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C NMR分析食用油甘油酯组成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新生 谢依琳 +1 位作者 刘芳 蒋黎艳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0-218,共9页
研究采用核磁共振碳谱法(^(13)C NMR),首先识别食用油脂中甘油一酯(MG)、甘油二酯(DG)、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等组分的特征峰,然后确定特征峰响应值与组分含量的关系,最后建立了食用油脂中甘油酯组成的核磁共振碳谱分析方法。... 研究采用核磁共振碳谱法(^(13)C NMR),首先识别食用油脂中甘油一酯(MG)、甘油二酯(DG)、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等组分的特征峰,然后确定特征峰响应值与组分含量的关系,最后建立了食用油脂中甘油酯组成的核磁共振碳谱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样品量为200 mg食用油甘油酯,溶剂为0.5 mL氘代氯仿,^(13)CNMR谱采集条件为脉冲序列zgpg30,扫描次数(NS)为100,脉冲宽度(P1)为30μs,能够快速的测定甘油酯样品中MG、DG、TG和FFA的相对质量分数,且所测定结果与柱层析分离法测定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该方法对响应值最低的游离脂肪酸的检出限可低至1.35%,定量限可低至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光谱法 甘油酯 食用油 ^(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13)C核磁共振在生物质碳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徐东昱 金洁 +5 位作者 颜钰 韩兰芳 康明洁 王子莹 赵烨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15-3418,共4页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谱分析的手段,对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选取木质类(柳树枝条)和草类(水稻秸秆)作为原料,分别在不同热解温度(300,450和600℃)下制得biochars,并对biochars样品进行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研究,以阐明不同热解温度和生物质来源的biochars的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biochar的H/C,O/C和(O+N)/C的比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草类biochar比木质类biochar具有更高的灰分含量和表面极性;木质类biochar的矿物主要分布在样品颗粒内部,其表面被有机质覆盖,而草类biochar部分矿物暴露在样品颗粒表面;13 C NMR显示低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脂肪碳、羧基和羰基碳组成,高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组成,且低温制得biochars中,木质类biochars比草类biochars含有更高的木质素的残留碳结构,这是由于木质类biochars原材料中含有更高的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 元素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固态^13 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雷丹丹 关郁芳 +2 位作者 王国栋 董楠 赵国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2-396,共5页
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无损、高效的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中有广泛的潜在应用。本文在查阅近5年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对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进行了综述。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科学研... 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无损、高效的检测技术,在食品科学中有广泛的潜在应用。本文在查阅近5年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对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进行了综述。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成分分子结构解析、食品品质评价及功能特性测试。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食品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13)c核磁共振 食品科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预处理煤在ScCO_(2)作用下的谱学差异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小东 亢红东 +2 位作者 李冰辉 张硕 韩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7-2666,共10页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探讨了ScCO_(2)对预处理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FITR分峰拟合谱图实验曲线基本一致,而各官能团吸收峰位置及峰强度仍出现一定的偏差,酸(HCI、HF)预处理后部分波段脂肪族峰位消失。两类酸预处理顺序不同,对煤中含氧官能团、脂肪结构及芳烃结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HF-HCI处理后芳烃C=C结构和含氧官能团峰强度均增强,而HCI-HF处理后芳烃C=C结构强度减弱,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变化不明显。THF预处理后煤样芳烃C=C结构峰强度增强,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降低。总体芳烃C=C结构峰强度远大于脂肪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结构的峰强度。②^(13)C-NMR谱中主要官能团谱峰的化学位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芳香碳f_(a)^(B)化学位移向增大的方向偏移。