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1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对棕榈粕-豆粕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毛方华 陈倩倩 +3 位作者 史怀 刘国红 郑回勇 张海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3,共5页
棕榈粕价格低廉、产量大,能量和蛋白等营养密度高,是极具潜力的饲料原料。本研究利用酿酒酵母和乳酸菌固态发酵棕榈粕,比较棕榈粕-豆粕配比及发酵方式对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明确原料配比和发... 棕榈粕价格低廉、产量大,能量和蛋白等营养密度高,是极具潜力的饲料原料。本研究利用酿酒酵母和乳酸菌固态发酵棕榈粕,比较棕榈粕-豆粕配比及发酵方式对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明确原料配比和发酵流程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豆粕添加量越大,发酵饲料温度越高,而棕榈粕添加量越大,发酵样本pH越低。同时,二次发酵可促进发酵饲料升温并利于pH降低。发酵后棕榈粕-豆粕粗蛋白质含量为26.4%~37.8%,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棕榈粕:豆粕为2:1二次发酵组,其粗蛋白质含量由23.6%升至31.8%,提高了34.7%;其蛋白酶活性也高于其他组。棕榈粕-豆粕发酵后,辛酸酯是主要的酯类物质,二次发酵能促进酯类物质的累积,增加饲料风味。本研究为棕榈粕饲料化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态发酵 一次发酵 二次发酵 棕榈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蛋白酶高温菌株筛选及豆粕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军燕 张焕新 +4 位作者 吴平 刘萍 黄延莉 代春华 何荣海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从云烟卷烟中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高温菌株YYC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YYC4菌株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 从云烟卷烟中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高温菌株YYC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YYC4菌株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80 g/mL、发酵温度55℃、接种量10^(7)CFU/g含水基质、相对湿度80%、发酵时间50 h、MgSO_(4)质量分数0.12%。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由4.92%升高至18.57%,总蛋白质量分数由40.42%增加至47.95%,胰蛋白酶抑制剂质量分数则由8.19 mg/kg降低至3.1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高温固态发酵 菌株筛选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梁斌 路光明 +1 位作者 汤敏 徐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3,共9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母添加量9.90%,白腐菌添加量7.50%,发酵温度37℃。在最优工艺条件下,黄精药渣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为19.79%、粗纤维含量为3.87%,粗蛋白含量增加9.17%,粗纤维含量降低3.08%。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固态发酵黄精药渣可提高粗蛋白含量,同时降低粗纤维含量,为蛋白饲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药渣 混合菌 复合酶 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普洱毛茶的综合实验设计
4
作者 邵菊芳 冷云伟 +1 位作者 彭耀丽 朱红威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4-241,共8页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固态发酵普洱毛茶(Ligustrum robustum),比较了普洱茶发酵前后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总糖、茶色...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固态发酵普洱毛茶(Ligustrum robustum),比较了普洱茶发酵前后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总糖、茶色素及水化果胶7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了两种茶样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结果表明,发酵后的普洱茶7种理化指标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毛茶和熟茶检出的芳香物质种类和数量均有差异,熟茶感官品质显著优于生茶。该项目将多学科实验技能与大型仪器使用结合起来,解决了学生实验技能单一和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对象有限等问题。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和观察、茶叶发酵、理化指标测定及GC-MS检测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与感官品质之间关联性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验设计 冠突散囊菌 普洱茶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糟饲用价值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志云 蔡裕银 +1 位作者 杨飞云 肖融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01-2813,共13页
