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良1号猕猴桃贮藏过程中糖酸含量估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刘丽 杨天意 +4 位作者 董聪颖 石彩云 司鹏 魏志峰 高登涛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6,共11页
【目的】针对传统化学方法测定猕猴桃品质存在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破坏性检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方法】以110个米良1号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deliciosa‘Miliang-1’)样本为研究对象,利... 【目的】针对传统化学方法测定猕猴桃品质存在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破坏性检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方法】以110个米良1号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deliciosa‘Miliang-1’)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仪采集不同贮藏时间果实的高光谱反射光谱。利用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法(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 sampling,SPXY)将猕猴桃样本按照8∶3的数量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统一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比分析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平滑算法(SG)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随机蛙跳(random frog,RF)对猕猴桃高光谱特征波长进行筛选,结合支持向量回归(SV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算法,组合构建猕猴桃品质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在组合模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903,RMSE为1.731;可滴定酸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857,RMSE为0.225。【结论】应用高光谱技术对米良1号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进行无损检测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无损检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高光谱 硬度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可滴定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便携式贝贝南瓜品质无损检测仪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加龙 马坤 +3 位作者 高鹏 朱金芳 张平 黄凡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262,共9页
为实现贝贝南瓜内在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搭建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部件的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使用该装置采集不同发育期和贮藏期贝贝南瓜的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导数、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SG)、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 为实现贝贝南瓜内在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搭建以微型光谱仪为核心部件的便携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使用该装置采集不同发育期和贮藏期贝贝南瓜的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导数、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SG)、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及以上方法组合的方式进行光谱预处理,筛选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连续投影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分别建立贝贝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和硬度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然后筛选出最优的SSC和硬度预测模型并导入装置,用于贝贝南瓜SSC和硬度的快速无损检测。结果显示,贝贝南瓜SSC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SG+MSC,最优预测模型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p2、预测均方根误差和残差预测偏差分别为0.895 5、0.874 4°Brix、2.809 7;贝贝南瓜硬度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SG+MSC,最优预测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p2、预测均方根误差和残差预测偏差分别为0.910 7、3.029 4 kg/cm2、3.214 4。以上结果表明,该检测装置能够较好地预测贝贝南瓜的SSC和硬度,可用于贝贝南瓜SSC和硬度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贝南瓜 可见-近红外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硬度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ARS和SPA算法对草莓SSC含量NIR光谱预测模型中变量及样本筛选 被引量:48
3
作者 李江波 郭志明 +2 位作者 黄文倩 张保华 赵春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2-378,共7页
采用光谱技术对水果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如何获得一个简单、有效的校正模型对后续模型的应用和维护都非常关键。以草莓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预测为例,从关键变量和特征样本优选两方面进行研究。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对光谱变量... 采用光谱技术对水果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如何获得一个简单、有效的校正模型对后续模型的应用和维护都非常关键。以草莓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预测为例,从关键变量和特征样本优选两方面进行研究。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对光谱变量进行初次选择,随后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校正集样本进行优选,获得98个特征样本,针对优选后的变量/样本子集利用SPA算法作二次关键变量提取,获得25个关键变量。为了验证CARS算法的性能,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MC-UVE和连续投影算法SPA用于比较研究。CARS算法在消除无信息变量的同时可以对共线性信息进行去除。同样,为了评估SPA算法在特征样本选择中的性能,经典的Kennard-Stone算法也用于比较分析。SPA算法能够用于校正集特征样本的优选。针对最终优选后的变量/样本(25/98)子集建立PLS和MLR模型对草莓内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含量进行定量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利用原始变量/样本的0.59%/65.33%的信息均能够获得比基于原始变量/样本所建模型更好的性能,且MLR模型比PLS模型性能略优,r2pre,RMSEP和RPD分别为0.909 7,0.348 4和3.327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筛选 样本筛选 近红外光谱 草莓 可溶性固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NIR光谱技术的酿酒葡萄成熟期间SSC预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旭 张天罡 +2 位作者 穆维松 傅泽田 张小栓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9-235,共7页
