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和SOD活性及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康宇薇 杨薇 +2 位作者 马石杰 周薇 邓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8,共7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74名志愿者(健康体检组)。MHD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行CAC分数(CACs)评定,并将其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分析不同钙化程度组患者血清中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与CACs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体检组比较,MHD组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无钙化组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钙化组比较,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度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HD患者血清SOD活性与CACs呈负相关关系(r=-0.484,P<0.01),sICAM-1和sVCAM-1水平与CACs呈正相关关系(r=0.441,P<0.01;r=0.561,P<0.01)。结论: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异常,并且随着SOD活性降低和sICAM-1及sVCAM-1水平升高,MHD患者的CAC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和尿液sICAM-1、sVCAM-1水平检测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岩杰 李玉蕊 +5 位作者 赵丽丽 张建 梅晓峰 丁樱 翟文生 任献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和尿液中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HSP患儿67例,其中无肾损伤37例(NO-HSPN组),有肾损伤30例(HSPN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尿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和尿液中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HSP患儿67例,其中无肾损伤37例(NO-HSPN组),有肾损伤30例(HSPN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尿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常规方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结果:3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17和1.408,P均>0.05),尿液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613和14.425,P均<0.05)。NO-HSPN组和HSPN组尿液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NO-HSPN组和HSP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sVCAM-1水平在HSPN组较NO-HSPN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HSPN组尿液sVCAM-1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625,P=0.003)。结论:HSPN患儿尿液sICAM-1和sVCAM-1水平增高,其中尿液sVCAM-1可以用于肾脏免疫炎性损伤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申文祥 党瑜华 +1 位作者 陈魁 黄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F-κB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瑛 谢秀梅 刘惠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治疗后核因子 κBp6 5 (NF κBp6 5 )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1(sICAM 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伐他汀治疗组(阿伐他汀组 ,37例 )及常规治疗...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治疗后核因子 κBp6 5 (NF κBp6 5 )阳性率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1(sICAM 1)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伐他汀治疗组(阿伐他汀组 ,37例 )及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31例 ) ,治疗前及治疗 12周后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血浆sICAM 1浓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6 5阳性率 ,比较两者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 12周后 ,常规治疗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阿伐他汀组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阿伐他汀对ACS患者有抗炎和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F κB活性和s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F-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炎性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瑞玉 巫远忠 +3 位作者 范火亮 许先吟 罗耀光 胡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17-120,共4页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l]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白介素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sICAM-1、sVCAM-1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华香 王彩花 朱永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测定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 ,探讨sICAM 1、sVCAM 1与IL 1、TNF、IFN γ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 30例活动性RA患者与 30例健康对照者sICAM 1、sVCAM 1、IL 1、TNF、I... 目的 :测定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sICAM 1、sVCAM 1水平 ,探讨sICAM 1、sVCAM 1与IL 1、TNF、IFN γ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 30例活动性RA患者与 30例健康对照者sICAM 1、sVCAM 1、IL 1、TNF、IFN γ水平。结果 :RA患者血清sICAM 1、sVCAM 1、IL 1、TNF、IFN 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sICAM 1与IL 1、IFN γ正相关 ,与RF亦呈正相关 ,sVCAM 1与IL 1、TNF、IFN γ正相关 ,与ESR、CRP、Stock指数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清sI CAM 1、sVCAM 1水平显著升高 ,sICAM 1、sVCAM 1可能参与RA发病过程 ,sICAM 1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sVCAM 1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SICAM-1 SVCAM-1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平滑肌细胞表达VCAM-1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丽敏 瞿智玲 宗义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21,105,共4页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否诱导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ox-LDL刺激后,原代培养小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VCAM-1 mRNA和蛋白的情况。结果 ox-LD...