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SPME-GC-MS分析不同浓度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
作者 徐皖菁 赵豆豆 +10 位作者 张超 罗姣姣 杨鹃 孔艺娟 刘利 吴宇 毛常清 廖海浪 陶珊 徐正君 彭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以川芎为材料,通过建立适用于川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方法,探究不同浓度(0、1、3、6、10 mg/kg)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镉浓度下川芎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呈增长趋势,镉浓度... 以川芎为材料,通过建立适用于川芎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方法,探究不同浓度(0、1、3、6、10 mg/kg)镉胁迫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镉浓度下川芎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呈增长趋势,镉浓度为3 mg/kg和10 mg/kg时,川芎的挥发性成分数量差异显著。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川芎挥发性成分共33种,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53.36%、55.55%、52.66%、48.72%、48.10%;特有成分分别为7、7、11、4、17个。其中,桧烯、反式-β-金合欢烯、γ-松油烯在1 mg/kg镉胁迫下浓度增加,在3 mg/kg镉胁迫后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镉胁迫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瑞丽 赵俊俊 +5 位作者 戴水平 邹恩凯 刘语煊 胡亚宁 梁淼 张峻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321,共11页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烘焙温度下提取物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04种,主要包括醛类24种,酮类11种,酸类14种,醇类3种,酯类22种,烃类11种,酚类7种及其他化合物12种。随着烘焙温度升高,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150℃烘焙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数最多,达到81种,烘焙样品风味的丰富度最高。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不同烘焙温度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烘焙温度下菊苣根提取物的挥发性香气特征。通过ROAV共鉴定出14种关键香气成分(ROAV>1),其中苯乙醛、N-甲基-2-吡咯甲醛对样品整体香味特征贡献最大,赋予了烘烤、坚果香气。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中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菊苣特征风味香原料的开发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根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西藏不同地区牦牛乳拉拉关键呈香物质
3
作者 董闯 续辉 +1 位作者 祝亚辉 杨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1-290,共10页
以西藏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找出关键... 以西藏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找出关键呈香物质,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地区拉拉的关键香气和差异成分,旨在解析西藏地区牦牛乳拉拉的关键呈香物质。结果表明: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共检测出8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酸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利用阈值筛选出29种OAV≥1的挥发性成分;结合OAV≥1且投影变量影响分析(Impact Analysis of Projection Variables,VIP)>1进一步筛选出9种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风味的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为2R,3R-丁二醇、壬酮、丁二醇、异戊酸、N-甲基-2-吡咯甲醛、乙酸、异丁酸、麦芽酚和肉豆蔻酸。通过OAV、聚类热图、OPLS-DA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拉拉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根据VIP筛选出的9种特征挥发性物质较好地区分了四个地区拉拉的特征风味;9种风味物质中2R,3R-丁二醇、壬酮、丁二醇、N-甲基-2-吡咯甲醛、乙酸分别赋予DXLL香甜、青草、烤坚果和淡淡的酸甜味;异戊酸、乙酸、麦芽酚和肉豆蔻酸分别赋予DLLL特殊酸味、焦奶油和椰子香味;异戊酸、异丁酸赋予BGLL酸味。本研究揭示了牦牛乳拉拉关键呈香物质组成,为牦牛乳拉拉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牦牛乳拉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拉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 香气活度值(OAV)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GC-MS和HS/SPME-GC×GC-TOF MS分析化州橘红与广西橘红成分差异
4
作者 李凯旋 黄罗旭 +4 位作者 吴曼曼 徐经纬 谭国斌 罗思凡 周振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1-639,共9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橘红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便携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技术分析化州橘红和广西橘红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便携GC-MS只能初步区分化州橘... 为探究不同产地橘红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便携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技术分析化州橘红和广西橘红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便携GC-MS只能初步区分化州橘红和广西橘红,不能确定化州橘红的特征标志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对GC×GC-TOF MS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根据|p(corr)|>9和|p|>0.06结合VIP>1.1,共筛选出10种化州橘红标志物。该研究为化州橘红药材的质量评价与鉴定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红 便携气相色谱-质谱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化学计量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镓元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海娇 赵亚明 +2 位作者 吴小峰 许海 贾琼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4,共6页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落地,本文设计了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用于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了解代谢...