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燕山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敏丽 张慧聪 +4 位作者 董丽瑶 李佳蕊 庞娇 闫丰 何玲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92-2805,共14页
太行山-燕山地区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探究其植被生长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对生态保护修复等决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谷歌地球引擎(GEE)获取MOD13A2.061NDVI数据集并进一步计算核归一化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法、... 太行山-燕山地区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探究其植被生长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对生态保护修复等决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谷歌地球引擎(GEE)获取MOD13A2.061NDVI数据集并进一步计算核归一化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法、变异系数法和Hurst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太行山-燕山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特征,进而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法(OPGD)厘清了其时空分异的多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0年研究区kNDVI的变化春夏秋三季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冬季具有下降趋势,kNDVI年均值空间分布上呈"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的特点,空间差异性较大;kNDVI增加区域(66.36%)大于减少区域(33.64%),弱反向持续性和弱正向持续性并存,两者区域面积占比高达99.26%,近80%的区域kNDVI波动性在中等及以下水平;OPGD结果显示,驱动太行山-燕山地区kNDVI变化的主要因子有蒸散发量、地表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q值均大于0.20),地表温度与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与累计降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更是超过了0.50和0.47.蒸散发量在(634mm,814mm]区间、地表温度在[5.2℃,11.2℃]区间和城镇人口在(21.6万人,28万人)区间时,kNDVI表现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时空演替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 太行山-燕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 被引量:1
2
作者 施玉北 李蓉 +1 位作者 曾妍 程胜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201,共18页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历史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矿产资源特点,以成矿省为单元对云南矿产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各成矿省成矿集中度(强度)依次为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三江(造山带)成矿省→华南(陆块)成矿省→腾冲(造山系)成矿省,各时代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首次厘定出云南省各时空域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59个、矿床成矿亚系列60个,构建了云南省区域成矿谱系,对重要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特征进行了总结,深化了对云南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的认识。提出云南具有巨大找矿潜力、近期可望实现找矿突破的香格里拉普朗-麻花坪地区钨铍铜多金属等13个远景区带,重点阐述了2个关键及重要矿产找矿远景区带(矿集区)勘查部署建议,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云南取得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云南卷 云南矿产资源 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成矿系列 区域成矿谱系 新一轮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LightGBM模型的京津冀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估算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旭明 文鹏帆 +2 位作者 张春亢 张显云 康雅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15,共12页
文章利用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SO_(2)柱浓度数据(TROPOMI-L3 SO_(2))和ERA5再分析气象数据作为估算变量,将能够捕获时空信息的GTWR模型和使用了按叶子生长算法的LightGBM模型组合在一起,构建了GTWR-LightGBM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京津冀地... 文章利用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SO_(2)柱浓度数据(TROPOMI-L3 SO_(2))和ERA5再分析气象数据作为估算变量,将能够捕获时空信息的GTWR模型和使用了按叶子生长算法的LightGBM模型组合在一起,构建了GTWR-LightGBM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GTWR-LightGBM模型估算近地面SO_(2)浓度精度最高,十折交叉验证R^(2)、RMSE和MAE分别为0.90、2.88μg/m^(3)和1.93μg/m^(3),优于AdaBoost、GBDT、RF、LightGBM、GTWR、GTWR-Adaboost、GTWR-GBDT和GTWRRF等模型,同时模型在季节尺度上的验证结果均较为良好。(2)在时间分布上,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近地面SO_(2)月均浓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趋势,SO_(2)浓度月均值在1月达到最高,在7月降到最低,其中5月和6月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且2019年该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四季浓度大小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在空间分布上,SO_(2)浓度总体均表现出局部高污染和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南部平原地区呈现高值状态,在高海拔,人口密度小,工业排放少的北部地区呈现低值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2)估算 GTWR-LightGBM模型 Sentinel-5P 时空分布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arman-GCN-GRU模型的超短期多区域电力负荷预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军英 路欣 +4 位作者 刘宏 张彬 柴守亮 刘蕴春 王佳楠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为提升多区域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聚焦于多区域电力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Spearman-GCN-GRU的超短期多区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区域电力负荷的时空相关性,构建Spearman邻接矩阵并输入... 为提升多区域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聚焦于多区域电力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Spearman-GCN-GRU的超短期多区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区域电力负荷的时空相关性,构建Spearman邻接矩阵并输入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提取数据中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最后由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解码输出预测结果。与基于距离邻接矩阵的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SpearmanGCN-GRU模型的可行性。在模型的预测精度上,与传统统计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相比,Spearman-GCNGRU模型在通用的评价指标中均取得最优结果。就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而言,SpearmanGCN-GRU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GRU、GCN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相比,RMSE指标分别下降了13.90%、11.66%和8.36%,验证了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电力负荷预测 电力数据时空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系数 图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区划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范立张 解明恩 +2 位作者 杨晓鹏 杨鹏武 肖瑞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4,共9页
