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7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Water Productivity and Grain Water Utilization Assess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Fu Qiang Sun Meng-xin +3 位作者 Li Tian-xiao Cui Song Liu Dong Yan Pei-r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8年第1期70-84,共15页
Improv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necessary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To quantify the water utiliz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gross inflow water productivity(WPg), generalized agricultur... Improv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necessary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To quantify the water utiliz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gross inflow water productivity(WPg),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WPa), evapotranspiration water productivity(WPET) and 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WPI)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se water productivity(WP) indices in the irrigated la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most all of the municipal WP indices increased from 2007 to 2015. The four indices showed large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numerical performance, and their degrees of spatial variation were ranked as WPI>WPa>WPg>WPE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WP indices in different years were similar;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on the Songnen Plain and the eastern region had high WP values, while those of the northern region were low. Each WP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output of grai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Most cities had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WP by reducing the input of irrigation water.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decision makers to plan for 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different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productivity indic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RRIGATION grain water u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215.1 mm,北方地区仅为329.3 mm;各水资源一级区均出现连枯连丰现象,降水量越少的区域年际变化越显著;北方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0%~80%,南方地区则占50%~65%;1956—2016年全国降水量呈现出丰枯交替的现象,整体变化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年内分配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南方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5%,显著高于北方的18.5%;②中国水资源总量演变区域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总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南方产水系数普遍高于北方;③1956—2016年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为西北、东南略增,其余地区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总量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0年西北地区地表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勇 周子涵 +3 位作者 王澄海 肖栋 秦豪君 黄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0-1396,共17页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位于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新疆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其余站点风速大体减小。呈现减小趋势的站点数明显多于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呈现减小趋势站点平均地表风速大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的平均地表风速小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并且在2004年后明显增大。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与1979-2020年趋势分布相似,时间序列的年代际变化发生在2000年前后。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二模态除宁夏和陕西南部地区为负异常,其余站点大体均为正异常,其时间序列均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87/1988年和2003/2004年。1987/1988年的西北地区风速变化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重点分析了2003/2004年西北风速年代际变化成因的环流因子。从500 hPa位势高度2004-2020年与1988-2003年的合成差图可知,春季环流场呈现中亚-北欧的经向偶极子模态,夏季和秋季呈现为“丝绸之路”模态,冬季呈现“斯堪的纳维亚”模态,年平均呈现为北极涛动负位相。可见,2003/2004年前后四季和年平均环流背景变化都各有特点,它们如何影响中国西北地表风速2003/2004年的年代际变化的物理过程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风速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西北地区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柄震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李立群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5‰)和海水区(S>25‰),从分区的角度探讨长江口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3)-Si)的浓度时空分布、营养盐结构及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16-2021年DIN、PO_(4)-P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SiO_(3)-Si浓度则呈波动上升趋势.DIN浓度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PO_(4)-P和SiO_(3)-Si浓度则均呈现秋季>夏季>春季的趋势.②空间上,DIN、SiO_(3)-Si浓度均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均表现为口门区>河口区>海水区,而PO_(4)-P浓度则表现为河口区>口门区>海水区.这说明DIN、PO_(4)-P、SiO_(3)-Si浓度都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PO_(4)-P浓度高值区通常位于最大浊度带附近,悬浮颗粒物(TSM)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O_(4)-P浓度的分布情况.