醋糟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谷糠和高粱壳等作为填充料,经过固态发酵酿造食醋后的副产物,其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因酿造底物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醋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发酵残余有机物,作为一种低成本粗饲料来源,... 醋糟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以稻壳、谷糠和高粱壳等作为填充料,经过固态发酵酿造食醋后的副产物,其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因酿造底物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醋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发酵残余有机物,作为一种低成本粗饲料来源,在畜禽养殖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醋糟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容重低以及适口性差,直接饲喂畜禽营养价值较低。近年来,生物发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提升醋糟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本文综述了醋糟的理化特性及营养特征、醋糟的饲用方式以及在不同畜禽上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醋糟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糟 营养特性 固态发酵 饲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6
作者 顾丹丹 董雪 +3 位作者 张金秀 王晓茹 赵宗硕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并分析菌粮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液比为1:0.9(g:mL)、基质起始p H为7.0、接种量为5块(直径0.8 cm的菌丝块)、发酵天数为10 d,该条件下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粗纤维含量为4.09%,NSP含量为9.31%。与发酵前相比,小麦羊肚菌菌粮表面出现孔洞,沟壑增多,褶皱加深,菌粮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8.79%,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17.79%;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增加了43.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降低了19.24%、总膳食纤维TDF在发酵前后变化不明显。发酵后菌粮的持水性、吸附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吸附饱和脂肪酸能力和溶胀性分别增加了77.84%,11.49%、25.00%、26.00%;在模拟人体胃和小肠的环境下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6.29%、290.14%。发酵后菌粮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1.29%、14.54%、490.68%、10.80%。该工艺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可显著提升小麦的营养价值、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小麦羊肚菌菌粮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粮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谭显东 陈星颖 +3 位作者 王浪 邹健 蔡坤佑 陈香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4-151,共8页
为提供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过程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灵芝生物量、次级代谢产物、基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分法获得了菌体生长速率、次级代谢产物... 为提供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的过程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的理论基础,该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灵芝生物量、次级代谢产物、基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分法获得了菌体生长速率、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速率和基质降解速率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属于产物形成与菌体生长相耦联的类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动力学适合采用对数模型进行描述,基质降解动力学适合采用四参数对数模型进行描述。这些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_(adj)^(2)分别为0.9869、0.9952、0.9885和0.9959。发酵过程中灵芝最大生物量为46.76%,比生长速率常数为0.4138/d,灵芝生长速率最大值为4.834%/d;灵芝三萜与灵芝多糖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0.4172%、3.935%,比合成速率常数分别为0.6517/d、0.6070/d,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最大合成速率分别为0.06796%/d、0.5971%/d;总糖半衰期为9.243 d,降解速率最大值为3.576%/d。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和发酵反应器的设计、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渣 固态发酵 灵芝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8
作者 钱森和 杨子成 +1 位作者 阮永海 侯树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53-59,共7页
为筛选出产孢量高、致病力强以及遗传稳定的球孢白僵菌突变菌株以及适宜的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孢子菌悬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菌落直径和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孢量高以及对小菜蛾毒力强的突变菌株;并采用单因... 为筛选出产孢量高、致病力强以及遗传稳定的球孢白僵菌突变菌株以及适宜的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孢子菌悬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菌落直径和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孢量高以及对小菜蛾毒力强的突变菌株;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筛选出的突变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工艺优化。