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凯 刘志涛 +5 位作者 李海朝 张锴 王成坤 任锐 卢为国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0-675,共6页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 人工接种我国黄淮、长江流域及南方大豆产区流行SMV株系SC3、SC7和SC15、SC18及黄淮海流行SCN1号生理小种,对国内主要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参加2010—2012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22个参试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对SC3表现较好抗性(高抗、抗病)的品种32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2%,对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4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3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2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22%;对SC15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对SC18表现较好抗性的品种3个,占接种该株系品种总数的13.6%,同时对SC15和SC18表现较好抗性品种的2个,占接种2个株系品种总数的9.09%;近10年SMV抗性鉴定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抗SMV育种水平有所提高,新培育的中抗品种比率显著增加,感病品种比率下降。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仅沧豆11为高抗,高感品种34个,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6%和66.67%,其余为中间型(中抗和中感)。近10年SCN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我国抗SCN育种水平没有明显改善。鉴定出鲁98011-14、沧豆11、开豆41、鲁97013-1兼抗SMV和SCN两种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SCN_3过程中总酚含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军 杨庆凯 +2 位作者 王守义 王淑荣 王洪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4,共4页
大豆孢囊线虫 (SC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土壤一经感染 ,则极难防治。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性 ,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采用的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培育抗病品种首先要筛选和鉴定抗源材料。本研究采用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的野生、半野... 大豆孢囊线虫 (SC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土壤一经感染 ,则极难防治。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性 ,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采用的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培育抗病品种首先要筛选和鉴定抗源材料。本研究采用抗感大豆孢囊线虫的野生、半野生、栽培大豆在接种和未接种大豆孢囊线虫 3号生理小种条件下总酚含量动态变化以揭示其抗SCN3的生化机制。初步探讨了在SCN3侵染过程中 ,抗源生化指标总酚的表达情况 ,整个侵染期动态变化以及其与抗性关系 ,目的在于揭示抗源品种抗病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抗SCN3资源的筛选和鉴定及抗SCN3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为研究抗SCN3的遗传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 ,总酚可以作为鉴定SCN3生化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总酚 含量 动态分析 大豆孢囊线虫 抗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大刚 卢为国 +6 位作者 马莹 刘宁 陈珊宇 郑桂杰 杨中路 刘若淼 智海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9-953,共5页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韦柳利 孙艳春 +6 位作者 徐彬钰 李雨婷 王文霞 谢倚帆 常豆豆 马艺倩 李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为探讨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东生1大豆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温室盆栽和田间大区试验。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3个测试浓度包衣处理对大豆萌发和生长未产生不利... 为探讨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东生1大豆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温室盆栽和田间大区试验。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3个测试浓度包衣处理对大豆萌发和生长未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适当浓度有促进发芽的趋势;其中寡糖制剂在温室定量接种情况下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效为50.4%,在田间对大豆根腐病防效达72.6%;普利维和沃科森能增强大豆根系固氮能力;三种植物免疫调节剂对种子病害防效均达42.2%以上,增产5.35%以上。收获时三种制剂均能促进大豆成熟,其中寡糖处理使大豆植株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较为明显。因寡糖制剂增产和防病效果好,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根腐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源抗SCN过程中POD酶动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乔燕祥 高平平 +2 位作者 李莹 周建萍 刘剑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通过对大豆抗源抗孢囊线虫(SCN)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大豆抗源在抗病过程中是通过提高体内POD酶活性来抵御SCN的侵染,抗源品种POD活性和酶谱呈动态变化。在侵染高峰期(30~35d... 通过对大豆抗源抗孢囊线虫(SCN)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大豆抗源在抗病过程中是通过提高体内POD酶活性来抵御SCN的侵染,抗源品种POD活性和酶谱呈动态变化。在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原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且一些酶带受损以至消失。另外,证实了POD酶在抗病过程中参与木质素的合成。抗病过程中酶活性强弱及酶谱表达形式可作为大豆抗源抗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大豆 孢囊线虫 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感SCN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永军 盖钧镒 +2 位作者 邢邯 张志永 陈受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298,共6页
