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s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fluid-solid interaction dynamics with applications 被引量:9
1
作者 Jing Tang XING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39,共45页
关键词 linear and nonlinear fluid-solid interactions MIXED FE-substructuremethod MIXED FE-BE METHOD MIXED FE-FD METHOD MIXED FE-SP METHOD fluidsloshing acoustic volume—structure coupling breaking WAVE simulations pressurewaves in fluids LNG ship VLFS-water interaction WAVE energy harves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sunami earthquake by liquid-solid coupling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永恩 赵志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4-604,共11页
Tsunami induced by earthquake is an interaction problem between liquid and solid.Shallow-water wave equation is often used to modeling the tsunami,and the boundary or initial condition of the problem is determined by ... Tsunami induced by earthquake is an interaction problem between liquid and solid.Shallow-water wave equation is often used to modeling the tsunami,and the boundary or initial condition of the problem is determined by the displacement or velocity field from the earthquake under sea floor,usually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s consid-ered in pure liquid model.In this study,the potential flow theory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quid and solid are employed to model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For model-ing the earthquake,firstly the initial stress field to generate the earthquake is set up,and then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is simulated by suddenly reducing the elastic material parameters inside the earthquake fault.It is dif-ferent from seismic dislocation theory in which the relative slip on the fault is specified in advance.The modeling results reveal that P,SP and the surface wave can be found at the sea surface besides the tsunami wave.The surface wave arrives at the distance of 600 km from the epicenter earlier than the tsunami 48 minutes,and its maximum amplitude is 0.55 m,which is 2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sea floor.Tsunami warning information can be taken from the surface wave on the sea surface,which is much earlier than that obtained from the seismograph stations on land.The tsunami speed on the open sea with 3 km depth is 175.8 m/s,which is a little greater than that pre-dicted by long wave theory,(gh)1/2=171.5 m,and its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in average are 32 km and 2 m,respectively.After the tsunami propagates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its speed and wavelength is reduced,but its amplitude become greater,especially,it can elevate up to 10 m and run 55 m forward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at sea shore,respectively.The maximum vertical accelerations at the epicenter on the sea surface and on the earthquake fault are 5.9 m/s2 and 16.5 m/s2,respectively,the later is 2.8 times the former,and therefore,sea water is a good shock absorber.The acceleration at the sea shore is about 1/10 as large as at the epicenter.The maximum vertical velocity at the epicenter is 1.4 times that on the fault.The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at the fault is less than that at the epicent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e amplitude of the tsunami at the epicenter.The time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to occur on the fault is no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ault slipping but retards 2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流固耦合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流-固耦合数值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蔡国庆 刁显锋 +3 位作者 杨芮 王北辰 高帅 刘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2,共16页