为系统评估云南太阳能资源,在近年来完成云南清洁能源气象评估项目基础上,初步构建云南太阳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框架和模型。利用云南7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26个台站日照资料,建立1961—2022年全省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 为系统评估云南太阳能资源,在近年来完成云南清洁能源气象评估项目基础上,初步构建云南太阳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框架和模型。利用云南7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26个台站日照资料,建立1961—2022年全省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云南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太阳总辐射呈中部多,西南部次之,东部及西北部少的分布特征。云南年太阳总辐射量在905~1800 kWh/m^(2)之间,除滇西北边缘地区外,大致呈西高东低型分布。云南太阳能资源总体可分为5个等级,滇中地区拥有云南最好的太阳能资源量,滇西南是云南太阳能资源的次高值区。云南全省年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577.28×10^(12) kWh,太阳能资源储量总体富裕。云南大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日照 太阳辐射 ARCGIS 时空分布 区划评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红 蓝水英 +1 位作者 李静怡 余冰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表现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群内部,这种差异在城市群之间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城市群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时空演变、利用效益与发展对策
8
作者 吕宁 汪峰 +2 位作者 刘瑜 周卫 尹飞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0-1454,共15页
滩涂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数量与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掌握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数量时空演变、利用成效及存在问题,可为滩涂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现有沿海滩涂面积达到151.2万h... 滩涂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数量与质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掌握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数量时空演变、利用成效及存在问题,可为滩涂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现有沿海滩涂面积达到151.2万hm^(2),沿海省份均有分布,其中江苏省占比最高(占全国的25.4%),近年来,我国滩涂面积总体呈现缓慢淤涨态势,据估算,每年淤积增长量约为3万hm^(2),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我国滩涂围垦利用历史悠久,利用方式有盐田制盐、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港口-城镇-工业建设、湿地保护与旅游及新能源开发等,利用方式的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不同区域滩涂资源的开发数量、强度及利用潜力均呈现强空间异质性,生态承载力与环境负效应是其开发利用的主要约束因子。综合效益比较来看,种养结合与新能源开发利用优势突出。由于滩涂成因复杂,且受围垦政策限制,当前主要以湿地保护和渔业养殖为主,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效率较低,其生态及经济价值均有较大的挖潜空间。基于新时期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提出加强滩涂资源属性界定与数量动态监测、科学测度不同利用方式潜力、加大科技创新支撑、配套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时空演变 围垦利用 区域分异 湿地保护 海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9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
10
作者 沈红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9-64,共6页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共同富裕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共同富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不同等级间的类型转移状况比较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空间滞后条件下共同富裕水平依然存在“等级锁定”现象。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水平 区域差异 时空演化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障碍因子识别
11
作者 宋宏 邹正宏 +1 位作者 杨智杰 秦嫣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1,60,共7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考察了陕西省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区域差异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①陕西省城市整体韧性水平持续增长,但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扩大...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考察了陕西省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区域差异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①陕西省城市整体韧性水平持续增长,但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扩大,尤其是初期低韧性城市后期韧性增幅更显著。②韧性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布局特征,且东西方向的韧性差异更为突出。③区域总体韧性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起主导作用;陕南地区内部韧性差异在增大。④社会因素成为制约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西安市与其他城市在指标层的障碍因子具有明显差别,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人均GDP等是关键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分异与空间收敛性分析
12
作者 葛明 谭旭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7,共15页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义深远。基于此,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着力点,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义深远。基于此,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藏外)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序演进与空间收敛性特征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加速上升的动态趋势,其均值按照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地区的顺序依次递减;实体性要素的指数值和增速均高于渗透性要素;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缩小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格局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省份存在“与邻为善”的现象;全国及各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教育支出强度、涉农科技经费投入、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收敛进程。据此,建议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时序演进 空间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协调度分析
