。此外,流域内农田与湿地的相互转化也较明显。城市化以及工业和矿山开发是巢湖流域近10年最为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生态系统类型 动态度 转移矩阵 时空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