随着土体渗流侵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土颗粒流失和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尺度的特点。其中,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耦合方法(CFD-DEM)为在细观尺度上研究流-固耦合相互作用对土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 随着土体渗流侵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土颗粒流失和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尺度的特点。其中,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耦合方法(CFD-DEM)为在细观尺度上研究流-固耦合相互作用对土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CFD-DEM耦合方法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现状,本文系统总结现有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的优缺点,重点论述CFD-DEM耦合方法的建模策略,包括固相颗粒形状建模与粒间接触模型、流体相控制方程及参数计算方法,以及CFD-DEM耦合计算,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CFD-DEM耦合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DEM -固耦合 颗粒建模 流体建模 -固相互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介质中冰-桥墩碰撞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贡力 董洲全 +2 位作者 杨腾腾 崔越 杜云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2,共11页
为准确模拟冰-桥墩碰撞过程中墩体结构的动力响应,基于流固耦合(fluid-solid interaction, FSI)的计算方法,运用ANSYS/LS-DYNA软件数值模拟了水介质中冰排与桥墩在不同碰撞影响参数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恒定附加质量(constant added ... 为准确模拟冰-桥墩碰撞过程中墩体结构的动力响应,基于流固耦合(fluid-solid interaction, FSI)的计算方法,运用ANSYS/LS-DYNA软件数值模拟了水介质中冰排与桥墩在不同碰撞影响参数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恒定附加质量(constant added mass, CAM)模型相比FSI模型冰载荷计算结果偏大,是因为CAM模型忽略了降低冰排速度的“水垫效应”,但其计算效率高,计算时间是FSI模型的1/10,更有利于桥墩防撞设计,而FSI模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冰-桥墩碰撞场景。综合分析该研究所模拟的不同冰排工况,发现桥墩在冰排撞击作用下呈现明显的冰激结构振动特征,桥墩侧向位移云图随着应力波的传递呈现明显的层状分布,其顶部侧向位移幅度最大,因此在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对桥梁整体安全的影响;随着冰排速度、冰排厚度和冰排压缩强度的增大,冰载荷平均值均呈现近似多项式函数关系。此外,研究发现当冰排压缩强度小于2.668 MPa(环境温度高于-15℃)时,冰载荷平均值明显减小,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于桥墩受冰排撞击挤压作用所受的冰害问题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仿真研究成果拟为桥梁及桥墩防撞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冰载荷 桥墩 水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FEM耦合方法的泥石流冲击输电塔基础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于虹 李昊 +4 位作者 许标 张磊 汪大海 张志强 张贵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泥石流是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架空输电杆塔在泥石流的冲击下往往发生基础破坏甚至会造成杆塔倒塌。首先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和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相... 泥石流是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架空输电杆塔在泥石流的冲击下往往发生基础破坏甚至会造成杆塔倒塌。首先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和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相耦合的三维数值方法模拟了泥石流对杆塔基础的冲击作用;在与相关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泥石流密度、黏度系数及初始速度条件下对输电塔基础的冲击力作用的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石流初始速度的增加,冲击力峰值会随之增大;前排基础的冲击力峰值均大于后排基础;泥石流冲击过程特性受到泥石流密度和黏度系数影响。与稀性泥石流相比:黏性泥石流冲击基础后,基础下游真空区相对要小;此外,将数值模拟结果与Kwan冲击力公式及铁二院推荐的冲击压力设计公式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Kwan冲击力公式能较好地预测出基础所受泥石流冲击力的平均趋势,最大预测误差低于30%,铁二院公式预测的稀性和黏性泥石流的冲击压力平均偏低分别约17%和28%。相关研究结果有望为泥石流频发区域输电塔基础的设计和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FEM耦合方法 泥石流 输电塔基础 冲击力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强降雨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地区输电铁塔基础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陈彬 吴家乐 +3 位作者 贾燕峰 楚明月 李飚 杨松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2-725,共14页