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落地,本文设计了一个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用于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了解代谢组学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为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和分组讨论的环节确定本实验选取的用于镓元素分离富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随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了添加金属抗癌镓类药物后培养的细胞中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代谢组学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本实验结合代谢组学在生理药理学中的重要作用,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辅助材料的表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细胞代谢产物中的金属镓元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本综合实验由教师选题并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大型仪器去解决问题,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为今后常态化地打造仪器分析综合型实验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 仪器分析 固相微萃取 代谢组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加工阶段的甲鱼腥味成分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毅 徐艳群 +1 位作者 徐坤 罗自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9-193,共5页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甲鱼腥味成分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甲鱼预煮、卤制、烘烤不同加工阶段的腥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NIST/Willey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新鲜甲鱼共检出48种挥发成分,确定36种成分,包括烃类21种、醛...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甲鱼腥味成分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甲鱼预煮、卤制、烘烤不同加工阶段的腥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NIST/Willey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新鲜甲鱼共检出48种挥发成分,确定36种成分,包括烃类21种、醛类12种、醇类化合物5种、芳香类5种、羧酸类3种、酮类1种、酯类1种。其中以己醛的百分含量最多,为29.1%,有青草味;庚醛占10.69%,具有强烈的油脂氧化味;壬醛占12.58%,提供鱼腥味;占2.02%的对二甲苯有刺激味;占2.36%的1-辛烯-3-醇具有土腥味。认为己醛、壬醛、庚醛、1-辛烯-3-醇等共同形成了甲鱼的腥味。通过预煮、卤制、烘烤等加工工艺后,腥味成分已减少至只能检测出己醛和壬醛,且含量都不超过1%。表明经预煮、卤制、烘烤等加工可以有效控制甲鱼的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 HS-spme-GC-MS(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加工方式 腥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风味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常旭龙 周青霞 +3 位作者 马文聪 詹圳铭 姚欣鑫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71,共9页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C-MS)对发酵酸奶的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香气活性值(OAV)对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性质方面L903、558酸奶产酸快,L903酸奶有较好的持水性能;质构方面992、900、883酸奶硬度、粘合性、咀嚼度最大,L903、558样品适中;流变特性显示L903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高于其他样品;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能明显区分900、558发酵的酸奶的风味与其他样品风味差异较大;HS-SPME-GC-MS一共鉴定出39个香气成分,醇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13种、酯类化合物4种、酸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化合物2种,558、992酸奶的风味物质更多;PLS-DA模型筛选出17种标志性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OAV结果表明肉豆蔻酸异丙酯、苯甲酸、2-丁酮、乙酸、癸醛、2-羟基-3-戊酮可能是影响酸奶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558发酵酸奶中含有苯甲酸、2-羟基-3-戊酮、癸醛三种香气贡献率高的风味物质。综上,L903发酵的酸奶粘度最高、持水能力强、质构性能适中,但风味一般。本研究筛选出一款产粘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为高粘酸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发酵剂 粘度 质构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和SAFE结合GC-O-MS分析鲜榨西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39
9
作者 何聪聪 刘梦雅 +3 位作者 刘建彬 刘笑生 刘野 宋焕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58,共6页
为比较不同萃取方式对西瓜汁风味的萃取效果,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O-MS对无籽西瓜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6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8种,烯醛类9种,醇类12种,酮类6... 为比较不同萃取方式对西瓜汁风味的萃取效果,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两种方法结合GC-O-MS对无籽西瓜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6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8种,烯醛类9种,醇类12种,酮类6种,呋喃2种,内酯1种,酯类2种。无籽西瓜中重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有己醛(青草香)、6-甲基-5-庚烯-2-酮(柠檬味、苹果味)、反-6-壬烯醛(甜瓜味)、反-2-壬烯醛(甜瓜味、清香)、反,顺-2,6壬二烯醛(黄瓜味)、顺-3-壬烯-1-醇(清香、动物脂味)、反,顺-3,6-壬二烯-1-醇(黄瓜味)。SPME和SAFE对西瓜汁中关键香气成分均具有良好的萃取效果,但SPME萃取得到的化合物种类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固相微萃取 西瓜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联用分析3种兰花鲜花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26
10
作者 魏丹 李祖光 +4 位作者 徐心怡 聂晶 邓丰涛 向林 孙崇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34-237,共4页