对组合RNg(抗)× 7705(感)的P1、P2、F1、F2、BC1F1和BC1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对SCN1号小种的抗性由4对相互独立的主基因、包括一对显性基因和三对重叠的隐性基... 对组合RNg(抗)× 7705(感)的P1、P2、F1、F2、BC1F1和BC1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对SCN1号小种的抗性由4对相互独立的主基因、包括一对显性基因和三对重叠的隐性基因决定。用 BSA法筛选在五个 BC1F2分离家系内具有多态性的 RAPD标记,发现 RAPD标记 OPA0191200在亲本间及 BC1F2分离群体内具有多态性,只能在感亲、 BC1F2家系 11和 43的感病单株中扩增出来,表明和这两个家系独有的感病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BSA法 RAPD标记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SCN机制及抗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练云 卢为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732,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引起的病害能给大豆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目前在SCN抗性机制研究方面的结果表明,大豆通过分泌一些小分子物质,如防御酶系、酚类代谢物质、植保素等来抑制SCN的发育,是大豆对SCN产生抗病性的一种...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引起的病害能给大豆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目前在SCN抗性机制研究方面的结果表明,大豆通过分泌一些小分子物质,如防御酶系、酚类代谢物质、植保素等来抑制SCN的发育,是大豆对SCN产生抗病性的一种抗性机制;在抗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大豆中的rhg1和rhg4位点是SCN病最重要的抗性位点,SCN中的果胶酸裂解酶(pel)、抗甜菜线虫同系物GmHs1pro-1、效应蛋白30C02、受体激酶GmRLK18-1是SCN病的抗性的关键基因和蛋白。本文针对大豆抗SCN机制研究及抗病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SCN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 生理小种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胞囊线虫(SCN)抗病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利 李英慧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9-1064,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该文对包括基于QTL定位获得的rhg1和Rhg4抗性位...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该文对包括基于QTL定位获得的rhg1和Rhg4抗性位点、基于比较基因组获得的线虫抗性基因Hs1pro-1同系物类的GmHs1pro-1和基于基因芯片获得的SCN抗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SCN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scn) 植物抗病基因 scn抗病候选基因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SCN)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树峰 李卫东 +6 位作者 刘世涛 卢为国 梁慧珍 王庭峰 张辉 赵志芳 孙文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用大豆种质PI88788和Peking与应县小黑豆的回交后代 (BC1 F2 )鉴定大豆对胞囊线虫(SCN)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 ,结果表明 ,抗源应县小黑豆对胞囊线虫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受隐性基因控制 ,与PI88788存在 1对基因差异 。
关键词 小黑豆 大豆胞囊线虫 scn 生理小种 抗性 遗传 回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蓖麻和大麻浸提液对SCN化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淑霞 潘冬梅 +4 位作者 魏国江 杜春玉 高宇 韩喜财 姜颖 《中国麻业科学》 2014年第2期72-75,84,共5页
利用亚麻、蓖麻和大麻三种植物不同器官浸提液对SCN卵和J2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亚麻根提取物显著促进胞囊孵化,且对SCN J2毒杀效果最好;同一植物根提取物对SCN J2毒杀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关键词 亚麻 大麻 蓖麻 大豆孢囊线虫 浸提液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氰基甲烷对大豆孢囊线虫毒性、防效及代谢的影响
11
作者 周晨 姜伟 +3 位作者 罗宁 郭炜 李惠霞 刘永刚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3-1572,共10页
在明确二硫氰基甲烷(MBT)对大豆孢囊线虫毒性、防效的基础上,利用浸渍法测定其对线虫运动行为、蛋白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MBT处理后,线虫形态完整,但运动迟缓;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线虫的活动性显著降低,随后线虫逐... 在明确二硫氰基甲烷(MBT)对大豆孢囊线虫毒性、防效的基础上,利用浸渍法测定其对线虫运动行为、蛋白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MBT处理后,线虫形态完整,但运动迟缓;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线虫的活动性显著降低,随后线虫逐渐死亡。高浓度MBT处理线虫后,线虫运动迟缓,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明显下降,较快出现死亡。MBT处理后,线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即出现显著降低,但受浓度的影响较小;随着MBT处理浓度的增大,线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AChE活性下降最显著,且浓度越高活性下降幅度越大;CAT、GST和SOD活性也明显降低,低浓度即可造成较大幅度的下降。离体试验和室内防效测定结果表明,MBT对二龄幼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0.5%MBT种衣剂对二龄幼虫和孢囊的防效分别为60.21%和63.18%。综合上述结果,推断二硫氰基甲烷通过破坏神经系统,抑制线虫运动,进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相关酶活性,最终导致线虫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氰基甲烷 大豆孢囊线虫 种衣剂 生理活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SCN_3种质资源的创新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守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2-64,共3页
