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6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chloride smoke particles in confined spaces 被引量:7
1
作者 Chen-youshi Xu Bing-ting Zha +2 位作者 Jia-qian Bao He Zhang Hong-xia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269-1280,共12页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short-range detection of anti-smoke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by laser fuzes,this study proposes a smoke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non-uniform continuous point source diffusion and investi...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short-range detection of anti-smoke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by laser fuzes,this study proposes a smoke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non-uniform continuous point source diffusion and investigates an experimental laboratory smoke environment using an ammonium chloride smoke agent.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composition,and mass flow distribution of the smoke were studied.Based on a discrete phase model and a kεturbulence model,a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smoke genera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of the smoke agent in a confined space.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oke mass concentration,velocity,and temperature in the space after smoke gener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motion law governing the smoke diffus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space was summarized.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smoke environment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moke plume changed from fan-shaped to umbrella-shaped during smoke generation,and then continued to spread around.Meanwhile,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smoke in the space decreased from the middle outward;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were small and stable.In the diffusion stage(after 900 s),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smoke above 0.8 m was relatively uniform across an area of smoke that was 12 m thick.Th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over time,following a consistent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attenuation was negligible in a very short time.Therefore,this system was suitable for conduct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aser fuzes in a smoke environment.Owing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the setup could reproduce the same experimental smoke environment by artificially controlling the smoke emission of the smoke agent.Overall,this work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effort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form smoke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ng lase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ok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fuze Smoke environment temporal distrib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fined space Smoke 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spatio-tempor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2
作者 QIN Chao GAO Xiaogu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3期578-592,共15页
Owing to the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generative model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However,they do not handl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well.Inspired b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se models,thi... Owing to the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generative model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However,they do not handl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well.Inspired b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se models,this paper designs a distributed spatio-tempor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TGAN-D)that,given some initial data and random noise,generates a consecutive sequence of spatio-temporal samples which have a logical relationship.This paper builds a spatio-temporal discriminator to distinguish whether the samples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or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ime and space coherence,and builds a controller for distributed training of the network gradient updated to separate the model training and parameter updating,to improve the network training rate.The model is trained on the skeletal dataset and the traffic dataset.