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9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关如泓 焦珂伟 +5 位作者 常禹 吕秋爽 李凯莉 郭文华 周思羽 刘志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49-6359,共11页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 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森林-城镇交界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独特的火源条件、可燃物结构及气候变暖导致交界域内的火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破环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交界域内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子,能够满足交界域火灾管理和预防策略制定的实际需求。基于黑龙江省1980—2009年的森林火灾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构建交界域内人为火、雷击火的空间分布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识别火灾高发区域,分析火灾发生密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交界域平均林火发生密度为0.0028次km^(-2)a^(-1),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对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人为火和雷击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黑龙江省东南部。火灾高发区域主要位于北部和东北部的森林地带,近年来并未显著扩张。本研究发展的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分布格局及高发区域时空动态辨识方法可有效地评估交界域火灾发生风险,为火灾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城镇交界域 空间点格局分析 林火 时空动态 高发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张海鹏 刘维明 +2 位作者 赵慧敏 叶哲隆 潘美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151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遗址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方向总体由EW向过渡到EN-WS向,核密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证明遗址分布呈现集聚现象。从旧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逐渐由分散的多核心布局演化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单核心布局。②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其中距水距离是影响四川省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坡度是影响四川省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的最大诱因。③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古人类生业模式经历了3次大的变迁。生业模式的变化促使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做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业模式 古人类遗址 时空分布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洞庭湖湿地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洪杨 张玉平 +1 位作者 符静 陈莲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88-193,共6页
开展湿地生态资产研究对于推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GIS技术,研究选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科考旅游、提供产品5个指标,揭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 开展湿地生态资产研究对于推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GIS技术,研究选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科考旅游、提供产品5个指标,揭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洞庭湖湿地生态资产总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提供产品价值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分区(县级行政区)显示,调蓄洪水、提供产品及净化水质的价值普遍呈增长趋势;除南县的调节气候价值先减少后增加外,其余地区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科考旅游的价值整体上以增加趋势为主。同时,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及科考旅游的价值集中分布于沅江市和岳阳县,而提供产品价值主要分布在鼎城区和华容县。武陵区和临澧县在各项指标上的价值均相对较低。此外,洞庭湖湿地生态资产的总体变化受湿地面积、水位及蒸发量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且部分区域应调整并优化其绿色发展政策以促进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资产 价值评估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9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4
作者 陈文彦 李婷 +3 位作者 孙俊颖 黄洁宜 冼智韬 李志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方差膨胀系数检验法识别耕地景观破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揭示其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总体呈小幅下降—持续上升—迅速降低的趋势,破碎度高值集中于粤西,低值集中于粤北,随时间变化破碎度高值由粤西和粤东转移至珠三角;2)农林牧渔总产值、城镇化率和GDP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演变影响显著,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驱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破碎化的关键动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进一步加剧了破碎化程度,生态及耕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对耕地破碎化起到减缓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度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进与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例
5
作者 李云霞 高世杰 李羚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6,共15页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分布格局、演进态势和多尺度效应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反E形”结构,以上海市和杭州市为高点,城市间保持“高高集聚-低低相邻”的正向空间集聚性,未出现明显的多维极化现象。(2)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动态区域变化过程中,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M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属于局部因素,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和就业结构属于全局因素。因此,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中除需关注全局因素外,还应注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以推动地方创新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时间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格局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民勤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6
作者 王怡璇 郝媛媛 +6 位作者 杨金顺 何生申 陈松清 刘雪霞 黄才成 孟哲 安春春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1402,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评估区域生态保护策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Landsat影像,利用改进型CASA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0-2020年(步长5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时空特征,明确了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评估区域生态保护策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Landsat影像,利用改进型CASA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0-2020年(步长5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时空特征,明确了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民勤盆地植被NPP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态势,空间表现为绿洲区高、荒漠区低的格局;20年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主要依赖于绿洲区,植被NPP显著增加(P<0.05)或极显著增加(P<0.01)主要集中于绿洲区乡镇居民区和农业生产区,而植被NPP显著减少或极显著减少主要集中于绿洲边缘和沙漠的过渡区。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两者交互呈双因子增强效应,这为民勤盆地未来植被系统的合理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时空格局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民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志高 李艳敏 +4 位作者 袁征 刘晓涵 舒馨月 刘嘉毅 郭超凡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2-1200,共9页
为摸清新疆棉花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本研究基于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对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棉花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 为摸清新疆棉花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本研究基于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对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棉花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增长时期(1988—2014年),棉花产量由17.12万t增至337.85万t,种植面积由22.13万hm^(2)增至197.00万hm^(2);波动下降时期(2015—2020年),棉花产量波动降至302.70万t,种植面积减至163.67万hm^(2)。1988—2020年,新疆大部分地市棉花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显著增加,但各地差异明显,南疆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地位突出,阿克苏、喀什和巴音郭楞三地对新疆棉花增产贡献为65.43%。北疆和东疆哈密棉花产量增速快于南疆地区,致使棉花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00.96 km,由喀什迁移至阿克苏。从贡献因素看,新疆棉花增产主要为种植面积主导(74.61%),未来新疆应将提高棉花单产作为保障棉花产量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生产 时空格局 棉花增产 贡献因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形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韦兰英 黄道京 +4 位作者 符如灿 郑海富 梁冬生 石新颜 马一琳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深入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优化防火和灭火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时间序列法对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森林类型的受损特征与火因构成,并分析森林火灾与地形和气象因子之间的相... 为深入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优化防火和灭火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时间序列法对广西南丹县2001-2020年森林火灾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森林类型的受损特征与火因构成,并分析森林火灾与地形和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南丹县较大森林火灾发生在2001-2008年,而一般森林火灾发生在2009-2020年。