以开花期的活体蕙兰、墨兰和春兰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兰花鲜花的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主要包括烷烃类、醇类、酮类、酯类、萜烯类、炔烃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结果表明:蕙兰鲜花的主要花香成分为桉油精... 以开花期的活体蕙兰、墨兰和春兰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兰花鲜花的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主要包括烷烃类、醇类、酮类、酯类、萜烯类、炔烃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结果表明:蕙兰鲜花的主要花香成分为桉油精(14.49%)、(E)-4-己基葵烯-6-炔(8.97%)等;墨兰鲜花的主要花香成分为甲基-异丁子香酚(17.70%)、6-氧代庚酸甲酯(14.16%)等;春兰鲜花的主要花香成分为α-芹子烯(30.05%)、十二烷(14.75%)等,因此,不同种的兰花鲜花在香气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兰花的鉴赏、育种及兰花香气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活体 花香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法快速检测泡菜风味物质丁二酮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熊晓辉 吴昊 +1 位作者 熊强 顾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7-40,共4页
丁二酮是乳酸菌发酵泡菜时产生的一种重要的风味物质。本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SPME-GC)来分析泡菜汁中的丁二酮,研究了样品的pH值及萃取温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丁二酮定量检测的初探,表明当样品测定的操作条件与标准曲... 丁二酮是乳酸菌发酵泡菜时产生的一种重要的风味物质。本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SPME-GC)来分析泡菜汁中的丁二酮,研究了样品的pH值及萃取温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丁二酮定量检测的初探,表明当样品测定的操作条件与标准曲线绘制的操作条件相同时,SPME-GC法可用于丁二酮的直接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酮 固相微萃取 泡菜 spme—GC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结合GC-MS法分析鲐鱼肉加热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34
12
作者 郑平安 黄健 +3 位作者 孙静 全晶晶 张春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为鲐鱼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及品质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探究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比较红肉和白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从鲐鱼白肉和红肉及两者加热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2、41、39... 目的:为鲐鱼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及品质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探究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比较红肉和白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从鲐鱼白肉和红肉及两者加热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2、41、39、5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以碳氢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为主;其中,碳氢化合物主要赋予鱼肉整体的风味,而羰基化合物对鱼的腥味有重要影响,在白肉及加热样品和红肉及加热样品中分别占23.35%、22.47%、58.65%、33.52%。结论:影响鲐鱼肉挥发性风味的主要有己醛、2-己烯醛、2,4-庚二烯醛、2-辛烯醛、壬醛、2,4-癸二烯醛、3,5-辛二烯-2-酮、1-戊烯-3-醇、1-辛烯-3-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固相微萃取 气质谱联用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在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分析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魏好程 王贵禧 +1 位作者 梁丽松 仇厚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47-351,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在"大久保"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VFC)分析中的应用,并且对电解质-盐,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应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100μm萃取头,加入饱和电解... 本实验研究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在"大久保"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VFC)分析中的应用,并且对电解质-盐,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应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100μm萃取头,加入饱和电解质NaCl(0.3g/ml)2ml,在40℃萃取40min,GC谱图峰面积最大,桃果实VFC萃取和检测效果最好。对方法加标回收率、线性范围、最小检测限进行研究,表明方法灵敏性和重现性好。"大久保"桃果实HS-SPME-GC-MS研究表明,主要的VFC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内酯类、烃类和其它类型化合物等,在已鉴定的46个化合物中己醛、反-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β-紫罗酮、γ-癸内酯、δ-癸内酯等为主要的呈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芳香物质 桃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新疆单花蜜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粟有志 谢丽琼 +2 位作者 王强 阿不都拉.阿巴斯 李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93-299,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分析新疆地区沙枣蜜、油菜蜜、葵花蜜以及棉花蜂蜜4种单花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9份样品共检测出144种挥发性成分;芳樟醇、2-(1,1-二甲基)-环己醇和联苯为沙枣蜜的特征性挥发组分;雪松醇为油...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分析新疆地区沙枣蜜、油菜蜜、葵花蜜以及棉花蜂蜜4种单花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9份样品共检测出144种挥发性成分;芳樟醇、2-(1,1-二甲基)-环己醇和联苯为沙枣蜜的特征性挥发组分;雪松醇为油菜蜜的特征性挥发物质;4-萜品醇、9-(3,3-二甲基-环氧乙烷-2-烷基)-2,7-二甲基-九碳-2,6-二烯醇、2-莰烯、1-甲基-4-异丙烯基苯、桃金娘烯醇、α,α,4-三甲基-2,4-环己二烯-1-甲醇、α-萜品醇为葵花蜜的特征性挥发物质,其中4-萜品醇是葵花蜜最显著的特征性挥发物质;3-苯基丙烯醛、3-苯基-2-丙烯醇为棉花蜜的特征性挥发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单花蜜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 被引量:49
15