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the proposed STGAN-D can generate logically coherent sampl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while avoiding mode collapse.In addition,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generate different styles of spatio-temporal samples given different random noise inputs,and the controller can improve the network training rate.This model will extend the potential range of applications of GANs to areas such as traffic information simulation and multiagent adversarial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ed spatio-tempor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TGAN-D) spatial discriminator temporal discriminator speed control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215.1 mm,北方地区仅为329.3 mm;各水资源一级区均出现连枯连丰现象,降水量越少的区域年际变化越显著;北方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0%~80%,南方地区则占50%~65%;1956—2016年全国降水量呈现出丰枯交替的现象,整体变化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年内分配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南方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5%,显著高于北方的18.5%;②中国水资源总量演变区域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总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南方产水系数普遍高于北方;③1956—2016年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为西北、东南略增,其余地区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总量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鼎盛 周小杰 +3 位作者 安文静 席进孝 徐大琴 郭丽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8-674,共7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病原学阳性数时空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鼠疫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rig... 目的分析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病原学阳性数时空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鼠疫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rigin 2024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以各乡镇作为空间尺度,应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性分析。结果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累计分离鼠疫菌440株,其中从旱獭体内分离出的菌株数最多(345株,78.41%),其余均从媒介中分离得到。从时间分布来看,7月和8月报告的检菌数最多(均为121株,27.50%);从地区分布来看,阿克塞县报告的检菌数最多(255株,57.9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4、2016和2021—2023年外,该疫源地各乡镇年检菌数整体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其中2020年空间聚集性最强(Moran's I=0.5212,Z=14.3970,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4—2023年该疫源地每年均存在“高-高”聚集区,主要为阿克塞县的红柳湾镇和肃北县的党城湾镇,“低-低”聚集区与鼠疫疫情低活跃度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年总检菌数的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最大值出现在疫情焦点的西部。结论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菌检出数在乡镇水平上整体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聚集区域主要在该疫源地的祁连山西段至阿尔金山段,应作为重点监测和防控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降低鼠疫发生与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鼠疫 流行特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EEMs-PARAFAC的长荡湖溶解性有机物(DOM)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
7
作者 宦娟 郑永春 +4 位作者 徐宪根 张浩 袁佳龙 李鑫城 周立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600,共10页
湖泊水质直接影响周边生态、人类健康和经济,而现代工业、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使得湖泊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深入了解变化、寻找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健康和人民生活水质安全。因此,基于三维荧光(3DEEMs)和平行因子(PARAFAC)方法,... 湖泊水质直接影响周边生态、人类健康和经济,而现代工业、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使得湖泊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深入了解变化、寻找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健康和人民生活水质安全。因此,基于三维荧光(3DEEMs)和平行因子(PARAFAC)方法,对2022年长荡湖及其周边面源的水质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光谱进行分析,探讨了长荡湖DOM的荧光组分来源及时空分布,同时对比周边面源荧光与湖体荧光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长荡湖水体的溶解有机质(DOM)荧光主要由两类荧光组分构成:类蛋白荧光组分(C1)和类腐殖质组分(C2、C3、C4)。这些组分与周边印染、生活排放以及水产养殖等源头的荧光组分相似度较高。长荡湖在不同水期各类荧光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丰水期,荧光强度主要集中于下游出湖口。长荡湖荧光特征参数FI的值为(1.68~1.75),BIX的值在(0.92~0.93),HIX的值在(0.56~0.7),表明长荡湖DOM的增量以内源为主。综合分析显示,长荡湖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水生动植物和藻类的腐解等内源增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与湖体DOM相关性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Chl-a和COD。本研究不仅对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三维荧光 平行因子分析 DOM时空分布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
8
作者 黄锐 王卓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5,共6页
森林火灾不仅会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危害。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林火的预测,同时为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历史数据,利用Excel、SPSS... 森林火灾不仅会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危害。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林火的预测,同时为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历史数据,利用Excel、SPSSPRO、ArcGIS等工具,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场总面积、受灾森林面积等指标,从2010年的峰值降至2021年的谷值,即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由7723起降至616起,火场总面积从116243 hm^(2)降至14124 hm^(2),受灾森林面积从45761 hm^(2)降至4457 hm^(2),但2017年与2022年出现反弹现象;2010-2022年,我国森林火灾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聚集态,多数省区市表现为“高高聚集、低低聚集”,即林火高发区域在空间上多毗邻,林火低发区域之间趋于相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分布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张海鹏 刘维明 +2 位作者 赵慧敏 叶哲隆 潘美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 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151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遗址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方向总体由EW向过渡到EN-WS向,核密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证明遗址分布呈现集聚现象。从旧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逐渐由分散的多核心布局演化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单核心布局。②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其中距水距离是影响四川省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坡度是影响四川省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的最大诱因。③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古人类生业模式经历了3次大的变迁。生业模式的变化促使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做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业模式 古人类遗址 时空分布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10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9年黑龙江省冻融指数和冻土分布时空变化研究