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否诱导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ox-LDL刺激后,原代培养小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VCAM-1 mRNA和蛋白的情况。结果 ox-LDL作用后,平滑肌细胞VCAM-1 mRNA经原位杂交显色,细胞平均吸光度(A)值为0.2005±0.0190,与对照组(0.1446±0.0055)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F=137.12,P<0.01)。平滑肌细胞VCAM-1蛋白表达经免疫组化显色后,细胞平均吸光度值为0.1295±0.0240,较对照组(0.0687±0.0085)亦有所增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F=94.58,P<0.01)。结论 ox-LDL能够诱导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高水平的VCAM-1 mRNA和蛋白,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修饰 低密度脂蛋白 平滑肌细胞 表达 VCAM-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s-ICAM-1,s-VCAM-1和vWF的含量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章庆春 尹海辉 尹邦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和心肌损害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空腹抽取4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s-ICAM-1,s-VCAM-1和vWF含量。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中s-ICAM-1,s-VCAM-1,vWF浓度都高于健康人群(P<0.01);而且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浆中s-ICAM-1浓度高于风心病无房颤患者(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风湿热静止后心脏瓣膜和心肌的损害与高表达的s-ICAM-1,s-VCAM-1和vW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164-2166,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生化指标、IMT及血清sVCAM-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sVCAM-1、BMI、2 hPG和HOMA-IR有关(P<0.01)。结论血清sVCAM-1水平与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sVCAM-1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洪竹 刘金星 +3 位作者 曹治宸 李兵顺 汤慧华 冯忠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0-231,共2页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与T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血清sICAM - 1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肝细胞坏死程度 ,不能直接影响其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晓泓 周红文 +3 位作者 张梅 刘超 狄福松 何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结果:经过12周治疗,试验组sVCAM-1含量降低了3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sV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VCAM-1含量降低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同时还能抑制sVCAM-1的产生,有助于防治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增敏剂 吡格列酶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NF-κB及黏附分子的影响
13
作者 钟惠菊 张颖 +1 位作者 李强翔 李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分为三个处理组:①模型1组,后肢肌肉注射盐水;②模型2组,后肢肌肉注射空病毒rAAV2/1;③治疗组,后肢肌肉注射rAAV2/1-Acrp30。治疗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比较三组之间血清sICAM-1,sVCAM-1及主动脉处NF-κBp6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血清sVCAM-1、sICAM-1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主动脉NF-κBp65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rAAV2/1-Acrp30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核转录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肾炎中医风湿内扰证候与血Fractalkine及尿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梅 严小倩 +1 位作者 鲁盈 刘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狼疮肾炎患者血Fractalkine(FKN)以及尿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水平及实验室常用指标与中医风湿内扰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66例狼疮肾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风湿内... 目的:通过分析狼疮肾炎患者血Fractalkine(FKN)以及尿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水平及实验室常用指标与中医风湿内扰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66例狼疮肾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风湿内扰组36例及非风湿内扰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同步留取血、尿标本,ELISA法检测86例标本血Fractalkine与尿VCAM-1水平,综合分析风湿内扰证候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风湿内扰组患者较非风湿内扰组易出现发热乏力(45.8%VS 19.2%)、关节炎(29.2%VS 3.8%)、高血压(35.9%VS 7.7%)、浮肿(41.7%VS 0%)(P<0.05);(2)风湿内扰组患者血Fractalkine(1.78±1.19 VS 0.94±0.83)及尿VCAM-1(62.37±27.65 VS 27.21±30.1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风湿内扰组(P<0.01);血红蛋白定量(113.29±29.21 VS 127.04±12.32)、血白蛋白定量(34.77±6.92 VS 43.33±3.08)均低于非风湿内扰组(P<0.05);风湿内扰组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2170.01±1469.30 VS 278.25±178.86)、尿红细胞定量(10.00(0.75,20.00)VS 0.00(0.00,0.75))均高于非风湿内扰组,(P<0.01);风湿内扰组中血C3水平低于非风湿内扰组,ANA滴度、anti-dsDNA及anti-SM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组(P<0.05);风湿内扰组SLEDAI积分、BILAG积分均高于非风湿内扰组(P<0.01);(3)风湿内扰证候与血Fractalkine、尿VCAM-1、尿红细胞、24 h尿蛋白、SLEDAI积分、BILAG积分、ANA滴度呈正相关(P<0.01),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4)风湿内扰组病理类型以IV型及IV+V型为主。结论:狼疮肾炎风湿内扰证候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当临床出现风湿内扰证时需警惕狼疮肾炎疾病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风湿内扰 血Fractalkine 尿血管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ICAM-1、IGF-1水平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褚忠海 王文静 韩丽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将54例SIVD患者分为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 D)组(n=22)和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SVMCI)组(n=32)...