结果表明,S2突变菌株的产孢量是原始菌株的3.05倍,其校正死亡率和半致死时间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8.7%和缩短了17.2%;在连续传代培养5代后,其平均产孢量稳定在4.74×10^(9)个/cm^(2)左右,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得到S2突变菌株的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麦麸和米糠质量比1.34∶1.00,无机盐含量0.26%,接种量9.32%,含水量50%,发酵温度26℃;在此条件下突变菌株的实际产孢量达到11.762×10^(8)个/g。本研究为球孢白僵菌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高毒力 紫外诱变 产孢量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麸醋醅中功能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性能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武雨薇 帖余 +5 位作者 唐之兴 朱海燕 李宇薇 朱文优 王新惠 尹礼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芽孢杆菌作为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对稳定麸醋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从四川麸醋醅中筛选、分离部分功能芽孢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对筛选鉴定的菌株进行耐酸、耐乙醇、耐温的发酵性能... 芽孢杆菌作为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对稳定麸醋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从四川麸醋醅中筛选、分离部分功能芽孢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对筛选鉴定的菌株进行耐酸、耐乙醇、耐温的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出5株发酵优良的芽孢杆菌,分别为库氏类芽孢杆菌BA-6(Paenibacillus cookii)、贝莱斯芽孢杆菌BA-9(Bacillus velezensis)、热带芽孢杆菌BB-5(Bacillus tropicus)、枯草芽孢杆菌BB-13(Bacillus subtilis)、Calidifontibacillus erzurumensis BC-11,且该5株芽孢杆菌在30~40℃,pH5~7条件下能较好生长(OD_(600)=0.23~0.52),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部分芽孢杆菌水解蛋白(B. velezensis BA-9蛋白水解圈:3.7±0.3)和淀粉(P. cookie BA-6淀粉水解圈:3.8±0.5)的能力较强。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在麸醋酿造中的应用,将芽孢杆菌与巴氏醋杆菌进行模拟混合固态发酵,研究表明,接种P. cookie BA-6、B. velezensis BA-9、C. erzurumensis BC-11可提高总酸、乳酸、乙酸、挥发性风味物质(苯甲醇、异戊醇、苯乙醇、愈创木酚等)含量,从而有效提升醋醅发酵品质。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的5株芽孢杆菌有利于醋醅发酵过程风味物质形成,研究结果为麸醋强化发酵提升其品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麸醋 醋醅 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霉发酵苦荞产莫纳可林K及可溶性黄酮类物质过程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晨 葛晓丽 +3 位作者 李松 董雅芹 徐大勇 陈阿娜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该研究通过筛选高产莫纳可林K红曲霉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苦荞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莫纳可林K产量为主要因素,发酵产物黄酮提取量、色价、抗氧化活性作为参考指标,对选定的红曲霉菌株HQ-1固态发酵苦荞条件进行优化。... 该研究通过筛选高产莫纳可林K红曲霉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苦荞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莫纳可林K产量为主要因素,发酵产物黄酮提取量、色价、抗氧化活性作为参考指标,对选定的红曲霉菌株HQ-1固态发酵苦荞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发酵条件为25 g苦荞添加21 mL营养液,营养液含NH 4NO 32.77 g/L,ZnSO 41.82 g/L,MgSO 4·7H 2O 1 g/L,KH 2PO 41 g/L,pH值调节到2.58,发酵时长为11天。在此优化工艺下,莫纳可林K产量达162.26 mg/100 g;苦荞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绿原酸、阿魏酸等黄酮多酚类物质的萃取量分别提高了63%、110%、593%、192%、57%;DPPH抗氧化活性和ABTS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了232%和44%,提高莫纳可林K产量和苦荞中黄酮类活性物质的释放。研究结果提供了红曲霉发酵苦荞的关键影响因素,为红曲苦荞茶的工艺开发提供了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红曲霉 固态发酵 莫纳可林K 可溶性黄酮多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酒酒醅中普通高温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挥发性物质代谢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威涛 吴双全 +11 位作者 柴丽娟 陆震鸣 张晓娟 杨阳 于惠 叶青青 田茂玲 刘晓彤 毛雪婷 王松涛 沈才洪 许正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为从酱香型白酒的堆积酒醅中筛选出潜在的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通过必要的富集和分离筛选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并确认了3株普通高温放线菌(T.valgaris)。对筛选到的3株菌株进行培养,对其液态发酵时挥发性化合... 为从酱香型白酒的堆积酒醅中筛选出潜在的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通过必要的富集和分离筛选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并确认了3株普通高温放线菌(T.valgaris)。对筛选到的3株菌株进行培养,对其液态发酵时挥发性化合物代谢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45℃和50℃)固态发酵实验,以分析并归纳3株T.vulgaris在不同发酵形式及不同阶段的风味代谢特征。结果显示,在液态发酵条件下3株T.vulgaris生长较快,在10~16 h进入对数生长期,34 h进入平稳期;同时能促进酸类物质和吡嗪类物质的积累,其中菌株ts5检出的2-甲基丁酸和2,3,5-三甲基吡嗪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4.14 mg/L和0.72 mg/L;而在固态发酵中检出的挥发性化合物总量随发酵时间延长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且50℃固态发酵相比于45℃能积累更多的酯类、酚类和吡嗪类等风味化合物。