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及资源潜力
1
作者 祁尧刚 孟勇 +6 位作者 周霖 朱兴明 王伟 张吉廷 郑若蕾 许星辰 李得忠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10,共14页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最具有找矿意义的金矿类型,查明区带上该类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意义重大。在梳理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带上该类金矿床成...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最具有找矿意义的金矿类型,查明区带上该类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金矿找矿突破意义重大。在梳理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带上该类金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昆仑成矿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分布严格受控于断裂,成矿时代集中在印支期;该类金矿床在成矿要素和成矿模型上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金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就位于NW、NWW向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中,中—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占据成矿物质的主导位置,老地层中的Au元素可能不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成矿带上显示出中—东部分布密集,西部稀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成矿带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矿床特征 成矿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时限:来自瓦勒尕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2
作者 郭香敏 丁枫 +4 位作者 凡韬 孙瑶 黄仕宗 蔺吉庆 霍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46,共25页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早泥盆世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本文对沟里地区瓦勒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花岗质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4.2±2.3 Ma,花岗...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早泥盆世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本文对沟里地区瓦勒尕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区花岗质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4.2±2.3 Ma,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16.9±5.3 Ma。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富硅、富碱、富铝和弱过铝质特征,二者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普遍具弱负铕异常,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研究认为,瓦勒尕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二者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在414 Ma时尚未完全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原特提斯洋 花岗质岩石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4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杨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9-500,共12页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夹有少量大理岩、片麻岩和石英岩,其原岩主要为砂岩、杂砂岩及少量泥质岩。岩石具较高的SiO2(平均为69.82%)、Sr(平均为559.60×10^-6)、Ba(平均为194.68×10^-6)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与大陆上地壳丰度很相近,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有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出源区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长英质,来源于上地壳,很少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化学蚀变指数为49.70-75.95、成分变异指数为1.32-2.01,表明物源区风化程度较低,处于寒冷、半干旱的气候区,是活动构造带的首次沉积。变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与共生的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共同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形成弧后小洋盆的地质过程,进一步证实东昆南构造带的早古生代板块体制应该属于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东昆南构造带 纳赤台岩群 变沉积岩 地球化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2
4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高景民 刘成军 王学良 魏方辉 张刚 杨忠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2-1195,共14页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 东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6
5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6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陈国超 刘成军 李小兵 杨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0-254,共15页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Ma),可划分为2 559Ma、1 341~1 472Ma、918~1 142Ma、557~595Ma、459~49...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Ma),可划分为2 559Ma、1 341~1 472Ma、918~1 142Ma、557~595Ma、459~497Ma 5个年龄段,前4组为继承锆石年龄,反映研究区早期构造-岩浆事件,459~497Ma年龄谱段的锆石具有较好的生长韵律环带,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7.9)Ma(MSWD=0.59,n=11),代表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形成时代,即形成于奥陶纪。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原岩均为玄武岩,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Mg#介于43.09~46.44,反映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绿帘绿泥钠长片岩属于碱性玄武岩;Mg#介于57.20~76.00,相对接近原始岩浆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前者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后者具有E-MORB和OIB特征,其岩浆源区更富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火山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是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成弧后小洋盆的物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变火山岩 纳赤台岩群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3 位作者 孙圣思 张菲菲 何登峰 孙娇鹏 柳小明 杨钊 程斌 惠博 岳远刚 周波 程超 杨子强 史小辉 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69-797,共29页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带 秦岭造山带 祁连造山带 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国灿 贾春兴 +5 位作者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马尔争-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华力西造山 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构造与演化 高原隆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董云鹏 赖绍聪 +14 位作者 第五春荣 杨钊 孙圣思 陈丹玲 龙晓平 朱韧之 李玮 何登峰 孙娇鹏 苟龙龙 程斌 史小辉 张菲菲 柳小明 惠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5-950,共16页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对“十字构造带”的主要研究进展:①建立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东段秦岭造山带的精细演化过程;②确定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西段昆仑—祁连—阿尔金的构造关系;③厘定了“十字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构造属性;④重建了扬子板块西缘汉南—龙门山—川滇构造带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以及古生代—中生代深部动力学;⑤揭示了“十字构造带”交接区的深部结构-动力学-浅表构造地貌的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带 十字构造带 东亚大陆 陆内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被引量:28
9