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营养盐浓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特点,N/P、Si/P均远大于16∶1,Si/N则均接近1,这说明磷为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潜在限制因子.Chla浓度的相对高值区域大都处于磷限制,其值越高,N/P和Si/P则普遍越大,生物的吸收作用会使磷的限制程度加剧,说明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口海域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长江冲淡水对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浮游植物的吸收作用是营养盐及其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营养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地型河流-水库秋冬季水体CO_(2)排放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曦 程俊翔 +1 位作者 徐力刚 丁竹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河流、水库水体是大气CO_(2)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河流-水库连续型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文章以中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水源地型水库——沙河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平桥河为例,于2022年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进行逐月采样,... 河流、水库水体是大气CO_(2)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河流-水库连续型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文章以中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水源地型水库——沙河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平桥河为例,于2022年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进行逐月采样,采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和漂浮箱-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法分别对表层水体CO_(2)溶存浓度和水-气界面CO_(2)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分析了平桥河、入库口及沙河水库CO_(2)浓度与通量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桥河-沙河水库连续体的CO_(2)浓度和通量的范围分别为0.034~0.415 mmol/L和-7.835~4.481 mmol/(m^(2)·h);CO_(2)浓度及通量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入库口显著高于平桥河和沙河水库(P<0.05),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P<0.05)。平桥河-沙河水库连续体不同区域水体CO_(2)动态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平桥河主要受DO和pH的影响,在入库口主要受DO、pH和NH_(4)^(+)-N的影响,在沙河水库主要受水温、DO、pH、Chl-a、PO_(4)^(3-)-P、TP、DOC和DIC的影响。研究表明,河流、入库口和水库CO_(2)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全面考虑水源地型河流-水库连续体不同区域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提升区域碳收支估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温室气体 CO_(2)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贡湖湾2-甲基异莰醇(2-MIB)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俊宏 成小英 +5 位作者 石亚东 吴东浩 陈明馨 马明 殷燚杰 李丰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730,共14页
湖泊水体丝状蓝藻的大量出现会产生嗅味代谢物,引发由2-甲基异莰醇(2-MIB)主导的嗅味问题,威胁饮用水安全。太湖贡湖湾是苏州市、无锡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近年由2-MIB引起的水体嗅味问题时有出现,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为掌握贡湖湾2-MI... 湖泊水体丝状蓝藻的大量出现会产生嗅味代谢物,引发由2-甲基异莰醇(2-MIB)主导的嗅味问题,威胁饮用水安全。太湖贡湖湾是苏州市、无锡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近年由2-MIB引起的水体嗅味问题时有出现,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为掌握贡湖湾2-MIB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分别于2022年3—12月和高温期间(7月29日—8月29日)开展逐月及高频调查。逐月调查结果显示,贡湖湾2-MIB浓度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浓度最高,可达124.3 ng/L。贡湖湾各点2-MIB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高频调查结果发现,高温期间贡湖湾入湖口附近水域2-MIB浓度变化剧烈,最高值可达1385 ng/L,超其嗅阈值(10 ng/L)近140倍。本文研究借助人工镜检及功能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揭示拟浮丝藻是高温时段贡湖湾2-MIB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月均太阳辐射、总磷和叶绿素a是影响贡湖湾2-MIB逐月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高温时段贡湖湾拟浮丝藻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水温、日均太阳辐射、风力、硝态氮和溶解性总磷及微囊藻多个环境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贡湖湾 2-MIB 时空变化 拟浮丝藻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2001-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对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如岩 李岩 +1 位作者 董智 安淳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4,161,共9页
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山东省植被覆盖度,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山东省植被覆盖相对较好,高、较高、中、较低、低覆盖类... 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山东省植被覆盖度,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山东省植被覆盖相对较好,高、较高、中、较低、低覆盖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45.22%、31.91%、12.99%、4.25%、5.29%。整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西部地区海拔低、坡度小,植被覆盖度高于其他地区,且高覆盖类型优势明显。鲁中南和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随海拔升高、坡度增加,覆盖比例降低,较高覆盖比例升高,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小。(3)2001—2020年间,山东省植被覆盖变化相对较为稳定,稳定型面积比例为46.49%;退化型、增加型面积占比分别为30.53%、22.01%。(4)在平原以及水域周边,海拔较低(<200 m)、地势相对平缓(<15°),植被存在一定程度退化、覆盖度出现降低趋势。在高海拔地区(>300 m)地势陡峭(>15°),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例(>30%)远远高于降低的面积比例(<10%),植被覆盖表现出增加趋势,且随海拔和坡度增加,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植被覆盖改善情况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不同地形条件下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 时空演变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岷江流域植被时空演变及地形分异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鑫 薛飞阳 +2 位作者 苏子昕 青玲萱 杨存建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岷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流经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地区。植被作为重要的生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岷江流域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将有助于了解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并为后续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年~2021年岷江流域的MODIS-... 岷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流经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地区。