酿酒葡萄成熟度是确定葡萄采收期的重要品质指标,针对酿酒葡萄大田中成熟度检测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研究了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与光谱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USB2000+光谱仪获取5... 酿酒葡萄成熟度是确定葡萄采收期的重要品质指标,针对酿酒葡萄大田中成熟度检测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研究了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与光谱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USB2000+光谱仪获取5种酿酒葡萄及其叶片在不同成熟时期的Vis/NIR光谱数据,通过OMNIC 8.0软件提取光谱数据,将化学值与光谱吸收率值通过TQ Analyst8.0软件建立模型。选取信噪比高的450~1000 nm波段,利用PCA剔除异常光谱数据,将一阶导数(FD)、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分别组合共4种方法用于光谱数据预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分别建立了5种葡萄基于酿酒葡萄光谱数据的SSC预测模型,建立了5种葡萄基于冠层叶片光谱数据的SSC预测模型,对比了不同方式预处理后的建模效果,并选择最优预处理方式建模。最后用外部样本分别验证了SSC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S-G平滑+FD+MSC的预处理方法时大多数预测模型性能达到最好。5种葡萄浆果校正集和验证集的R分别达到0.93和0.86以上,最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0和0.48,5种葡萄冠层叶片校正集和验证集的R分别达到0.73和0.65以上,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5和0.75。5种葡萄浆果外部试验样本预测值与真实值间的平均RE最高为0.43%。基于酿酒葡萄浆果光谱的SSC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优于基于酿酒葡萄冠层叶片光谱的SSC预测模型,SSC预测模型能够为酿酒葡萄成熟度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Vis/NIR光谱技术适用于在酿酒葡萄大田中快速、无损检测S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酿酒葡萄成熟度 偏最小二乘法 可溶性固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波长优选检测单颗葡萄的SSC含量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成 马月 +1 位作者 梁梦醒 颜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3,共5页
采用无损检测测定单颗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获得个体和群体信息,以期指导田间管理、葡萄储存条件设置及满足消费者对葡萄口味的不同需求。采用手持式NIR光谱仪在950~1 650nm波长范围采集葡萄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PLS)... 采用无损检测测定单颗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获得个体和群体信息,以期指导田间管理、葡萄储存条件设置及满足消费者对葡萄口味的不同需求。采用手持式NIR光谱仪在950~1 650nm波长范围采集葡萄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建立葡萄SSC预测模型。为了减少冗余无信息变量,增加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采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随机蛙算法(RF)筛选出与葡萄SSC含量相关的重要波长变量。结果表明:RF筛选建立的SSC预测模型优于全光谱PLS和UVE筛选建立的模型。RF-PLS模型的校正集、交叉验证及预测集的R2c、R2cv和R^2p分别为0.960 5,0.933 4,0.930 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638 2,0.829 9,0.868 8。表明通过波长优选后的,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在预测单颗葡萄SSC含量的应用上完全可行,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可溶性固形物 近红外光谱 随机蛙算法 无信息变量消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近红外半透射结合CARS方法在线检测脐橙SSC 被引量:4
6
作者 孙通 林金龙 +2 位作者 许文丽 饶洪辉 刘木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3-668,共6页
为了实现赣南脐橙按内部品质分级,对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SSC)进行快速在线检测研究.利用USB4000微型光纤光谱仪在0.3m·s^-1的输送速度下在线采集赣南脐橙的半透射光谱(470~1 150 nm),并采用CARS变量选择方法对波长变量进行... 为了实现赣南脐橙按内部品质分级,对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SSC)进行快速在线检测研究.利用USB4000微型光纤光谱仪在0.3m·s^-1的输送速度下在线采集赣南脐橙的半透射光谱(470~1 150 nm),并采用CARS变量选择方法对波长变量进行优选,对优选的波长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建立脐橙SSC在线预测模型,最后利用脐橙SSC在线预测模型对完全独立的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ARS能有效筛选有用的波长变量,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与全光谱PLS模型相比,CARS-PLS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由0.871上升为0.934,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由0.560%下降为0.412%;独立预测集样本SSC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649%,SSC预测残差落在±1.0%界限以内的样本占总预测样本数的86.3%,基本可以满足脐橙SSC在线检测分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 可溶性固形物 可见 近红外半透射 变量选择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软枣猕猴桃SSC检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姜凤利 杨磊 +2 位作者 田有文 孙炳新 罗子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326,共9页