持续性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体水力梯度上升,土体由非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转变,容易导致黄土地区输电铁塔基础发生失稳问题。为研究降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塔基础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非饱和土Mohr-Coulomb模型,计及土体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密... 持续性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体水力梯度上升,土体由非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转变,容易导致黄土地区输电铁塔基础发生失稳问题。为研究降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塔基础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非饱和土Mohr-Coulomb模型,计及土体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密度、泊松比与饱和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考虑降雨入渗和应力场耦合的铁塔基础渗流-应力耦合模型。通过该模型揭示降雨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水力特征时空演化规律,分析前峰型、后峰型、中峰型、均匀型降雨模式下的基础-土体空间应变与应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总量和附加应力相同条件下,后两种降雨模式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塔基的扰动最为显著,基础的早期累积沉降量显著大于前锋型和后峰型降雨模式。降雨入渗过程中,入渗区土体竖向有效应力逐步降低,基础-土体界面的负侧摩擦阻力绝对值随之增大。对比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掏挖式、灌注桩和阶梯型三种常用基础在降雨过程中的抗沉降性能,发现掏挖式基础因扩大头结构能有效延缓负摩阻力的发展,具有优异的抗湿陷性沉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输电铁塔基础 降雨条件 流固耦合 基础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水合桥在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机理
7
作者 金旭 崔风路 +7 位作者 吴一宁 王晓琦 孟思炜 张辰君 刘晓丹 陶嘉平 沈蔓 王奉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5-1153,共9页
聚焦低渗—特低渗油藏中原油-岩石界面处的离子水合桥作用,总结其研究方法、形成机理、作用强度及破坏机制,讨论离子水合桥对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离子水合桥研究存在的关键挑战,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当... 聚焦低渗—特低渗油藏中原油-岩石界面处的离子水合桥作用,总结其研究方法、形成机理、作用强度及破坏机制,讨论离子水合桥对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离子水合桥研究存在的关键挑战,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当前该领域研究通常采用实验表征技术与分子模拟方法开展;离子水合桥形成涉及的微观作用力主要包括静电作用、氢键、范德华作用等,其中原油极性分子与水合离子之间的氢键是破坏离子水合桥作用的主要位点;离子水合桥作用强度受离子种类和浓度、储层溶液环境、油藏岩石矿物类型、原油中极性组分的共同调控,进而影响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离子水合桥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尺度贯通及地质复杂性3个方面存在系统性挑战,离子水合桥的动态演化机制尚未明晰、时空跨尺度建模预测存在衔接断层、实际地质环境的复现性不足。未来研究可从以下3方面寻求突破:发展原位动态实验表征与机器学习辅助的模拟策略、建立跨尺度模型融合和升尺度预测框架、开展复杂矿物-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离子水合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油藏 离子水合桥 形成机理 作用强度 破坏机制 驱油效率 流固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贝类结构的仿生水润滑轴承增载减摩性能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金磊 梁鹏 +4 位作者 郭峰 李书义 张晓寒 马旭 朱忆玺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9-90,共12页
目的提高水润滑轴承的承载性能和减摩性能。方法在水润滑轴承表面设计不同形状的海洋贝类织构,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仿生水润滑轴承进行研究,分析织构形状、织构位置、织构密度及织构轴向分布率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通过比较仿生轴... 目的提高水润滑轴承的承载性能和减摩性能。方法在水润滑轴承表面设计不同形状的海洋贝类织构,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仿生水润滑轴承进行研究,分析织构形状、织构位置、织构密度及织构轴向分布率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通过比较仿生轴承和光滑轴承,发现具有仿生织构的轴承承载力显著提高,且泥蚶织构轴承的承载力最大(78.76 N)。3种海洋贝类织构形状差异会影响微动压效应,泥蚶织构、菲律宾蛤仔织构和文蛤织构使得水膜“高压区”分别呈现“子弹形”“U形”和“圆斑形”。织构密度的增加可提升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减摩效果,在讨论的织构密度中,当织构密度为34.7%时,增载减摩性能最优。随着织构轴向分布率的增大,产生微动压效应的区域由轴承中部向两端逐步扩展,分布率达到90%时,最大水膜压力可提升19.45%且摩擦因数低于0.01进入“超低摩擦”状态。