综合两种发酵条件,T.vulgaris以红缨子高粱为原料的固态发酵下产香情况优于液态发酵,且50℃发酵相较于45℃更利于风味化合物的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高温堆积发酵过程中普通高温放线菌的产香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发酵 普通高温放线菌 固态发酵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种对棉籽粕混合底物固态发酵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鑫鸿 金锡九 +4 位作者 周金影 李炯奎 任凤龙 耿春银 金英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为探究不同菌种对棉籽粕混合底物固态发酵的影响,选用黑曲霉菌(T1)、红曲霉菌(T2)、地衣芽孢杆菌(T3)、枯草芽孢杆菌(T4,10089)、枯草芽孢杆菌(T5,10071)、乳酸菌(T6)、酵母菌1号(T7)、福邦活性酵母菌(T8)、拉曼酵母菌(T9)9种微生物进... 为探究不同菌种对棉籽粕混合底物固态发酵的影响,选用黑曲霉菌(T1)、红曲霉菌(T2)、地衣芽孢杆菌(T3)、枯草芽孢杆菌(T4,10089)、枯草芽孢杆菌(T5,10071)、乳酸菌(T6)、酵母菌1号(T7)、福邦活性酵母菌(T8)、拉曼酵母菌(T9)9种微生物进行固态发酵。以50 g棉籽粕、玉米粉、麸皮(7∶2∶1)发酵底物+50 mL纯化水为对照组(CON),处理组(T1~T9)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加入5 mL不同菌液(接种量为10%培养基),温度30℃,发酵72 h。通过对发酵前后的棉籽粕进行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分析、pH测定、游离棉酚检测和酶活性测定来评估发酵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发酵后,各组棉籽粕的颜色都呈棕色或褐色,其中酵母菌1号带有酒香味。与对照组相比,酵母菌1号、地衣芽孢杆菌、黑曲霉菌、拉曼酵母菌、红曲霉菌、福邦酵母菌、乳酸菌均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P<0.05),其中酵母菌1号的蛋白质含量提高最为明显,达到45.97%。同时,酵母菌1号能够显著降低半纤维素含量(P<0.05),pH在所有处理组中显著下降(P<0.05)。酵母菌1号表现出对棉籽粕混合底物中游离棉酚降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其脱毒率达到73.69%。在酶活性方面,酵母菌1号显著提高中性蛋白酶活性和中性木聚糖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酵母菌1号气味适宜,营养价值均衡,在降低游离棉酚含量方面作用显著,可以考虑选用酵母菌1号进行棉籽粕混合固态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粕 脱毒 混合固态发酵 菌种 游离棉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促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与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铭 李伟 +4 位作者 吴松遥 李昕彤 郝熙 张海鹏 陈林林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0,共8页
固态发酵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饲料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发酵在促进生物转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其产生的具有抗氧化性、抗菌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对生物体内的生长、发育、代谢和... 固态发酵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饲料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发酵在促进生物转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其产生的具有抗氧化性、抗菌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对生物体内的生长、发育、代谢和免疫等生理功能有良好作用。文章综述了固态发酵促多酚、多糖、多肽、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与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固态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与生物转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转化机制,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固态发酵富集、动态变化规律及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多糖 多肽 多酚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杨 卫春会 +6 位作者 黄治国 易彬 喻学淳 江忠密 江忠禄 雷勇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共9页
该研究对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酱醅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并对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属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 该研究对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中酱醅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并对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属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过程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41.2%)、未分类肠杆菌科(Unclassified Enterobacteriaceae)(19.5%)、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13.6%)、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2.4%)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3.4%)等,优势真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99.3%)。