13
作者 姚翠友 田一凡 +1 位作者 王听听 石夫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
论文选定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使用综合评价、不均衡指数、GM(1,1)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系统协调性及未来城市韧性发展。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水平2010—2021年呈上升趋势... 论文选定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使用综合评价、不均衡指数、GM(1,1)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系统协调性及未来城市韧性发展。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水平2010—2021年呈上升趋势,高韧性水平城市占比显著提高,但城市间韧性差异仍然存在;(2)子系统中社会韧性水平最高,生态韧性水平最低,城市韧性从断崖式分布演变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状分布格局;(3)城市韧性提升期间,城市群边缘的较少城市系统协调性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城市的系统协调性呈破坏状态;(4)石家庄将在2024年发展为核心城市,2030年除邯郸外,其余城市均达到高韧性水平且呈现面状连续空间分布。结论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系统协调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演变 系统协调 韧性预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
14
作者 刘旭玲 王菲 +3 位作者 郭智溶 刘佳婕 申诗晨 杨明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为探究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1年新疆14个地州市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时空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时间方面,新疆整体非遗文化资源... 为探究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1年新疆14个地州市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时空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时间方面,新疆整体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度历经恶性耦合和拮抗耦合2个阶段,耦合协调发展历经低、中、高3个阶段;②空间方面,新疆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具备相似的空间偏移和空间集聚特征.各地州市整体耦合度分为拮抗耦合和恶性耦合2个阶段,耦合协调发展亦分为低、中、高3个阶段.大多数地州市耦合度水平较高,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克拉玛依市的耦合水平较低,处于恶性耦合阶段.同时,多数研究区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少部分地区处于低度和高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③新疆整体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需要通过整合区域非遗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塑造非遗旅游品牌;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主导,健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资源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文燕 郭海红 王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3,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事关农村经济增长,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此尝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 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事关农村经济增长,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此尝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Kernel密度估计、传统及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测算分解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等进行测度和识别。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及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各维度来看,农业绿色生产力及数字生产力发展状况较好,且研究期内数字生产力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各省份的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对邻近省份发展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差异来源。准则层方面的科技生产力和融合生产力、指标层方面的农村数字基地数量和一、三产业融合程度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时空分异 区域差异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佳颖 王艳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81,共12页
为科学评价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并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为科学评价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并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2—2021年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显著,评价分数由2012年的0.292上升到2021年的0.418;各子系统上,生产、生活系统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生产系统评价分数由2012年的0.223上升至2021年的0.470,生活系统由2012年的0.260上升至2021年的0.392,而生态系统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评价分数由2012年的0.537下降至2021年的0.442。从空间上来看,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显著,但各地区空间格局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出滇中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格局;生态系统呈现出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地区高于滇东、滇中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生产系统、生活系统都呈现出滇中、滇东北、滇东南高于滇西北、滇西南的空间分异特征。从驱动因素上分析,生活因素是影响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驱动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未来应结合不同区域间子系统的差异,因地制宜,最大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促进整体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区域差异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洲、区域尺度暴雨时空格局变化(1981-2010年) 被引量:30
19
作者 孔锋 王铸 +5 位作者 刘凡 方建 方佳毅 李孟阳 杨旭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4,共7页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代中期以来显著增加.在空间上,全球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马达加斯加岛、欧洲西南、东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东部、美国东部、南美洲中部以及一些狭长陡峭的山脉地带.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主要在南美洲、美国东部、东亚和南亚地区随着年代变化而呈现数值上的增长和区域上的扩张.随着年代变化,非洲西部地区呈现数值上的减少和区域上的缩减;2)在大洲尺度上,仅非洲和南极洲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减少趋势;3)在区域尺度上,暴雨增加的区域多于减少的区域,且增加最大的区域位于亚马逊河流域,减少最大的区域位于非洲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区域对比 时空格局 全球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4
20
作者 王晓娟 龚志强 +1 位作者 任福民 封国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5,共8页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