结论与其他2种贝类织构相比,泥蚶织构对水润滑轴承性能的提升最大,且织构分布于光滑轴承主承载区“下游”位置最能发挥织构的附加动压效应,织构密度和轴向分布率的增大均能提升轴承的承载性能及减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织构 水润滑轴承 流固耦合 承载性能 减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固体-流体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董果果 黄文辉 +1 位作者 万欢 王华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1-948,共8页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流体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出7个流体活动期次,其成岩环境的变化依次为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酸性至酸碱交替。酸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明显的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及石英的次生加大等,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而碱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的溶解、长石次生加大、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及硬石膏沉淀等,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孔隙,降低了储层物性。研究区共发生两次油气充注,为沙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馆陶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充注分别对应了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流-固耦合理论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建军 张盛宗 +1 位作者 刘先贵 胡雅礽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79-784,共6页
根据裂缝性低渗油藏的储层特征,建立适合裂缝性砂岩油藏渗流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渗流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相结合,建立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其数值解.通过数值模拟对一实际井网开发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率的变... 根据裂缝性低渗油藏的储层特征,建立适合裂缝性砂岩油藏渗流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渗流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相结合,建立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其数值解.通过数值模拟对一实际井网开发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以及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并和刚性模型以及双重介质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 低渗透油藏 -固耦合 数值模拟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增压器静压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贺春 马文琦 +3 位作者 赵广 王祖温 陈龙兴 刘海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27,共7页
针对船舶增压器实验台的静压气体轴承一转子系统,提出一种流场与转子动力学的准动态耦合分析方法;采用CFD软件对静压气体轴承不同偏心率及转速下的静态承载力进行流场计算,依据计算结果拟合出气体轴承气膜支承力随偏心率和转速变化的非... 针对船舶增压器实验台的静压气体轴承一转子系统,提出一种流场与转子动力学的准动态耦合分析方法;采用CFD软件对静压气体轴承不同偏心率及转速下的静态承载力进行流场计算,依据计算结果拟合出气体轴承气膜支承力随偏心率和转速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关系。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重力、不平衡力、气膜支承力作用下的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进行了耦合计算,获得了系统的临界转速和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对船舶涡轮增压器轴承一转子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了准动态耦合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采用线性气膜刚度相比,采用基于CFD计算的非线性气膜支承力能够更好地刻划气体轴承一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器 气体轴承 转子 动力学特性 非线性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系统位移-压力有限元格式在渡槽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多新 王清云 白新理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0,共6页
考虑FSI的边界条件,采用变分原理建立了流固耦合(FSI)系统的位移-压力(ui,p)有限元格式,给出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方程。建立了矩型和U形渡槽的动力学分析的FSI模型,以非对称特征值求解法求解了大型渡槽的动力特性,并用隐式-显式积分... 考虑FSI的边界条件,采用变分原理建立了流固耦合(FSI)系统的位移-压力(ui,p)有限元格式,给出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方程。建立了矩型和U形渡槽的动力学分析的FSI模型,以非对称特征值求解法求解了大型渡槽的动力特性,并用隐式-显式积分算法计算了强震作用下大型渡槽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基于(ui,p)格式的流固耦合系统有限元分析格式,考虑了槽体与水体的相互作用,简化了计算模型,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得出不同过水量下两种渡槽结构动力特性和响应的变化规律等结论,可为大型渡槽及同类工程动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压力自由度 动力分析 水工渡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流-刚柔组合桨强化固液两相的悬浮行为 被引量:5
13