大分子结构参数中,芳香碳含量远大于脂肪碳含量,说明煤大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占主要组成部分。③XRD谱中002峰与101峰衍射强度明显增大,芳香微晶层网面间距d_(002)呈现升高趋势,说明THF、酸(HF、HCI)处理和ScCO_(2)对煤大分子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使煤的大分子网络结构变得疏松,进而使微晶结构参数d_(002)整体增大。研究认为,溶剂作用后煤的谱学特征变化不仅与溶剂性质有关,还与无机酸处理顺序有关,由此使得官能团组成和大分子结构不同程度改变,进而影响ScCO_(2)对预处理煤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 溶剂预处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体核磁共振(^(13)c-nmr)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茭白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特征
5
作者 艾然 何杰 +4 位作者 林海忠 翁丽青 陈照明 马军伟 王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58-2565,共8页
为探究茭白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浙江余姚和黄岩两地不同种植年限的茭白田土壤(黄岩的种植年限为0、5、15、30 a,余姚的种植年限为1、5、15 a)为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P... 为探究茭白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浙江余姚和黄岩两地不同种植年限的茭白田土壤(黄岩的种植年限为0、5、15、30 a,余姚的种植年限为1、5、15 a)为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并通过固态碳-13核磁共振技术(^(13)C NMR)对SOC官能团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黄岩试验点,0~20 cm茭白田的SOC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茭白种植年限对>20~40 cm土层的SOC含量无显著影响,与未种植茭白的农田相比,种植30 a茭白田的0~2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分别显著(P<0.05)升高40.3%、86.4%,POC占SOC的比例显著增加12百分点,但土壤烷基碳比例显著降低5.96百分点,>20~40 cm土层的烷基碳比例显著下降9.53百分点,而芳香碳比例显著升高4.31百分点。在余姚试验点,各种植年限茭白田0~20、>20~40 cm土层的SOC官能团丰度和>20~4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与种植1 a茭白的相比,种植5 a茭白田0~2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1.0%、87.1%,POC占SOC的比例显著增加10百分点。综上,茭白种植可以提高0~20 cm土层的SOC含量和POC含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种植年限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碳-13核磁共振(^(13)c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硅酸钙对氯离子的吸附 被引量:21
6
作者 勾密峰 管学茂 孙倩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3-368,共6页
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C-S-H)吸附氯离子的能力;通过核磁共振法和拉曼光谱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的结构.结果表明:水化硅酸钙吸附氯离子的能力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水化硅酸钙平均链长约为4时,其吸附氯离子的能力最强;氯盐阳离子促... 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C-S-H)吸附氯离子的能力;通过核磁共振法和拉曼光谱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的结构.结果表明:水化硅酸钙吸附氯离子的能力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水化硅酸钙平均链长约为4时,其吸附氯离子的能力最强;氯盐阳离子促进了水化硅酸钙链长的增加,使其吸附氯离子的能力增强;与钠离子相比,钙离子更能促进水化硅酸钙链长的增加,从而使其吸附更多的氯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硅酸钙 吸附 氯离子 核磁共振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形式有机质的表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高博 周怀东 +1 位作者 金洁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4-1197,共4页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来源的NHC中H/C和O/C比值低于HA的H/C和O/C比值;NHC和HA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分别为7.6%~10.7%,40.9%~46.7%;13 C NMR和FTIR显示NHC主要由脂肪碳和芳香碳组成;从土壤中比从沉积物中提取的NHC的芳香度高。研究结果表明,与HA相比,NHC的热成熟度高,疏水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非水解碳 光电子能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3 位作者 谢修鸿 唐丽娜 宋祥云 曲晓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31-1535,共5页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C/H,O/C和(N+O)/C原子比值分别由0.74,0.41和0.45增加到0.80,0.83和0.88;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胡敏酸的2 921,2 851,1 454 cm-1吸收峰相对强度下降,2 921/1 600比值由0.22减少到0.11;固态13C核磁共振分析显示,胡敏酸中烷基C的相对含量由49.9%下降到30.9%,而烷氧C、芳香C和羧基C的相对含量分别由20.1%,13.1%和14.3%增加到28.0%18.8%和19.3%。上述结果说明,随石油含量增加,胡敏酸的脂族性和疏水性降低,而芳香性和极性增强,其分子结构变得老化。为了促进受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使其中老化的胡敏酸得以更新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胡敏酸 元素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合成树脂工艺对改性材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覃引鸾 李建章 李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8-203,224,共7页