11
作者 宋成杰 周彦章 +1 位作者 戴长雷 涂维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和0.33℃/10 a。从1971-2019年,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和-5.04℃·d/a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和11.89℃·d/a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零星分布在中部山区,1970-2010s多年冻土的南界向北移动约2°左右,多年冻土的总面积从1970s的11.1万km^(2)缩减为2010s的6.53万km^(2),冻土分布与气温、地表温度和气温冻结指数的相关性最大,其空间分布与纬度和海拔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分析黑龙江省以及整个东北地区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冻土区自然冷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冻融指数 多年冻土 时空分布 冻土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CCME-WQI的太湖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12
作者 刘垚燚 翟凌阁 +3 位作者 曾鹏 汪逸凡 田恬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3,共14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Mn)及磷元素是持续性污染源,氨氮类营养盐为潜在污染因子,重金属是偶发性污染物.根据CCME-WQI的等级划分,流域水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水质空间分异明显,流域内南河、苕溪水系附近的水质“良好”.水质的时间变化明显,研究周期内CCME-WQI值持续增加;季节变化上,CCME-WQI值在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最低.CCME-WQI方法准确地评估了太湖流域水质,从而为我国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指数 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 太湖流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底栖微藻-泥沙组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周怡 张荷悦 +5 位作者 康梦涵 谷玉先 杨洪燕 龚明劼 周曾 张亚楠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底栖动物活动、沙源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季节性及空间性变化导致了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沉积物粒径分布的时空差异性,秋冬季底栖微藻生物量高出春夏季18.6%,约50%底栖微藻分布于表层0~1cm,春夏季中值粒径高出冬季17.8%;潮沟两侧水动力差异导致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泥沙组分的同步突变现象,凸岸区域淤积作用明显,细颗粒泥沙大量沉积,中值粒径减小约75%且微藻生物量增幅最高达113%,而凹岸区域侵蚀强烈,中值粒径增幅最高可达213%,生物量降低约76%;环境条件和微藻群落组成共同驱动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春秋季因温度及光照适宜,底栖微藻生物量与细颗粒泥沙组分含量的相关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夏冬季因气候极端,次表层相关性最高,夏季多样化的微藻群落增强了对各组分泥沙的生物稳定作用,而冬季硅藻的优势地位加强了对黏土及细粉砂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底栖微藻 泥沙组分 生物稳定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PM_(2.5)与O_(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翁雷霆 王鹏 +2 位作者 肖荣波 白晋晶 钟俊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 掌握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时空特征,对于支撑新形势下PM_(2.5)与O_(3)污染的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00-2022年PM_(2.5)和O_(3)数据,探讨了PM_(2.5)和O_(3)的变化趋势、周期、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但O_(3)浓度呈升高趋势;珠三角PM_(2.5)和O_(3)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PM_(2.5)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而夏季浓度相对较低;O_(3)污染则在秋季较严重,冬季浓度最低。PM_(2.5)和O_(3)浓度变化存在10个月左右的周期,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呈正相关,长时间尺度上为负相关,表明在年尺度上具有关联性。珠三角人口、GDP、温度、湿度等与PM_(2.5)浓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但与O_(3)浓度变化呈正相关,表明珠三角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对于PM_(2.5)污染控制具有明显效果,但是O_(3)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低温有利于PM_(2.5)生成,高温有利于O_(3)生成;相对湿度太大时,PM_(2.5)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风速越低越不利于PM_(2.5)和O_(3)扩散,其浓度越高。PM_(2.5)-O_(3)的协同污染控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 O_(3)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 被引量:1
15
作者 施玉北 李蓉 +1 位作者 曾妍 程胜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201,共18页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历史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矿产资源特点,以成矿省为单元对云南矿产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各成矿省成矿集中度(强度)依次为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三江(造山带)成矿省→华南(陆块)成矿省→腾冲(造山系)成矿省,各时代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首次厘定出云南省各时空域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59个、矿床成矿亚系列60个,构建了云南省区域成矿谱系,对重要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特征进行了总结,深化了对云南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的认识。提出云南具有巨大找矿潜力、近期可望实现找矿突破的香格里拉普朗-麻花坪地区钨铍铜多金属等13个远景区带,重点阐述了2个关键及重要矿产找矿远景区带(矿集区)勘查部署建议,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云南取得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云南卷 云南矿产资源 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成矿系列 区域成矿谱系 新一轮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进与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例
16