全县80%的森林火灾发生在每年的1-4月,且主要集中于县域范围从西北到东南的中间地带,为交通路网密集或人口聚集区。(2)对于不同森林类型,灌木林和荒山更易发生森林火灾,而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桉树林虽然发生火灾次数较少,但受损面积远高于灌木林和荒山。人为因素如生产性用火和非生产性用火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3)森林火灾受到地形特征以及海拔因素的综合影响,即使在火灾频率较低的地方,火灾发生后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扩散蔓延的范围也较大。(4)虽然南丹县森林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与主要气象指标的相关性较弱,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年份起主导作用的气象因子不同是森林火灾产生年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南丹县应当依据当地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和准确掌握气候变化,加大林火监测和管理力度以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并制定科学的林火管理和扑救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森林火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特征 地形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关付新 刘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161,共7页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时空格局演进的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谷物集中度由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口粮生产在中部地区和南方集聚,东北地区口粮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2)粮食、谷物、口粮生产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相对方位是粮食靠西,谷物向东北,口粮偏南;(3)粮食、谷物、口粮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4)粮食、谷物、口粮生产的时空格局受到受灾面积、人均GDP、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按照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升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实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制定更精准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重心转移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12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碳足迹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
13
作者 祁慧博 季鹏 +2 位作者 郑巧儿 赵婧 龙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91-2002,共12页
掌握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碳足迹的演变规律,对于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端探索减排路径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核算2001—2022年中国除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外的30个省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 掌握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碳足迹的演变规律,对于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端探索减排路径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核算2001—2022年中国除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外的30个省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观测期内的直接碳足迹总量下降,但人均直接碳足迹量则先降后增。2)各省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碳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高高、低低集聚区。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碳足迹的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经济、技术、贸易和食物消费结构,不同省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碳足迹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建议推出针对农村居民的兼顾营养与低碳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政策,通过价格干预、消费补贴、科普宣传等手段全方位促进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减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食物消费 碳足迹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时空分异、收敛特征及演进趋势
14
作者 胡庆山 宋凯 +1 位作者 曹际玮 张殿祥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7,共13页
把握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时空分异及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多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采用Dagu... 把握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时空分异及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多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马尔可夫链等方法,研究系统分析了其时空分异、收敛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整体趋升态势明显,但“由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分异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2)东、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呈缩小之势,而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则呈扩大之势;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程度近年呈缩小之势;3)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朝各自稳态水平演进;我国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备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两极分化和低水平地区增长乏力的潜在风险。对此,研究提出如下发展建议:1)“宏观调控+分域施策”,统筹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2)“示范引领+空间溢出”,推动全民健身跨区协同发展;3)“数智引擎+多元供给”,助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迭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 供给水平 时空分异 收敛特征 演进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江 曹生奎 +2 位作者 刘振梅 雷义珍 侯瑶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47,共12页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近23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EP值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70.85~240.01 g·m^(-2)·a^(-1),多年平均NEP值为204.5 g·m^(-2)·a^(-1)。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NEP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年NEP值的增加主要集中在FVC<10%和≥50%的区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流域年均NEP值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和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海拔升高而减弱。总体上,近23年来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均有利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格局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洁茹 叶长盛 +2 位作者 魏嶶 蔡鑫 汪礼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18,共12页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其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中林草生态、农业生产与水域生态空间的空间面积之和占城市群“三生空间”面积95%以上,它们与其他类型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推力。2)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空间”的“高水平耦合”占比由7.0%转变为4.0%,“高度协调”由2.5%转变为0.5%,在时间上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在空间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低值分布于水域与修水县、铜鼓县等山地地区,高值则集中于南昌县、进贤县等中部地区。3)地形、用地强度及路网密度是影响研究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呈现自然因素减弱,经济与社会因素增强的趋势,且因子间交互作用解释力普遍大于单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安全建设与有序协同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参考建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时空格局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频谱时空特征的认知负荷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雨佳 鞠翔宇 +1 位作者 于扬 李明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准确的认知负荷评估对于增强人机协调能力、提升人机共融系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认知负荷评估技术中,在提取和利用频谱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方面普遍缺少有效手段.本文针对脑电频谱图空间分辨率低的特点,引入... 准确的认知负荷评估对于增强人机协调能力、提升人机共融系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基于脑电信号的认知负荷评估技术中,在提取和利用频谱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方面普遍缺少有效手段.本文针对脑电频谱图空间分辨率低的特点,引入胶囊网络有效表征不同导联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针对脑电频谱图随时间波动的特点,设计了由长短期记忆网络等组成的时间特征学习支路,最终通过时空特征融合构建了一种新的认知负荷评估算法.基于公开数据集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的四分类正确率达到99.27%(被试内)和95.16%(跨被试),在现有算法中性能最优.消融实验表明,算法的时、空特征提取模块可分别对脑电频谱图的时空特征进行有效表征,所提出的双路网络结构能有效完成时空特征的高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评估 脑电频谱图 时空特征 时空双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梦飞 高凡 +1 位作者 徐燕 王翠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类型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呈现波动减少和波动增加趋势;(2)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来看,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科克托海湿地的主要景观类型;除林地外,其余各景观类型NP、PD、AI均呈增加趋势,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破碎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离散程度增加;LSI、SHDI与SHEI趋势增加而CONTAG减少,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丰富与多样性增加、景观连通性与蔓延性降低。(3)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2005年后,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科克托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87
20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