作者 谷德银 刘作华 +5 位作者 邱发成 许传林 谢昭明 李军 陶长元 王运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56-4564,共9页
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对搅拌槽内刚性桨(RDT-PBDT)、刚性组合桨(R-RDT-PBDT)、刚柔组合桨(RF-RDT-PBDT)、穿流-刚性组合桨(PR-RDT-PBDT)以及穿流-刚柔组合桨(PRF-RDT-PBDT)体系中的固液两相悬浮特性和桨叶总变形量、等效应力进行了... 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对搅拌槽内刚性桨(RDT-PBDT)、刚性组合桨(R-RDT-PBDT)、刚柔组合桨(RF-RDT-PBDT)、穿流-刚性组合桨(PR-RDT-PBDT)以及穿流-刚柔组合桨(PRF-RDT-PBDT)体系中的固液两相悬浮特性和桨叶总变形量、等效应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耗下,PRF-RDT-PBDT的最大变形量分别是RDT-PBDT、R-RDT-PBDT、RF-RDT-PBDT、PR-RDT-PBDT的1.984×106倍、1.247×103倍、1.169倍、1.041×103倍。PRF-RDT-PBDT的应力大于RDT-PBDT、R-RDT-PBDT、RF-RDT-PBDT的,比PR-RDT-PBDT的应力分布更均匀。PRF-RDT-PBDT体系的固体颗粒最大Uz/Utip值和最大ε/D2N 3值分别比RDT-PBDT、R-RDT-PBDT、RF-RDT-PBDT和PR-RDT-PBDT体系提高了53.08%和80.84%,38.03%和28.42%,22.14%和20.16%,10.85%和5.725%。PRF-RDT-PBDT能够增大与流体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增大固体颗粒的轴向速度,提高体系的湍动能耗散率,减小搅拌槽底部固体颗粒的堆积程度,提高固体颗粒的悬浮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搅拌 PRF-RDT-PBDT 固液两相 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建业 杨晓松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9-949,共11页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是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模型,开发了新的基于热-流-固三场耦合方法的有限元程序.岩石圈变形和对流的地幔之间的耦合方式为:地幔在热驱动(或运动岩石圈的拖曳)下...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是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模型,开发了新的基于热-流-固三场耦合方法的有限元程序.岩石圈变形和对流的地幔之间的耦合方式为:地幔在热驱动(或运动岩石圈的拖曳)下产生对流,对流的地幔对耦合边界施加载荷并造成岩石圈的变形,变形的岩石圈反作用于软流圈从而影响其地幔对流的状态.温度场根据速度场和网格变形的结果适时调整,如此反复推动整个系统的演化.利用该耦合方法模拟了"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地质过程,其结果与实际地质资料和地质认识能很好的吻合,验证了该方法模拟地幔与软流圈相互作用过程的有效性及处理复杂耦合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场地桩-土地震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5
作者 唐亮 凌贤长 +3 位作者 徐鹏举 苏雷 张效禹 张勇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02-306,311,共6页
基于动力Biot理论将饱和砂土模拟为两相介质,正确考虑水和土颗粒之间变形关系,采用完全耦合u-p有限元公式模拟土体位移和孔压,选用多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黏土、砂土,砂层划分为20-8节点六面体单元,桩处理为梁-柱单元,建立三维有... 基于动力Biot理论将饱和砂土模拟为两相介质,正确考虑水和土颗粒之间变形关系,采用完全耦合u-p有限元公式模拟土体位移和孔压,选用多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黏土、砂土,砂层划分为20-8节点六面体单元,桩处理为梁-柱单元,建立三维有效应力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可液化场地桩-土-结构动力相互用的重要特征,这对于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动力耦合有限元方法 --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可液化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层出砂问题的Monte-Carlo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曾流芳 刘建军 裴桂红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13,共4页
石油开采过程中,由于水动力的冲刷等作用引起的疏松砂岩储层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和产能降低,甚至造成套管损坏、油井报废。通过分析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发生和发展的机理,设计了出砂预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用Monte-Carlo法模拟疏松砂... 石油开采过程中,由于水动力的冲刷等作用引起的疏松砂岩储层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和产能降低,甚至造成套管损坏、油井报废。通过分析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发生和发展的机理,设计了出砂预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用Monte-Carlo法模拟疏松砂岩油藏出砂的发生和发展。孔隙介质的渗流参数服从给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同一生产压差下,出砂几率随井距的缩短而增大,当井距一定时,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出砂几率增大;储层越不均匀,出砂的几率越大,但是扩展到大量出砂的几率较小,反之,储层越均匀,油藏出砂的几率越小,但是扩展到大量出砂的几率却越大。总之油藏是否出砂,不仅与生产压差有关,还取决于储层的非均质程度。随机模拟的结果能很好地与实验室试验结果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砂岩油层 出砂 MONTE-CARLO模拟 石油开采 流固耦合 渗流 随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润滑轴承-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晓琰 汪靖 +2 位作者 谷任归 冯耀宁 叶群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43-947,共5页