植被作为重要的生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岷江流域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将有助于了解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并为后续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3年~2021年岷江流域的MODIS-NDVI数据集以及DEM数据,借助于空间分析技术、Hurst指数、线性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多方面分析了岷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其变化趋势的影响性。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的NDVI均值介于0~0.9之间。其流域的NDVI值上中游偏高,下游偏低,岷江流域植被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增长速率为2.4%/10a。(2)岷江流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84.49%和15.51%。川西高原的河谷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的非城镇区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向外扩张的新城区、眉山市和德阳市。(3)波动性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的高海拔山地以及成都市,而低波动主要出现在川西高原的相对低海拔区域,植被较为稳定。(4)植被未来变化趋势呈现持续性减少的主要是成都市向外扩张的新城区。而呈现持续性增加的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非城镇地区以及川西高原的河谷地区。(5)海拔和坡度作为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坡向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并未显示出明显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流域 NDVI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胶东调水工程调蓄水库水色时空变化数据集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引 赵红莉 +4 位作者 王晓东 张昊鹏 张艳 路则峰 孙博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胶东调水工程作为山东省骨干水网,其调蓄水库水环境状况和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息息相关,利用水体颜色指标可以综合评估水库水环境状况。本文通过Landsat-5 TM、Landsat-8/9 OLI和Sentinel-2 MSI等多源卫星数据协同,利用基于FUI(Forel-Ule I... 胶东调水工程作为山东省骨干水网,其调蓄水库水环境状况和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息息相关,利用水体颜色指标可以综合评估水库水环境状况。本文通过Landsat-5 TM、Landsat-8/9 OLI和Sentinel-2 MSI等多源卫星数据协同,利用基于FUI(Forel-Ule Index)指数的水体颜色遥感监测方法,生产了1990–2022年胶东调水工程广南水库、龙泽水库、双王城水库、峡山水库、棘洪滩水库、门楼水库、米山水库等7个调蓄水库水色时空变化数据集。数据以GeoTiff栅格格式存储,同时保存了像元FUI取值和坐标信息,便于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读取和分析。本数据集可以为胶东调水工程调蓄水库水环境监管、调水工程运行对调蓄水库水环境影响机制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调水工程 调蓄水库 多源卫星 水色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君 韩丽君 +3 位作者 唐小坤 刘西汉 代艳伟 柳祎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7-260,共14页
近年来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生态健康受赤潮、低氧灾害威胁较大。浮游植物在赤潮、低氧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保护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19... 近年来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生态健康受赤潮、低氧灾害威胁较大。浮游植物在赤潮、低氧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保护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8月(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等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4属69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夏季优势种主要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秋季优势种包括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chinensis)等。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09.94×10^(4)cells·m^(-3))明显高于秋季(14.15×104 cells·m^(-3)),但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60和0.66)均低于秋季(分别为3.54和0.95)。聚类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在夏、秋季之间以及夏季在北戴河附近海域与其南侧海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浮动弯角藻在北戴河附近海域大量增殖有关。RDA分析表明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主要受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影响,秋季主要受化学需氧量影响。此外,海流、扇贝摄食作用可能也对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口-北戴河 秦皇岛 浮游植物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李若莹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3-1124,共12页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具有高原东南部地区小、川西地区大的特点,但发生次数反之。高原东南部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整体均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但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年降水量、发生次数也呈增加的趋势,而持续时间在川西地区的变化并不显著。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呈现自西向东延迟的分布,川西地区的峰值时间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延迟了3h、4h和2h,这种延迟特征在6月降水强度方面最为明显,川西地区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延迟了11h。然而,高原东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川西地区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明 叶思思 +2 位作者 李娟 薛旭东 胡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I0002,F0002,共15页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干流和6条支流的水样及浮游植物样品,通过对浮游植物的鉴定及分析,明确不同时间和空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鉴定出丹江流域浮游植物7门62属104种,主要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流域优势藻均为曲壳藻(Achnanthes).前20优势藻中11种为硅藻门.丹江流域水温(WT)与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且在枯水期更显著.丹江流域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TN),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WT、pH、溶解氧(DO)和TN.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到WT、TN和总磷(TP)环境因子的调控.丰水期网络的节点、边和模块化较枯水期更高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现正相关系.上游网络分为4个模块,而下游仅分为2个模块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负相关关系.研究为丹江流域水生态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多样性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南水库上游柳林河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14