大豆孢囊线虫 (SCN)是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它发生范围广、危害比较严重 ,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培育抗病品种首先需要筛选和鉴定抗源 ,得到优良抗源材料至关重要。为此 ,针对目前我国大豆抗SCN3 种质资源存在... 大豆孢囊线虫 (SCN)是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它发生范围广、危害比较严重 ,培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培育抗病品种首先需要筛选和鉴定抗源 ,得到优良抗源材料至关重要。为此 ,针对目前我国大豆抗SCN3 种质资源存在的弱点问题进行创新研究。采用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 3号生理小种的抗源与当地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对后代 (F6)进行盆栽抗性筛选和田间丰产性能鉴定 ,从中鉴定出抗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创新种质资源 ,为今后抗线虫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对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孢囊线虫 病害 抗病品种 种质资源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作者 梁炜萍 周园园 +2 位作者 张金姚 李一冰 郭永霞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明确田间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Bal-7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Ba1-7处理的大豆株高、主根长以及产量等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产量比对照处理增加29%。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3.35%和67.28%,说明该菌株对大豆有促生长作用以及对大豆胞囊线虫有防治效果。高通量测序及分析表明两组处理的土壤样本中的细菌菌群归属于35个门,112个纲,263个目,435个科,793个属;真菌菌群归属于12个门,36个纲,81个目,175个科,325个属。生防菌Ba1-7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物种总数和群落丰富度,但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无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子囊菌门以及假单杆菌属和单杆菌属丰度有所增加,说明该菌株可能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的菌群丰度来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阿氏芽胞杆菌Ba1-7 生物防治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SCN3抗性表型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长军 吴耀坤 +4 位作者 于吉东 刘冰 李建英 马兰 陈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47-51,共5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抗性,以东北地区常用作亲本的620份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经2020-2021年SCN3号生理小种田间病圃及室内盆栽接种鉴定。结果表明,2020年田间病圃鉴定对SCN3号生理小种表现中抗以上品... 为明确东北地区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抗性,以东北地区常用作亲本的620份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经2020-2021年SCN3号生理小种田间病圃及室内盆栽接种鉴定。结果表明,2020年田间病圃鉴定对SCN3号生理小种表现中抗以上品种(系)有30份,抗病种质仅占鉴定种质总数的4.84%,2021年对这30份中抗以上材料进行室内盆栽接种鉴定,除白农9号、嫩丰15外,其余品种(系)抗性级别鉴定与田间病圃结果一致。其中农庆豆24、农庆豆28、齐农5号、丰豆1号等13个中抗以上品种可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发区直接应用,MN0902CN、MN1701CN、中品03-5373、中品03-5297等9份抗病品系可用作种质资源创新抗病亲本,其他8份中抗品系可用作拓宽抗性基因遗传基础的复合杂交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抗性候选基因GmRSCN4-3克隆与功能初步鉴定
15
作者 韩英鹏 孙秋霞 +4 位作者 包冬芳 董海冉 张婵娟 赵雪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38,47,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土传专化性内寄生大豆根系的世界性大豆病害,二龄幼虫可入侵大豆维管组织周围,导致大豆根部组织变形并形成"合胞体",造成大豆生产严重损失。借鉴已有研...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土传专化性内寄生大豆根系的世界性大豆病害,二龄幼虫可入侵大豆维管组织周围,导致大豆根部组织变形并形成"合胞体",造成大豆生产严重损失。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为试验材料,克隆抗病候选基因GmRSCN4-3的CDS序列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3300-GmRSCN4-3,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感病材料东农50验证候选基因抗病性。结果表明,候选基因GmRSCN4-3在转基因植株与空白对照的雌虫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GmRSCN4-3参与大豆对大豆孢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抗性反应,研究为大豆抗SCN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病 抗性候选基因 基因功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试验新品系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于国宜 王大刚 +4 位作者 吴倩 胡晨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2-788,共7页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17
作者 李佳鑫 史凤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37-140,共4页