为探究软枣猕猴桃采后后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变化和分布规律,利用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其SSC无损检测与可视化。首先,采集25℃下不同贮藏天数软枣猕猴桃的高光谱数据,并测定其SSC。其次,... 为探究软枣猕猴桃采后后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变化和分布规律,利用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其SSC无损检测与可视化。首先,采集25℃下不同贮藏天数软枣猕猴桃的高光谱数据,并测定其SSC。其次,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最佳预处理方法;然后,基于3种特征波段提取方法优选特征波段,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粒子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extreme learning machine,PSO-EL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提取特征波长的PSO-EL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测试集R_(p)^(2)为0.934,RMSEP为0.952,RPD为2.277。最后,基于CARS-PSO-ELM模型计算软枣猕猴桃每个像素点的SSC,生成可视化分布图,直观地呈现出不同贮藏天数软枣猕猴桃SSC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软枣猕猴桃的品质评价和贮运销售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软枣猕猴桃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极限学习机 粒子群优化算法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对不同产地晋虞1号桃SSC含量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旭婷 张淑娟 +4 位作者 孙海霞 邢书海 李成吉 陈彩虹 高庭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目的]本文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山西省不同产区晋虞1号桃的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含量,旨在建立一个简单有效、适应性能好的校正模型为后续在线检测设备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模型参考。[方法]采集3个产区桃的可... [目的]本文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山西省不同产区晋虞1号桃的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含量,旨在建立一个简单有效、适应性能好的校正模型为后续在线检测设备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模型参考。[方法]采集3个产区桃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消除客观因素对原始光谱的影响,比较发现SG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预处理方法建模结果最优。采用Kennard-Stone算法以3 ∶1比例划分样品集,其中校正集270个用于建立PLS模型,预测集90个用于评价模型性能。为了简化模型运算量、提高模型预测性能使用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variables elimination,MC-UVE)与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 algorithm,SPA)相结合筛选有效特征波长。最后,比较了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算法所建单一产地和混合产地下晋虞1号桃SSC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与单一产地和两两混合产地模型相比,混合3产地桃校正集样本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预测的相关系数(Rp)和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49和0.652 °Brix。[结论]利用多个产地的晋虞1号桃样本建立的混合模型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提高对晋虞1号桃SSC含量的预测精度,减小产地差异对SSC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影响。本文可为山西省内晋虞1号桃内部品质SSC含量的无损检测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虞1号桃 可见/近红外光谱 产地 可溶性固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TE模型的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光谱估测
9
作者 刘傲然 孟惜 +3 位作者 刘智国 宋宇斐 赵雪曼 智丹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26-2334,共9页
冬枣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香甜的口感和优良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作为衡量水果成熟度和口感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果品质评估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实现冬枣SSC的高效、无损... 冬枣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香甜的口感和优良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作为衡量水果成熟度和口感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果品质评估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实现冬枣SSC的高效、无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一种融合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与Transformer编码器的LSTM-TE模型,旨在实现冬枣SSC的快速无损预测。采集900个冬枣样本的高光谱数据并测定其SSC值,结合多种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多元散射校正(MSC)、矢量归一化(VN)、Savitzky-Golay(SG)滤波、一阶导数(D1)和二阶导数(D2)等]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PLSR、SVR、VGG16、ResNet18、LSTM五种模型系统比较了10种预处理组合的效果,确定最优预处理方案为MSC-SG-D1。在该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PLSR、SVR、VGG16、ResNet18、LSTM和LSTM-TE的多模型对比体系,并对其在测试集上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LSTM-TE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为0.9598,均方根误差为1.2690,较传统机器学习模型PLSR(R_(p)^(2)=0.8173)提升17.4%,较单一LSTM模型(R_(p)^(2)=0.8652)提升10.9%。该模型通过LSTM的时序特征捕捉能力与Transformer编码器的全局依赖建模优势,有效挖掘了高光谱数据中的非线性特征关系。本研究为冬枣品质的在线检测与分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对高光谱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 高光谱 深度学习 LSTM-T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和梨不同品种及品质特性对近红外反射光谱无损测定SSC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艳民 王文辉 +3 位作者 贾晓辉 王志华 佟伟 张志云 《保鲜与加工》 CAS 2014年第2期25-29,共5页