作者 吴惠勤 黄晓兰 +6 位作者 陈江韩 朱志鑫 林晓珊 黄芳 马叶芬 罗辉泰 邓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油脂内源及外源物质的微量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不含反式脂肪酸,地沟油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C18∶1、trans-C18∶2;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中含有正己醛、正壬醛...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油脂内源及外源物质的微量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不含反式脂肪酸,地沟油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C18∶1、trans-C18∶2;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中含有正己醛、正壬醛和正癸醛等杂质,而地沟油中除了这几种醛类外还含有乙酸、3-丁烯腈、2,5-二甲基吡嗪等特征杂质成分。通过测定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的存在,两种检测结果互相印证,综合判断,最终可确定是否为地沟油,据此首次建立了SPME/GC-MS鉴别地沟油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可用于地沟油的鉴别,还可用于掺假食用油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地沟油 检测新方法 特征成分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联用测定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10
16
作者 袁华丽 高松亭 韩朔睽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2-685,共4页
采用一种崭新的技术 固相微萃取法与GC/MS联用 ,测定了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该方法快速 ,无需溶剂 .实验过程中 ,确定了此法测定本实验的靶分析物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 ,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用固相微萃取法可简便而快速地检出 .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室内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 spme-GC/MS联用 空气污染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的超高压处理黑莓汁香气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永昆 白洁 +3 位作者 魏本喜 张龙 马善丽 蒋家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0-175,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联用检测,对超高压处理前、后黑莓清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的黑莓清汁香气种类与原汁相同,但不同成分的含量略有变化,300 MPa处理10 min的黑莓清汁醇类、酯类含量... 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联用检测,对超高压处理前、后黑莓清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的黑莓清汁香气种类与原汁相同,但不同成分的含量略有变化,300 MPa处理10 min的黑莓清汁醇类、酯类含量减少了4.8%和11.1%,醛类、酮类含量增加了12.06%和14.59%;400 MPa处理10 min后,其内的醇类、酯类、醛类含量增加4.9%、26.86%和9.9%;而200、500和600 MPa处理10 min的黑莓清汁醇类、酯类、醛类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感官评定表明,400 MPa处理10 min能较好地保留黑莓清汁典型浓郁的香气,且与GC-MS检测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莓清汁 香气 超高压处理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检测不同中西方奶酪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比较 被引量:44
18
作者 马艳丽 曹雁平 +1 位作者 杨贞耐 王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03-107,共5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并比较4种传统中式酸凝奶酪(奶疙瘩、奶豆腐、乳扇、乳饼)与西方切达奶酪中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差别。结果表明:奶疙瘩、奶豆腐、乳扇、乳饼中分别鉴定得到41、25、26种和29种挥发性化合物,切达...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并比较4种传统中式酸凝奶酪(奶疙瘩、奶豆腐、乳扇、乳饼)与西方切达奶酪中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差别。结果表明:奶疙瘩、奶豆腐、乳扇、乳饼中分别鉴定得到41、25、26种和29种挥发性化合物,切达奶酪中鉴定得到20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比较,得到奶疙瘩含有较多的芳香及杂环化合物;乳扇和切达奶酪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奶豆腐和乳饼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组分相似,均为脂肪酸类和醇类化合物。归纳其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制作工艺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式酸凝奶酪 切达奶酪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ROAV分析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51
19
作者 王丹 丹彤 +2 位作者 孙天松 张和平 孟和毕力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2,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本实验共鉴定出10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酸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烃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等。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征S.thermophil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双乙酰、正壬醛和甲苯;表征L.bulgaric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正庚醛、丁酸-2-甲基丙酯和1-庚醇;表征S.thermophilus与L.bulgaricus复配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乙醛、3-甲基正丁醛、乙偶姻、2-壬酮、2-庚酮、醋酸乙烯酯、碳酸庚基苯基酯、甲酸乙烯酯和2-壬醇。相较于单菌发酵,复配发酵的风味物质组成、各组分相对含量及关键性风味物质均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牛乳 关键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叶乃兴 杨广 +3 位作者 郑乃辉 杨江帆 王振康 梁小虾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 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精制的烘青茶坯以高沸点挥发性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有2-丁基-1-辛醇、2-己基-1-癸醇、石竹烯+雪松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杜松烯、二氢海癸内酯、3,7,11,15-四甲基-1-十六烷醇、乙酸-3,7,11,15-四甲基-十六酯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茶坯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