随着发酵的进行,芽孢杆菌属(34.4%~46.7%)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0%~4.1%)等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未分类肠杆菌科(21.9%~17.8%)和克雷伯氏菌属(23.6%~8.8%)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气球菌属(A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肠球菌属、Bacillus和Enterobacter均与还原糖、中性蛋白酶和氨基酸态氮呈正相关;Aspergillus与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总酸呈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酱醅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青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物理、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许召 刘荟萃 +1 位作者 杨雨晨 曹效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0,共10页
为探究乳酸菌固体发酵对青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物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改善情况,本研究利用单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混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4:2)分别发酵青稞麸皮,然后采用酶解法制... 为探究乳酸菌固体发酵对青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物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改善情况,本研究利用单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混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4:2)分别发酵青稞麸皮,然后采用酶解法制备青稞麸皮SDF,研究了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青稞麸皮SDF物理、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发酵后的青稞麸皮SDF的得率提高,其中混菌处理组SDF得率最高,为12.24 g/100 g,相比未经发酵处理组提高了27.4%;相比单菌发酵,混菌发酵后青稞麸皮SDF的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解性最大(分别为6.38 mL/g、0.81 g/g、83.89%)、表面结构疏松多孔、晶体结构及基团未改变、热稳定性降低。功能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的青稞麸皮的SDF均具有较强的降脂活性、抗氧化能力和糖消化酶抑制能力,其中混菌发酵处理组SDF的胆固醇吸附能力在pH=7时达到最大(0.27 mg/g),对牛磺胆酸钠(28.92%)和甘氨胆酸钠(36.24%)的吸附率最大,表明混菌处理组SDF的降脂作用最好。综上所述,采用乳酸菌发酵能够显著改善青稞麸皮SDF的结构及功能特性,且混菌发酵处理的青稞麸皮中SDF的物理、结构和功能较佳,该研究为青稞麸皮的开发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麸皮 固态发酵 可溶性膳食纤维 结构分析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纯培养设备及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邰燕翔 杨闻 +1 位作者 刘会鹏 洪厚胜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共5页
固态纯培养是一种模拟自然发酵环境的生物技术,其利用大米、麸皮、豆粕等固态基质作为工业微生物的生长介质,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单一微生物菌种的发酵生产,相比液态发酵,其发酵条件更加严格,但能提高产物的质量和产量。该文介绍了适合纯... 固态纯培养是一种模拟自然发酵环境的生物技术,其利用大米、麸皮、豆粕等固态基质作为工业微生物的生长介质,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单一微生物菌种的发酵生产,相比液态发酵,其发酵条件更加严格,但能提高产物的质量和产量。该文介绍了适合纯培养的不同固态发酵反应器的种类及原理,总结了影响固态发酵效果的因素(温度与传热过程、通风与传质过程、灭菌和接种过程及物料含水量和pH),阐述了固态纯培养技术在发酵类食品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固态发酵反应器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纯培养技术 设备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玉米黄粉对海兰褐雏鸡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诏新 李啟宁 +2 位作者 钟悦 张帅 郑鑫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发酵玉米黄粉对雏鸡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360只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环磷酰胺注射组(CY组)、玉米黄粉组(CGM组)、发酵玉米黄粉组(FCGM组),玉米... 试验旨在探究发酵玉米黄粉对雏鸡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360只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环磷酰胺注射组(CY组)、玉米黄粉组(CGM组)、发酵玉米黄粉组(FCGM组),玉米黄粉+环磷酰胺组(CGM+CY组)、发酵玉米黄粉+环磷酰胺组(FCGM+CY组)。CY组持续2 w腹腔注射32 mg/(kg·只)环磷酰胺,其他组每天分别用玉米黄粉或发酵玉米黄粉代替10%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玉米黄粉组增加了雏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胫骨长和肝脏重(P<0.05),增加了胸腺、脾脏、法氏囊重量(P<0.05);提高了脾脏和法氏囊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的表达水平(P<0.05),降低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TRAF相互作用的叉头相关蛋白(TIFA)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了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魏斯氏菌(Weissella)和Dorea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发酵玉米黄粉替代10%基础饲粮可以提高雏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黄粉 海兰褐雏鸡 固态发酵 免疫功能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营养价值评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梓涵 张永根 孙丽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5,共9页