作者 李云霞 高世杰 李羚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6,共15页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分布格局、演进态势和多尺度效应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反E形”结构,以上海市和杭州市为高点,城市间保持“高高集聚-低低相邻”的正向空间集聚性,未出现明显的多维极化现象。(2)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动态区域变化过程中,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M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属于局部因素,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和就业结构属于全局因素。因此,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中除需关注全局因素外,还应注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以推动地方创新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时间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格局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香港近海浊度遥感监测研究
17
作者 孟仟 黄珏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浊度是评估水质状况的可靠指标之一,通过浊度监测能够有效反映水体健康状况,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安全利用。本文利用2016-2023年的Sentinel-2 MSI影像,通过构建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分析8 a间香港近海浊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 浊度是评估水质状况的可靠指标之一,通过浊度监测能够有效反映水体健康状况,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安全利用。本文利用2016-2023年的Sentinel-2 MSI影像,通过构建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分析8 a间香港近海浊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传统经验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K最近邻(KNN)模型,基于RF的浊度反演模型精度最高(R^(2)=0.71,RMSE=1.77 NTU,MAE=1.44 NTU)。结果表明,年均水体浊度的变化范围为4.02~4.16 NTU,近8 a呈波动下降趋势(-0.024 3 NTU/a),且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季均水体浊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4.54 NTU)、秋季(4.03 NTU)、春季(3.86NTU)、夏季(3.76 NTU)。本文利用气象数据及香港地区的污水处理投资数据,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影响浊度时空分布的因素。香港近海水体浊度与入海径流量、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并受到香港污水处理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此外热带气旋活动期内的降水量和风速与水体浊度变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近海 浊度 Sentinel-2 遥感反演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18
作者 翟杰休 王爱斌 +3 位作者 殷继艳 张博 闫淳 李勇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通过分析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面积、森林资源及森林火灾分布情况,总结该区域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面积为55.733 km^(2),占全市面积的4.27%,主要分布在安宁市的北部和东部,小面积的森林城镇交... 通过分析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面积、森林资源及森林火灾分布情况,总结该区域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面积为55.733 km^(2),占全市面积的4.27%,主要分布在安宁市的北部和东部,小面积的森林城镇交界域分布在安宁市的西北部和南部。森林火灾火点数目共有195场,其中发生在森林-城镇交界域区域的森林火灾有106场,火场分布整体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且发生在森林-城镇交界域的森林火灾多于安宁市西北部人员密集地区,安宁市森林火灾多与人为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建设火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森林防火设施以及应急救援体系等,针对安宁市森林-城镇交界域火灾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市 森林火灾 防控策略 森林-城镇交界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0年西北地区地表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勇 周子涵 +3 位作者 王澄海 肖栋 秦豪君 黄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0-1396,共17页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位于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新疆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其余站点风速大体减小。呈现减小趋势的站点数明显多于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呈现减小趋势站点平均地表风速大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的平均地表风速小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并且在2004年后明显增大。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与1979-2020年趋势分布相似,时间序列的年代际变化发生在2000年前后。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二模态除宁夏和陕西南部地区为负异常,其余站点大体均为正异常,其时间序列均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87/1988年和2003/2004年。1987/1988年的西北地区风速变化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重点分析了2003/2004年西北风速年代际变化成因的环流因子。从500 hPa位势高度2004-2020年与1988-2003年的合成差图可知,春季环流场呈现中亚-北欧的经向偶极子模态,夏季和秋季呈现为“丝绸之路”模态,冬季呈现“斯堪的纳维亚”模态,年平均呈现为北极涛动负位相。可见,2003/2004年前后四季和年平均环流背景变化都各有特点,它们如何影响中国西北地表风速2003/2004年的年代际变化的物理过程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风速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西北地区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nvLSTM-CNN预测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时空分布趋势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艳玲 马玉玲 +3 位作者 汪金涛 陈珂 林泓羽 陈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海洋渔场的变动由空间与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渔场时空演变信息的精准预测是海洋捕捞的关键。本研究利用1995-2018年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 海洋渔场的变动由空间与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渔场时空演变信息的精准预测是海洋捕捞的关键。本研究利用1995-2018年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和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提出了一种融合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Conv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渔场时空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引入特征提取模块,对时空因子进行编码,提取时空特征信息,同时采用CNN提取海洋环境变量的抽象特征,采用ConvLSTM提取渔业数据的高层时空关联信息,最后融合多种特征对渔场时空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1036,较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等传统渔场预报模型的预测误差降低15%~40%,预测的高产渔区与实际作业的高渔获量区匹配度为89%。该研究构建的渔场时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时空分布,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延绳钓渔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时空分布 融合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