基于近红外光照射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是目前果实品质无损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试验采用有损与无损两种方法就苹果和梨不同品种及品质特性、采收期、套袋等因素对无损检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基于近红外光照射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是目前果实品质无损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试验采用有损与无损两种方法就苹果和梨不同品种及品质特性、采收期、套袋等因素对无损检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红星、金冠苹果等果皮较厚的品种对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而寒富苹果及梨等果皮较薄的果品,无损检测结果较准确;同时,果个较小的果实无损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差,而果实色泽、脱宿萼、公母梨、采收期等因素对无损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套袋果实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重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特性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近红外光 无损检测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检测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章海亮 孙旭东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3,111,共4页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采集梨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梨的吸光度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预处理,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的定量预测...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采集梨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梨的吸光度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预处理,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的定量预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微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的预测效果最好,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定量数学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5和0.847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364°Birx和1.227。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作为一种无损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价梨可溶性固形物(SSC)和硬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ssc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关键基因挖掘与分析
12
作者 刘文静 宋晓飞 +3 位作者 范丽金 李晓丽 闫立英 谢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4-1831,共8页
黄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衡量其营养品质与风味特征的关键指标。为解析该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选用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自交系21A140和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自交系17s-132构建的F_(2)分离群体,采用BSA-Seq技术对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 黄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衡量其营养品质与风味特征的关键指标。为解析该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选用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自交系21A140和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自交系17s-132构建的F_(2)分离群体,采用BSA-Seq技术对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QTL定位分析显示,在1号和6号染色体上鉴定出9个显著关联区域,获得109个候选基因,基因注释筛选出8个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候选基因;q RT-PCR分析显示,大多数候选基因在21A140和17s-132的果实中显著差异表达,其中CsaV3_1G027950(位于1号染色体)、CsaV3_6G004010和CsaV3_6G012740(位于6号染色体)涉及蔗糖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转录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推测为调控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为黄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BSA-Seq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近红外光谱和模型更新的苹果品质无损检测
13
作者 吴琪 陈孝敬 +3 位作者 石文 谢忠好 苏来金 黄光造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4-1160,共7页
品种的差异会影响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近红外光谱(NIRS)特征,进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以一个品种苹果建立的SSC光谱校正模型难以较好地预测其他品种的苹果。该研究使用阿克苏红富士苹果(批次1)开发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校正模... 品种的差异会影响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近红外光谱(NIRS)特征,进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以一个品种苹果建立的SSC光谱校正模型难以较好地预测其他品种的苹果。该研究使用阿克苏红富士苹果(批次1)开发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校正模型,利用模型更新方法对青岛绯红苹果(批次2)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以一阶导数(1D)和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相结合开发的PLSR校正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批次1的SSC,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728和0.3838°Brix,但批次1的PLSR模型难以预测批次2的SSC。因此使用校准更新、斜率/偏差校正(SBC)、动态正交投影(DOP)3种方法更新模型,同时研究不同更新样本数对更新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方法更新后模型预测结果的RMSEP均明显下降。其中,SBC方法取得最好的结果,使用20个新样本进行更新后,模型对批次2样本测试集预测的RMSEP从1.0756°Brix下降至0.2334°Brix。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更新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模型在预测不同品种苹果时表现不佳的问题,提升模型稳健性,为实际应用中SSC检测模型的更新维护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近红外光谱 PLSR模型 模型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谱融合的蓝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检测