作者 倪晋宇 胡道功 周春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纳赤台群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二峰 张桂林 +2 位作者 邱炜 李焕学 孙照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4,共9页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侵入体为新发现岩体,根据锆石U-Pb测年,其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及少量斜长岩、闪长斑岩,通过对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Na2O的含量均远大于K2O的含量,显示富Na特征...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侵入体为新发现岩体,根据锆石U-Pb测年,其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及少量斜长岩、闪长斑岩,通过对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Na2O的含量均远大于K2O的含量,显示富Na特征。Al2O3含量为13.21%~16.03%,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含量逐渐增高,显示基性岩中富Mg特征。w(Al2O3)>w(K2O+Na2O+CaO),属铝过饱和的岩石类型。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现象明显,显示出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δEu=0.61~0.94);微量元素以富集Ba、Th、Zr等元素、亏损Nb等元素为特征。岩石组合类型为较典型的TTG特征。结合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该岩体是古特提斯洋在早奥陶世裂解而由南向北俯冲下形成的岛弧环境下的产物。结合侵入体的时代及野外路线观察,对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局部重新进行了厘定,其时代为早奥陶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马尔争地区 东昆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图正长花岗岩年代学和成因及对东昆仑东段稀土元素成矿地质背景的约束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国超 陈孝珍 +8 位作者 裴先治 魏均启 张勇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刘成军 季宪军 吴树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990,共20页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O_(3)=12.58%-13.06%),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6-1.03之间,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哈图正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67-0.91);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较高的Mg^(#)值。以上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壳源特征,为镁铁质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岩浆再经过分异形成。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岩浆岩分布以及沉积地层特征显示,早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处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阶段,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引起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稀土元素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构造环境 东昆仑东段 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事件及柴西南盆地原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金龙 汪劲草 +3 位作者 周莉 赵小花 刘东 宋召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510,517,共7页
柴西南盆地原型的研究由于其复杂的地质背景存在众多争论。根据盆山耦合理论,从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受制于共同应力场的角度,结合二者资料及野外考察,对东昆仑山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进行了厘定。以此为基础,对柴西南盆地原型... 柴西南盆地原型的研究由于其复杂的地质背景存在众多争论。根据盆山耦合理论,从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受制于共同应力场的角度,结合二者资料及野外考察,对东昆仑山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进行了厘定。以此为基础,对柴西南盆地原型的形成与改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新生代以来,东昆仑造山带与柴西南盆地一起共同经历了多期挤压与伸展事件。其中,早、中侏罗世东昆仑山可能经历了造山后伸展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中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的直接成因;新生代早、中期的伸展环境及昆北断裂、阿尔金断裂的右行走滑可能是新生代柴西南原型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期挤压事件对前期原型盆地有着重要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盆地 东昆仑造山带 新生代 盆地原型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地区花岗岩类构造混杂现象研究——以清水泉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云海 张克信 拜永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4,共4页
通过对东昆仑东段清水泉地区花岗岩类的详细野外研究,提出造山带地区岩浆岩中普遍存在构造混杂现象,并把构造混杂岩浆岩分为构造岩浆岩片和准构造岩浆岩片两类,为造山带地区侵入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造山带 花岗岩类 构造混杂 东昆仑 清水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恢复为例
14
作者 蔡雄飞 魏启荣 +2 位作者 王岸 王浩霖 罗中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6,共9页
大陆古海洋学是指现代大陆上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研究,也可称为造山带古海洋学。实践表明,传统方法无法恢复大陆古海洋;因为造山带古海洋内部已经失序和移位。它的工作方法以反序研究方法为主,从现存的岩石组合(块)的物态、时态(时序)、相... 大陆古海洋学是指现代大陆上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研究,也可称为造山带古海洋学。实践表明,传统方法无法恢复大陆古海洋;因为造山带古海洋内部已经失序和移位。它的工作方法以反序研究方法为主,从现存的岩石组合(块)的物态、时态(时序)、相态(相序)、位态(位序)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和变质历程,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本文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的恢复为例,指出反序法最具针对性,是大陆古海洋研究不可缺少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古海洋 活动论 反序 构造古地理恢复 纳赤台岩群 东昆仑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武若晨 顾雪祥 +5 位作者 章永梅 何格 康继祖 余福承 冯李强 徐劲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6-733,共18页
东昆仑地区发育一套显生宙碎屑岩地层,包括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中—上奥陶统纳赤台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中三叠统希里科特组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研究区砂岩的CIA值反映沙松乌拉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 东昆仑地区发育一套显生宙碎屑岩地层,包括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中—上奥陶统纳赤台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中三叠统希里科特组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研究区砂岩的CIA值反映沙松乌拉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其余各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低。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组砂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包含少量中性成分。La、Ce、Th、U、∑REE含量和La/Sc、Th/Sc、Sc/Cr、La/Y比值指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洪水川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希里科特组砂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八宝山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认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阶段,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阶段,洪水川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希里科特组砂岩形成于陆(弧)陆初始碰撞阶段,八宝山组砂岩形成于陆陆全面碰撞—碰撞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砂岩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 原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都兰县色德日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岳维好 周家喜 +2 位作者 高建国 黄艳华 贾福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0-278,共9页