为研究树脂对改性材性能的影响,采用2种不同工艺合成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测试了树脂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合成工艺路线下制备的MUF树脂在固体含量、粘度、固化时间、游离甲醛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最终树脂的分子结构类型相似... 为研究树脂对改性材性能的影响,采用2种不同工艺合成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测试了树脂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合成工艺路线下制备的MUF树脂在固体含量、粘度、固化时间、游离甲醛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最终树脂的分子结构类型相似性极高,但相同结构组分在不同树脂中所占比例各有差异。羟甲基基团在MUF2中所占比例高,而亚甲基桥键及醚键在MUF1中含量高。MUF1改性材的增重率(weight percent gain,WPG)值更大,但MUF2改性材的抗溶胀性(anti-swelling efficiency,ASE)和体积膨胀率(bulking rates,B)更高,MUF2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F树脂 不同工艺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改性的聚对二甲苯薄膜对聚氨酯泡沫阻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向阳阳 徐应锋 +4 位作者 李谋吉 田春蓉 浦晓峰 于波 周峰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4,共13页
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的吸湿特性导致泡沫塑化、溶胀变形,影响其服役安全性及稳定性。但目前针对这种亲水性多孔界面的阻湿研究鲜有报道。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引入阻湿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聚对二甲苯(Parylene C)可在室温沉积条... 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的吸湿特性导致泡沫塑化、溶胀变形,影响其服役安全性及稳定性。但目前针对这种亲水性多孔界面的阻湿研究鲜有报道。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引入阻湿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聚对二甲苯(Parylene C)可在室温沉积条件下形成致密薄膜,具有优异的阻湿性能。在RPUF表面沉积Parylene C薄膜,然后利用全氟小分子组装进行界面疏水改性。通过一维和二维红外、低场核磁、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等表征以及不同厚度镀膜试样吸湿曲线等分析,阐明RPUF的吸湿机理及复合涂层体系阻湿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当Parylene C镀膜达到一定厚度后,RPUF表面的孔缺陷会被覆盖,其阻湿性能可提高73.6%,同时全氟小分子表面疏水改性后聚氨酯泡沫表面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吸附会被减弱,进一步降低吸湿率。揭示了RPUF吸湿机理和Parylene C薄膜界面阻湿的基本规律,有望用于解决硬质聚氨酯泡沫的长效阻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湿 聚对二甲苯 聚氨酯泡沫 疏水改性 低场核磁 二维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韦丹 李涛 +3 位作者 邹显花 陈思同 蔡一冰 马祥庆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16-121,127,共7页
概述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核磁共振磷谱在植物磷分级、细胞p H值和木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植物结构鉴定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及碳谱在植物木素... 概述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核磁共振磷谱在植物磷分级、细胞p H值和木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植物结构鉴定和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及碳谱在植物木素结构、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磷谱 氢谱 碳谱 植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系衍生物核磁共振碳谱模拟研究
12
作者 何留 李志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45-1248,共4页
从分子二维拓扑结构出发,应用原子电性作用矢量(AEIV)和原子杂化状态指数(AHSI)对35种萘系衍生物共计375个等价碳原子进行结构表征,分别以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定量结构波谱关系模型,通过严格检验,所得2... 从分子二维拓扑结构出发,应用原子电性作用矢量(AEIV)和原子杂化状态指数(AHSI)对35种萘系衍生物共计375个等价碳原子进行结构表征,分别以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定量结构波谱关系模型,通过严格检验,所得2个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8、0.978,留一法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v分别为:0.977、0.978。结果表明,AEIV和AHSI具有表征能力强、物化意义明确等优点,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估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电性作用矢量 原子杂化状态指数 13c核磁共振波谱模拟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