14
作者 孙枭雄 刘大洋 朱良宽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3-613,共11页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是衡量水果内部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谱融合的无损检测方法,用于预测蓝莓的SSC。采用3种典型的波长降维算法,包括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是衡量水果内部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谱融合的无损检测方法,用于预测蓝莓的SSC。采用3种典型的波长降维算法,包括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用于筛选有效波长。此外,提出一种结合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LBP)和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提取图像特征的策略。基于光谱特征、图像特征和融合特征,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SSC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ARS算法提取的光谱特征融合LBP+GLCM算法提取的图像特征建立的BPNN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精度。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26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3641。该研究表明高光谱图谱融合技术在无损预测蓝莓SSC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无损检测 信息融合 特征提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光谱检测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15
作者 李炜琪 王一帆 +1 位作者 俞越 刘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2-500,共9页
针对沃柑品质快速检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数据的沃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检测方法,并分析随贮藏时间变化的SSC伪彩色分布图。分别获取307个整果样本和227个半果样本以及它们的SSC数据。比较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 针对沃柑品质快速检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图像数据的沃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检测方法,并分析随贮藏时间变化的SSC伪彩色分布图。分别获取307个整果样本和227个半果样本以及它们的SSC数据。比较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tzky-Golay(SG)滤波、归一化(NM)、一阶导数(FD)、标准化(SD)和小波变换(WT)对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检测性能的影响以选择光谱预处理方法;比较PLSR、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人工神经网络(A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对独立验证集的检测能力以确定最佳模型建立方法,并利用遗传算法(GA)筛选特征波长以优化模型。结果表明:采用FD预处理结合LASSO回归算法所建模型对整果SSC检测效果最优,验证集决定系数(R_(p)^(2))和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257和0.9765;SD预处理结合RF模型对半果SSC检测效果最好,其R_(p)^(2)和RMSEP分别为0.8963和1.0630;GA能够滤除53.85%和50.58%的整果和半果波长变量数,基于选择变量的整果和半果最优建模算法分别为SVR和RF,其模型R_(p)^(2)、RMSEP分别为0.9189、1.0173和0.8953、1.0843。研究结果为沃柑SSC高通量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柑 高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无损检测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营养价值评定
16
作者 刘梓涵 张永根 孙丽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5,共9页
研究旨在挖掘湿玉米蛋白粉与赖氨酸渣作为饲料蛋白资源的潜力,为新型蛋白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利用酶菌协同固态发酵对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wet corn gluten meal-lysine residue mixture,WLM)进行发酵,选取复合乳酸菌和酸性... 研究旨在挖掘湿玉米蛋白粉与赖氨酸渣作为饲料蛋白资源的潜力,为新型蛋白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利用酶菌协同固态发酵对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wet corn gluten meal-lysine residue mixture,WLM)进行发酵,选取复合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作为菌接种剂和酶添加剂,以发酵产物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作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并研究发酵对WLM营养价值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中心试验点,通过响应面法研究各因素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后运用Design-Export 10.0.4软件进行WLM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①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因子分别为菌接种量(P<0.01)、酶添加量(P<0.05)和麦麸添加量(P<0.05),其中菌接种量与酶添加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②WLM最优发酵条件为含水量35%,菌接种量8×10^(7) CFU/g,酶添加量0.4%,麦麸添加量60%,发酵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的含量预测值为532.54 mg/g;③发酵极显著降低了WLM中中性洗涤纤维、淀粉、醇溶蛋白的含量及pH(P<0.01),但极显著提高了非蛋白氮与可溶性蛋白含量(P<0.01)。综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固态发酵条件后,WLM的营养品质提高,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具有开发蛋白质资源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玉米蛋白粉 赖氨酸渣 固态发酵 可溶性蛋白含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沃柑果酱工艺优化