为探讨青海都兰县沟里地区基性脉岩的成岩时代与构造环境,理解早古生代东昆仑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沟里地区发育的色德日辉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观察显示,色德日辉绿岩蚀变强烈,但仍保留... 为探讨青海都兰县沟里地区基性脉岩的成岩时代与构造环境,理解早古生代东昆仑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沟里地区发育的色德日辉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观察显示,色德日辉绿岩蚀变强烈,但仍保留明显的辉绿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辉绿岩的SiO_2含量(45.70%~46.70%)与基性岩相当,属亚碱性玄武岩系列;全岩的CaO含量较高(19.64%~21.50%),与碳酸盐化、云母化等蚀变特征吻合;全岩稀土总量较低(64.53×l0-6~182.99×l0^(-6)),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其δEu为0.80~0.96、δCe为0.84~0.92,均呈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Y)。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岛弧玄武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17.4±3.2Ma,形成于晚志留世。研究表明,色德日辉绿岩是俯冲板片的消减作用引发地幔物质产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形成与晚志留世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辉绿岩 青海 东昆仑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中构造带沟里地区浅变质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颜全治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陈有炘 胡晨光 张玉 王兴 彭思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65-181,共17页
东昆中构造带具有复杂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其中沟里地区出露的原划石炭系浅变质沉积地层是东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基质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属性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 东昆中构造带具有复杂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其中沟里地区出露的原划石炭系浅变质沉积地层是东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基质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属性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对浅变质沉积地层变砂岩碎屑锆石进行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碎屑锆石年龄谱可分为4组:(1)加里东期(499~565Ma)。(2)新元古代中期至早期(693~969Ma)。(3)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中期(1254~1967Ma)。(4)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2348~2776Ma)。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浅变质沉积地层形成时间在427~499Ma,应归属于早古生代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其沉积物源以新元古代早期至中期响应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的物质记录及新太古代—元古代结晶基底为主,少量东昆仑地区加里东期与原特提斯洋扩张俯冲相关岩浆岩。东昆中构造带沟里地区基质地层主要是早古生代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而不是前人认为的石炭纪地层。东昆中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在早古生代末期就已经基本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中构造带 浅变质沉积地层 沉积物源 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古特提斯后碰撞阶段伸展作用:来自晚三叠世岩浆岩的证据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陈有炘 王盟 高峰 李小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1-208,共18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对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分布特征和岩石成因进行研究,探讨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是古...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对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分布特征和岩石成因进行研究,探讨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是古特提斯演化过程中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岩浆岩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辉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并且广泛出露具埃达克质特征的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出露规模与俯冲阶段相比,规模较小,一般以小岩体、岩株和岩脉侵入于早期岩体和地层中。东昆仑晚三叠世岩浆岩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具有一定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类型不同时分异程度、富集和亏损程度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岩的同位素特征与晚二叠世-三叠纪镁铁质岩浆岩近似,部分具有更高的εNd(t)和εHf(t)值。镁铁质岩浆岩、普通花岗岩、埃达克质岩浆岩在东昆仑各个构造带皆有分布,A型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构造带(东昆北)的阿牙克库木湖-香日德断裂附近。东昆仑晚三叠世镁铁质岩浆岩具有弧岩浆岩特征,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物。普通花岗岩和埃达克质岩浆岩多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少量埃达克质岩浆岩由于与地幔的交代作用,具有幔源特征。A型花岗岩为残留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普通花岗岩、埃达克质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由于岩浆混合作用,具幔源特征。构造环境研究表明,东昆仑在晚三叠世进入古特提斯演化的后碰撞阶段。巴颜喀拉地块同东昆仑地块的持续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密度增大,使岩石圈重力不稳定发生拆沉作用,引发岩石圈地幔减压熔融,产生大量的镁铁质岩浆岩;镁铁质岩浆底侵不同类型地壳熔融及拆沉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岩浆交代地幔,以及岩浆混合和岩浆后期演化,形成了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丰富多样的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后碰撞 构造演化 东昆仑造山带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学研究及其对川东褶皱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晨旭 仝亚博 +2 位作者 杨振宇 杨向东 孙欣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0-300,共21页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_(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川东褶皱带 沅麻盆地 古地磁 构造变形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中构造带清水泉地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
作者 彭思钟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颜全治 王兴 张玉 胡晨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12-226,共15页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构造混杂岩块、古老基底岩系及原地沉积岩系组成,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都兰县清水泉地区的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中出露了一套变质沉积地层,作为清水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基质岩系,研究其形成时代、构造归属以...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构造混杂岩块、古老基底岩系及原地沉积岩系组成,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都兰县清水泉地区的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中出露了一套变质沉积地层,作为清水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基质岩系,研究其形成时代、构造归属以及沉积物源,对于了解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的时代归属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为1847~437Ma,可进一步划分为1847~1729Ma、1 558~1400Ma、1 295~1 112Ma、965~749Ma、552~437Ma 5个年龄段。通过年代学、岩相学和区域对比研究,将浅变质沉积岩的形成时代限定为(490±2.6)^(427±4)Ma,为早古生代,归属于下古生界纳赤台群,同时进一步限定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形成于早古生代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变沉积岩 纳赤台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