为调查不同野生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之间的拮抗关系,以野生大豆为材料,进行线虫病土栽培,调查野生大豆植株的叶片数、株高、根瘤数、叶色、叶形、荚果数、地上鲜重、地下鲜重、胞囊数,计算大豆植株的雌虫指数,根据雌虫指数分级标准... 为调查不同野生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之间的拮抗关系,以野生大豆为材料,进行线虫病土栽培,调查野生大豆植株的叶片数、株高、根瘤数、叶色、叶形、荚果数、地上鲜重、地下鲜重、胞囊数,计算大豆植株的雌虫指数,根据雌虫指数分级标准标出抗性等级。对野生大豆的9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野生大豆材料中,抗病材料有19份。聚类分析将36种野生大豆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是较为优异的抗病种质资源。该研究为栽培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回选择群体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18
作者 胡海波 刘迎春 +5 位作者 李峰 魏云山 王晓磊 康泽然 徐艳双 周学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22-25,29,共5页
为了筛选大豆胞囊线虫抗性材料,选育适合赤峰生态区的抗病优良品种,采用Ms6核不育系创建的大豆轮回选择群体后代材料58份,在2020—2021年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进行了鉴定,有49份材料鉴定结果稳定,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 为了筛选大豆胞囊线虫抗性材料,选育适合赤峰生态区的抗病优良品种,采用Ms6核不育系创建的大豆轮回选择群体后代材料58份,在2020—2021年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进行了鉴定,有49份材料鉴定结果稳定,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变异较为丰富,其中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7.23%,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4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性与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61处,58份品系可以分为3个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2.8756%,58份大豆品系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为A115、A113、A83、A111,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有较强的抗性,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不育系 大豆胞囊线虫 轮回选择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SCN位点rhg1与Rhg4在种质资源中的单倍型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3
19
作者 盛碧涵 刘兵 +5 位作者 陈秀兰 朱治佳 谭云夫 李文滨 赵雪 韩英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5-350,共6页
rhg1和Rhg4是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所具有的主要的抗性基因,利用与rhg1和Rhg4位点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和SNP标记对15份抗感病大豆种质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rhg1位点连锁SSR标记Satt309对抗病种质的检出率为55.56%,Rhg4位点连锁SSR标记S... rhg1和Rhg4是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所具有的主要的抗性基因,利用与rhg1和Rhg4位点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和SNP标记对15份抗感病大豆种质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rhg1位点连锁SSR标记Satt309对抗病种质的检出率为55.56%,Rhg4位点连锁SSR标记Sat_162对抗病种质的检出率为66.67%;rhg1位点序列引物PCR产物630bp位置存在腺嘌呤与胞嘧啶(A/C)突变,感病等位为A碱基,抗病等位为C碱基,在Rhg4位点标记引物SHMT的PCR产物上2 749 bp位置存在胞嘧啶和鸟嘌呤(C/G)突变,感病等位为C碱基,抗病等位为G碱基。rhg1和Rhg4位点内SNP对抗病种质的检出率分别为77.78%和100%。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设计rhg1和Rhg4位点SNP标记,在扫描温度为65℃起始,60℃保持,94℃终止时可得到理想的分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病 rhg1 Rhg4 微卫星标记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豆胞囊线虫SCN3-11位点的KASP标记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田宇 杨蕾 +1 位作者 李英慧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00-1611,共12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严重危害世界范围大豆生产的害虫,采用合理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损失。为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加速抗病品种培育,本研究针对前期发现的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小种(SCN3)抗性显著关...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严重危害世界范围大豆生产的害虫,采用合理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损失。为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加速抗病品种培育,本研究针对前期发现的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小种(SCN3)抗性显著关联的非同义变异SNP位点Map-5149,开发高通量、低成本的新型分子标记—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 KASP), GmSNAP11-5149。利用GmSNAP11-5149鉴定了来自8个国家的202份代表性大豆抗感资源,发现141份材料携带抗病基因型GmSNAP11-5149-AA,平均雌虫指数为6.2%,极显著低于58份携带感病基因型GmSNAP11-5149-GG材料的雌虫指数(61.1%),方差分析表明, GmSNAP11-5149与胞囊线虫的抗性显著相关(F=44.18,P<0.0001),对抗病材料的选择效率达到92%,GmSNAP11-5149可作为一个实用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选育和抗病种质资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KASP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