17
作者 王若彤 秦小勤 +1 位作者 何小宇 夏宁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49-52,57,共5页
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广西武鸣沃柑,延长企业产业链,增加副产物附加值,以果汁工厂压榨后的果泥和果皮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果皮粉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果酱品质的影响,结合果酱理化性质和感官评分对... 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广西武鸣沃柑,延长企业产业链,增加副产物附加值,以果汁工厂压榨后的果泥和果皮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果皮粉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果酱品质的影响,结合果酱理化性质和感官评分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果皮粉添加量2.2%,白砂糖添加量45.8%,柠檬酸添加量0.3%。采用此工艺制作的沃柑果酱具有典型果酱风味,酸甜适宜,保留沃柑原有香气,口感细腻,涂抹顺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柑果酱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春季燕窝果花和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18
作者 程玉 谢占 +4 位作者 朱果果 谭朝龙 羊壮家 魏明 汤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为探究燕窝果生殖生长发育规律,以厄瓜多尔燕窝果为试材,测定比较不同时期花长度、果实纵横径,测定成熟果实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氮、磷、钾、钙含量。结果表明,春夏季节,海南省东方市燕窝果花的生育期为3... 为探究燕窝果生殖生长发育规律,以厄瓜多尔燕窝果为试材,测定比较不同时期花长度、果实纵横径,测定成熟果实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氮、磷、钾、钙含量。结果表明,春夏季节,海南省东方市燕窝果花的生育期为35 d,整体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模式,开花时花蕾长度250~310 mm,均值279.25 mm。果实生育期80 d,整体呈现出“快—慢—平稳”的生长模式,横径变化趋势较纵径缓慢。开花后25 d内,果实增长较快;开花后25~40 d,种子逐步形成至种皮变黑;开花后45 d,果肉逐渐由纯白色向清亮转变;果形指数由最初的1.38增加至1.42,成熟果实长形。果实成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48%,可滴定酸含量0.32%,维生素C含量4.66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1.96 mg/g,固酸比60.88。果肉氮∶磷∶钾∶钙为1∶0.15∶4.05∶1.19,果皮氮∶磷∶钾∶钙为1∶0.38∶7.10∶0.25。说明燕窝果果实风味较好,且是喜钾型作物,对钾元素的需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窝果 果实 花苞 可溶性固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GAN数据增强的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光谱检测方法
19
作者 吴至境 刘富强 +1 位作者 李志刚 陈慧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1,共8页
针对樱桃番茄在实际检测中样品数不足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CGAN)模型以同时扩充光谱数据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标签数据,并建立... 针对樱桃番茄在实际检测中样品数不足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CGAN)模型以同时扩充光谱数据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标签数据,并建立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回归(one dimensional-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regression,1D-CNNR)模型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为了比较,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将原始80个样品数据集、1000个样品的DCGAN扩充数据集和1080个样品的合并数据集,分别结合1D-CNNR、SVR及PLSR进行建模与预测。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一批新的总数为40个样品的樱桃番茄数据作为上述3个模型的新测试集。结果显示,使用合并数据集划分所得校正集进行1D-CNNR建模后,模型为最优的SSC回归检测模型。此时1D-CNNR面向合并样品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最高,预测相关系数r_(p)=0.9807,均方根误差RMSE_(p)=0.1929;与SVR与PLSR对比,1D-CNNR面向新的40个样品数据集的预测准确率也最高,其r_(p)=0.9638,RMSE_(p)=0.2245。本研究可为有效准确检测樱桃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番茄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PDS联用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近红外模型传递方法
20
作者 成晔 黄浩冉 +1 位作者 汪莹 熊智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40,共7页
为了实现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近红外分析模型的传递,以2台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测得的89个苹果样品的SSC及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经异常样本剔除和预处理后的校正集建立主机的SSC偏最小二乘回归近红... 为了实现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近红外分析模型的传递,以2台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测得的89个苹果样品的SSC及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经异常样本剔除和预处理后的校正集建立主机的SSC偏最小二乘回归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然后采用直接标准化(direct standardization,DS)与分段直接标准化(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PDS)联用的DS-PDS方法实现模型与从机共享。结果表明:与传统的DS和PDS方法相比,所建立的模型经过DS-PDS算法传递后,不仅明显提升了对从机样本的预测效果,并且还减弱了PDS算法模型传递光谱中出现的奇异锐锋(artifacts)现象。经传递后模型的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比值从模型传递前的1.5853上升到3.2645,预测标准偏差则从1.0932降低至0.5309。因此采用DS-PDS算法能充分发挥DS与PDS算法各自的优点,较好地实现了2台便携式光谱仪间的模型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模型传递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直接标准化-分段直接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