作者 王云霞 史密伟 +6 位作者 张艳杰 孟令尧 范锐博 白双艳 张焱 张媛 侯翔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的浓度水平、形态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柳林河总氮(TN)浓度平均值为6.34±3.04 mg/L,自源头区便超出Ⅴ类地表水体限值,是影响氮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平水期氮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形式共存,枯水期和丰水期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总氮(DTN)的74%~87%,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分,也是影响柳林河总氮浓度超标的决定性指标。干流的总氮、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变化规律分别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P<0.01)和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P<0.05),各水文期沿河水流向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柳林河的氮污染物时空分布差异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是影响其总氮、硝态氮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时空变化 岗南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15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皓锐 经思思 +6 位作者 叶苏蒙 代天金 吴立鹏 苗平 马红丽 吴雨箫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3,共10页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散发、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水汽压亏缺量、风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3年库布其沙漠年均NPP为108.60 g/(m^(2)·a),范围为75.69~134.97 g/(m^(2)·a),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NPP主要分布在呼和木独镇西北部、吉日嘎朗图镇北部以及独贵塔拉镇东北部和南部。库布其沙漠地区植被NPP总体上为极显著增加趋势,稳定性波动较大,空间变异性显著。未来趋势分析表明,73.58%植被NPP具有反持续性,揭示了未来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可能出现与当前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植被NPP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56%和98.07%;植被NPP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的比例最高,达60.57%和75.57%。潜在蒸散发和降水量为影响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存在较强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相关系数 气象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18
作者 梁美霞 陆智新 +2 位作者 陈东军 林晓东 黄丽华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9,共11页
了解和掌握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本底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评价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本底水平提供参考。2019—2020年在福建省东南地区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热释光剂量片累积测量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并对测... 了解和掌握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本底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评价福建省东南地区环境γ辐射本底水平提供参考。2019—2020年在福建省东南地区设置25个监测点,采用热释光剂量片累积测量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研究周期内,环境γ辐射剂量率排序为泉州[(126.99±14.00)nGy/h]>漳州[(118.07±13.53)nGy/h]>厦门[(114.98±19.91)nGy/h];γ辐射剂量率与太阳黑子活动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与研究区域土壤中铀-238、钍-232、钾-40活度浓度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泉州、漳州、厦门环境γ辐射所致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69、0.71、0.73 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射 监测 时空变化 福建省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时间序列Sentinel数据的湖滨湿地分布动态监测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亚杰 王宗明 毛德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729,共14页
湖滨湿地受湖泊水位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具有范围易变、变化程度和频率时空差异明显等特点,湖滨湿地的精准监测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显著的通江湖泊——鄱阳湖为例,利... 湖滨湿地受湖泊水位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具有范围易变、变化程度和频率时空差异明显等特点,湖滨湿地的精准监测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显著的通江湖泊——鄱阳湖为例,利用GEE平台支持下的密集时间序列Sentinel雷达和光学数据,利用OTSU算法,提出了基于淹水频率的湖滨湿地空间范围遥感监测方法,并构建了2019—2022年鄱阳湖密集时间序列水体和植被数据集,结果表明:(1)构建的基于淹水频率的湖滨湿地提取方法能够有效界定湖滨湿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范围,为大尺度湖滨湿地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2)鄱阳湖水体面积季节性波动显著,2019—2022年间由夏季汛期峰值退至枯水警戒水位的退水速率逐年加快,湿地水文周期缩短;湖滨湿地面积分别为3075.83km^(2)、2726.28km^(2)、2953.91km^(2)、3331.03km^(2),呈波动上升趋势。(3)湖滨湿地植被的生长发育受淹水状态的显著影响,极端干旱气候下,0—20%的淹水频率对植被表现为非抑制作用,高植被覆盖频率沼泽面积显著增加。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滨湿地水文、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动态响应关系,为湖泊水位调控、湖滨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1 2 湖滨湿地 淹水频率 植被覆盖频率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集聚特征及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安健吉 杨悦 +2 位作者 员学锋 苏强俊 安骐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6-327,335,共13页
[目的]揭示2000-2020年陕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研究框架,为陕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INVEST模型、RUSLE方程和NDVI指数量化生态系统固碳、产水、土壤保持和食物供给服务;应用Ge... [目的]揭示2000-2020年陕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研究框架,为陕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INVEST模型、RUSLE方程和NDVI指数量化生态系统固碳、产水、土壤保持和食物供给服务;应用Getis-Ord G_(i)^(*)工具识别冷热点乡(镇、街道)的集聚特征;应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判断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结果](1)2000-2020年陕北地区单位面积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食物供给量增加的区域分别占10.23%,77.91%,90.44%和47.80%;(2)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出集聚分布的模式(p<0.01),且高值集聚效应均有所增强,产水和食物供给服务的低值集聚效应同步增加,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的低值集聚效应减弱;(3)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由权衡主导过渡到由协同主导,多数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减弱、协同关系增强。[结论]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部分区域仍需因地制宜地缓解水资源短板,提高食物供给能力,促进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变 集聚特征 权衡与协同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