阶跃、脉冲等非周期载荷具有幅值突变、变化剧烈的特点,当它们作用于滑动轴承主轴时,轴心位置可能会发生突变,造成轴承润滑状况的突然变化.海水淡化泵机组在启动、停机和转速变化时,可能会承受不同的瞬变载荷,为研究该泵水润滑轴承在瞬... 阶跃、脉冲等非周期载荷具有幅值突变、变化剧烈的特点,当它们作用于滑动轴承主轴时,轴心位置可能会发生突变,造成轴承润滑状况的突然变化.海水淡化泵机组在启动、停机和转速变化时,可能会承受不同的瞬变载荷,为研究该泵水润滑轴承在瞬变载荷作用下的润滑情况及动特性的变化,使用Pro/E三维造型软件建立水润滑轴承-转子系统的流固耦合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流固耦合(FSI)方法,分别对水润滑轴承-转子系统施加阶跃载荷、矩形载荷和三角脉冲载荷,分析不同时刻下转子的弹性变形对水润滑轴承周向压力分布、水膜承载力以及轴心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瞬变载荷作用时,轴心位置、水膜承载力和最大水膜压力都有较大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振荡过程;由于脉冲载荷作用时间有限,随着其消失,轴心位置仍收敛于原来的平衡位置,而阶跃载荷则使轴心位置收敛于新的平衡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泵 水润滑轴承 流固耦合 瞬变载荷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海水-海床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炜昀 吕振宇 +3 位作者 徐令宇 阮滨 马建军 陈国兴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78-1886,共9页
在近海海域修建海底隧道必须考虑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进行海底隧道地震响应研究时考虑海水动水压力的影响将更贴合实际情况。为研究考虑海水-海床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本文基于某海峡海底盾构隧道工程,考虑了海床土体和隧道... 在近海海域修建海底隧道必须考虑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进行海底隧道地震响应研究时考虑海水动水压力的影响将更贴合实际情况。为研究考虑海水-海床耦合效应的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本文基于某海峡海底盾构隧道工程,考虑了海床土体和隧道混凝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以及海水与海床之间的耦合效应,建立了海水-海床-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不同地震激励方向、不同上覆水深条件下海底隧道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使用ABAQUS中的声学模块能够有效地实现流-固耦合作用的模拟;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隧道在左右拱肩及拱脚位置应力集中显著;地震作用时水域最大动水压力出现在隧道正上方左右两侧海床表面处;当处于双向地震激励时,海床表面动水压力显著增大,隧道各点处的应力峰值也随之显著增大;相较于高频丰富的地震动,低频丰富的地震动输入对海底隧道的影响更大;海底隧道地震损伤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实际海底隧道地震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海水-海床耦合 地震响应 动水压力 地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交互及可变形体破裂的真实感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沸镔 王长波 +1 位作者 谢步瀛 冉修远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97-1002,共6页
为了模拟流体与动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流-固交互及可变形体破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的算法.该算法使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与有限单元法(FEM)分别对流体与变形固体进行建模;再根据流-固交互作用的特点,给出一种快速分离液体表... 为了模拟流体与动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流-固交互及可变形体破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的算法.该算法使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与有限单元法(FEM)分别对流体与变形固体进行建模;再根据流-固交互作用的特点,给出一种快速分离液体表面粒子与固体表面网格的交互方法,并采用虚节点的流-固耦合模型模拟了液-固相互作用力.文中算法可用于多个流-固交互破裂的现象,如水管崩裂、水冲堤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交互模拟 可变形体破裂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系统的位移-压力(u_i,p)格式在U型渡槽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多新 周娟 白新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3,共7页
针对大型U型渡槽槽形特征和抗震设计问题,建立了适于U型渡槽流固耦合(FSI)系统动力分析的位移-压力(ui,p)有限元格式,给出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方程;并基于FSI系统的(ui,p)格式建立渡槽槽体-水体-槽墩-基础-地基系统的力学模型,采用... 针对大型U型渡槽槽形特征和抗震设计问题,建立了适于U型渡槽流固耦合(FSI)系统动力分析的位移-压力(ui,p)有限元格式,给出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方程;并基于FSI系统的(ui,p)格式建立渡槽槽体-水体-槽墩-基础-地基系统的力学模型,采用非对称模态提取法求解了4种水深下渡槽的动力特性,并用隐式-显式积分算法计算了4种水深、2种强震作用下大型渡槽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基于FSI的(ui,p)格式,考虑到槽体与水体的相互作用,适应曲边FSI边界条件.简化了计算模型,提高了计算精度,同时也得出不同水深、不同激励下渡槽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等结论,可为大型渡槽及同类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U型渡槽 流固耦合 压力-位移有限元 结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