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将54例SIVD患者分为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 D)组(n=22)和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SVMCI)组(n=32),29例认知评价正常者为对照组,使用Mo 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测量和比较血清s ICAM-1、IGF-1水平,并将认知功能评分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SVa D组和SVMCI组血清s 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IGF-1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s ICAM-1水平与Mo C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86,P=0.092);血清IGF-1水平与MoCA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r=0.332,P=0.0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教育年限等相关危险因素后,血清IGF-1水平与认知功能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β=0.234,P=0.024)。结论 SIVD患者血清s ICAM-1水平显著升高,与认知功能损害无明显相关性;SIVD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降低,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认知障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承辉 田红林 +2 位作者 康小龙 刘晶 卢军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 目的观察刺山柑总生物碱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青霉胺组(125 mg·kg^(-1))及刺山柑总生物碱小(225 mg·kg^(-1))、中(450 mg·kg^(-1))、大(900 mg·kg^(-1))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背部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建立SSc模型,成模后受试药组小鼠背部外敷刺山柑总生物碱乳膏,青霉胺组给予青霉胺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背部外敷不含药基质,每天1次,连续60 d。末次给药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VEGF及血清ET-1、sVCAM-1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刺山柑总生物碱大剂量组SSc小鼠皮肤VEGF及血清ET-1水平降低(P<0.05或P<0.01),血清s VCAM-1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刺山柑总生物碱对SSc VEGF与ET-1异常表达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总生物碱 系统性硬皮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素-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核因子-κB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银萍 薛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患者和对照组血浆sVCAM-1和NF-κB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AMI组、UAP组外周血浆sVCAM-1、NF-κB的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2)。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9,P=0.819)。AMI组、UAP组NF-κB、sVCAM-1表达均高于SAP组,AMI组NF-κB、sVCAM-1表达明显高于UAP组(P=0.000,P=0.000),且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与sV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9)。结论:NF-κB、sVCAM-1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二者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sVCAM-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s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突发性耳聋 被引量:7
18
作者 努尔比亚.米尔扎木 亚力坤.亚生 阿依恒.曲库尔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芩颗粒在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其炎性指标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白佳利 李林 +6 位作者 张楠 张鑫磊 阿丁嘎 武俊 王凤春 孙丹雨 董冠中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辛芩颗粒治疗对其临床症状、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该院从2021年10月—2022年9月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 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辛芩颗粒治疗对其临床症状、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该院从2021年10月—2022年9月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辛芩颗粒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把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中医症状评分、血清相关因子、细胞免疫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喷嚏、流涕、鼻堵和鼻痒症状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bin 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ad 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外周血CD_(3)^(+)、CD_(4)^(+)水平及CD_(4)^(+)/CD_(8)^(+)比值降低,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外周血CD_(8)^(+)水平升高,而对照组相较于观察组,处于较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芩颗粒应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中医症状,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且无较大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芩颗粒 过敏性鼻炎 炎性指标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罗瑛 谢秀梅 刘惠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 :探讨NF κBp6 5阳性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 ,C 反应蛋白 (CRP)浓度与冠心病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ICAM 1和C 反应蛋白浓度 ;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 目的 :探讨NF κBp6 5阳性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 ,C 反应蛋白 (CRP)浓度与冠心病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ICAM 1和C 反应蛋白浓度 ;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 κBp6 5阳性率。结果 :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浓度水平在基线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 (SA)组和对照组 (P <0 .0 1 ) ,3个月后复查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血浆CRP浓度在基线AMI组和UAP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 (P <0 .0 1 ) ,3个月后复查CRP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NF κBp6 5阳性率和sICAM 1 ,C 反应蛋白浓度与冠心病不同类型斑块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炎性因子 核因子-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