研究旨在挖掘湿玉米蛋白粉与赖氨酸渣作为饲料蛋白资源的潜力,为新型蛋白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利用酶菌协同固态发酵对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wet corn gluten meal-lysine residue mixture,WLM)进行发酵,选取复合乳酸菌和酸性... 研究旨在挖掘湿玉米蛋白粉与赖氨酸渣作为饲料蛋白资源的潜力,为新型蛋白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利用酶菌协同固态发酵对湿玉米蛋白粉和赖氨酸渣混合物(wet corn gluten meal-lysine residue mixture,WLM)进行发酵,选取复合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作为菌接种剂和酶添加剂,以发酵产物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作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并研究发酵对WLM营养价值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中心试验点,通过响应面法研究各因素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后运用Design-Export 10.0.4软件进行WLM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①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因子分别为菌接种量(P<0.01)、酶添加量(P<0.05)和麦麸添加量(P<0.05),其中菌接种量与酶添加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②WLM最优发酵条件为含水量35%,菌接种量8×10^(7) CFU/g,酶添加量0.4%,麦麸添加量60%,发酵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的含量预测值为532.54 mg/g;③发酵极显著降低了WLM中中性洗涤纤维、淀粉、醇溶蛋白的含量及pH(P<0.01),但极显著提高了非蛋白氮与可溶性蛋白含量(P<0.01)。综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固态发酵条件后,WLM的营养品质提高,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具有开发蛋白质资源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玉米蛋白粉 赖氨酸渣 固态发酵 可溶性蛋白含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毛粉菌酶协同固态发酵最佳工艺研究
19
作者 肖家乐 冯志华 +2 位作者 张祖朔 檀建新 龚建刚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8-657,共10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实验室保藏的可用于羽毛降解的菌株,将其同角蛋白降解酶结合,对羽毛粉进行菌酶协同固态发酵,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并应用于羽毛的生物降解。以LB培养基进行菌株培养,以羽毛粉作为唯一有机营养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设计单因... 本试验旨在利用实验室保藏的可用于羽毛降解的菌株,将其同角蛋白降解酶结合,对羽毛粉进行菌酶协同固态发酵,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并应用于羽毛的生物降解。以LB培养基进行菌株培养,以羽毛粉作为唯一有机营养源的培养基进行发酵;设计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通过对发酵产物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体外消化率的测定,确定羽毛粉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菌酶组合方式为金黄色肠球菌菌株SRD15-实验室筛选出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角蛋白降解酶,菌酶比例为1∶2,发酵时间为13 d,接种量为8%,加水量为35%。发酵后产物的体外消化率为76.31%,较发酵前提高了24.34%,可溶性蛋白含量为48.93%,较发酵前提高了5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粉 菌酶协同 固态发酵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监测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楠 程思远 +5 位作者 余永建 窦帅伟 刘稼鑫 唐瑞骏 朱圆圆 于振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3,共10页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是指在封闭可控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完成固态发酵的系统,以此达到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智能化程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传统酿造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迫切,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研发...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是指在封闭可控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完成固态发酵的系统,以此达到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智能化程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传统酿造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迫切,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研发越来越受到行业及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从各类监测设备和方法的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调控策略的开发、各式调控策略对监测设备的优化角度出发,综述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监测方式,介绍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的调控策略,为将来改进和研发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固态发酵体系 监测 调控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